海南省直管县(市)体制的实践与启示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建议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建议摘要: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11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是首次连续6年发布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
其中,省直管县的提出颇为引人注目。
中央提出要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将粮食、油料、棉花和生猪生产大县全部纳入改革范围。
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省份率先减少行政层次,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
本文旨在通过对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情况的观察,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省直管县体制“省直管县”是近几年来行政管理体制中最受关注的改革模式,并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试点。
随着2010年的走近,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改革开始提速,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一、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现状目前我国省直管县改革主要包括“强县扩权”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
我国从1992年始,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浙江、河北、江苏、河南、安徽、广东、湖北、江西、吉林等省份陆续推行了以“强县扩权”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试点,对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市进行了扩权,把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限直接下放给一些重点县。
《国家第十一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要“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到“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据财政部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到目前,全国实行财政“省直管县”的有河北、山西、海南、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等18个省份,加上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共有22个地区实行了财政体制上的“省直管县”。
二、省直管县体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改革未能从根本上扭转试点县财政困难的现状。
“省直管县”后,省级对试点县的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仅是“直达”。
印发《关于贯彻落实〈中共海南省委关于进一步完善省直管市县管理体制的意见〉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2、除涉及国产设备退税与进口设备免税的项目以外,总投资1亿美元以下、《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规定为鼓励类、允许类项目的核准;
2、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转变镇人民政府职能为核心,以建设服务型、法制型镇人民政府为目标,进一步理顺各镇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的管理体制,规范行政执法,促使镇人民政府和执法人员依法行政、公正执法。
四、实施步骤
为贯彻落实《意见》,实现我市落实完善省直管市县管理体制目标,实施步骤大体分为三个阶段,时间的安排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具体部署执行。
1、科学组合机构设置与政府职能,完善政府功能。
一是明确对接省下放管理权限各有关部门增加的职能,详见《三亚市对接省下放的行政管理事项机构增加职能表》。
二是按照省有关机构改革调整的部署,将市林业局由事业单位调整为行政机构,纳入市政府的工作部门。
印发《关于贯彻落实〈中共海南省委关于进一步完善省直管市县管理体制的意见〉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帮助 | 留言交流 | 登录
首页 我的图书馆 主题阅读 精彩目录 精品文苑 Tags 会员浏览 好书推荐
印发《关于贯彻落实〈中共海南省委关于进一步完善省直管市县管理体制的意见〉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转载)一廉学子 收录于2010-03-09 阅读数:查看
(三)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
一是要按规定健全报省备案制度,接受省级政府对市政府的层级监督,贯彻执行有关监管机制,接受省级政府的执法监察、廉政监察和效能监察。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市一级行政复议制度,健全市一级政务公开制度,畅通群众举报投诉渠道,强化社会舆论监督。
(四)增强我市行使行政管理权的责任和能力。
(四)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市管县”与“省管县”利弊比较分析
“市管县”与“省管县”利弊比较分析通过对“市管县”和“省管县”进行理论界定。
