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暮愁主题的美感魅力解读

合集下载

论李清照后期诗词中的愁情美

论李清照后期诗词中的愁情美

论李清照后期诗词中的愁情美摘要: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的女词人,婉约词派的杰出代表,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愁女子”,其词在表现内心情感世界时,具有愁情美。

尤其是后期词作,内涵深广,主要抒发国破家亡----这一永恒的愁。

关键词:李清照;后期词作;愁情美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愁女子”,被尊为婉约宗主,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词风清新流畅、明净自然。

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作家。

正如清人李调元所说:“易安居士在宁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

她的创作道路与她的人生一样,以南渡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她的后期作品更是突破了婉约派狭小的视野局限,把目光投向了寻社会、政治的关切,对国土沦亡、生灵涂炭的忧虑,对南宋朝廷不图收复失地、苟安江南的行径予以指责,抒发了身世之愁、家国之愁。

1 愁情内涵深广别林斯基说:“越是优秀的诗人,越是属于他所生长于其中的社会,他的才能的发展,倾向,甚至特性,也就越和社会的历史发展紧密地联结着。

”李清照生于名宦之家,幼时博览群书,少女时代便有诗名。

她的前期作品主要以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为题材,表现其多愁善感的个性。

“国家的不幸往往带来个人的不幸”,北宋末年,金军南下,失去丈夫的李清照带着多年来珍藏的金石与书籍开始了四外逃难的流亡生漄。

这段颠沛流离的生活为她的经历增添了凝重的色彩,丰富了她的创作内容,使其作品超越了闺情闲愁,更富于历史和社会的深远意义。

李清照后期生活是以“靖康之难”那年开始的。

金兵南侵,徽、钦二帝被掳北去,宋高宗在靖康二年即位于南京。

当时,一些主战派,据理力争,要求乘金人暂时北撤的机会,挥师北上,收复汴京,可是赵构为了一己的利益,竟置大片失地于不顾,一味向南逃跑,并与金人签订了屈辱的“绍兴和议”。

至此,南宋统治者恃和苟安,沉溺于花天酒地之中行都临安和当年的汴京一样,完全成了达官贵人的行乐场所。

历史的转折,时代的动乱,金人的金戈铁马搅乱了李清照象无波春水一样平静的生活。

浅析中国古诗中的愁情

浅析中国古诗中的愁情

下, 断肠人在天涯。” “ 抽刀 断水水更 流 , 举 杯消 愁 愁更 愁” , “ 花红 易衰似郎意 , 水 流 无 限似侬愁 ” , “ 水” 在 中国古代诗 歌 里 和绵 绵 的愁 丝连 在一起 , 多 传达 人生苦短 、命 运无 常的感伤
与哀 愁 。
古 诗 中 表 愁 情 的 意 象 还 有 很 多, 在这里不一一列举。现代高 中 生 应 在课下 多 读古 典 文学作 品 ,
芭蕉 、 草木 、 梧桐 ) 自然 界 的 花 草 树 木 在 岁 月 中 生长调 零 , 诗人遇见 了它们 , 就自 然的将 它们 同人类 的种种 境遇 联 Nhomakorabea在一起 。
《 诗经. 小雅. 采 薇》 中一 句“ 昔 我往矣 , 杨柳 依依 。今 我来思 , 雨 雪霏霏 ” , 杨柳依 依之态 和惜别 的 依 依之情 融合在一 起 ,表 达 了诗
在我 国古典 诗词 中很多 意象
都 被 赋 予 了特 定 的含 义 ,理 解 这 些 传 统 意 象 对 于 鉴 赏 古 诗 词 有 很 大 的帮助 。在 这里笔 者总结 了高 中 语 文 课 本 中 常 见 的 几 类 表 达 “ 愁” 的意 象 做 简要 解 析 : 表愁情 的植物类意象 ( 柳、
关键 词 :诗 歌 鉴 赏 意 象 愁 情 袍 ?银 子 笙 调 , 心 字 香 烧 。流 光 容 易把人抛 , 红 了樱 桃 , 绿 了芭 蕉 。” 梧 桐 ,在 中 国古 典 诗 词 中是 表 现 愁 情 最 多 的 意 象 ,表 现 一 种 凄 苦之音。自居易《 长恨歌》 中“ 春 风 桃李 花 开 日 ,秋 雨 梧 桐 叶 落


时 。” 李煜 的《 相见 欢》 中“ 寂寞梧 桐, 深 院锁 清秋 。 ” 温 庭 筠《 更 漏 子》 “ 梧 桐树 , 三更雨 , 不道 离情正 苦 ,一 叶叶 ,一声声 ,空 阶滴到

