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茉莉影评
蓝色茉莉-影评
优雅之死——简评电影《蓝色茉莉》在刚闭幕不久的奥斯卡典礼上,素以“法国人”般优雅气质闻名于电影界的澳大利亚籍女演员,凯特·布兰切特凭借在由美国著名导演伍迪·艾伦的电影《蓝色茉莉》中的精彩表现,一举夺下了最佳女主角奖项的小金人。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的Kate却在电影中一反往昔高贵优雅的路线,扮演了一个落魄的贵妇,Jasmine。
甚至在影片的最后,精神崩溃的Jasmine因为无法承受现实之重,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疯女人,沉浸在逻辑混乱的自言自语中。
Kate对Jasmine这个角色的诠释可以说是无愧于她所得到的荣誉。
富贵荣华时的优雅高贵自是不必多说,难得的是Jasmine那细微的虚荣、散漫与不明事故,也完全在Kate的把握之中。
如此天赋优雅气质的女子,似乎就应该存活在糜烂的故事情节里,有一个浪漫富有的丈夫,或许再几个无伤大雅的穷亲戚。
然而Jasmine却惨遭变故,丈夫外遇,家道中落,儿子出走,投奔亲戚却百般挑剔。
她不断试图改变不堪的现状。
似乎是老天眷顾,她又遇上一个富有的男子。
她隐瞒了一些自己的过去,但这无关紧要,他们即将谈婚论嫁。
可前妹夫的出现和拆穿让她一切美梦都幻灭。
随着故事发展我们也发现她的悲剧竟是她不满丈夫外遇,揭发丈夫的税务诈骗行为所致。
如此的现实打击之下,她承受不了现实与幻想的巨大差别,终于精神崩溃。
Jasmine悲剧的特殊性十分明显。
然而同时像陆岸老师在欧美电影欣赏课上曾提到的一样,这个人物的真实性非常地高。
就我个人接触,儿时不乏听到附近某户富庶人家突然变故,家中某某因此就变痴了。
然后就会经常看到那个疯癫的人整日在附近游荡。
这种“资本家”突遭变故的事似乎也不足为奇,就像是一个不登大雅之堂的坊间流传的饭后茶资。
伍迪·艾伦也是以一种简单朴素的叙事方式,讲了一个人人都会感兴趣的小八卦。
Kate不凡的演技却让这个角色饱满、可信,甚至于开始还有些怜惜。
即便是最终明白这一切不过这个女子自作自受,却依旧在心底为这个茉莉般优雅的女子叹息。
蓝色茉莉观后感500字
蓝色茉莉观后感500字电影《蓝色茉莉》是由美国导演伍迪·艾伦执导的一部剧情片。
影片以《蓝色茉莉》为名,但并未展现出一片蓝色茉莉的美景,而是以一个身份变迁、人生起伏的女主角茉莉为核心,通过她的视角来探讨生活的真实和虚幻。
故事的主线围绕着茉莉这个中年女人展开,她是一个曾经富有的社交名媛,然而因为丈夫的经济犯罪而一夜之间失去了一切。
茉莉在失去财富后选择逃离纽约来到旧金山,带着一腔的怨气和愤怒。
她住在她姐姐的公寓里,过着一种贫困的生活。
茉莉看似充满自信,却因内心的挣扎而无法真正摆脱过去的阴影。
在片中我们看到了茉莉这个角色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她一方面渴望重新开始,希望有一个新的生活,但另一方面又陷入了对过去的回忆和对自身状况的抱怨中。
茉莉在经济困顿的时候选择投机,试图通过赌博和男人来获取金钱和安全感。
然而,无论是赌博还是男人,都没有给她带来实质的改变。
茉莉逐渐认识到,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才能找回自己的尊严和独立。
影片通过茉莉与周围人的互动,展示了社会不同阶层的人物形象。
茉莉的姐姐茉莉安是一个质朴善良的女性,过着简单但幸福的生活。
她接纳和帮助茉莉,试图让她摆脱困境。
茉莉与茉莉安的对比,体现了人生的多样性和选择的重要性。
同时,茉莉还遇到了一个富有而有教养的音乐家,并与他发生了感情纠葛。
这个角色展示了社交名媛与知识分子之间的差异,印证了金钱与内涵之间的冲突。
电影的剧情节奏较慢,通过茉莉的回忆和想象来诠释她的内心世界。
伍迪·艾伦运用了多种手法来展示茉莉的精神状态,包括黑白和彩色画面的对比,以及茉莉对话和互动的方式。
这些手法使得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茉莉的内心世界,感受到她的痛苦和渴望。
《蓝色茉莉》是一部让观众深思的电影。
通过茉莉的遭遇,影片传递了许多关于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思考。
茉莉失去一切后仍然奋斗的勇气和坚持,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的生活。
而茉莉与姐姐以及那个富有音乐家的关系也引发了对金钱和内涵的思考。
从电影《蓝色茉莉》看女性命运与生命选择_894
从电影《蓝色茉莉》看女性命运与生命选择《蓝色茉莉》(Blue Jasmine)是一部由伍迪?艾伦执导的美国电影。
这部影片中,伍迪?艾伦把悲喜两种情感融合,成就了不同以往的故事讲述方式。
[1]该片于2013年上映,由凯特?布兰切特、莎莉?霍金斯和亚历克?鲍德温主演。
影片上映后受到广泛的好评,并且获得了金球奖、英国电影学院奖和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等许多重要的业界奖项。
这是对影片艺术价值的肯定。
同时,《蓝色茉莉》也是近来以女性为主题的影片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作品之一。
它涉及了关于女性的爱情、婚姻与社会独立等多个严肃性和具有现实意义的命题,对于观众来说也不乏多方面的启示性意义。
