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概念的演变
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史
![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4c228237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7c.png)
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史一:供应链管理的定义1.1 什么是供应链管理?在现代商业环境中,供应链管理指的是协调和整合各个组织在产品或服务从原材料采购到最终消费者手中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活动。
1.2 为什么重要?- 提高效率:通过优化物流和库存控制等方式,可以降低成本并提高生产效率。
- 增加灵活性:有效地处理需求变化,并快速适应市场趋势。
- 改善客户满意度:确保产品按时交付,并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
二:早期阶段(20世纪初至1950年代)这一时期主要关注内部运营。
公司通常只负责自己内部物资采购与销售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实现全面统筹与协同。
三:集约发展阶段(1960年代-1980年代)随着企业规模扩大以及国际贸易增长,对于更好地进行资源配置开始引起注意。
此时出现了第一个概念——“物流”,强调如何将货品从一个点转移到另一个点。
四:战略联盟阶段(1990年代-2000年代)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企业开始意识到单一公司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因此,战略联盟成为供应链管理中一个重要概念。
五:信息技术革命阶段(21世纪初至今)5.1 ERP系统- 提高内部协同:通过集成各个功能模块来实现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和沟通。
- 加强与供应商合作:可以更好地掌握原材料库存情况,并及时进行补充采购。
5.2 物流跟踪技术利用物联网等新兴技术追踪货物位置并提供准确可靠的交付时间预测。
六:未来发展方向在数字化经济背景下,、大数据分析以及区块链等新兴科技将进一步推动供应链管理领域创新与变革。
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如下:- 图表1: 近十年中国制造业产值增长曲线图法律名词注释:1. 战略联盟能力:指组织在面对外界环境变化时所具备调整自身资源配置和运营方式的能力。
2. 物联网:指通过互联网连接各种物理设备,实现信息共享与通信。
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史
![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27dc936d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a0.png)
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史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史一、引言供应链管理是指协调与管理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客户之间的所有流程和活动的领域。
其目标是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效益,实现产品的高质量和准时交付。
本文将详细介绍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历程。
二、供应链管理的起源供应链管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
当时,企业开始认识到,单独优化每个环节无法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于是,开始探索统一协调供应链各环节的管理方法。
三、物流管理的初期阶段在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初期,物流管理成为主要的管理焦点。
企业意识到,通过优化运输、仓储等物流环节,可以降低成本、减少库存,并提高客户满意度。
四、信息技术的运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供应链管理开始借助信息系统来协调各个环节的运作。
例如,企业开始使用ERP系统来整合和管理供应链各环节的数据,以实现信息共享和实时监控。
五、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兴起在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过程中,企业逐渐认识到,通过与供应商和客户的紧密合作,可以更好地协同管理供应链。
供应链协同管理以合作、共享和协调为核心,实现供应链各方的共赢。
六、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随着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增加,可持续供应链管理逐渐成为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方向。
企业开始关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经济可持续性,通过采取可持续的供应链策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七、新技术的应用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供应链管理也在不断进行创新和变革。
例如,、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可以提供更准确的预测和决策支持,优化供应链运作。
八、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指通过金融手段来解决供应链中的资金流问题。
近年来,供应链金融发展迅速,提供了更灵活的融资方式,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并提高运营效率。
九、未来展望从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趋势来看,供应链管理将继续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供应链管理将面临更复杂的环境和更高的要求。
附件:本文档附带的附件详细介绍了供应链管理的相关案例和数据,供读者参考。
关于供应链概念的演变过程
![关于供应链概念的演变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bf73c9a1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61.png)
关于供应链概念的演变过程
供应链管理是指企业为满足顾客需求,通过协调和管理各个环节的物流、生产、采购、销售等活动,以实现最大化利润和服务水平的管理过程。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经历了以下几个演变过程:
1. 传统消费品供应链管理:在20世纪50年代,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开始出现。
在当时,供应链管理主要关注如何减少库存、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等问题。
2. 供应链协调: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企业间合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供应链管理逐渐从内部运作扩展到企业之间的协作。
供应链协调成为关键词,企业开始关注整个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协调问题。
3. 供应链整合: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兴起,供应链管理开始注重企业与供应链伙伴之间的合作和整合。
企业逐渐意识到,只有通过与供应链伙伴共享信息、资源和风险,才能实现全链条的优化。
4. 现代供应链管理:进入21世纪,随着供应链管理理论和技
术的不断发展,供应链管理逐渐成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供应链管理强调整体优化和创新,注重供应链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以适应市场变化和顾客需求的快速变化。
总的来说,供应链管理的演变过程可以看作是由传统的内部运作和成本控制向外部合作和整合,以及从局部优化向全链条优
