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了空居士修行
东莞芙蓉寺方丈释了空 月下听禅
东莞芙蓉寺方丈释了空月下听禅
东莞黄江芙蓉寺方丈释了空【月下听禅】
月斜星疏禅室静,
清风有声却无形。
怀古谁怀出世想,
听泉尤爱古钟鸣。
禅心才静三更鼓,
木鱼敲散满天星。
花飞净界香成雨,
慧灯留焰照天庭。
万卷经论为人唱,
一袭袈裟分外明。
释了空2014-08-29
了空法师,1967年4月出生于陕西宝鸡,高中毕业后在河南少林寺修禅习武,1990年于湖南南岳衡山上封寺出家,1998年于深圳弘法寺受具足戒,历任知客等僧值。
2004年至今,任东莞芙蓉寺住持。
2012年底,在东莞市佛教协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新一任会长。
2013年任市政协委员。
驻锡东莞9年来,了空法师一贯爱国爱教,持戒精严,扶贫济困,弘法利生,为新时期我市佛教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慧空居士养生百问
慧空居士答疑录(续)1、问:如果有人一味地执着修道,想成仙,而不屑于他人的清静无为,我该怎么劝他?答:首先得明白什么是大道,所谓大道是通过修炼做到上与天应,下与人和;所谓天指的是宇宙的规律和万物的实相,人指的是人我众生的真心自性,这个和成仙无关;人人都说神仙好,古来几人能见了,还是脚踏实地修炼才是最真实的,不要好高骛远,想入非非啊2、问:我有心向善,却无能度人,只好向居士求助了答:有心度人,善莫大焉,立大志发大愿,才能大行,所谓信愿行皆具当然是好的,但要度人先得能度己,要在水中救人自己必须成为游泳高手才可以3、如何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答:首先实修实证,同时明了理体,所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道为天地根,孕化万物,本自具足,不生不灭,有所求不一定能有所得,顺其自然,天人合一,在功法的选择和具体修炼过程中无所求反而能有所得,这也是老子教给我们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含义4、关于天眼的问题答:天眼的这个话题,我也不想摘录典籍里的叙述了,无论是练气功的人,还是普通人,会在某些时候因为种种原因,看到和感知到平常所无法感觉到的东西,但也都是自述,无法去验证;同时作为普通人很难分清楚幻觉、幻像和真实情景的区别,因为那都是在自己的大脑中变化出来的,所谓心识所现,六根在没有外境六尘感知的前提下,也能引起六识,不足为怪,所以,不要执着其有还是无,对我们现实的人生以及修身养性都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所谓有功能,别人也无法去验证,同时也不能给自己带来现实的帮助;无功能,也不影响自己修身养性所得之分毫;既然如此,就知道现实中该怎么做了,有人舍本求末,甚至故弄玄虚,与修炼的目的渐行渐远,南辕北辙,这种例子眼前就有啊5、人活着是为什么?答: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不能自主选择的,本就是一种因缘和合的结果;既然来到世间一回,该怎么活着才更有意义呢,那就是敢于承担、利己利人、认真过好每一天,不去过多地苛求别人,恒顺众生,随缘周边的人和事,敢于“舍”也不执著于“得”,这样自己的内心才不会执着和分别,也就不会过于痛苦,直至身心自在无碍,离苦得乐;佛家讲缘生性空法则,每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言行举止都会对我们这个世界乃至虚空万物形成一种感应,产生所谓的“因”,佛家叫做“业”(善业和恶业),当机缘成熟时会显现出来,产生所谓的“果”,即世间的和谐与冲突,社会的善恶美丑都是众生所作因缘和合而生,缘起则聚缘灭则散;我们每个人只有做好自己,才能对社会、天地万物产生良好的感应;佛家讲众生一体,也是让我们不要执着于小我、自我,不要执着和分别,自己也是天地宇宙间有情无情众生的一分子,众生依“我”而存,“我”依众生而显,谁也不能独立存在,是一不是二6、请问居士:我们练功的气,真气是从哪里而来?答:真气来自三个方面:1、父精母血以及先天元神和合而成;2、后天五谷杂粮运化供给身体的能量;3、修心炼己后达到空静状态下感受到的先天一气,其中第一种是与生俱来的,每个人本自具足,第二种是后天汲取的,第三种是修炼后感应到的7、问:经常听人说,采气,采树木、天地气,这怎么理解?答:天地万物,有情无情皆具佛性,众生本自一体,是可以互相产生感应作用的,有时候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或者周身关窍打开后会有所感应,因为练功的目的就是要让自身的气场与外界虚空能量场相互沟通8、问:修道本无所得,因为是精神层面享受,类似于艺术,但又不同于音乐美术等这种可见可听可拿来比较交易的商品,所以我们修行目的还是以磨练心性,了解和驾驭人心人性,做人做事符合不偏不倚公正合理的自然之道。
居士不要与出家人谈恋爱,该与僧人保持一定距离!
