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28第八章病机:津液失常内生五邪疾病传变
② 特点:阳气亢奋,火热内扰
③ 表现:壮热、面赤、口渴喜冷、小便
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洪数, 甚则狂躁昏 迷。还可见某些局部症状如
心火上炎— 口舌生疮。 胃火炽盛 — 齿龈红肿疼痛、口干、
口臭。
肝火上炎 — 目赤肿痛 胆火炽盛 — 口苦、耳鸣、耳聋
(2)火热虚证
① 成因:精亏血少,阴液耗损。
1、地势高而干燥或久晴少雨:
病证易化热、化燥,伤阴耗津。病变 热重于湿。
2、地势低而潮湿,或阴雨连绵
易伤阳气,病变湿盛热微。若湿 盛患者,易转为寒湿病证。
(五)生活状况因素:
饮食、起居、劳逸、 情志、房事等,通过影 响正气而干扰疾病的过 程。
三、疾病传变的形式(规律)
(一)病位传变: 1、含义:在病变过程中,病变部
2、病邪性质影响疾病传变的路径。 如:外感风寒之邪,多六经传变; 温病多卫气营血及三焦传变;外 感病因多从表传里;内伤病因, 主要是脏腑传变,可表里相及。
3、病邪性质影响病性变化。病 邪的从化主要由体质因素决 定外,病性的变化与病邪属 性亦有一定联系。
如:燥易从热而化,湿易从 寒而化。
(四)地域因素与气候因素:
内生“五邪”与外感六淫的区 别
• 内生“五邪”由脏腑及精气血津液 功能失常而产生,属内伤病的病机; 外感六淫由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失常 而产生,属于外感病的病因。
• 内生“五邪”病机所反映的病证, 多为里证、虚证或虚实夹杂证;外 感六淫邪气所致的病证,多为表证、 实证。
(一)内风(风气内动)
1、概念:风气内动,即“内风”, 是与外感相对,指脏腑气血失调, 体内阳气亢逆而致风动之征的病理 变化。 如叶天士所云:“内风乃身中阳 气之变动。”因其病变似风邪动摇、 多变和急骤之性,故以风名之。其 与肝的关系密切。故又称“肝风内 动”。
第八章 病机
《伤寒杂病论》发展了六经病机,发 挥了脏腑、经络、气血、痰饮病机。 《诸病源候论》为最早的中医病因病 机专著。 《小儿药证直诀》奠定了儿科病机理 论基础,阐明了儿科病机特点。 刘完素认为“六气皆从火化”。
李东垣确立“阴火”的病机概念。 朱震亨倡“相火论”,提出“阳有余、阴不足”及 阐发“六郁”病机。 温病学派阐发了卫、气、营、血病机传变规律与 三焦传变机理 《医林改错》丰富了瘀血病机理论。 《血证论》对血证与脏腑病机作出了突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意义:是用中医理论分析疾病现象,从而得 到的对疾病内在本质规律性的认识,是防治 疾病的依据。
病机学说 含义: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 并揭示其规律的中医基础理论分支学科。 形成:病机理论源于《内经》 《素问· 至真要大论》的“病机十九条”奠定 了脏腑病机、六气病机理论基础。
阳偏衰——阳虚则寒以虚为主
含义:即阳虚。指机体阳气虚损,机体衰退或衰弱,代谢缓慢, 产热不足的病理状态。 特点:一般多表现为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气相对偏亢的 虚寒证。 先天禀赋不足 形成 后天饮食失养 机体阳气虚损,以脾肾阳虚为主, 原因 劳倦内伤 尤以肾阳虚衰最为重要。 久病伤阳 (肾阳为诸阳之本) 畏寒肢冷,脘腹冷痛、面色白光白,舌淡脉迟等 温煦作用减退的寒象 表现 神疲、喜静瞋卧,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等 温养兴奋不足的虚象
机理 阳热亢盛 邪自内生,气郁化火 热——壮热、面红、目赤 表现 动——脉数、心烦、躁扰 阳胜则热 燥——口渴、便干、苔黄 转归:实热兼阴亏病证(阳胜则阴病)。 虚热病证(久之由实转虚)。
阴偏胜
含义: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病理 性偏盛,机能抑制,热量耗伤过多,病理性代谢产 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特点:一般多表现为阴寒偏盛而阳气未虚(或虚损 不甚)的实寒病证。 感受寒湿阴邪 形成原因 过食生冷,寒滞中阳,遏抑阳气
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病机
闭——入 脱——出 1、气闭: 疾病急剧变化中,正气不支,邪气内陷, 脏腑功能闭塞不通。气的外出受阻而致气闭。 临床表现: 无论何因而致,多有神昏、牙关紧闭、两手 紧握等症。以心肺闭阻多见。
1
2、气脱: 疾病过程中,气大量的耗损而致生命垂 危之病机,气不内守而外泄。 临床表现: 每每因大出血、大汗而致。症见汗出如 珠、四肢厥冷、口开目合、手撒尿遗、 脉细欲绝等。病变涉及全身功能衰竭, 以精气外泄为特点,又称“外脱”。
1
2、水液的输布、排泄障碍
●输布障碍
肺失宣发肃降
输布障碍 脾失健运
津液运行迟缓或停留
肝失疏泄
生湿、生痰、成饮
三焦水道不利
其中,以脾主运化水湿和散精功能减退为重 要。《内经》“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1
排泄障碍
体内废水排泄的二条重要途径为汗、尿。
肺失宣发——水液不得从肌肤转
排泄障碍
而为汗
肾的蒸腾气化失常——水液不得从
亡阴 亡阳
亡阳 亡阴
阴阳皆亡
死亡
1
重点回顾:
1、阴阳偏胜、偏衰的病机。 2、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的病机。 复习思考: 1、阴阳胜衰产生的寒热虚实变化有哪四方面? 其病机各是什么? 2、何谓“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3、何谓“阴盛格阳”“阳盛格阴”?二者产生 的病变是什么? 4、何谓“亡阴”“亡阳”,其产生的临床意义 是什么?
