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纵队对日作战纪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江纵队对日作战纪实

雷铎曹柯谢岳雄

1938年10月那个黑色的日子,日军在大亚湾登陆。翌日,与大陆唇齿相依的东方之珠——香港一处并不起眼的公寓里,灯火洞明,气氛严肃而紧张。几个人围在桌前,低声交谈着。这座公寓是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此后7年里,一场波澜壮阔的东江敌后游击战争,便是从这里正式拉开了序幕。

一位中年人,目光炯炯,心情沉重。他向在座的中共香港市委书记吴有恒和中共香港海员工会书记曾生等人传了中共中央指示精神,他说:东江地区可能迅速沦陷,共产党人务必在东江敌后开辟游击区,务必马上研究如何回东江敌后组织人民抗日武装,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

他就是廖仲恺的公子廖承志,时任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

10月24日,由曾生、周伯明、谢鹤筹等人组成临时工作组,带领一支有共产党员、进步人士、青年和学生共60多人的队伍,从香港分批出发,悄悄来到曾生的家乡惠阳县坪山。他们先是动员党员和群众献枪,动员大伙参加抗日队伍,解决“人”和“枪”两大问题。

比曾生部的成立更早一些时候,另外一支后来与曾生部并肩作战的中共游击队,于日军炮声中在东莞诞生。日军登陆大亚湾的消息传到东莞的时候,东莞国民党党政官员纷纷收拾财物,准备外逃,县政府也迁往水乡。于此危急时刻,中共东莞中心县委根据中共中央和广东省委指示精神,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立即建立一支人民抗日武装。具体事宜由中心县委宣传部长兼武装部长王作尧主持。消息一传开,报名参加者络绎不绝。

10月13日,由中共直接掌握的人民抗日武装“东莞模范壮丁队”在莞城中山公园正式宣告成立。王作尧被推选为队长,袁鉴文为政训员,全队共150人。王在会上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接着又会同何与成一起带领几十人,到县政府,要求发给枪支,准备抗日。经与县长几番交涉,终于得到几十支旧步枪和数百发子弹。有了枪弹,就象车有了轮子,虽然枪都生了锈,但除了锈,便恍如新枪一般。何与成的胞弟何通,当年还是儿童团,后随其兄加入“东江纵队”(建国后曾任兰州军区参谋长),他古稀之年回忆起“东莞模范壮丁队”成立的情景时,仍旧露出童真的笑容。中共领导的一支南粤抗日武装,就这样在炮火声中诞生了。

“抗日模范壮丁队”是东江地区最早成立的中共抗日武装,当地老百姓亲切称之为“老模”。因为这支部队后来与曾生部共同组建成“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所以东江人民习惯地把曾生、王作尧二部统称作“老模”。

然而,有了枪和抗日的热情,还不能打仗。身为队长的王作尧,深知没有经正规军事训练的队伍,仓促上阵必然吃亏。“模范壮丁队”组队的当天晚上,即廖承志在香港召集曾生和吴有恒共商东江抗日大计的同一时间,王作尧把队伍集中在

莞城中山公园内,以城墙为“假想敌”,亲任教官,进行了一次有声有色的军事训练。

广洲沦陷后,中共广东省委在东江南岸、广九路两侧和珠江三角洲,由曾生、王作尧等分别组织的“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等人民抗日武装(后合编为“东江人民抗日游击纵队”),活动在东至惠阳、西抵珠江口,北迄广州郊区、增城、从化,南濒大海的地区。

1939年5月,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正式改编为“第四战区第三游击纵队新编大队”(简称新编大队),曾生任大队长,副大队长郑晋,政训员周伯明。在此之前一个月,王作尧领导的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经过关系搭线,也改编为“第四战区第四游击纵队直辖第2大队”,大队长王作尧,政训员何与成。

部队虽然改变了番号,但仍保持原来中共的组织和独立的编制,在作战行动、军政训练、干部任免和经济上完全独立自主。这样,在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下取得合法地位,就更有利于发动群众和争取华侨、港澳同胞的支持。

1939年11月,蒋介石亲派陈诚到广东部署反共行动。广东国民党东江当局立即配合,于12月下旬颁令限制“东团”的活动。

1940年1月底,“东团”23人被逮捕。

而这仅仅是东江国民党当局反共的前奏曲。大规模的被“瓦解与消灭”的厄运,不久之后便降临在东江两支“姓共”的游击队头上。

国民党当局对“东团”进行诱捕围歼,在这过程中,何与成等骨干壮烈牺牲。经过一番鲜血的洗礼之后,王作尧、曾生二部,合在一起剩下不足100人。但这100左右号人,正所谓“火种”。

1940年8月下旬,曾生、王作尧两部回到宝安布吉乡的上下坪村后,中共东江特委决定部队在这里休整,并召开干部会议,传达中共中央“五·八”指示,确定部队今后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方针。1940年9月中旬,会议如期举行,会议由林平主持,梁鸿钧、曾生、王作尧、邬强、卢伟良、周伯明、蔡国梁、阮海天、黄高阳等参加。

林平在会上传达了中共广东省委的决定。部队抛弃国民党原先给的“新编大队”、“第二大队”的番号,改称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

从此,曾、王两部在组织上完全摆脱了与国民党的关系,不受国民党的约束,不受限制地扩大自己的力量,独立自主。这样,部队以更鲜明的面目出现在广东人民的面前。

会议还决定,第三大队配备70多人开赴东莞活动,建设以大岭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第五大队配备30多人留在宝安路西一线,建设以阳台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部队的领导机关设在东莞,林平、梁鸿钧随第三大队行动。

上下坪会议之后,曾、王两部兵分两路,开辟了牵制广九铁路之日军的两个抗日根据地,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日军把阳台山、大岭山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但地形民情于中共游击队有利,日军的正规军战术对此一筹莫展。

于是,东江战场上,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多次粉碎日军对东莞、宝安地区的“扫荡”和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在“两面作战”中,巩固了大岭山、阳台山两个抗日根据地,军事力量不断扩大。

1943年8月23日,对于东江地区的抗日游击队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天,延安的新华社在《解放日报》发表了两个中共重要文件:《国共两党抗战成绩的比较》和《中国共产党抗击的全部伪军概况》。文件代表中共中央,第一次向全国以至全世界宣布了这样一个事实:广九铁路地区抗击日伪军的那支战功卓著的抗日游击队,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

接着,无线电波穿越万里长空,向百粤传递信息——中共中央电示南方工委;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的番号改称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

12月2日,司令员曾生、政委林平、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王作尧、政治部主任杨康华发表了《东江纵队成立宣言》,向全国全世界宣布中共领导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正式成立。这一天,正巧是5年前惠宝人民抗日游击队诞生的日子。

“东纵”成立后,全面的游击战争迅速展开,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除了陆上同日伪军作战,东纵还专门组织海上游击队,在海上袭击日军。

1944年8月17日,延安《解放日报》以《东江纵队威震港澳》的醒目标题,报道了东纵1944年上半年的战况:与日伪军战斗148次,攻克日伪军据点10个,破坏公路377里,铁路70里,桥梁12座,毙伤日军440人,伪军560余人,俘伪军764人,策反144人。

至此,华南、已经与华北、华中一道,成为敌后的三大战场之一。

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来,举国欢腾,普天同庆。

广东抗日战争的胜利,自然与全国的局势乃至世界的局势密不可分。但广东军民在这片自己的先人祖祖辈辈生息的土地上,为抵御外寇所付出的沉重牺牲和不懈努力,亦是应当引为自豪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