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网络系统的远离平衡态特性分析
论互联网的本质以及互联网发展中的三个关键性节点
互 联 网 作 为 人 类 最 伟 大 的 发 明 之 一 ,几 十 年 来 不 断被 人 们 从 技 术 、结 构 、 内 容 、应 用 以 及 发 展 趋
网是 开 放 的 。互 联 网 的 基 本 结 构 是 一 种 典 型 的 拓 扑
结 构 。任 何 一 个 计 算 机 只 要 遵 从 T C P / I P协 议 并 拥 有一个 I P地 址 就 可 以 通 过 网 络 端 口接 人 到 互 联 网 中 ,实 现 全 球 性 的信 息 资 源 共 享 。 在 无 线 网 络 和 卫 星 通 讯 高 度 发 达 的 今 天 ,这 种 接 入 几 乎 不 受 时 间 、 地 点 的限 制 ,使 全 世 界 的 人 们 足 不 出 户 便 实 现 互 联 互 通 。二 是 从 信 息 内 容 上 看 互 联 网 是 开 放 的 。它 可 以 容 纳 不 同观 点 、不 同 信 息 的 碰 撞 与 交 锋 , 同 时 对 来 自各 方 的信 息 内 容 进 行 筛 选 、 整 合 与 再 创 造 ,从
一
、
互联 网的传播 特 点 和 运 行规 律 是 “ 去 中心 化” 。
因此 ,在 网 络 上 ,不 存 在 所 谓 的 “ 中心” 或 权 威 ,每
“ 自组 织 系 统 ” 是 指 一 类 在 与 外 界 环 境 的 相 互 作 用 下 ,在 没 有 外 在 组 织 者 以 特 定 的 方 式 对 其 干 预 的
上述分析都证 明 :互 联网是 一个 远离平衡态的系统 。
互 作 用
互联 网的传 播 主体 借 助 于 网络 结 构传 递 信 息 。
从 本 质 上 看 ,互 联 网 是 一 种 耗 散 结 构 ,因 此 , 它 无 疑 属 于 自组 织 系 统 的 范 畴 。得 出 该 结 论 的 主 要 依 据在于 : 1 . 互 联 网是 一 个 开 放 的 系统 这 主 要 表 现 在 两 个 方 面 :一 是 从 结 构 上 看 互 联
孤网运行与频率稳定研究综述
二、孤网频率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1、能源供应:孤网内的能源供应情况直接影响到频率的稳定性。如果能源 供应不足,会导致频率波动,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系统崩溃。
2、负荷变化:负荷的变化也会对孤网频率产生影响。在负荷突然增加的情 况下,频率可能会下降;而在负荷突然减少的情况下,频率可能会上升。
3、设备故障:设备故障如发电机故障、输电线路故障等,都可能对孤网的 频率产生不利影响。
一、孤网运行模式概述
孤网运行模式是指电网在独立运行状态下,通过分布式能源的供给满足本地 负荷需求,不与大电网进行电能交换。这种模式具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环 境污染等优点,但在运行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频率稳定 问题。
二、频率稳定问题研究现状
在孤网运行模式下,由于分布式能源的间歇性和不确定性,频率波动成为一 种普遍存在的问题。目前,针对频率稳定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储能技术应用
储能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频率调节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孤网运行中。例如, 超级电容、电池储能等技术在很多孤网系统中得到了应用。这些技术能够吸收多 余的电能,并在电能不足时释放,从而保持频率的稳定。
2、优化调度策略
通过对分布式能源的优化调度,可以降低频率波动的幅度和频率。一些研究 者提出了基于预测数据的优化调度策略,通过预测负荷和可再生能源的输出,合 理分配能源供给,以达到稳定频率的目的。
孤网运行与频率稳定研究综述
目录
01 一、孤网运行模式概 述
02
二、频率稳定问题研 究现状
03 三、未来研究方向
04 四、结论
05 参考内容
随着能源结构的转变和清洁能源的大力发展,电网系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 变革。特别是近年来,大电网与分布式能源的融合发展成为一种趋势,孤网运行 模式因此得到了广泛的。然而,孤网运行模式下频率稳定问题一直是研究的重点 和难点。本次演示将从孤网运行与频率稳定的角度出发,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并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
平衡传输和非平衡传输
平衡传输和非平衡传输在电子设备和通信领域,传输信号是非常重要的。
平衡传输和非平衡传输是两种常见的传输方式。
本文将探讨这两种传输方式的原理、优缺点以及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
一、平衡传输平衡传输是指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使用两根相互对称的导线进行传输。
其中一根导线传输正向信号,另一根导线传输反向信号。
这种传输方式通过在传输介质上施加相等但反向的信号来抵消干扰信号,从而减小信号的失真和噪声。
平衡传输的优点是抗干扰能力强,传输距离远,信号质量稳定。
它适用于需要长距离传输、对信号质量要求高以及抗干扰能力要求较强的应用场景。
比如音频和视频设备中的XLR插孔就是一种平衡传输接口,专业音频设备通常使用平衡传输来提供更高质量的音频传输。
二、非平衡传输非平衡传输是指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使用一根信号导线和一根地线进行传输。
信号通过信号导线传输,而地线则用于提供电流回路。
非平衡传输在传输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因此信号质量相对较差。
非平衡传输的优点是简单、成本低。
它适用于信号要求不高、传输距离较短且不易受到干扰的应用场景。
比如普通家庭音响设备中的RCA接口就是一种非平衡传输接口,它常用于短距离音频传输。
三、平衡传输和非平衡传输的区别平衡传输和非平衡传输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抗干扰能力和传输距离。
平衡传输通过反向信号的抵消来减小干扰,因此抗干扰能力强,传输距离远。
而非平衡传输则容易受到外界干扰,信号质量相对较差,传输距离较短。