的病变? 2、血瘀与瘀血的概念及关系如何? 3、津液不足的病变有哪些?水液输布与
排泄障碍的病机是什么?
1
五、内生“五邪” 内生“五邪”——指疾病发展过程中,由 于精气血津液和五脏等功能失常而产生的类 似风、寒、湿、燥、火邪致病的病理变化。 注: 1、与外感六淫之别:一为外因,一为内伤。 2、暑邪无内生之说,纯属外邪。
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 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病机【目的要求】1.了解病机的概念及层次结构。
2.掌握邪正盛衰与疾病虚实变化和发展转归的关系。
3.掌握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转化的病机。
4.熟悉精虚、精瘀、气虚、气机失调、血虚、血运失常和精气血关系失调的病机。
5.掌握内生“五邪”的病机。
6.熟悉津液不足、津液代谢障碍的病机。
7.了解疾病传变的概念和病位传变、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的具体规律。
【教学内容】第一节基本病机一、邪正盛衰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1.虚实病机2.虚实变化:虚实错杂、虚实转化、虚实真假。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正胜邪退、邪胜正衰、邪正相持。
二、阴阳失调(一)阴阳偏胜: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二)阴阳偏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三)阴阳互损:阳损及阴;阴损及阳。
(四)阴阳格拒: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证;阳盛格阴,真热假寒证。
(五)阴阳亡失:亡阳;亡阴。
(六)阴阳转化三、精气血的失常(一)精的失常:精虚、精瘀。
(二)气的失常1.气虚2.气机失调: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
(三)血的失常:血虚、血运失常(血瘀、出血、血寒)。
(四)精气血关系失调:精与气血关系失调;气与血关系失调。
四、津液代谢失常(一)津液不足(二)津液输布排泄障碍:湿浊困阻;痰饮凝聚;水液贮留。
(三)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水停气阻、气随津脱、津枯血燥、津亏血瘀、血瘀水停。
五、内生五邪(一)风气内动: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
(二)寒从中生(三)湿浊内生(四)津伤化燥(五)火热内生:阳盛化火、邪郁化火、五志过极化火、阴虚火旺。
第二节疾病传变一、疾病传变的形式(一)病位传变:表里出入、外感病传变、内伤病传变。
(二)病性转化:寒热转化、虚实转化。
二、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体质因素、病邪因素、地域因素和气候因素、生活因素。
【课时与方法】总课时10邪正盛衰2阴阳失调1精气血失常1津液代谢失常1内生五邪1疾病传变2讨论2。
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病机
第八章病机【目的要求】1 •掌握病机的基本概念及层次结构。
2 •掌握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转归的关系。
3•掌握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的病机。
4 •掌握精虚、精瘀、气虚、气机失调、血虚、血瘀、血热、血寒和精气血关系失调的病机。
5•了解津液不足、津液代谢障碍的病机。
6 •掌握内生“五邪”的病机。
7 •掌握疾病传变的基本概念和病位传变、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的具体规律。
【知识点表解】、病机含义: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意义:是用中医理论分析疾病现象,从而得到的对疾病内在本质规律性的认识,是防治疾病的依据。
、病机学说病机学说含义: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并揭示其规律的中医基础理论分支学科。
病机理论源于《内经》。
《素问•至真要大论》的“病机十九条”奠定了」脏腑病机I理论基础。
]六气病机《伤寒杂病论》发展了六经病机,发挥了脏腑、经络、气血、痰饮病机。
《诸病源候论》为最早的中医病因病机专著。
《小儿药证直诀》奠定了儿科病机理论基础,阐明了儿科病机特点。
刘完素认为“六气皆从火化”。
发展〈李东垣确立“阴火”的病机概念。
朱震亨倡“相火论”,提出邙日有余、阴不足”及阐发“六郁”病机。
温病学派阐发了卫、气、营、血病机传变规律与三焦传变机理。
《医林改错》丰富了瘀血病机理论。
《血证论》对血证与脏腑病机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r基本病机一一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失常、内生五邪系统病机经络、脏腑病机等主要内容」疾病病机一一六经病机、卫气营血病机、三焦病机等病证病机一一感冒、哮证、痰饮等的病机'症状病机一一疼痛、发热、健忘等的病机特点立足整体联系的病机观整体观。
寸小[_以整体联系和运动变化观点认识和研究疾病J辨证观。
近几十年新病机理论:病机层次说、痰瘀同源说、体质病机说等。
A本教材介绍基本病机。
•疾病传变。
1. 虚实病机实的病机 (邪气盛则实)虚的病机 (精气夺则虚)2. 虚实变化、“亡阳”第一节基本病机、邪正盛衰(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含义:实,主要指邪气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第八章 病机