井比较分析了“市管县”和“省管县”各自的利弊,指出“省管县”在理论上仍不具有成熟性,在实践探索中仍应耐心试点,尤其是要分别选取东、中、西部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试点,只有试点成功后方可在全国推行。
标签:“市管县”;“省管县”;利弊1基本概念的理论界定1.1“市管县”体制“市管县”体制是指以中心地级市对其周围县实施领导的体制。
“地级市”分为兰种:一是地市合并型,即具有相当经济实力的省直辖市与地区行署合并;二是合并升级型,即地区行署与所在的县级市合并升格为地级市;三是县改市型,即将新设的县升格为地级市。
我国“市管县”体制始于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全国地方政府基本上都实行了省政府领导下的“市管县”体制。
1.2“省管县”体制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研究员张斌介绍,“省管县”有两层含义:一是财政意义上的“省管县”,在财政预算编制上,由省直接对县编制预算,在收入划分上,也由省对县直接划分;二是完整的政府管理体制上的“省管县”。
最先在我国实施“省管县”改革的是浙江省,其进行”省管县”改革是从“县财省管”开始,即财政上的“省管县”。
而我国目前只有海南省实行了完整意义的“省管县”,仍维持了省——市(县)——乡(镇)三级地方政府体制。
2实行“市管县”后产生的利弊2.1“市管县”体制之利我国的“市管县”体制是在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在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产物,是我国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在特定的时期内对于密切城乡关系、加强城乡合作、促进城乡一体化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具体而言,“市管县”体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在政治方面,它将省县之间一级政权由虚置变为实权,从而加强了对县域的行政管理,适应了改革初期相对落后的时代条件,避免了由省直管县的幅度过大、负担过重而导致的管理低效问题,在经济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城乡分割的局面。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建议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建议“省直管县”是近几年来行政管理体制中最受关注的改革模式,并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试点。
随着2010年的走近,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改革开始提速,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一、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现状目前我国省直管县改革主要包括“强县扩权”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
我国从1992年始,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浙江、河北、江苏、河南、安徽、广东、湖北、江西、吉林等省份陆续推行了以“强县扩权”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试点,对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市进行了扩权,把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限直接下放给一些重点县。
《国家第十一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要“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到“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据财政部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到目前,全国实行财政“省直管县”的有河北、山西、海南、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等18个省份,加上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共有22个地区实行了财政体制上的“省直管县”。
二、省直管县体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改革未能从根本上扭转试点县财政困难的现状。
“省直管县”后,省级对试点县的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仅是“直达”。
也就是说,新体制下试点县收到的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在总量上是不变的,不能从根本上扭转财政困难的状况。
(二)对农业生产投入不足。
“省直管县”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进一步支持农村地区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村综合改革目标的实现。
但目前来说,对农业生产的投入还是不够。
(三)行政管理体制与财政管理体制相冲突。
财权与事权相匹配,是财政体制的核心问题,也是划分各级政府支出责任的基础。
据调查,我国不少地方实行省管县体制后,政府间财政关系有所调整,但行政管理体制并没有随之改变,因而出现了行政管理体制与财政管理体制相冲突的状况。
省直管县:海南省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省直管县:海南省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谢静洋;邹再进
【期刊名称】《农村经济与科技》
【年(卷),期】2014(000)009
【摘要】海南是我国最先在全省范围实行行政“省直管县”的省份。
经过20多年对“省直管县”行政体制的实践和探索,海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因此,对“海南模式”进行研究和总结,可以为我国其他内陆省份的行政体制改革提供有益借鉴,是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一个研究方向。