四、平衡传输和非平衡传输的应用场景1. 音频传输:平衡传输适用于对音质要求较高且需要长距离传输的场景,比如专业音频设备、演唱会音响系统等。
非平衡传输适用于对音质要求不高且传输距离较短的场景,比如家庭音响设备、个人音乐播放器等。
2. 视频传输:平衡传输适用于需要长距离传输且对图像质量要求高的场景,比如监控系统、舞台灯光控制系统等。
非平衡传输适用于对图像质量要求不高且传输距离较短的场景,比如家庭电视设备、电脑显示器等。
基于熵理论的网络舆情系统分析
舆情导控的黄金时期 ,并且网民对事件的关注平均
周 期 为半个 月 ,如果 事件 得 到及 时有 效 的处理 ,网 民很 容 易被 一 个 更 新 的 事 件 所 吸引 ,引起 兴 趣 转 移 ,[ 5 舆情 得 到有效 控 制 ,网络 系统 有序 发展 。 第 三 阶段 ,舆 情 的熵 流 d S e < O ,且 I d S e l > d S i ,
二 、基 于舆 情熵 复 杂性 的计 量
波 尔兹曼较早地 提 出信息 与熵 之间 的关 系 , 他指 出 “ 熵是关于物理学状态 的信息不定性 的测 度 ” 。信 息 与熵 是一 对相 反 的量 ,信息 就 是负熵 , 个 系统有序度越高 ,它 的熵越小 ,信息量越大 ; 反 之 ,一个 系统 越 是无 序 ,它 的熵越 大 ,信息 量 越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息源发出到传统大众媒体开始介入 的平 均时长为 2 . 3 1 天 ,大约 5 0 多个 小 时 ,这段 时 间是 最好 的危 机
公关 时 间 ,但 是 如果相 关 方处 理不 当就 会产 生难 以 估量 的后 果 。所 以在舆 情 发生 之初 相关 方能 够及 时 准确 地公 开发 布 相关信 息 ,通 过与 网 民之 问不 断交 换 信 息 ,加 之 网 络存 在 自我 修 正 机 制 和 无 影 灯 效
的有 序结 构 。也就 是说 在舆 情 危机 发生 后得 到及 时
有效 的处理 ,不但使事件本身得到很好 的处理 ,而
且 在整个 过 程 中系统 的有 序度 不 断得 到提 高 。
这 三个 阶段 是说 明舆 情 处 理得 当的情况 ,但是
耗散结构实际[整理版]
耗散结构理论耗散结构理论是指用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方法,研究耗散结构形成的条件、机理和规律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是伊里亚·普里戈金(Ilya Prigogine)教授,由于对非平衡热力学尤其是建立耗散结构理论方面的贡献,他荣获了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
普里戈金的早期工作在化学热力学领域,1945年得出了最小熵产生原理,此原理和翁萨格倒易关系一起为近平衡态线性区热力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普里戈金以多年的努力,试图把最小熵产生原理延拓到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去,但以失败告终,在研究了诸多远离平衡现象后,使他认识到系统在远离平衡态时,其热力学性质可能与平衡态、近平衡态有重大原则差别。
以普里戈金为首的布鲁塞尔学派又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建立起一种新的关于非平衡系统自组织的理论──耗散结构理论。
这一理论于1969年由普里戈金在一次“理论物理学和生物学”的国际会议上正式提出。
耗散结构理论提出后,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很多领域如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经济学、哲学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评价普里戈金的思想时,认为它可能代表了一次科学革命。
耗散结构理论可概括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不管是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乃至社会的、经济的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这种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新的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由于需要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或能量才能维持,因此称之为“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ructure)。
可见,要理解耗散结构理论,关键是弄清楚如下几个概念:远离平衡态、非线性、开放系统、涨落、突变。
协同论协同学(Synergetics)协同学亦称协同论或协和学,是研究不同事物共同特征及其协同机理的新兴学科,是近十几年来获得发展并被广泛应用的综合性学科。
平衡态和非平衡态系统的特性及其相互转化规律
平衡态和非平衡态系统的特性及其相互转化规律平衡态和非平衡态系统是热力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描述了系统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和行为。
平衡态系统是指系统处于稳定的、宏观上不发生变化的状态,而非平衡态系统则是指系统处于不稳定的、宏观上可能发生变化的状态。
本文将分别从平衡态系统和非平衡态系统的特性、相互转化规律等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平衡态系统具有以下特性。
平衡态系统是指系统的各种宏观性质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均匀的,并且它们之间存在一种平衡,即系统的总熵达到最大值。
平衡态系统还具备沿着任意一个方向都是稳定的性质,即当系统稍微偏离平衡态时,它会自发地向平衡态靠近,并且不会继续在非平衡方向上变化。
其次,非平衡态系统与平衡态系统相比具有以下特性。
非平衡态系统是指系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它们的宏观性质在空间和时间上可能出现不均匀分布,存在一些局部的变化和不均衡现象。
非平衡态系统通常是远离平衡态的状态,它们需要外界的驱动或能量输入才能维持其不稳定状态。
