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共18页文档
哈尼族民间故事的文化形制与传承功能
哈尼族民间故事的文化形制与传承功能内容摘要:哈尼族的民间故事丰富多彩,是哈尼族记忆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制,包括诗歌、古歌、神话、传说、寓言等等。
哈尼族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民间故事传说。
这些故事传说是哈尼族先民对宇宙万物的形成、人类的由来等等原始而朴素的认识和解释,反映了这一古老、悠久的民族古代社会的原始形态及原始思维形式,渗透了独特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民族意识及民族宇宙观等特征。
“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是自然现象和人与自然斗争的反映,是表现人与自界的关系。
哈尼族在历史上没有传统文字,但其民间文学丰富多彩、精彩纷呈,内容广泛,体裁多样,全凭世世代代的哈尼人民口传心记,代传一代地流传至今,成为哈尼族文化中最为精粹的部分。
关键词:民间故事哈尼族文化形制传承功能作者简介:赵德文(1972年——),男,大学本科,副研究员(特殊人才),原任云南省社科院墨江县哈尼文化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村社发展调查研究。
民间故事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的通称,俗称“古经”。
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
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
它们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内容主要包括神话、传说和寓言等。
哈尼族传统历史上无文字,但诗歌、舞乐、神话、传说等民间文学较丰富,其先民通过用说唱的形式世代口耳相传。
其中,叙事长诗《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是流传在云南省墨江县境内的哈尼族碧约人中的一部气势恢宏的伟大史诗。
一、哈尼族神话哈尼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民间神话传说。
哈尼族民间舞蹈的保护与传承现状及对策
哈尼族民间舞蹈的保护与传承现状及对策摘要: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域间文化、生活、风土人情等存在巨大差异性。
民间舞蹈是一个区域文化、精神的重要展现,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国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发展,促使传统文化长久不衰,而其中民间舞蹈是重要发展项目,本文将主要讲述哈尼族民间舞蹈的保护、与传承现状及对应发展对策,旨在促进哈尼族民间舞蹈发展。
关键词:哈尼族民间舞蹈;保护;传承;现状;对策哈尼族地处云南地区,人们具体主要聚集在澜沧江与元江间,此区域民族多样、人们相互影响,生活丰富,舞蹈是其较为常见的表演形式。
人们在闲暇之余经常会进行各种舞蹈表演,促使当地文化特色异常明显。
但近年来,受西方文化、新时代思想观念等各种因素影响,致使各种民间舞蹈逐渐走向没落,对当地文化发展、经济发展及人们精神生活等产生一定影响,同时也对我国传统文化发展产生一定影响[1]。
对此,相关部门及人员应及时分析导致民间舞蹈走向没落的具体原因,进而以此制定相应的改善措施,促进民间舞蹈的影响力、传承性不断扩大与提升。
一、哈尼族民间舞蹈当前发展现状1、人们对哈尼族民间舞蹈的保护意识较为浅薄人们对哈尼族民间舞蹈的保护意识较为浅薄主要体现在老一辈传承者与新生代群体2方面。
首先,针对老一辈传承者由于其主要为农民群体,其文化水平较为低下,不具有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与传承意识,将“人在艺在,人去艺亡,艺在人身,艺随人走”视为正常自然现象,并未意识到哈尼族民间舞蹈的失传会促使我国传统文化的完整性遭到影响。
甚至有部分人认为哈尼族民间舞蹈仅适合在民间区域发展,与外界灯光闪耀的舞台存在一定违和性,进而拒绝走向外界更为广阔、更为瞩目的大舞台。
其次,受当今信息技术、新时代思想观念等各种影响,哈尼族地区新生代早已摒弃传统生活模式,快速融入当今现代化生活模式中,且流连忘返,完全未意识到哈尼族民间舞蹈需要保护、传承与弘扬,甚至有部分人会错误地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需政府部门负责。
