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概论-第9章 物联网安全机制

合集下载

《物联网概论》第9章 互联网

《物联网概论》第9章 互联网

提供目的地址 调用网络服务
《物联网概论》-韩毅刚
12
9.1.2 数据传输的封装关系
分层 封装 PDU
《物联网概论》-韩毅刚
《物联网概论》-韩毅刚
13
PDU
协议数据单元
Protocol Data Unit 控制信息+数据
《物联网概论》-韩毅刚 《物联网概论》-韩毅刚
《物联网概论》-韩毅刚
9.1.1 TCP/IP协议模型
背景 特点 模型
《物联网概论》-韩毅刚
《物联网概论》-韩毅刚
4
TCP/IP背景
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开发
分组交换网ARPANET

Internet用之 在TCP/IP协议研究时,并没有提出参考模型; 1974年Kahn定义了最早的TCP/IP参考模型; 目前网络层使用的版本是IPv4 ; IPv6(IPng);
《物联网概论》-韩毅刚
9
传输层
主要功能是在互连网中源主机与目的主机的对等 实体间建立用于会话的端-端连接; 传输控制协议TCP是一种可靠的面向连接协议;
可靠的数据交付 数据交付的有序性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是一种不可靠的无连接协议
《物联网概论》-韩毅刚
10
互联网层
相当OSI RM网络层的无连接网络服务; 处理互连的路由选择、流控与拥塞问题; IP协议是无连接的、提供“尽力而为”服务的网 络层协议。 另:通信协议四种服务类型
1 8 9 32
A类地址 第1位域最小值 第1位域最大值
0xxx,xxxx 0000,0001 0111,1110
=1 =126
《物联网概论》-韩毅刚

第9章_物联网中的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

第9章_物联网中的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
• 物品级标签协议要求文档 • ISO/IEC:RFID数据安全准则
• 欧盟:《 RFID隐私和数据保护的若干建议》
8
主要安全隐患(1)
• 窃听(eavesdropping)
• 标签和阅读器之间通过无线 射频通信
• 攻击者可以在设定通信距离 外偷听信息
• 中间人攻击(man-in-the-
middle attack, MITM)
36
课件说明: 1,本课件供教师、学生、读者免费使用; 2,本课件采用PowerPoint格式,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 自行增加、修改、删除(包括本页); 3,在各种场合下使用本课件时(例如在课堂),请说 明本课件的来源及配套教材《物联网导论》第三版; 4,除了本书的作者,本课件的贡献者还包括清华大学 杨铮老师,研究生郑月、王常旭、熊曦、钱堃、吴陈沭, 香港科技大学研究生周子慕; 5,欢迎本课件使用者将意见、建议、以及对本课件的 改进发送到iot.textbook@。
14
RFID安全和隐私保护机制 (2)
• 早期物理安全机制
• 灭活(kill):杀死标签,使标签丧失功能,不能响应攻击者的扫 描。
• 法拉第网罩:屏蔽电磁波,阻止标签被扫描。 • 主动干扰:用户主动广播无线信号阻止或破坏RFID阅读器的读
取。 • 阻止标签(block tag):通过特殊的标签碰撞算法阻止非授权阅
位置信息与个人隐私(2)
• 位置隐私的定义
• 用户对自己位置信息的掌控能力,包括:
• 是否发布 • 发布给谁 • 详细程度
• 保护位置隐私的重要性
• 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 • 人身安全 • 隐私泄露
• 位置隐私面临的威胁
• 通信 • 服务商 • 攻击者

《物联网导论》第9章-物联网安全技术

《物联网导论》第9章-物联网安全技术

四:区块链技术与物联网安全
区块链技术
从架构设计上来说,区块链可以简单的分为三个层次,基 础网络层,协议层、和应用层。其中,它们相互独立但又不 可分割。
网络层安全主要包括网络安全防护、核心网 安全、移动通信接入安全和无线接入安全等。
应用层安全除了传统的应用安全之外,还需要加强处理安全、 数据安全和云安全。因此应用层需要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安全
管理平台。
二:物联网的安全关键技术
密钥管理机制
密钥生成或更新 算法的安全性
前向私密性
无线传感器 网络密钥管 理系统安全
能力要求 1 了解物联网的安全特征 2 理解物联网安全威胁 3 了解物联网安全体系结构
掌握本章中物联网安全的关键技术
基于IPv6的物联网的 安全 1 了解IPv6协议引入带来的安全需求
技术
2 掌握安全技术
物联网的安全管理
了解物联网安全管理以及引入 IPv6后物联网安全 管理
区块链技术与物联网安全
1 了解区块链技术特性 2 理解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物联网安全保护
应用安全
应 用内 安 访容 全 问过 审 控滤 计 制
三:物联网的安全管理
网络安全
加 密 和 认 证
异 常 流 量 控 制
网 络 隔 离 交 换
信 令 和 协 议 过 滤
攻 击 防 御 和 溯 源
终端安全
主 机 防 火 墙
防 病 毒
存 储 加 密
具体来讲,安全管理包括 设备管理、拓扑管理、事件管 理、策略管理和应急管理。
容侵就是指在网络中存在恶意入侵的情况下,网络仍然能够正常 地运行。现阶段物联网的容侵容错技术主要体现为无线传感器网络的 容侵容错技术。
基于IPv6物联网的安全技术