阳盛格阴
(1)含义:邪热内盛,深伏于里,阳 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 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而见真热假 寒的病证,又称“格阴”。 (2)病机特点:邪热深伏于里,阴气 格拒于外。
(3)临床表现:真热假寒证,热极似寒。 热势越高,肢冷越甚,又称“热厥”,“阳厥”
胸腹灼热,壮热、面红
真 热 假 寒 证
脉沉取有力,腹久按灼热
真虚假实
至虚有盛候
部分表现 “实”为假象的病理状态。 含义 “虚”为病机本质,
形成 正气虚弱,脏腑气血不足,功能减退,气化无力所致。
纳食减少,疲乏无力,舌淡嫩。又兼腹满(时减) 、腹 表现 痛(喜按)等假象。 老年人便秘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正胜 邪退
邪气退却物质 和脏腑经络的 损害逐渐康复
病机学说 含义: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并 揭示其规律的中医基础理论分支学科。(包
括疾病发生的机理、病变机理及传变的机理)
形成:
病机理论源于《内经》 《素问· 至真要大论》的“病机十九条”奠 定了脏腑病机、六气病机理论基础。
发展
《伤寒杂病论》发展了六经病机,发挥了脏腑、经络、气血、 痰饮病机。 《诸病源候论》为最早的中医病因病机专著。 《小儿药证直诀》奠定了儿科病机理论基础。 刘完素认为“六气皆从火化”。 朱震亨倡“相火论”,提出“阳有余、阴不足”及阐发“六郁” 病机 温病学派阐发了卫、气、营、血病机传变规律与三焦传变机理 《医林改错》丰富了瘀血病机理论。 《血证论》对血证与脏腑病机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3)病因: 邪热炽盛,煎灼津液 邪热炽盛,逼津外泄 慢性热病,久耗阴液 大吐大泻大汗,骤损阴液
第八章 病 机 - 高等职业教育学院
第八章病机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章节第八章:病机第一节:基本病机·邪正盛衰教学时数 2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目的要求1. 掌握病机的基本概念和层次结构。
2. 掌握邪正胜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转归的关系。
3. 了解中医病机学的形成。
教学内容1. 病机的概念及中医病机理论的形成、发展。
(约10分钟)2. 中医病机的层次结构:第一层次为基本病机,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律液失常。
第二层次是系统病机,包括脏腑病机、经络病机等。
第三层次是分类病机,包括六经病机、卫气营血病机、三焦病机。
第四层次病证病机,包括各类疾病和证候病机。
第三层次是症状病机,研究某一症状的发生机理。
(约10分钟)3. 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① 虚实病机:虚实的概念、虚实的病机特点、虚实病机的主要表现及形成的原因。
(约20分钟)② 虚实错杂:邪盛和正虚同时存在的病机变化,包括虚中夹实和实中夹虚。
(约10分钟)③ 虚实转化:疾病过程中虚或实性质的转化,包括由实转虚和因虚致实。
(约5分钟)④ 虚实真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本质不相符,甚则出现假象的病机变化,包括真虚假实和真实假虚。
(约10分钟)4. 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① 正胜邪退:疾病向好转和痊愈方向发展的转归。
(约5分钟)② 邪胜正衰:疾病向恶化、危重,甚至死亡方面的转归。
(约5分钟)③ 邪正相持:病势处于迁延状态,或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约5分钟)重点难点思考题1. 重点:①病机的概念。
②虚实的概念及虚实的病机特点。
③邪正盛衰对疾病转归的影响。
2. 难点:①邪正盛衰与虚实的关系。
②虚实转化病机的特点。
③虚实真假病机与虚实错杂病机的区别。
3. 思考题:①中医病机学包括哪些层次?②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虚实变化有何关系?③如何分辨虚实真假病机?虚实真假与虚实错杂有何不同?④邪正盛衰怎样影响病势的趋向及转归?参考文献1. 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122-1252. 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487-4893. 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26-5354. 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266-271;281-2865. 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171-1726. 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43-246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章节第八章:病机第一节:基本病机·阴阳失调教学时数 2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目的要求1. 掌握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的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第八章病机
二、阴阳失调