在非平衡态系统中,热量和物质会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传递和转化,从而引起一系列的非平衡现象,如涨落、耗散等。
平衡态系统和非平衡态系统之间存在相互转化的规律。
当外界条件发生改变时,系统从一个状态转变到另一个状态的过程可以包括从平衡态到非平衡态的转化,或者从非平衡态到平衡态的转化。
这种相互转化的规律可以通过热力学的基本方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来描述。
在从平衡态转化为非平衡态的过程中,系统内部的能量和物质将会发生重新排列和分布,使得系统的熵增加。
熵增加是不可逆过程的特征,它代表了系统从有序状态向混乱状态转变的趋势。
在这个过程中,系统会通过吸收外界的能量或物质来维持其不稳定状态,并且会产生一些不可逆的热量损失和耗散。
相反,在从非平衡态转化为平衡态的过程中,系统的能量和物质将向着均匀和稳定的方向重新分布。
这个过程是有序的,系统的总熵将会减小。
在这种转化中,系统会释放出储存的能量,并且熵减的过程是可逆的。
无线网络通信中的信道模型分析与优化
无线网络通信中的信道模型分析与优化一. 信道模型分析无线网络通信中,信道模型是用来描述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衰减、多径效应、噪声和干扰等影响因素的数学模型。
通过对信道模型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无线信号传输的特性,并为优化网络性能提供指导。
1. 多径效应多径效应是指信号由发射端到达接收端存在多条路径,因此会产生多个反射、折射和散射的信号,这些信号在接收端会以不同的相位和功率到达,造成信号的衰减和散射。
多径效应会导致传输中的淡化、频率选择性衰落和时域扩展等问题。
2. 干扰和噪声干扰指其他无关信号对目标信号的影响,可以分为同频干扰和异频干扰。
同频干扰是指相同频率的其他信号对目标信号的影响,异频干扰则是指不同频率信号的影响。
噪声是指信号传输过程中由于各种电磁干扰和器件本身的噪声而产生的随机干扰,会降低通信系统的信噪比。
3. 信道容量信道容量是描述无线信道所能承载的最大信息量,通常以比特率为单位。
信道容量的大小受到信噪比、带宽和调制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在优化无线通信中,提高信道容量是一项重要的目标。
二. 信道模型优化为了提高无线网络通信的质量和性能,需要针对信道模型进行优化调整。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信道模型优化方法:1. 天线设计天线是无线通信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设备,通过优化天线设计可以改善信号的传输性能。
例如,利用多个天线实现天线阵列技术,可以增加天线的方向性和增益,减少多径效应对信号的影响。
2. 基站的布局与优化合理的基站布局和优化可以减少信号的传播路径,降低多径效应的影响,并提高信道的质量。
通过对基站距离、方向和天线高度的调整,可以改善信号的覆盖范围和接收质量。
3. 功率控制适当的功率控制可以避免信号过强或过弱对信道带来的影响。
对发送端和接收端的功率进行优化调整,可以有效地减少干扰和噪声,提高信号的可靠性和传输速率。
4. 调制方式选择不同的调制方式对信号传输的性能有不同的影响。
根据具体的通信需求和环境情况,选择适合的调制方式可以提高传输的效率和可靠性。
lte 信道均衡 概念 -回复
lte 信道均衡概念-回复本文将以"[LTE 信道均衡概念]"为主题,详细介绍LTE(Long Term Evolution)中的信道均衡的概念及其相关内容。
我们将从基本概念开始,逐步探讨相关理论和技术,并介绍不同类型的信道均衡算法和应用场景。
第一部分:信道均衡的基本概念(200字)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信道均衡是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
由于环境的复杂性和多路径传输等因素,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遭受衰落、失真和干扰等影响,导致接收到的信号质量下降。
信道均衡通过抵消这些信道影响,使接收信号能够更加准确地还原成发送信号,从而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性能。
第二部分:LTE中的信道均衡理论(400字)在LTE系统中,主要使用两种信道均衡技术:线性均衡和非线性均衡。
1. 线性均衡:线性均衡是一种基于求解联合最小均方误差(MMSE)准则的方法。
它通过估计信道响应的逆滤波器来抵消信道引起的失真。
其中,最常用的线性均衡算法是线性等化器(LE)。
线性等化器可以通过前向/后向递归滤波器和线性滤波器的方式实现。
2. 非线性均衡:由于LTE系统中存在大量的码字组合和复杂的信道传输特点,线性均衡器的性能有限。
因此,非线性均衡成为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常用的非线性均衡器包括:判决反馈均衡器(DFE)、类迭代干扰抵消器(LINC)和相位跟踪均衡器(PTE)。
这些均衡器通过引入非线性处理来提高性能。
第三部分:不同类型的信道均衡算法(600字)1. LE-LTE算法:LE-LTE算法是线性等化器在LTE系统中的应用。
该算法具有简单、低复杂性和低功耗的特点,适用于低信噪比环境。
2. DFE-LTE算法:DFE-LTE算法是判决反馈均衡器在LTE系统中的应用。
它通过在接收端引入一个后向滤波器来抑制ISI(间隔符号干扰)和ICI (符号间干扰),提高系统的信号质量。
3. VBLAST-LTE算法:VBLAST-LTE算法是基于垂直贝尔曼矩阵分解的线性检测算法。
电信行业的网络拓扑设计与优化
电信行业的网络拓扑设计与优化网络拓扑是指网络中各个节点之间的连接方式及拓扑结构。
在电信行业中,网络拓扑的设计和优化对于提高网络性能、降低成本以及提供优质的通信服务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电信行业中常见的网络拓扑设计与优化方法,并探讨其应用。
一、传统的网络拓扑结构分析在电信行业中,传统的网络拓扑结构主要包括星型网络、环型网络、总线型网络、网状网络等。
这些拓扑结构各有优点和适用场景。
1. 星型网络:星型网络是将各个节点都与中心节点连接的形式。
中心节点负责管理和传输数据,各个节点通过中心节点进行通信。
星型网络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稳定性,适用于中小型企业或家庭网络。