物联网概论知识点总结

物联网概论知识点总结

物联网概论知识点总结第一篇:物联网概论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简述物联网的定义,分析物联网的“物”的条件。

相应信息的接收器 2 数据传输通路 3 一定的存储功能 4 处理运算单元 5 操作系统 6 专门的应用程序 7 数据发送器 8 遵循物联网的通信协议9在世界网络中有可被识别的卫衣编号简述15年周期定律和摩尔定律?15年周期定律:计算模式每隔15年发生一次变革,被称为“十五年周期定律”。

1965年前后的大型机,1980年前后的个人计算机,而1995年前后则发生了互联网革命。

2010年正是物联网的天下。

摩尔定律: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名词解释:RFID,EPC,ZigBee?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EPC:产品电子代码ZigBee:低速短距离传输的无线网络协议简述物联网的体系结构?物联网分层:应用层,网络层,感知层四大部分应用,支撑,传输,感知分析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和应用难点?关键技术:RFID,传感技术,无线网络技术,虚拟化技术与云计算应用难点:技术标准难题,安全问题,协议问题,IP地址问题,终端问题举例说明物联网的应用领域及前景?应用领域: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金融与服务业,精细农牧业,医疗健康,工业与自动化控制,环境与安全检测,国防军事前景:“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业内专家认为,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

目前,美国、欧盟、中国等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

我国也正在高度关注、重视物联网的研究,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正在开展研究,以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

第二章什么是EPC 中文称为产品电子代码,是国际条码组织推出的新一代产品编码体系。

请简要叙述EPC系统的组成,以及各个部分的英文简写EPC编码有几项技术要求?每项要求具体如何?条形码分为几种?请简要说明每种条形码的特点RFID系统基本组成部分有哪些?标签,应答器,阅读器,天线和中间件。

物联网安全机制研究及应用

物联网安全机制研究及应用

物联网安全机制研究及应用近年来,物联网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物联网设备数量的急剧增长,物联网安全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保障物联网中的信息安全,相关专家和技术人员一直在不断探索和研究物联网安全机制。

本文就对物联网安全机制进行一定的探讨。

一、物联网安全面临的挑战物联网的安全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大量设备的连接。

物联网中连接的设备数量庞大,这些设备数量之多是传统互联网没有的。

这也使得物联网在维护设备安全方面更加困难。

2. 系统复杂度高。

物联网中的设备数量繁多,而且这些设备使用的是各种不同的通讯协议,使得整个系统的复杂度更高。

3. 数据流量巨大。

物联网中的设备和传感器不断产生着数据,这些数据流量相对较大。

这也将安全问题的解决变得更加复杂。

4. 攻击手段多样化。

物联网中的攻击手段非常多样化,包括但不限于网络钓鱼、恶意软件等等。

这些手段都会对物联网的安全产生威胁。

二、物联网安全机制为了保障物联网安全,各界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不断改进和研究物联网安全机制。

下面就对一些常见的安全机制进行介绍。

1. 数据加密在物联网中,数据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保护物联网中的敏感数据,加密技术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加密技术,可以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窃听,从而保障了数据的安全性。

2. 用户身份认证物联网的访问通常都需要经过用户身份认证,只有通过认证的用户才能访问物联网。

用户身份认证可以有效地限制非法用户的访问,并提高整个系统的安全性。

3. 数据完整性验证在物联网中,数据完整性是指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是否被篡改。

为了保障数据的完整性,专家们研发出了多种验证方法。

其中一种有效的方法是采用数字签名技术。

通过数字签名技术,可以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并防止数据被篡改。

4. 防火墙技术在物联网中,防火墙技术是非常重要的,通过防火墙技术可以防止外部攻击对物联网产生威胁。

防火墙技术通过限制网络连接数、封禁恶意密码、响应攻击等手段,来限制网络的攻击性。

物联网安全应急响应机制

物联网安全应急响应机制
▪ 培训与意识教育
1.安全培训:对物联网设备的使用者进行安全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 能,减少因误操作导致的安全问题。培训应该包括设备安全设置、密码管理、数据 备份等方面的内容。 2.意识教育:加强物联网设备使用者的安全意识教育,让他们认识到设备安全的重 要性,形成良好的安全习惯。通过宣传教育、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使用者的安全 意识。
1.演练计划:制定定期的应急演练计划,确保演练的连续性和全面性。 2.演练评估:对每次演练进行评估和总结,分析演练过程中的不足和问题,提出改 进意见。 3.培训加强:通过培训加强应急响应人员的技能和意识,提高整体应急响应能力。
▪ 应急合作与共享
1.合作机制:建立与其他组织、机构的合作机制,共同开展应急响应工作,提高整 体应急水平。 2.信息共享:加强信息安全领域的信息共享,及时获取最新的安全动态和技术信息 ,为应急响应提供支持。 3.协同处置:在发生大规模网络安全事件时,与其他组织、机构协同处置,共同维 护网络安全。
▪ 应急响应团队职责
1.对物联网设备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异常行为和潜在威胁 。 2.在安全事件发生时,迅速分析事件原因,评估影响范围,制 定并实施有效的应对措施。 3.定期对物联网设备进行安全漏洞扫描和风险评估,提供针对 性的加固建议。
应急响应团队组织与职责
应急响应流程制定
1.设计明确的应急响应流程,包括预警、分析、处置、恢复和总结等阶段。 2.制定详细的安全事件报告和记录规范,确保信息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3.对流程进行定期演练和优化,提高应急响应的能力和效率。
应急响应技术培训
1.对团队成员进行定期的物联网安全技术培训,提高整体技能水平。 2.及时关注物联网安全趋势和新技术,更新团队的知识储备。 3.建立与业界专家和安全机构的合作交流机制,共同探讨物联网安全挑战和解决方案。

