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知识点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全归纳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全归纳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1.金属的物理通性有哪些?(1)金属在常温下的状态除汞是液体外,其他在常温下是固体。
(2)金属的颜色、光泽绝大多数金属都是银白色,具有金属光泽,少数金属是特殊颜色如铜是紫红色,金是金黄色。
(3)良好的导电、导热性。
(4)延展性延性:拉成细丝的性质。
展性:压成薄片的性质。
2.化学通性有哪些?(1)化合态金属元素只有正化合价(2)金属单质易失电子,表现还原性(3)易与氧气反应,得到氧化物(4)活动性排在氢前的金属元素与酸反应得到盐和氢气(5)与盐反应,置换出活动性弱的金属单质3.金属钠的性质有哪些?(1)物理性质有哪些?钠银白色、质软、熔点低、密度比水的小但比煤油的大。
★(2)化学性质有哪些?①很活泼,常温下:4Na + O2=2Na2O★(新切开的钠放在空气中容易变暗)②加热条件下:2Na+O2 Na2O2★(先熔化成小球,后燃烧产生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Na2O2。
)钠在空气中的变化过程:Na―→Na2O―→NaOH―→Na2CO3·10H2O(结晶)―→Na2CO3(风化),最终得到是一种白色粉末。
一小块钠置露在空气中的现象:银白色的钠很快变暗(生成Na2O),跟着变成白色固体(NaOH),然后在固体表面出现小液滴(NaOH易潮解),最终变成白色粉未(最终产物是Na2CO3)。
③钠与水的反应与H2O反应2Na+2H2O=2NaOH+H2↑★离子方程式:2Na++2H2O=2Na++2OH-+H2↑(注意配平)实验现象:钠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在水面上游动,有哧哧的声音,最后消失,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变红。
“浮——钠密度比水小;游——生成氢气;响——反应剧烈;熔——钠熔点低;红——生成的NaOH遇酚酞变红”。
知识拓展:a:将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能否置换出铜单质?不能,2Na + 2H2O = 2NaOH + H2↑2NaOH+CuSO4=Cu(OH)2↓+Na2SO4实验现象:钠熔成小球,在液面上四处游动,有蓝色沉淀生成,有气泡放出K、Ca、Na三种单质与盐溶液反应时,先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碱再和盐溶液反应b:将钠放入盐酸中,钠将先和H2O反应,还是先和HCl反应?2Na+2HCl=2NaCl+H2↑钠与酸反应时,如酸过量则钠只与酸反应,如酸不足量则钠先与酸反应再与水反应。
初级会计第三章资产知识点
初级会计第三章资产知识点一、知识概述1. 货币资金①基本定义:货币资金就是企业拥有的、能直接用货币去衡量价值的钱,像现金、银行存款,还有其他货币资金(比如企业存到外地临时采购专户里的钱)。
②重要程度:在初级会计第三章资产里,货币资金可是开篇就讲的内容,是企业资产中流动性最强的部分,是企业运营的基本保障。
说白了,企业每天的进进出出都离不开货币资金。
③前置知识:需要先对会计的基本概念有个了解,知道什么是资产、负债这些基本的会计要素。
就好比如果不知道房子是固定资产,那很难理解企业要用货币资金去购买固定资产这回事儿。
④应用价值:在实际的企业经营中,老板们每天都要看看自己手头有多少现金,银行账户里还有多少存款,能不能应付接下来的支出。
比如说要给员工发工资了,那得知道货币资金够不够。
2. 应收账款①基本定义:企业把东西卖给别人或者提供了服务,对方还没给钱,这就是应收账款。
比如说我开了个小店,把一批货赊账卖给了老客户,这笔钱在客户没有给我之前,就是应收账款。
②重要程度:这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情况,对企业的现金流有很大的影响。
要是应收账款太多收不回来,企业可能就会资金周转困难。
③前置知识:要理解权责发生制,就是说只要企业提供了服务或者货物所有权转移了,就要确认收入,哪怕没收到钱,这时候就会有应收账款。
④应用价值:企业的财务人员要时刻盯着应收账款,定期去催账。
就像我之前工作的公司,有个销售把东西卖出去不管收款的事儿,最后年底一算,好多应收账款都逾期了,差点发不出年终奖。
3. 存货①基本定义:企业为了销售或者生产而持有的货物,像工厂里的原材料、百货商店里的商品、企业正在加工中的半产品等都是存货。
举个例子,面包店的面粉、面包,还有正在烤箱里烤的半成品面包,都是存货。
②重要程度:存货可以说是很多企业最大的资产之一。
对生产型企业,没有存货根本没法生产;对销售型企业,存货就是赚钱的家伙事儿。
③前置知识:得知道成本的核算方法,因为存货有各种成本,比如采购成本、加工成本等。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知识点总结一、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灌溉。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地租)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的分类:①按生产对象可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
②按投入多少可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集约化农业)。
③按产品用途可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1、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1)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2)区位条件:①气候: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③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
④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也有饮食习惯的影响。
(3)主要特点及原因:①小农经营。
原因: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规模小。
②单产高,但商品率低。
原因: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
③机械化水平低。
原因:经济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
④水利工程量大。
原因: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⑤科技水平低。
原因: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2、商品谷物农业:(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我国东北、西北有国营农场。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区位条件:①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耕地广阔,地广人稀(大规模经营的可能)。
