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历代名师对于松理解共33页
松是太极拳的灵魂
松是太极拳的灵魂——为太极拳大师寇长青先生百年诞辰而作钱根波练杨式太极拳的要求很多,但最基本的要求是“放松”,“松”是杨式太极拳的灵魂。
太极拳练的好不好,不在外表,不在架式,不在招法,关键在于放松了没有。
松开了就有了太极拳的韵味儿,就有了太极拳的灵气,就有了太极拳的魂魄。
松不开,无论其拳功夫再大,拳式再美,招法再毒,也只能是有形无质,有拳无魂,拳味越重,离太极越远。
今练杨式太极拳者大多能按照太极拳理,遵循太极拳法,循规蹈矩,从“松”开端,逐次练习,体现了太极的“味儿”,找到了太极拳的“魂”。
但少数练太极拳者,忘记了杨式太极拳的祖师爷杨露禅所传是松柔为体的“沾绵拳”。
他们崇拜的拳师是霍元甲、李小龙。
学习霍元甲、李小龙的精神气势,摹仿霍元甲、李小龙的动作拳式,在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中,一招一式,硬开硬进,甚至吐气发声,砸砖磕树,把好端端的太极拳硬生生的变成了硬气功。
练的结果是一身横肉,两膀蛮力。
打倒是有了力气,但忽略了太极拳是养生为本的松柔拳术,借力为主的“四两拨千斤”的发人艺术。
更是忘记了霍元甲四十六岁气喘而亡,李小龙三十三岁猝然而死的教训。
练太极拳“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松”。
所以,不能学霍元甲,更不能学李小龙,尽管他们是擂台上的英雄,甚至可称“中华英雄”,但为求“英雄”早早见了闫王是不值得的。
因而练太极拳必须从“松”上做起,并贯穿始终。
来不得半点马虎,更不能走上歧途。
有人主张练太极拳就是要打人,心中要有“杀父之仇,夺妻之恨”,身外要四面树敌才能有效果,才能长功夫。
试想我们现代人生活在快节奏的经济社会中,平时工作生活的压力难堪重负,心中本来就一腔火气难以释然,身上的僵硬之力难以松驰。
好不容易抽出一些时间练练太极拳放松放松,还要徒增压力,这无疑是在要命。
我认为练习太极拳要有心不思,有耳不听,有目不视,有口不语,有鼻不闻,平心静气,彻底松开思想,放开身躯,松开骨节筋肉,在没有外来压力的状态下,无妄无欲地飘荡在自然中,吸天地之灵气,收日月之精华,才能养浩然之气。
浅论杨氏太极拳的“松”
浅论杨氏太极拳的“松”作者:葛云来源:《神州·下旬刊》2017年第02期摘要:“松”是太极拳运动中的重要概念,也是太极拳练习体系中最基本的内容之一。
凡是太极拳爱好者,无不谈及“松”,并探索着“松”。
求得对“松”字深入浅出、简明易懂的准确见解及能够受到普遍认可的合理叙述,对于杨氏太极拳的教学和普及具有一定意义。
本文分析杨氏太极拳对“松”的定义诠释和训练要求,以期为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比较深入地认识太极拳、练习太极拳,提供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杨氏太极拳;放松;训练方法;心得体会1.杨氏太极拳对于“松”的诠释1.1 “松”字释义松,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作形容词义为宽且不紧、不硬不实的,作动词当解开、放宽、消除紧张等讲。
杨式太极拳的“松”,并非松散、松斜、松垮的松、无机的松,而是松柔、松净、松活、松融的松、有机的松,是身法中正,虚实分明、有意有气的松。
杨氏太极拳以松为法,以松为境,正确理解“松”的定义,达到“真松”,才能在完成动作时松而不丢,松而不懈,做到神清气爽,劲力充盈,姿态圆活,绵若浮云,柔若面团,灵若狡兔,洒脱飘逸,应物自然。
1.2 道家思想指导下的“松”道家思想与太极拳根脉相依、血肉相连,两者具有无法割裂的内在联系。
太极拳吸收道家精髓,以集养生、技击、悟道为一体的独特方式,全面践行道家思想。
因此,对于杨氏太极拳中“松”这一概念,也应诉诸于“道”来进行理解。
老子曰:“专气致柔、能婴儿乎?”《道德经》言:“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骨弱筋柔而握固。
”道家以婴儿比喻无欲无知,无思无虑,神气抱一,魂魄相随的状态。
所以,要达到返璞归真、内外皆松,则要从内里追求婴儿般的天真无念,从外在追求婴儿般的柔软灵活。
太极拳是在探究、顺应宇宙规律的过程中产生发展的,讲求“天人合一”。
深刻理解道家“上善若水”思想对于诠释“松”的内涵也有一定程度的启发作用。
《道德经》认为水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水的“柔”并非任人鱼肉,而是以进为退、顺应时事的高级智慧。
杨式太极拳技击
转] 松则沉,沉则轻,轻则灵,灵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化则发一:杨式太极拳技击名家杨少侯先生说“太极拳的技击,不是把人打出去,而是把对方松出去。