物联网领域中的安全控制机制

物联网领域中的安全控制机制

物联网领域中的安全控制机制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智能设备的普及,物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连接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然而,物联网安全问题却备受关注。

因为在物联网中,大量的设备、传感器和数据都与互联网相连,一旦被黑客攻击,不仅会导致机密泄露和个人隐私暴露,还会对公司的商业利益和公众的安全构成威胁。

因此,安全控制机制在物联网领域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物联网安全威胁分析在物联网中,安全意识和技术实现的不足,导致了各种安全威胁的出现。

这些威胁包括但不限于:1. 网络攻击:例如拒绝服务攻击、网络钓鱼攻击、跨站点脚本攻击等,都会影响物联网的正常运行。

2. 信息泄露:一些敏感信息,如健康状况、个人信息、商业机密等,在物联网系统中被黑客攻击后泄露,就会给受害者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3. 设备和传感器的篡改:黑客可以通过攻击设备和传感器来篡改数据,甚至是控制这些设备和传感器,对人们的安全带来威胁。

二、物联网安全控制机制为了保障物联网的安全,需要设计出有效的安全控制机制。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安全控制机制。

1. 认证与授权机制物联网中的所有设备、传感器和用户都应该有一个独特的身份标识符,以便对其进行身份验证和授权。

这种机制可以控制对系统中各种设备和数据的访问,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访问敏感信息。

2. 安全传输数据加密技术是保证物联网传输安全的重要手段。

通过使用加密技术,可以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黑客截获或篡改。

3. 漏洞扫描和修补物联网系统可能会出现漏洞,从而被黑客攻击。

因此,在物联网系统中加入漏洞扫描和修补机制,可以及时发现和修补漏洞,增加系统的安全性。

4. 应急响应计划在一些情况下,物联网系统可能无法完全避免被黑客攻击。

因此,开发应急响应计划非常重要。

这个计划应该包括快速通知供应商和用户,以便及时应对突发情况。

良好的应急响应计划可以降低攻击的影响力,对恢复物联网系统的正常运作也有帮助。

三、问题与挑战在实施安全控制机制时,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物联网时代的安全保护机制

物联网时代的安全保护机制

物联网时代的安全保护机制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智能设备如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这些设备之间的互联,形成了庞大的物联网系统,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和智能化。

但随之而来的是我们对物联网安全问题的更加担忧。

尤其是在物联网系统中,如何保护用户的隐私和数据安全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

因此,本文将展开讨论物联网时代的安全保护机制。

一、认识物联网的安全问题物联网在与互联网相联系的过程中,临界攻击面变得很大。

因此,物联网的安全问题也尤为突出。

首先,不同智能设备的操作系统未必能够支持有效的安全策略和安全更新。

其次,物联网平台和设备之间的通信协议通常是固定的,这会使得攻击者很容易目标特定网络服务和设备资源。

同样,日常使用物联网的用户往往不会花太多时间来配置网络设备,设置加密保护,从而无意中让自己的数据或系统暴露了他人的攻击。

二、物联网中的用户安全保护在物联网中,用户的安全保护至关重要,因为攻击者很容易利用用户设备的不足来攻击用户。

针对这种情况,用户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提高自己的设备安全性:1.加强账号密码安全性在注册物联网服务时,用户需要创建账号和登录密码,并将其绑定到设备上。

因此,用户应尽可能选择强密码,同时也应定期更改密码。

2.使用防病毒软件以及操作系统的安全更新对于智能设备用户,特别是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用户,使用防病毒软件以及及时更新操作系统程序是必要的。

因为大多数病毒和恶意软件是利用漏洞攻击设备的。

3.开启强大的密码加密技术为了避免密码被攻击者窃取,用户应该使用开启强大的密码加密技术。

若用户的路由器支持WPA2,这是一种最安全的密码加密方法。

三、物联网中的数据安全保护在物联网系统中,数据安全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为了保障用户的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下面列出了若干有效的安全措施:1.尽量减少数据传输大部分物联网传送的数据都被用于控制方面。

随着大量数据不断流动,就可能导致绿色工业生产和环境问题上的问题。

物联网环境下的安全机制设计

物联网环境下的安全机制设计

物联网环境下的安全机制设计在如今物联网的大背景下,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万物互联的世界。

随着人们对于智能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各设备的互联愈加广泛,我们能够享受到越来越多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不少潜在的风险。