2. 环型网络:环型网络是将各个节点按照环形连接的方式布置的网络拓扑。
环型网络的特点是数据传输和节点之间的通信速度较高,适用于高性能要求的场景,如金融交易等。
3. 总线型网络:总线型网络是将各个节点都连接到同一条总线上的拓扑结构。
总线型网络具有成本低、易于操作的优点,但节点之间的通信效率较低,适用于小型局域网或个人电脑网络。
4. 网状网络:网状网络是将各个节点通过多个连接组成网状结构的拓扑。
网状网络具有冗余性和可靠性较高的优点,适用于大型企业或互联网等复杂的场景。
二、电信行业中的网络拓扑设计电信行业的网络拓扑设计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网络规模、业务需求、容错性、可扩展性等。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网络拓扑设计方案。
1. 分布式拓扑:将网络节点分散布置在不同地点,各个节点之间通过传输介质(如光纤)连接。
分布式拓扑可以提高通信效率和资源利用率,适用于跨地域通信的场景。
2. 核心-边缘拓扑:将核心节点与边缘节点相连,核心节点负责传输核心数据,边缘节点负责接入用户和处理用户请求。
核心-边缘拓扑能够提供高可靠性和高性能的通信服务,适用于大规模的电信网络。
3. 多级层次拓扑:将网络分为多个层级,每个层级都有特定的功能和任务。
多级层次拓扑可以提高网络的管理效率和灵活性,适用于复杂的电信业务环境。
系统科学与方法复习资料
系统科学与方法1.简述系统五个基本要素及其之间关系①组成:组成不同,功能相异。
能动组元具有自我改造能力。
组员的功能决定其在结构中基本地位。
组元特性影响其在结构制约条件下自主行为。
②结构: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促使组元向胜任其在结构中作用方向转变。
结构为运行提供约束,运行在结构基础上发挥作用。
组成、结构、运行通过系统功能影响环境。
③运行:组成、结构相同,运行不同,功能相异。
运行可以改造组元。
运行优化可以弥补结构缺陷。
运行可以改善自身运行。
④环境:环境影响系统现时功能,环境影响系统功能发展。
环境决定系统可能的输入输出,影响系统固定组元与运转组元的补充、更新、改造。
系统结构要适应环境,环境提供系统结构改进的目标模型。
环境信息是主体决策的必要基础,提供系统运行改进的目标模型。
⑤功能:有生命力的系统都有通过优化组成、结构、运行并主动改造环境,使自身功能不断完善与发展的功能。
2.简述不确定性决策方法采用的五种准则①悲观准则:决策者从最坏的情况出发,向最好的情况争取,带有一定保守性质,反映决策者保守悲观的态度②乐观准则:决策者从最好的情况出发,不放弃任何一个能获得最好结果的机会,争取好中求好,带有冒险性质,反映决策者冒进乐观态度③折中准则:决策者对客观情况估计既不保守也不冒险④最小后悔值准则:决策问题中,决策者必然应当选择收益最大的方案,如果决策失误,会感到后悔,由于决策失误造成的收益损失值称为后悔值3.简述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①专家咨询法:组织若干对评价对象熟悉的专家,通过一定方式对指标权重独立地发表见解,用统计方法做适当处理②熵值法:熵是信息论中测定不确定性的量,不确定性越大,熵越大,熵值法就是用指标熵值来确定权重③与评价方法结合:最常用层次分析法4.简述耗散结构形成的基本条件①系统必须是开放的,且系统与外界之间的物质和/或能量交换达到一定阈值②系统必须远离平衡态③系统内部不同部分间存在着非线性相干作用④系统状态会出现涨落5.简述头脑风暴法基本原则①延迟评判原则:排除讨论过程中由于害怕批评产生心理障碍②营造气氛原则:激发与会者任意想象,尽情发挥,不受熟知的常识和已知规律的束缚③注重数量原则:强调有限时间内提出设想的数量越多越好,发言量越大,出现有价值设想概率越大④借题发挥原则:鼓励与会者通过别人的设想开拓自己的思路,或更新奇,或补充,或综合若干他人思想提出新设想6.简述层次分析法(AHP)的应用步骤①明确问题:对评价问题有明确认识,弄清问题范围,所包含的因素,因素之间相互关系,需要得到的解答②建立层次结构:根据对评价问题的分析,建立由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对象组成的层次结构,最下层为评价对象层,上面为指标体系组成的各层③建立判断矩阵:将人们对每一层次中各元素相对于上一层某一要素的相对重要性判断用数值表示出来,写成矩阵的形式便于形成判断矩阵④层次单排序: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对于上层某元素而言本层各元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⑤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判断思维的逻辑一致性⑥层次总排序:计算一层中各元素对更上一层的相对重要性权值⑦总排序一致性检验:判断思维的逻辑一致性7.比较霍尔三维结构与切克兰德方法论的异同点相同点:均为系统工程方法论,都是问题导向,具有相应的逻辑过程不同点:①霍尔方法论主要以工程系统为研究对象,切克兰德方法论更适合对社会经济和经营管理等“软”系统问题研究②前者的核心内容是优化分析,后者的核心内容是比较学习③前者更多关注定量分析方法,后者比较强调定性或者定量定性有机结合的基本方法④后者较之间具有反馈过程8.简述系统的定义及其基本属性定义: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包含功能、组成、结构、运行、环境五个基本要素基本属性:①整体性:系统中具有独立功能的要素能围绕系统的整体目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逻辑上统一和协调为系统的整体行为②相关性: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存在有机联系③层次性:每一个系统都是由子系统组成的,它本身又是更大系统的一部分④相似性:遵照将系统的空间尺度逐步缩小的方向分解,进入原子及更细微的层次,千差万别的宏观事物具有相同的构成⑤稳定性:当由于某些原因使系统状态稍微偏离稳态时,在系统内部调节机制作用下系统会自动复原,回到稳态,系统排除干扰、恢复到稳态的特性称为稳定性9.简述绘制网络图的基本原则①不许循环:不允许出现循环路线②两点一线:相邻两节点之间只能有一条箭线③首尾有圈:箭线的首尾都必须有节点④始终唯一:整个网络图上只能有一个最初节点和一个最终节点⑤编号有序:结点编号不能重复,箭头结点编号必须大于箭尾结点编号10.比较软硬系统方法论的异同点(画表)相同点:均为系统方法论、均以问题为起点、均具有相应逻辑过程11.简述5W1H法,及其在系统分析中的作用。
上下行不平衡分析