二:杨式太极拳名家李雅轩先生说”打人不入内,是松的功夫不够。
尚未松净,还有拘泥之力牵制。
三:中定劲,松弹劲,松沉劲,轻灵劲,虚灵劲等等,都是从‘松’中求得。
四:台湾太极名家叶金山先生说因为'松‘是一种极高的无形境界,没有练到‘真松’的人,根本不可能明白‘松’是什麽?五:‘松’一定要松到别人接触你时,完全感觉不到你有丝毫的重量才行。
要松到感觉自己好像完全没有重量,几乎不存在才行。
六:学习太极拳之难,首先难在改变本能的观念。
减去一份本力,增加一份内力。
七:要解决放松的问题,首先要在松肩,松胯,和锻炼胸腰运化上下功夫。
而胸部开合灵活的关键又在于松肩。
腰部折叠运化的关键有在于松胯,放松的一个标准叫松透。
八:松静,李雅轩先生说”未随出势,先将脑筋静下来,排除杂念,身心放松,去掉拘束。
九:练太极推手,要先从‘吃亏’入手。
太极拳所要求的关节松开,是指对应之骨的接触面能在正于让对方进来,练习能吞,能容的本领。
练放长,练大幅度的引进,不怕吃亏,不怕输,而是有意识地借对方的来力锻炼自己的松活,引化本领。
十:松展,在大脑入静,意念引导下,要有序地使全身各个脏器,肌肉,韧带,关节处处放松,拉长。
十一:推手中的对拉劲和拳架上的对拉劲。
上下拉,左右拉,前后对拉的弓劲,使拳势动作即有圆的均整灵活,又有弓与弦的对张崩弹力,更有八面支撑的稳固气势。
十二:松沉:李雅轩先生说“只要周身松开了,气自然会沉下去,日久内气自生。
十三:松活:一是各个关节轴的旷量松活,二是以丹田为核心,带动肢节顺逆缠绕之柔韧性的活。
十四:修炼太极拳无不以底桩沉稳,腰身活泼,上肢轻灵为要旨。
十五:松则沉,沉则轻,轻则灵,灵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化则发。
十六:松击:诸如:短劲,透劲,惊弹劲,崩炸劲等都是太极功夫的松击手段。
杨式太极拳的松和沉
杨式太极拳的松和沉体会太极拳的“松”韋太极6天前在与拳友们的接触和观察中发现,很多人不是真懂太极拳的“松”;在期刊上读过一些关于“松”的文章,但不是曲解,就是含糊不清。
因此,笔者不避浅陋,想根据自己多年来锻炼的体会,谈点看法。
打太极拳的人。
都知道要放“松”;但是,接受“松”的理念,是思想印象和习惯用力。
从思想角度上讲,难免“刻意”为之;从习惯用力上做,则完全背离了太极拳对“松”的要求——这就是说,太极拳的“松”,不是人们一般认知的和随便就能做到的。
太极拳的“松”;寓于太极拳的要则理法中,是特定意义上的。
可见,对于“松”,有这样两种概念——习惯上的“松” 和太极拳的“松”。
前者,人们都懂得,都能够轻而易举地做到;后者则是陌生的,需要通过把握太极拳的要则理法中去感觉,去体现。
太极拳的要则理法是一种劲道,因而“松”,也是一种劲道,它在形体方面,主要与“沉下”协同运用,称作“松沉”。
这里请注意,太极拳讲究对称劲,说“松”时,不能离开它的对立面——“紧”。
一提到“紧”,在拳友圈里从未听到有此一说,似乎是个悖论,即不知道有“紧”,这就从反面证明了不真懂得“松”。
实际上,“松”与“紧”是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的,既对立,又统一,彼此密切关联,不可分割,在太极拳中是一对对称对应的关系。
如果没有“紧”,就谈不上“松”了。
但这种“紧”系“意”紧,不是僵、硬、绷意义上的紧。
“紧”,体现在形体动作的“起、上”中,这里体现为“提顶”与“松沉”相对称,不可缺一,若缺其一,那就偏了,犯了拳论大忌——“偏沉则随”;反之亦然。
只有在“紧”协调下的“松”,才是完整的“松”,这种“松”才能迎进,才能渐入“空灵”境界。
“紧与松”(“顶”与“沉”、“上”与“下”)的关系,是太极拳整体对称关系的纲,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
可见,太极拳的“松”,不可单用、偏用,也就是说是有条件的,不是绝对的,不是打太极拳过程中都要放松。
若是如此,那就只有“松”:而无“紧”(只有“沉” 而无“顶”,只有“下” 而无“上”),形体就会形成松塌,导致下身负重过量,引起腿疾,如关节痛等病,如果练低架子,慢动作,那更加滞重,副作用会更大。
再论太极拳的“松”
再论太极拳的“松”徐 波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武术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太极拳则是其中的瑰宝,深得历代武术界推崇。
自太极成体系以来,人才济济,大师辈出,更有无数太极爱好者,论当今的普及程度远在其他派别之上。
它之所以有历久弥新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其具有刚柔相济,以柔克刚的搏击功能,同时具有优雅大气,强身健体的大众化功能,并深得《易经》阴阳变化,五行相生相克的奥妙。
