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融贯古今的黍离悲歌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咏史怀古类古代诗歌阅读分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咏史怀古类古代诗歌阅读分类练习题汇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筹笔驿①李商隐猿鸟犹疑畏简书②,风云常为护储胥③。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注)①筹笔驿:古地名,旧址在今四川省广元市北。
相传三国时蜀汉诸葛亮出兵伐魏,曾驻此筹划军事。
很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凭吊诸葛亮的怀古之作。
大中九年(公元855年)李商隐罢梓州幕随柳仲郢回长安,途经此驿,写下这首咏怀古迹的诗篇。
①简书:指军令。
古人将文字写在竹简上。
①储胥:军用的篱栅。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运用衬托手法,通过对“猿鸟”和“风云”的描写,突出诸葛亮的威严。
B.颔联肯定诸葛亮运筹谋划的军事才能,敌人最终乘坐驿车投降。
C.本诗打破时空界限,既凸显诸葛亮才能堪比管仲、乐毅,又交代蜀国败亡的原因。
D.尾联交代写作缘由,作者往年经过锦里诸葛武侯庙时,触景生情,吟诵起诸葛亮的《梁父吟》,顿时觉得遗恨无穷。
2.清何焯评价此诗“议论固高,尤在抑扬顿挫处,使人一唱三叹,转有余味”。
结合全诗,分析本诗如何运用抑扬手法及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游凤凰台刘一止二水中分,三山半落①,风云气象通寥廓。
少年怀古有新诗,清愁不是伤春作。
六代豪华,一时燕乐,从教雨打风吹却②。
与君携酒近阑干,月明满地天无幕。
【注】①“二水”两句化用自唐代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两句。
②从:听任。
教:使。
却:助词。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开头两句由远景入题,化用李白的诗句,写出了在凤凰台上所看到的金陵景象。
B.“风云气象”紧承上句,其中“寥廓”一词为旷远辽阔之意,是词人对所见之景的感受。
C.下片前两句极写六朝古都金陵过去无比繁华,与下句“从教雨打风吹却”形成对比。
D.首尾的景物描写富有特色,先从大处着眼,境界宏大,又有对细节的刻画,格外动人。
结合相关作家作品,对黍离之悲的理解500字
结合相关作家作品,对黍离之悲的理解500字《黍离之悲》是陆游先生的一首优秀诗。
这首诗描述黍离的惨痛离别,反映了陆游的哀叹之情,“满目山河空茫茫,月明中天一片白”这句诗把人联想到一种悲怆的气氛,突出了陆游对离别的伤痛和对一种凄凉的气氛的感受。
而“浮云游子愁断肠,卷帘望乡恨不能”这句诗,更加强调了黍离离别时的悲伤,愁绪,思乡之情,将悲伤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陆游是一位讽刺文学家,他的诗中充满了思乡之情,“山长水阔终多情,客心恨别愁不平”这两句诗,正是对黍离的离别之情的写照,融入了作者的愤慨之情,而“月上西楼人不见,鸟影还在梧桐垂”,更令读者感受到离别之情的凄凉,“只应天上有此声,人间能有几回春”这句诗,更加深刻地表达了离别的痛苦,表达了对离别悠久的深沉思考。
在中国文学史上,离别这一题材一直是流行的,比如苏东坡的《念奴娇》,钱钟书的《围城》等等。
都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离别的痛苦。
《念奴娇》四句“落花时节又逢君,此情无计可消除。
恨不相逢未嫁时,可奈何今日偏离别,令人心碎”,诗中以一个慨叹的方式表现出对离别的深深地切肤之痛。
《围城》以一种更加幽默的手法表达了“离别”,以反讽的手法把悲伤的苦涩融入在幽默之中,使得文学故事更加深入,有趣。
综上所述,《黍离之悲》是陆游的代表作,它的内容反映了黍离离别时的悲伤,愁绪,思乡之情,表达了古人对离别的黯然之情,这
是一支抒发离别悲痛的诗歌,它引发了后世的许多的思考,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离别之情,它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学里一种永恒的主题。
低转婉回的悲忧之声_王风_黍离_的诗情表现及影响
三
在声情中歌吟至今的 “ 黍离”是王朝衰微 的绝唱,它具有忧郁四射的诗情魅力。在人类 发展的每一个时期,都能够感受到与精神伴随 的深刻的忧思。在古希腊的文学中,蔚蓝的海 水铺展着荷马的悲凉,他在史诗中描写赫克托 耳和将要沦为奴隶的妻子生离死别, “ 但愿在 听到你被俘的哀号之前,大地能掩埋了我的尸 体”。在国破家亡之际,特洛亚英雄的魁梧身 躯和奇美相貌流淌着这样深重的忧伤; 《 圣经 ・旧约》的 《 诗篇》,记录希伯来人成为 “ 巴 比伦之囚”以后的哀伤: “ 我们坐在巴比伦河 畔,一想起锡安就禁不住哭了。” “ 从前人烟
名作 欣赏古典Leabharlann 读!低转婉回的悲忧之声
—— — 《 王风・黍离》的诗情表现及影响
"鲁 峡 ! 洛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南 洛阳 "#$%&& ’
《 黍离》作为千古凭吊之绝唱,表现了典 型的文人忧思。从郁郁之周文化发微,以其强 烈的声情表现,深厚的文化蕴涵,成为一种古 老的意象,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诗歌审美情 怀,成为乱离迁流之时漂泊心灵的归宿。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 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 悠苍天 < 此何人哉 =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 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 悠苍天 < 此何人哉 =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 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 悠苍天 < 此何人哉 =
感时伤世,忧君怀土,是离乱之际人之常 情。 《 诗经・王风・黍离》是东周都城洛邑周 边地区的民歌。作为京畿之地,其从容大度的 尊贵之气、朴素雅致的平民之风、平王东迁王 室衰微的无奈和悲怨交织在一起,形成独具风 尚的文化心理。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里记 载吴公子季札对其评价: “ 美哉 < 思而不惧, 其周之东乎 = ”这种文化心理中的诗性情怀, 以有文之言,绵绵流传,成为泄导人情的有效