李清照诗词中愁的意象分析

李清照诗词中愁的意象分析

李清照诗词中愁的意象分析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坛卓越的女词人,她的婉约词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李清照诗词中愁的意象,欢迎大家阅读!清人吴衡照说得好,“言愁之词,必借景色映托,乃具深沉流美之致”(《莲子居词话》卷二)。

是的,愁本身是抽象的,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抽象的感情。

要把它很好地表现出来必借有形之物予以名状。

李清照的词,最使她扬名千秋的就是她的《漱玉词》,《漱玉词》现存四十九首,其中绝大部分为抒情词,而书写愁苦情怀的占百分之八十,在作品中直接用到“愁”字的就有十五处之多,其他诸如“泪”、“怨”等字在她的词中更是屡见不鲜。

所以,易安词始终流露出一种浓郁的感伤情调。

而这一哀愁的情绪由作者李清照借有形有色之物表现了出来,使词中的愁变得可感可触。

李词中常用的意象有花、酒、泪、雁等。

虽然意象不同,表现手法各异,但都表现出词人内心深处的万般愁情。

一、用花表现愁李清照性情纯净,热爱大自然,尤其喜好花类。

对花的欣赏、关注,曾是她少女生话的重要内容;花,也曾牵动着她的少妇情肠,寄托着她的深情相思;咏花,更是她晚年孤苦无助,满是创伤生活的心灵外化。

花之所以被采集词人笔下而寓象征意义,是因为她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结果,她将“花”作为抒情的凭藉,一种意象的物象,赋予其人的情感来表情达意。

因为它们必然随着时间的消磨,季节的更替,大自然的风吹雨打而枯萎、而凋谢。

唯其如此,美好纯洁的价值才显得更加美好,由此引起敏感的词人无限感慨,随即产生了一番惋惜,万般呵护之情感。

清照笔下的“花”意象,大都表达的是惜春惜时的伤感情绪。

早年闺阁词《如梦令》曰:“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醉意浓睡之中,词人的潜意识却处在关注着风雨中的海棠花,想到经过一夜的急风疏雨的吹打,海棠叶儿茂盛了,花儿稀少了,凋谢了。

“绿肥红瘦”蕴集了她对春光一瞬和好花不常开的无限惋惜之情,从中亦不难体味到一个花季少女为这些美好事物的消逝而感伤不已的心情。

李清照词的愁情美

李清照词的愁情美

李清照词的愁情美李清照词的愁情美中文摘要李清照作为宋词大家,婉约词之宗,“愁’字是其作品最突出最有感染力的情调。

在她的作品中,大部分都表现出了一种愁情情调,其高潮的艺术感染力,深刻而自然的表达了复杂的内心情绪,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审美价值极高。

本文探究了作者人生历程中三个不同阶段的作品,分析了其高超的表达手法所塑造的不同愁情美,最后分析了造成这种独特愁情美的深层次因素。

关键词:李清照词;审美价值;愁情美;AbstractLi Qingzhao as the song you, ancestor of the composed word, "worry about 'the word is the most prominent works most contagious sentiment ・In her works, most of them exhibit a melancholy mood, the climax of the artistic appeal, profound and natural expression of the complex inner emotional, aesthetic valu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hree stages of the works of the author in the life process, analyzes its shaping technique of melancholy beauty expression superb, the last of the unique beauty of the feeling of sorrow deep factors ・Key word: Li Qingzhao words, aesthetic value, melancholy beauty引言 (1)一、不同阶段的愁情表现 (1)(一)少女时的闲愁 (1)(二)少妇阶段的离愁 (2)(三)中年后亡国失父的哀愁 (3)二、高超的表达方式刻画无与伦比的愁情美 (4)(一)愁的物化美 (4)(二)愁的形象美 (5)(三)愁的动态美 (5)(四)愁的氛围美 (5)三、多层次因素造就了独特的愁情美 (6)(一)前后迥异的生活经历 (6)(二)特有的时代铸就了无与伦比的愁情美 (7)(三)易安词语言浅显易懂,明白如话。

古诗词中的愁情鉴赏

古诗词中的愁情鉴赏

古诗词中的愁情鉴赏古诗词中的愁情鉴赏作者:方庆花不知是文人都多愁善感,还是人常在多愁善感时为文。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愁成了其中心内容。

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我们可以信手拈来一些咏“愁”的诗行:出自北门,忧心殷殷(《邶风·北门》),“大夫跋涉,我心则忧”(《鄘风·载驰》),“未见君子,忧心钦钦”(《秦风·晨风》),“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豳风·七月》)。