《蓝色茉莉》塑造了茉莉这个美丽优雅、热爱生活又充满矛盾的女性形象。
她毕业于高等学府,是典型的现代知识女性。
长期生活于上流社会的她,对爱情、婚姻和生活品质的要求上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但生活却并未一帆风顺。
丈夫的移情别恋,导致了茉莉情感世界的崩塌,而随后的冲动选择,令她几乎在一夜之间失去了一切。
丈夫破产自杀,养子辍学离去,生活难以为继……这些巨大的生活变故,给女主人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茉莉投奔到旧金山的妹妹处后,希望能够开始新的生活,但最终却以失败收场。
电影创作者巧妙地运用了顺叙与倒叙相交叉的形式,使过去和现在交替展现在观众面前,音乐、对话、场景等作为开启过去的关联,时不时地带领茉莉和观众一起进入到过去的回忆中。
[2]这不但清晰地揭示了茉莉的生活走向,也使女主人公的生活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激发了观众进一步的思考。
本文从女性命运与生命选择两方面出发,分析了影片的主题。
一、在独立和依附之间摇摆的女性命运《蓝色茉莉》这部影片所探讨的焦点是关于现代女性的独立性问题。
命运并非由各种偶然因素所决定,而是与女性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性有着根本的联系。
这是影片向观众揭示的主题之一。
茉莉是一个知识女性,她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在女性的社会角色越来越重要的现代社会,谋求个体的独立生存本不是问题。
人生落差中的冷幽默——《蓝色茉莉》
TUIJIAN/KEYO口墨口人生落差中的冷幽默《蓝色茉莉》伍迪艾伦执导的《蓝色茉莉》,讲一个诙谐中带些伤感的故事。
凯特布兰切特因其在《蓝色茉莉》中出众的表演一举摘得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桂冠。
她对落魄“前贵妇”J as m i ne一角的精准演绎让人折服——从纽约曼哈顿的上流社会跌落为到旧金山投靠妹妹的平民阶层,经历了极大心理落差的J asm i ne遇上一连串的荒诞事,在拒绝了来自底层和中产阶级的求爱者后,她试图通过钓得“金龟婿”再次回归名流。
她在一个派对上邂逅了风趣英俊的绅士,生活似乎有望回到正轨。
正当双方准备购买结婚戒指的时候,遇到了J asm i ne妹妹的前夫,Jas m i ne试图隐瞒的经历曝光,美好生活愿景又顷刻化为泡沫。
影片专注于内心情感的诉求表达,从J as m i ne对着邻座陌生旅客絮絮叨叨开始,到一幕定格在神经质的J as m i ne独坐街头长凳,落寞凄苦地自言自语,饱含嘲讽与酸楚,让我们对伍迪艾伦式的冷幽默也了更好的认识。
笔,描绘了很多西班牙的风光、风俗和风情,让人心驰神往:“一切都静默着,一切都安息着。
不时地,一条狗带着乡间的狗所特有的那种慵懒走过,也不知道为什么停留了一会儿,接着又远远地在一条小巷里不见了。
一群瓦雀飞落在地上,觅着食,跳跃着,又忽然飞起来,啁啾着,在澄清的碧空中快乐地拍着它们的翼翅而远去。
在远处,雄鸡的啼声震荡着,像是一种金属的、断裂的声音,突然>中破了透明的空气……”寻得清净地方,一方阳光,一把椅子,一杯清茶,不徐不疾,带着闲适心情,慢慢读来,细细享受美文带来的精神愉悦,别有感悟。
57。
蓝色茉莉观后感
蓝色茉莉观后感《蓝色茉莉》是一部由法国导演雅克·冈多执导的电影,该片于2013年上映,讲述了法国一个小镇上发生的一系列神秘事件。
这部电影以其诗意的画面和深刻的人物刻画赢得了全球观众的好评。
影片的主题深邃而引人思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电影以一个安静而宁静的小镇为背景,镜头下的小镇屋舍蓝色而宁静,它们给人一种朴实而温暖的感觉,仿佛时间在这里已经静止。
蓝色茉莉是这个小镇上的一个咖啡馆,它是这个小镇上的精神象征,也是整个电影的核心。
茉莉代表了她对于过去的追忆和对于当下的无助。
电影以女主角卡恩的婚礼为开头,这个场面热闹而喜庆,然而却在片刻间改变了所有人的命运。
卡恩一家在车祸中失去了她的丈夫、儿子和化妆师,她自己也陷入深深的忧伤之中。
电影随后进入了一个悬念重重、扑朔迷离的剧情,引领着观众走进一个凄美而诗意的世界。
在这个小镇上,人们各自承受着自己的悲伤和秘密,而这些秘密被深埋在内心深处却始终无法释放。
卡恩通过观察到的细微之处开始怀疑她丈夫的死是否真实,她追踪她的丈夫曾经去过的地方,与他的情人相识,并慢慢触摸到一个个隐藏在这个小镇背后的秘密。
电影情节的展开伴随着悬疑与诡异,但又不失温情和细腻。
通过对卡恩和其他人物的描绘,导演冈多巧妙地展示了人们内心的善良与黑暗。
卡恩渴望找回曾经的幸福,希望寻找到答案并忘记痛苦。
她的心理转变和情感变化令人动容,同时也令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
电影所用的画面语言非常细腻,色调以蓝色为主色调,给人以宁静、冷静的感觉。
镜头下的蓝色茉莉咖啡馆显得独特而神秘,它是一个凝结着时间和回忆的地方。
电影中的镜头运用简洁而独特,使得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
《蓝色茉莉》中的音乐也是其亮点之一,镜头下的小镇伴随着柔和的琴弦声和美妙的旋律,这种音乐和画面的呼应使得整个电影更加唯美和具有诗意。