居士不要与出家人谈恋爱,该与僧人保持一定距离!正所谓“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偶然听闻谈及居士与僧人的距离问题不免感叹万……现今社会上有些不良风气,尤其一些女居士,平时总想与出家的师父建立所谓的“干爹干娘”“兄弟姊妹”“亲密朋友”“同参道友”等之类的关系,殊不知出家人最初的发心就是“舍俗”出家修行,居士们绝不能用这些世俗的烦人感情,来牵绊、障碍师父们的清静修行。
欲界凡夫都生活在情欲之中。
有些居士对出家的师父日久生情,居士之间私下争风吃醋,有位法师曾经对此现象做过警告开示:“不要把师父们对你的慈悲和恒顺当作是爱是情,你跟出家人谈恋爱,就像是在和虚空聊天,那是在唱独角戏,自我陶醉。
”僧人看破了世间虚妄,他们每天都安住在自己对佛法体证的境界里,即使俗世你们还有所谓的“尘缘未了”,如今该明白人身难得、佛法难遇、出家机缘更难得,以解脱轮回为追求,决不能再纠缠不休,妄想着将已经舍离五欲的出家人拉回俗事烦恼之中。
‘夺衣反俗五无间’,强迫僧人还俗,死后是要堕入无间地狱的。
即使僧人无可奈何地随顺了你,但他们早与社会断层,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争名夺利、是非恩怨,每次都会以“不计较”的心态只会宽容地说:随缘吧!这样会经常让你恼怒不已。
他们因有出家的因缘就说明他们在世间的因缘福利已尽,他们的功德、事业在佛门,欲染的世间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自然谋生相当困难。
大多还俗后的僧人都过得清贫,所有的家庭琐事仍然都是居士一个人来承担,绝不会所想象的那样每天都过着花前月下、恩爱缠绵的日子。
他们心里仍旧念念不忘清净修行的日子,不会超过两年他们对世俗烦恼的忍耐超过极限的时候,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离开,因为他们经历了这一次教训,求出离的心、求解脱的心就更加强烈,放下一切的决心也一定无法阻挡。
绝对不要和出家人恋爱,因为结局注定是痛苦的,还有障人修道、甚至断人慧命的大罪业。
将来自己有因缘出家修行的时候,一定也会承受被人障道的果报。
用舍戒还俗的方式去恒顺众生是自甘沉沦、自断法身慧命的愚蠢做法。
【功夫】禅宗大德本焕长老谈个人修行心得体会非常实用
【关键字】功夫各位法师、各位居士:今天座上的几位大居士要我来给大家讲几句话,但是我不会讲话,那么就把这几十年来我个人修行中的一些心得体会,拿来跟大家聊一聊吧。
我本人是搞禅宗的,出家以后就到高旻寺亲近来果老和尚。
来果老和尚同虚云老和尚一样,都是当代禅宗的大宗师,都是已经明心见性了的。
来果老和尚是在金山开悟的,虚云老和尚是在高寺旻开悟的,我出家以后,有幸先后亲近了这两位大善知识,所以自己虽然没有什么修持,也勉强觉得几十年的光阴没有白过。
今天各位让我来讲禅宗,那么我就先讲一讲禅宗的渊源。
大家一定都知道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迦叶尊者破颜微笑的典故——‘以心印心、心心相印’,这就是禅宗这一顿超法门在印度,从迦叶尊者始,禅宗一直流传了二十八代。
到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的时候,他远渡重洋到中国来传法,成为中国禅宗的初祖。
达摩初祖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后传法给二祖慧可,慧可传法给三祖僧璨,僧璨至四祖道信,之后是五祖弘忍、六祖慧能……。
我也是这个宗门下的,传到我这里,已经是第四十四代了。
什么叫做‘禅’呢?‘禅’,就是‘禅那’,翻译成‘静虑’,就是我们思想清净地去来回思虑。
又翻成‘思维修’,我们可以在这个思想上去来回思维,去修它。
禅宗这一法,现在名义上还存在,实际上在这门下,依此用功办道、开悟的人是越来越少、越来越少了。
在过去唐朝、宋朝、明朝,甚至于清朝,还有少数开悟的,像虚云老和尚,来果老和尚都是属于清朝的——这以后开悟的都没有听到。
是不是没有开悟的呢?开悟也有大、小之分。
如我宗门下,大悟十八,小悟无数。
为什么我这样讲呢?我们对于一桩事物不明了,最终明白了,这就是一种‘悟’,这是一种‘小悟’;‘大悟’是彻底明心见性——二者完全是不同的。
宗门下这一法,最重要的就是要‘起疑情’。
什么叫‘疑情’呢?它是指我们对一桩事情不明了,不明了这桩事情究竟是什么东西,体现在禅宗这一法里面,就是禅宗历史上诸多的公案。
过去祖师也讲: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
益西彭措堪布:我对在家居士的一番
所以,今天关于这方面我也想讲一些,也是主要针对在家的居士来讲。我们在家修行的居士,就像莲花种在污泥里面一样,我们不能离开社会和家庭,这是我们身处的环境。既然成家立业、生儿育女,而且上有老人,下有小孩,还有自己的工作,当然作为一个佛教徒应该做一个好人,方方面面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而且在家人也有人生的三大问题——学业的问题、职业的问题、婚姻的问题。这些都是一个人必然要经历、必然要解决的。但是每个人都不能忘记人生最究竟的目的是解脱、是成佛。所以我们的目的,最终是要让莲花出污泥、出水,让花开在虚空当中。这也是我们发很大的心来学习般若的目的。