化的发展过程。
随着企业对供应链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和方法也在不断演进和创新。
供应链的发展历程
![供应链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f228387c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87.png)
供应链的发展历程以下是更加口语化的供应链发展历程:1. 最初:经济链时期(简单理解就是从头到尾)供应链这概念最早就像一条链子,从原料挖出来、做成产品、存仓库、运出去、最后到消费者手里,这就是全部。
那时候,大家关心的是东西怎么从A点到B点,至于中间怎么运作、能不能更高效,没太多人研究。
2. 后来:价值链时期(开始关注增值环节)后来人们发现,这条链子上的每个环节其实都在创造价值,不只是简单的搬运工。
于是就开始琢磨怎么通过改善各个环节,比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创新产品等,让整条链子产出的价值更大。
3. 接着:传统供应链时期(开始有管理意识)到了20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正式把供应链当作一种管理方法来对待。
不过那时候管理得比较粗糙,主要是管好自家的事,对外面的合作方不太关心,信息也不共享,所以经常出现库存堆满仓库或者突然缺货的情况。
4. 再后来:精细供应链时期(内部管理细化)到了90年代初,企业开始把供应链管理做得更细致。
把内部的各种业务流程分得清清楚楚,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
这样虽然内部管理规矩了,但对外的合作还不是很紧密。
5. 再再后来:集成供应链时期(开始携手合作)到了90年代中期,大家意识到光靠自己单打独斗不行,必须和上下游的企业一起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好。
于是开始共享信息,一起商量怎么应对市场的变化,这样既减少了成本,又提高了送货速度和服务质量。
6. 再再再后来:敏捷供应链时期(快速反应市场变化)进入新世纪,市场变得越来越快,大家的需求变化得也快,这时候就需要供应链能够迅速做出反应。
于是就有了敏捷供应链,它的特点就是速度快,能根据市场变化快速调整生产和供应。
但是,有时候为了追求速度,可能会忽视成本控制。
7. 再再再再后来:精益供应链时期(既要快又要省)到了2005年左右,人们发现,既要快速响应市场,又不能忽视成本,于是就有了精益供应链。
它一边努力提高效率,一边尽量减少浪费,比如减少库存、缩短等待时间、避免做多余的工作,这样既能快速响应,又能省钱。
第一章供应链基本构架
![第一章供应链基本构架](https://img.taocdn.com/s3/m/8da0f503aeaad1f347933f65.png)
供应链管理整理笔记第一章供应链基本构架第一节供应链概述一.供应链概念及其发展过程1供应链:是围绕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运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二.供应链的基本特征1.复杂性:因为供应链节点组成的跨度不同,供应链往往由多个,多类型企业构成,所以供应链结构模式比一般单个企业的结构模式更为复杂。
2.动态性:供应链管理因企业战略和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需要,其中节点需要动态的更新,这就使得供应链具有明显的动态性。
3.面向用户需求:供应链的形成,存在,重构,都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而发生的。
在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用户的需求拉动是供应链中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运作的驱动源。
4.交叉性:对于产品而言每种产品的供应链都有多个链条组成。
对于企业而言,每个企业既可以是这个链条的成员,同时又是另一个链条的成员,众多的链条形成交叉结构,增加了供应链协调管理的难度。
三.供应链的基本类型1.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将供应链分为以下4种类型:1.稳定的供应链和动态的供应链2.平衡的供应链和倾斜的供应链。
3.有效性供应链和反应性供应链。
4.推动式供应链和拉动式供应链。
拉式模式具有以下优势:(1)支持产品的不断变化。
(2)缩短交货周期。
(3)改进质量,降低单位成本。
(4)提高经营效率。
(5)能够全面衡量业绩,更易于实施控制。
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对企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们必须:(1)迅速准确地了解顾客需求。
(2)选择最佳方式,以最低的成本满足顾客需求。
(3)制定明智的供应链决策,包括从原料采购决策到产品制造在内的所有供应链决策。
(4)将产成品分销给消费者,收取货款。
第二节供应链设计一.几种常见的供应链结构模型1.链状模型(1):只是一个简单的静态模型,表明供应链的基本组成和轮廓概貌。
2.链状模型(2):是对模型(1)的进一步抽象,它把商家都抽象成一个个的点,称为节点,并用字母或数字表示。
供应链管理的历史演变
![供应链管理的历史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5c9038f1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88.png)
供应链管理的历史演变20世纪50年代,供应链管理尚未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
当时的商业环境以产品为中心,企业主要关注生产、库存和分销等环节。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开始意识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重要性。
这促使企业对供应链进行重组,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进入20世纪60年代,供应链管理开始逐步发展。
这一时期,企业开始关注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逐渐从单纯降低成本,转向提高客户满意度。
在这个阶段,企业开始采用电子数据交换(EDI)等技术,以实现供应链各环节的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
20世纪70年代,供应链管理面临新的挑战。
石油危机、通货膨胀等外部因素,使得企业意识到供应链的脆弱性。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企业开始寻求更为灵活的供应链管理策略。
这个时期,供应链管理开始向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企业通过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供应链的协同效应。
20世纪80年代,供应链管理进入成熟期。
这一时期,企业开始关注供应链的整体优化。
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企业实现了供应链各环节的自动化管理。
企业开始关注供应链风险管理,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在这个阶段,供应链管理开始向全球化方向发展。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为供应链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企业开始利用互联网实现供应链的实时监控和协同管理。
此时,供应链管理的重心逐渐转向客户需求导向。
企业通过精准把握客户需求,实现供应链的高效运作。
这一时期,供应链管理开始呈现出智能化、绿色化的趋势。
进入21世纪,供应链管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使得企业能够对供应链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和优化。
供应链管理开始向模块化、平台化方向发展。
企业通过构建供应链平台,实现供应链的跨界融合。
可持续发展成为供应链管理的重要议题。
企业开始关注供应链的绿色环保,以实现社会责任和商业价值的双重提升。
在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协同合作的重要性。
供应链的发展历程
![供应链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b2b8ff84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84.png)