哈尼族简介
哈尼族的传统教育
• 家庭教育,长辈传授知识 • 口头传统,传承民族文化
哈尼族传统教育的特点
• 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 • 注重实践,培养生活技能
哈尼族的现代教育及其发展
哈尼族的现代教育
• 政府举办学校,普及教育 • 社会力量参与,支持教育发展
哈尼族现代教育的发展
• 教育水平提高,文盲率降低 • 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质量提高
哈尼族的适应策略
• 适应陡峭地形,开垦梯田,种植水稻 • 适应湿润气候,发展水稻种植 • 适应资源丰富,发展多种经营,提高生活水平
哈03尼族的经济生活方式与
产业发展
哈尼族的传统农业及其特点
哈尼族的传统农业
• 以水稻种植为主,种植旱作作物 • 精耕细作,梯田耕作技术独特
哈尼族农业的特点
• 水稻品种丰富,适应性强 • 梯田耕作,保水保肥,提高产量
哈尼族的饮食
• 以大米为主食,擅长烹 饪梯田鱼、哈尼糯米饭等 • 喜食酸辣,注重调料的 运用
哈尼族的社会组织及其变迁
哈尼族的社会变迁
• 封建制度时期,哈尼族社会等级森严 • 新中国成立后,哈尼族社会制度发生变化,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哈尼族的社会组织
• 以家族为单位,实行家族长制 • 家族之间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哈尼族的未来发展策略及其建议
哈尼族的未来发展策略
• 经济发展,提高生活水平 • 文化传承,保护民族特色
对哈尼族发展的建议
• 政府支持,发展特色产业 • 社会参与,保护民族文化
CREATE TOGETHER
DOCS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03 哈尼族的文化传承
• 口头传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 哈尼族的梯田文化、茶文化等传承至今
哈尼族传统服装工艺的传承和创新
课题 名称 :云南边境 少数民族传 统社 区文化环境 的保护 与发展
研 究
项 目性质及类别: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 目 学科分类 :民族问题研究 项 目负责人 :李纶 ( 未结题)
首先 ,尊重 历史 也要 结合 现 实 。哈尼 族服 装 是在 哈尼 族长 期 迁徙演 变的历史 过程 中形 成并发展起 来的 。哈尼族居 民长期居 住在 河谷地 带,气候温 热潮湿 ,他们 的服 装与这种 独特 的地 理环境 有着 密切 的关系 。哈尼 族人 民将 其 民族 的风土人情 、宗教信 仰、 民族 工
生 活在 云 南省 的哈 尼族 , 因地理 位 置分布 的不 同而服 装形 制 艺 、审美情趣等 融合到服装 中 ,形成 了鲜 明的民族特色 ,这些 历史 也 不 同。 总体 来说 , 哈尼族 人 民喜欢 用 自制 的土 布和 天然 的靛 青 因素在 我们现代传 承中都应 加 以重视 。在尊重 哈尼族服 装文化 形成 来 制作 服装 ,男子 多着 对襟 上衣 和 长裤 ,用 黑布 亦或 白布 包 头 , 的 同时,我们也要 重视现 实。市场经 济的大潮 已经袭卷 哈尼族 的各 老 人 多 戴 厚 实 的帽 子 ,而 哈 尼族 女性 服 装 则 因 地 区 的不 同而 不 个分布地 区 ,他们 的经济文化 也正在 迅速发 生着 变化 。在 这种大趋 同,呈 现 出万 千变 化 ,多数 地 区的 哈尼族 女性 服 装形 制为 右襟 无 势的背 景下 ,哈尼族 传统服装 已经很难 与现代人 民的生 活相适应 。 领 上衣 , 以银 币为 扣 ,下着 中长 裤 ,有绑 腿 ,衣 服 的肩托 、大 襟 例如哈尼族 传统服 装的一些 弊端 ,如 制作耗 时、配饰繁 琐、穿着 不 和 袖 口有装 饰彩 色 花边 ,胸 前挂 有成 串的银饰 ,年轻 女子 的帽 饰 便、工 艺复杂 、难 以换洗等 问题也 日渐 突 出。现 代的哈 尼族后裔 已 也 是哈 尼族 服装 的 一大特 色 。面 对社 会大 潮 的发 展 ,如何 保护 和 经有很 多人开始 穿着现代服装 ,这一种 实际情况 也要给 予重视 。我 传承 这 个 古老 民族 的服 装工 艺显 得尤 为重 要 。本 文从 现代 视角 来 们既要保 持原有哈尼 族传统服 装的艺术特 色 ,又 要追求符 合现代 生 谈及 哈 尼族 传统 服装 工 艺 的传承 和创 新 ,希望 为 保护 本 民族 的服 活的穿着 需要 ,以适合 哈尼族地 区现代生 活的变化 。 饰文 化做 出微 薄之 力 。
哈尼族铓鼓舞的文化内涵和传承发展