可见,诗人咏愁由来已久,这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艺术鉴赏。

现就内容、技法两大方面做一探讨。

一、从愁的内容来看有思乡之愁,如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张若虚“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春江花月夜》)。

那悠悠的乡愁,在点点的渔火,在浩淼的江水上,在飘忽的白云里,诗人们诉尽了心中的情,感染了读者的心。

有忧国之愁,如辛弃疾“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摸鱼儿》)。

国运渺茫,人已老,无处挥洒报国情,难展报国志,种种愁中唯有闲愁最让人心忧,诗人的爱国心日月可鉴。

有怀友之愁,如李白的“杨花落尽子归啼,忽闻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抒发了李白和王昌龄的深厚友谊。

仕途失意,已是令人难堪,然而友人不在眼前,万千感慨只能寄于捉摸不定的风与月,此等愁情令读者也难以承受。

有思春、伤春之愁,如欧阳修“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蝶恋花》),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蝶恋花》)。

柳絮翻飞的梦里,风细天远的危楼上,思春的心顿生出漫漫的愁。

又如杨万里“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伤春》)。

春色已了然,但无心赏玩,只有愁病,真让读者也伤情。

有离别、相思之愁,如欧阳修“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踏莎行》)。

人虽离,但情不断,愁越深,诗人之情让读者也吁唏不已。

古代诗歌中的愁绪表达

古代诗歌中的愁绪表达

古代诗歌中的愁绪表达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它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其中,愁绪表达是古代诗人常用的一种手法,它通过对人生的烦恼和忧伤的描绘,引发了读者共鸣。

本文将以此为主题,探讨古代诗歌中愁绪表达的方式和魅力。

在古代诗歌中,愁绪表达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体现。

在《静夜思》中,李白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开篇,将夜晚的寂静与明月的光辉结合在一起,给人一种孤独而忧伤的感觉。

这种情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刻画更加生动而真实地表达出来,使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愁绪。

除了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外,古代诗歌中的愁绪表达还常常通过对人物的刻画来展现。

在《白发悲》中,纳兰性德以“白发愁看白封书,月照平湖霞满楼”描绘了一个老年人对世事的忧伤和无奈。

通过对人物的刻画,诗人成功地将自己的愁绪传达给了读者,引起了读者的深刻思考。

此外,古代诗歌中的愁绪表达还常常通过对感情的描绘来展现。

在《登鹳雀楼》中,王之涣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来表达对离别的惋惜之情。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感情的表述和描绘,将自己的愁绪与读者紧密相连,使读者不禁感到一种心痛的感觉。

古代诗歌中的愁绪表达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更是一种对人生的思考与反思。

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王勃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描绘了一个官员离别京城赴任的场景,表达了对职责和人生的烦恼和忧虑。

诗人通过对人生之旅的反思和思考,以及对个人命运的关注,点出了人们在人生道路上所面临的痛苦和困惑。

古代诗歌中的愁绪表达是中国文化宝库里的一朵花。

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深刻的表达,展现出人们在面对苦难和困境时的内心世界。

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和感情的描绘和刻画,诗人成功地传达出了他们的愁绪和忧伤。

在读古代诗歌时,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也可以从中获得启示和慰藉。

总之,古代诗歌中的愁绪表达是一种重要的文学手法,它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和感情的描绘和刻画,生动地呈现了诗人们内心的愁绪和忧伤。

古诗词的“愁”意象分析

古诗词的“愁”意象分析

析“愁〞在中国文坛上,关于“愁〞的诗词不胜枚举,古代“以悲为美,以愁为工〞,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内涵与审美倾向。

一、"愁"的分类1.离别之愁离愁渐行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

——王昌龄《重别李评事》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

望人在天北。

——周邦彦《兰陵王》2.思乡之愁〔羁旅、思乡〕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日暮乡关哪里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白居易《阴雨》3.思念之愁〔怀友、怀亲〕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未见君子,忧心钦钦。

——《诗经·晨风》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一剪梅》4..感时伤春之愁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

——冯延巳《蝶恋花》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柳永《蝶恋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5.忧国之愁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X慢》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快乐几家愁。

——佚名《月儿弯弯照九州》民歌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味道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二、愁的写法1..寓情于景将春水、明月、夕阳、柳絮等自然意象与感情的表达相结合。

2.直接抒情单句之中,不借助任何意象,直抒胸臆。

3.化抽象为具象把愁写得有长度、有重量、有形态、有数量等。

有长度: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有重量: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有形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有数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三、愁的建构1.对历史本体的体认不管是对自身经历的体认,还是对社会状况的体认,都蕴含着所处状态的感想,愁是一个泛化的特征。