诗经二首《静女》《黍离》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 周南 关 雎》 2、我欲与君相知,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上邪》 3、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 4、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孔雀东 南飞》 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李商隐 6、金凤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 朝暮暮! 《鹊桥仙》秦观 7、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 白居易 8、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迈陂塘》 元好问 9、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10、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 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
徊。 写场景:青年之急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娈:美好。贻:赠送。彤:红色的。管: 一种管状乐器。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有:形容词词头,无义。炜:说:通 “悦”,高兴。怿:女:通“汝”,你, 此处指“彤管”。
写男青年在等待中想起姑娘那么漂亮,
送给自己的“彤管”那么好看,令自己陶
醉。
写心理:青年之恋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牧:野外。归:通“馈”,赠送。荑:白 茅牙,爱情的象征。洵:实在。
物象解读
“黍稷”——“后稷”——“社稷”
(“黍稷”特殊的文化意蕴及在周人心目中的地 位)
诗意解读
“此黍”——心中的王朝社稷 “彼黍”——眼前之离离黍稷
祖宗安魂之地,君臣立命之所
(一黍一摇,摇落亡国之痛; 一黍一悲,悲诉故国之思 )
黍离之悲 (哀痛亡国战乱、表达故国之
思)
中 《诗经》
25首经典怀古诗词,荡气回肠,穿透古今,每一首都值得背下来
25首经典怀古诗词,荡气回肠,穿透古今,每一首都值得背下来!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今天,我们整理了25首经典的怀古诗,每一首都是佳作,绝对值得你背下来。
《越中览古》唐·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当年的越国多么繁盛,此时的宫殿多么凄凉,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让人喟叹。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极力振宕一句,感叹怀古,转有余味。
《夜泊牛渚怀古》唐·李白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李白望月怀古,抒发知音不遇之感,此篇行云流水,纯任天然。
《精选五七言律耐吟集》:举头千古,独往独来,此为佳作,一清如水,无迹可寻。
《西塞山怀古》唐·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薛雪《一瓢诗话》:“似议非议,有论无论,笔着纸上,神来天际,气魄法律,无不精到,洵是此老一生杰作,自然压倒元、白。
”《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诗凭吊昔日东晋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蜀先主庙》唐·刘禹锡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刘禹锡赞颂刘备开国功业,却惋惜蜀汉后继无人,总结蜀汉亡国的历史教训。
王文濡《历代诗评注读本》:前写先主英雄,何等气概!后及后左昏闇,致堕先业,而蜀妓之舞,正其明证,足为后主之殷鉴。
《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典故作用(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典故作用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古风李白燕昭延郭隗①,遂筑黄金台。
剧辛②方赵至,邹衍③复齐来。
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
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方知黄鹄举,千里独徘徊。
【注】①燕昭,即燕昭王;郭隗,战国时燕国人,劝说燕昭王求士。
②剧辛,战国时燕将,原为赵国人。
③邹衍,战国时著名哲学家,齐国人。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其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等。
B.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这首诗是一首寄慨而抒怀的五言古诗。
C.这首诗大量运用典故,对具体讽刺对象故意闪烁其词,但倾向分明,感情激越。
D.“青云士”原指立德立言的高尚之人。
《史记·伯夷列传》:“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李白在诗中反其意而用之,指那些无德无才的尸位素餐者。
2.这首诗开头四句运用燕昭王招贤纳士的典故,有何作用?请结合诗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寄高常侍①杜甫汶上相逢年颇多②,飞腾无那故人何。
总戎楚蜀应全未,方驾曹刘不啻过。
今日朝廷须汲黯③,中原将帅忆廉颇。
天涯春色催迟暮,别泪遥添锦水波。
【注】①本诗写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三月,高适回朝任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时年61岁。
②开元二十七年(739年),高适秋后至汶上,与杜甫结交。
③汲黯:汉代名将,与宋包拯、明海瑞并称为史上三大直谏之臣。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叙事,回想与高适在汶上初次相逢,虽时光荏苒但友情不变。
B.第三句回忆高适统领淮南两川军队的历史,突出好友的军事能力。
C.第四句“驾”字有并驾齐驱之意,以曹植和刘桢来盛赞好友文采。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在迟暮之年离别好友,不胜悲伤的心情。
《扬州慢》ppt课件17张
〔宋〕姜夔
《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毛诗序》:“《黍离》,闵宗周也。 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 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 而作是诗也。”《黍离》之悲成为重要 典故,用以指亡国之痛。
富贵之地 温柔之乡
【探究4】造成今昔对比的原因是什么?