哈尼族铓鼓舞的文化内涵和传承发展一、哈尼族铓鼓舞的文化生态(一)铓鼓舞的社会背景哈尼族,是居住在我国西南边陲的一种古老的民族之一,绝大部分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红河与澜沧江的中间地带,主要在哀牢山区的元江、墨江、红河、元阳、金平、绿春、江城、建水等县……以铓和鼓做为舞具兼伴奏乐器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铓鼓舞,现今只存留在建水县。
其他地方则仅将铓和鼓作为祭祀或娱乐时的伴奏乐器。
据20XX年全国人口普查登记获悉,建水哈尼族只有9888人。
建水哈尼族居住在坡头、普雄两个乡(坡头乡主要以咪的、普古鲊、葫芦田、绿竹地、小者茶、黄草坝村为主;普雄乡主要以大罗家寨、两岔河村为主)。
一直以来,建水哈尼族都沿着龙岔河边开垦梯田种植稻谷而居住。
每年农历正月间的第一个属龙日是建水县哈尼族的”昂玛突”节,其间的一项重要活动是祭”昂玛”--祭拜龙神、铜铓,跳铓鼓舞。
“昂玛突”是哈尼族最隆重的节日。
祭”昂玛”活动历时三天:第一天是祭拜”昂玛”神。
第二天、第三天由男子跳铓鼓舞共度哈尼族的新春佳节。
在这个欢庆的节日里,哈尼族人们身着节日的盛装,在舞场跳起热烈的舞蹈。
男人们主要跳铓鼓舞,年轻的妇女们则在旁边跳起一种叫”欧漏打”的集体舞。
女人是不能跳铓鼓舞的,因为许多哈尼族老人都说:”男人跳铓鼓,女人在旁边看,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
女人弄响铓鼓,来年的收成就不好。
”(二)铓鼓舞的铓和鼓哈尼族有”牛皮鼓一响,哈尼山寨多吉祥;牛皮鼓一响,五谷丰登六畜旺”、”家庭和睦靠父母双亲,寨子安宁靠一对锣鼓”这样广为流传的俗话。
哈尼族相信万物有灵,他们认为祭祀中的跳铓鼓舞便是与”昂玛”天神对话。
铓、鼓平日被供奉于寨头家专设的神柜上,不能随意被敲响。
”昂玛突”祭寨神仪式的第二天清晨,由男孩到寨头家里背来铓鼓舞放置在祭台上。
正午时分全寨男女老幼聚集在舞场上,由”咪谷”献铓,而后拿起铜铓敲三下,表示一年一次的铓鼓舞活动开始。
而后在铓鼓的伴奏声中舞场上便由男人们舞起热烈、刚劲、粗犷的铓鼓舞。
哈尼族美食之旅:跨文化教育与饮食文化传承
哈尼族美食之旅:跨文化教育与饮食文化传承一、引言哈尼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地区。
哈尼族以其独特的饮食文化而闻名,他们的饮食习惯和传统美食吸引了许多人前来探寻。
在如今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背景下,了解和体验哈尼族的美食文化不仅是一次美食之旅,更是一次跨文化教育和饮食文化传承的契机。
二、哈尼族的饮食文化传统在此部分,将介绍哈尼族的饮食文化传统,包括饮食习惯、主要食材、烹饪方式以及饮食礼仪;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哈尼族饮食文化所含的价值观和传统习俗。
1. 饮食习惯哈尼族人尊崇大自然,他们的饮食习惯深受自然和气候的影响。
在高山地区,他们的饮食以主食为主,对米饭的要求很高;而在山脚地带,以玉米、青稞为主食。
哈尼族还喜欢食用各种野菜、野果和野生动物。
2. 主要食材哈尼族餐桌上的主要食材包括糯米、玉米、青稞、土豆、鲜鱼、野生菌、野生蔬菜等。
他们以健康、天然的食材为主,注重饮食的平衡和多样性。
3. 烹饪方式哈尼族的烹饪方式有蒸、煮、炒、炖等多种,且讲究火候和烹饪时间,以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
4. 饮食礼仪哈尼族在餐桌上有着严谨的饮食礼仪,例如用左手接受食物、禁忌将筷子直立插在米饭中等,这些礼仪体现了他们对食物的尊重和对客人的热情。
三、哈尼族饮食文化对跨文化教育的启示哈尼族的饮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对当今跨文化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1. 尊重自然、尊重传统哈尼族的饮食文化中蕴含着对自然的尊崇和对传统的忠实,这种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在当今快餐文化泛滥的社会环境下,哈尼族的饮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重拾对自然、对传统的尊重与热爱的范本。
2. 接纳多元、包容并蓄哈尼族的饮食文化多元包容,他们尊重不同地域和民族的饮食习惯,也接纳外来食材和烹饪方式。
这一点对我们跨文化教育也提出了深刻的反思,即应当尊重多元文化,包容并蓄,而非排斥异己。
四、哈尼族美食之旅的意义和价值前文介绍了哈尼族饮食文化的传统和内涵,那么,参与哈尼族美食之旅的意义和价值又体现在何处呢?笔者认为,哈尼族美食之旅的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哈尼族传统文化习俗