很多方面首先通过道理分析,然后相信因果的人对自己有没有利益,或者依靠这些造成什么很严重的问题,造下种种的罪业,有种种的过患,你明白了以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选择。选择后按照发愿那样必须要做到。这样的话我想,佛友们,我们彼此帮助,彼此提醒,彼此断恶行善方面,发发愿,或者大家共同创造一种真正清净的佛教团体,交流佛法来成熟自他心相续,这是非常有利益的。所以,关于这个问题,下面我逐渐讲一些随便上网、随便玩游戏,或者没有意义看一些电视,对于闻思修佛法方面的障碍。当然,有意义的佛法的教学,你日日夜夜看啊、听啊完全可以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现在网络时代,这些能够用到闻思修的方面,那是最好的一个事情,这些有特殊开许的。但是除此之外轮回的新闻,增长贪嗔痴、增长杂念的,严重散乱的资讯,我想每个人对自己有最大的责任,尤其作为一个佛教徒,真正要闻思修佛法,做自利利他功德的话,这些是必定要放下、遮止的,所以,种种的过患我以比较啰嗦的方式,没有什么次第性的下面逐渐讲。
一位念佛居士的神奇经历
一位念佛居士的神奇经历
一位念佛居士的神奇经历
一、认识念佛
念佛,是佛教中最基本的修行方法之一。
每当我们念佛时,我们就会祈求佛菩萨的保佑和庇佑,以换取幸福和平静。
二、遇见念佛居士
我的好友刘松就是一位热爱念佛的居士。
他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便是念佛,并且会坚持不懈地用心诚意念佛一小时,这也是他获得平静和幸福的关键。
三、神奇的经历
有一天晚上,刘松正在家里念佛,当他念到一半时,突然感觉周围一片光明,似乎大佛和菩萨正在向他显现。
他觉得很颤栗,但同时也感到安然和开心。
四、重要的领悟
在那个神奇的时刻,刘松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平静和喜悦。
他意识到念佛不仅可以让他获得平静和安全,也可以让他感受到佛菩萨的庇佑和保护。
他开始对人生和宇宙更深入地思考。
五、经历的启示
现在,刘松已经成为了一个念佛的狂热者。
他将念佛融入自己的生活
和工作中,并经常在家里和朋友们分享自己的经历。
他相信念佛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
六、结论
很多人可能不相信念佛可以带来神奇的经历,但是刘松的经历证明了念佛的及其功效。
我们不一定要成为念佛居士,但是当我们遇到烦恼时,我们可以试着念佛。
这可能会让我们的心灵更加平静,并且从生活的平凡中发掘出真正的美好。
我对在家居士的一番苦口忠言——益西彭措堪布开示
我对在家居士的一番苦口忠言——益西彭措堪布开示我们大家都清楚,新的一年已经到了,在新年开始,为了让大家能在学习大乘正见方面得到真实的利益,我想对显密学会般若班的学员们提一点要求,对广大佛友们说一番苦口忠言。
大家要知道,我们般若班在新的一年里,会学习很多般若方面的甚深教典,对在家居士来说,这是一生当中非常难得、应当珍惜的共学机会。
而这些般若法义的学习,需要集中心力、节省时间、在安静的状态、专一的心态下,才能得到真正的收获。
所以为了让大家在学习过程当中避免种种的散乱、避免受染污,我想我们应该统一起来,达成共识,在使用手机、网络、电话上,以佛法的智慧来观察取舍,尽量减少不利于修行的负面因素。
我们大家很清楚,茫茫的红尘,熙熙攘攘各种各样令人散乱的因素,充斥在在家修行人身边,这些违缘足以破坏正见、增上邪知、障碍福德和智慧以及障碍往生净土的资粮,并将会彻底摧毁修行人的法身慧命。
到了那个时候,再后悔、再哭有什么用呢?我也不想眼睁睁地看着很多修行人最后毁灭在这些上面。
因此,为了确保在家佛友们的身心清净和闻思修行的殊胜顺缘,我真心地希望广大佛友能够在上师三宝以及护法神面前发愿,尽力减少各种闻思修的违缘,以及努力修行,以期早日解脱生死轮回的苦海。
我想大家应该会理解我的一点好心,而且我也相信团体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们需要的就是互相帮助、互相提醒、互相勉励,这样大家心连心,一定能让我们居士共学团体的环境变得更加如法、清净。
所以,今天关于这方面我也想讲一些,也是主要针对在家的居士来讲。
我们在家修行的居士,就像莲花种在污泥里面一样,我们不能离开社会和家庭,这是我们身处的环境。
既然成家立业、生儿育女,而且上有老人,下有小孩,还有自己的工作,当然作为一个佛教徒应该做一个好人,方方面面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而且在家人也有人生的三大问题——学业的问题、职业的问题、婚姻的问题。
这些都是一个人必然要经历、必然要解决的。
但是每个人都不能忘记人生最究竟的目的是解脱、是成佛。
揭秘《牧牛图》隐藏的修行之法
揭秘《牧牛图》隐藏的修行之法禅宗《牧牛图》未牧第一狰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
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
初调第二我有芒绳募鼻穿,一回奔竞痛加鞭。
从来劣性难调制,由得山童尽力迁。
受制第三渐调渐伏息奔驰,渡水穿云步步随。
手把芒绳无少缓,牧童终日自忘疲。
回首第四日久功深始转头,癫狂心力渐调柔。
山童未肯全相许,犹把芒绳且系留。
驯服第五绿杨阴下古溪边,放去收来得自然。
日暮碧云芳草地,牧童归去不需牵。
无碍第六露地安眠意自如,不劳鞭策永无拘。
山童稳坐青松下,一曲升平乐有余。
任运第七柳岸春波夕照中,淡烟方草绿茸茸。
饥食渴饮随时过,石上山童睡正浓。
相忘第八白牛常在白云中,人自无心牛亦同。
月透白云云影白,白云明月任西东。
独照第九牛儿无处牧童闲,一片孤云碧嶂间。
拍手高歌明月下,归来犹有一重关。
双泯第十人牛不见杳无踪,明月光含万象空。
若问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丛丛。
未牧第一狰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
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