供应链的发展历程供应链管理是指在生产和销售的过程中,协调和管理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随着全球贸易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供应链管理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下面将介绍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开始逐渐出现。
当时,供应链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概念,指的是产品从原材料采购到最终产品的销售的整个过程。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提高供应链的效率和减少成本。
然而,由于当时的技术和信息不发达,供应链管理的实施较为困难。
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这使得供应链管理成为可能。
同时,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使供应链变得更加复杂。
于是,供应链管理开始引入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包括供应商、生产商、物流和销售商等。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也逐渐从成本降低扩展为增加竞争力和提供更好的客户服务。
进入21世纪,供应链管理迎来了全球扩展的时代。
随着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和全球生产网络的建立,供应链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供应链管理开始注重全球视角,优化全球供应链网络,提高全球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和可靠性。
同时,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供应链管理变得更加智能化和高效。
企业可以实时获取和分析供应链中的数据,并通过预测和优化来提升供应链的效率和准确性。
当前,供应链管理正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首先,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和不稳定,给供应链管理带来了不确定性。
其次,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环境友好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需要在供应链管理中加强质量控制和环境保护。
再次,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将进一步推动供应链管理的智能化和数字化。
总之,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简单的物流管理到复杂的全球供应链网络优化。
随着全球贸易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供应链管理将继续发展和完善,以适应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时代需求。
供应链的发展简史
![供应链的发展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689737bb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0a.png)
供应链的发展简史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供应链管理成为企业成功运营的重要因素之一。
供应链管理指的是在产品或服务的生命周期中,由原材料的采购到最终产品的交付,所涉及的一系列活动和过程。
本文将回顾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历程,探讨其演变及对现代企业的影响。
一、起源供应链管理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
当时,由于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的快速变化,企业开始寻求新的方式来管理他们的供应链。
这个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的供应链专家提出的,他们认识到传统的采购和分销方法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
因此,他们开始探索一种更综合和协同的方法来管理供应链。
二、演变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供应链管理经历了迅速的发展和演变。
在这一时期,一些先进的企业开始将供应链管理视为战略性问题,并开始重视供应链的整体优化。
他们意识到,在全球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优化供应链可以减少成本、提高效率和质量,并且有助于实现业务目标。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供应链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企业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更好地管理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比如预测需求、协调供应商和客户,以及实时跟踪物流和库存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供应链管理更加精细和高效。
三、挑战与机遇随着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的兴起,供应链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全球供应链的复杂性增加了风险管理的困难,如自然灾害、政治动荡和货币波动等。
此外,供应链的延伸和外包导致了信息的不对称和协调的复杂性。
然而,技术的进步又为供应链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比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供应链的可见性和灵活性,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应对不确定性和变化。
四、未来趋势未来,供应链管理将继续发展,并面临新的趋势和挑战。
首先,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供应链管理的重要议题。
随着社会对环境和社会责任的关注增加,企业需要考虑如何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确保供应链中的供应商遵守相关标准。
其次,供应链的数字化将进一步推进。
通过采用智能技术和自动化系统,企业可以实现供应链的全球可见性和实时优化。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概念的演变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概念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aebe21ba7c1cfad6195fa7a6.png)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概念的演变此外,对供应链及其有效治理的研究近几年的空前高涨,要紧缘故还包含了人们对供应链治理在企业生存进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有了新的认识,麻省理工学院斯隆治理学院的查尔斯·法恩教授按照他最近的个案研究成果和调查得出如此的结论:在今天比拼竞争力的战场上,一家企业最全然、最核心的竞争力在于对供应链的设计。
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许多企业在供应链中发生的费用约占其国内销售额的10%,占国际销售额的40%;由于供应链治理不善,企业每年大约缺失300多亿美元。
目前,SCM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许多国际闻名的大企业如宝洁(P&G)、惠普(HP)、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等已在SCM的实践中获得庞大收益;在中高档时尚用品、办公用品、季节性消费品等行业中,SCM也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效。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趋势日益加大。