哈尼族文化习俗一、哈尼族的概况哈尼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
哈尼族主要分布在滇南地区,包括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玉溪市。
哈尼族见于汉文史籍的名称,有“和夷(蛮)”、“和泥”、“窝泥”、“阿泥”、“哈泥”等。
自称多达30余种,如“哈尼”、“僾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布都”、“多尼”、“叶车”、“阿木”等等。
二、哈尼族族源公元前3世纪活动于大渡河以南的“和夷”部落,就是今天哈尼族的先民。
公元4世纪到8世纪的初唐期间,部分哈尼族先民向西迁移到元江以西达澜沧江地区。
唐人文献中,哈尼族的先民被称为“和蛮”。
7世纪中叶,“和蛮”的大首领向唐朝进贡方物,唐朝在给云南各族首领的敕书中列入了“和蛮”首领的名字,并承认他们为唐朝的臣属10世纪(大理国时期),哈尼族开始进入封建领主制社会。
元朝征服“大理”政权后,设置元江路军民总管府隶属云南行省。
明朝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哈尼族部落首领由明王朝授予了土职官衔,并受所隶流官的统治。
三、经济生活梯田是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当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理气候条件创造的农耕文明奇观。
地位: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哈尼梯田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5处世界遗产,使中国超越西班牙成第二大世界遗产国,仅次于意大利。
元阳哈尼族开垦的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亩。
所有的梯田都修筑在山坡上,梯田坡度在15度至75度之间。
服饰哈尼族服饰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仅是简单的御寒防风蔽身之物,它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构成展示和追忆祖先迁徙壮举英雄业绩的物化态载体。
哈尼服饰的色彩、款式和纹样,既是该民族生存区域地理环境的折光,也是族人社会身份和角色的标识,透露出生生不息、物我合一的生存理念。
哈尼族儿童舞蹈的传承与创新
哈尼族儿童舞蹈的传承与创新没有传统就没有发展,我们只有深入了解传统哈尼族儿童舞蹈的精髓,才能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发展与创新。
哈尼族儿童舞蹈发展的方法是我们创新的重要前提,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哈尼族儿童舞蹈,才能使哈尼族儿童舞蹈与时俱进,成為民族儿童舞蹈的一股清流。
【Abstract】Without tradition,there is no development,we can only deeply understand the essence of Hani children’s dance,can we develop and innovate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 The development of Hani children’s danc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rerequisite for our innovation. Only on the basis of the tradition,can the innovation of Hani children’s dance make the itself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become a clear stream of national children’s dance.标签:哈尼族;儿童舞蹈;传承;创新1 引言传承和创新哈尼族儿童舞蹈,要求我们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和整理。
一方面,是为了更好的传承古老的哈尼族儿童舞蹈,让哈尼族儿童舞蹈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另一方面,在传统的哈尼族儿童舞蹈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成为民族民间儿童舞蹈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 哈尼族儿童舞蹈据史书记载,哈尼族儿童舞蹈共有十二类,现今仅存的传统哈尼族儿童舞蹈中主要以阿迷车及游戏类舞蹈最具代表性。