音乐营造了一种梦幻而神秘的氛围,让观众仿佛置身于这个小镇的角落,与角色们一起感受他们内心的起伏和挣扎。
《蓝色茉莉》中的女性形象
《蓝色茉莉》中的女性形象《蓝色茉莉》是一部描述美国南部家庭生活的小说,它以主人公菲比·博尔德曼为中心,揭示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中存在的种族、性别和阶级问题。
小说中,作者艾丽斯·沃克通过描绘多个女性形象,生动地呈现了当时南方妇女的命运和精神状态。
首先,菲比·博尔德曼这个主人公,是一个典型的黑人女性形象。
她是一个直率、勤劳、智慧和善良的女性,但由于种族歧视的存在,她被迫面临各种不公正的待遇。
尽管她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包括放弃自己的教育和梦想,来照顾白人家庭的孩子,但她仍然被看作是低劣的黑人女性,没有受到足够的尊重和待遇。
菲比的形象展示了黑人妇女在种族和性别歧视面前的不平等待遇,强调了美国社会中存在的深刻问题。
其次,莫莉和蒂维奇这两个白人女性形象,展现了美国南方女性的家庭地位和社会排斥。
莫莉是一位过时的南方贵族,她注重家族荣誉,却忽视了自己女儿的真正需求。
同时,她对待菲比和其他黑人女性也抱有种族歧视的态度。
蒂维奇则是一个独立而自主的女性,但由于她不符合当时的传统价值观,比如离婚、自由恋爱,她被迫承受家庭和社会的排斥。
这两个形象映射出当时美国社会中对女性在家庭和婚姻中的期待,同时也评述了现代女性在追求自我价值和尊重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社会压力和种种限制。
最后,克洛克伍德夫人和海杜尔则是典型的南方妇女形象。
克洛克伍德夫人是菲比工作的家庭主妇,她视菲比为自己的随从,虽然态度友好却不尊重,而海杜尔回到老家寻求心理治疗,她被展现为外表光鲜,内心痛苦的典型南方妇女形象。
克洛克伍德夫人和海杜尔的形象,描绘了南方妇女在日常生活中承受的压力和痛苦。
她们时刻面临社会期望和自我价值之间的矛盾,在探索自己人生和价值的道路上艰辛而寂寞。
总的来说,小说《蓝色茉莉》中的女性形象生动地展现了美国南方妇女的命运和精神状态,表达了作者对于种族、性别和阶级问题的关注和探究。
这些形象让读者更深刻地认识到妇女面临的各种问题,引领读者反思当时乃至今天仍存在的不平等待遇,同时也激发读者关注现代女性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蓝色茉莉》中的女性形象
《蓝色茉莉》中的女性形象
《蓝色茉莉》是一部以女性为主角的电影,女性形象自然成为电影中一个重要的话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首先,影片中的女性形象十分多样化。
主人公琳达是一个单身母亲,她拼尽全力抚养
自己的儿子,并开创了自己的事业。
她的朋友克里斯蒂娜则是一个职业女性,她事业成功
但心灵空虚,渴望她的丈夫能够更爱她一些。
而琳达的嫂子玛莉却是一个传统的家庭主妇,她把家庭放在第一位,为了自己的丈夫和孩子牺牲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和爱好。
这些女性形
象各具特点,展现了不同类型女性的生活和内心世界。
其次,电影中的女性形象都非常真实。
她们既有着优点,也有缺点,比如琳达成功的
背后是孤独和疏离感,克里斯蒂娜在事业上成功了却失去了自己的感情生活。
这些细节都
使得影片的人物更加立体,也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除此之外,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具有强烈的人性化特征,展现了女性的柔情和坚韧。
琳
达经历了离婚、失业等挫折,但她仍然坚持自己的梦想并最终获得了成功。
在这个过程中,她依靠的不仅是自己的毅力和坚韧,也有她这个强大的母亲对儿子的爱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这些品质令人非常敬佩。
最后,在电影中可以看到女性之间的情谊。
母女之间的关系,女友之间的友情以及女
婿和岳母之间的相处,这些在电影中都得到了展现。
这些情感关系既感人又动人,也给观
众带来了很多感动和共鸣。
总的来说,《蓝色茉莉》中的女性形象十分生动、多样化且非常真实。
这些形象展现
了不同类型女性的特点以及她们的坚强、柔情和情感纠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蓝色茉莉观后感
蓝色茉莉观后感《蓝色茉莉观后感》电影《蓝色茉莉》以其独特的影像美感和深入人心的故事情节深受观众喜爱。
它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现代都市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焦虑、孤独和困惑。
本文将从情节、人物塑造和影像美感三个方面展开,探讨这部电影给观众带来的触动以及对现代生活的反思。
首先,电影通过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将主人公茉莉的故事与她在过去的纽约生活和现在的旧金山生活相互交织,呈现出她的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混乱感。
电影的故事发生在全球金融危机后,茉莉的丈夫经商失败,她被迫离开纽约来到旧金山重新开始一个全新的生活。