那么,在物联网环境下,该如何确保个人和企业信息的安全呢?这就需要我们对安全机制的设计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1. 技术层面的安全机制设计与互联网不同,物联网中的设备、传感器等往往参与感知、数据采集、数据传输等过程,从而使得物联网中数据传输的安全机制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从技术层面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进:(1)加密传输加密传输即指在网络传输中,通过各种加密算法和协议,对数据进行加密,使得未经授权的第三方无法获取到数据内容。

这一技术是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商务平台等数据传输场合中,可以对数据内容进行加密传输,从而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2)通信认证通信认证机制指的是在网络传输中,通过用户或设备认证等方式,对请求数据的合法性进行验证,从而保证数据内容的安全性和合法性。

(3)数据隔离数据隔离主要包括物理隔离和逻辑隔离两种方式。

以物理隔离为例,对于关键的数据、网络中的主要分支等,我们可以将其放置于内部网络中,从而提高数据的安全性。

2. 建立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在建立安全机制设计的过程中,不同的设备、不同的场景均存在着不同的安全风险。

如果我们在设计安全机制时,不考虑实际的风险因素,就很难真正做到防范安全风险的规避。

因此,建立安全风险评估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1)收集风险数据收集风险数据是对各种风险事件和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和借鉴,得出物联网中最具代表性的风险类型的过程。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得到,例如网络数据收集和调查、企业内部的数据分析和统计、行业数据分析和研究等。

(2)构建安全风险模型安全风险模型是描述各种风险的模型,根据各种风险构建这个模型,有利于理清各种风险的联系和矛盾,从而能够更全面地理解物联网中的安全风险问题。

(3)评估风险等级评估风险等级是根据安全风险模型,对不同的风险类型进行风险评估,得出各种风险的分级和等级,比如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等。

物联网中的安全机制研究与应用

物联网中的安全机制研究与应用

物联网中的安全机制研究与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物联网技术正在逐渐成为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必备技术。

通过物联网,不仅可以实现家居自动化、智能医疗、智慧城市等等诸多领域的创新应用,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危险,例如:数据泄露、人身安全隐患、网络攻击等等。

因此,在物联网应用场景中,安全机制的研究和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1. 物联网安全机制的种类物联网安全机制主要分为三类,分别是:物理层安全、传输层安全和应用层安全。

在物理层安全方面,主要的解决方案是采用安全芯片、物理安全设备和可能的地理限制措施等手段。

通过使用安全芯片,可以有效提升智能设备的安全性,避免外部攻击访问系统的内部数据。

而在物理安全方面,则主要是采用视频监控、门禁系统等防范措施,避免从物理层面上对网络设备进行攻击。

在传输层安全方面,主要的解决方案是采用SSL、TLS、VPN等协议,通过网络加密技术和密钥管理机制等手段来保证信息传输的安全性。

这样可以有效防止中间人攻击、数据窃听和数据篡改等威胁。

在应用层安全方面,主要是采用访问控制、数据加密、数字签名等手段来保护用户和设备安全。

应用层安全可防止网络钓鱼、恶意代码入侵等多种威胁,并减少身份、财务和物理安全风险。

2. 物联网安全机制的应用范围在卫生保健、城市安全、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制造等领域,物联网安全机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尝试。

其中,在卫生保健领域,物联网安全机制的应用范围最为广泛。

例如,医疗设备管理、远程医学诊断、生命体征监测等应用场景对安全性要求较高。

通过引入身份识别、数据加密、隐私保护等机制来保证医疗设备在线安全性。

在智能家居领域,物联网安全机制同样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使用身份认证技术和家庭网关保护家庭网络安全,家庭漫游设备的数据加密和身份认证信息,以验证设备合法性和数据的真实性等。

在智能交通领域,物联网安全机制同样得到广泛应用。

在交通系统中,常常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交通安全监测,利用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城市交通信号控制体系,以及为司机和车主提供智能驾驶情报。

物联网中的安全机制设计与实现

物联网中的安全机制设计与实现

物联网中的安全机制设计与实现一、引言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物联网的应用以及覆盖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但由于众多设备的共同参与,使得物联网在安全方面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针对物联网安全问题,如何设计安全机制,提升物联网的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

二、物联网安全机制设计需考虑的方面1.身份认证身份认证是保证物联网系统安全性的关键,因为带来安全威胁的大多数原因都是身份未经授权的用户或外部攻击者获得访问权限。

在物联网中,大多数设备都有限制性能,因此,要进行身份认证需要考虑传输量的经济性。

物联网中采用的最流行的身份认证机制就是基于公钥基础设施(PKI)的X.509证书身份认证机制。

目前,大部分物联网方案基于X.509证书来建立身份认证,确保数据和通信的安全性。

2.数据加密和解密无论是数据传输还是存储,物联网中的数据都需要进行加密到保证其隐私性和完整性,并且,这种加密和解密的方法需要考虑设备的性能,以确保不会在此过程中产生延迟。

同时,要使用强大、有效的加密标准,如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 (AES)、Triple Digital Encryption Standard (3DES)等以增强其安全性。