游戏类舞蹈以车月车、鸭子舞、拱哦锅、木雀舞、阿扎辙、捉泥鳅、摸搓搓、同尼尼、猴子舞等形成当下传统的哈尼族儿童舞蹈体系。
幼儿园哈尼族文化传承教学案例展示
幼儿园哈尼族文化传承教学案例展示幼儿园哈尼族文化传承教学案例展示在当今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中,文化传承教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特别是在幼儿园阶段,通过文化传承教学,不仅可以让孩子们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本文将通过一个幼儿园哈尼族文化传承教学案例展示,探讨如何在幼儿园教育中传承和弘扬哈尼族文化。
一、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引入在幼儿园哈尼族文化传承教学案例中,首先需要引入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
通过介绍多个不同的民族文化,可以帮助孩子们树立开放包容的文化观念,增强他们对文化多样性的认知和理解。
在教学中,可以向孩子们介绍哈尼族的地理位置、生活习俗、传统节日等内容,让他们从小就接触并了解不同的文化。
二、活动设计的多样性在幼儿园哈尼族文化传承教学案例中,可以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学习。
可以组织孩子们到户外体验哈尼族的传统手工艺制作,或者举行模拟哈尼族传统节日的活动,让孩子们亲身参与其中,感受和体验哈尼族文化的魅力。
还可以通过故事、歌曲、舞蹈等形式,将哈尼族文化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哈尼族文化知识。
三、实地教学的重要性幼儿园哈尼族文化传承教学案例中,还可以通过实地教学的方式,让孩子们走出教室,走进哈尼族的村落,亲身感受和观察哈尼族的生活状态。
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孩子们更直观地了解哈尼族文化,增强他们的记忆和体验,让文化传承教学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
四、讨论与总结在上述活动和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讨论时间,让孩子们就所学到的哈尼族文化进行交流和讨论。
在交流中,可以引导孩子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增强他们对哈尼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也可以进行总结性的活动,让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所学的哈尼族文化知识进行总结,并展示给家长和其他孩子,进一步加深印象,增强文化传承的效果。
五、个人观点与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对哈尼族文化传承教学产生了更深刻的理解。
哈尼族传统服饰幼儿园教案:文化传承与学习
哈尼族传统服饰幼儿园教案:文化传承与学习一、引言在幼儿园教育中,文化传承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而哈尼族作为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服饰更是代表着这一民族的独特文化。
设计一份以哈尼族传统服饰为主题的幼儿园教案,对于促进幼儿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针对哈尼族传统服饰幼儿园教案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文化教育,并在儿童心灵中播下爱与尊重的种子。
二、教案编写背景1. 哈尼族简介哈尼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地区。
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而哈尼族传统服饰则是这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幼儿园文化教育意义幼儿期是儿童认知和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文化的学习可以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教案内容1. 目标通过本教案,幼儿将能够了解哈尼族传统服饰的特点、意义和制作工艺,并通过手工制作等活动进行体验和学习。