②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③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点:①生产规模大;②机械化程度高;③商品率高。
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物态变化➢知识点1:温度和温度计1.定义: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常用的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实验室液体温度计、测温枪(1)实验室常用的液体温度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2)体温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细而弯的“缩口”分度值:0.1摄氏度(3)寒暑表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构造:玻璃泡、内径很细的玻璃管、刻度及温标量程:零下30摄氏度—50摄氏度分度值:1摄氏度3.液体温度计的使用(1)看:使用温度计时,要看清它的量程,即温度计所能测量的范围。
还要看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也就是一个小格代表的值(2)选:估计被测量物体的温度,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3)放: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4)读: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微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俯视读数偏大,仰视读数偏小。
(俯大仰小)(5)记:记录温度值,不要漏写或错写单位。
4.常见温度的估计(单位:摄氏度)人体正常的体温:36.5℃-37.3℃人感觉舒适的室内温度:15℃-25℃冰箱冷藏室:0-4冰箱冷冻室:零度——零下24 ℃(-24)人感觉舒适的洗澡水:40℃➢知识点2:熔化和凝固1.熔化及其应用(1)定义: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需要吸收热量(熔化吸热)。
(2)应用:冰雪消融、铁块熔化、蜡烛“流泪”、雪糕化水、吃雪糕解暑2.凝固及其应用(1)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需要放出热量(凝固放热)。
(2)应用:水结冰、铁水烧铸兵器、冬天在菜窖里面放水防止蔬菜冻坏.(利用液体凝固放热)3.探究固体熔化规律(1)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试管、温度计、停表、磨碎的固体(海波和石蜡)(2)实验过程:把分别装有海波和石蜡的试管放在盛有水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并用搅拌棒不断搅动。
2024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 陆地和海洋”的必背知识点
2024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陆地和海洋”必背知识点一、海陆分布1. 海陆比例: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陆地面积仅占29%。
形象地称为“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2. 海陆分布特点:世界海陆分布不均,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和东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和西半球。
二、大洲和大洋1. 七大洲名称: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面积排序:亚洲 (最大)、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最小)。
位置及特点:东半球大洲: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
西半球大洲:北美洲、南美洲。
北半球大洲:北美洲、欧洲、亚洲(大部分)。
南半球大洲:南极洲、南美洲 (大部分)、非洲 (部分)、大洋洲。
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南极洲。
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欧洲、北美洲。
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南极洲、大洋洲(部分)。
2. 四大洋名称: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特点:太平洋:面积最大,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南北美洲之间。
大西洋:呈 “S”形,位于南北美洲、南极洲、非洲和欧洲之间。
印度洋:位于非洲、南极洲、大洋洲和亚洲之间。
北冰洋:面积最小,位于北极圈内。
三、大洲分界线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红海。
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
欧洲与非洲: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
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四、海陆变迁1. 变迁方式地壳运动: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证明地壳在运动。
海平面升降:如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古河道遗迹,说明海平面发生过变化。
人类活动:如荷兰的围海造陆,改变了局部海陆分布。
2. 大陆漂移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大陆漂移学说:由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提出,认为大陆在漂移。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
五、重要地形区高原:青藏高原(世界最高)、巴西高原(世界最大)、东非高原等。
平原:亚马孙平原 (世界最大)、西西伯利亚平原、北美大平原等。
第三章--确定位置知识点
第三章确定位置
一、位置
【知识点归纳】
位置用行和列表示.把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
二、数对与位置
【知识点归纳】
1.数对的意义:用有顺序的两个数表示出一个确定的位置就是谁对.