【总页数】3页(P143-144,148)
【作者】谢静洋;邹再进
【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221;云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2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2.1
【相关文献】
1.有序推进省直管县分类改革——评《攻坚——聚焦省直管县体制改革》 [J], 马宝成
2.省直管县改革与行改编制制度改革研究——基于以省直管县为轴的耦合关系分析[J], 刘席宏
3.省直管县是改革政府层级体制的突破口——安徽省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的实践与探索 [J], 张家麟
4.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衍生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河南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为例 [J], 曹明
5."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J], 王青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海南实践的省直管县
基于海南实践的省直管县(市)体制改革探索作者:肖若海谢广祥王乃坤国家森王国卿王耀东贺军科积极探索省直管县(市)体制改革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关键举措,对于提高行政效能、促进城乡统筹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围绕这个问题,研究小组赴海南实地调查研究、广泛搜集各省市经验材料,经过六次反复讨论,形成以下思考。
我国实行省直管县(市)体制改革的进程和做法省直管县(市)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对行政体制作适应性调整的必然结果。
1982年起在全国范围逐步实行的市管县(市)行政体制,在加快推进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等方面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进入新世纪后,原有的市管县(市)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完全适应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客观要求,省直管县(市)体制改革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
海南在建省之初,就根据中央的决定利用其特有条件率先建立了省直管县(市)体制,并且进行事权下放和干部人事制度等方面的配套改革,探索实行“小政府、大社会”管理模式,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1992年,浙江省率先在全国扩大县(市)政府经济管理权限,提出“还财于县、藏富于民”,连续五次下放给县(市)行政审批权328项,占全部省级行政审批权的52.6%。
2003年以后。
安徽、湖北、江西、河南、广东等省在实行省直管县(市)财政体制后,加快了扩权强县的步伐。
2006年安徽省在12个县(市)开展扩大经济社会权限试点,共下放事权143项,2008年又将试点县(市)扩大到30个,2009年在所有县(市)实行扩大县(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改革,省政府在已经下放143项事权的基础上,要求各地提出第二批事权下放的意见。
湖北省在做大财政“蛋糕”和做小财政供养系数上做文章,把省对县(市)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分为均衡性转移支付、激励性转移支付和政策性转移支付三种形式,加大了财政支持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县域经济集约发展的力度。
市管县和省管县
摘要:通过对“市管县”和“省管县”进行理论界定。
井比较分析了“市管县”和“省管县”各自的利弊,指出“省管县”在理论上仍不具有成熟性,在实践探索中仍应耐心试点,尤其是要分别选取东、中、西部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试点,只有试点成功后方可在全国推行。
关键词:“市管县”;“省管县”;利弊1 基本概念的理论界定1.1 “市管县”体制“市管县”体制是指以中心地级市对其周围县实施领导的体制。
“地级市”分为兰种:一是地市合并型,即具有相当经济实力的省直辖市与地区行署合并;二是合并升级型,即地区行署与所在的县级市合并升格为地级市;三是县改市型,即将新设的县升格为地级市。
我国“市管县”体制始于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全国地方政府基本上都实行了省政府领导下的“市管县”体制。
1.2 “省管县”体制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研究员张斌介绍,“省管县”有两层含义:一是财政意义上的“省管县”,在财政预算编制上,由省直接对县编制预算,在收入划分上,也由省对县直接划分;二是完整的政府管理体制上的“省管县”。
最先在我国实施“省管县”改革的是浙江省,其进行“省管县”改革是从“县财省管”开始,即财政上的“省管县”。
而我国目前只有海南省实行了完整意义的“省管县”,仍维持了省——市(县)——乡(镇)三级地方政府体制。
2 实行“市管县”后产生的利弊2.1 “市管县”体制之利我国的“市管县”体制是在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在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产物,是我国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在特定的时期内对于密切城乡关系、加强城乡合作、促进城乡一体化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具体而言,“市管县”体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在政治方面,它将省县之间一级政权由虚置变为实权,从而加强了对县域的行政管理,适应了改革初期相对落后的时代条件,避免了由省直管县的幅度过大、负担过重而导致的管理低效问题,在经济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城乡分割的局面。