概 说 1、阴阳失调的概念: 阴阳失调,是指机体阴阳之间失 去平衡协调的简称。 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内 在根据。是各种病变最基本的病机, 是病机的总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阴阳失调的主要表现:阴阳偏 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 格拒、阴阳亡失等病理状态。 3、阴阳失调与疾病的关系:阴阳 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根据,是 脏腑、经络、气血、营卫关系失 调及气机表里出入、上下升降失 常的概括。
壮热、恶热、烦渴 面红、目赤、失眠 实热证
便干、尿黄 舌红绛、脉洪数
(4)形成原因:
感受温热阳邪或其它外邪从阳化热; 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
气滞、瘀血、痰湿、食积等邪郁化火;
恣食辛辣肥甘或过用、误用温补壮 阳之品。
2、阴偏盛
(1)含义: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 的一种阴气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热 量不足,以及阴寒性病理性代谢产物积 聚的病理状态。
汉·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总结了外感病的 六经病机及其传 变规律,并对脏 腑、气血、经络 等 病机理论有 很大发挥。
隋· 巢元方等著成的《诸病源侯论》 是现存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
宋、金元时期病机的丰富:
宋· 钱乙在《小 儿药证直诀》 中详细论述小 儿疾病病机特 点为:“易虚 易实”,“易 寒易热”及小 儿五脏病机。
清· 吴鞠通创立“三焦辨证”及其 传变规律的温热病病机理论。 清· 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发挥了瘀 血病机。
中医病机学说的起源与发展,是随 着中医学理论的创立和发展而日臻 完善。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病机的 研究。在临床实践中只有认真辨析 其病机的所在,才能抓住疾病的本 质,掌握疾病的传变规律,以取得 满意的治疗效果,如唐代·王冰说: “得其机要,则动小而功大,用浅 而功深”。
第8章 病机学说
5.虚实夹杂 • (1)虚实错杂:邪盛和正衰同时并存的病理 状态
实证失治,病邪久留,损伤人体正气
成 因
正气虚弱,无力驱邪外出 兼宿食积聚于内 本为虚证,又兼痰、瘀等凝结阻滞
虚 实 错 杂
1、虚中夹实:指以正虚为主,又兼夹实邪结滞于内的病理状 态。 2、实中夹虚:指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不足的病理状 态。 3、此外,又有表虚里实、表实里虚、上虚下实、上实下虚之 别,在病机分析时,应予详辨。
2.气逆 指气机升降失常,当降不降或不降反升或升之太过,脏腑之气 逆上的病理状态。
成 因
情志内伤, 或因饮食寒温不适, 或因痰浊壅阻, 或因外邪侵袭
气 逆
多发生于 肺、胃和肝 等脏腑
症 状
• 在肺,则肺失肃降,肺气上逆,而见咳嗽、气喘。 • 在胃,则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见呕吐、嗳气、 呃逆。 • 在肝,则肝升泄太过,肝气上逆,可见头痛而胀、 面红目赤、易怒等症状; • 甚则导致血随气逆,而为咯血、吐血, • 或上壅清窍而致中风、昏厥。
• 3.正邪相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 (1)正胜邪则不发病:• (2)邪胜正则发病:
二、疾病正邪盛衰的变化
• 常见的变化方式有:
• • • • • • • • • • • • • • 1.邪气偏盛则为实证: 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 2.正气偏虚则为虚证: 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 3.表邪入里 表邪内传入里,转化为里证的病理传变过程。 是疾病向纵深发展的反映。 4.里邪出表 指病邪由里透达于表的传变过程。 是邪有出路,病势有好转和向愈之机的反映。 5.虚实夹杂 (1)虚实错杂:邪盛和正衰同时并存的病理状态。 (2) 虚实转化: 由实转虚: 因虚致实: (3) 虚实真假: 真虚假实: 真实假虚:
基础中医学教学资料-第八章病机
寒性病机
表现为手脚冰凉、退化性关节炎等病症。
2
热性病机
表现为热、燥热、口臭气味等症。
3
寒热错杂
由于气血失调、饮食不当、情志不遂等原因,会导致寒热错杂,表现多种病理状况。
风湿病机
风寒湿病机
表现为寒湿痹痛、风湿疼痛等症 状。
阳水病机
表现为小腿、足踝肿胀、痛经等 症状。
血瘀病机
表现为骨质髓瘤、血管瘤等症状。
基础中医学教学资料-第 八章病机
本章介绍中医理论中的“病机”知识点,探讨疾病形成的机理和治疗方法。学 习病机是学好中医理论的基础,请跟随我一起学习。
病机概述
1 什么是病机?
病机是疾病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了解病机有 助于辨证施治,进而治疗疾病。
3 病机的形式有哪些?
中医理论将病机分为六经、脏腑、气血、痰 饮、寒热、风湿等不同类型,不同类型的病 机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气滞血瘀
气血运行不畅,容易导致气滞 血瘀,顽固性疾病多与气滞血 瘀相关。
痰饮病机
痰湿
痰湿是积聚在身体里的湿气,多由湿邪侵入体内以及脾胃、肺脏等所致。
饮液
饮液是身体内的一种病理性体液,多因脾胃、气机失调、肾衰等原因造成。
痰瘀
痰瘀是湿气和血液凝聚在一起形成瘀血,表现为脉络瘀阻、患处肿胀等。
寒热病机
1
2
病机的计算机模拟
加强对该理论的模块化分析,缩短学术研究成果转化的时间以及促进临床输送速 度。
3
病机的数字化分析
基于大规模数字化病历数据,实现病机知识的推断和学习。
2 为什么要了解病机?