茉莉经历了物质迅速消失的打击和在陌生城市重新适应的困难,这些困境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的重重压力。
茉莉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角色,她既自卑又自负,既珍惜外貌又追求内心自由,这使得她的形象十分立体。
她的一句句内心独白,展现了她内心的纷乱与不安。
而在她周围的其他角色也各具特色,如她的妹妹琳达,透过她我们看到了普通人物面对生活困境时的不屈和勇敢。
导演透过这些角色的不同表现,给观众以共鸣,引发出对现代生活和社会现象的思考。
影片的影像美感也是其成功的要素之一。
导演用大量的近景和细节特写来表达茉莉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巧妙的镜头运用和色彩搭配也使得整个电影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冷色调,强调了茉莉孤独无助的内心世界。
片中的音乐也起到了很大的增色效果,简洁而又抒情的音乐与画面相得益彰,给观众带来更为深刻的触动。
《蓝色茉莉》通过对现代生活中人们的困惑和焦虑的揭示和反思,引发了观众们对于当代社会的思考。
在现代社会,人们面对着各种压力和挑战,如何在困境中保持自己的独立和勇气,是一个重要的命题。
电影中的茉莉在经历了人生的挫折后依然保持着乐观和坚强,这给观众带来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信息,让我们更加积极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总结起来,《蓝色茉莉》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电影,它通过精彩的情节、逼真的人物刻画和独特的影像美感,以及对现代生活的反思,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触动。
蓝色茉莉观后感
蓝色茉莉观后感嘿,咱来说说《蓝色茉莉》这部电影哈。
我看完这电影吧,心里那叫一个感慨。
电影里的那个茉莉,一开始过着那富太太的生活,穿得光鲜亮丽,住得豪华大气。
可后来呢,一切都没了,她那日子过得可惨喽。
就说有一次我自己吧,也经历了点类似的事儿。
我以前在一个公司上班,那时候觉得自己可牛了,工作轻松,工资也还不错。
每天穿着漂亮衣服去上班,感觉自己就像电影里的茉莉一样。
可后来公司出了点问题,我被裁员了。
一下子,我的生活就全乱了。
就像茉莉一样,我也得重新开始。
找工作的时候那叫一个难啊,到处碰壁。
我这才发现,自己以前过得太安逸了,都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残酷。
茉莉在电影里也是,失去了财富之后,她啥都不会干,只能去投靠亲戚。
电影里茉莉的那种挣扎和无奈,我真的太能理解了。
她想重新找回以前的生活,可怎么也回不去了。
我也是,找工作的时候总想着能找到和以前一样好的工作,可哪有那么容易啊。
不过呢,茉莉最后还是有点觉醒了。
她开始尝试着去改变自己,去适应新的生活。
我觉得这一点还挺厉害的。
我也得向她学习,不能一直沉浸在过去的辉煌里,得勇敢地面对现实,努力去创造新的生活。
看了这部电影,我就明白了一个道理,人不能太依赖别人,得有自己的本事。
不然一旦失去了依靠,就会像茉莉一样,陷入困境。
咱得学会独立,学会坚强,这样才能在生活的风浪中站稳脚跟。
以后啊,我可得好好努力,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混日子了。
说不定哪天又会遇到什么变故呢。
就像电影里的茉莉,如果她早一点学会独立,也许就不会过得那么惨了。
嘿嘿。
《蓝色茉莉》中的女性形象
《蓝色茉莉》中的女性形象《蓝色茉莉》是由美国作家特鲁迪·柯妮尔创作的小说,是一部关于女性生活的小说。
本文将从小说中主要女性角色的性格特点、成长经历和爱情观念三方面,揭示《蓝色茉莉》中的女性形象。
一、性格特点在小说中,主要女性角色的性格特点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性——坚韧不拔。
首先,茉莉是一位顽强、勇敢和聪明的女性。
她在创业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坎坷和磨难,但她从未放弃,并最终成为了一名成功的女企业家。
其次,茉莉的妹妹吉娜则是一位开朗、可爱的女孩,她善良、纯真而又坚强,经历了家庭离散和被父亲抛弃的痛苦,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最后,茉莉的婆婆索菲是一个内心丰富、心机深沉的女人,她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不惜用尽一切手段。
二、成长经历茉莉、吉娜和索菲这三个女性角色都经历了许多波折和磨难,但是她们的成长经历各不相同。
首先,茉莉成长于一个贫寒的家庭,她在很小的时候就不得不挑起家庭经济的重担,母亲去世后,更是独立抚养妹妹。
这个过程中,茉莉成为了一个坚强、勇敢和聪明的女性。
其次,吉娜是一个家庭不幸的孩子,她的家庭离散导致她和父亲分离。
但是,没有父亲的关爱并没有让吉娜失去勇敢和坚强,反而让她更加独立和自立。
最后,索菲是一个二战期间的幸存者,她亲眼目睹了行军营的恐怖,但更是从中认清了人性的丑陋。