2.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
3.给出物体在平面图上的数对,就可以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了.
三、在平面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知识点归纳】
利用直角坐标系把平面上的点与数对应起来,以确定平面上物体的位置.四、方向
【知识点归纳】
方向: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上、下、左、右、前、后.五、路线图
【知识点归纳】
1.看懂并描述路线图:
(1)根据方向标确定路线图的方向;
(2)根据比例尺和测得的图上距离算出相应的实际距离;
(3)弄清楚图中从哪儿按什么方向走,走多远到哪儿.
2.画线路图:
(1)确定方向;
(2)根据实际距离及图纸大小确定比例;
(3)求出图上距离;
(4)以某一地点为起点,根据方向和图上距离确定下一地点的位置,再以下一地点为起点继续画.
六、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知识点归纳】
1.确定观察点,建立方向标;
2.用量角器确定物体方向;
3.用刻度尺根据物体方向距离确定其位置;
4.找出物体具体位置,标上名称.。
第三章 知识点归纳
第三章知识点归纳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形成1.近代中国国情——社会性质“两半论”、★2.近代中国主要矛盾——最主要矛盾论、★3.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推翻三座大山。
4.近代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帝国主义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5.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1921-1949)教材p67-69第2-6自然段:(按历史时期划分)(1)1921-1926:党的一大到四大的理论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逐步形成;(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中国特点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论初步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3)抗日战争时期:三大法宝、基本纲领、人民军队建设、革命根据地建设、党的建设等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成熟。
(4)解放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
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基本纲领6. 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提出和表述的2篇重要历史文献。
7.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教材p69-75)8. 关于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2篇重要历史文献。
(p76)9.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的内容(三大纲领:政治-经济-文化p776-78)★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10.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相关知识点:(1)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红军长征前毛泽东的理论著述及其内容★红军长征后抗战初期毛泽东的理论著作及其内容。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为什么中国革命只能取暴力革命方式?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过存在?p80-81)★(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实践中,如何正确处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4)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型成功案例)★1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p81-87)(1)毛泽东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中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指的是什么?★(2)什么是统一战线?其必要性、可能性是什么?(p82)(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中“两个联盟”及其作用(p83)★(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的基本原则有哪些?★(5)新民主主义革命党领导统一战线最根本的经验是什么?12. 武装斗争相关知识点(1)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是什么?(2)军队的唯一宗旨是什么?(3)战略战术原则(4)武装斗争与其他战线斗争形式的关系13.党的建设(p84-87)(1)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是什么?(p 85)(2)么是党内的“城市中心论”,什么事“左”倾教条主义?其主要表现是什么?(3)三大法宝之间的辩证关系式什么?(p 86) ★1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意义(p 86-87)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主要理论成果★(1)近代中国革命实践的理论指导意义(2)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发展的意义(3)中国历史意义(4)国际历史意义。
地理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陆地与海洋》知识点总结一、陆地与海洋的分布★★★1、基本概念①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②岛屿:面积较小,分布在海洋中的四面环水的陆地;③半岛:深入海洋三面临水,一面与陆地相连的部分;④海峡:两块陆地之间连接两个海洋水域的较窄水道;⑤大洲:大陆及其附近岛屿的合称;⑥海洋:地球上最广阔的水体的总称,中心部分为洋,边缘部分为海,彼此沟通。
2、海陆比例: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3、海陆分布: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南半球。
七大洲:(按面积从大到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四大洋:(按面积从大到小)太平洋、大西洋(S形)、印度洋、北冰洋。