面对变化反复无常、竞争日趋猛烈的市场环境以及顾客需要多样化与个性化、消费水平持续提升的市场需求,企业必须从战略层次上来治理物流,通过供应链治理猎取竞争优势,其目的是将顾客所需的、正确的产品在正确的时刻,按照正确的数量、正确的质量、正确的状态送到正确的地点,即“6R”,并使总成本量最小。
其中,物流是从供应商到顾客手中的物质产品流;信息流包括产品需求、订单传递、交货状态及库存信息;资金流包括信用条件、支付方式以及托付与所有权契约等。
它从整体的观点动身,寻求建立供、产、销企业间的战略伙伴关系,最大程度地减少内耗与白费,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率的最优化。
与传统的物流治理相比,供应链治理更强调供应链整体的集成与和谐,要求各成员企业围绕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信息共享与经营和谐,实现柔性的与稳固的供需关系。
因此,SCM的差不多目的确实是:一是把握真实需求。
在瞬息万变的动态市场中,通过供应链信息网络尽快把握真实的需求与准确的需求量;二是组织快速供应。
供应链管理概念演变(doc 24)
![供应链管理概念演变(doc 24)](https://img.taocdn.com/s3/m/f082d58c0975f46527d3e17d.png)
供应链管理概念演变(doc 24)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概念的演变此外,对供应链及其有效管理的研究近几年的空前高涨,主要原因还包含了人们对供应链管理在企业生存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有了新的认识,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查尔斯·法恩教授根据他最近的个案研究成果和调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今天比拼竞争力的战场上,一家企业最根本、最核心的竞争力在于对供应链的设计。
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许多企业在供应链中发生的费用约占其国内销售额的10%,占国际销售额的40%;由于供应链管理不善,企业每年大约损失300多亿美元。
目前,SCM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许多国际著名的大企业如宝洁(P&G)、惠普(HP)、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等已在SCM的实践中获得巨大收益;在中高档时尚用品、办公用品、季节性消费品等行业中,SCM也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趋势日益加强。
育和发挥各自核心竞争力,使处在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面临的风险降至最低水平。
SCM的最终目标是缩短产品从概念构思到用户手中的时间,降低物流成本,满足用户需求的多样化,使顾客更加满意。
总之,现代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方法是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产生的,是当今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武器,是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一种最新的手段。
从以上分析得知,供应链的发展是源于两个动力和现代管理理论的推动,是它们相互作用的共同的产物。
(以下图示)广泛的后勤学研究和实践是供应链管理发展的内在动力。
后勤学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众多成果,如库存补充,设施布局规划,车辆路由和调度。
最近研究开发了许多优秀的算法能够高效地解决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NP完全的组合优化问题。
这些操作层次的研究进展促使人们以集成的方式研究以前分散独立处理的后勤学问题,而且推进到企业联盟之中后勤学集成。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是供应链管理快速发展的重要外在动力。
供应链发展历程
![供应链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41d692bd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25.png)
供应链发展历程近年来,供应链管理成为众多企业关注和研究的焦点之一。
供应链可以定义为一系列的物流和商业活动,以满足顾客需求并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然而,供应链管理的历程并非一帆风顺,它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1. 传统供应链管理阶段最早的供应链管理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当时的重点是优化物流和运输过程,降低成本。
企业主要关注的是供应商的选择、交货时间和库存管理。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相对独立,信息交流不够顺畅,企业之间合作有限。
2. 整合型供应链管理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企业开始将供应链的不同环节进行整合。
这个阶段注重信息共享和协作,以实现更高的效率和更快的响应速度。
企业和供应商之间建立了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并采用新的技术,如ERP系统和供应链软件,来加强内部和外部的沟通与协作。
3. 弹性供应链管理阶段在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供应链风险时,企业开始注重供应链的弹性和灵活性。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供应链的整体优化和灵活调整能力,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企业通过建立多个供应商和分布式的生产网络,以降低风险和提高响应速度。
4. 创新型供应链管理阶段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兴业务模式的涌现,供应链管理开始注重创新和智能化。
企业将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应用于供应链管理中,以实现更高的效率和更个性化的服务。
企业通过创新的供应链模式,如共享经济模式和平台经济模式,来创造新的价值和竞争优势。
总结起来,供应链管理经历了传统、整合、弹性和创新四个阶段的发展历程。
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注重运输和成本的优化,整合型供应链管理强调信息共享和协作,弹性供应链管理着重应对市场变化和风险,而创新型供应链管理则关注技术创新和业务模式创新。
随着时间的推移,供应链管理将继续发展和演变,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和竞争优势。
供应链的历史发展阶段及业务范围
![供应链的历史发展阶段及业务范围](https://img.taocdn.com/s3/m/086b6464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28.png)
一、供应链的概念和定义供应链是指一种管理模式,它通过协调相关企业间的生产、库存、运输、销售和服务等环节,从而实现产品和服务的顺畅流通,满足终端用户需求。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服务水平为核心,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大化的附加值创造。
二、供应链的历史发展阶段1. 初始阶段供应链管理最初是从物流管理演变而来的。
20世纪60年代初,供应链管理开始兴起,当时主要集中在物流运输、仓储和库存管理等方面。
逐渐有了第一批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公司出现,如麦肯锡公司等。
这一时期的供应链管理更多地侧重于企业内部的物流和存储管理。
2. 集成阶段20世纪70、8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开始着手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供应链管理中。
以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和MRP(Material Resource Planning)为代表的信息系统开始在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使得各个环节之间的信息流和物流得以更好地协同。