胡马窥江 宋髙宗在位期间,金兵曾两度大规模进攻南宋。建炎三 年(1129)企兵占领扬州,大肆烧杀掳掠,扬州被洗劫一窆。 绍兴三十一年(1161)企主完颜亮又大举南侵,扬洲再度遭受 浩劫。而南宋朝廷却苟安半壁,朝纲废弛,不思抗金。 1176年,22岁的姜夔路过扬州,发现这现仍是满目 痍,“荞麦青青”,作者追杯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篇名 作。
山起兵叛唐,攻陷潼关。杜甫只身一人投 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 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春,身处沦陷区 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 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感时伤怀、忧国忧民、思念家人、期盼和平
表现《黍离》之悲的诗你还能想到哪些?
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伟大的祖国永远山河无恙、国泰民安!
谢谢!
减字木兰花·刘郎已老
〔宋〕朱敦儒 刘郎已老,不管桃花依旧笑。要听琵琶,重院莺啼觅谢家。 曲终人醉,多似浔阳江上泪。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
课后作业
1、体味《减字木兰花·刘郎已老》所表达的《黍离》之悲; 2、赏析这首词运用的艺术手法。
课堂小结
一首《扬州慢》,凄怆悲凉,声声泣泪,昔日 的扬州越美,诗人心中的伤痛就越深。战争带来的, 只有死亡和伤痛。让我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携 起手来,以青春之我,续写时代华章!
《莺啼序-春晚感怀》吴文英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莺啼序-春晚感怀》吴文英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莺啼序·春晚感怀》是南宋词人吴文英创作的一首词,此词是春晚感怀伤离悼亡之作。
这首词借暮春景色,引出羁旅之感和忆旧友之情;通过叙述当年和情人游西湖的艳遇欢情,重游湖上而物是人非,抒发对死者的无限哀悼。
此词不仅形象地反映出与亡妾邂逅相遇及生离死别,字里行间还透露出这一爱情悲剧是由于某种社会原因酿成的。
作品原文:莺啼序·春晚感怀残寒正欺病酒,掩沈香绣户。
燕来晚、飞入西城,似说春事迟暮。
画船载、清明过却,晴烟冉冉吴宫树。
念羁情、游荡随风,化为轻絮。
十载西湖,傍柳系马,趁娇尘软雾。
溯红渐、招入仙溪,锦儿偷寄幽素。
倚银屏、春宽梦窄,断红湿、歌纨金缕。
暝堤空,轻把斜阳,总还鸥鹭。
幽兰旋老,杜若还生,水乡尚寄旅。
别后访、六桥无信,事往花委,瘗玉埋香,几番风雨。
长波妒盼,遥山羞黛,渔灯分影春江宿,记当时、短楫桃根渡。
青楼仿佛,临分败壁题诗,泪墨惨淡尘土。
危亭望极,草色天涯,叹鬓侵半苎。
暗点检:离痕欢唾,尚染鲛绡,亸凤迷归,破鸾慵舞。
殷勤待写,书中长恨,蓝霞辽海沈过雁,漫相思、弹入哀筝柱。
伤心千里江南,怨曲重招,断魂在否?作品注释:1、莺啼序:词牌名,又名《丰乐楼》。
此调始见吴文英词。
四叠,二百四十字,为词牌中字数最多的一个。
《词谱》以吴文英《莺啼序·残寒正欺病酒》词为正体。
第一段八句四十九字,二段十句五十一字,三段十四句七十一字,四段十四句六十九字,每段各四仄韵。
第一段第二句是上一、下四句式,诸领格字宜用去声。
此词在《宋六十名家词》中又题作“春晚感怀”。
“感怀”,实际就是怀旧与悼亡之意。
2、病酒:饮酒过量而不适。
3、沉香:沉香,亦名“水沉香”。
心材为熏香料。
《本草纲目·木部一》云“木之心节,置水则沉,故名沉水,亦曰水沉。
半沉者为栈香,不沉者为黄熟香”。
4、迟暮:黄昏,晚年。
屈原《离骚》有“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黍离
黍离作者:戴孟桐来源:《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2018年第03期或许是疼痛太过刻骨,从走进那里的一刻起,我就开始头晕。
像落水一样,狼狈不堪,仿佛浑身气力都被抽去,心口生疼而发胀。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沉重的血泪随黍稷重生在记忆的灵柩上,惊醒了时光里踌躇不定的我。
我的爱是秦淮河畔流转千年的胭脂颜色,是六朝古都壮丽千年的皇家气派,是哀荣歌哭沉淀千年的人杰地灵。
我倾心于石头城的虎踞龙盘,那是一个数百年的梦。
梦里有兵戈的寒光、皓月的清朗,有万骑铁蹄和群山回响。
我向往清和玄武的悠悠烟水,荷香染丝竹。
一颗心呀,就在凌波的韵致里被不停描画。
我仰慕厚重紫金的层峦耸翠,情怀皆赋予酒盏,带着君临四方的雄浑滑入咽喉,在西风里醉了千年。
这是我心头坚信的繁华盛世。
所以,我才唯独不愿着眼于这灰色的建筑,它会勾起我心底的隐痛。
记忆如斯残破,不堪回首。
三十万鲜活的生命,随兵荒马乱湮灭。
侵华日军斩断了城市的血脉,旧日辉煌都在刀光剑影里,在弹指灰飞烟灭间消失殆尽。
冰凉的刺刀和滚烫的鲜血一同,在这片土地下长眠不醒。
我心已是干涸,那是有心无力的苦楚,是因备受欺凌而低的头颅,是梦里子规声声的哀伤,是醒时国破家亡的凄凉。
步履匆匆,眼色匆匆。
我不愿直接面对这经久不忘的仇恨,这破土而出的屈辱。
满目的疮痍,触手的荒凉,似一颗石子投下深潭的回响,激起的水珠在百年沧桑里冷却,成为眸中的湿冷雾气。
瞥过一眼就罢,这沉痛心事。
我定定站着,不能言语,暗暗祈祷,一遍遍祈祷,祈祷眼睛失去功能。
灵魂深处的颤抖,近乎疯狂地撕扯着我。
可我那样努力地寻找,也未找到那片麦苗。
却和孑然一身的大夫一样,站在遗址边,将颓败反复过目。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如醉如噎。
我久久凝视,深深呼吸,直面刺痛神经的记忆。
岁月为伫立不屈的大夫烙下印记,腐朽的灵柩伴随孤寂的影,流淌出一片鎏金的黍穗,震撼了未来的我。
事实沉重到让人想逃避,所以当初我固执地扭过头,捂上眼,用现世安好去掩饰过往凄凉。
咏史怀古诗歌
咏史怀古诗歌1.《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山坡羊·未央怀古》元代·张养浩三杰当日,俱曾此地,殷勤纳谏论兴废。
见遗基,怎不伤悲!山河犹带英雄气,试上最高处闲坐地。
东,也在图画里;西,也在图画里。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4.《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5.《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6.《桂枝香·金陵怀古》宋代·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7.《西塞山怀古》唐代·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黍离之悲的思政元素