①位于东半球的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②位于西半球的大洲:北美洲、南美洲;③横跨东西半球的大洲:南极洲;④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欧洲、北美洲的全部;亚洲、非洲的大部;⑤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南极洲的全部;南美洲、大洋洲的大部;⑥赤道横穿的大陆:南美洲、非洲大陆;4、重要的大洲、大洋分界线①亚洲、欧洲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②亚洲、非洲分界线: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③欧洲、非洲分界线: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④亚洲、北美洲分界线:白令海峡;⑤欧洲、北美洲分界线:丹麦海峡;⑥南美、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⑦南美、南极洲分界线:德雷克海峡;⑧沟通北冰洋、太平洋:白令海峡;⑨沟通北冰洋、大西洋:丹麦海峡⑩沟通太平洋、大西洋:巴拿马运河、德雷克海峡;⑪沟通太平洋、印度洋:马六甲海峡。
(苏伊士运河沟通红海和地中海;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沟通地中海和大西洋)二、海洋与陆地的变迁★★1、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运动、海平面的升降2、大陆漂移说(1)人物与时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1912年提出(2)基本内容:在2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布状况。
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
第三章 物质的简单运动【知识点1】参照物: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就要先选定一个标准的物体作为参照,这个选定的标准物体叫做参照物。
说明:(1)相对于参照物,某物体的位置改变了,我们就说它是运动的;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它是静止的。
(2)参照物选择是任意的。
(但在具体研究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需要和研究的方便选取) (3)不论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都可以被选定为参照物,一经被选定就认为是静止的。
【知识点2】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知识点3】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
对“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选定一个参照物,被研究的物体便只有一种运动情景。
【知识点1】物体运动快慢用速度..来表示。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 相同的时间比较路程。
物理学中速度的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用字母υ表示。
速度的计算公式:s tυ=说明:υ:速度 单位:米每秒 或 千米每小时(m/s 或km/h ) S :路程 单位:米(m ) t :时间 单位:秒(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 。
1m/s=3.6km/h 。
注意:对stυ=的理解:速度的大小只在数值上等于路程s 与时间t 的比值,它的大小与路程的多少、长短无关。
【知识点2】匀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沿直线运动,并且速度大小保持不变,那么我们称这种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大小、方向都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
对其路程与时间的图像的理解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关系。
1】平均速度:用来描述速度变化(做变速运动)的物体运动快慢的。
表示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快慢程度。
平均速度的公式:s tυ=υ:平均速度 米每秒 或 千米每小时(m/s 或km/h )S :路程 单位:米(m ) t :时间 单位:秒(s ) 说明:在运用此公式时注意:某一时间内对应的总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
第三章 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有机化合物: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
常有氢和氧,还含有氮、磷、硫、卤素等元素。
【注意】(碳的氧化物、碳酸及其盐、碳的金属化合物是无机化合物)。
烃:只含有碳和氢两种元素的有机物,甲烷是最简单的烃。
)2、物理性质:甲烷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可以用排水法和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甲烷)3、化学性质:通常情况下,甲烷比较稳定,与酸性高锰酸钾等强氧化剂不反应,与强酸、强碱也不反应。
但在一定条件下,甲烷也会发生某些反应。
1)燃烧反应:CH4+2O2CO2+2H2O 。
(纯净的甲烷在空气中安静地燃烧,火焰呈淡蓝色)2)取代反应:(有机化合物分子里的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甲烷与氯气的反应方程式①。
②。
③。
④。
★(条件:光照)五种产物(两种气体:一氯甲烷和氯化氢,其他三种均为液体)甲烷与氯气取代反应实验现象:气体颜色逐渐变浅,试管壁有油状液滴出现,同时试管上方有白雾生成,试管内液面逐渐降低。
二、烷烃:(烃分子中碳原子之间都以碳碳单键结合成链状,剩余价键均与氢原子结合,使每个碳原子的化合价都达到“饱和”,这样的烃叫做饱和烃,也称为烷烃)。
分子通式为C n H2n+21、烷烃的命名:烷烃碳原子数在十以内时,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依次代表碳原子数,其后加“烷”字,碳原子数在十以上时,以“汉字数字”代表。
例如:十一烷。
2、烷烃的物理性质:常温下的状态(设碳原子数为n),当n ≤4 时为气态;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烷烃的熔沸点依次升高,烷烃的密度依次增大。
3. 烷烃的化学性质:1、稳定性:与甲烷类似,通常情况下,不与强酸、强碱、高锰酸钾等强氧化剂反应。
2、可燃性:都能燃烧,反应通式为C n H2n+2+213nO2nCO2+(n+1)H2O。
3、在光照条件下能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
4、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1. 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称同系物。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 物态变化”必背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必背知识点一、基本概念1. 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
常见的物质状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
二、物态变化的类型及特点1. 熔化与凝固熔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例如,冰熔化成水。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例如,水凝固成冰。
晶体与非晶体:晶体有固定的熔点,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熔化时温度持续升高。
2. 汽化与液化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蒸发: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是缓慢的。