这些经历使得索菲成为了一个不轻易相信别人的人,也让她深刻地认识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三、爱情观念在《蓝色茉莉》中,女性的爱情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茉莉和她的丈夫哈伦的婚姻是小说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情节。
茉莉是一个事业心强的女人,在她的追求事业的过程中,她的丈夫却成为了一个拖累,并一度另有情人。
但是,这个婚姻最终还是妥善解决了,二人和好如初。
吉娜和她的男友路易的感情则是一个朴素而真实的爱情故事,他们相爱着、依赖着、支持着彼此。
索菲的爱情经历则是一个令人唏嘘不已的故事,她在青年时期的恋人被纳粹杀害,虽然她后来也有了一位爱人,但心中的阴影一直影响着她的生活。
论文:社会其它论文33606 论电影《蓝色茉莉》对“上流社会”的讽刺
社会其它论文论电影《蓝色茉莉》对“上流社会”的讽刺虽然人类社会形成到今时今日,早已脱离了明文的等级规定,但是“隐等级”却一直存在于当今社会之中。
特别是在人际关系复杂的都市生活中,通过对于物质、权力的占有,人类的等级依然存在。
于是便有了“现代贵族”,也就是我们平时口中所说的“有钱人”。
他们的物质占有、生活质量也许比普通人都要高。
另一方面,有了丰富的物质生活并不等同于同样享受精彩的精神生活。
而当代的批判主义艺术家们便经常从此方面下手,加以批判。
在第86届奥斯卡奖的舞台上,由“大师”级导演编伍迪?艾伦剧并指导的《蓝色茉莉》获得了最佳原创剧本以及最佳女主角两项提名,并且最终,澳大利亚女演员凯特?布兰切特成功封后,凭借此片拿下了最佳女主角大奖。
《蓝色茉莉》讲述了一个原本住在纽约曼哈顿的“城市贵族”贾思敏在遭遇丈夫背叛、破产之后不得不搬到洛杉矶,与关系疏远的妹妹一同居住的故事。
伍迪?艾伦身为讽刺大师,不仅为观众贡献了“贾思敏”这一堪称社会奇观的人物形象,更对于站在社会最上层的“城市贵族”进行了不遗余力的讽刺与批判,将他们空洞的精神生活如同撕裂的伤口一般,血淋淋地展现在了观众面前。
一、“忧郁的贾思敏”,伍迪?艾伦精心描绘的抑郁症患者在许多的影视作品里面,吞食药物成为“上流贵妇”们的特殊癖好之一,这些药物大多是安眠药或者如丙咪嗪、阿普唑仑等抗抑郁药物。
《蓝色茉莉》的主人公贾思敏也吃药,而且在伍迪?艾伦的镜头之下,她频繁吃药,甚至吃得云淡风轻,好像只是随意拨弄了一下头发一样自然。
《蓝色茉莉》的片名又有“忧郁的贾思敏”一意,由此看出,这个主人公有着在都市之中的常见精神疾病――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组以情绪低落、兴趣缺乏和乐趣丧失为核心的症状群,除核心症状以外,还包含焦虑、精神病性症状、认知症状、自杀观念等心理症状群以及各种躯体症状群。
抑郁症的主要病理特征为决断困难、性欲减退、空虚感、晨重晚轻、睡眠障碍及兴趣减退六个条目。
《蓝色茉莉》:花瓶碎裂记
风流一代·青春悦文影视︽蓝色茉莉︾:花瓶碎裂记我的“朋友”Z 是个有些危险的交际花,从我同学那认识了我,再从我这里认识了我前任男友,再进入了我前任任职的公司,在他手下做事,接着又成为了我前任的情人。
那方式就像猎人挑选猎物一样精准狠。
前任男友与我仍是好朋友,前段时间与他聊天,无意间得知Z 的事情。
一想到昨晚与Z 隔空说笑时,她卧室床上躺着我前任男友,那画面就像一出狗血剧,感觉就像飞满苍蝇的馆子里没消毒的筷子一样让人不舒服。
我原来没有成为你的朋友,只是成了你过河的石头、ATM 机、深夜情感热线,如此而已。
人脉是个贬义词。
前几天前任男友又来找我诉苦,说新人没有经验,不会做事,就像《蓝色茉莉》里的茉莉一样,遇人便宣称自己是优等生,如今却连一台电脑都搞不定。
茉莉和我的“朋友”虽然肤色不同,但都懂得如何利用感情将身边的人捆绑起来;极其善于表演,善于在陌生人(猎物)面前做足戏码,以此妄图得到一直向往的某些东西。
换一种说法,就是花瓶。
拥有出色的外在,实际能力却无法让人埋单。
所以,茉莉独自坐在大街长椅上精神错乱的结局也是必然。
花瓶碎裂记大学时的茉莉不叫茉莉(Blue Jasmine ),真实姓名有些土气,但随着与富豪老公Hal 的结识,她改了个符合身份的名字,从此便过上了挥金如土的上流生活。
每天与上流圈子的朋友聚在花园里喝茶晒太阳,互相吹捧。
一次妹夫中了20万美元大奖,两人来到纽约茉莉家,希望茉莉老公能给他们一个好的建议,如何来安排这笔钱。
茉莉老公说,在我那里投资吧;茉莉一向不懂老公的事业,也从不过问,她关心的是她的名牌包,或者明天要去参加什么Party ,老公又要送什么礼物给她。
或者说她根本什么都不太关心,也什么都不懂,从来没有戒备心,有着一颗粗糙的心,严重缺乏作为一个女人的洞察力。
就连老公在派对上与自己的女友暧昧都是妹妹发现后告诉她的,但茉莉也只会小哭小闹那一招,老公的谎言说得真挚点就能蒙混过关,一条手链就能完全将她收买。
拆书-《蓝色茉莉》随笔
《蓝色茉莉》随笔
距离看完《蓝色茉莉》经已大概有两个星期,看影片时的不适感已经消失了,不必知道还剩下多少记忆呢。
没错,影片一开头就让我对女主的第一印象不是十分完美,整个影片结束也没有改变我最初的想法,反而更加糟糕,大概导演就是想塑造这样一个形象吧。
女主和妹妹的关系,女主和前夫的关系,女主和party上认识的“未婚夫”的关系,女主和儿子的关系,女主妹妹和她前夫的父子关系,女主妹妹和她现男友的关系……
其实这些关系都不复杂,只是这些关系几乎是用我觉得最丧的方式表现了。
在这些关系里我最能理解的大概是女主为什么会被“未婚夫”抛弃,因为她的谎言,她欺骗了“未婚夫”自己的职业,自己前夫的死因,自己是否有过爸爸妈妈,而她欺骗的原因还是因为她的虚荣心。