愁字入诗抒无限情怀_析论中国古典诗词中以愁寄情的审美意象

愁字入诗抒无限情怀_析论中国古典诗词中以愁寄情的审美意象

第24卷 第2期Vol .24 No .2 中州大学学报JOURNAL OF Z HONGZHOU UN I V ERSI TY 2007年4月Ap r .2007 愁字入诗抒无限情怀———析论中国古典诗词中以愁寄情的审美意象陈培礼(中州大学图书馆,郑州450044)收稿日期:2006-10-02作者简介:陈培礼(1949—),男,河南省荥阳市人,中州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摘 要:在以悲愁为美的审美心态和悲情文化观照之下的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中,直接以愁字入诗的篇什就多不胜数。

本文从一些有代表性的篇章入手,分析、论述古人如何以同一个愁字抒发不同的情怀,表达不同的人生体验,以及为其不同的愁思所营造的缤纷斑斓之意象、因其不同的愁情所流露的纷披陆离之意绪,从而试图探寻,这种“同而不同”的创作方法所达到的人性与存在的深度,及其对当代文学创作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愁字;情怀;审美意象中图分类号:I 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715(2007)02-0052-04 中华民族自商周以降,便是一个深具忧患意识的民族,其愁情忧思之吟唱,早在《诗经》中已经滥觞。

春秋之后,尤其是汉魏六朝以来,诗词创作中逐步形成以悲愁为美的审美心态和悲情文化,其中直接以愁字入诗的篇什就多不胜数。

本文试图从一些有代表性的篇章入手,分析、论述古人如何以同一个愁字抒发不同的情怀,表达不同的人生体验,以及为其不同的愁思所营造的缤纷斑斓之意象,因其不同的愁情所流露的纷披陆离的意绪。

从中可以看出,古典诗人“同而不同”的创作方法所达到的人性和存在的深度,直至今天仍对当代文学创作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借鉴意义。

一、抒写人之情性的深邃幽冥之境中国古代文化天人合一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天人感应”思想,其显著的表现,即“情以物迁”: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这种“情以物迁”的情况之一,便是人因自然而起的心理和感情上的变化、反映,或者说自然景物在特定情境下成了诗人抒遣内心情愫的触媒。

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主题

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主题

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主题解析:诗中“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直接点明“客愁”,日暮时分本就是容易引发愁绪的时候,诗人漂泊在外,这种愁绪更加浓烈。

后两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通过描写旷野、低树、清江、近月的景象,在孤寂的环境中,只有明月与自己相伴,更衬托出诗人的孤独寂寞。

答案:“新”字好在它写出了诗人的愁绪是不断涌来的。

本来行旅之人就怀有羁旅之愁,到了日暮时分,看到周围的景色,又增添了新的愁绪。

这个字强调了愁绪的不断滋生,使愁情更加浓郁。

解析:“新”字与“日暮”相呼应。

日暮是一个时间点,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感、漂泊感等愁绪不断叠加。

如果没有这个“新”字,就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愁绪的动态变化。

3. 诗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答案:描绘了一幅旷野无垠,远处的天空好像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江水清澈,明月倒映其中,仿佛和舟中的人离得很近的画面。

解析:“野旷天低树”是写远景,旷野广阔,天空仿佛低垂到树上,这种描写营造出一种空旷、孤寂的氛围。

“江清月近人”是写近景,江水清澈,月影与人亲近,在空旷孤寂之中,月亮成了诗人唯一的慰藉,这个画面既写出了景色的清幽,又衬托出诗人的孤独。

答案:“舟”“烟渚”“日暮”“旷野”“低树”“清江”“月”这些意象都体现了诗人的愁绪。

“舟”象征着漂泊,诗人乘舟在外,暗示了羁旅之苦;“烟渚”是烟雾笼罩的小洲,给人一种迷茫的感觉;“日暮”时分容易引发愁思;“旷野”的空旷、“低树”的压抑、“清江”的清冷、“月”的孤独都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愁闷。

解析:意象是诗歌中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

在这首诗中,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的氛围,与诗人的愁绪相契合。

例如“日暮”,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常常是引发愁绪的时间点,如“日暮乡关何处是”等诗句。