3.通信协议的安全性通信协议是物联网中设备之间通信的核心,通过其进行信息传递和控制,因此,对通信协议的安全性也需要高度关注。

其中,控制特定启用和禁用的协议,如TCP、UDP、HTTP等,来限制不必要的信息传输可以有效地减少攻击面。

4.漏洞管理物联网设备的多样性是性能提升的一大因素,但这也会增加攻击面。

对于物联网,发现并解决漏洞至关重要,因为攻击者通常可以利用这些漏洞,进行不同类型的攻击。

漏洞管理通常包括对固件、软件、操作系统和硬件组件进行审查以发现可能的漏洞,并对其进行修补。

5.物理安全物联网的物理安全同样重要,对于需要处理敏感数据的物联网设备,应使用高级身份认证来保护访问和数据。

物联网安全机制及其防护策略研究

物联网安全机制及其防护策略研究

物联网安全机制及其防护策略研究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 IoT)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我们的生活。

从智能家居设备到工业控制系统,从医疗保健设备到智能交通系统,物联网的应用无处不在。

然而,随着物联网的广泛普及,其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

物联网设备的大量连接和数据交换,为黑客和不法分子提供了更多的攻击机会,给个人隐私、企业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深入研究物联网安全机制及其防护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

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物联网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大规模连接:物联网设备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形成了庞大的网络。

2、多样化的设备和应用:涵盖了从简单的传感器到复杂的智能设备,应用场景丰富多样。

3、资源受限:许多物联网设备在计算能力、存储容量和能源供应方面受到限制。

4、实时性要求高:部分物联网应用对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具有严格的实时性要求。

二、物联网面临的安全威胁1、设备漏洞由于物联网设备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许多设备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存在安全漏洞。

这些漏洞可能被攻击者利用,获取设备的控制权,窃取敏感信息。

2、通信安全问题物联网设备之间的通信通常采用无线技术,如 WiFi、蓝牙等。

这些无线通信方式容易受到干扰、窃听和劫持,导致数据泄露和通信中断。

3、隐私泄露物联网设备收集了大量的个人和企业数据,如位置信息、健康数据、消费习惯等。

如果这些数据未得到妥善保护,很容易被非法获取和滥用,造成隐私泄露。

4、身份认证和授权问题在物联网环境中,确保设备和用户的身份认证以及合理的授权是至关重要的。

但目前的认证和授权机制往往不够完善,容易被攻击者绕过。

5、供应链安全物联网设备的生产、运输和销售过程涉及多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安全漏洞都可能导致设备被植入恶意软件或受到篡改。

物联网的安全机制

物联网的安全机制
保证物联网中的密钥安全, 防止密钥被非法获取和使用
完整性需求
数据传输的完整性: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篡改或破坏
数据存储的完整性:确保数据在存储时不会被非法修改或删除 身份认证与授权:对访问物联网系统的用户进行身份验证和授权,防止未 经授权的访问 安全管理:对物联网系统进行安全管理和监控,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事件
智能交通安全应用案例
车辆身份认证:确保车辆身份真实,防止假冒 交通信号优化:根据实时交通情况调整信号灯时间,提高交通效率 车辆紧急制动: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车辆间的信息交换,预防交通事故 交通拥堵预测: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交通拥堵情况,提前采取措施
工业物联网安全应用案例
案例名称:工业物联网在能源行业的应用
物联网安全的技术挑战
设备安全:保护物 联网设备免受攻击 和恶意软件的感染
数据安全:确保物 联网设备之间的通 信和数据传输不被 窃取或篡改
应用安全:防止应 用程序中的漏洞和 恶意代码的执行
云计算安全:保护 云计算平台和数据 存储设施免受攻击 和数据泄露等风险
物联网安全的政策挑战
缺乏完整的物联网安全标准和 指南
可用性需求
保证物联网系统 的正常运行
防止网络攻击和 病毒传播
确保数据传输和 存储的安全性和 机密性
保证物联网系统 的稳定性和可用 性
可控性需求
添加标题
确保物联网系统的数据传输、处理等过程受到合理的监控和管理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防止恶意攻击、非法访问、越权操作等行为对物联网系统造成损害
对物联网系统的异常行为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并处理安全问 题
物联网的安全机制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物联网架构中的安全机制研究

物联网架构中的安全机制研究

物联网架构中的安全机制研究一、背景介绍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越来越多的设备在网络中进行连接和通信,这就带来了安全性的挑战。

因此,物联网架构中的安全机制研究成为了当前一个非常热门的领域。

二、物联网的安全威胁物联网的安全威胁包括数据泄露、设备篡改、远程攻击、拒绝服务攻击等。

其中数据泄漏可能会导致用户的个人隐私泄露,设备篡改则可能会导致设备的功能失效,远程攻击可能会导致对系统进行破坏,拒绝服务攻击则可能会造成网络服务不可用。

三、物联网安全机制的设计原则1、端到端的安全性:对物联网连接的每个环节都应该进行安全性的保障,从而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性。