女主是从上层跌到夹层的苦难下层女人,只消一天,原先的家财万贯,荣华富贵,表面和谐的家庭就全部灰飞烟灭了,每个人大概就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
不是而她的私欲也并不是一朝就养成的,有钱时的攀比让她怎么可能在摔下神坛后不想着继续过上花天酒地的日子呢。
虚荣心到底是不是正常的心理心态,各个人或多或少都是有虚荣心的吧。
它算不算高配版的自尊心呢,因为讶异过于过于在意他人的眼光,而不想在人前高人一等,可是接受他人艳羡的目光时病态极度快感又是否说明这是一种的的心理。
(虚荣心是贬义词的话,那就当前面的都没说,等下查……)
未必知道还有去没有勇气再去看一遍,极但不适感可能会在记忆里留很久吧。
从电影《蓝色茉莉》看女性命运与生命选择_894
从电影《蓝色茉莉》看女性命运与生命选择《蓝色茉莉》(Blue Jasmine)是一部由伍迪?艾伦执导的美国电影。
这部影片中,伍迪?艾伦把悲喜两种情感融合,成就了不同以往的故事讲述方式。
[1]该片于2013年上映,由凯特?布兰切特、莎莉?霍金斯和亚历克?鲍德温主演。
影片上映后受到广泛的好评,并且获得了金球奖、英国电影学院奖和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等许多重要的业界奖项。
这是对影片艺术价值的肯定。
同时,《蓝色茉莉》也是近来以女性为主题的影片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作品之一。
它涉及了关于女性的爱情、婚姻与社会独立等多个严肃性和具有现实意义的命题,对于观众来说也不乏多方面的启示性意义。
《蓝色茉莉》塑造了茉莉这个美丽优雅、热爱生活又充满矛盾的女性形象。
她毕业于高等学府,是典型的现代知识女性。
长期生活于上流社会的她,对爱情、婚姻和生活品质的要求上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但生活却并未一帆风顺。
丈夫的移情别恋,导致了茉莉情感世界的崩塌,而随后的冲动选择,令她几乎在一夜之间失去了一切。
丈夫破产自杀,养子辍学离去,生活难以为继……这些巨大的生活变故,给女主人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茉莉投奔到旧金山的妹妹处后,希望能够开始新的生活,但最终却以失败收场。
电影创作者巧妙地运用了顺叙与倒叙相交叉的形式,使过去和现在交替展现在观众面前,音乐、对话、场景等作为开启过去的关联,时不时地带领茉莉和观众一起进入到过去的回忆中。
[2]这不但清晰地揭示了茉莉的生活走向,也使女主人公的生活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激发了观众进一步的思考。
本文从女性命运与生命选择两方面出发,分析了影片的主题。
一、在独立和依附之间摇摆的女性命运《蓝色茉莉》这部影片所探讨的焦点是关于现代女性的独立性问题。
命运并非由各种偶然因素所决定,而是与女性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性有着根本的联系。
这是影片向观众揭示的主题之一。
茉莉是一个知识女性,她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在女性的社会角色越来越重要的现代社会,谋求个体的独立生存本不是问题。
电影《蓝色茉莉》中的女性话语与女性形象
电影《蓝色茉莉》中的女性话语与女性形象《蓝色茉莉》中主要塑造了茉莉这个热爱生活、活泼开朗、美丽优雅但又充满矛盾的一位女性形象。
她受教育程度很高,是一位典型的知识女性。
一直处于上流社会的茉莉,对爱情、生活要求、婚姻的需求非常独特,可以说是一位追求完美的女性,但其的生活非常坎坷,丈夫对爱情的背叛,对她的不忠,使得茉莉的情感世界完全倒塌,而之后对对生活的选择,可以说她已经完全失去了一切。
故事的最后丈夫事业失败,随后自杀而亡,养子也弃她而去,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都没有办法维持,这些事情的发生,给她带来了从未有过的挑战。
之后她离开现在生活的地方,投靠了在旧金山生活的妹妹,真诚地希望所有的生活都会有一个新的开始,但结果却不如意。
电影创作者使用倒叙和顺序相交叉的形式,将现在与过去交替出现在观众眼前,开启过去关联时,一般都是采用音乐、对话以及场景等一些形式体现出来,带领观众和茉莉一起走进回忆的世界中。
这样一来,不但清楚表现出了茉莉未来的生活走向,也对女主人公过去生活和现在生活进行了对比,更能激发观众对生活的思考。
本篇本章将从女性话语和女性形象两方面来分析《蓝色茉莉》该影片的主题。
一、在独立和依附之间摇摆的女性话语形象《蓝色茉莉》这部影片主要是研究有关现代女性的独立性问题。
女性的命运并不是由一些偶然因素造成的,而是由本身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性来决定的。
这也是该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之一。
电影中的茉莉是一位知识女性,其文化修养极高,在如今的现代社会中,谋求个体独立本就不是什幺问题。
以前的茉莉总是可以骄傲的抬起头,慢慢品着下午茶,参加各种各样的慈善会,优雅大方地站在哈尔的身后,随着他见各种宾客,把酒畅谈人生,但细心的观众可以在茉莉的生活中发现,以前的她虽然有很高的生活地位,也过着较为幸福的生活,对生活、爱情、婚姻的要求也比较高,但茉莉所有的一切都不是靠自己获得的,全部都是依靠家庭或者依附于男性得到的,其的文化修养实际上也是令其嫁得较好的原因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伍迪〃艾伦的最新一部片子,《蓝色茉莉》在颁奖季大热。