2. 教学内容安排(1)哈尼族传统服饰的特点1)服饰特点:色彩艳丽、纹饰繁复2)服饰种类:男女服饰的区别3)服饰的意义:展示身份和文化传承(2)服饰制作工艺的展示与体验1)教师展示制作过程2)幼儿动手体验(3)游戏与故事1)玩游戏:穿上哈尼族服饰,体验不同文化2)听故事:了解哈尼族服饰背后的文化故事(4)手工制作1)制作服饰元素:如哈尼族特色头饰、饰品等2)幼儿动手制作四、教学方法1. 观察:通过展示服饰样品,让幼儿观察服饰的特点。
2. 讲解:向幼儿讲解服饰的意义和制作工艺。
3. 体验:让幼儿亲自动手,体验包括制作、穿戴在内的全过程。
4. 游戏:通过穿上服饰和游戏,加深对哈尼族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知。
五、教学评估1. 观察幼儿对服饰的兴趣和认知程度。
2. 检查手工制作的成品以及幼儿的参与程度。
3. 通过问答等形式,了解幼儿对哈尼族服饰文化的掌握程度。
六、总结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幼儿将能够深入了解并体验哈尼族传统服饰的风采,增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尊重,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从哈尼族民间音乐的特点探究其传承与发展
从哈尼族民间音乐的特点探究其传承与发展哈尼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少数民族,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山地民族,层层波澜壮阔的梯田景观就像一部非文字的巨型史书,直观地展示了哈尼先民在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压力下顽强抗争,繁衍生息的历史。
哈尼族以多神崇拜为主,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长河中,哈尼人民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哈尼族音乐与文化。
如果说,哈尼梯田给世人留下壮丽的人文景观,那么哈尼族民间音乐就是留给我们的一颗色彩斑斓的音乐“活化石”。
一、哈尼族民间音乐的分类及特点新中国成立以后,哈尼族的经济获得了发展但仍然比较落后。
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民间音乐传承只能依靠口传心授的自然发展状态。
但哈尼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又与民间音乐紧密相连。
哈尼族民间歌舞是普通百姓表情达意、娱乐休闲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他们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对哈尼族人民日常生活所用到的民间音乐进行简单梳理,以便于更多的民间音乐爱好者去了解今天的哈尼族民间音乐。
(一)节日聚会活动中的哈尼族民间音乐每逢哈尼族百姓遇到重大节日或者聚会活动中,演唱长篇的叙事古歌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些记载着本民族祖先历史发展的音乐活化石,让今天的后人铭记族史,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
其歌词内容包括哈尼族先民开天辟地、民族起源、建寨定居、民族风俗、社会伦理、民族关系、村寨兴盛、孝敬父母、生儿育女等内容。
如《祖先的迁徙》、《唱述祖宗源流的歌》、《开天辟地》等,这些歌曲叙述了哈尼族族源、发展和迁徙的整个历史过程,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哈尼族先民积极进取、开发南疆的历史画卷。
这些历史古歌成为纪念祖先,启迪后人铭记族史的重要手段,并通过在节日或聚会中演唱,使哈尼族百姓产生共鸣,激发民族情感。
在器乐方面,民族乐器的演奏也逐步规范,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比如说铜错、牛皮鼓就作为节日礼仪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伴奏工具,一般来说,在哈尼族百姓心中,铜错、牛皮鼓具有通神的意味。