病机是中医学的核心,掌握病机可以更好地 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助于剖析疾病本 质。
4 如何辨别病机?
中医学基础教学课件:第八章 病机
1.导致生理功能失常 2.脏腑形质损害 3.体质类型改变
发病原理
三、影响发病的因素 (一)外环境与发病 (二)内环境与发病
第二节 基本病机
第二节
一、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机体正气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所 发生的盛衰变化。
(二)寒从中生
寒从中生,即内寒,是由于机体阳气不足, 不能制约阴,导致虚寒内生所产生的一类证候, 是脏腑临功能减退所致。临床表现具有冷、痛、 收引的特点。
(三)湿浊内生
湿浊内生,即“内湿”,多因脾胃运化水液 的功能失常,导致水湿停聚而产生。故《素问· 至真要大论》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四)津伤化燥
(一)阴阳盛衰
1.阴阳偏盛 指人体阴阳双方中的某一方过 于亢盛,多由于外感病邪的侵袭而引起。
(1)阳偏盛 (2)阴偏盛
2.阴阳偏衰 指人体阴阳二气中某一方虚衰 不足的病机变化。
(1)阳偏衰 (2)阴偏衰
(二)阴阳互损
阴阳互损,指由于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在 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后,病变发展影 响到相对的另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变化。 包括“阴损及阳”与“阳损及阴”。
气的失常,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气的生 化不足或耗散太过,形成气虚的病机变化;二是 气的某些功能障碍及气的运动失常,出现气滞、 气逆、气陷、气闭或气脱等气机失调的病机变化 。
1.气虚 2.气机失调
(二)血的失常
血的失常,一是因血液的生成不足或耗损过 多,致血的濡养功能减弱而引起的血虚;二是血 液运行失常而出现的血瘀或出血等病机变化。
第八章 病机
2 基本病机
发病原理
第一节
基础中医学教学资料-第八章病机
2.阴偏衰(阴虚)
指机体阴气不足,阴不制阳,导致阳气相对偏盛, 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
病机特点:阴气不足,阳气相对偏盛——虚热 证。
形成原因: 阳邪伤阴, 五志过极,化火伤阴, 久病伤阴。
.
比较:
阴虚则热——虚而有热; 阳胜则热——以热为主,虚象并不明显。
五脏六腑皆可发生阴虚病变,但一般以肾阴 亏虚为主。肾阴为诸阴之本,“五脏之阴气,非此
不能滋”,所以肾阴不足在阴偏衰的病机中占有极 其重要的地位。
.
阴阳盛衰与寒热变化
阳盛—阳邪作用→机体之阳的
于机体 绝对偏盛
实热证——即“阳盛则热”
兼伤阴——“阳胜则阴病”。
阴衰— 机体阴 → 不能 → 阳相对 虚热证(即“阴虚则热”)
液不足 制约阳 偏盛
.
阴盛—阴邪作用→机体之阴的
”
于机体 绝对偏盛
“虚”的临床假象。
“大实有羸状”
一般是由于邪气亢盛,结聚体内,阻滞经络,
气血不能外达所致。
如热结胃肠的里热炽盛证、 小儿食积而出现的腹泻, 妇科瘀血内阻而出现的崩漏下血等。
.
真虚假实:是指病机的本质为“虚”,但表
现出“实”的临床假象。
“至虚有盛候”
一般是由于正气虚弱,脏腑经络之气不足,推 动、激发功能减退所致。
麻疹 病机
发热 病机
痢疾 病机
疼痛 病机
…… ……
第一层次:基本病机 指机体对于致病因素侵袭所产生的最基本的病
理反应。病邪作用于人体,正气奋起抗邪,而形成 正邪相争,破坏了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必然引起 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气血津液的病变, 从而产生全身或局部的多种多样的病理变化: v 邪正盛衰 v 阴阳失调 v 精气血津液失常
基础中医学教学资料-第八章病机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正胜邪退 邪胜正衰 邪去正虚 邪正相持 正虚邪恋 邪去正不复
1.正胜邪退
疾病向好转和痊愈方向发展的一种病理变化, 也是在许多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转归。 正胜邪退的发展,疾病可以较快地好转、痊 愈。
基本病机
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 间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虚实病机
邪盛 正衰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素问·通评虚实论》
1.实的病机
实,指邪气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 一种病理状态。
正气? 不虚!