黍离之悲的思政元素黍离之悲,是《诗经·秦风·黍离》中的一首古代诗歌。
这首诗歌以黍离之悲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黍离的畏惧和忧虑,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思政元素。
黍离之悲的思政元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反映社会现实问题黍离之悲通过描绘黍离的生活境遇,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
诗中黍离的穷困和忧虑,暗示了社会中存在的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的问题。
这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体现了诗人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切,具有鲜明的思政意义。
二、呼唤公正和正义黍离之悲中表达了对公正和正义的期许和呼唤。
诗中黍离的不幸遭遇,激起了诗人内心对公平正义的渴望。
诗人以黍离的悲苦为例,批判了当时社会不公的现象,呼唤社会中公正和正义的实现。
这种对公正和正义的追求,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美好未来的向往,也是思政教育中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关注人民疾苦与希望黍离之悲中反映了人民的疾苦和希望。
诗中描述了黍离的困境和忧愁,意味着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处境。
诗人通过黍离的悲苦,关注人民的疾苦,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和关怀。
同时,诗中也蕴含了对美好未来的期待,表达了对人民希望的呼唤。
这种关注人民疾苦与希望的思政元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四、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黍离之悲在思政教育中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诗中黍离的悲苦遭遇,反映了人生的挫折和苦难。
诗人通过黍离的悲哀,告诫人们要珍惜现有的幸福,同时也呼唤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人生价值。
这种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五、弘扬传统文化黍离之悲是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通过学习黍离之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同时,黍离之悲中蕴含的爱国情怀和乡土情怀,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家国情怀,推动学生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豪杰千年往事,渔樵一曲高歌全诗译文
豪杰千年往事,渔樵一曲高歌全诗译文一、序千百年来,我国文化源远流长,诗歌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学瑰宝,承载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而我国古代诗人创作的诗歌更是深受人们喜爱,其中不乏经典之作。
《豪杰千年往事,渔樵一曲高歌》这一题目,正是以我国古代文化为题材,富有浓厚的历史气息。
下文将进行这首诗歌的全诗译文,带领读者领略其中的诗意与韵味。
二、诗歌原文豪杰千年往事,渔樵一曲高歌。
汉唐风华,五代彷徨。
诗物魁仪,雅谐韵律,骚人墨客,翰林琐史。
紫禁霓旌,金陵樱花,醉翁之意,寂寞长堤。
蜀魏岂是,烽火狼烟,楚辞哀怨,宋词绵绵。
雨花石畔,横亘古今,抒怀大义,乐在其中。
三、译文千年来英雄豪杰的故事,渔樵们高歌一曲。
汉唐盛世的风华,五代乱世的彷徨。
丰富多彩的诗词文章,儒雅优美的音韵,令人倾倒的文人墨客,以及博学多才的官员学士。
紫禁城中的霓旌飘扬,金陵城里的樱花盛开,醉翁对世事的隐忍,寂寞长堤上的思念。
蜀汉和魏晋古代的抗争豈是无足轻重的,烽火狼烟中的惨痛,楚辞中的哀怨,宋词中的深情。
雨花石畔,连接着古今,表达着宏大的理想,乐趣其中。
四、结语这首诗歌以豪杰千年往事为题材,通过渔樵一曲高歌的方式,将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丰富多彩呈现出来。
诗中融合了古代的政治风云、文学艺术、诗词歌赋等多个方面的元素,展现了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的才华和风采。
通过对诗歌的全诗译文,读者能更加深入地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领略其中的韵味与意境。
愿我们能够传承和弘扬我国古代诗歌的精髓,让优秀的诗歌作品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华。
我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诗歌作为中华民族文学的瑰宝,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承载了丰富的情感和智慧,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思想和价值观念。
而本文所翻译的《豪杰千年往事,渔樵一曲高歌》这首诗歌,更是以我国古代文化为主题,充满了历史的记忆与情感。
我国古代诗歌历来以其雄浑的诗情、深邃的意境和博大的情怀闻名于世。
诗人们在诗歌中倾注了他们对社会、生活、爱情、家国等方面的感悟与思考,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黍离之悲的诗词作品
黍离之悲的诗词作品
哎呀,说起黍离之悲的诗词作品,那可真是能让人的心一下子就沉
浸到深深的哀愁之中!就像李白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不就是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悲伤吗?这不就
像我们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却总是被乌云挡住视线一样无奈吗?