但目前门派众多,功法繁杂,各执己见,不少练习者不得要领,有的甚至出现身体练出毛病的现象,其原因是不理解练功法‘松’的核心要义。
本人师从当代太极大师石崇英,属杨露禅杨氏一脉,练功数十年,近来功力猛增,感悟深刻,其奥秘在一核心要义“松”字上,下面漫谈一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习练太极拳有三大法宝,一是静,二是慢,三是松。
它们的关系是相互依赖,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但最重要的是松。
静是心静,入静;慢是动作缓慢,均匀连贯;松是身体放松,用意不用力。
行功盘架时先做到心静,入静,在用意念引导缓慢连贯行拳,才能做到全身心的放松。
也就是静则慢,慢则松。
如果心里杂乱无章,练着拳想着其他事情,就不可能做到心身放松。
如果练拳过快,虎虎生风也不可能心身放松。
只有通过入静缓慢的方法,才能达到放松的目的。
静和慢是为放松创造条件的,也可以说是为放松服务的。
练太极拳松无止境,松是太极拳的无价之宝。
李雅轩大师提出了大松大软,极松软,然后极坚刚,我非常认同。
这就是物极必反,阴阳转换的道理,阴到一定极限必定转阳。
太极拳为内家拳,所谓内家拳习练必须从松柔人手,主要训练的是人体运动的第二系统——神经系统。
通过神意的引导放松身体的各个部位,各大关节,不但放松筋骨皮肉,还要放松五脏六腑,做到内外一起松。
不但静时做到松,动时也要做到松,行拳推手时都要做到松。
松不是习练太极拳的最终目的,松是方法,是手段。
通过放松练习,练出来沉劲,即松沉劲,在进一步松,松透,松到脚下就会出现轻灵漂浮的感觉,就会身轻如燕,步法灵活。
太极拳论-松
浅论太极拳的“松”从刚刚接触太极拳时候,师傅就强调放松,要松透。
当时并不太明白怎么松法,学拳架时只是感到累,累了腰酸腿痛。
师傅也说这是基础,也是正常现象,每个人都要过这一基础关。
无所谓了,学呗,练吧!然而一年以后,师傅还是强调要松,说拳打得还是太紧了!师傅说如果三天不给你吃饭,还要让你打拳,三天后拳会是什么样?所以打拳就要如三天不吃饭后练拳。
当时也觉得师傅有些小题大做了!然而三年后,我理解师傅的苦心了!的确,放松是太极拳入门之起始。
无论是王崇岳《太极拳论》还是到当代各式太极拳代表性人物所著的太极理论,首先都是强调太极拳放松。
无论是从健身,技击还是到表演太极拳松都是非常重要指标。
可见放松在学炼太极拳中的重要性。
“松”听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却并非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
许多人练上几十年,却都不一定能理解什么是太极拳放松,打起拳来还是紧绷绷的!我见过一个老师,是一位体育老师,不知道是因他从事体育教学的原因,还是他根本就没理解什么叫太极拳的放松,打拳几十年,弟子也上百人,可打起拳来仍然象做广播体操!可让他谈到太极拳“松”的理论,却也头头是道!可见太极拳“松”说与做并非一回事!理解是前提,但理解以后,还需要进一步体悟。
下面说说本人自己一些体悟吧:1、“松”首先要从思想意识上去放松。
“松”经常会与“静”联系在一起。
所以我们练拳之前先要让自己静下来,不要有太多杂念。
首先这就需要有一个好环境,需要在安静地方,选择一个安静时候。
如不要在人群流动比较多地方练拳,可以选择早晨或晚上练拳,这可以让外界减少对自己干扰。
其次,在练拳过程中要以意取代杂念。
尽管有好的环境,但我们生活烦锁的事件很多,大脑很难停下来,人为什么会做梦,也是由于大脑没有能完全休息造成的。
让自己短时间静一下是可以的,但要让自己在整套拳架下静下来是不容易的。
所以练拳时就要全神贯注(?)的以拳架中意念去占领自己意识思维。
本人就亲身有一些体会,去年学拳时,请刘老师到东台来指导,因为是第一次与刘老师相见,多少兴奋与紧张。
练习杨式太极拳的松
练习杨式太极拳的松练习杨式太极拳拳理的基本点是松生命在于运动,而太极拳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产物,杨式太极拳的诞生给人类带来了很多乐趣,也是中国武术的新的发展。
各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的技击术武术与导引术,在新诞生的杨式太极拳里得到了融合。
我一直在想,杨式太极拳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最近的某一天,我忽然悟到,源远流长的技击术与导引术的交融点,其实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那个字:“松”。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打杨式太极拳的人若是不知道松,则等于白练。
松是太极拳的练习的基本点,也是在技击术和引导术发展的根源。