病机特点: 邪气亢盛,正气未衰,斗争激烈,病理反 映明显
2.阳损及阴
指由于阳气虚损,无阳则阴无以生,从而在阳 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阴虚,形成以阳虚为主的阴阳 两虚病理状态。 例如肾阳亏虚、水泛为肿(阳虚水泛)一证, 其病变发展,则又可因阳气不足而导致阴气化生无 源而亏虚,出现日益消瘦,烦躁升火,甚则阳升风 动而抽搐等肾阴亏虚之征象,转化为阳损及阴的阴 阳两虚证。
表现:手足虽温而大汗不止、烦躁不安、心悸
气喘、体倦无力、脉数疾躁动等危重征象。
多见于: 素体虚弱,精气不充; 外感病的后期; 各种慢性病证日久; 暴病吐利、大汗、亡血等使正气随津血而脱失。
虚证与实证的鉴别
3.虚实变化
邪气亢盛,正气不虚 ——实证 正气亏虚,邪气不盛 ——虚证 邪气亢盛,正气亏虚 ——虚实错杂证
第八章病机.ppt
§含义:是指机体的阳气发生突然大量脱失,而致全身机 能严重衰竭,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
阴寒之邪极盛,正不敌邪,阳气损伤太过;
素体阳虚,正气不足。劳伤过度,耗气过多;
§原因
汗出过多、吐、利无度, 津液过耗, 阳随阴泄 过用、误用汗、吐、下等方药;
大量失血,气随血脱;
慢病,长期大量耗散阳气;
终至阳气亏损殆尽 属阳的功能突然严重衰竭
(一)阴阳偏胜:
含义:是指人体阴阳双方中的某一方的病理
性亢盛状态,
属“邪气盛则实”
表现 阳胜则热(实热) 转归 阳胜则阴病 的病机和病证。
阴胜则寒(实寒)
阴胜则阳病
2019/12/30
(二)阴阳偏衰:
含义:是指人体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虚衰不足的病理状态,
表现
阳虚则寒、阳虚则阴盛——虚寒 属“精气夺则虚” 阴虚则热、阴虚则阳亢——虚热 的病机和病证。
腑,外而孔窍、皮毛失于濡润、滋养、充盈和中和运 载功能,从而产生一系列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
热盛伤津(外感、内生) § 形成 丢失过多(汗、吐、下、烧伤)
生成不足(久病、饮入不足) 阴虚内热 津和液,在形状、分布部位、生理功能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因而津和液不足的病机及临床表现,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伤 津主要是丧失水分,常见于吐、泻之后。
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就是邪正斗争及其盛衰变化的过程。 邪正盛衰 阴阳失调
基本病机 精气血津液失常 内生“五邪”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病机
2019/12/30
实的病机 ——邪气盛。则实
邪气盛则实
§含义
主要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 的一种病理状态。
§特点
邪气较盛,正气未衰,正邪斗争激烈,病理反映 比较剧烈、有余的一系列证候。
第八章 病机_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体的阴精或阳气不足,所引起的病理变
化。属“精气夺则虚”的病理范畴,临
床表现为虚性病变状态。
“精气夺”是指机体的精、气、血、
津液等各种基本物质的不足及其生理功
能减退,包括了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
的减退和失调。可出现“阴阳互损”的
病机趋势。
最新课件
48
1、阳偏衰:
(1)含义:在疾病过程中,机 体阳气亏虚,功能减退, 热量 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偏盛的 病理状态。
(2)病机特点:阴胜而阳未虚。
最新课件
45
(3)临床表现:
实寒性征象:寒、静、湿 (润)、白为特点的阴寒之象。
口淡不渴、泄泻水肿 恶寒、肢冷、脘腹冷痛 舌淡苔白、脉迟、倦卧少动
最新课件
46
(4)形成原因:
外感寒湿阴邪; 过食生冷,阻滞中焦
最新课件
47
(二)阴阳偏衰:
阴阳偏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因机
最新课件
17
四、病机学说的内容
基本病机
内生五邪病机
疾病传变
最新课件
18
第一节 基本病机
1、概念: 指机体对致病因素侵袭所产生
的最基本的病理反应。是病机变 化的一般规律,也是疾病过程中 具有共性的病理发展过程。
最新课件
19
2、内容: o 邪正盛衰 o 阴阳失调 o 精、气、血失常 o 津液代谢失常
最新课件
60
(四)阴阳格柜
概述
1、阴阳格拒的含义:由于某种原 因,引起阴或阳的一方偏盛至极, 壅遏于内,将另一方排斥格拒于 外,迫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的病 理状态。
格,格格不入;拒,排斥于外。
最新课件
61
2、病机基础:阴或阳的一方偏盛 过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因: 病因: 素体虚弱 久病正气耗伤 暴病吐利、大汗、亡血, 暴病吐利、大汗、亡血,正气脱失 临床表现:一系列不足、 临床表现:一系列不足、虚弱和衰 退的表现。 退的表现。如: 形体消瘦, 形体消瘦,面色苍白或萎黄 神疲乏力,少气懒言。 神疲乏力,少气懒言。 二便失禁,脉虚细弱。 二便失禁,脉虚细弱。
李东垣提出“阴火” 李东垣提出“阴火”的病机概 念