注释:禅宗牧牛图又名普明禅师牧牛图,又名禅宗十牛图,在佛教里流传很广,近人如台湾的圣严法师和耕耘居士皆有注释或演讲。
本人亦试图以自己浅见作些注解以图抛砖引玉。
作者普明禅师不知何年代人,修行者都很少关心自己的名份,著书立说无非为续佛慧命普度众生而已。
观此图之构思皆出自真修实悟,从自性般若流露所出。
中国佛教禅宗自唐朝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正式开始过上农禅并重的生活。
禅师在开示说法中少不了以日常生活的经验来训诫弟子精进修行。
以牧牛来譬喻禅修方法并非偶然现象。
佛遗教经说“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
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
”凡夫未修行(修行是指修正自己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前不知守法,不知持戒,胡作非为,造诸恶业。
如狂牛野性难调难伏,被色身贪欲驱使侵犯别人的庄稼。
《法华经》把大菩萨的境界喻为大白牛,这里把沉沦五欲的凡夫喻为头角狰狞的黑牛。
佛经中把善业叫做白业,把恶业叫做黑业。
学佛的居士
学佛的居士居士,梵文Grha-pati,原指印度第三商工阶级毗舍族的富翁或德高望重的有道之士。
但在今天,我们普称一切皈依三宝、受持五戒乃至菩萨戒的在家人为居士。
居士还有另一种称法,男的称为优婆塞,女的称为优婆夷。
据说,释迦牟尼在鹿野苑附近传教时,婆罗奈城的一位长者——俱梨迦的儿子耶舍,因厌倦奢侈豪华的生活,深夜逃到鹿野苑,请求释迦牟尼帮他解脱苦恼。
释迦牟尼听到耶舍的苦恼与自己当太子的时候相似,都是厌倦现在的生活,就十分同情,将他收为弟子。
而这时,耶舍的父亲——俱梨迦寻找儿子到了佛陀处,佛陀向他讲了佛理:富贵并不可靠,人生最宝贵的是觉悟。
俱梨迦受了佛的启示,也想出家,但又恐家业无人管理。
佛陀教导说,信仰佛法不必一定出家。
于是便收俱梨迦为第一个在家的佛弟子,称为优婆塞,就是居家修道的居士。
俱梨迦成为“优婆塞(居士)”之后,请佛陀到他家讲学。
释迦牟尼在俱梨迦家中,对耶舍的母亲宣讲了佛法,耶舍的母亲愿意当释迦牟尼的信女,过佛化的家庭生活。
于是佛陀收她为第一个优婆夷,意为清信女,汉译女居士。
佛陀说过,在家修行的优婆塞和优婆夷,如果遵守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成,就同佛的其他弟子一样了。
又,《杂阿含经》三三、九二七等规定,在家居士应该具足五个条件,称为五法具足,那就是:第一、信具足,第二、戒具足,第三、施具足,第四、闻具足,第五、慧具足。
《维摩诘经》菩萨品中,尊称维摩诘为居士;而据罗什、智者、玄奘等大师的解释,维摩诘是东方阿阏佛国的一生补处菩萨,示现在家相化度众生。
由此可见,一位名副其实的居士,便该是一位大乘的菩萨,是菩萨道的忠实实践者,当以戒为依、以法为依,以六波罗密为工具,以饶益一切有情为宗旨,以最终成就解脱道和佛菩提道为目标。
虽然如此,居士毕竟仍是在家人,要经营家庭及世间事务,需依世俗的生活轨范去生活,而且要比没有信佛的俗人生活得更加和谐、美满,才能使得自己愉快、他人敬仰,并使他人乐意来接受自己的影响,共同迈向佛道。
南怀瑾讲述《西游记》隐藏的修行真相
南怀瑾讲述《西游记》隐藏的修行真相现在告诉你们,这是一本哄大人的书,因为大人们都没看懂,都以为它是神怪故事。
其实它是一本道书,许多修行道理都藏在故事里,连他们的名字都不是随便叫的。
你看,悟空就是悟了空性,道理上明心见性了,然后还要老老实实修持,所以孙悟空又叫孙行者,乖乖的随着唐僧,一步一步的往西天行去。
路途的坎坷自然不在话下,但是最要命的是他那难改的猴性,也是就是所谓的余习难除,一发脾气,就不干了,跑回老家去,和猴子猴孙们吃喝玩乐,好不快活!碰到这么一个神通广大,又猴性难驯的齐天大圣,怎么办?哈!没关系,有紧箍咒,咒子一念,老孙就只好乖乖的又回到唐僧身边,继续这段千辛万苦的道路。
这就是观世音菩萨的系念法,用紧箍咒把猴子拴住。
《西游记》就讲孙悟空和牛魔王是拜把兄弟,这两个没有结过冤,只是牛魔王的太太跟孙悟空是死对头。
两兄弟被太太挑拨变了冤家,可是悟空跟牛魔王没有变成仇敌。
悟空是第六意识,心就像猴子,翻天覆地。
那个马是龙马,心猿意马。
第七识是沙僧,专挑行李的,是那个我,我们的我背着自己这个身体,跟孙悟空最好也是最坏的。
猪八戒是情绪、情感,喜欢乱七八糟,喜欢男女关系,喜欢吃,吃得肚子大大的。
所以《西游记》是写整个修持,九九八十一难,修行每一个魔障都过关才能成佛。
牛就是脾气非常犟。
禅宗与道家跟牛最有关系,小说上骂修道的道士叫牛鼻子老道,因为老子骑青牛,我们的心性个性变不了,就是一条牛。
所以禅宗有个《牧牛图》,把这一条牛管好,你才能成道。
所以牛魔王跟孙悟空两个是对立的,这是以小说来讲。
禅宗祖师讲牛的故事非常多了,要把一条牛驯服你才能得定。
至于牛魔王的太太那真厉害,叫铁扇公主。
铁扇公主和牛魔王生的孩子叫红孩儿,后来观世音菩萨把他收了,做观音菩萨的侍者。
红孩儿脚踏风火轮,手拿火焰枪,谁也拿他没办法,最厉害,就代表心意识的拙火起来了。
现在大家考据《西游记》,讲铁扇公主管的地方在新疆过去一点,那个地方有个火焰山,是很热。
跟了空居士修行
跟我修行其实方法非常简单:一、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无论在家里、工作单位还是社会上,牢牢记住与人为善。
这是保证自己的心能够真正的安静。
二、每逢安静的时候或者是在练功的时候,认真观察自己的念头,正确的給予肯定,错误的給予否定。
老是放不下解不开的,就是“烦恼”,可以诚心请教别人,也可以留言给我,直到将“烦恼”化解。
这个过程叫破迷开悟,非常重要。
烦恼化不清,功夫是不能上涨的。
三、练功的姿势无论行住坐卧都可以,任何门派的练功姿势我们都可以采用,但人家的意念内容就不必采用。