促进了区域统一市场的形成,使城乡经济日益融合为相互依托的区域性经济,实现了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省直管县”体制不应“一刀切”式推开
错误率提高。加剧政府间事权和财权明晰划分的困难, 成为省及省以下政府问职能“ 错位”“ 、越位” 缺位” 和“ 的主 要原因。实行“ 省直管县” , 后 我国政府层次减少 , 这样就
必能够提高行政效率 根据管理学的原理 , 管理幅度和管理层级相 匹配。
小, 而浙江经济的特色是从家庭工业和乡镇企业开始发
展起来的, 县域经济的实力反而强, 在这种情况下, 实行 省直管县 , 并下放管理权限是一个符合省情 的合理选 择。而中国的其他省份少有浙江这样的强县, 在效仿浙 江模式的基础条件上就会有所欠缺 ; 第四, 浙江省虽然在
自治区较近, 省级政府的行政权力作用范围相对较大; 第
三, 浙江省在实行县财省管时选取 的都是经济 比较强的 县, 强县扩权 ” 即“ , 这些强县扩权前基本上不存在财政 问
管县” 的。1 9 年至今 , 已 2 9 浙江 连续四次出台政策, 扩大
一
部分经济比较发达县级政府的经济管理权限。在 “ 省
者和最终实施者的行为距离就越大, 困难加大, 沟通 信息
中图分类号 : 3 .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0 — 972 1 )2 0 1 — 5 D0 55 A 1 8 54 (0 10 — 02 0 0
摘要: “ 省直管县” 已经成为是行政体制改革的大趋势。但是我们并不主张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
作者及单位: 齐勇,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 经济学博士, 硕士生导师; 谢春 , 中国政法大学
商学院硕士研 究生。北京 ( 1 24 ) 0 2 9
浅析当前我国省管县体制改革
浅析当前我国省管县体制改革作者:邢慧颖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3年第01期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市管县”体制越来越呈现出很多矛盾和问题,“省管县”体制改革呼之欲出。
本文通过分析,来展现省管县体制的可行性,同时探究体制改革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关键词:省管县;体制改革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1-010-012011年3月16日,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继续优化政府结构、行政层级,坚定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
”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了省管县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这让省管县体制改革呼之欲出。
一、实行省管县体制的可行性所谓省管县体制,是指:“省、市、县行政管理关系由…省——市——县‟三级管理转变为…省——市、省——县‟二级管理,对县的管理由现在的…省管市——市领导县‟模式变为由省替代市,实行…省直管县‟。
”实施省管县体制改革,其可行性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第一,国家宪法为省管县体制提供了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条明确规定:“我国目前的地方行政体制为…省—县—乡‟三级,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
”这里的“较大的市” 目前全国共有大连等18个城市获得了批准,是由国务院依据《地方组织法》规定认可的。
第二,能实现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动态协调。
根据管理学原理,“在组织的整体结构中,在管理规模既定的情况下,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呈反比例关系,管理层次越多,管理幅度越小,反之管理层次越少,管理幅度就越大。
”一个组织的管理层级应保持一个合理数量,这有利于信息的沟通和管理效率的提高。
第三,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改革的物质基础。
过去由于科技、交通等方面发展缓慢,使得上下政令的传播比较慢。
省直管县市体制是符合海南实际的有益探索
区 的行 政 机 构 进 行 “ 局 摘 牌 、大 类 归 一 、 直 管县市 管理体 制提 出了迫切要 求 。这 是继 撤 取 消 非 常 设 机 构 ” 的改 革 ,建 立 起 以 “ 部 海 南 建 省 办 经 济 特 区 时 确 立 省 直 管 县 市 管 理 大 门 ” 为 基 础 的 省 级 政 府 机 构 。 改 革 后 ,省 政 体 制 雏 形 之 后 ,对 这 个 体 制 进 行 的 一 次 真 正 府 机 构 由原 行 政 区 的 6 多 个 部 委 办 局 ,精 简 意 义上 的 、全 方 位 深 层 次 的 改 革 。 0
 ̄ 2 6 7 ,其 中省 级 3 3 名 ,市 县 乡 2 1 5 J 19 1 名 42 6 8 名 。省 政 府 工 作 部 门从 3 个 减 至 3 个 ( 府 8 2 政
一
海 南 省 当 前 和 长 远 发 展 的需 要 ,完 全 符 合 国 署 ,深 化 机 构 改 革 。 改 革 后 , 全 省 行 政 编
理 体 制 经 历 了 四 次 比较 大 的 机 构 调 整 和 职 能 有 两个 大 的背景 :一是 胡锦 涛总书记 明确指
转变过程 。
示 ,要 突 出海 南经 济特 区 的 “ ”字 ,努力 特
第 一 次 是 1 8 年 海 南 建 省 办 经 济 特 区 构建具 有海南 特色 的经 济结构 和更具 活力 的 98
行 政 ,组 织 和统 筹 跨 市 县 经 济 社 事 务 等 放 的权 力 ,省 直 部 门采 取 座 谈 会 、带 班 学
士 士 而 嵩 日 舌 占 阳 喜 阜 善 彻
省直管县海南模式:困惑、抉择与省思
②市 、 县领导班子 由省委直接考核 、 任命和管理 ; 所有市委 书记 、 县委 书记 都是省 委委员 或候补委员 , 直 接参与省 委重大
决策。
第 4期