朱丹溪倡“相火论” 朱丹溪倡“相火论” 提出: 提出: “阴虚火旺”的病机。 阴虚火旺”的病机。 “六郁”病机。 六郁”病机。 即气、 即气、血、湿、火、痰、食六郁学 说
明清时期进一步完善温病学病机 和瘀血理论。 和瘀血理论。
叶天士: 清·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叶天士 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及其传变规律的温热病病机理论。 及其传变规律的温热病病机理论。 吴鞠通创立“ 清·吴鞠通创立“三焦辨证”及其 吴鞠通创立 三焦辨证” 传变规律的温热病病机理论。 传变规律的温热病病机理论。 王清任的《 清·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发挥了瘀 王清任的 医林改错》 血病机。 血病机。
邪气过于强盛,正不敌邪而耗损衰败。 邪气过于强盛,正不敌邪而耗损衰败。 成因: 失治、误治,使病程迁延, 成因: 失治、误治,使病程迁延,虽 邪气已衰,正气亦伤。 邪气已衰,正气亦伤。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含义: 因 含义:正气不足而致实邪积聚的 病理变化。 病理变化。 虚 特点:正气不足,实邪阻滞于内。 特点:正气不足,实邪阻滞于内。 脏腑功能減退, 脏腑功能減退,导致水 痰饮瘀血阻滞于内。 致 湿、痰饮瘀血阻滞于内。 成因: 成因: 迁延失治,病邪留滞, 实 迁延失治,病邪留滞,损 伤正气,或又复感新邪。 伤正气,或又复感新邪。
(一)阴阳偏胜: 阴阳偏胜:
阴阳偏胜是指在疾病过程中, 阴阳偏胜是指在疾病过程中 , 阴 的病理变化。 邪或阳邪偏盛所引起 的病理变化。 属于“邪气盛则实”的病理范畴, 属于“邪气盛则实”的病理范畴, 临床表现为实性病变状态。 临床表现为实性病变状态 。 由于阴 阳存在对立制约的关系, 阳存在对立制约的关系 , 故阴阳偏 盛的病理变化, 势必出现“ 盛的病理变化 , 势必出现 “ 阳盛则 阴病, 阴胜则阳病” 的趋势。 《 内 阴病 , 阴胜则阳病 ” 的趋势 。 称此为“阴阳更胜之变也” 经》称此为“阴阳更胜之变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 至真要大论》 《素问 至真要大论》提出的病机十九 条,奠定了病机学说的理论基础。将 奠定了病机学说的理论基础。 临床常见的病证,根据五脏和六气归 临床常见的病证, 进行了病理分析,归纳为“ 类,进行了病理分析,归纳为“病机 十九条” 十九条”。奠定了脏腑病机与六气病 机的理论基础。 机的理论基础。
中医病机学说的起源与发展, 中医病机学说的起源与发展,是随 着中医学理论的创立和发展而日臻 完善。 完善。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病机的 研究。 研究。在临床实践中只有认真辨析 其病机的所在, 其病机的所在,才能抓住疾病的本 掌握疾病的传变规律, 质,掌握疾病的传变规律,以取得 满意的治疗效果,如唐代· 王冰说: 满意的治疗效果,如唐代 王冰说: 得其机要,则动小而功大, “得其机要,则动小而功大,用浅 而功深” 而功深”。
•
宋、金元时期病机的丰富: 金元时期病机的丰富
钱乙在《 宋·钱乙在《小 钱乙在 儿药证直诀》 儿药证直诀》 中详细论述小 儿疾病病机特 点为: 点为:“易虚 易实” 易实”,“易 寒易热” 寒易热”及小 儿五脏病机。 儿五脏病机。
刘完素,补充了燥气为病的病机特点, 刘完素,补充了燥气为病的病机特点, 并提出“六气皆从火化” 并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 极皆为热甚”的著名论点, 极皆为热甚”的著名论点,论述了火 热机。 热机。
(2)邪盛正衰:在疾病过程中,邪气亢 )邪盛正衰:在疾病过程中, 正气虚弱,机体抗邪无力, 盛,正气虚弱,机体抗邪无力,疾病 向恶化甚至死亡方面转归的一种病理 过程。 过程。 (3)邪正相持:在疾病过程中,邪正双 )邪正相持:在疾病过程中, 方势均力敌, 方势均力敌,相恃不下的一种暂时的 病理状态。 病理状态。 (4)正虚邪恋:在疾病过程中,正气大 )正虚邪恋:在疾病过程中, 余邪未尽, 虚,余邪未尽,正邪。 相争不剧烈, 相争不剧烈,疾病处于缠绵难愈的病理 状态, 状态,或留下后遗症。
中医病机学说的特点
整体观
辩证观
立足整体联 系的病理观
以整体联系和运动 变化观点认识和研 究疾病
二、病机学说的涵义
病机学说是研究和探讨疾 病发生、 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 学说。 学说。 着重研究发病之后体内病 理变化的全过程及其规律性。
三、病机理论的沿革
病机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 病机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
病机理论的层次: 病机理论的层次:
基本病机 系统病机 症状病机 疾病传变 病证病机
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阴阳失调 精气血津液代谢失常 外感热病病机、脏腑、经 外感热病病机、脏腑、 络、形体官窍病机 疼痛病机、发热病机、 疼痛病机、发热病机、眩 晕病机 六经病机、卫气营血病机 六经病机、 和三焦病机 感冒的病机、 感冒的病机、哮喘病病机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实中夹虚:以邪实为主, 实中夹虚:以邪实为主,又兼有 正气虚损不足的病理反应。 正气虚损不足的病理反应。 虚中夹实:以正虚为主, 虚中夹实:以正虚为主,又兼有 实邪结滞于内的病理反应