再看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家破碎,只剩山河依旧,春天的城郭里杂草丛生。
这难道不像一个原本美好的家园,突然遭受
了暴风雨的摧残,变得满目疮痍吗?
还有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忧愁多得
就像滚滚东流的江水,连绵不绝。
这多像心里的痛苦,一波接着一波,永远没有尽头!
我觉得啊,这些黍离之悲的诗词作品,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
到了古人的痛苦和无奈,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与安宁。
它们
虽然充满了悲伤,但也正是这种悲伤,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国家、
对生活深深的热爱。
难道不是吗?。
经典话题作文《一曲经典唱古今,一段情思扣心弦》
经典话题作文《一曲经典唱古今,一段情思扣心弦》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经典,是人生的瑰宝、时代的精华,是情感的凝聚、想象的放飞,更是它赖以诞生和流传的文化传统所绽放的璀璨花朵。
以下所列的篇章,都是中国古代诗文中的杰出经典:《诗经蒹葭》(蒹葭苍苍)《庄子逍遥游》陶潜《桃花源记》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杜甫《登高》李商隐《锦瑟》苏轼《赤壁赋》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试以其中两至三篇为例,谈谈你心目中的中国古代诗文经典。
要求选择恰当的角度,提炼出一个鲜明的主题,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例文一曲经典唱古今,一段情思扣心弦当时节如流,光阴瞬逝,鸿图霸业尽化为过眼云烟之际,当沧海桑田,白衣苍狗,朱门豪户都变作断井残垣之时,我仍然相信,那穿越千年历史风尘的诗文经典依旧熠熠生辉,虽千淘万漉而光芒不减,纵时移世易而璀璨如昨。
那红笺墨香里,那狼毫寸管下,那蝇头小字间,写满的是人之情思,世之大爱,至真而至美,至善而至圣。
我心目中的古代诗文经典,可不独是浩邈历史时空里一个空洞的神圣符号而已,而是缘于对真情的演绎,对大爱的书写。
因其饱蘸深情,因其是情之文字,故千载以下,百代以来,感人肺腑,撼人心魄。
故曰:一段情思,扣人心弦;一曲经典,传唱古今。
经典,书小我之私情,融悲欢与离合为一炉,至真而至美。
煮一壶清茗,在香气氤氲间,恣意游弋于诗文经典的情感之河。
那《蒹葭》里满蘸的是求索的执著和怅惘。
那粼粼江水,白露清霜,是追慕者寻寻觅觅求索未得的连珠落泪;那芦苇摇曳,秋意瑟瑟,是追求者衣带渐宽矢志不悔的悠悠低吟。
那一页《蒹葭》停驻了人生的轻轻叹息,一如西楼残月晓风拂柳,婉约而动人;而诗文经典里也有另一般的沉郁深愁,一如汤汤江河茫茫荒野,凄怆而心伤。
试看,少陵野老的宏大忧愁,郁结于心,挥洒为文,便成冠绝千古的七律绝唱。
落木萧萧,纷飞不绝的是潦倒经年颠沛流离的羁旅之愁;长江滚滚,流逝不尽的是年华老去壮志未酬的迟暮之叹。
分析《黍离》是如何体现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规律小作文
分析《黍离》是如何体现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规律小作文《黍离》,是我国一首古老的古诗,原诗共分八章,每一章都是描述“离”与“征”的关系。
八章均为景物。
前四章写离别,写的是作者对离别愁苦;第五章记征事如歌。
文章开头两句写“离”与“征”对诗人感情的触动,第二、三、四句着重描写诗人因思念妻子而愁苦的心情。
第七、八两个章首分别交代了这一情形和作者的思妇感情变化。
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生活情景,表现出诗人内心情感活动与生命变化的强烈反差。
《黍离》诗后四章抒发作者思念妻子之情。
“离”与“征”是离别和征答时两种不同生活情境之反映,表现了诗中所描写的人、事、物都与人、事不一样,反映了人民对家庭生活变化所采取不一样的态度和行动。
通过与前四章比较,可以看出本诗中诗人思想感情发展过程中变化最大最明显的一面:第一句描写婚姻生活之时,作者感情变化;第二句描写战争之时,作者对战争进行歌颂;第三句写离家之恨……总之诗中所蕴涵的深刻哲理与情感发展过程完全吻合。
一、文章结构1、整体结构:采用五段式的结构。
第一段(前四页):写离人离情,写思妇思念亲人之情;第二段(前四页):描写作者离别、战争、归隐之情;第三段(前二页):讲述诗人经过十多年时间,妻子已经改嫁他人或去外地为人做了别人家孩子。
而他一直不能回娘家,因此想念着妻子;第四段写军兴之年作者身兼数职、日夜操劳、对丈夫依依不舍之情。
第三次行文:讲述战争年代丈夫远离家乡与她相依为命、不离不弃、相濡以沫一起度过几十年艰难岁月的情景。
最后三段写征事如歌、忧国忧民之情。
用五段式结构起到一种承上启下、由表及里、点面结合、前后呼应之作用。
写诗既可以抒发个人心中的情感是以诗的形式表现出来。
写得好一段诗就像一篇散文一样有较强的表现力。
诗歌中所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深刻内涵是诗歌作品打动人心之处;另一方面诗歌又具有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同时诗歌中所蕴涵着伟大崇高理想力量和强烈现实意义使之成为一篇优秀文章。
几度夕阳红——读《诗经·王风·黍离》有感
几度夕阳红——读《诗经·王风·黍离》有感[摘要]历朝历代,每当兴废交替之际,无数国破家亡、忧天悯人的仁人志士心牵故国、魂系宗庙,如屈原、杜甫、李煜、姜夔等等,发黍离之悲、麦秀之哀、离骚之恨,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黍离哀歌,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我国抒情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黍离之痛《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开启了我国“缘事而发,感于哀乐”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后人的立身处世和治家理国,其意义与价值不容我在这里赘述,本文试图将读了《王风?黍离》后的感想略陈一二。
西周最后一个君王周幽王残虐无道、政治腐败、人民痛苦,为博得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置天下社稷于不顾,终于天怒人怨,导致异族的大举入侵和诸侯的武力干涉,幽王被杀,王室继而衰微,统一的周朝中央政权从此一去不返。
由晋、郑两国拥立的平王为避犬戎侵扰,将国都由镐京迁往洛邑。
从此,诸侯林立,五霸纷争,弱肉强食,互相吞并,动辄干戈火并,弄得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周王室也只是作为一种象征和工具而存在。