韩艺等 : 省直管县海南模式 : 困惑 、 抉择 与省思
・ 6 5・
力, 也能 较为 有效 地提 高行 政效 率 和节约 行政 成本 。 据 海南 省编 制办 统计 , 海 南 省 每年 因行 政 层 级 减 少
府职责并适时优化府际关 系, 推进府 际治理 , 实现善 治。
关键词 : 省 直 管县 ; 海 南模 式 ; 府际关 系 中图 分 类 号 : D 6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6— 0 4 4 8 ( 2 0 1 5 ) 0 4— 0 0 6 4—0 6
收入 比重 中 , 海 口拥有 5 5 %, 三 亚和 洋浦拥 有 6 5 %,
其他 各市 县则 可拥有 7 5 %; 海 南 省政 府 集 中的财 力 大约 占全 省 的 3 3 % 。该 比重 划 分 在 保 证 各 市 县 公
共 支 出所 需财 力 的同时 , 省政府 能够基 于 转移支 付 , 较好 地均 衡各 地财力 以统 筹城 乡发展 。而较少层 级 特别 是 省县无 缝对 接 , 利 于 即时 沟通 并 提 高政 策 制 定 的针对 性与 实效 性 , 减 少 政 策 失灵 和 政 策施 行 阻
一
问题 的 提 出
有 3个地 级市 、 6个县级 市 、 4个 县 、 6个 民族 自治县 和1 个 经济 开发 区 , 3个地 级市 中只有 海 口和 三 亚
设区 , 但 对辖 区外 的各 县没 有 管 辖 权 ; 县、 自治 县 均 由省直 接 管理 , 形 成 了省一 市 ( 县) 一 乡镇 三 级政
海南省的5个“直管市”
海南省的5个“直管市”什么是直管市?直管市,即由省政府、⾃治区政府直接管理的副地级市。
以下为海南省的5个直管市:1、五指⼭市五指⼭市,海南省县级市,是海南岛中部地区的中⼼城市和交通枢纽。
五指⼭下辖冲⼭镇、南圣镇、⽑阳镇、番阳镇、⽔满乡、畅好乡和⽑道乡7个乡镇,⾯积1169平⽅公⾥,⼈⼝112695⼈(2012年末)。
五指⼭市是有名的“翡翠⼭城”,风景秀丽,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景点有五指⼭市热带⾬林、中华民族⽂化村、热带植物园、卧龙⼭、太平⼭瀑布、海瑞祖居、⽩沙起义纪念馆、仙龙洞等。
2、⽂昌市⽂昌市,海南省县级市,地处琼北综合经济区域“⼀⼩时经济圈”、“海澄⽂”⼀体化综合经济圈,是琼北重要的经济、⽂化、交通、科技、旅游区域中⼼之⼀。
⽂昌市辖17个镇、3个农场,⾯积2488平⽅公⾥,⼈⼝59万⼈(2012年)。
⽂昌市拥有278.5公⾥海岸线,是海南省海岸线最长的城市,市境内清澜港是国家⼀级对外开放⼝岸,南中国海重要港⼝枢纽。
⽂昌市⾃然风景优美,⽂化底蕴深厚,是海南重点旅游城市,被誉为“阳光东海岸上的明珠”。
主要景点有铜⿎岭、⽂昌航天城、东郊椰林、⼋门湾绿道、七洲列岛、宋⽒祖居等。
3、琼海市琼海市,海南省县级市,是海南省侨乡之⼀。
琼海市下辖嘉积镇、潭门镇、博鳌镇等12镇,⾯积1693平⽅公⾥,⼈⼝483217⼈(2010年)。
琼海市主要景点有⽩⽯岭、莲花馆、万泉河、红⾊娘⼦军纪念园、万泉河、聚奎塔、逢龙⽼屋等。
4、万宁市万宁市,海南省县级市,万宁素有长寿之乡、咖啡之乡、槟榔之乡、温泉之乡、华侨之乡等美誉。
万宁市下辖12镇1个兴隆华侨旅游区,总⾯积为4443.6平⽅公⾥,⼈⼝55.56万⼈(2010年)。
万宁市主要景点有东⼭岭、兴隆温泉、尖岭温泉、神洲半岛、⼤洲岛、六连岭、⽯梅湾等。
5、东⽅市东⽅市,海南县级市,是海南西南部的经济中⼼,海南省重要的能源基地和重化⼯业基地,海南唯⼀拥有边贸政策的城市⼝岸。
东⽅市辖辖10个乡镇,⾯积2266.62平⽅公⾥,⼈⼝43.5万。
放权,大省“省直管县”的必由之路
级政府应 主要负责宏观管理 、供给制 度、 提供产权与制度保护 ; 但凡那些 涉
及到本地经济发展 、社会管理和公民 事务 的职能应尽量下放到基层政 府 ,
高度重视培育各类民间组织 ,做好承 接政府转移 出来的部分职能的准备。 总之,只要我们能洞察市场经济 条件下政府改革的规律与逻辑 ,就能
式之间表面不同但 内里相通 的发展规
律, 难于 回答 和处 理财政“ 省直管县”
以来 出现 的 种种 问题 。
下放 到县 ,增大县级政府 自主权 ; 再
次 ,增大当地 民意在县级官员考核中
的 比重 , 逐步建立既对上负责 、 也对下
负责的官员考核与任免机制 ,条件成 熟 的地方 可试行镇 、 县长直选 ; 后 , 最
策不在于停下财政 “ 省直管县”的步
即“ 浙江模式 ” “ 和 海南模式 ”其 中又 ,
以“ 浙江模式” 影响最大 , 学习者众 多,
层政府“ 放权” 的内涵却是一致的。 市场经济体制 已趋于成熟 ,生产力得 到极大解放 ,各类微观经济主体业 已
形成 , 民对于政府公共服务 、 居 社会管
政 困难和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浙江 “
模式” 更重要的精髓在于“ 放权” 比较 。 而 言, 所谓 “ 海南模式 ” 则是从建 省开
个步骤 、 阶段 。通过财政 “ 一个 省直管
而“ 海南模式” 因为拥有新建省的特立
独行而被认为难于学习 , 不可复制 。 但 是,在我看来 ,即使是近年来各地学 习、 热捧 “ 浙江模 式” 也大 多止 于表 ,
理的要求更加多元化。这一切都使得 那种 “ 打天下” “ 包 、一竿子插 到底” 的 传统政府 治理模式极大地不适应于时
我国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思考
我国"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思考胡春兰管永昊一定意义而言,财政体制指的是如何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在财政上的分权与集权的关系问题。
近30年来,我国财政体制经历了1980年的“分灶吃饭”体制、1988年的财政包干体制、1994年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三次重大改革,尤其是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在财政改革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初步稳定和规范了中央政府和以省为代表的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但是省以下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并没有按照分税制的要求理顺,地方四级政府之间实际上已落入了讨价还价色彩浓重的“分成制”与“包干制”状态。
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2年以来,地方政府积极地进行财政体制改革的探索,要求破除“市管县”体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束缚,实行财政上省直管县的体制。