无线信号根据传播方向分为上行和下行两个方向,在理想情况下上下行链路是平衡的,考虑到BTS接收灵敏度比MS稍高,上行信号允许稍弱。
即在任何区域基站侧和手机侧均可以同时收到对方的信号,或者同时无法收到对方的信号。
由于无线信号传播路径的不确定性以及实际环境的差异,在整网范围内完全实现无线链路上下行平衡是不可能的。
因此网络中必然存在下行信号可以覆盖而上行信号无法覆盖到的区域,在这些区域内,用户可以收到网络侧的消息而网络侧无法收到用户手机上报的消息,包括寻呼响应。
因此在这些区域内也很容易出现用户已出服务区的现象。
对于这种情况的用户已出服务区现象,首先可以通过调整无线参数,“RACH忙门限”、“RACH错误门限”、“MS最小接入电平”、“RSSI校正”等值来优化上下行平衡关系。
1、上下行不平衡或上行接收灵敏度低问题原因:当下行覆盖范围大于上行。
在小区边缘将产生伪覆盖区;在伪覆盖区内手机能够正常接收基站的信号,但是无法接入系统。
用户做主叫无法获得服务,作被叫时,就会出现不在服务区现象。
定位手段:话统中的“功率控制性能测量”、“上下行平衡性能测量”等解决方法:a、检查工程安装质量;b、调整无线参数。
2、配置基站功率未考虑各种合路器插损的区别问题原因:例如:SCU的插损比CDU高3~4dB,如果配置载频功率等级数据时没有考虑到两者的区别,将会导致配置SCU的小区下行功率偏小,覆盖不良。
3、小区重选频繁导致用户做被叫出现不在服务区现象问题原因:小区重选过于频繁,会影响手机的接入性能。
定位手段:实地路测和拨打测试;解决方法:a、通过网络优化改善小区覆盖b、调整无线参数上下行不平衡,指目标覆盖区域内,上下行对称业务出现下行覆盖良好而上行覆盖受限(如UE的发射功率达到最大仍不能满足上行BLER要求),或上行覆盖良好而下行覆盖受限(表现为下行专用信道码发射功率达到最大仍不能满足下行BLER要求)的情况。
上下行不平衡的覆盖问题比较容易导致掉话。
情报学复习资料(2)
情报科学理论——第2章情报科学的基本原理2.1 离散分布原理信息、知识和情报是以离散形式分布的,在离散分布基础上趋向集中。
情报学需要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获取情报密度最大的情报源,为用户情报需求提供最优服务由此离散分布原理实际上主导着整个情报活动,对其研究也将揭示情报学的奠基性的定律。
2.1.1 原理的表现形式内容单元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分散于各种著作或不同形式的载体中。
本质上是由知识体系自身的分化和综合决定的,与情报的生产、利用,情报的累积性、再生性、老化性以及对创造者的独立性有密切的关系。
2.1.2 原理的研究成果——布拉德福定律频次——等级排序法按某一具体事项(如文章、作者,词等情报单元)在其主体来源(如期刊,作者集合或词的集合)中的出现频次按递减顺序排列起来,就会导出布拉德福分布。
这种现象广泛存在与社会科学领域内,如城市人口分布,书籍按页分布等。
这实质上是情报离散分布基础上形成的核心趋势和集中取向,是“成功”累积的结果,也是“马太效应”的表现形式。
2.布拉德福定律定律的两个不足对情报离散分布的机理研究得还不够深入。
对情报离散分布规律的研究还停留在宏观水平上即对期刊上发表的科学论文分散规律的研究,而在微观层次上对情报离散分布的研究—即在内容单元(而不是文献)和内在逻辑联系层次上的研究仍不多见。
案例:埃格希和鲁索出版了《情报计量学引论》,在论及情报的分散规律时,仍然是以宏观层次的文献为基础的根本上混淆了哲学。
2.1.3 微观层次的研究工作以实证的方式研究科学情报(信息)的分布以实证的方式研究网络信息的分布分析信息离散分布形成的机理通过这些工作,我们可以看到情报科学发展模式及其基本定律的一致性与稳定性。
2.1.4 信息离散分布或核心趋势的形成过程布拉德福定律:著者都希望把他们的文章发表在本专业领域的、过去已经发表了大量高质量论文的这类期刊上。
投稿数量增加,因而对文章的质量要求提高,期刊的威信也随之日益提高,便产生了一些带“核心”性质的期刊,这就是文献情报分布中的“集中”趋势。
Lotka—Volterra竞争扩散系统连接边界平衡点和正平衡点行波解的存在性
Lotka—Volterra竞争扩散系统连接边界平衡点和正平衡点行波解的存在性Lotka—Volterra竞争扩散系统是描述两个物种在空间中竞争和扩散的数学模型。
该模型结合了Lotka—Volterra竞争方程和Fisher扩散方程,对物种在空间中的分布和相互作用进行了全面的描述。
在这个系统中,连接边界平衡点和正平衡点的行波解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讨论关于Lotka—Volterra竞争扩散系统连接边界平衡点和正平衡点行波解存在性的相关理论和结果。
一、介绍Lotka—Volterra竞争扩散系统是描述两个物种在空间中的竞争和扩散情况的数学模型。
该系统由以下偏微分方程组组成:\[\begin{cases}\frac{\partial u}{\partial t} = d_1 \Delta u + r_1u(1-\frac{u}{k_1}) -\alpha_{12}u v \\\frac{\partial v}{\partial t} = d_2 \Delta v + r_2v(1-\frac{v}{k_2}) -\alpha_{21}v u\end{cases}\]u和v分别表示两个物种的密度,t表示时间,d_1和d_2分别表示两个物种的扩散率,r_1和r_2分别表示两个物种的增长率,k_1和k_2分别表示两个物种的 carrying capacity,\alpha_{12}和\alpha_{21}表示两个物种间的竞争系数。
我们将在此讨论该系统连接边界平衡点和正平衡点行波解的存在性问题。
首先我们将介绍关于边界平衡点和正平衡点的基本概念,然后讨论连接这两类平衡点的行波解的存在性。
二、边界平衡点和正平衡点边界平衡点是指在Lotka—Volterra竞争扩散系统中,当空间为有界区域时,系统的平衡点处于区域边界上的情况。
正平衡点则是指系统的平衡点在有界区域内部的情况。
对于Lotka—Volterra竞争扩散系统,平衡点的存在性和稳定性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
电信级以太网QoS的解决思路与方案
务 时延及抖 动都 非常小 , 基本不 存在Qo。 尔兰 的经典排 队 爱 分 析 采用 了M/ m/ M/ m的排 队模 型 .得 到话务 量 、 呼 损 率 与 中继 的定量 关 系 。 这是C AC( 叫接 纳控 制 ) 呼
营 网络解决 电信级 Q S o 的思 路 , 给 出了解决方 案 。 并
发 展及运 营 中出现 的尖 锐 问题 而不 得不考 虑现 实的
但P T S N必须 基 于全 网 同步 .而且 由于T DM的颗 粒 性及 语音业 务 的特性 , 带宽利用 率无法 提高 。
13 解 决 方 案 的 思 路 .