生活在洛邑,也就是所谓的王城中的人们,心中满布阴霾,《王风》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诗歌。
《王风》共十首,大部分表现了战乱的现实和人民的哀苦,“哀怒悲愤和无可奈何,也因此成了《王风》主旋律”(1),例如《黍离》、《君子于役》、《中谷有推》、《兔爰》、《葛》、《大车》等,都是这种悲慨之音的具体表现。
其中《黍离》尤其典型,麦秀之悲、黍离之痛更成为后世万千国破家亡、遭际兴衰的爱国志士的千古绝唱。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黍离》这首具有原型意义的诗: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序说:“闵宗周也。
_王风_何地歌谣_黍离_为谁歌唱_兼谈古代诗歌文化审美积淀及解读方法
第25卷第5期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 .5Vol .25Journal of Hubei I nstitute f or Nati onalities(2007年第5期) (Ph ilosophy and Soc i a l Sc i ences) No .52007收稿日期:2007-03-21作者简介:黄全春(1974-),男,河南确山人,现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王风》何地歌谣,《黍离》为谁歌唱———兼谈古代诗歌文化审美积淀及解读方法黄全春(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00444)摘要:《王风》其实就是东周王城洛邑的民间歌谣。
对《黍离》主旨的理解,我们应尊重其在历史上积淀的表达忧患之情和故国之思的特定审美经验。
关键词:贬周;体裁;地域;审美经验中图分类号:I 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1(2007)05-0061-03 《黍离》是《诗经・王风》第一篇,读之不禁产生疑问:何为《王风》,《王风》与《雅》有何不同,如何理解《黍离》一诗?一我们知道《诗经》中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来划分的,风就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
雅是王畿之乐,即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当时人们把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看成正声,即典范音乐。
但在读《王风・黍离》时不免产生疑问:何为《王风》?一般认为,以《风》为诸侯之诗,天子不入《风》,《雅》是王畿之乐,诸侯亦不入《雅》。
既然《风》是地方的土风歌谣,《雅》是王畿之乐,那么在王都地区怎么也会有《风》?关于《王风》之说,自古以来多有争议。
今总结有以下三种观点:(一)以《风》贬周说郑玄最早提出这一观点。
他在《毛诗传笺》中说:“宗周,镐京也,谓之西周;周,王城也,谓之东周。
幽王之乱而宗周灭,平王东迁,政遂微弱,下列于诸侯,其诗不能复雅而同于国风焉。
”[1]同时他在《毛诗谱》中又说:“平王以乱,故徙居东都王城,于是,王室之尊与诸侯无异,其诗不能复雅,故贬之,谓之王国之变《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译文] 了解我的人知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当我有所求。
[出典] 春秋《诗经·王风·黍离》注:1、《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2、注释:黍:一种农作物,即糜子,子实去皮后叫黄米,有黏性,可以酿酒、做糕等。
离离:庄家一行行排列的样子。
稷:谷子,一说高粱。
行迈:远行。
迈,行、走。
靡靡:迟迟、缓慢,犹疑不决的样子。
中心:内心。
摇摇:心中愁闷难忍。
谓:说。
悠悠:遥远、渺茫。
此何人哉:这(指故国沦亡的凄凉景象)是谁造成的呢?实:籽粒。
噎:食物塞住咽喉,哽咽。
3、译文1: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生出苗儿来。
缓慢地走着,心中恍惚不安。
了解我的人知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当我有所求。
浩渺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抽出穗儿来。
缓慢地走着,心中如酒醉般昏昏沉沉。
了解我的人知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当我有所求。
浩渺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结出粒儿来。
缓慢地走着,心中难过,哽咽难言。
了解我的人知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当我有所求。
浩渺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译文2:那糜子一片连一片那高粱又长出新苗我徘徊在田间小径我的心在颤抖理解我——知我心忧不理解我——以为我作何寻求青天在上是谁使宫殿变成荒丘!那糜子一片连一片那高粱又抽出穗头我徘徊在田间小径我的心已破碎理解我——知我心忧不理解我——以为我作何寻求青天在上这是谁呵这是谁?那糜子一片连一片那高粱又结出穗实我徘徊在田间小径我的心在抽泣理解我——知我心忧不理解我——以为我作何寻求高高青天呵这是谁呵究竟是谁!4、《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由于“小雅”中的笙诗六篇有目无辞,因此实际为305篇。
扬州慢周二用(3)
1
悲! 2
一悲眼前,叹空城 二悲变迁,伤古今 三悲兴衰,黍离情
清代诗人赵翼说:“国家不幸诗家幸,
赋到沧桑句便工。”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 伟大的作品无不承载着作者的人生经历和生 命体验,虽历经千载,却永不褪色。昔盛今 衰的伤感深深触动了姜夔的赤子之心,也许 在无情的战争面前,一个人微弱的力量的确 改变不了什么,也阻止不了什么,但只要胸 中依然跳动着拳拳的赤子之心,激荡着深切 的爱国之情,我们的生命就是有意义的。
风 颂
家
岛 岸
未立也 要国先 安。
作业:(1为必做题;2、3为选做题)
1、背诵这首词; 2、同是表达山河破碎的痛惜之情,同是南宋人, 请把辛弃疾的《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和《扬州 慢》就词风作比,总结其异同。 3、谈谈古代文人的家国情怀具有怎样的现实 意义(不少于300字)。