供应链开始由过去的垂直层级管理演变为水平一体化管理,供应链管理的范围也逐渐开始扩大到包括供应商、合作伙伴和顾客在内的更广泛范围。
3. 协作阶段进入21世纪,全球产业链的不断演化和跨国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迫使企业将供应链的范围进一步扩展到全球范围。
供应链管理不再是企业内部单一功能的串联,而是以全局视野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企业开始加强与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协作,通过信息技术评台实现供应链的可视化管理,并探索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绿色环保等新的业务范畴。
4. 智能化阶段当前,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供应链管理正迈入智能化阶段。
智能供应链中,通过多维度的数据分析和智能化决策系统,使得供应链管理更加敏捷、灵活和智能化。
供应链管理还将进一步整合跨物流、产能、订单、支付等多方资源,将更多的智慧融入到供应链管理中。
未来,随着新技术和商业模式的不断涌现,供应链管理将继续迭代升级,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简述供应链管理理论发展的历程
![简述供应链管理理论发展的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81c7f4eb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d1.png)
简述供应链管理理论发展的历程供应链管理是指企业在实施物流管理的过程中,将原材料、零部件和成品等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统一起来,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化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与业务流程,从而最大化地满足市场需求。
1.供应链管理的起源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引起关注。
当时,企业逐渐认识到单一的物流管理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市场需求和竞争压力,因此开始关注整个供应链体系的协同管理。
2.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发展2.1 零库存管理理论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能够更准确地预测市场需求,从而引发了零库存管理理论的兴起。
该理论主张通过减少库存量,以降低企业的成本和风险。
2.2 精益生产理论20世纪90年代,精益生产理论兴起。
该理论强调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和减少浪费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供应链管理开始注重整个供应链上的流程优化,而不仅仅是单一环节上的管理。
2.3 网络化供应链管理理论21世纪初,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络化供应链管理理论开始受到关注。
该理论强调通过信息共享和合作,实现供应链各个环节之间的高效协同,以应对市场的快速变化。
2.4 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理论近年来,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理论提出了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要考虑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性。
供应链管理需要更加注重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3.供应链管理的未来趋势未来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包括更广泛的数字化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引入以及人工智能的应用。
这些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效率和灵活性,使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
总之,供应链管理理论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从单一的物流管理演变为综合性的管理理论。
未来,供应链管理将继续受到关注,同时也需要不断适应新的技术和市场变化。
供应链的发展史
![供应链的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1db700ed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40.png)
供应链的发展史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供应链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通过优化物资和信息的流动,实现企业内外部资源的协调和整合,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
本文将以供应链的发展史为主题,探讨供应链管理的演变和发展。
1. 初期阶段:简单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当时的供应链管理主要侧重于物流和库存管理。
企业通过建立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联系,确保原材料的供应和成品的销售。
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交流渠道有限,供应链的管理相对简单,主要依靠人工的经验和直觉。
2. 发展阶段:集成供应链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供应链管理进入了集成阶段。
企业开始建立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实现供应链各环节的信息共享和协同。
这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掌握供应链中的各种信息,例如订单、库存、交付等,从而提高了供应链的可见性和响应能力。
此阶段的关键词是集成。
3. 现代阶段:智能供应链管理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供应链管理进入了智能化阶段。
现代供应链管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了供应链各环节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例如,企业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物流运输的状态和温度,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分析市场需求和预测销售趋势。
这使得供应链管理更加精准和高效,能够及时应对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
此阶段的关键词是智能。
4. 未来展望:可持续供应链管理随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未来的供应链管理将更加注重可持续性。
企业将更加关注供应链中的环境影响和社会责任,并积极采取措施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例如,企业可以优化物流路线,减少运输里程和碳排放;采用可再生能源和环保材料,降低对非可再生资源的依赖。
此阶段的关键词是可持续。
总结起来,供应链管理经历了从简单到集成,再到智能的演变过程。
未来,供应链管理将更加注重可持续性和环境责任。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供应链管理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和竞争优势。
我国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历程
![我国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e0b552b0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5b.png)
标题:我国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历程