解析:唐代社会繁荣但也充满竞争,文人多有出仕的愿望。

在旅途中,他们远离家乡、亲人和熟悉的环境,容易产生孤独感。

古代诗词中写“愁”的具体内容分析

古代诗词中写“愁”的具体内容分析

思乡之愁
01
思乡之愁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家乡 的思念和眷恋,常常通过描绘家 乡的美景、风土人情等来抒发情 感。
02
诗人们常常在漂泊异乡时,因为 种种原因无法回到家乡,心中的 思乡之情便愈发浓烈,成为了他 们诗词中的重要主题。
忧国忧民之愁
忧国忧民之愁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国家 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注和担忧,常常 涉及到社会矛盾、战争、民生疾苦等 方面。
比喻与象征
利用比喻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 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通过象征手法暗示内心的忧愁,如“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 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对比与反衬
利用对比手法突出内心的忧愁,如“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通过反衬手法强调内心的痛苦,如“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02
跨时代比较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一特定时期的诗词,未来可以尝试对不同时期
的诗词进行比较,以揭示“愁”的情感在不同时代的变化。
03
国际化视角
目前对古代诗词中“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未来可以尝试从国际
化的视角进行研究,以揭示中国诗词在表达“愁”的情感方面的独特性
和普遍性。
THANK YOU
感谢聆听
04
古代诗词中“愁”的意象分析
月亮
月亮在古代诗词中常常被用来 象征离别、思念和孤独,成为 表达“愁”绪的常见意象。
诗人通过月亮来寄托对家乡、 亲人的思念之情,月亮的阴晴 圆缺也常常被用来比喻人生的 离合悲欢。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通过月亮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 情。
情感表达
通过意象、比喻、象征等手法, 古代诗词中的“愁”情感表达含 蓄而深沉,往往能够引发读者的 共鸣和思考。

瞥见一抹美丽的哀愁——体味古人词中的愁绪之美。

瞥见一抹美丽的哀愁——体味古人词中的愁绪之美。

瞥见一抹美丽的哀愁——体味古人词中的愁绪之美。

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情感的表达是最重要的。

我们读一首诗词时所获得的快乐,大多情况下来源于能够打动我们的、直击心灵的情感。

在诸多情感中,“愁”是诗人词人经常表现的一种。

大到乡愁、国愁,小到儿女愁思、甚至年少无名的忧伤……接下来,让我们跟随着词的韵律,探索古人丰富的内心,体味忧愁中蕴含的美!为赋新词强说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和词人一样,年少时候的我们也有这样“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经历,那是因为,年少时候以为的“愁”,只不过是百无聊赖的闲愁,而这样的状态却是青春最好的样子。

词人经过世事的打磨,已经不似当年单纯,已经知道了这世间有许许多多的无可奈何,这时候他所感受到的“愁”才是真正的人生最深的愁绪。

然而,真正的愁却是不可为外人道的。

惟恨花前携手处浪淘沙小绿间长红宋·晏几道小绿间长红,露蕊烟丛。

花开花落昔年同。

惟恨花前携手处,往事成空。

山远水重重,一笑难逢。

已拚长在别离中。

霜鬓知他从此去,几度春风。

春花几度凋零又重新开放,时光匆匆,曾经相伴的人儿终究要离散。

眼前是花红柳绿,然而想到曾经和爱人在此执手相望,如今却各奔东西,不禁愁情满怀,不能自已。

深知一别再难相见,更添哀愁,唯有相思才可慰藉心灵。

就这样,想着,念着,任时光荏苒,白了发梢……试问闲愁都几许青玉案宋·贺铸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是一个单相思的故事。

词人远望着爱人,对方青春大好,应该有最美好的事物相伴。

接着,词人生动描写了爱人的情愫和愁苦。

这首词对愁的描写最为形象,他说“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他将这愁绪比作绵绵的绿草、飘飞的柳絮、缠绵的梅雨,这愁绪是有形的、是无穷的,可见用情之深。

《静夜思》离愁解读

《静夜思》离愁解读

《静夜思》离愁解读李白的《静夜思》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它情感深沉、意境优美,抒发了诗人内心的离愁之情。

接下来我们来细细品味这首经典之作。

在诗的开头,诗人直接点明了自己的身世,写道:“床前明月光”,可见诗人正躺在床上,注视着透过窗户洒进来的皎洁月光。

这一景象在读者脑海中立即勾勒出一个安静、寂寥的夜晚场景。

明月光正如同一盏灯,在黑夜中为诗人照亮了一方天地。

接下来,诗人通过一连串的描述词,描绘了寂静夜晚的氛围。

他写道:“疑是地上霜”,形容了月光从窗户映入房间的光影效果,让人不禁感到寒冷。

接下来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心中的离愁与思念之情。

在《静夜思》中,离愁成为诗人的主题之一。

当夜深人静,面对皎洁的明月,诗人会不由自主地陷入对故乡的思念之中。

离愁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折射出了古代士人常常因流离失所而感到的离乡之苦。

正因为如此,才使得《静夜思》成为了许多离乡背井者的心灵寄托。

诗人用简洁的笔触将离愁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此乃中国古代诗人至高境界之一。

诗人没有使用复杂的修辞手法,而是以朴实的句子深深地刻画了自己的内心感受。

这种简洁与真挚的表达方式,成为了《静夜思》流传千年的重要原因。

回忆起历史,我们可以看到《静夜思》在大量的文化创作中被引用、吟咏。

这首诗曾留下过浩瀚的喜欢的记;互联网时代,更是有无数的网友改编、模仿,成为了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承。