解 决方案 。运 营商是推 动 电信技术发 展 的最重要 动 力, 基于运 营要求 研究 网络技 术发展 是个重 要课题 。
对Q S o 的调 节 和 控制 由控 制 面 与承 载 面 分 工 。
对 Q S 保证 能 力要 求 在 承 载层 面 ( o的 承载 子 网 ) 实 现, 控制 面只对Qo 的具 体配置 提 出要 求 。Qo 的保 S S
PT S N是成功 的语音 运营 网络 , 中可 以获得一 从
F l、1 厂/ .-, e 01  ̄ h. c 1 1
路 化服 务等解决 方案 , 足新 业 户进行分 类管理 、 区分 满
级 以太 网中 引入 了E C( V 以太 网虚 连 接 ) 概念 , 用 对
到输 出 的时隙 , 只设置 少量 的缓 存 , 本上 不存在 队 基
列 的概念 。 交换 时延 可以定 量分析 , 而且 一路语音 的 数字 信号所 经过 的途径 几乎是 确定 的 ,抖 动几乎 不 存在 。可见 物理层 基 于T M的同步传 输 与交换使业 D
k is bt 为基 准单 位 , D / T M的传 送依 托P DH ( 同步数 准 字 系列 ) DH( 或S 同步数 字 系列 )这 两种传 输方式 是 , 同步 的 , 传输 时延 只受 到距 离 的影 响 。T M的交 换 D
平衡态和非平衡态系统之间的差异
平衡态和非平衡态系统之间的差异系统是指任何与我们所关注的对象有关的部分,并且可以通过其周围的环境进行区分。
在物理学和工程学中,系统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设备、一个化学反应堆或一个生态系统。
对于研究和理解这些系统的行为和性质,我们通常将它们分为平衡态和非平衡态系统两类。
平衡态系统是指处于稳定平衡状态的系统,其各种因素和属性保持稳定不变,不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平衡态系统可以用平衡态条件来描述,这些条件包括热力平衡、力学平衡和物质平衡。
在这种状态下,系统的宏观性质可以用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定律和关系来预测和描述。
非平衡态系统则是指系统处于不稳定或失去平衡状态的系统。
在这种状态下,各种因素和属性不再保持稳定不变,而是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非平衡态系统通常表现出动态和复杂的行为,因为它们处于持续的能量和物质交换中。
这些交换可以是热量传递、质量输运、化学反应或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
在平衡态系统中,系统的宏观性质可以由热力学平衡条件来描述。
热力学平衡是指系统中各个部分的温度、压力和化学势等参数之间达到平衡状态,且不随时间发生变化。
在平衡态系统中,热力学定律可以被应用于确定系统的状态和性质。
例如,热力学的零th定律告诉我们如果两个系统与第三个系统分别处于热平衡,那么它们之间也处于热平衡。
相比之下,非平衡态系统的动态行为更加复杂。
这些系统可能处于稳定的周期性运动、分岔现象或混沌状态等。
非平衡态系统的动态行为往往由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相互作用和反馈过程所决定。
这些相互作用可能导致系统内部的能量流动、熵的产生和破坏、以及系统状态的不可逆性。
非平衡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们处于与环境的开放联系中。
这意味着系统可以与其周围的环境进行能量和物质的交换。
这种开放联系使得非平衡态系统能够摄取和消耗能量,并将其转化为系统内部的有序结构和功能。
这种能量转换和结构形成过程是非平衡态系统动态行为的核心。
平衡态和非平衡态系统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系统的稳定性:平衡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其各种因素和属性保持稳定不变;而非平衡态系统则是处于不稳定状态,其各种因素和属性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平衡和非平衡信号
平衡信号和非平衡信号的定义:声波转变成电信号后,如果直接传送就是非平衡信号,如果把信号反相(中间差一个Pi),然后同时传送反相的信号和原始信号,就叫做平衡信号。
平衡信号送入差动放大器,原信号和反相位信号相减,得到加强的原始信号,由于在传送中,两条线路受到的干扰差不多,在相减的过程中,减掉了一样的干扰信号,因此更加抗干扰。
这种在平衡式信号线中抑制两极导线中所共同有的噪声的现象便称为共模抑制。
所以平衡线路只需要在输入输出信号增加一个差动放大器就可以实现。
非平衡用的是单相电平信号,为防止共模干扰使用同轴电缆,外皮是地中间芯是信号线,BNC接口。
如我们用的调音台的话筒输入,卡农的是三芯,标准的平衡接口。
现在有的台子上是卡农和TRS 的通用插件座。
也就是说你可以用大2 芯或大3 芯的插头接话筒入。
但当你用大 2 芯的线时,音量小而且有杂音。
这就是非平衡的线接在平衡口上的结果。
如改为大3 芯的插头,就没有问题了。
平衡信号和非平衡信号的接法原理与简介:A、XLR(卡农)插头,输出/输入平衡信号,高阻抗。
分“公”、“母”两种,其中“公”用于输出信号,比如将信号输入给调音台;“母”用与接受信号,比如接受话筒的信号等。
B、TRS(大三芯),用于平衡信号(此时功能与卡农插一样),或者用于不平衡的立体声信号,比如耳机。
C、TS(大二芯),用与单声道信号。
D、RCA(莲花),一般用于民用设备,比如我们常用的CD机,录音机等。
关于颜色标记补充一点:模拟的视频信号也会用这种插头(不过用RCA输出的视频信号质量是最差的),此时插头、插座的颜色为黄色。
补充:关于6.35mm插头(即TRS、TS)TRS、TS的直径是1/4英寸,换算成公制就是6.35mm,所以也俗称为"6.35"插头,如果称"6.5"插头其实是不准确的。
一、信号的平衡传输:平衡传输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音频信号传输方式。
它是利用相位抵消的原理将音频信号传输过程中所受的其他干扰降至最低。
网络的稳定性、无源性和耗散性