四、练功的内容是:摆好一定的姿势,或者是在走路的过程中,意念轻轻观察身体或四肢(主要是观察气感效应,如冷热电麻等)。
有感觉也好无感觉也好,主要是做到精神有些内守,但不要全神贯注的内守,而是似守非守。
同时,轻轻观察自己的念头,不管想到什么,都给它一个合理的答复,也就是将自己的思维理清理顺。
假如正好有一些很重要的事需要你考虑,你就将整个练功过程用作思考你的事情,只要摆好姿势,同时轻轻观察自己的身体,整个思考过程就是练功。
如果心里没有什么特别的念头需要你去思考、理顺,就在心中慢慢反复默念“阿弥陀佛”。
有时念着念着就忘记了,或想到其他事上,如果想到的是需要你去想,那就认真想吧,如果想到的不重要,就继续专心的默念“阿弥陀佛”。
默念“阿弥陀佛”时,口不用动,只是心里默念,但耳畔一字一句要听得清清楚楚。
同时可以想象自己的身体沉浸在念佛的音声之中,久之久之融为一体。
有时想意守丹田也可以,意守手脚也可以,但注意不要强守,要似守非守,在守的同时仍然在心里默念“阿弥陀佛”。
收功时可轻轻意守下丹田,也可轻轻意守双脚底,同时在心中反复默念“我要收功了”,直到精神恢复平常就可以了。
五、搭功修炼:每天晚上尽可能参加我们的集体练功;平时上线时可传信息给我,我可帮你们重点带带功。
平时见缝插针般的默念阿弥陀佛。
按以上要求做,修炼可事半功倍,日进千里。
大小周天等层次的功夫都在我们的功力作用下自然形成,无需苦练。
居士学法器注意事项
居士学法器注意事项一、前言居士学法器是佛教信仰者常见的修行方法之一,通过学习佛经、诵念佛号等方式来增进对佛法的理解和信仰。
然而,在学法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以保证修行效果和个人安全。
本文将详细介绍居士学法器的注意事项。
二、环境准备1.选择安静舒适的场所进行学法器,避免嘈杂和干扰。
2.保持空气流通,避免闷热。
3.准备好必要的工具,如佛像、香炉、经书等。
三、身体状态1.因为学法器需要长时间端坐,因此需要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2.如果有身体不适或疾病等情况,请咨询医生后再进行学法器。
3.在学法器前可以进行简单的运动或伸展来放松身体。
四、心理状态1.在进行学法器前应该保持心情平静,避免情绪波动影响修行效果。
2.如果有心理问题或压力等情况,请寻求专业帮助后再进行学法器。
五、饮食注意1.在进行学法器前应该避免过饱或过饿,保持适量的饮食。
2.学法器期间应该避免吃零食或喝饮料等干扰修行的物品。
六、香炉使用1.选择合适的香炉和香,以确保不会对身体或环境造成危害。
2.在使用香炉时需要注意火源和安全距离,避免火灾等意外发生。
七、经书阅读1.在阅读经书时需要保持专注和尊重,不要随意翻动或乱放经书。
2.如果手部不干净,请先清洗后再触摸经书。
八、佛像供奉1.在供奉佛像时需要注意佛像的清洁和摆放位置,以示尊重。
2.如果需要拜佛,请保持虔诚并遵守礼仪。
九、学法器时间安排1.根据个人情况合理安排学法器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进行修行。
2.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逐步增加学法器时间,但不要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
十、总结居士学法器是一种重要的修行方法,在进行学法器时需要注意身体和心理状态,选择合适的环境和工具,遵守礼仪和安全规定。
通过正确的学法器方法,可以增进个人对佛法的理解和信仰,并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千万别和出家人走得太近
千万别和出家人走得太近作者:来源:《行愿》2015年第02期刚接触佛教的年轻女居土,在接触男师父的过程中,怎样才能维护好师父和自己呢?如果真的爱佛教,就应该爱师父。
爱师父,不是要爱到抢回家去,而是应该自觉主动地规避瞄误。
一个人能出家不容易,修行更不容易,把他引诱回归到世俗中去,那实在是真的很糟。
何兄和尚还俗,又能做什么呢?我经常说的,还俗卖烧饼?!其实一个和尚,他的主要魅力,说穿了就是那身法衣。
他最重要的价直就是弘法利生。
你把他这个价值给破坏掉了,就是害了佛教、害了他。
难道你就把他收在家里为你一个人念经?这有意思吗?第一、管好你的手。
我亲眼所见:有的女弟子,不懂比丘是不能触碰女人的,讲笑起来,一高兴就把手搭到男比丘的身上。
如果是个普通男性,那倒问题不大,现在的男女交往,早就没那么封建了。
但比丘,他们却是男性中的另类。
你的手,可以触碰其他男性,但不可以触碰比丘。
我见到一个女弟子触碰了一位师父的手,当即这位师父就客气地向这位女弟子指出来说:“请你以后不要这样做,我是出家人。
”这就绝对正确。
但如果不好意思讲,这样天长日久地搭来搭去,不出问题才怪呢?所以,第一就是要管好自己的手。
有事招呼异性师父,也不要去扯袖子,很难看的。
第二、不可以单独去见男师父。
般来说,比丘师父在接待女众的时候是会讲明的:不要单独来见我。
如果人家没有讲,你也应该自觉。
最好是带伴同去,不要单独去。
第三、不能在隐秘的环境下与上师单独相处。
如果实在没有同伴,而又必须去见师父,那么,记得进去之后把门打开,不要关门。
来往的众人都看得见你们,青天白日,不会有什么流言蜚语。
如果情况特殊,不合适开门,怎么办?开窗。
把窗打开,不拉下窗帘。
总之,不能创造那种隐秘的单独相处的环境。
在只有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打电话是最合适的,能不见就不见。
第四、和师父保持距离。
哪怕是拥挤的环境,也不要跟师父坐得太近。
半尺的距离无论如何总是要的。
第五、不要给出家人乱打电话。
尤其是不要向出家人倾诉感情问题。
居士寮房管理制度