地方这种自发的改革愿景符合中央要求理顺省以下财政体制关系的改革要求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期望,得到中央的肯定并且予以推广。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将粮食、油料、棉花和生猪生产大县全部纳入改革范围。
同年6月22日,财政部发布《关于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的意见》,要求到2012年底前,在全国(除民族自治地区)全面推进“省直管县”财政改革。
由此可见,“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已经被决策层所一致认可,是当前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已从试点阶段进入全面推广实践阶段。
一、“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实施的背景1.基于发展县域经济的需要自1982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和1984年乡镇财政普遍l建立,我国自此形成附属于五级政权的五级财政管理机构,即中央、省、设区的市、县、乡,并且依附于行政管理体制,形成中央财政对省财政、省财政对市财政、市财政对县财政、县财政对乡财政的直接领导和管理的上下级关系。
在县级财政的领导上,自从1982年中央发布改革文件实行市管县以来,一直都是市级财政领导管理县级财政。
在2002年以前,除了浙江省和海南省,全国其他省份都是实行“市管县”财政体制,“市管县”财政体制形成于1982年,当时在辽宁省率先进行“市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之后这一经验在部分地区得到推广,并建立起正式的市管县政府体制。
省管县、市管县所引发的矛盾
省管县、市管县所引发的矛盾浅析当前的省管县体制是指在财政体制或者行政体制上,地级市与原辖县实行分治,由省直接管理县。
其目的在于减少管理层级,降低行政成本,增强基层活力,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正因如此,省管县体制并不是对市管县体制的根本否定,“省管县”与“市管县”并非一对矛盾的两面。
矛盾1:省政府管理半径和能力遭遇挑战如果市县平级后,“省管县”遇到的最大障碍是省政府的管理半径和能力问题。
我国不少省级区划里县级单位有八九十个甚至一百多个,“省管县”的数量超过一定规模,管理的难度肯定增加;省级直管县有效管理大体应在40—50个左右,太多了根本管不过来,把100多个县的问题都集中到省里,从管理的效率来说,不一定最有效。
以“市管县”体制的推行为例。
实践证明,“市管县”体制的效果往往与市的经济实力及其所领导的县的数量密切相关。
市或者说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在一定时期总是有限度的,市领导的县的数量如果超出这一限度,不仅会产生“带不动”的问题,而且容易引发市县之间的矛盾。
在推行“市管县”体制的过程中,不可能根据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来确定市与其领导的县的匹配关系,一般都是以地改市的方式,将地区所在的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甚至将地区所在的县分步升格为地级市,同时将整个地区的其它县(市)纳入新成立的地级市的管辖范围。
而在现实生活中,经济发达地区一般中心城市相对密集,被设置为地级市的数目也相对较多,其周边受其辐射的县却相对较少。
相反,中西部的欠发达地区,中心城市数量少,在推行“市管县”过程中设立的地级市,基本上都是通过行政手段升格而来的,其经济实力通常较弱,辐射能力也差,周边被纳入其管辖范围的落后县却很多。
这样,“市管县”体制的推行,就出现了实力较强的市领导的县很少,而实力很弱的市领导的县却很多;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无县可“领”,中西部许多经济落后的地级市却根本带不动周边众多经济更为落后的县的局面。
即通常所说“大马拉小车”与“小马拉大车”并存的问题。
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关于进一步完善省直管市县管理体制的决定
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关于进一步完善省直管市县管理体制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海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09.09.27•【字号】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25号•【施行日期】2009.09.27•【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正文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25号)《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完善省直管市县管理体制的决定》已由海南省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于2009年9月25日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09年9月27日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完善省直管市县管理体制的决定为了进一步完善省直管市县管理体制,增强市、县、自治县(以下统称市县)发展活力,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特作如下决定:一、完善省直管市县管理体制,应当遵循有利于促进发展、有利于政府职能转变、有利于提高行政效能、有利于服务群众的原则,科学划分省和市县政府职责,努力形成省与市县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二、省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宏观管理职责,主要履行规划发展、政策指导、统筹协调、执行和执法的监管等职责。
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责,重点履行贯彻执行国家和本省制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职责。