不仅如此,《静夜思》还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

无论是教材中的诗歌解析,还是文学创作中的素材借鉴,都可以看到《静夜思》的影子。

它成为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标志,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基因。

总结起来,《静夜思》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优美、表达直接的经典之作。

通过寥寥数语,李白抒发了自己内心的离愁之情,同时也唤起了读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忧伤。

这首诗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影响力,是中华诗词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无论是在中国古代还是现代,都能感受到诗人所寄托的离愁深意,被深深地打动和感叹。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经常可以看到关于江上烟波的描写。

江上烟波,是古人对大江大河的浪漫和诗意的想象。

而“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句诗句,更是成为了一种深沉的情感的表达。

它来自于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子夜长安》,是一首描述离愁别绪的诗篇,现在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这句诗的深刻内涵以及它对于中国古代诗词的影响。

我们来看一下这句诗的原文:“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句诗一共有两句,但却展现了诗人对于乡愁和离别的深沉思考。

“日暮乡关何处是”,是诗人对于离别时刻的感叹。

在古代,乡关是指乡间的城门,它代表着离别的边界。

日暮即黄昏时分,是一天结束的时刻。

当日暮乡关时,意味着离别时刻的来临,人们将要告别亲人和故土,踏上远行的旅程。

而“何处是”则意味着诗人对于未来的犹豫和迷茫,不知道离别后将会面临怎样的境遇。

整句诗的前半部分,是对离别时刻的感叹和对未来的迷茫。

接着,诗句的后半部分“烟波江上使人愁”则更多地是诗人对于离别的伤感和乡愁的表达。

烟波是指江河上的雾气和波浪,是古人对江河的浪漫想象。

而“江上使人愁”则意味着诗人看到江上烟波时,即触发了对于离别、乡愁和思念的情感。

江水连绵不绝,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沧桑。

烟波起伏不定,反映了人生中的离合悲欢。

而这些情感,深深地扎根在诗人的心头,使他产生了悲愁之情。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句诗是在描写诗人离别的情感,同时也反映了古代诗人对于离愁别绪的深刻思索。

这句诗却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成为了中国古代诗词中离别主题的经典之作,被许多文人雅士引为经典。

那么,它对于后世的影响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这句诗在表达离愁别绪方面有着独特的审美情感。

李商隐的这句诗,表达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乡愁的深刻追忆和离别的沉痛挥别,抒发了他对于故乡、亲人和过去时光的无尽思念。

其情感之深沉,其形象之深远,在后世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

它被后人引用赞美,成为了中国古代诗词中不可忽视的经典作品。

论中国文学的暮愁主题

论中国文学的暮愁主题

论中国文学的暮愁主题
瞿明刚
【期刊名称】《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卷),期】2003(020)001
【摘要】"暮愁"作为中国文学的一个主题是指人们在日入的酉时与黄昏的戌时至人定的亥时之前这一时段的时间悲情体验.中国文学暮愁主题形成的心理背景是人类原始心理中的日神崇拜.中国文人日暮愁情形成的原因是日暮当归、黄昏闲暇、暮色迷茫与日暮的文化象征.暮愁的触媒主要有光色系列的古道斜阳、日暮远帆、日暮落红、斜阳芳草等意象以及音响系列的夕阳疏钟、日昏胡笳、落日鸣蝉与暮天孤雁等意象.
【总页数】7页(P1-7)
【作者】瞿明刚
【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学院,中文系,浙江,舟山,316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中国古诗词暮愁主题的美感魅力解读 [J], 赵丽玲
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论中国文学中的日暮思归情怀 [J], 宋田溦
3.从文学主题到文化主题——评王立《中国文学主题学》 [J], 李忠昌
4.试论中国古典诗歌的暮愁主题 [J], 李正春;赵丽玲
5.试论中国古典诗歌的暮愁主题 [J], 李正春;赵丽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辛弃疾词作的愁情主题及其审美价值