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汽化现象,必须达到沸点才能进行。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例如,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
3. 升华与凝华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例如,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例如,霜的形成。
三、温度与热量1. 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
2.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内能改变的多少叫做热量。
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内能改变的度量,是一个过程量,用 “吸收”或“放出”来描述。
四、温度计与体温计1. 温度计: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测量温度的仪器。
使用时要注意观察量程、分度值,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2. 体温计: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度的温度计。
其测量范围为35℃~42℃,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体温计的结构特点是有一个缩口,使得水银柱不能自动流回玻璃泡内,因此需要甩一甩才能再次使用。
五、物态变化与日常生活1. 熔化与凝固的应用:如冰的熔化用于降温、金属的凝固制造零件等。
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点
第一节物态变化的概念及分类1.1 物态变化的定义物态变化是指物质由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通常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
1.2 物态变化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条件和过程,物态变化可以分为凝固、熔化、蒸发、沸腾、凝华、升华等几种类型。
第二节凝固和熔化2.1 凝固的条件和过程凝固是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一般需要降温或增加压强才能发生,过程中物质的分子会逐渐形成有序的结晶。
2.2 熔化的条件和过程熔化是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需要增加温度或减小压强来发生,过程中物质的分子会逐渐失去有序排列的结晶状态。
第三节蒸发和沸腾3.1 蒸发的条件和过程蒸发是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通常发生在液体表面,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气压才能进行,能量主要来源于表面分子的热运动。
3.2 沸腾的条件和过程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出现的剧烈汽泡的现象,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和气压才能发生,沸腾时液态的表面分子不再提供足够的能量,内部的分子开始剧烈运动。
第四节凝华和升华4.1 凝华的条件和过程凝华是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通常需要降温或增加压强来发生,无需经过液态中间态。
4.2 升华的条件和过程升华是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需要增加温度或减小压强来发生,同样无需经过液态中间态。
第五节物态变化的热学解释5.1 热学性质对物态变化的影响物态变化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吸收或释放,可以通过热力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例如凝固和熔化时吸放热量,蒸发和凝华时吸放热量。
5.2 物态变化的热力学公式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可以通过热力学公式来计算,如凝固熔化时的热量公式Q=mL,蒸发沸腾时的热量公式Q=mLv。
第六节物态变化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6.1 凝固和熔化在冰淇淋制作中的应用冰淇淋的口感和质地与其凝固和熔化过程有密切关系,制作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温度和时间。
6.2 蒸发和沸腾在烹饪中的应用烹饪过程中食材的蒸发和沸腾过程会给食物带来特殊的香味和口感,掌握这些物态变化有助于提高烹饪技能。
新版七年级上科学第三章人类家园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 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半径为 千米;两极半径为6357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 千米);赤道周长约为 万千米。
4.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事例:(1)远去的帆船总是 先消失; (2)站的高看得远;(3)地球在月球表面的影子的轮廓是弧线(月食);(4)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5)麦哲伦航海;5. 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地壳:0-17千米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上地幔 -----→软流层:岩浆的发源地。
地幔:17-2900千米下地幔内地核2900-6371千米外地核第二节地球仪和地图一.地球仪:1. 经线和经度(1) 经线:也叫 。
经线是 ,所有经线长度 。
经线指示 方向。
(2) 经度:零度经线也叫 。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分作 ,以东的180°属于 ,用“ ”作代号;以西的180°属于 ,用“ ”作代号。
(3) 东西180°经线合为一条经线。
2. 纬线和纬度:(1) 纬线:纬线都是 ,也称为纬线圈,长度 。
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纬线指示 方向。
(2) 纬度: 是零度纬线。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做 ,用“ ”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 ,用“ ”作代号。
(3) 北纬、南纬各有 。
3. 东西半球的划分(1) 习惯上以(20 °w )和(160 °E )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平分成东西半球。
(2) 注意:东半球不全是东经度;西半球不全是西经度。
4. 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赤道以南为。
二. 地图地图的三要素:、、1.比例尺:表示实地距离在地图上的。
即: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在同样的图幅上:○1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距离范围,但表示的内容越,精确度越。