居士寮房管理制度一、入住规定1.1 入住者必须是具备佛教信仰的人士;1.2 入住者需提供有效证件,并填写详细的入住登记表;1.3 入住需事先预约,不得擅自占用空房;1.4 入住者需遵守居士寮的规章制度,并接受管理人员的检查和指导;1.5 入住者必须自觉遵守寮规,保持清净整洁,不得在居士寮内吸烟、饮酒或大声喧哗。
二、居住管理2.1 入住者应自觉遵守寮规,保持房间整洁,不得私自搬动家具或物品;2.2 入住者每天应按时起床、就寝,不得在寮内打扰其他居士的修行;2.3 入住者需按时参加在寮的共修活动,不得擅自缺席;2.4 入住者需保持安静,不得在寮内大声喧哗或打开音响、电视等设备;2.5 入住者需爱护公共设施,不得损坏或浪费;如有损坏需赔偿。
三、饮食管理3.1 居士寮提供简单素食,入住者可自行携带适量点心或水果;3.2 入住者需在规定时间就餐,不得延误餐点;3.3 入住者在用餐时应保持清静,不得讲话吵闹;3.4 入住者需自觉遵守餐厅用餐秩序,不得将食物带离餐厅。
四、安全管理4.1 入住者需保管好贵重物品,不得在房间内暴露;4.2 入住者需保持通道畅通,不得堆放杂物或放置障碍物;4.3 入住者需遵守消防规定,禁止在居士寮内使用明火或易燃物品;4.4 入住者需配合管理人员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如遇突发事件需听从指挥。
五、信仰修行5.1 入住者需尊重寮内的修行环境,不得干扰其他居士的修行;5.2 入住者需按时参加共修、打坐等活动,不得擅自随意离开;5.3 入住者需遵守修行纪律,不得在修行区域内随意走动、使用手机或进行其他娱乐活动;5.4 入住者需尊重佛教教义,不得在居士寮内进行违背佛教道德的行为。
六、管理制度执行6.1 居士寮设立管理委员会,由住持和相关管理人员组成,负责制定和执行管理规定;6.2 居士寮设立巡查组,定期对居士寮内部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6.3 每位管理人员必须认真履行职责,确保居士寮的管理规定得以有效执行;6.4 入住者有权对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如有违规行为可向管理委员会投诉。
果卿居士的神奇的故事
果卿居士的神奇的故事果卿居士是一位传奇般的人物,被誉为神奇,深受人们的敬仰和景仰。
他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听过他故事的人。
果卿居士是一位修行有成的佛教徒,他一直追求着心灵的平静与善良。
他严守戒律,不贪图名利权势,坚持以慈悲心和智慧指引自己的行为。
这种生活态度使得果卿居士成为人们心中的楷模,他的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加神奇。
传说中,果卿居士曾在一次旅途中遇到一个贫穷的老夫妻。
老夫妻家境贫寒,生活困顿,没有足够的食物养活自己。
果卿居士见状,深感同情,立即将自己的食物分给了他们。
然而,这只是故事的开始。
果卿居士还不满足于这样的善举,他还进一步帮助老夫妻种植了一片禾田,并教给了他们科学的农耕技术。
在他的悉心指导下,老夫妻渐渐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这个故事让人深思,无论是物质上的援助还是精神上的引导,果卿居士都尽力帮助他人。
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善良和慈悲是人类最美好的品质,只有通过关爱他人,我们才能真正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快乐。
除了慈悲之外,智慧也是果卿居士的另一个特质。
他以宽广的胸怀和深邃的智慧观察世界,洞悉万物的本质。
正是因为他的智慧,他才能在困境中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出路。
这让我们明白了修行上的需求,唯有拥有智慧,我们才能顺利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考验,实现内外修行的和谐。
果卿居士的故事不仅让我们感叹他的神奇,更是给我们指引人生的启示。
无论我们是否修行,我们都可以从他身上学到很多。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尽自己的力量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从而传递温暖和关爱。
同时,我们也应注重内心的修行,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以更好地应对生活的挑战。
果卿居士的神奇故事引领着我们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更坚定地走上修行的道路。
他是我们心中的楷模,也是我们努力成为的目标。
让我们以果卿居士为榜样,用善良与智慧去改变自己,改变他人,改变这个世界。
历代往生净土居士的故事
历代往生净土居士的故事1. 明朝徐霞客:徐霞客是明代著名的探险家、地理学家、文学家,为人正直、风度翩翩、素食为主、淡饭少菜、常听佛经念佛。
在他晚年时,依法忏悔,恭读佛经念佛,最终安祥地往生净土。
2. 南朝梁代慧能禅师:慧能禅师是佛教禅宗的开山祖师之一,在毕生中专注于禅修。
他曾被迫害,十年间颠沛流离四处逃亡,但仍能日夜常念佛名,最终往生净土,成为众生的楷模。
3. 唐朝慧远禅师:慧远是唐朝著名的禅宗高僧之一,他深谙命运之理,认为世间快乐与苦难都是由自己的业力所决定。
为了彻底消除业障,他每天念佛、持念佛咒语,最终往生至净土,成为信众们心中的偶像。
4. 宋朝彭城彭于开:彭于开是司马光的弟子,曾担任过多个职务,但毕生崇尚佛法。
他不但日夜念佛,还精心培养弟子。