2、灵活性和可变性:物联网所涉及到的设备类型、传输网络、厂商、应用场景等都是多样化的,因此需要设计灵活、可变的安全机制来应对不同的需求。

3、可扩展性:随着物联网的不断扩张,需求不断增加,因此需要设计可扩展的安全机制,满足不同规模的应用需求。

四、物联网架构中的安全机制1、身份鉴别和访问控制:为了保障物联网安全,必须对设备进行身份鉴别和访问控制。

一般采用认证、鉴权和加密的手段进行保护。

2、设备安全:设备安全主要包括硬件、软件、人员等方面。

硬件方面的安全可通过芯片特性增加安全性,软件方面的安全需要采取防篡改手段,人员方面的安全需要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3、数据安全:数据安全包含数据存储和数据传输两个方面。

为了保障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需要采用加密技术,同时要对数据进行完整性校验和防篡改。

4、物联网中间件安全:物联网中间件安全主要包括数据收集、处理和传输。

其中数据收集环节需要对设备进行认证和鉴权,数据传输环节需要采用SSL/TLS等安全协议进行数据传输加密,数据处理环节需要使用安全的服务软件和算法。

五、物联网安全机制存在的问题1、安全标准不一:由于制定安全标准的机构众多,各种标准不一,导致标准化无法实现,难以保证网络安全。

2、缺乏普及教育:对于不懂网络安全的用户来说,容易被网络攻击者利用漏洞或干扰网络系统正常运行,造成安全隐患或数据泄露。

论物联网中的安全机制与控制方法

论物联网中的安全机制与控制方法

论物联网中的安全机制与控制方法近年来,随着物联网应用的普及,大量设备连接到互联网上,这些设备之间产生的大量数据也被收集、储存和利用,尤其是在工业、医疗等领域,物联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然而,这种无线和有线设备的连接方式极其容易受到黑客攻击,导致业务中断、信息泄露等问题,对网络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因此,探讨物联网安全机制与控制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物联网中的安全机制物联网中的安全机制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保护物联网设备和数据的技术手段,该技术包括身份验证、访问控制、加密和数据完整性等方面。

首先,身份验证是指通过密码、指纹或其他生物识别措施来验证物联网设备和用户的身份,确保对数据的访问是受授权的。

同时,利用双因素身份验证技术,对身份进行二次验证,可以更好地保护物联网设备和用户的安全。

其次,访问控制是指限制设备和用户对数据的访问,只有获得授权的用户才能访问数据,从而保护数据免遭非法访问和篡改。

在该技术中,用户和设备都需要进行授权才能获得对数据的访问权限。

再次,加密是指通过将数据转化为加密形式,从而防止数据被未经授权的人访问。

该技术既包括对存储在设备和服务器上的数据进行加密,也包括建立对通信过程进行加密,以保护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窃取或篡改。

最后,数据完整性技术是指确保物联网设备和用户存储和发送的数据不被篡改或损坏。

通过数据完整性技术,可以比较数据传输前后的差异并检验数据是否完整和正确。

二、物联网中的控制方法除上述安全机制之外,物联网还需要采取一些控制方法,以确保设备和数据的安全。

这些控制方法包括访问控制技术、用户教育和安全操作流程技术。

首先,访问控制技术是指限制设备和用户对数据的访问,只有获得授权的用户才能访问数据,从而保护数据免遭未经授权的访问和篡改。

该技术通过对数据进行分类并为不同级别的数据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保护数据不受非法的访问和使用。

其次,用户教育是指通过教育用户如何安全地使用物联网和相关设备,促进用户的安全意识提高。

物联网安全机制研究与优化

物联网安全机制研究与优化

物联网安全机制研究与优化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及,物联网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设备和物品都连接在互联网上,这些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也变得更加频繁和复杂,同时也给开发者和用户带来了更多的便利。

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尤其是物联网安全问题。

本文就会探讨物联网的安全机制以及相关优化措施。

第一部分:物联网的安全机制及其问题物联网的安全是一种多方面的安全问题。

这种安全不仅仅包括硬件、软件、设备、传输等,也包括网络结构、协议、用户等多个方面。

因此,实施物联网安全机制也需要多方面进行考虑。

在物联网的生态系统中,随着物联网的发展,安全问题也随之增加。

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1. 物联网设备和传感器的安全问题物联网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物联网设备和传感器的安全问题。

这些设备和传感器往往被放置在周围环境中,使其更容易受到入侵和破坏。

对于这些设备和传感器而言,保护这些设备和传感器的安全非常重要。

2. 物联网的数据隐私与保护在物联网中,数据的保护和隐私也成为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当数据从一个设备传输到另一个设备时,可能会被未经授权的人拦截和窃取。

因此,需要对数据进行加密和保护。

3. 物联网中通信协议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物联网安全最大的问题之一是协议的安全性问题。

它涉及到的主要问题包括传输加密的强度、认证协议的有效性、可移植性和数据完整性等。

眼下,物联网中的伪造会话攻击(session hijacking)、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攻击和逆向破解等攻击手段已非常成熟。

这些问题已经成为了物联网安全的主要挑战之一。

第二部分:物联网安全的优化措施为了解决以上提到的物联网安全问题,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优化措施来优化物联网的安全机制。

1. 设计并实施一个健全的安全架构和安全方案健全的安全架构和方案对于物联网安全来说至关重要。

它仅仅是一个基础工具,在一切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案中占有重要地位。

2. 采用适当的加密技术与通信协议在物联网中,采用加密技术来保护网络通信的安全,以防止黑客攻击和数据泄露。

物联网安全技术的工作原理

物联网安全技术的工作原理

物联网安全技术的工作原理随着物联网的发展,物联网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物联网的系统中,有许多设备、传感器和系统,这些设备和系统都存在被攻击的风险,从而影响到整个系统的安全和稳定性。