促使我悟到这一点的,是我亲眼所见的一件事,尽管领悟是在这件事发生的一段时间以后。
在我公园里结识的打拳朋友里,有一位姓金,一位姓沈。
金先生与沈先生都有几十年的拳龄,两人看上去年龄、个头、体型也相差不多。
相比之下,金先生年轻些,将近七十,身体稍清癯些。
沈先生年长些,年过七旬,身体精干些。
金先生练杨式太极拳,一直是走松静一路的;沈先生除了杨式太极拳,还练过多种外家拳,两臂敲过树,练过排打等硬功。
练习杨式太极拳对现代人养生有很大的帮助,杨式太极拳运动柔和缓慢,符合现代人养生特点。
这一天,沈先生与几个人在交流击打与排打功夫,金先生也在一旁听,听到后来,不知怎的来了兴趣,主动向沈先生提出,要他在自己背上敲两下试试。
金先生没有练过排打,对自己是否抗得住沈先生那一击心中没底,故事先打招呼,第一下轻一点,如果我抗得住,叫你加,你再加。
金先生是老夫聊发少年狂,沈先生则是恭敬不如从命,就抡臂敲了第一下。
金先生挨打后,脸不改色,说:“你加!”沈先生加力打了第二下,金先生说:“再加!”沈先生又加力打了第三下,金先生说:“再加,你加足!”不料沈先生收手不打了,而且跑了开去。
过了一会儿,有人跑来说,沈先生的手腕肿了起来。
一条经过锻炼、敲过树干的手臂,打在没有练过排打,当时也绝无作布劲准备的背上,结果却是手臂肿了起来,这就像石头去敲鸡蛋,结果碎裂的是石头,若不是亲眼所见,我是无论如何难以相信的。
浅谈太极拳的松
当年有人 杨澄甫老师 : “未见你用多大劲 ,何以将 人 打 出去那么远 .打得邯么脆呢?”畅澄 甫 答说 : 我是松 蕾劲打的 ”有 人『uJ杨少侯 先生 : “你发劲 时看着是很松软 的 ,如 这 样 予松 软 还 有 力吗 ? ” 少侯 先 生 答 : “就 是 为是 松着劲 、软软 的 打 出劲去 .才火得很咧 ”这是我的老师 太极拳 火师陈龙骧 、李敏 弟著述中的真实事例
3、虚 实 求松 爿练太极拳就是习拳者演示身体的虚实相互转化 ,在虚 实 中求松 一个 自然人的体重儿十到一百多千 克,在行拳走 架 中怎样来 “松” ,体现在两腿支撑的虚实上 武禹襄 《太 极拳 沦》说 : “一处 自有一处虚 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就 是 支撑腿支撑起身体重量时是实的,脚掌 、脚跟 、小腿 、大 腿起 支撑作用 , 支撑的身体部分包括髋 关节 、脊柱 、胸腔 I^】腑及上肢 各关节 ,头部等 而没有支撑 身体重量的腿是虚 的、关键的是实 中有虚 。虚 中有实,就是i兑支撑腿要实里有 松 ,自然从容,不要有生硬僵滞 没有支撑 身体重量的腿脚 要松里有实 ,灵活 自如,不要软塌塌粑兮兮的 虚实要在 爿 拳时注意训练 ,实的部位松是不容易做到 ,很 多时候为了完 成动作 .实做得到 ,做得好 ,松却没有体现 出来了 ,随着重 心 的移动 .支撑腿的变换 .虚实也跟着发生变化 由实转虚 与由虚转实要松得 自然,松得不拖泥带水 比如练左右金鸡 独立 .左右倒撵猴 ,左蹬脚 ,右蹬脚 ,左右云手等等 .这是 腿脚的虚实转换 变化 ,在完 成动作 的每时每刻 都会实 中有 松 .虚 中有松 .松在四肢上 ,松 在身体 中。爿练 完成一套 拳 .身体的求 松就是在虚实 交换之 中 ,松的 部位是否松到 位 ,完 全让 拳 者 的身 体 来 “i兑活” 4、整体协 调松 爿拳者身体上每一处的松不是简简单单得到的 ,这要有 一 个较 长时 】的爿练 ,怎 样的松 才是真 松?李雅轩如是 i兑: “练太极拳要松 .而且要大松 ,要松透 所滑一松百松 ,松 得J吉1身毫无拘滞之 力”。每个人对太极拳松的理解是不相 同 的 ,l天1人而异,表现各异 我们能看到现 实生活 中同样打一
太极拳的松之说
太极拳的松之说杨式太极泰斗杨澄甫先生曰:“一个松字,最为难能,如果真能松净,余者未事耳!”杨式太极名家郑曼青先生说:“第一就是太极拳讲‘松’。
这个‘松’字,我学太极拳五十年了,到了前年才悟到其中道理。
为什么松有这么大的好处?当时只晓得讲松、松、松,但究竟什么叫做松;怎么能松得很干净,这句话很难讲明白。
前年悟通这个道理,我才想到我老师澄甫先生所讲的。
他不大会讲话。
一天到晚坐在哪儿,可以不发一言,不问他他绝不讲话;但这个‘松’字,每天总要讲个几百回,我甚至连耳朵都灌满了。
他还讲了一句话,更是奇怪,就是‘不跟你讲这句话,你三辈子学不到的’,我就怀疑,难道讲一个‘松’字,我就三辈子学不到吗?现在想起来,不但三辈子,也许六辈子还学不到”。
杨式太极技击名家杨少候先生说:“不是把对方打出去的,而是把对方松出去的”,杨式太极名家李雅轩先生说:“打人不入内,是松的功夫不够,尚未松净,还有拘滞之力牵制”。
有兴趣者不妨一试,比较长劲和短劲的发放,便可感受到松的质量了。
练过三、五年太极拳的爱好者,以腰腿的力量,用长劲不难把一个门外彪形大汉发出二、三米之远。
但即便是十年以上拳龄的爱好者,有相当部分人发起短劲来,却发不出短劲的效果,找不到短劲的感觉。
比如给对方使一个似乎不用多大力气的推按短劲,对方感觉是受击部位表层有些疼痛,而不是透内入里,震击内脏的难受之痛。