在我国经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供应链管理也在逐步发展和完善。
从最初的简单采购和物流管理,到现在的全面、系统化的供应链管理,我国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历程可谓历经波折,但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萌芽期(上世纪70-80 年代):这个阶段的供应链管理主要是围绕物资采购和流通展开的,形式相对简单。
一些大型企业开始引入库存管理概念,以期优化物资调配,降低库存成本。
二、成长期(上世纪90 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加剧,供应链管理的概念逐渐被更多企业所接受。
一些企业开始尝试建立跨部门的供应链管理部门,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三、发展期(本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普及,供应链管理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许多企业开始建立全面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包括采购、生产、销售、物流、售后服务等环节。
同时,供应链管理的理念也从单纯追求效率转向了强调客户满意度和持续改进。
四、成熟期(近年):近年来,我国供应链管理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要突破。
一方面,企业开始重视供应链的绿色、智能、可持续性发展;另一方面,供应链管理的跨界合作和协同创新成为新的趋势。
同时,我国政府也在积极推动供应链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以期提升整个供应链系统的效率和灵活性。
总的来说,我国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全面的过程。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供应链管理的未来将更加广阔和美好。
中国供应链概念发展
![中国供应链概念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05b0056f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cf.png)
中国供应链概念发展供应链是指从原材料采购到最终产品交付给顾客的一系列活动,涉及到生产、运输、仓储、销售等多个环节。
在中国,供应链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不断调整和改进,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首先,中国供应链的起步阶段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时期。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经济逐渐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企业开始面临供应链管理的挑战。
由于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尚未成熟,企业往往注重自身生产和销售环节,而对于其他环节的管理并不重视。
这导致了企业在生产、仓储、运输等环节上存在效率低下、库存过高等问题,影响了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果。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供应链进入了集中整合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企业开始认识到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开始对供应链进行整合和优化。
一方面,企业开始与供应商和分销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优化供应链的各个环节。
另一方面,企业开始引入信息化技术,通过ERP 等软件,实现对供应链的整体管理和控制。
这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掌握供应链上下游的信息,及时调整和优化供应链的运作方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中国供应链进入了创新升级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新兴的电子商务模式在供应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电子商务将线上线下的销售渠道相结合,实现了供应链的一体化管理。
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企业能够更好地与供应商和分销商进行协作,实现全程可追溯、实时控制的供应链管理。
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也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进行市场调研和预测,准确把握市场需求,优化供应链的规划和资源配置。
目前,中国供应链正不断向智能化、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智能化的供应链管理依靠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供应链上下游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决策。
通过物联网的应用,企业能够实时监控物流运输、仓储等环节的情况,及时调整和优化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大数据分析则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预测和洞察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供应链的生产和配送计划。
另外,可持续发展也成为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目标。
企业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通过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推动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概念的演变.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概念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e11d67b6763231126fdb1194.png)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概念的演变2017-07-28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概念的演变供应链(Supply Chain,SC)的概念在80年代末提出,近年来随着全球制造(Global Manufacturing)的出现,供应链在制造业管理中得到普遍应用,成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
受目前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经济及用户需求等的不确定性的增加,技术的迅速革新等因素的影响,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ufacturing,SCM)提出的时间虽不长,但己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国际上一些著名的企业如惠普公司、IBM公司、DELL计算机公司等在供应链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使人更加坚信供应链是进入21世纪后企业适应全球竞争的一种有效途径,因而吸引了许多学者和企业界人士研究和实践供应链管理。
一、供应链管理思想的来源、发展背景和发展过程王成恩研究员认为:“供应链管理起源于后勤学管理”。
后勤学源于法语动词“loger(拘留)”,并首先使用在军事方面。
二战中后勤学受到高度重视,得到广泛研究并且应用在军需物品采购和运输等方面。
二战以后,美国公司为了高效地管理材料采购、储藏、交通和设施地点规划,首先将后勤学引进工业领域。
最流行的7R组成的后勤学定义为:正确的产品,正确的数量,正确的状况,正确的地方,在正确的时间,为正确的顾客和正确的价格(Ross,1998a)。
后勤学管理委员会(CLM)将后勤学定义为有效计划、实现和控制商品、服务和信息流的过程。