目录第1章概述 (1)第2章网络的稳定性 (2)2.1 系统平衡点稳定性定义 (2)2.1.1 自治系统平衡点稳定性 (2)2.1.2 时变系统平衡点稳定性 (3)2.2 平衡点稳定性判别方法 (4)2.2.1 自治系统平衡点稳定性判据 (4)2.2.2 时变系统平衡点稳定性判别 (6)2.3 Lyapunov函数的构造方法 (6)2.4L稳定性 (7)p2.5L增益 (8)22.6 小增益定理 (9)第3章网络的无源性 (10)3.1 无源性的概念 (10)3.2 无源性条件 (12)第4章网络的耗散性 (13)4.1 耗散性定义 (13)4.2 耗散性意义: (14)第5章三者之间的关系 (16)5.1 无源性与稳定性关系 (16)5.2 无源性与耗散性的关系 (17)参考文献 (18)第1章概述稳定是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的前提必要条件。
论文介绍了非线性系统平衡点Lyapunov稳定性分析理论,包括各种稳定形式的严格数学定义、稳定性判别定理。
另外,从映射或算子的角度给出了非线性系统输入—输出稳定性的定义与判别方法。
无源性的概念是与实际系统的能量存储函数以及外部输入和输出信号相关的概念。
它把系统Lyapunov稳定性和L稳定性联系在一起,为分析非线性系统平衡点处Lyapunov稳2定性和系统输入—输出L稳定性提供了方便直观的工具。
论文介绍了无源性定义和条件。
2将无源性的概念扩展,即可引入与系统L性能准则相关的系统耗散性的概念,这为分2析非线性系统抗扰性能提供了有力工具。
论文对耗散性概念、条件和意义进行了阐述。
论文还表明了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2章 网络的稳定性对于实际工程中的动态系统来讲,稳定性是最基本的要求。
对于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存在许多不同类型的稳定性问题[1]。
例如,Lyapunov 稳定性—无外部信号激励的情况下,系统的状态能够从任意的初始点回到自身所固有的平衡状态的特性。
因此,也称为平衡点的Lyapunov 稳定性。
网络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
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被控对象
传感器
执行器
…
传感器
执行器
现地工作站
现地工作站
操作员站
辅助工作站
图 1.1
分布式控制系统结构示意图
最早出现的 DCS 系统是 Honeywell 公司 1975 年开发的 TDC-2000 系统。在 DCS 系统中,现地工作站、操作员站以及一些其它辅助工作站等功能不同的计算机通过通 信网络实现互连,共同分担系统的工作。其中现地工作站主要用于过程控制,操作员 站用于操作员监视过程控制的情况,其它辅助工作站主要用于数据记录、系统优化等 功能。然而,在 DCS 系统中各个控制单元之间只是一种“松散”的连接关系,这是因 为绝大部分基本的控制任务(传感器采集、控制律计算、控制输出执行等)均在各个现 地工作站上独立完成,用于控制的实时信号并未经过网络进行传输。在 DCS 系统中, 仅仅只有一些简单的开关信号、报警信息、监视信息等通过网络共享。 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微芯片的发展日新月异,其价格也逐日降低,同时网络技 术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广为使用,这一切都为发展网络化的控制系统提供了良好的 契机。时至今天,基于现场总线等控制网络的网络控制系统(Networked Control Systems 简称 NCSs)已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网络控制系统的典型结构与信息流一般 如下图所示(其中虚线表示实时控制信息的传输):
Keywords:
NCSs, Switched system, Robust stability, LMI, Networked induced time-delay, Packets dropping.
I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_复杂系统与复杂社会系统
› 纵向复杂度:系统演化角度研究系统的不同演化 阶段复杂性的变化。基本观点认为,系统复杂度 是随着系统的演化而变化的,这对认识系统演化 规律有重要意义——复杂适应系统(CAS)。
› 横向复杂度:对不同种类复杂程度和复杂性质进 行比较——“不同种类系统的复杂性原则上是不可 比的”。重点要放在不同种类系统所具有的特殊复 杂性上。
性态与行为复杂性
› 属性复杂性质多样性和奇异性 › 演化复杂性(动力系统的复杂性)——远离平衡态、开放系统、
不可逆、对初始条件敏感、随机与不确定性 › 形状(外形与构型)复杂性——分形性、孤立波、复杂图形等方
面
功率谱——非随机运动进行特征时间尺度和频率 结构分析
图案复杂性与图形动力学——更加复杂
非线性现象 随机现象 生命现象 智能现象
世界本质上是复杂的,只有深入研究复杂的现实才 能有效地指导实践
探索复杂性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新的知识。世界本 质上是复杂的,只有深入研究复杂的现实才能有效 地指导实践
探索复杂性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新的知识 更好地认识事物,增加人类预见能力 SFI的创立与发展——探索复杂性 跨学科和交叉学科协作的需要 回归到人类认识世界的更高级本能上 从分析到综合,到智能管理的需要
› Fixed point (不动点)解一元二次方程,找到这个 动力学系统的fixed point
› Feigenbaum rule › bifurcation diagram
https:///2015/03/chaos-theory-logistic-map/ https:///WhyEngine/p/4069203.html
有关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的图书及论文,下 节课分享
请周日晚8:00前提交报告题目,周二晚8: 00前提交报告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 电信网络 远离平衡态 多样性 非均匀性
工业技术
SneTngna r 叠 幔蜀耻 cedcl vn a 圄凼 圈蛋 i h yo Hl e neo I t d c o n i e圈匿篮脚 o ■
电信 网络 系统的远离平衡态特性分析 ①
王 勇 ’ 张蕾 (, 1 长春工业 大学工 商管理学院 吉林长春 1 0 1 ; , 0 2 长春工 业大学信 息传播学 院 吉林长春 1 0 1 ) 3 2 0 3 2