为了保证整个物联网系统的安全性,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物联网安全技术。

1.加密技术加密技术是一种将数据转化为无意义数据的技术,以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会泄露。

物联网中的数据传输涉及到的信息安全问题更为严重,因此需要使用密钥加密技术。

例如,使用对称密钥加密技术,就需要将数据和密钥同时进行加密。

如果只有数据加密,那么数据传输过程中,加密数据可能会被拦截并破解,如果加密过的数据和密钥同时传输,那么接收数据的一方则可以解码数据。

在物联网中,也需要使用非对称密钥加密技术,例如数字签名,它可以使用私钥来签署数据,然后使用公钥来验证数据的真实性。

还可以使用公钥加密技术,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使用公钥对数据进行加密,然后在接收端使用私钥进行解密。

这种方式可以保证数据的机密性,同时还可以避免单一密钥的问题。

2.身份认证物联网中的身份认证,是指在确保设备、用户和系统的身份的正确性和合法性的基础上,给予其所需的权限,以实现物联网系统的安全性。

身份认证可以使用双因素认证,以增强认证的安全性。

例如,使用用户名和密码加上短信验证码等方式来进行双因素认证。

物联网中需要使用不同的身份认证方式,例如证书认证、口令认证和指纹识别等方式来保证物联网系统的安全性。

身份认证可以避免无意识的伪造或者意图破坏设备和系统的攻击。

3.漏洞扫描和修补漏洞扫描和修补是一种保护物联网系统安全的最简单却必不可少的方法。

漏洞扫描可以帮助发现物联网系统中的潜在漏洞,通过修补这些漏洞,保证物联网系统的安全性。

通过漏洞扫描可以发现系统或设备中存在的漏洞,并分析其严重性,并及时修复。

例如,对于物联网路由器的漏洞扫描可以发现是否存在硬件缺陷和软件漏洞,并通过修复这些漏洞升级确保路由器的安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3.1 数据的完整性
18
物 联 网 概 论
第9章 物联网的安全机制
9.3.1 数据的完整性
1. 差错控制 (1)差错的分类 通信过程中的差错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热噪声引起的 随机错误,另一类是由冲突噪声引起的突发错误。 (2)差错的衡量指标 在数据通信中,误码率是衡量传输质量的指标。
19
物 联 网 概 论
(2)中间件
(3)隐私保护
14
物 联 网 概 论
第9章 物联网的安全机制
9.3 物联网感知层数据的完整性与保密性
9.3.1 数据的完整性
9.3.2 数据的保密性
15
物 联 网 概 论
第9章 物联网的安全机制
9.3 物联网感知层数据的完整性与保密性
物联网是在现有网络的基础上扩展了感知环节和应用平台, 并且感知节点大都部署在无人监控的环境,传统网络安全措施不 足以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从而使得物联网的安全问题具有特殊 性,必须根据物联网本身的特点设计相关的安全机制。射频识别 (RFID)是一个开放的无线系统,外界的各种干扰容易使数据传 输产生错误,同时数据也容易让外界窃取,因此需要有相应的措 施,以使数据保持完整性和保密性。
2. 信息安全的基本属性
(1)完整性
(2)保密性 (3)可用性 (4)可靠性 (5)不可抵赖性
4
物 联 网 概 论
第9章 物联网的安全机制
9.1 信息安全基础
3. 信息安全的主要威胁 (1)信息泄露 (2)破坏信息的完整性 (3)拒绝服务 (4)非授权访问 (5)旁路控制 (6)抵赖 (7)计算机病毒 (8)陷阱门
10
物 联 网 概 论
第9章 物联网的安全机制
11
物 联 网 概 论
第9章 物联网的安全机制
12
物 联 网 概 论
第9章 物联网的安全机制
13
物 联 网 概 论
第9章 物联网的安全机制
9.2.4 物联网应用层安全
(1)业务控制、管理和认证 由于物联网设备可能是先部署、后连接网络,而物联网节 点又无人值守,所以如何对物联网设备远程签约,如何对业务信 息进行配置就成了难题。
35
物 联 网 Leabharlann 论第9章 物联网的安全机制
第9章 物联网安全机制
9.1
9.2
信息安全基础
物联网信息安全体系
9.3
物联网感知层数据的完整性与保密性
1
物 联 网 概 论
第9章 物联网的安全机制
2
物 联 网 概 论
第9章 物联网的安全机制
3
物 联 网 概 论
第9章 物联网的安全机制
9.1 信息安全基础
29
物 联 网 概 论
第9章 物联网的安全机制
9.3.2 数据的保密性
1. 密码学基础
(3)单钥密码
单钥密码算法又称对称密钥算法,单钥密码的特点是无论加 密还是解密都使用同一个密钥。
30
物 联 网 概 论
第9章 物联网的安全机制
9.3.2 数据的保密性
2. RFID电子标签的安全设计