若松松的落击对方手之小臂,则对方应痛彻臂骨,如同铁棒敲击的感觉。
发不好短劲的原因何在?多是发短劲时胸、肩、肘、腕、手指等部位不够松软,有些僵硬,有些本能无意的紧张,但他眼下做不好,正所谓修炼未到火候,真拿不出具有威慑力的短劲。
松净是太极拳的灵魂,是有着重要拳理和核心拳法。
两臂松、胸松、腹松、腰松、胯松,全身无处不松净。
太极拳的功夫、从某个角度讲,也可以说是松的功夫。
中定劲、松弹劲、松沉劲、轻灵劲、虚无劲等等都须从“松”中求得。
从字眼上看,“松”的大道理似乎不难理解,当你在打坐或站桩时进入松静状态也许不难。
太极拳的松与沉
“松则沉”一、初学太极拳时才知松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开始学练传统楊氏太极拳。
启蒙老师是我父亲,他是成都市南郊公园武术辅导站的太极拳教师,今年已八十五岁了,身体仍很健康。
他的老师是太极特级大师林墨根先生。
那时林老师及子林文涛先生时常到我家来指导父亲练拳,练完拳他们还推手。
在我眼里,父亲是山东人,自古有山东出好汉之说,他会些武术,点穴术功夫。
林大师轻轻一推父亲就∫』位,站立不稳,我在一旁看见心里十分着急,恐怕父亲年纪大抵档不住,便自告奋勇来试。
墨根老师的手搭在我身上,立即感到脚下发飘,稳不住,林老师轻轻一推,我竟倒在床上了。
我不服气,心想自己练过举杠铃、石锁,有些气力。
我见文涛戴一付眼镜,文质彬彬,体格清瘦,比我年纪还小些,就去推文涛。
接连猛推几次,直到推得双手发软,脚步后退,已是气喘吁吁,他竟纹丝不动。
休息一会,我又去推墨根老师肚子,他肚子一鼓,反将我弹了出去。
我感到茫然了,这是什么拳,如此厉害。
只记得林大师讲,练太极拳首先要用意不用力,要放松,才练得出功夫来。
从此,我对太极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推手更是爱不释手。
此后就拜林墨根大师为师学习杨氏太极拳。
现就“松则沉”浅谈自己的体会和理解,供爱好者探讨。
要入大极之门,要领很多。
一个“松”字就十分了得,看似容易,真正做到体认松了却十分困难。
练太极拳与“松”有关的要领就有:放松、要松、松净、松舒、轻松、松柔、松开、松心、松身、全身放松、松软、松透、松沉、大松大软、似松非松、松弹……。
初学时,老师说不会放松。
练了几十年,老师仍说松得不够,没有松透。
到了耄耄之年还在找松,要松到何年何月?松的标准是什么呢?根据我这些年练拳的体会,“松”是有层次和质量的,有自我感觉的松,有推手对杭中的松,有散手博击中的松,有日常事务中的松。
二、自我放松练拳开始,应从三个方面进行放松。
首先,从思想上排除头脑中和各种杂念,松心用意,专心一意用意指导自己的行动,让紧张的神经系统放松。
其次放松内脏器官,使它们松到位。
浅谈太极拳的“松”
浅谈太极拳的“松”浅谈太极拳的“松”人有百态,或刚劲挺拔,或弯腰曲背,或放任豁达,或拘谨保守……。
而太极拳的手、眼、身、法、步、意、气、神均有其一定的要求和标准。
要练得规范,先要克服“本能”,即舍弃“旧我”,按照师授和自己的领悟,经过长期的锻炼,方能逐步规范,做到内外相合,练就一套比较标准的拳架。
瓶中陈酒不出,焉能注入新酒?而要克服“本能”,愚以为初练者宜先从“松”入手。
一、练拳时精神要“松静”,克服紧张情绪,排除杂念。
由松而安,由安而静,由静而定,做到精神专注,思维集中,精神内敛,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心考虑动作的要领,做到意与形的统一。
仿佛人在空气中游泳,体会空气对人的阻力,体会皮肤与衣物接触时的感觉和变化。
通过神经系统的长期锻炼,提高人的灵敏度,进而修炼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境地,达到养性的目的。
二、练拳时呼吸要“放松”,即呼吸自然。
初练者可不必过多考虑腹式或逆腹式呼吸,不必刻意追求“气沉丹田”。
只要做到呼吸任其自然,逐步做到深、长、细、缓。
“有气则滞,无气则纯刚”,如果过早地追求呼吸与动作的结合,有时往往会打得拘谨、散乱,甚至会出现呼吸不畅、局促、心跳过快、心律不齐、胸闷等现象,反而不利健康。
通过长期的对呼吸系统的锻炼,肺活量扩大了,呼吸顺畅了,始可进行腹式或逆腹式呼吸,注意气沉丹田,进而做到“开吸合呼,起吸落呼”,“行气如九曲珠”,将使拳架练得更为顺达。
三、练拳时动作要“松活”。
人体运动系统可分为三部九节,由206块骨骼和关节、肌肉组成。
初练者往往关节僵直,肌肉紧张,缺少弹性,动作拘谨机械。
我师经常告诫我们,动作要“圆”要“满”;“劲”是变化的,没有变化的“劲”是僵劲,是“顶”。
所以初练者应先从“松活”入手,即注意肌肉放松、关节灵活、关节间隙与肌肉的张弛开合,使关节与肌肉富有弹性,进而做到节节贯穿,达到“屈伸开合听自由”的境地,练就的`拳架给人以“中正安舒、轻灵圆活”的感觉。
值得说明的是:“松”不是一个绝对概念,而是一个相对的,对立统一的概念。
什么是太极拳的“松”?