女主角凯特〃布兰切特完美演绎了什么叫女神和女神经病的反差。
顺时,她是光彩照人的名媛女神;逆时,她便是一触即发的女神经病,虚伪又崩溃。
这个混迹于上流社会的名媛,养尊处优,周身名牌。
如果一直这么生活下去,她就是范儿十足的女王。
可惜生活不答应。
她极度依赖丈夫,说话三句不离Hal,平日生活不过聚会消遣,却谈不上寄托。
构建她生活金碧辉煌的,是她丈夫。
离开Hal,她什么都不是,空有躯壳。
所以,当别人告知她,她的丈夫和外面很多女人都有纠葛时,她开始崩溃。
神游,自言自语,风范尽失。
丈夫那头,她崩溃、叫喊、浑身上下都做不到整齐,像个疯子。
悲剧没有停止,她报警抓了丈夫,导致丈夫最后狱中自杀。
儿子叫她别再去找她。
她依旧神神叨叨,带着全身名牌去找曼哈顿并不上流的妹妹,带着不屑与嫌弃。
她意识到自己学识和能力不够,边打工边报班学习技能,同时带着妹妹扩展圈子参加聚会,这次她遇见了一个更白马的王子,大家以为命运要拐弯了,前戏只是小玩笑。
可惜命运也不答应。
正当她的日子欣欣向荣一片大好前景的时候,谎言被拆穿,白马王子离去,生活继续下沉。
这部片子的对比很明显,往昔交叉剪辑,讽刺意味甚浓。
对富人嘲讽,也对不独立的女性嘲讽。
昔日奢华繁荣不再,居安不思危落下的祸根依旧打压着她的生活。
曾经日子多光辉,目中无人、不可一世。
命运悲剧,不如说是性格悲剧。
跟她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性格迥异的妹妹。
与她的颐指气使相比,妹妹显得更随遇而安。
她离婚她自强,她享受恋爱而没有太多阶级观。
即使一时迷失发现别人更有激情,但之后会回头发现男友才是真爱,不管姐姐如何。
尽管如此,凯特〃布兰切特的角色可恨却并不可怜,一副至死还是”我比你们高级”的虚妄支撑着她,伍迪〃艾伦对人性的洞察深邃至此,让人看了灰心。
港片的阴面吴宇森虽在好莱坞历练多年,但他的这部《赤壁》却不是一部好莱坞作品,而是一次港片素质的大爆发。
香港电影在八九十年代初居于强势,强势下自有阳刚表现,我这一代人的青春偶像便是香港黑帮分子,而不是革命烈士。
具备友爱、勇敢等诸多中华传统美德的黑帮分子,是香港电影的阳面,而自轻贱他的心态是其阴面。
商业片是阴阳互补的,大众一方面需要被震慑,另一方面也需要发泄,崇拜欲和诋毁欲是大众心理的阴阳两面。
崇拜,建立某种价值,产生一个强者,观众会有“我等于他”的感慨,于是感觉良好;诋毁,则是毁掉某种价值,产生一个弱者,观众会有“他不如我”的感慨,从而感觉良好。
商业片的目的,就是让人自信地活下去。
八十年代初的香港阴盛阳衰,充斥着《最佳损友》一类的自轻贱他的喜剧片,《英雄本色》很难找到投资,吴宇森最早是一个与港片阴面作斗争的导演,他斗争成功,掀开了英雄片浪潮。
但港片的血统是阴阳双全的,虽然他以阳面胜出,但他本具的阴面一有机会便会不可抑制地爆发,所以有了《赤壁》。
全世界大众文化的阴面都是“幸灾乐祸”式的,北野武在日本电视界相当于赵本山,一直自觉是大众宠儿,结果他出车祸毁容后,发现日本人都很高兴,他伤了心--大众文化本就如此,其现象很多时候来自于嫉妒,所以一个明星会自嘲,是自我保护的最好手段。
而香港电影中的自嘲达到了自毁的程度,徐小凤是香港一代歌后,五十多岁在舞台上仍美得像女神一样,但她乐于在《最佳拍档》、《赌圣》系列里出演恶俗肥婆,尽显老丑--这恐怕是其他地区的“后”级人物难以做出的事情,比如好莱坞的影后嘉宝怕容颜衰老,破坏影迷心中的美好记忆而息影隐居。
巅峰人物为维持地位,总是要自尊自爱,这是常情,而香港的帝后们勇于丢人现眼,非把自己弄恶心了为止。
几乎香港的影帝都玩过屎尿,周润发在《监狱风云2》中表演过拉屎,钟镇涛在《赌圣2》中表演过抠屎,刘德华在《雷洛传》中表演过淋屎,至于周星驰……此君的电影中,人体的各种排泄物都是点睛之笔。
按照西方心理学的说法,一个人有屎尿情结,说明心理深层未脱离儿童期,这类人在生活里都很粗鲁残暴。
但按照西方人的说法分析东方人,不见得准确。
我将其称为“毕加索式玩闹”,毕加索回到西班牙故乡,故乡风景有着古典牧歌之美,美得令他不自在,认为只有在风景里摆上一个尿池,自己才能舒服过来。
因为丧失了古典情怀,所以要搞点破坏,搞得越不协调,心理越平衡。
港片的自我诋毁之风,来源于何处?中国文化的主流素来庄重,日本学者普遍认为中国是贵族文化,那么可能是来自于日本。
香港文化一定程度上受日本影响,日本有“摇屁股节”,就是让平时威严的神职人员穿街走巷地大摇屁股,接受老百姓的嘲笑,欧洲的牧师们决不会做这种事。
日本的动漫便毫不吝惜地自毁形象,即便写的是一个剑圣、棋圣,这个至高无上的人物在耍帅之后,会突然尿急起来,或是变成了一坨屎,参见《棋魂》、《浪客行》。
日本动漫的这个特点,大陆七零一代之上的人都会不太适应,我自小受的教育是“贯彻始终”的完整性,最容易打动我的是朝鲜,除了金正日没有毛主席帅,算是微有瑕疵,朝鲜近乎十全十美。
而港人与日本动漫一拍即合,周星驰承认他“无厘头”的灵感,多是来自于日本漫画。
中国男女私奔,是一逃万里;日本男女私奔,则是去跳海。
地方小了,便容易自毁,这是生存的惶恐。
香港也是局促之地,丧失了传统的大陆无法承担其精神依托,日本的惶恐必然会感染香港,但港式的惶恐比日本浓烈。
如果说日本的价值颠覆,还维持在“无伤大雅”的小比例上,香港则呈现出彻底恶俗化的特点,其强大程度可以让吴宇森在《赤壁》中蔑视好莱坞剧作法。
好莱坞剧作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定义是“一种工业、一种艺术、一种精神力量”,而我们近年的大片只是将其作为一门生意。