三、省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应当按照责权统一、重心下移、依法合规、分步实施的原则,合理调整省与市县两级政府事权,最大限度地向市县下放相应的管理权限。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行使的行政管理权,原则上应当明确由市县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行使。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行使的行政管理权,原则上下放给市县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省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可以授权或者委托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实施的行政管理权,可以授权或者委托市县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行使。
省直管县海南模式:困惑、抉择与省思
省直管县海南模式:困惑、抉择与省思韩艺;赖廷桢【摘要】作为全国最早全面探索推行省直管县体制的省份,海南省经过不断改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省直管县海南模式.20多年来,省直管县海南模式既有成功经验,亦有反思教训.在省直管县海南模式面临争议和困惑的背景下,如何评价海南模式的功过是非,如何抉择其未来走向,以及其启示省思等,都是需要直面的问题.从长远看,省直管县海南模式亟待从府际职责划分、合作机制构建、市县关系管理、配套改革等方面加以完善以砥砺前行.针对海南模式的分析表明,省直管县没有统一模式,关键在于结合实际,借助行政层级调整这一契机,合理定位政府职责并适时优化府际关系,推进府际治理,实现善治.【期刊名称】《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6页(P64-69)【关键词】省直管县;海南模式;府际关系【作者】韩艺;赖廷桢【作者单位】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31;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63“省直管县”改革是国家“十二五”规划期间地方政府组织结构调整与优化的重要内容。
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体制改革”。
目前,全国约2/3的省份正在不同程度地探索省直管县改革,主要做法是,财政上省直管先行,然后逐步过渡到行政上省直管。
各地改革总体目标趋同的同时,又呈现出各异的特点,形成了不同的模式。
其中,尤以浙江模式最为典型,主要特点是财政上省直管县、市县主要干部由省委决定、强县扩权。
区别于浙江模式,海南1988年建省之初,即按中央要求首创并成功建立起全面的省直管县体制。
除了财政省直管外,海南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市县分治”,即市县无行政隶属关系,与省无缝对接。
目前,海南省设有3个地级市、6个县级市、4个县、6个民族自治县和1个经济开发区①3个地级市(海口市、三亚市、三沙市);6个县级市(儋州市、五指山市、文昌市、琼海市、万宁市、东方市);4个县(定安县、屯昌县、澄迈县、临高县);6个民族自治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1个经济开发区(洋浦经济开发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穆克瑞:海南省直管县(市)体制的实践与启示中国·海南时间:2010-07-13 10:51:01 来源:海南日报字体:【大中小】
□ 穆克瑞
县级政府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中,处在承上启下、联接城乡、沟通条块的重要层面。
探索推进省直管县(市)体制,是提高政府效能、放活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要求。
海南是全国实施“省直管”体制最早、唯一在全省范围全面实施省直管县(市)管理体制的地区,全面剖析海南前一个时期“省直管”的经验得失,对海南进一步完善这一体制、乃至对我国其它地区推进“省直管”体制改革,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海南20多年“省直管”的实践,主要有以下经验和启示:
实现权力重心下移、厘清省与县(市)的事权关系是实施“省直管”体制改革的核心
海南省虽然在撤地建省初期就建立了“省直管”体制。
但是,开始并没有将地级市的权限下放到市县,而是大多收归到省级政府,省与市县的职责范围界定也不够清晰,导致了一些消极的后果:一是省级部门宏观管理和指导的能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省直部门把大量的精力耗在具体审批事务之中;二是市县发展活力不足,市县缺乏管理、调控的手段,权责利不对等;省政府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审批、轻管理”的现象,加之对基层信息掌握不及时不充分,对一些矛盾和问题看不到也管不到,而市县看得到却无权去管。
总之,虽然在大的体制上减少了行政层级,但其优越性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为此,近年来又全面进行了以“放权”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体制创新,2008年省政府对市县下放了197项事
权,实现了凡是设区的市(地级市)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行使的行政管理权,全部下放给了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赋予县级政府地级市、甚至个别方面省级政府的职权,县(市)拥有了广泛的自主权,“省直管”体制的优势得到了进一步彰显。
通过几次较大的调整,对省与县(市)级政府管理的事权进行明确划定,最大限度减少了职能重叠、交叉,并以政府法规规章的形式予以确立下来。
省政府主要履行规划发展、政策指导、统筹协调、执行和执法监管的职责,市县政府加强了本区域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和对经济工作的领导。