中图分类号 : 6 1 F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4 0 8 (0 81() 0 1 0 1 7— 9X 2 0)lc一04 — 1. 来自1系统远离平衡态的意义
系 统 的 状 态 可 以 分 为 两 种 : 衡 态 和 平 非 平 衡 态 。 平 衡 态 是 整 个 系 统 呈 现 出 均 匀 、单 一 的特 点 , 一 种 无序 的 状 态 。非 平 是 衡 态 又 可分 为近 平衡 态 和远 离 平衡 态 。 在 近 平 衡 态 下 , 统 的 主 要 运 动 趋 势 是 走 向 系 平 衡态 , 在 远 离 平 衡 态 时 , 统 在 某 个 临 而 系 界 距离进 入分岔点 , 在随机涨 落的 “ 并 选 择 ” 下 突 变 产 生 新 的 时 空 有 序 结 构 , 耗 即 散 结 构 , 离 平 衡 态是 系 统 出现 耗 散 结 构 远 的一个必要 条件 。
2电信网络远离平衡态特性的分析
在 电 信 网 络 中 , 衡 态 和 近 平 衡 态 指 平 的 是 网 络利 用率 低 、 业 务 单 一 和 业 务量 均 匀 等 状 态 , 远 离 平 衡 态 则 是 电 信 网络 系 而
统 有 序 演 化 直 至 形 成 耗 散 结 构 的 必 要 条 件 , 主要 包 括 系 统 的 多样 性 和 非 均 匀 性 。 2. 多样 性 1 供 需 的不 平 衡 和 竞 争 的 不 平 衡 激 发 了 网络技 术和业务技 术的创新 , 而形 成 了 从 网 络 的 多 样 性 。一 方 面 , 网络 技 术 与 电信 业 务 多 样性 的深 化 发 展 将 推 动 电信 网络 继 续 远 离 平 衡 态 , 至 突 破 某 一 阀 值 后 , 信 直 电 网 络就 会 发 生阶 段性 突 变 升 级 ; 另一 方 面 , 电 信 网络 远 离 平 衡 态 , 会 进 一 步 推 动 电 也 信 网络 技 术 和 电 信 业 务 的 多样 性 发 展 。 ( 电信 网 络 技 术 的 多 样 性 1 ) 摩 尔 定律 指 出 , 片 密 度 每 l 芯 月 翻 8个 番, 而光 通 信 技术 6 个 月就 会翻 一 番 。 ~9 伴 随 着 网络 新技 术 的 出现 和原 有技 术 的 发 展 , 种 网络 技 术 必 然 要 在 一 段较 长 的 时 各 期 内 共 存 共 生 , 现 多 样 性 。 这 种 技 术 发 呈 展 的多样性 实质上是要 降低 网络成本 , 提 高 网 络 利 用 率 和 发 展速 度 , 网 络 远 离 低 使 效 、低 发展 速 度 的平 衡 态 。而 网络 技 术 创 新 和创 新 的扩 散 则 加 剧 了 网络 的远 离平 衡 态 , 而 使 网络 技 术 的 多样 性 更 加 鲜 明 。 从 ( 电信 业 务 的 多 样 性 2 ) 从 最 初 的 电 报 电话 业 务 发 展 到 今 天 , 电信 业 务 已 经发 展 成 了较 为 丰 富 和 完 整 的 业 务 体 系 。 与 网 络 技 术 类 似 , 信 业 务 的 电 丰 富 同样 是 为 了驱 使 电信 网络 远 离 业 务 单 收 益 能 力 低 下 的 平 衡 态 。 电信 网络 远 离 平 衡 态 会 促 进 电信 业 务 向专 业 化 、 个 性
一
一
、
独 立 , 成 一 个 个 如 同烟 囱 从 地 面 直 插 天 形 空 的 “ 囱状 的业 务 体 系” 烟 。这 种 业务 体 系 的 建 设 、 使 用 和 推 广 的难 度 及 成 本 都 很 高 , 电 信 网络 趋 于 平 衡 态 ( 成 本 , 价 使 高 低 值) 。下 一 代 网络 ( N) NG 是一 个 开 放 的 、业 务 和 控 制 分 离 的 、 能 承 载 多 业 务 的 综 合 网 , 而 能 够 实现 网络 融 合 , 网络 融 合 极 从 而 大 地 拓 展 了 电信 业 务 和 网 络 技 术 的 创新 能 力空 间 , 一 步推 动 电信 网络 远 离 平 衡 态 。 进 2 2 非均匀性 . 电信 网 络 的 非 均 匀性 主要 体 现 在 网 络 带 宽分 布 的 非均 匀 性 和业 务 量 的非 均 匀性 。 ( 带 宽 分 布 的 非 均 匀 性 1 ) 电 信 网 络 技 术 演 进 的一 个 核 心 目标 就 是 创 造更 大 的 网络 容 量 , 个 目标 在技 术上 这 可 以 说 已经 实 现 了 。 由于 承 载 业 务 量 的 显 著不同, 电信 网络 的 核心 网络 带宽 一 直高 于 某 一 接入 网络 的带 宽 , 入 网络 的 带 宽之 和 接 又 高 于 核 心 网络 带 宽 。而 且 随 着 网络 流 量 的快速 增 长 , 种 不 平衡 态 会 使接 入 网资 源 这 和 核 心 网资 源得 到 有 效 配置 , 从而 使 网络 资 源 的 利 用 效 率 不 断远 离 低 下 的平 衡 态 。 对 于 电 话 业 务 来 说 , 纤 技 术 的 飞 速 光 发 展 和 光 缆 的 大 量 铺 设 已解 决 了 传 输 瓶 颈 问题 , 网络 设 备 的 逐 年 扩 建 使 整 个 系 统 而 的容 量 得 以 持 续 增 长 。 以 我 国为 例 ,0 7 2 0 年 , 用 交换 机容 量 达 到 5 l 6 3万 门 , 局 l1. 移 动 电话 交 换 机 容 量达 到 8 3 6 3 户 。而 51.万 目前 全 国 固定 电话 数 为 3 5 4 8万 户 , 64 . 移 动 电话 用 户 数 为 5 7 8 6 户 。 网络 容 量 42.万 的增 长速 度 高 于 用 户 需 求 的 增 长 , 宽 已 带 不 是 问题 。 对 互 联 网 业 务 来 说 , 宽 不 足 却 一 直 带 是 其 发 展 的 瓶 颈 , 个 重 要 原 因是 从 外 界 一 环 境 引 入 了正 熵 ( 商 业 利 益 因 素 的影 响 因 而人 为限制带 宽) 。互 联 网 的 带 宽 问题 在 于 接入 网的 “ 后 一 公 里 ” 带 宽受 限 , 最 x L、L DS AN 甚 至 光 接 入 等 技 术 的普 及 已 使用户端 具备 了宽带接入 的技术能力 , 但 运 营 商 为 了 利 益 需 要 却 对 网 络 带 宽 做 出 了 人 为 的 限制 , 比如 将 AD L的 8 带宽 能 力 S M 限制 为 2 或更 低 。这就 使得 网络 的 Q S变 M o 成 互 联 网 发 展 的一 个 重 要 障 碍 , 因为 全 程 宽 带是 网络 Q S的根 本保 障 , S N 的 Q S o PT o 实 质 上 也 是 以 保 证 可 用 带 宽 为 基 础 的 。 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