他在生前收了一块光滑柔细的金皮云母,一直把它当作了自己的净土像。
最终,在念佛的时候,彭于开口中自然而然流出“南无阿弥陀佛”,金皮云母突然自破,他的灵魂归命至阿弥陀佛净土之中。
5. 宋朝吕祖师:吕祖师是一位慈悲之心深厚的化生,他曾在自家门口安座一个普佛音箱,方便街坊邻居们朝拜念佛,也为备座替人念佛。
他每年都乘船去嵩山朝拜佛陀圣地,同时也为大家时时提醒着《无量寿经》的真谛。
他在终身精勤念佛的过程中,最终获得了涅盘归宁的机缘,圆满成就。
6. 清朝方岳禅师:方岳禅师是清朝江苏南部的慈悲化生,他经常行善积德、襟怀坦荡、外貌清祥、言简意赅,被很多人视为慈悲化生、禅宗的顶峰。
他以“念佛保命”的戒条,最终将自己转化为圣贤,往生净土。
7. 中国近代名医鲁迅:鲁迅是中国近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位典型的念佛往生的居士。
他去世前几天,经常咳嗽和喘气,仍以念佛来忏悔消业堆积,最后羽化成仙,归命到了净土。
宝锋居士的故事
宝锋居士的故事宝锋居士,是一位现代的佛教僧人,对于许多人而言可能不是很熟悉,但其一生的追求和成就却值得人们深思和学习。
一、悟道成佛宝锋居士的少年时代并不如意,他的父亲去世之后,家境一落千丈,日子异常艰难。
少年宝锋并不想继承父业,而是愿意寻找自己的人生道路。
于是他在寻道途中,遇见了一位老僧,带领他了解佛法。
宝锋通过努力修行,终于在二十岁时悟道成佛,开始了自己的佛教道路。
二、普渡众生成为一位信佛的居士之后,宝锋开始致力于普渡众生,其中一个具体表现是协助修建佛寺。
在协助修建佛寺的同年,宝锋还利用自己的媒体影响力和学者背景,参加了多次佛教活动和论坛,向各方人士讲解佛教教义和智慧,向更多的人普及佛法。
三、牢记友邻情宝锋居士很注重友邻情,尤其是在处理与他人的业务往来时,从不忘记诚信和感恩。
他经常单独请一些商家,顾客等等的关系,为他人贡献自己的智慧,以寻求更多成果。
在公司的核心管理层,宝锋居士也总是要求大家要尊重他人,增强互信,树立平等、合作的人际关系。
四、常怀感恩之心宝锋居士在追求他的理想之路上,经过无数次的坎坷挫折。
而这些不仅没有令他在前进的道路上大打折扣,反倒更加开阔了他的胸襟,内心不断增强了感恩的情感。
他现在所在的心地寺也是很多信士的指点之所,特别是有些本来功德勤快的信士,在生活遭遇一些不太好的事情时,也会到那里向他求助,寻求帮助。
宝锋居士用自己的生命阐述了一种信仰的力量,通过自己的实践,诠释了佛教金言:“生命的价值在于智、慈、随缘”。
他无时无刻都在感恩,目的是为了下一个更好的开始。
我们也应该从他身上汲取力量,为自己和身边的人创造更多的自由和幸福。
《西游记》第十七回原文注音拼音
《西x ī游y óu 记j ì》第d ì十sh í七q ī回hu í原yu án 文w én 注zh ù音y īn 拼p īn 音y īn孙s ūn 行x ín ɡ者zh ě大d à闹n ào 黑h ēi 风f ēn ɡ山sh ān观ɡu ān 世sh ì音y īn 收sh ōu 伏f ú熊xi ón ɡ罴p í怪ɡu ài百度清源居文库《西x ī游y óu 记j ì》第d ì十sh í七q ī回hu í原yu án 文w én 注zh ù音y īn 拼p īn 音y īn孙s ūn 行x ín ɡ者zh ě大d à闹n ào 黑h ēi 风f ēn ɡ山sh ān观ɡu ān 世sh ì音y īn 收sh ōu 伏f ú熊xi ón ɡ罴p í怪ɡu ài话hu à 说shu ō 孙s ūn 行x ín ɡ 者zh ě 一y ì 筋j īn 斗d òu 跳ti ào 将ji ān ɡ 起q ǐ 去q ù ,唬h ǔ 得d é 那n à 观ɡu ān 音y īn 院yu àn 大d à 小xi ǎo 和h é 尚sh ɑn ɡ 并b ìn ɡ 头t óu 陀tu ó 、幸x ìn ɡ 童t ón ɡ 、道d ào 人r én 等d ěn ɡ 一y í 个ɡè 个ɡè 朝ch áo 天ti ān 礼l ǐ 拜b ài 道d ào :"爷y é 爷ye 呀y ɑ !原yu án 来l ái 是sh ì 腾t én ɡ 云y ún 驾ji à 雾w ù 的de 神sh én 圣sh èn ɡ 下xi à 界ji è ,怪ɡu ài 道d ào 火hu ǒ 不b ù 能n én ɡ 伤sh ān ɡ !恨h èn 我w ǒ 那n à 个ɡè 不b ù 识sh í 人r én 的de 老l ǎo 剥b āo 皮p í ,使sh ǐ 心x īn 用y òn ɡ 心x īn ,今j īn 日r ì 反f ǎn 害h ài 了le 自z ì 己j ǐ !"三s ān 藏z àn ɡ 道d ào :"列li è 位w èi 请q ǐn ɡ 起q ǐ ,不b ù 须x ū 恨h èn 了le 。
和合二圣
和合二圣和合二圣是指寒山与拾得大师。
寒山与拾得两位大师,是佛教史上著名的诗僧。
唐代天台山国清寺隐僧寒山与拾得,行迹怪诞,言语非常,相传是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的化身。
他们之间的玄妙对谈,不是一般凡夫俗子所能领受的,因此虽经一千多年,至今仍然脍炙人口。
清朝雍正年间,寒山、拾得被追封为“和合二圣”,与丰干合称为“国清三隐”。
寒山子,又名贫子,经常栖身在天台山始丰县西的寒岩幽窟中,因此被称为寒山子。
由于身居寒岩,饮食无着落,所以常到国清寺,向厨房中洗碗筷的拾得要饭吃。
拾得的身世不详,据说他年幼时被人遗弃在赤城道侧,恰巧被正在经行的丰干禅师发现,带回国清寺中,因此名为拾得。
拾得原来担任斋堂的行堂工作,一日忽然兀自登座,与诸佛像对坐而食,口中嚷着:“憍陈如!你这声闻小果啊!”旁若无人地比划着筷子,呵呵大笑,因而被改派到厨房洗碗碟,正因为如此的因缘,他才有机会把剩下的菜肴装在竹筒里,给寒山来取用。
寒山来寺时,或在廊下踱步,或者对空谩骂,总是容貌枯悴,衣衫褴褛,头上经常戴着桦树皮作成的帽子,脚下则穿着木屐,然而在他的怪异言行之中,似乎蕴藏着许多佛理。