论辛弃疾词作的愁情主题及其审美价值

用武之地之外,又增添了新的内容。
f 之梦。请看《破阵子》这首词:
1.人生易老,愁自己没有机会再上疆场。辛弃疾l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一生被罢了三次官,三起三落。1182年,他42岁,第一1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次被罢官,一罢就是10年,其后被起用的时间,最长的: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
不移的铁血作家,才会产生这样的英雄悲愁。
把遭遇的苦难轻轻放下,飘逸出世,“一蓑烟雨任平
晚年时,辛弃疾写了《丑奴儿》,对自己这一生不: 生”(苏轼《定风波》)。他的豪放是既豪又放的。相
同阶段的愁,不同阶段写愁,作了传神的总结。
比之下,辛弃疾却是豪而不放。他也能豪得起来,“楚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I 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水龙吟》),多么
论辛弃疾词作的愁情主题及其审美价值
12

{广弃疾(1140一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f 闲居。他人生最有作为的岁月,是在闲居中度过的。辛
—r济南人,我国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对他的I 弃疾的官场沉浮,和哪个派系在朝廷的势力大密切相
词作,历代评论家都有很高的评价,以豪放派冠之。但l 关。主和派有皇帝撑腰,占上风的时候居多,辛弃疾被
场;三愁无法归隐出世。它以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闲愁I 一群报国无门的英雄的“公愁”,是时代的悲音。
为主线,多方面地、深刻地表达了在政治上腐败、军事i 2.在艺术风格的创新方面,沉都、豪放,拓展了豪
上软弱无力的南宋时期,一个有着战斗经历、雄才大: 放派的词风。辛弃疾是继苏轼之后的豪放派的代表作
略的英雄,艰辛曲折的心路历程。这种愁情既是时代l 家,清代评论家陈廷焯评点说:“东坡,稼轩,同而不

范仲淹苏幕遮赏析

范仲淹苏幕遮赏析

范仲淹苏幕遮赏析范仲淹苏幕遮赏析《苏幕遮·怀旧》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词作。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关于范仲淹苏幕遮赏析,欢迎阅读。

苏幕遮·怀旧原文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赏析这首词抒写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不脱传统的离愁别恨的范围,但意境的阔大却为这类词所少有。

上片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

起首“碧云天,黄叶地”两句,即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了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橙黄的高远境界,而无写秋景经常出现的衰飒之气。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从碧天广野到遥接天地的秋水。

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

这是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

江波之上,笼罩这一层翠色的寒烟。

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辩,如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说“寒烟翠”。

“寒”字突出这翠色的烟霭给与人的秋意感受。

这两句境界悠远,与前两句高广的境界互相配合,构成一幅极为辽阔而多彩的秋色图。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傍晚,夕阳映照着远处的山峦,碧色的遥天连接这秋水绿波,凄凄芳草,一直向远处延伸,隐没在斜阳映照不到的天边。

这三句进一步将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及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

这里的芳草,虽未必有明确的象喻意义,但这一意象确可引发有关的联想。

自从《楚辞·招隐士》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以后,在诗词中,芳草就往往与乡思别情相联系。

这里的芳草,同样就是乡思离情的触媒。

它遥接天涯,远连故园,更在斜阳之外,使瞩目望乡的客子难以为情,而它却不管人的情绪,所以说它“无情”。

到这里,方由写景隐逗出乡思离情。

在这整个上片所写的阔远秾丽、毫无衰飒情味的秋景,在文人的笔下这是少见的,在以悲秋伤春为常调的词中,更属罕见。

范仲淹的苏幕遮的意象及鉴赏

范仲淹的苏幕遮的意象及鉴赏

范仲淹的苏幕遮的意象及鉴赏导语:《苏幕遮·碧云天》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

此词上片着重写景,下片重在抒情。

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范仲淹的苏幕遮的意象鉴赏。

欢迎阅读!《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译文]白云满天,黄叶遍地。

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

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

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

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

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注释]1.芳草:芬芳的青草。

2.黯:心情悲伤。

3.旅思:旅中愁怀。

[意象]范仲淹的总体风格是豪放悲凉,但本词却写得极为婉约。

在许多人心目中,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形象已深深扎下了根。

然而。

范仲淹也会有乡魂、旅思、愁肠、相思泪、这是人之常情。

并无损于范文正公的人格品质。

而且正是由于范仲淹坦荡的胸怀与气质。

才使这首词虽然在主题上只是重复一般的乡愁,却能沉挚而不颓靡,在述说柔情的同时,给人以意境开阔的新鲜感受。

.此词写羁旅相思之情,上片写人对景怀思,开篇大处落笔,“碧云天,,黄叶地”,以六个字写尽秋色。

下片尽写相思,直接点出“乡愁”、“旅思”,表达对家园的思念。

上片渲染暮秋景色,“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以宏阔的笔势扩展了长天、大地、连波构架清秋的高远背景,而将碧云、黄叶、翠烟三个细节意象填充其间,点染、交融成一幅色彩绚丽、江波奔涌的澄明、空灵的秋色图。