尼采用来批判瓦格纳歌剧的理由,几乎可以照搬来批判中国的大片:第一,那不是音乐,那是做戏,瓦格纳以舞台效果取代了音乐;第二,小心天才,这是个掩饰自己没素养的词汇。
大众通过追捧瓦格纳,来掩盖自己看不懂传统歌剧。
《赤壁》是一部战争片,以好莱坞“一种精神力量”的标准衡量,战争片的精神力量是“我们的生活很美好,为了它,我愿意付出血的代价”。
越战之后,老兵们发现生活糟透了,付出的代价不值,所以好莱坞的战争片一度绝迹,因为精神基础崩溃了。
以此论《赤壁》,其所要维护的美好是什么?吴宇森列举了很多:给母牛接生,和孕妇做爱,耍两句贫嘴,编编草鞋……倒是闲散惬意,但要以生命来换这些,似乎不值。
那么就是为了个政治理念--维护人权、保护百姓。
但影片一开头,诸葛亮就明确地说:“曹操要灭的是咱们,只要咱们逃了,老百姓就安全了,因为曹操要追咱们(大意)。
”诸葛亮这番话根本就没法反驳,但刘备还非要和老百姓一块走。
老百姓会被他拖累死的!好莱坞剧作注重情感,人物行动在经济、军事之外,还需要一个情感的理由。
刘备一系人物没有打仗的理由,而孙权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孬种”--这都太小了,构不成强大的美好。
反派的曹操是为了一个女人,特洛伊战争是为了一个女人打的,但女人只是一个由头,而不是理由。
《特洛伊》电影中,海伦的丈夫之所以要发动战争,是因为媳妇被拐跑,触犯了他的尊严,并由自尊心引申到信仰问题,他原本是个和平的爱好者,是小国共处的城邦制度的信仰者,但因为这个事件,他原有的信仰崩溃了,成了一个暴力主义者--这是一个电影的开战理由。
而曹操的情感只停留在女人的层次上,并且有“恋童癖”的嫌疑,喜欢小乔是因为“她小时候,我见过她”,并且还找和小乔相像的军妓来睡,以作心理补偿。
如果他不睡,只是欣赏这个军妓,还算是个情感,但他睡了,所以他也就丧失了打仗的理由。
张爱玲评西方交响乐“就像一个阴谋”,西方的艺术都是阴谋化的,注重结构。
结构不是大小多寡的关系,而是性质的改变,发生、发展、高潮的三段体叙事不是量变,是质变。
我们觉得伯格曼电影随心所欲,而费里尼评伯格曼则说其玩三段体“趋于玄妙”。
好莱坞的叙事是事件的危机和情感的危机同时层层加重的,高潮戏是外部危机的崩盘点,同时也是心理上死活过不去的一道槛。
而《赤壁》中的人物,不缺乏危机,但这些人都太聪明,有点危机就自我调节过来了,不按照戏剧规律办事。
以好莱坞的标准来看,作战的双方都没有开战的理由,并且大多数人物都没有内心的质变,只有常态,而没有性格,性格是反常态的。
稳重不是性格,当一个人内心崩溃的时候,仍然保持着稳重的外观,才是性格。
不是变化大了就能有性格,常态和变化形成一个有趣的关系,方能显性格。
《赤》片主角周瑜做得最有“性格”的事,是他作为指挥官,亲下战场厮杀去了。
此举违反了军事常规,变化不可谓不大,但没有表现出周瑜有内在血勇的性格,反而觉得他不靠谱。
西方战争片中有许多主帅带头冲锋的例子,我们都很感动,为何对周瑜不感冒?因为他的常态是吹笛子、弹琴、打猎、做爱,他不顾身份亲下战场,属于他的散漫作风,我们像诸葛亮的反应一样,是像看小孩一样,一笑付之。
性格是有感染力的,如果周瑜形成了性格,我们就会被血勇打动,而不会去思考合不合理了,这就是好莱坞剧作法的妙处。
剧作是一个偷换概念的游戏,能把不合理的变得可以接受,在观众眼皮底下玩以假换真的魔术,之所以这个魔术能完成,因为作用在了观众的情感上,在客观知识上不对的,但在观众在情感上认同了,这事就成立了。
但调情从来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容易的是当嫖客。
中国的商业电影,嫖客心态太重了,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拍商业片以来,至今如此。
在消费上占有它,在心理上鄙夷它,这是嫖客对妓女的心态,也是导演们对观众的心态。
我们是把老百姓当作最粗俗的蠢货,觉得是几招就可以摆平的,所以二十年来,我们的商业片都是在向外国偷招,把几部好莱坞电影中的经典桥段拼凑在一起,觉得就是商业片了,可以取信于投资方,自己也自信了。
有的剧作书上描述的好莱坞,容易带来错觉,觉得好莱坞类型片就是几招法宝。
所以中国的电影“凑招”的多,我们去谈投资的时候,最常用的套话是:“我这剧本,这段用了《特洛伊》的情节,这段用了《阿甘正传》的情节。
”投资方听了很高兴:“你这么一说,我对你就有信心了。
”我们觉得凑招的模式是向好莱坞学的,但真实的好莱坞一线电影是不凑招的,在其剧本创作的时候,一个点子被其他影片用过,便会舍弃不用。
好莱坞不变的不是点子,而是故事类型,故事类型就是情感的模式,情节为何要曲折?因为情感不是一蹴而就的。
我们只注重刺激场面,而忽略了它产生的过程,自然做不好商业片。
西方故事的精华在发展段落,因为这里变化最多,我们不去研究,只爱学人家的高潮,自然会有问题。
香港电影比我们早几十年做商业片,早有凑招的风气,一直在偷好莱坞的桥段,因其结合了本地风情,固然取得了成功,但“不学发展学高潮”的毛病一直有。
看香港的电影,往往发展段落不是系统化地演进,而是并列上几件事,来凑够时间。
香港电影总是显得松散,因为普遍欠缺布局能力,所以就在每一场景上竭尽视觉效果,以局部视觉弥补整体构成的不足,然后以一个华丽高潮来救场,一把赢回来,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就是靠结尾赢了北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