什么是太极拳的“松”?太极拳的松是太极拳运动时的意念与形体动作的配合下的松。
它也是中华传统武术内家拳的松而不懈的一种锻练心法。
松,让太极拳运动行拳走势时形松意紧,先松后紧,—松十紧它们都是对太极拳运动松的最完美的诠释。
太极拳运动讲究的松,是从太极拳的锻练总要领中提练出的精典精华锻练方法。
只有松的演练到位,才能体现出太极拳的韵味。
松,才能在太极拳运动演练动作时,表现出太极拳运动中的松的内涵。
太极拳运动锻练总纲要,是意念与形体动作的双融入,它就是太极拳运动对松的整体要求,它也是太极拳行拳走势上松与紧的配合。
松在太极拳运动中是它的整体总的纲要,松在太极运动中是身体的一个总的训练法则。
太极拳的松从头部开始,头顶上悬,就是头部上的头发有一种被人轻提感觉,有一种上下争顶的存在感。
肩松,双肩微徵内扣,讲究的是沉肩坠肘。
腰部的放松,是松腰松胯,以腰为主轴的轻灵旋转,重在表现是提肚吊肚。
双膝,双脚掌,十脚趾的松,是十脚趾微微抓地,运行时有一种迈步与猫行的静轻灵的运行感....。
所有这些都是正确得法的锻练太极拳带来的太极拳的松。
它也是太极拳运动松在行拳走势上的真实存在感。
松,形松意紧是太极拳松的最完美展现。
松在太极拳运动中的具体表现是,阴阳,顺逆…,相互对抗的一系列肢体动作的缠絲,圆滑动作劲力的展现。
松也是在太极拳运动中意念的介入支持下,以自然呼吸为主导的,形体表面上的松,以意练拳又是太极拳运动中的内紧表现。
外松内紧是太极拳运动的全部核心价值。
意念在整个太极拳运动中是松的总指挥,意念的指挥是太极拳的根服务器的所有输出,它要与各形体平台接口对接,才能正确运用松与紧的配比平衡,这样才能完美的把太极拳的松演练出来。
这就是小天使FB对什么是太极拳的松的回答。
欢迎点评。
太极拳的最大秘密 “松”
太极拳的最大秘密“松”郑曼青先生学太极拳近五十年才悟到“松”的道理。
究竟什么叫做“松”?怎么能松得很干净,这句话很难讲明白。
郑曼青先生回忆杨澄甫先生当年教拳,一天到晚坐在哪儿,可以不发一言,不问他他绝不讲话;但这个“松”字,每天总要讲个几百回。
杨澄甫先生还讲了一句话,就是“不跟你讲这句话,你三辈子学不到的”,郑曼青先生就怀疑:难道讲一个“松”字,我就三辈子学不到吗?五十年后想起来,郑曼青先生说:“不但三辈子,也许六辈子还学不到。
太极拳说难,就是难在自己挡住自己,不肯松,如果真正把这个松字能了解,那便是好极了。
无论如何,要放松。
要松到什么程度呢?人家打我,再有力量,也到不了我身上,所以力量再大也没有用,都空掉了,甚至你自己跌成重伤,那我打人家呢?把一个整个的人打出去好几丈外,这又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太极拳的一种高深理论,它有一种哲理在里头,而且是一种合乎科学的杆杠力量。
不但是哲理与科学合而为一,它能将各种自然原理合并来应用。
这你会觉得很难,可是只要真能松透的话,什么都拦不住你。
所以练太极拳‘松’为第一,这一点是我(郑曼青)自己深深感受到的。
”罗邦桢是郑曼青的大弟子,他在去美国之前特地向郑曼青先生请教在美国教拳应注意什么?郑曼青先生回答他:“要注意松。
”后来罗邦桢说:“练拳45年,不敢说有45年的东西,一个‘松’字,就让你琢磨终身。
”常言道:“松松松,太极功,太极头条要放松,学太极,先学松,不松难得太极功。
”松是通行证,松是敲门砖。
松到什么程度,太极拳就达到什么程度,松不到那个程度,便不晓得那个程度的奥妙。
李雅轩在《太极拳随笔》中提出“松软是太极拳的宝贝”,特别强调练太极拳要松,而且要大松,要松透。
松得周身毫无拘滞之力,松得两臂如绳儿吊着重物一样,经常有沉甸甸重砣砣的感觉。
身势松得软若无骨的样子,但是这种大松大软,不是软塌塌,不是松懈懈,不是松得软得如一摊稀泥。
而是以神气将身势鼓励起来,使它动荡起来,有强大而又灵敏的柔弹力。
太极拳的松是什么意思
太极拳的松是什么意思太极拳追其养生、防病根本,离不开一个“松”字。
那么太极拳的松是什么意思呢,一起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松?松的字意是解开、放开、放松。
在太极拳中。
松的关联词有松柔、松静、松活、松通、松空等等。
松的内容,简单地讲,不外乎意识放松与机体放松。
人从出生到长大,外有大千世界染扰,内有七情六欲在身,无法摆脱烦恼忧愁。
而太极拳是一种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拳术。
习练时,必须洗心涤虑,保持内心宁静,达到无欲无求,物我两忘,完全放松的精神状态。
因此。
放松首先是心灵的放松,意识的放松。
其次是机体的放松。
机体的放松包括平稳的呼吸和肢体的放松。
肢体保持松静自然,不偏不倚。
不浮不僵,四肢百骸,筋络骨节都要无条件的松开。
比如腰胯的松,要像坐在凳子上一样安舒,肩松则要两条手臂像挂在肩上的物件一样。
当然,意念的放松与机体的放松不能机械地割裂开,机体的放松是在意识放松的基础上,通过意念导引达到肢体放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太极拳中的松。
不是松懈、松垮、松瘫的那种一触即溃。
四肢无力的“松”,那种松恰恰是习练太极拳应该杜绝的。
总之,松的状态有点像万物的初始状态,无我无他,无滞无碍,无僵无拙,一切自然。
太极拳的松与静是分不开的。
关于静,老子在道德经中有很多的论述:“归根日静”,回复到初始状态叫做静。
“致虚极。