一句一景、自天而地,自波而烟,层层推进,意象缠绵。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因芳草连接远处的家乡而道出思乡之情,实为隽语。

这首词将乡思旅愁写得造语奇丽,深切婉曲,耐人寻味。

[评析]《苏幕遮·碧云天》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2 5卷 第 3期
V0 . .3 1 25 NO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学

21 0 0年 6月
J n 2 1 u.00
J ur lofHu e i e st fTe hn l g o na b iUn v r iy o c o o y
[ 章 编 号 ]10 -4 8 (0 0 0—1 00 文 0 3 6 4 2 1 )30 3—5
r p e e a i n t xp e st e s d s ri ih f m ii sa d f i n ,ho e ikn s e r s nt to o e r s h a ne sofpa tng w t a le n re ds m s c e s,b d r ou oi
题 ?其 内涵是 怎样 的?构成 形态有 哪些 ?何 以产 生
千 年 不 朽 的 美 感 魅 力 ? 本 文 试 图 从 人 与 自然 、 学 文
其 中涉 及 黄 昏 日暮 意 象 的 作 品 所 占 比例 很 高 。 以 《 宋十 大名家词 》 为例 , 中 出现 黄 昏意象 的作 品竟 其
中国古诗 词 暮 愁 主题 的美感 魅 力解 读
赵 丽玲
( 北 工 业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湖 北 武 汉 4 0 6 ) 湖 古 代 诗 词 艺 术 世 界 涉 及 日暮 意 象 的作 品 比例 较 高 , 寄 予 悲 愁 情 怀 , 穿 着 暮 愁 主 题 。其 原 因 起 于 多 贯
po to fs ns ti a r n het me o v n i e s d s rg n t r m n i e a ton be we n r i n o u e m ge y a d t he fe e td a ne so i i a e fo a nt r c i t e huma e n nd t t a rd,a o r s nd t he a ce un wo s p a d r l t d r l n b i gs a he na ur lwo l nd c r e po o t n ints r hi n e a e ei — gi s bei f ou le s,i l i u t a e ii t ft r giiy a d s r n s flf .As a p r iu a ncud ng a c lur ls nstviy o he f a lt n ho t e s o ie a tc l r e to ls m b la d on y ia t e,t v ntd a e s d v r ii s i o s ve a t e n mo i na y o n e t p c ls yl he e e i e s dn s i e sfe nt e r lpa t r s of
t tc s n i e . he i e tm nt Ke wo ds nce y r :a intChi e e p t y;e e td a e s;a s h tc e f c n s oe r v n i e s dn s e t e i fe t
检索 中国古代 诗 词任 何 一 本文 本 , 不 难发 现 都
[ 键 词 ]古 代 诗 词 ; 愁 主 题 ;审美 效 应 关 暮
[ 中图 分 类 号]10 . 262
[ 献 标 识 码 ] A 文 :
An Ana y i f t e Ch r f t e The e o e td a n s l ss o h a m o h m f Ev n i e S d e s i c e tCh n s e r n An i n i e e Po t y
ZH AO —i Lil ng
( c o l f r i n La g a e ,Hu e i S h o Fo eg n u g s o bi Un v.o c n l g f Te h oo y,Wu a 3 0 8, ia h n 4 0 6 Ch n )
Ab t a t I nce tChi e e p e r s r c :n a i n n s o t y,m a y po m s a e r lt d w ih t m a r fs ns ta e n e r e a e t he i ge y o u e nd r — pr s n h he eofe e i e s dne sa a o e e e t t e t m v ntd a s saw y t xpr s ne Ss r w f e l s The h g r e so or o ulf e i ng . i h p o—
r p ni g,b i g a a o d a os fl e,wh c sa rc c u ulto he a i n oe s e — ei n e n b nd ne nd l e o i f ih i i h a c m a i n oft nve tp t a s
人 与 自然 物 候 的 感 应 和 体 悟 , 含 着 崇 拜 太 阳的 宗 教 理 想 与 感 伤 时 空 短 暂 生 命 脆 弱 的 文 化 心 态 , 成 艺 术 世 界 一 包 构 种 典 型 的情 感 符 号 , 现 出伤 别 、 呈 乡愁 、 怨 、 弃 和 悲 亡 等 多 种形 态 , 淀 着 中华 民族 文 人 千 古 的 审 美情 趣 。 闺 怨 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