所以一旦铜错、牛皮鼓响起,哈尼民众就产生了庄严和神圣情绪,应该说这两件民族乐器在哈尼节日和祭祀活动中被赋予了特殊的社会功用。
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哈尼族服饰传承与手工制作教学案例
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哈尼族服饰传承与手工制作教学案例在幼儿园的传统文化教育中,传承和传播民族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案例,将民族文化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让孩子们在玩耍中体验到民族文化的魅力。
本文将以哈尼族服饰传承与手工制作为例,探讨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并共享一些教学案例。
一、哈尼族服饰传承1. 服饰文化的重要性哈尼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其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和了解哈尼族的服饰文化,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中国的多元文化,培养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2. 传统服饰的特点哈尼族服饰以其色彩艳丽、工艺精湛而闻名于世,不仅体现了当地人民的审美情趣,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哈尼族女子的传统服饰主要包括长袍、披肩、头巾等,而男子则穿着短衣、长裤等,每一件服饰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用途。
二、手工制作教学案例1. 制作传统服饰道具可以邀请专业的服饰制作师来幼儿园进行现场展示和教学,教孩子们制作简单的哈尼族服饰道具,比如头巾、腰带等,让他们亲手体验制作的乐趣,增加对服饰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2. 绘制传统服饰图案在幼儿园的美术课上,可以设计让孩子们学习并绘制哈尼族传统服饰的图案,引导他们欣赏、模仿并创造,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能力。
3. 编织工艺体验可以引入编织手工活动,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哈尼族传统服饰的编织工艺,比如编织头巾、披肩等,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耐心,同时增进对传统手工艺的认识和理解。
三、总结与展望通过哈尼族服饰传承与手工制作的教学案例,不仅可以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同时也为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渠道。
未来,在幼儿园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可以进一步探索更多类似的教学案例,让孩子们在快乐的学习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也可以为哈尼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哈尼族文化简介优秀课件
2021/3/29
14
2021/3/29
15
哈尼族婚俗
哈尼族人婚姻习惯为:同血亲的人不 能结婚,男女青年婚前社交自由,不 受他人或父母干涉。但禁止同胞兄妹 姐弟和堂兄妹、姐弟同时参加社交活 动。
村寨一般都设有专供男女青年社交的 场所,哈尼语叫“扭然 。
青年男女恋爱中还有一种传统有趣的
方式,哈尼语叫“拌鲁点”,意为掷
草包。 2021/3/29
16
哈尼长街宴
长街宴据说是为了庆祝丰 收。哈尼族根据自己民族的
古历法,把农历十月当作岁 首,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
在庆祝丰收的时候,每 个寨子都要都要在村寨中心 摆上长长的酒宴,全村同乐, 轮流喝酒,共庆象征他们团 结和睦,吉祥幸福的节日。 这种酒宴因在街心,故被人 们称为“街心酒”,又因为 这种酒宴以方桌连接而成, 恰似一条长龙,又称“长街 宴”。
9
2021/3/29
10
2021/3/29
11
哈尼族的文字
为了帮助哈尼族人民解决文
字问题,早在一九五二年,
党和人民政府就组织了有哈
尼族干部参加的哈尼语文工