第二次浩劫之后的15年,姜夔路过扬州,仍然 是满目疮痍,作者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 篇名作,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景象的怀念和对今 日山河破碎的哀思,表达了深沉的黍离之悲。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 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 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2700年前,西周灭亡。周王室一个大夫路过曾 经的都城——镐京,看到昔日繁华的都城已夷为平 地,遗址上长满了庄稼,不禁伤心流泪,吟唱出了 这首著名的诗歌《黍离》,由此衍生出一种情感, 叫“黍离之悲”。人们往往把亡国之痛、兴亡之感, 称作“黍离之悲”。
欢迎批评指正
阜阳二中语文组 宋娟
遣怀 杜牧 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卖花声·怀古》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卖花声·怀古》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卖花声·怀古》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些阅读题,这时最离不开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
一份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称之为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卖花声·怀古》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卖花声·怀古张可久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阅读训练及答案(1)首句“美人自刎乌江岸”,是以_______的典故反映________的历史。
(2)词人选取三则历史材料,有无辜而死的个人悲剧,有战火熊熊的众生劫难,也有戍边无归的军人悲哀,虽然角度不同,却揭示了一个共同主旨:________。
(3)整个作品在叙述史实的基础上直抒胸臆,情调沉郁悲凉,“长叹”中饱含着__________的复杂感情。
答案:(1)虞姬自刎,楚汉战争。
(2)连绵的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只是灾难。
(3)忧国忧民而又无可奈何。
[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张可久(其一)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①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②。
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其二)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③。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①金谷名园: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
②隋堤古柳:隋炀帝开通济渠,沿河筑堤种柳,称为“隋堤”,即今江苏以北的运河堤。
缆龙舟:指隋炀帝沿运河南巡江都(今扬州市)事。
③将军空老玉门关:指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
1.两首曲语言比较凝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发无限感慨于不发感慨中,前曲,代表了张可久散曲的特色,后者体现了“曲野”的本色精神。
(2分)2.你认为这两首元曲哪一首的结尾更好?请简述理由。
(5分)试题答案:1、前曲典雅工巧或含蓄隽永;后者不避口语,畅达泼辣,(或几近俚语,脱口而出;通俗直白)(每空1分)2、总析:两首曲子都是咏史用典,寄托历史兴衰之感叹,对劳苦大众的历史命运给予深切的同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必修二第二单元
一曲融贯古今的黍离悲歌
——赏析《故都的秋》中的古典韵味乌鲁木齐市第七十中学
秦横云
一曲融贯古今的黍离悲歌
——赏析《故都的秋》的古典韵味每次重读《故都的秋》这篇文章,除了感受到那种浓浓的爱国之情外,更多的是感到自己又受到了一次中国古典文学的洗礼。
这篇文章读来满口余香,字字珠玑,在作者描绘的一幅幅故都秋景图中,营造的意境是纯中国古典式的,每一幅画面都是精心挑选的,都是经典的,都是凝结着中国古典文化精髓的。
这篇文章随处可见郁达夫化用前人的诗歌,无论是引用、反其意而用之,还是化用前人诗歌的意境,都能让人感受到那浓的化不开的古典意蕴。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成作于一九三四年八月移居杭州间。
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一九三四年四月,为逃避国民党威胁,他由上海逃至杭州,过着一种隐逸于山水间的生活,作为一个爱国的进步作家,当时的他只能寄情山水,求田问舍,体验生命,与丰子恺、周作人并称“三隐士”,在文章中这种隐逸、恬淡之气有所体现。
但表面平静的生活使郁达夫有些无聊,有些不太充实,有些莫明的空落感。
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爱国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
这种感受在当时其它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有类似的哀愁。
郁达夫在散文《故都的秋》中为我们描写了独特的故都秋色,抒发了内心的感伤和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和眷恋之情。
郁达夫“从少年时代起就爱读小说、戏曲,对中国古典诗文和小说戏曲有浓厚兴趣”,“始终没有完全摆脱中国旧式传统文人的积习”,既承接了中国古典散文的独特韵
味,又充溢着江南才子的灵秀之气,当他写故都之秋时,就自然地承袭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
正合了“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语)。
我认为本文独特之处在于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时时在精心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在精致的重组或者说重建传统诗歌中的种种意境。