它包括从起源点到消费点为满足顾客要求的全部过程。
1999年,CLM将后勤学定义为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
SCM和后勤学之间的主要差别是它们对相似问题采用不同的角度。
比如,后勤学主要是从一个公司的角度考虑供应、存储和分销。
其将其他公司当作一种接口关系处理,没有深层次理解其它公司内操作;而SCM将其他公司当作生意伙伴,要求对供应链所有节点活动进行紧密的协作。
其次,后勤学强调一个公司的局部性能优化,而且采用运筹学的方法分别独立研究相关问题。
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发展历程
![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e84ec44b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97.png)
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供应链管理的萌芽阶段。
这一阶段大致是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
在这一阶段,供应链管理还只处于萌芽状态,更确切地说还只能称之为业务链,而链上的每个成员的管理理念基本上都是“为了生产而管理”,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产品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竞争,企业间的业务协作是以“本位主义”为核心的,即使在企业内部,其组织结构也是以各自为政的职能化或者区域性的条条框框为特征。
此时,供应链上各成员之间的合作关系极为松散,阻碍了供应链运作和管理的形成。
第二阶段:供应链管理的初级阶段。
这一阶段大致是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
在这一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开始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业务自动化,从而提高业务效率和准确性。
同时,企业开始意识到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并开始建立供应链伙伴关系,进行跨部门、跨企业的协作。
第三阶段:供应链管理的成熟阶段。
这一阶段大致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
在这一阶段,企业开始将供应链管理作为企业战略的一部分,制定全面的供应链战略,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企业开始注重供应链的敏捷性、可靠性和柔性,强调通过供应链管理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第四阶段:供应链管理的创新阶段。
这一阶段大致从21世纪初至今。
在这一阶段,企业开始将供应链管理与创新管理相结合,通过供应链管理来推动企业的创新发展。
企业开始注重供应链的可持续性、透明度和可追溯性,强调通过数字化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来提高供应链的智能化水平,实现供应链的实时监控和智能决策。
综上所述,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从萌芽到成熟、再到创新的过程。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企业对竞争环境的不断适应,供应链物流管理将不断发展和完善,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概念的演变
供应链(Supply Chain,SC)的概念在80年代末提出,近年来随着全球制造(Global Manufacturing)的出现,供应链在制造业管理中得到普遍应用,成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受目前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经济及用户需求等的不确定性的增加,技术的迅速革新等因素的影响,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ufacturing,SCM)提出的时间虽不长,但己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国际上一些著名的企业如惠普公司、IBM公司、DELL计算机公司等在供应链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使人更加坚信供应链是进入21世纪后企业适应全球竞争的一种有效途径,因而吸引了许多学者和企业界人士研究和实践供应链管理。
因此,SCM的基本目的就是:一是把握真实需求。在瞬息万变的动态市场中,通过供应链信息网络尽快把握真实的需求与准确的需求量;二是组织快速供应。通过供应链跨企业集成管理的整体优势,使企业能比竞争对手更快、更多、更经济地将产品或服务供应给客户;三是提高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企业间竞争已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中的企业在传统的面向
的增值活动பைடு நூலகம்外,还应包括相关的其它企业组织的各增值活动:原材料、零部件供应商、产品分销商等。业务流程重构通常强调的是企业内部各职能活动的协调与集成,而供应链管理则强调了在此基础之上对组织与组织之间业务流程的重新设计与集成。
生产周转时间。在这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基础上,企业进一步产生了ERP管理方式,即企业资源计划。这种管理方式是把企业的业务流程看作一个紧密联接的供应链,并将企业划分成几个相互协同作业的支持子系统,如财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可对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所有环节如订单、采购、库存、生产制造、质量控制、运输、人力资源等有效地进行管理,这就是基于内部供应链的管理思想。企业管理者也由此意识到同供应商和购买者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性和潜在的利益。所以SCM的理念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而生。到90年代,SCM管理思想进一步在企业管理实践发展,并最终形成包括企业内部和外部供应链管理(SCM)的一个系统的管理理念,而且还在不断完善和在不同类型的企业应用。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趋势日益加强。面对变化反复无常、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以及顾客需要多样化与个性化、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市场需求,企业必须从战略层次上来管理物流,通过供应链管理获取竞争优势,其目的是将顾客所需的、正确的产品在正确的时间,按照正确的数量、正确的质量、正确的状态送到正确的地点,即“6R”,并使总成本量最小。其中,物流是从供应商到顾客手中的物质产品流;信息流包括产品需求、订单传递、交货状态及库存信息;资金流包括信用条件、支付方式以及委托与所有权契约等。它从整体的观点出发,寻求建立供、产、销企业间的战略伙伴关系,最大程度地减少内耗与浪费,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率的最优化。与传统的物流管理相比,供应链管理更强调供应链整体的集成与协调,要求各成员企业围绕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信息共享与经营协调,实现柔性的与稳定的供需关系。
SCM和后勤学之间的主要差别是它们对相似问题采用不同的角度。比如,后勤学主要是从一个公司的角度考虑供应、存储和分销。其将其他公司当作一种接口关系处理,没有深层次理解其它公司内操作;而SCM将其他公司当作生意伙伴,要求对供应链所有节点活动进行紧密的协作。其次,后勤学强调一个公司的局部性能优化,而且采用运筹学的方法分别独立研究相关问题。SCM将每个公司当作供应网络中的节点,通过紧密的功能协调追求多个企业的全局性能优化。后勤学经常是面向操作层次的,而SCM更关心战略性的问题。SCM研究侧重于全局模型、信息集成、组织结构和战略联盟等方面的问题。