现在海南县域经济的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启示:实施“省直管”的核心在于放权、在于行政职权的调整上,如果没有这一条,实施直管体制改革就失去了根本意义、也达不到理解效果。
转变政府职能是“省直管”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
海南“省直管”体制从体制的根本环节上减少了政府层级,实现了政府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
与之同时,海南在横向政府机构中又在全国率先推行了“小政府、大社会”模式,即同级政府部门相同或相近的职能由一个部门承担,综合设置机构,实行了“大交通”、“大工业”、“大农业”、“大商贸”、“大文化”“大人事”、“大水务”管理体制。
近几年,又将全省308个乡镇撤并调整为202个乡镇。
而贯穿这些纵向、横向的体制改革全过程的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深化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进行政审批方式,推行了直接办理制、窗口服务制和社会服务承诺制;对政企合一的专业经济管理部门进行了企业化改革,在体制上进一步避免或减少了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根据新的政府职能要求,发挥特区立法权职能,制定和完善各类配套法规,把政府履行职能纳入法制轨道,这就保证了体制创新目标的最终实现,也使得海南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能够率先在全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启示:如果政府职能不能从根本上转变,改革就会在机构精简与膨胀、权力
上收与下放的循环中转圈圈。
“省直管”体制改革的成效就会大打折扣。
要在压缩政府行政管理层级的前提下真正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就必须要在对政府结构变革的同时,对各级政府进行政府职能再造,重新定位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真正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情交给社会、交给市场。
统筹推进各方面的配套改革是实现由“市管”到“省管”顺利转轨的重要保证
尽管海南“省直管”体制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但前一时期由于配套改革的滞后,也显出一些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省与市县在行政层级上间距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县(市)的话语权。
在“省直管”体制下,省级政府直接对县级政府,厅级部门直接对科级部门,行政级别落差较大,这使得市县政府特别是市县部门在与厅局的沟通协调中很难有平等的话语权,易于造成上级对下级强制性地压任务、压责任。
同时,这种行政级别的差异,也在很大程度上阻滞了市县与省级部门的干部交流,省里的许多优秀年轻干部因为市县不能提供适当的职位而不愿意交流下去,市县一些富有实践经验的干部因为省里的门槛过高而交流不上来。
二是县(市)垂管、双管单位过多,削弱了县(市)的自主权。
在地级市管县的体制下,原来省直管、双管的单位只是部分直管到地级市,而在“省直管”体制下,一杆子管到了县(市),这就影响了县(市)政府结构的完整性。
垂管、双管单位过多,增加上下级之间的矛盾和扯皮,降低“直管”体制的效能。
三是县(市)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影响了“直管”体制的优势发挥。
在我国目前的财政体制下,市县所得比例较低。
虽然,“省直管”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原地级市一级的财政分成,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市县承担了义务教育、计划生育、社会稳定、社会保障等较多的事权,在实际运作中其财政所有权与事权依然不相对称。
四是县级政府承接市级行政事权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针对这些问题,2008年以来,海南全面启动了相应的配套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启示:“省直管”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整体推进各项相关配套改革,体制改革才能顺利推进。
特别是要做好财政体制改革,按照省与市县事权划分范围,调整省与市县财政支出范围,赋予县(市)与事权匹配的财权;推进干部管理体制的配套改革,着力解决好省与县(市)在行政层级上间距大的问题;理顺县(市)垂管、双管单位管理体制,尽可能强化县(市)对垂管单位的话语权,以保证县(市)政府的主体性,等等。
这些配套改革无论哪个环节搞不好,都会影响到改革的整体效果。
必须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海南之所以能够在全国率先、在全省整体实施“省直管”体制,除了主观因素外,一些客观条件不可或缺:一是陆地面积小、行政管辖范围小。
二是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中央赋予了海南一系列的先行先试功能,要求在行政管理体制、市场体制创新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为全国探索经验。
实施“省直管”体制正是试验的内容之一。
三是海南岛是一个封闭的地理单元,体制改革可能带来的风险较小,也便于控制。
四是建省时间较晚,1988年才建省,在当时改革开放的大潮下,海南有条件创造有别于传统模式,构建新型的行政管理体制。
而这些客观条件都具有海南唯一性,也是海南省管体制得以顺利、成功推进的重要因素。
启示:建立什么的行政体制,必须要立足实践,充分考虑历史背景和现实条件。
由于我国各地具体情况有较大的差异,在推进“省直管”体制改革的时机、路径、步骤选择上,必须要立足本地实际,区别对待。
总之,从全国范围来讲,推进“省直管”体制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既要在方向上坚定不移,又要在具体的方法、步骤上分类指导,突出改革的系统性,统筹好各方面的配套改革,确保健康有序地向前推进。
(作者单位:中共海南省委政策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