有时候,他的荒诞行径惹得寺僧不耐,拿杖棍逐赶他,他也不以为意,反而拍拍手,呵呵大笑而去。
当时的台州太守闾丘胤,受到丰干指引,慕名来访寒山文殊、拾得普贤二人,寺里大众正纳闷着,“何以一位大官却来礼拜这等疯狂的人?”这时,寒山、拾得突然喝道:“丰干饶舌!弥陀不识,礼我为何?”两人挽臂笑傲,跨出寺门,走向寒岩,从此再也不曾出现在国清寺。
闾丘胤于是带着医药、衣物前往寒岩拜谒,只听到远处传来寒山的喝喊:“贼!贼!”便缩身回岩缝中,又大喊:“奉劝诸君,大家好好努力吧!”说完,岩缝自行封合,二人从此杳无踪迹。
闾丘胤在哀慕之余,请寺僧道翘捡寻他们的遗物,只于林间抄得三百多首诗偈,编录为《寒山诗》,拾得写在国清寺内的诗偈,也收进《寒山诗》中。
传统吉祥图案。
即“和合二仙”。
即指寒山和拾德,他们两位都是唐代的高僧,后来演变为古代的神仙。
寒山和拾得的故事
寒山和拾得的故事寒山和拾得是中国佛教禅宗的两位著名祖师,他们的故事被广为传颂,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一。
寒山和拾得的故事告诉我们,修行的道路上并不拘泥于传统,而是要有自己的领悟和理解,这样才能真正领悟佛法的真谛。
寒山,原名韩山,是唐代著名的禅宗高僧。
他曾经是一个富有的官员,却因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选择了出家修行。
寒山出家后,一直过着苦行的生活,常年在寒山寺苦修。
他的修行方法非常特别,常常以诗词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佛法的领悟,因此后人也常以“寒山诗”著称。
他的诗歌清新脱俗,充满禅意,给人以启迪和感悟。
拾得,原名杨岐,是寒山的好友,也是一位出家修行的僧人。
拾得出家前是一个乞丐,因为对世俗生活的不满,他也选择了出家修行。
拾得和寒山一样,过着苦行的生活,常年在山林中苦修。
他的修行方法则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领悟佛法的真谛,他常以平凡的言语表达自己对佛法的理解,因此后人也常以“拾得语”著称。
他的言行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禅意,给人以启迪和感悟。
寒山和拾得的故事中,有一则著名的对话,“寒山拾得,不受尘劳。
”这句话表达了寒山和拾得对世俗生活的超脱,他们不受尘劳的烦恼所困扰,而是通过自己的修行和领悟,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他们的修行方法各有不同,却都能达到超脱尘劳的境界,这正是他们故事的精髓所在。
寒山和拾得的故事告诉我们,修行的道路上并不拘泥于传统,而是要有自己的领悟和理解。
无论是寒山的诗歌还是拾得的言行,都蕴含着深刻的禅意,给人以启迪和感悟。
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修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随着自己的领悟和理解不断地调整和修正,这样才能真正领悟佛法的真谛。
寒山和拾得的故事是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一,它们的故事不仅激励着后人,也给我们带来了启迪和感悟。
他们的修行方法各有不同,却都能达到超脱尘劳的境界,这正是他们故事的精髓所在。
愿我们能够从寒山和拾得的故事中汲取力量,不断修行,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跟了空居士修行〗
跟我修行其实方法非常简单:
一、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无论在家里、工作单位还是社会上,牢牢记住与人为善。
这是保证自己的心能够真正的安静。
二、每逢安静的时候或者是在练功的时候,认真观察自己的念头,正确的給予肯定,错误的給予否定。
老是放不下解不开的,就是“烦恼”,可以诚心请教别人,也可以留言给我,直到将“烦恼”化解。
这个过程叫破迷开悟,非常重要。
烦恼化不清,功夫是不能上涨的。
三、练功的姿势无论行住坐卧都可以,任何门派的练功姿势我们都可以采用,但人家的意念内容就不必采用。
四、练功的内容是:摆好一定的姿势,或者是在走路的过程中,意念轻轻观察身体或四肢(主要是观察气感效应,如冷热电麻等)。
有感觉也好无感觉也好,主要是做到精神有些内守,但不要全神贯注的内守,而是似守非守。
同时,轻轻观察自己的念头,不管想到什么,都给它一个合理的答复,也就是将自己的思维理清理顺。
假如正好有一些很重要的事需要你考虑,你就将整个练功过程用作思考你的事情,只要摆好姿势,同时轻轻观察自己的身体,整个思考过程就是练功。
如果心里没有什么特别的念头需要你去思考、理顺,就在心中慢慢反复默念“阿弥陀佛”。
有时念着念着就忘记了,或想到其他事上,如果想到的是需要你去想,那就认真想吧,如果想到的不重要,就继续专心的默念“阿弥陀佛”。
默念“阿弥陀佛”时,口不用动,只是心里默念,但耳畔一字一句要听得清清楚楚。
同时可以想象自己的身体沉浸在念佛的音声之中,久之久之融为一体。
有时想意守丹田也可以,意守手脚也可以,但注意不要强守,要似守非守,在守的同时仍然在心里默念“阿弥陀佛”。
收功时可轻轻意守下丹田,也可轻轻意守双脚底,同时在心中反复默念“我要收功了”,直到精神恢复平常就可以了。
五、搭功修炼:每天晚上尽可能参加我们的集体练功;平时上线时可传信息给我,我可帮你们重点带带功。
平时见缝插针般的默念阿弥陀佛。
按以上要求做,修炼可事半功倍,日进千里。
大小周天等层次的功夫都在我们的功力作用下自然形成,无需苦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