○2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内容越,精确度越。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知识点总结第一节水循环1.水循环的概念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分类: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水循环可分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
类型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领域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上空海洋上空环节海水蒸发变成水汽。
水汽上升到空中,被气流输送到大陆空中,部分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
一部分在地面流动。
形成地表径流;陆地上的水通过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
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冷却凝结形成降水海水蒸发形成水汽,进入大气后在海洋上空凝结形成降水,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
两者经过江河汇集,最后又回到海洋。
又降到海面意义使陆地水得以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是最重要的水循环补充陆地水的数量很少,对内陆地区意义重大水循环的参与水量最大【知识拓展】(1)三种水循环跨越领域最大的是海陆间循环;从参与水量看最大的是海上内循环。
(2)百川入海属于地表径流;台风登陆属于水汽输送。
(3)长江是外流河,参与海陆间循环;塔里木河是内流河,参与陆地内循环。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①更新陆地淡水资源水循环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联系起来,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从而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②进行物质迁移与能量转换4.水循环是地球上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的重要过程。
①物质迁移:降水和地表径流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地表径流源必修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水循环成第为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②能量转换:水循环对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能起到吸收、转化和传输的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由于水循环的存在,在定时期内,全球的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从而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④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水循环还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对全球自然环境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知识点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自然资源概况1、自然资源是指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能量。
2、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海洋生物资源。
3、自然资源的特征包括①自然资源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
②自然资源数量巨大,但又是有限的。
③自然资源的质量在各个地区是有差异的。
④自然资源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它们在地区分布上一般都是不均匀的。
⑤自然资源的状况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
4、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不均匀表现为: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最多的地区是青藏高原;最少的是四川盆地。
5、我国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居世界53位;具有世界性优势的矿产有稀土、钨、锡、钼、锑等,探明储量居世界第1位或第2位;具有区域性优势的矿产有煤、汞等;具有潜在优势的矿产有锌、铝土矿;探明储量相对不足的矿产有石油、天然气、铀、铁等;短缺的矿产有铬、铂、金刚石等。
中国除已探明的储量外,还有大量未发现的资源量,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新增储量潜力巨大。
6、中国的煤矿7、中国的铁矿8、中国的油田9、中国的有色金属矿10、我国自然资源特点是:①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
②分布广泛,相对集中;煤、铁、石油,北方居多,有色金属,南方居多。
11、西气东输工程起点是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东至上海市;该工程三次穿越黄河,一次穿越长江,工程量十分艰巨。
但在施工过程中严格规定了28米宽的施工区域,其目的是尽量减少对地表植被的破坏。
其重要意义:西部可以西部的天然气资源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可以使天然气运输到东部市场;可以增加当地财政收入;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东部:天然气是清洁的能源,对改善东部环境十分有益;可以缓解东部能源紧张状况。
第二节中国的土地资源1、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生存最基础(本)的自然资源。
2、我国人均土地面积还不到世界人均土地面积的1/3。
3、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是:各类土地资源齐全,形成了耕地、草地、草地等多种土地类型;但耕地(27%)、林地(13.33%)比重小,草地面积较广(30.26%),难以利用土地比重较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各地区土地资源的质量差别大。
化学第三章知识点
化学第三章知识点
一、概念:1、化合反应。
2、分解反应。
3、氧化反应。
4、催化剂。
二、关于实验:铁丝燃烧的现象、反应表达式、实验中火柴梗的作用?绕成螺丝状的原因?瓶底放少量水的原因?硫燃烧的现象、反应表达式。
三、关于氧气:1、物理性质(3点)2、化学性质。
3、用途(2点)
4、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理(3个)
(2)气体发生装置(两种装置类型)
(3)氧气的两种收集方法及原因。
(4)检验、验满的方法。
(5)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实验步骤。
(6)实验时有关注意事项。
(7)氧气的工业制法及原理。
四、1、燃烧的三条件和灭火的三原理。
2、燃烧、自然、自然发生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态变化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测量温度的工具是.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
的规律制成的。
2.温度计根据其用途可以分为实验用、医用、.按照温度计里装的液体,可以分为、、.