这篇文章随处可见郁达夫化用前人的诗歌,无论是引用、反其意而用之,还是化用前人诗歌的意境,都能让人感受到那浓的化不开的古典意蕴。
其实郁达夫在创作本文时,潜意识下是一次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回归,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祭奠,以一个文人的方式祭奠那个曾经辉煌而今衰亡的文明古国。
也正是由于郁达夫不用“炉火”而达“纯青”的化用,才让读者阅读本文时感觉那么熟悉,文中每一个意象都似曾相识,是我们“熟悉的陌生人”。
郁达夫的化用不仅限于写景,包括他的议论、抒情都有化用了前人诗句的印记,能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情感者,谓之有境界”。
从文章的开始,郁达夫就开始用心营造一种典型的中国古典文化的氛围。
清朝李密庵《半半歌》中有一句:“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表现的是一种中庸的“半
半主义”思想,郁达夫却反其意而用之:“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
..,
半醉
..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但直接抒发了对故都的秋味浓的赞赏,又照应了上一段中最后一句:“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中的“饱.”字。
于是让
我们在熟悉的“半半主义”中,看到了崇尚“静的文学”的郁达夫不静的一面,对故都的爱恋竟是如此的炽热,其化用是十分高妙的。
文章中间的主体部分分写了五个景象:清晨院落、落蕊帚痕、秋蝉残鸣、秋雨话凉、胜日秋枣,逐一描绘故都的自然风物。
对于“清晨院落”,不消多说,是和李煜的“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脉相承的。
至于“落蕊帚痕”,这是最能体现作者化用之高妙的一段。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会让人联想起苏东坡《水龙吟》中的“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不仅有了朦胧美,还带给人一种伤春春归、悲秋秋逝的感受。
无论是伤春还是悲秋,这种伤感都源于时光的流逝,于是从北宋被贬黄州的苏东坡到民国北上的郁达夫,再到后来的读者都会萌发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千古同恨。
生命何其短暂,生活何其痛苦!
视觉的联想之后,作者再写听觉与感觉,“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句话却会让人立刻想起《琵琶行》中的那句“此时无声胜有声”。
此处作者没有用以声写静的反衬,不只为了避免与上一段的“鸽哨”用相同的表现手法,而是为了营造一种的寂静清冷的氛围。
郁达夫有着满腔的爱国之情,在《沉沦》中高喊:“我何苦要到日本来,我何苦要求学问。
既然到了日本,那自然不得不被他们日本人轻侮的。
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富强起来,我不能再隐忍过去了。
”而回国之后,空有一腔热情,却无处施展,只能当“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去看那些“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还能发出感慨:“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在那棵曾经繁华了正个夏季而今只剩满地落蕊的槐树下,树影中立着个孤独的人,无所事
事的看着扫帚的丝纹,这时会让人情不自禁的想起晏几道的《临江仙》的那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这一词句和文中的情景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个爱国的、有理想的、个性张扬的生命个体遭遇一个黑暗禁锢的社会时代,他会感到的更多的是一种“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于是作者只好在浓的化不开的郁闷之中看轻轻地扫帚的划痕。
秋天一来,蝉的生命就渐近终点,这与秋天一来草木便要凋零是一致的。
面对动植物这种“生命悲剧”,像郁达夫这样一个文人,心中怎会不联想到自身的悲哀呢?“哀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而且,写秋蝉残声也是古已有之的,比如骆宾王《在狱咏蝉》中的“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西陆,指秋天。
玄鬓影,指蝉。
作者注),这里的“化用”是再也明显不过。
其实,个体的生命会凋谢,国家呢?暗含的对故国的悼念之意。
“秋雨话凉”一段中那个“息列索落”的拟声词和“劈里啪啦”、“淅淅沥沥”一比较,就知道那秋雨下的不疾,但雨滴很大,于不经意间就会让人想起了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部分除了自然界的声音外,还有了人的声音,但是这里的“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伤心无以言表,也无法言表。
物极必反,痛到极点,不是崩溃,就是洒脱。
这处作者“化用”的是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新凉好个秋。
”其实,不忍言说的故国之思,黍离之悲,又何尝试
是只有稼轩一人之痛?郁达夫不也是满怀着沉痛之心在哀叹吗?所以作者一定要把这一问一答放在这里,让人联想到《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让人想到稼轩,想到风雨飘摇中的南宋王朝,让人不忍想到却又不得不心痛的想到当时的中国。
我们还能说这只是作者的一家之言,个人之悲吗?从《诗经》中的《黍离》联系到眼前的《故都的秋》,让我们不得不感慨:这沉甸甸的生命不能承受的千古之痛,竟然就让作者在赏玩故都秋味中慢慢晕染开来,而我们又怎能满怀轻松的来赏玩这样一种情感啊?所以,越教这篇文章越觉得韵味无穷,个中滋味难以言说。
细读整篇文章,作者都是在想方设法引领读者跟他一起赏玩了故都十足的秋味,但这还不够,他那满腔的爱国之情还没有尽情宣泄,面对黑暗现实,尽管爱的深沉,但他却无法高唱祖国颂歌,只好把眼光投向悠悠的已逝的岁月,在古代文化中找回自我,找回一个没落大国的文人的骄傲,同时,他也是在借古人的伤感,排遣自己的苦闷——“多少恨,竟千古情同”,他是在为那个风雨飘摇中的旧中国唱出了诚挚的挽歌,悼念自己深爱的祖国,悼念曾经辉煌的中国文化。
所以本文不仅是情景交融,更是古今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