守静笃”,将身置于静寂无极的虚空中,自觉身心融入太虚之中,达到物我两忘之境。
这是松的前置因素。
“静为躁君”,说的是静是躁动的制服者。
只有止躁,才有松的`可能。
太极拳是一种通过意念指引,气息、形体、力量、神识高度统一的运动形式。
这样的运动,心浮气躁,肢体僵硬是无法完成的。
所以说,心静体才能松。
不松静会僵滞,肢体僵硬是无法完成的。
所以说,心静体才能松。
不松静会僵滞,松静才有虚灵。
虚纳百川,灵则慧根生。
什么是松柔?松与柔像一对孪生兄弟,松是柔的前提,柔是松的体现。
有松有柔,才能绵绵不断,节节贯穿。
老子讲:“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解密太极拳的松
解密太极拳的松一天,我和一个太极拳朋友聊天时,她说怎么身体松不下来,身体上的某些部位还有些僵硬,在练习太极拳的时候感觉动作不柔顺,练习起来还有些别扭,朱老师怎样来解决身体上松这个难题呢?定人体器官热起来,身体机能不热,是不会影响人体的松。
在练习太极拳的运动要延长时间来修炼,一套太极拳要反复的练习,每次不少于一个小时以上的练习,每天有空要坚持二次以上的。
这样让身体机能热起来,气血畅通,太极拳功夫才会越来越好。
当然啦,太极拳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正确的练习方法。
二、老师,松手在练习太极拳中有什么呢?我们先来认识手和脑的关系,人之所以聪明,就是因为有一双灵巧的手,大脑指导手去完成我们要做的事,手完成得好,就会引起大脑的兴奋,从而促进了大脑的发达。
手和大脑天天连在一起工作。
就会形成得心应手。
我们练习太极拳的人,就更有了开发人体的智慧。
三、怎样松开手掌,来寻找太极拳特定无极状态呢?王宗岳大师的太极拳论,开篇就讲的太极者,无极而生。
无极就是一种功态,就是人体呼吸和意念调到同步、和谐慢波状态时,意识的作用能飞跃到人体全息术。
无我无他的境界。
进入了这种意识形态,就是无极。
在这个无极状态中生出来的就是太极。
如果你练习太极拳起势的时候,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在双手上,气血在意的指导下汇集了双掌,而且你的意气又没有分开,那么就会在你的手上形成了一个小太极,这样你的双手就变得松,手掌内部就会出现热,麻,涨,还有就是像许多小蚂蚁在里面爬动的感觉痒痒的,这就是太极拳的内松,有了内松才会产生紧,也就是太极拳上讲的沉。
在练习的过程中只有在慢中体会,因为在慢中可以修炼的人体的器官的反射弧。
生理学上讲的反射弧包括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简单的说,反射过程的进行,人体受到刺激,感受器接到信号才会引起兴奋,再传入神经,经过神经中枢的分析产生了兴奋,报告给了效应器就会分析出阴阳变化来,所为的轻重,缓急,冷热……这就是告诉我们在修炼太极拳时宜慢不宜快。
太极拳如何松腰
太极拳如何松腰太极拳如何松腰在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杨澄甫先生口述、陈微明先生笔述的《太极拳术十要》中,松腰是作为很重要的一点来阐述的:“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
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隙。
有不得力,必由腰腿求之也。
”腰部通过训练,能松动如弹簧、灵活如柳条、通畅如江河,如是则肾的功能就会增强,人的精力就会旺盛,腰主宰一身活动之职能也会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使“力发于足,主宰于腰,行于四肢”的太极运动真正实现“气遍周身不稍滞。
”很多人学习太极拳觉得松腰是一个门槛,松腰非常的难学,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学习太极拳最简单实用的3种的松腰方法。
太极拳如何松腰第一种松腰法:上下蹲起上下蹲起法(亦称面壁蹲墙法)是太极拳松透形体的关键一环,是一项全身性的均匀运动,也是保持良好身心状态的便捷之法。
基本动作:面壁而立,两脚并拢,周身中正,全身放松,会阴上提,脚尖顶墙根,两肩前扣,含胸收腹,腰后突下蹲。
下蹲时头不可后仰、不可倾斜,彻底蹲下后再缓缓上起。
如此反复多次。
下蹲时,可先想一下脚底涌泉穴,同时注意全身放松,腰向后突,使脊柱逐节放松下落;上起时,注意用百会上领或先想一下蓝天,然后再将脊柱逐节抻起、拉直。
特别说明:刚开始,有很多人做不到位,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确定身体的姿势和两脚的距离。
脚尖可以先离开墙,离多远以尽自己的力量能蹲下去为度。
如年纪大或行动不便者,可以两脚尖离开墙根,两脚分开,以降低难度。
甚至还可扶住树、床架,拉住门把手等支撑物往下蹲。
一开始,动作不标准不要紧,关键是要坚持。
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随着脊柱、腰部松动程度的提高,就能顺利下蹲、上起了,此时就可以按照要求去做了——两脚并拢,脚尖抵墙,完成上下蹲起动作,每次下蹲以30个为一组,每天至少要蹲一组以上,多多益善。
太极拳如何松腰第二种松腰法:直腿坐直腿坐松腰法主要目的是打开命门之窍,进而帮助我们尽快松腰。