3.温度计上的℃是的单位.它叫做 .
4.摄氏温度规定:把标准大气压下的温度规定为0℃,沸水的温度规定为
5.在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以前,我们要观察它的和 .
6.我们用的体温计的量程为,分度值为,可以离开人体进行读数.每次使用前,都要几下,让水银回到里.
7.某天最高的温度为35℃,正确读作 .如果测的某块冰的温度为-10℃,那么正确读作或。
8.常见的物质有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各种状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我们把这种变化叫做 .
9.我们把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
物质在熔化过程中要。
10.物质从变为的过程叫做凝固。
凝固过程要。
11.固体分为和两大类.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但是温度却
,我们把这个温度叫做 .非晶体确定的熔点.
12.晶体熔化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晶体的温度达到;继续热量.
13.液体凝固成晶体也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温度降到,继续热量。
14.熔化,凝固。
15、图中是萘的熔化图象,图BC段表示________过程.在这过程中,萘________热量,温度保持不变,由图象还可以知道萘的熔点是________℃.
16、如图是冰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冰从?20℃升温到0℃用了________秒;从0℃冰变成0℃水用了________秒;从0℃的冰变成100℃的水用了________秒;沸腾持续了________秒.
17.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
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 .
18.汽化有和两种形式。
这两种形式都要热量。
液体沸腾时有确定的
,这个温度叫做。
液化的过程会热量。
19.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法:a. B
20.沸腾是液体和同时发生的剧烈现象,液体在一定的温度下(即)才能 .
21.水沸腾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 2. .
22.物体吸热,温度升高.例如水沸腾时,不断吸热,但是水的温度达到而保持不变。
水的温度达到沸点,水不一定会沸腾,只有继续,水才会 .
23.在做水的沸腾实验时,为了体现“既节约能源,又节省时间”的目的,必须考虑的几个因素是:1.要选用优质酒精作燃料,用酒精灯的加热.2.加热过程中,水发生汽化现象会吸热,使水的温度,因此在实验中要给烧杯加。
3.适当减少水的,提高水的。
24.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现象,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
液体蒸发时要
,蒸发有作用。
25.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液体和液体表面上方的的快慢有关。
26.加快液体蒸发的方法:1.提高液体的温度;2.加大;3.加快
27液化是指物质从变成。
液化要。
液化过程中要,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是1. 2. .
27. 和是汽化的两种方式,都属于现象。
液体蒸发时要吸收热量,液体自身温度,有作用;液体沸腾过程中要热量,液体温度保持,蒸发在下都能发生,而沸腾是在下才能发生的,因此,液体沸腾时一定有现象发生,但蒸发时不一定会发生。
28.水蒸气是的气体状态,是看不见的。
我们常说的“白气”是状态。
水蒸气与“白气”的形成过程不同:水蒸气是水形成的,“白气”是遇冷,发生形成的小水珠。
29.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
从直接变为的过程叫做凝华。
30.升华要,而凝华要。
31.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做。
对于同一晶体而言,其
和相同。
不同的晶体熔点一般。
33.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叫,不同的液体的沸点。
液体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但需要继续。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