此外,对供应链及其有效管理的研究近几年的空前高涨,主要原因还包含了人们对供应链管理在企业生存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有了新的认识,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查尔斯·法恩教授根据他最近的个案研究成果和调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今天比拼竞争力的战场上,一家企业最根本、最核心的竞争力在于对供应链的设计。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许多企业在供应链中发生的费用约占其国内销售额的10%,占国际销售额的40%;由于供应链管理不善,企业每年大约损失300多亿美元。目前,SCM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许多国际著名的大企业如宝洁(P&G)、惠普(HP)、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等已在SCM的实践中获得巨大收益;在中高档时尚用品、办公用品、季节性消费品等行业中,SCM也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
总之,现代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方法是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产生的,是当今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武器,是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一种最新的手段。
从以上分析得知,供应链的发展是源于两个动力和现代管理理论的推动,是它们相互作用的共同的产物。(以下图示)广泛的后勤学研究和实践是供应链管理发展的内在动力。后勤学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众多成果,如库存补充,设施布局规划,车辆路由和调度。最近研究开发了许多优秀的算法能够高效地解决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NP完全的组合优化问题。这些操作层次的研究进展促使人们以集成的方式研究以前分散独立处理的后勤学问题,而且推进到企业联盟之中后勤学集成。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是供应链管理快速发展的重要外在动力。计算机网络基础结构提供平台支持企业内后勤学能无缝集成,而且正逐渐跨越企业的边界。信息技术支持一个企业在目前的虚拟环境中有效管理其合作伙伴和客户。现代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也进一步促使了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在50年代和60年代,大多数制造企业强调以大规模生产来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并以此作为主要生产运营战略,生产过程几乎没有了弹性,生产线总是生产单一的产品,新产品的开发是很慢的。为了保持生产线的平衡运行,不至于出现库存的短缺而使生产停产,经常用过量的库存来缓冲生产运行中的“瓶颈”制约,因此导致大量的投资在库存半成品WIP(work—in –process)。同时认为与供应商或顾客分享技术和技能是冒风险的,并且是不可接受的,因此,企业很少同供应商或购买者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到70年代,企业管理者意识到大量的WIP库存影响到生产成本、产品质量、产品开发、产品的交货时间。因此管理者寻求一种死的管理方式来提高生产效率。由此出现了MRP的管理思想,即物料需求计划,80年代以来企业间竞争的加剧,迫使世界级的企业为市场提供低成本、高质量和可靠性的产品,并且这些产品能满足不同的需求,因此制造企业产生了JIT管理思想,即及时制管理理念,目标就是减少甚至消除从原材料的投入到产成品的产出全过程的存货,建交起平滑而有效的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减少
二、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概念和内涵的发展
1、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概念的发展
供应链至今尚无一个公认的定义,在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过程中,有关的专家和学者提出大量的定义,这些定义其实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提出的,而且是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可以把这些定义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强调是物流管理过程的阶段
同一切新生事物一样,人们对供应链的认识也经历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马士华教授认为,“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最早是从物流管理开始的”。起初,人们并没有把它和企业的整体管理联系起来,主要是进行供应链管理的局部性研究,如研究多级库存控制问题、物资供应问题,较多的是研究分销运作问题,如分销需求计划(Distribution Requirement Planning, DRP)等。机械工业部设计研究院陈启申认为“Supply Chain”翻译为“供需链”更加确切。认为供应链会使“人们简单地只想到物流、仓库、运输等物料地单方向供应过程”。认为Supply Chain 有供需两个方面地含义。
另外一个推动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因素是近二十年来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IT)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各国之间的地理和文化上的差距大大地缩短了,各国的工商组织就能够在全球范围之内获取资源并销售产品,加上产品生命周期在不断缩短,供应链管理的作用就更加突出,范围更加广泛的全球性供应链也迫切需要更加有效的管理理念和协调技术,而 EDI (电子数据交换)、 PDI(产品数据交换)、Internet、Intranet及各种信息系统应用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现代供应链管理理念的实现以及组织结构转变。同时,八十年代中后期许多企业所开展的业务流程重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简称BPR)也极大地促进了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业务流程重构强调的是对职能部门进行横向集成,形成一个管理良好的业务流程,以创造更多的顾客的价值。许多企业认识到,仅仅进行内部业务流程重构其效果十分有限,所以还需要考虑促进供应链中其它成员的业务流程的改进,并通过它们来增强竞争优势。从某种程度上,供应链管理实际上是将业务流程重构的思想在企业网络之间进行推广。其实,企业为最终顾客的服务,除本企业的各个不同
应链中。现代管理科学家 将这种现象称之为“牛鞭效应(Bullwhip Effect),即向供应商订货量的波动程度(方差)会大于向其顾客销售量的波动程度(方差),而且这种波动程度沿着供应链向上游不断扩大。这种现象会给企业造成严重的后果:产品库存积压严重,供货周期偏长,服务水平不高、产品成本过高及质量低劣等问题。
在传统的管理思想指导下,各组织和部门通常只追求本部门的利益,而且各部门、组织之间缺少有效的信息沟通与集成,其后果是通常会出现Forrester教授在五、六十年代首先发现的一种现象,即微小的市场波动会造成制造商再进行生产计划时遇到巨大的不确定性。许多实证研究与企业调查发现,这种现象存在于包括汽车制造、计算机制造、日用品制造等行业的供
供应链管理也是欧美企业在面临日本等东亚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日益强大情况下提出的。东亚企业,尤其是日本企业,取得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将供应链中的各环节进行协调、集成。比如,在企业内部,采用TQM(全面质量管理)、JIT(准时制管理),强调各部门合作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在企业外部,采用外包制并减少零部件供应商数目,并与它们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达到共同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另外,将顾客需求纳入企业管理系统内部,采用柔性制造系统(FMS),提高企业应变能力和服务水平。欧美企业为了应付这种国际化竞争,及时引入供应链管理理念,比较典型的例子便是克莱斯勒公司(Chrysler Corporation)。克莱斯勒公司在为Dodge Intrepid、Eagle Vision、Chrysler Concorde等新型汽车设计生产线时,将至少70%的零部件外包给少数几个供应商,并邀请供应商参与到早期的关键研究开发阶段。结果,新产品开发周期,从零部件开发到总装成功,由通常情况下的5~6年减少到39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