作队伍,开始进行哈尼语调
查研究,经过几年的努力,
于一九五七年写出了《关于
划分哈尼语方言和创制哈尼
文的意见》的哈尼语调查报
告,制定了拉丁字母形式的
2021/3/29
13
苦扎扎节
哈尼族的又一个盛大节日就是“苦扎扎节”,又称 “六月节”,它兼有娱乐及预祝“五谷丰登”的意 思。
节日期间,各村寨都要从森林中砍来一棵很直且质 地坚硬的树和一些藤条回家来,在村寨较大的场地 上,架起秋千和磨秋,让人们娱乐。
哈尼文化
哈尼文化哈尼文化艺术绚丽多姿,有神话、传说、诗歌、故事、寓言、童谣、谚语、谜语等。
神话,传说中有叙述万物来历的《创世纪》;有讴歌人类战胜洪水,繁衍生息的《洪水记》;有反映哈尼族历史迁移的《哈尼祖先过江来》等。
诗歌主要有“拉八热”和“阿基估”两类。
“拉八热”多在婚丧、节日、祭祀以及其他庄重的场合吟唱,曲调庄重严肃。
“阿基估”即山歌,只能在山间田野唱,以爱情为主,男女对唱。
目录1民族简介2文化风俗3文化象征4饮食文化5婚俗文化6生存危机哈尼文化艺术绚丽多姿,有神话、传说、诗歌、故事、寓言、童谣、谚语、谜语等。
神话,传说中有叙述万物来历的《创世纪》;有讴歌人类战胜洪水,繁衍生息的《洪水记》;有反映哈尼族历史迁移的《哈尼祖先过江来》等。
诗歌主要有“拉八热”和“阿基估”两类。
“拉八热”多在婚丧、节日、祭祀以及其他庄重的场合吟唱,曲调庄重严肃。
“阿基估”即山歌,只能在山间田野唱,以爱情为主,男女对唱。
1民族简介哈尼族属于国际性民族,根在中国。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哈尼族约185万人。
其中,中国哈尼族143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建水等县,思茅市的江城、普洱、澜沧、景东、镇沅、思茅、墨江等市县,玉溪市的元江、新平、峨山、易门等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景洪、勐腊等县,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双柏县及昆明市的禄劝县。
国外哈尼族约42万人,其中缅甸20万,泰国8万、老挝10万、越南4万。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红河州)哈尼族人口1952年约为24万,到2003年末为68.6万,占全州总人口的17.1%。
红河哈尼族人口约占全世界哈尼族人口的37%、全国哈尼族人口的48%;不仅人口多,而且支系称谓也较为繁杂。
哈尼族的族源和早期的迁徙活动,在汉文史籍中少有记录,本民族也没有文字可供探究,因而考证难度较大。
但凭借哈尼族地区广泛流传的口碑古籍以及散见于汉文史籍的零星记载,仍可窥见哈尼族的历史概貌。
哈尼族:梯田艺术的缔造者
哈尼族:梯田艺术的缔造者哈尼族:梯田艺术的缔造者哈尼人是大地的雕刻家,也是梯田的歌者,更是高明的建筑师。
红河南岸原生、天然又充满了震撼和魔力的艺术,让你知道原来艺术不仅仅在喧嚣的城市、剧院里,它更可能在人迹罕至的乡村僻壤间,冷不防地震撼到你的心灵,让你流连忘返,欲罢不能。
梯田流淌在血脉里夕阳下的梯田里,一个垂辫流苏的哈尼族少女,卷起“拉八”短裤,小腿没在成熟的稻田里。
她正学着大人的样子,左手握住一把稻秸,右手并不熟练地拿着一把大镰刀挥来挥去。
银饰青布小帽下的脸上开始渗出小米粒大的汗珠。
在她的后边是自己的父母兄弟,以及村寨里的长辈们。
金秋时节,梯田一片金黄,一撮撮哈尼人点缀在哀牢山的几百亩梯田上,在海拔1000多米的山腰间,他们潇洒地挥舞着镰刀,收割着喜悦和希望。
这是一个典型的哈尼族秋收场景,而这个场景在这片土地上至少演绎了1300次。
这里是距离元阳老县城新街镇东南部14公里的坝达梯田景区,沿S214省道南下,清晨7点我们就到达了这里。
从海拔800米的麻栗寨河起,连绵不断的成千上万层梯田,一直伸延至海拔2000米的高山之巅,把麻栗寨、坝达、上马点、全福庄等哈尼村寨高高托入云海中。
3700多级梯田宛似天梯。
由于时间紧迫,我们本来打算直接去县城东南部25公里的多依树景区,但是路上遇到这样的画面,还是禁不住停下脚步驻足在这漫山遍野的梯田中,拿起相机,一次次地按动快门。
如果说哈尼人如孩子,那么梯田就是哈尼人的母亲,他们相互依偎在这崇山峻岭间,不需别人,就这么一直安静的生活着。
哈尼人饿了,梯田就带来饱满的稻米、鲤鱼和各种野味;哈尼族人渴了,山顶上原始森林中就会流出甘甜的清水;哈尼族人困了,山腰上给他们空出了宽阔的空地,用来建蘑菇房,让他们挡风遮雨。
这重重叠嶂把哈尼人与外界隔开,也阻断了外界俗世的打扰。
与这山间的云一样,放慢了节奏,哈尼人优雅地欣赏着自己的美丽。
他们似乎从来不会害怕,认定这片肥沃的梯田从不会辜负他们,即使周边大早年月,只要他们去播种,去收获,这片梯田仍然用一次次大丰收给予这些虔诚的孩子,田与人就这样相互依偎,守望千年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