基本姿势:坐在硬板床上(铺一层褥子或盖一层薄被),两眼微闭,两腿伸直,两脚并拢,脚尖内翘(两脚竖起来),身体要直着,躯干和大腿之间的角度应小于90°。
关于“松”最全的讲解!松是太极功夫的重要指标,也是最大的难点
关于“松”最全的讲解!松是太极功夫的重要指标,也是最大的难点一、松的本质松的本质是内气在身体内各个部位畅通无阻而逐步凝聚成内劲,继而使身体像松树一样对外来力量既能化解又能反弹的一种特殊状态,因此,内气和内劲在体内畅通无阻是松的根源。
从另一方面来说,松是太极拳独特的练功手段和方法,松的目的是聚集真气,形成内劲,使内家功夫迅速上身,整个人体在意念的导引下做到随心所欲地发放人体能量,换句话说,松又是使身体进入松状态的唯一途径。
从身体生理的角度讲,松是指太极拳习练过程中,使全身处于骨骼关节、器官及肌肉、韧带等松弛、舒展,继而神经中枢松静、高度敏感,心情轻松愉快,无任何精神压力或者紧张情绪的一种状态。
所以,太极拳习练者不能简单地认为松就是肌肉不用力,松可将身体各部位练得骨节打开、身体柔软,将身法练出来,随之手法、眼法、腿法和脚法也能练成,松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去僵求柔,将内家功夫的阴劲和阳劲同时练出,逐步实现刚柔并济、四两拨千斤,直至阶级神明。
故而,松有着不同层次和境界,相应地松也有着不同的外在表现形式。
二、松的外在表现很多人都知道放松,其实,放松是松在放(佛家所讲放下)方面的体现,也可以叫作松放,在练习松的过程中,松尚有在沉、圆、活、展、静、柔、发、空和灵等其他诸多方面上的体现,分别叫作松沉、松活、松圆、松展、松静、松柔、松发、松空和松灵,分别阐述如下。
松沉,松的练习可以将肌肉骨骼变得柔软,完全失去肌肉纤维具有的僵硬之力,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习练者的肌肉骨骼可以有很清晰的下沉感,同时,浊气也能顺畅下沉至脚底。
松活,松的状态中,人体各个关节已被内劲冲开,处于太极阴阳转换所需要的灵活度;同时松的练习可以使各个关节松软灵活,随着内气的强劲,逐步达到太极阴阳转换所需要的灵活度。
松圆,长时间松的练习后,习练者可以很容易方角走圆,四正四隅方位的转换全部通过圆弧动作实现,太极拳动作外方内圆,非行家里手难以看出动作转换的奥妙,其奥妙就在于动作圆弧的转换上,内在动作的圆弧转换不为外人所知,尤其走动太极小圈,更是可以顺畅转换内劲,如果内劲可以就地转换,即太极的阴阳转换由小圈达到无圈境界,与人推手较技总能得机得势,其本质是松圆使然。
浅论“放松”和“松而不懈”
浅论太极拳运动的“放松”和“松而不懈”太极拳运动中不断地强调“松”,但又要求“松而不懈”。
太极拳的“松”到底是什么状态,这个“松”和“懈”究竟如何区别?这是一个十分重要和十分关键的问题。
老一辈拳家有“打一辈子松一辈子”之说,可见“松”在太极运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打太极拳要放松几乎无人不晓,但真正打起拳来就没有几个人能真正放松了。
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大都没有搞清“松”的真正含义和正确的放松方法,只是片面地理解和追求诸如“沉肩,坠肘、塌腰、开胯、含胸、垂腕”等要求和效果,认为坚持摆出这样的姿势就达到了松的要求,结果反而越练越紧,越“松”越僵。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太极运动要求的“松”呢?首先要明确太极运动的性质。
陈鑫在太极拳论中阐述:“拳名太极,实天机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开合,一丝不假强为,强为者皆非太极自然之理也,不得名为太极拳。
”这里贵在“自然”二字,说明太极拳是在完全自然状态下的运动,任何强求和强迫的行为都是不能要的。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时候都处于非常“自然”的状态,比如我们舒心地散步时,我们的思想和身体都是处于十分松弛和十分自然的状态,也不会去想应该如何走,应该哪儿使劲。
这时我们周身的关节和肌肉都处于一种自然放松的状态,我们没有感觉自己的脚下越来越重,踏地的力量越来越大,反而会感觉脚步轻健而舒适,这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此时最放松、最自然的状态,也是太极拳要求的“松”的状态。
“松”就是最自然的状态,周身自然不用力。
但当我们一练拳时,那个自然的状态就保持不住了。
曾在网上看过某大师的教学视频,一个预备式即要求肩要如何沉、手要如何垂、腰要如何松、腿要如何曲、顶要如何悬,一大堆要求下来,学者连如何站都不会了,将固有的“自然”一扫而光,就剩下周身的“强为”了。
实际上,太极拳运动过程中要求的“松”,就是要人们在最舒适、最合适、肌肉最不用力的自然状态下进行运动,且由于每个人处于自然状态的动作尺度和限度因年龄、性别、体格等差异而各有不同,所以架子的高低、步幅的大小、旋转的角度等,均应因己而宜,在动作正确的前提下,能保持松弛舒适、肌肉不紧张、不生力的最大动作范围,就是每个人自身放松运动的最大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