(2)虚实转化: )虚实转化: A、概念:在疾病过程中,由于实邪久 、概念:在疾病过程中,
病因: 病因:
外感病的中后期,邪盛正伤, 外感病的中后期,邪盛正伤,因 失治、误治,以致病邪久留, 失治、误治,以致病邪久留,正 气耗伤。 气耗伤。 素体虚弱,复感外邪, 素体虚弱,复感外邪,正虚无力 驱邪外出。 驱邪外出。 正气虚,产生水湿、痰饮、 正气虚,产生水湿、痰饮、瘀血 等病理产物阻滞于内。 等病理产物阻滞于内。
四、病机学说的内容
基本病机 内生五邪病机
疾病传变
第一节 基本病机
1、概念: 、概念: 指机体对致病因素侵袭所产生 的最基本的病理反应。是病机变 的最基本的病理反应。 化的一般规律,也是疾病过程中 化的一般规律, 具有共性的病理发展过程。 具有共性的病理发展过程。
2、内容: 、内容: o 邪正盛衰 o 阴阳失调 o 精、气、血失常 o 津液代谢失常
病机特点:邪气较亢盛,正气未衰, 病机特点:邪气较亢盛,正气未衰, 故邪正相搏,斗争剧烈, 故邪正相搏,斗争剧烈,病理反应 明显。 明显。 病因: 病因: 外感六淫、疠气致病的初、中期。 外感六淫、疠气致病的初、中期。 水湿、痰瘀、气滞所致的内伤病。 水湿、痰瘀、气滞所致的内伤病。 体质壮实,正气不虚) (体质壮实,正气不虚)
2、虚实变化: 、虚实变化: 在长期复杂的疾病发展过程中, 在长期复杂的疾病发展过程中, 正邪斗争所表现的虚与实还可表 现多种复杂的变化,有虚实错杂、 现多种复杂的变化,有虚实错杂、 虚实转化和虚实真假等。 虚实转化和虚实真假等。
(1)虚实错杂: )虚实错杂:
概念:在疾病发展过程中, 概念: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正虚 和邪盛同时并存的病理状态。 和邪盛同时并存的病理状态。 病理特点:正虚邪盛并存, 病理特点:正虚邪盛并存,但以 一方为主要矛盾。 一方为主要矛盾。
汉·张仲景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 总结了外感病的 六经病机及其传 变规律, 变规律,并对脏 气血、 腑、气血、经络 等 病机理论有 很大发挥。 很大发挥。
巢元方等著成的《 隋·巢元方等著成的《诸病源侯论》 巢元方等著成的 诸病源侯论》 是现存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是现存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3)虚实真假: 虚实真假: A、概念:指某些特殊情况下所 概念: 产生的疾病的本质与现象不 相一致的病理反映。 相一致的病理反映。 病理特点: B、病理特点:疾病的临床表现 与病机本质不符。 与病机本质不符。
C、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真 实 病 假 虚 含义:实邪结聚壅滞于里, 含义:实邪结聚壅滞于里,外反见 虚弱的假象。 大实之病, 虚弱的假象。“大实之病,反 见羸状” 大实有羸状” 见羸状”,即“大实有羸状”。 变本质为实 特点: 特点: 但有虚证的假象
真 虚 假
含义:正气不足的虚弱证, 含义:正气不足的虚弱证,发 展到严重阶段, 展到严重阶段,反见 盛实的假象“至虚之病, 盛实的假象“至虚之病, 反见盛势” 反见盛势”,即“至虚有 盛候” 盛候”。 病变本质为虚
实
特点: 特点: 但有实证的假象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1、影响疾病的趋向与转归的因素: 、影响疾病的趋向与转归的因素: 主要取决于邪正的消长盛衰。 主要取决于邪正的消长盛衰。 2、疾病的趋向与转归的主要形式: 、疾病的趋向与转归的主要形式: (1)正胜邪退:在疾病过程中,正 )正胜邪退:在疾病过程中, 气日益强盛,奋起抗邪, 气日益强盛,奋起抗邪,而邪气日 益衰減, 益衰減,疾病向好转痊愈方向发展 的病理过程。 的病理过程。
留而损伤正气或正气不足而致实邪积 聚等所导致的虚实病理转化过程。 聚等所导致的虚实病理转化过程。
B、病理特点: 病理特点: 邪气久留—损伤正气 邪气久留 损伤正气 正气虚损—邪气积聚 正气虚损 邪气积聚
C、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由 实 转 虚
特点:邪气由亢盛 特点: 正气由不衰 已衰或已去 亏虚
含义: 含义:疾病或病证本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 方面的病理变化, 方面的病理变化,后转化为以正气虚 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虚性病理变化。 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虚性病理变化。
二、阴阳失调
概 说 阴阳失调的概念: 1、阴阳失调的概念: 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是指机体阴阳之间失 去平衡协调的简称。 去平衡协调的简称。 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 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内 在根据。是各种病变最基本的病机, 在根据。是各种病变最基本的病机, 是病机的总纲。 是病机的总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