(1)电子标签的安全类别
第9章 物联网的安全机制
9.3.1 数据的完整性
1. 差错控制
21
物 联 网 概 论
第9章 物联网的安全机制
9.3.1 数据的完整性
2. 防碰撞技术
为防止电子标签之间数据的碰撞,常采用防碰撞算法。
(1)数据传输的工作方式
读写器与电子标签之间的工作方式主要有三种,分别为无线 电广播工作方式、多路存取工作方式、多个读写器给多个电子标 签同时发送数据的工作方式。
27
物 联 网 概 论
第9章 物联网的安全机制
9.3.2 数据的保密性
1. 密码学基础
(1)加密模型
28
物 联 网 概 论
第9章 物联网的安全机制
9.3.2 数据的保密性
1. 密码学基础 (2)公钥密码
1976年,Whitfield Diffie和Martin Hellman发表了论文“New directions in cryptography”,提出了公共密钥密码体制,奠定了公钥密码系统的基 础。 公钥密码算法又称非对称密钥算法或双钥密码算法,其原理是加密 密钥和解密密钥分离,这样一个具体用户就可以将自己设计的加密密 钥和算法公诸于众,而只保密解密密钥。
25
物 联 网 概 论
第9章 物联网的安全机制
9.3.2 数据的保密性
数据的保密性主要解决消息认证和数据加密的问题。消息认 证和数据加密有效地实现了数据的保密性,但同时其复杂的算法 和流程也大大提高了RFID系统的成本,此时可以采用一些物理方 法限制标签的功能,防止部分安全威胁。物理安全机制包括读写 距离控制机制、主动干扰法、自毁机制、休眠机制和静电屏蔽法 等。
9.2.1 物联网安全层次模型与体系结构
9.2.2 物联网感知层安全 9.2.3 物联网网络层安全 9.2.4 物联网应用层安全
7
物 联 网 概 论
第9章 物联网的安全机制
8
物 联 网 概 论
第9章 物联网的安全机制
9.2.1 物联网安全层次模型及体系结构
9
物 联 网 概 论
第9章 物联网的安全机制
第9章 物联网的安全机制
9.3.1 数据的完整性
1. 差错控制 (3)差错控制的基本原理 为了能判断传送的信息是否有误,可以在传送时增加必要的 附加判断数据。 (4)差错控制的基本方式 数据信息在向信道发送之前,先按照某种关系增加监督码 元,并利用监督码元去发现或纠正传输中发生的错误。
20
物 联 网 概 论
5
物 联 网 概 论
第9章 物联网的安全机制
9.1 信息安全基础
4. 信息安全的技术手段 (1)物理安全 (2)用户身份认证 (3)防火墙 (4)虚拟专用网 (5)认证技术 (6)安全数据库 (7)入侵检测系统 (8)入侵防御系统
6
物 联 网 概 论
第9章 物联网的安全机制
9.2 物联网信息安全体系
26
物 联 网 概 论
第9章 物联网的安全机制
9.3.2 数据的保密性
1. 密码学基础 (1)加密模型 密码是通信双方按照约定的法则进行信息变换的一种手段。依照 这些信息变换法则,变明文为密文,称为加密变换;变密文为明文, 称为解密变换。 信息称为明文,明文经过某种加密算法之后转换为密文,加密算 法中的参数称为加密密钥;密文经过解密算法的变换后恢复为明文, 解密算法也有一个密钥。
22
物 联 网 概 论
第9章 物联网的安全机制
9.3.1 数据的完整性
23
物 联 网 概 论
第9章 物联网的安全机制
9.3.1 数据的完整性
24
物 联 网 概 论
第9章 物联网的安全机制
9.3.1 数据的完整性
2. 防碰撞技术
(2)数据传输的防碰撞算法
在RFID系统中,读写器的作用范围经常有多个电子标签,如 果同时要求通信,会使发送的数据发生冲突,导致数据产生碰撞。 防碰撞算法可以使数据的准确率提高,系统的吞吐率及信道的利 用率更高,需要的时隙更少,能很好地解决RFID系统的碰撞问题。
16
物 联 网 概 论
第9章 物联网的安全机制
9.3.1 数据的完整性
数据传输的完整性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各种干 扰,一个是电子标签之间数据的碰撞。为防止各种干扰和电子标 签之间数据的碰撞,常采用差错控制和防碰撞算法来分别解决这 两个问题。
17
物 联 网 概 论
第9章 物联网的安全机制
33
物 联 网 概 论
第9章 物联网的安全机制
9.3.2 数据的保密性
3. RFID应用系统的安全设计
34
物 联 网 概 论
第9章 物联网的安全机制
9.3.2 数据的保密性
4. RFID安全策略举例 (1)物流领域中的RFID技术
(2)物流领域对RFID安全的需求分析
(3)物流领域RFID系统的安全策略
(2)电子标签的安全机制 (3)电子标签安全机制举例
31
物 联 网 概 论
第9章 物联网的安全机制
9.3.2 数据的保密性
3. RFID应用系统的安全设计
(1) MIFARE卡的安全性
(2) RFID系统的加密体系
32
物 联 网 概 论
第9章 物联网的安全机制
9.3.2 数据的保密性
3. RFID应用系统的安全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