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师说(1-3课时)—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1课师说讲解与例题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
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韩愈是优秀的散文家、诗人,更是伟大的教育家。
他在思想方面力主儒学,排挤佛老;在文学方面反对六朝夸诞明丽之风,倡议文以载道,词必自出;在为人处世方面不平即鸣,光明正大。
他不单传承了儒家的教育思想,还第一次提出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择师标准,使千年儒风得以弘扬光大。
学习本文,一要学习韩愈抨击流俗、敢为人师的精神,二要掌握正反对照的论证方法。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有名论文,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
这篇文章是针对人们在门第看法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民风写的。
门第看法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子弟凭尊贵的门第能够当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
到唐朝,九品中正制取销了,改以官爵的高低为划分门第的标准。
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医生阶层中,就广泛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
韩愈反对这类错误的看法,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在当时拥有显然的进步意义。
与韩愈同时代的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喧笑之,认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管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由此能够看出《师说》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斗争精神。
★韩愈(768— 824),唐朝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
曾任督查御史、国子博士、吏部侍郎等职。
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
卒谥文。
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有《昌黎先生集》。
★“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谈论文的范围,能够先叙后议,也能够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说自己对某种事物的看法。
《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
高中语文第11课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师说》班别: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理解并积累典型的文言词句现象。
2.把握中心论点,学习正反对比论证。
3.学会尊师重教,培育谦虚勤学的风气。
【学习重点】理解并积累典型的文言词句现象。
【学习难点】把握中心论点,学习正反对比论证。
【知识链接】1.关于题目:“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观点。
像《爱莲说》、《马说》都属于这种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讲解,作为文体,“说”可按“讲解……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的意思是讲解关于“从师”的道理。
2.关于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世称“韩昌黎”。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多种职务,累官至吏部侍郎,前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工作。
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门生,足见韩愈是唐朝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他仍是唐朝“古文运动”的提倡者和实践者。
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极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影响极为深远。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身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3.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唐朝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
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
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他们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虚泛文风,强调“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这次古文运动把散文从六朝以来的浮艳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朝实用散文的基础。
4.时期背景:“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自主学习】(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习其句读.(dòu)官盛近谀.(yú)巫.医乐工(wū)郯.子(tán)苌.弘(cháng)老聃.(dān)李氏子蟠.(pán)六艺经传.(zhuàn)贻.之(yí)(二)找出句中的通假字,标注意义:1.师者,所以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不然,不是这样)(三)区分一词多义,写出以下加点实词的词性和意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吾师.道也(动词,学习)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2.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教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高作)3.道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③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惑①惑.而不从师(动词,有了疑惑,碰到疑难问题)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③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四)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及意义:1.而①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就)②择师而.教之(连词,表目的,用来)③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而且)④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却)⑤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无义)2.之①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或不译)②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知识和道理)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⑤郯子之.徒(代词,这些,这一类)3.其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③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可能)④其.可怪也欤(代词,这)4.于①夫庸知其年之前后生于吾乎(介词,比)②而耻学于师(介词,向)③于其身也(介词,对于)④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五)指出以下加点词古今不同的意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为求学的人;今指学术上有必然成绩的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2.今之世人..(古义为一般人;今指很多人)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3.小学..(古义为小的方面学习;今指小学教育)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古义为①……的原因②用来……的;今指表示因果联系的连词)(六)找出以下句中的活用词语,明确活用类别,指出词义:1.吾从而师之(师,名词作意动,以……为师,把……拜为老师)2.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作意动,以……为耻,对……感到羞耻)(七)判断特殊句式的类型,具体说出其特殊情况: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者”、“也”联合表判断)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也”表判断)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句读”、“惑”为前置宾语,“之”字是提宾标志)4.不拘于时(被动句,“于”表被动)5.而耻学于师(状语后置,“于师”为后置状语,要调整语序,放在“耻”“学”6.师没必要贤于门生(状语后置,“于门生”为后置状语,要调整语序,放在“没必要”与“贤”之间)7.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省略句,“及”后省略“”宾语“之”,指代他们)8.夫庸知其年之前后生于吾乎(固定句式,“庸知……乎”表反问,哪里管……呢?)(八)翻译下列句子:1.古之学者必有师。
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11课《师说》导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3(2021年最新整理)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11课《师说》导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11课《师说》导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11课《师说》导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师说》【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⒈积累掌握“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等文言实词、“之、其"两个文言虚词. 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⒉了解“说”的文体知识,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掌握有关.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思考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学习重点】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难点】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学习课时】2课时【知识链接】⒈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①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②“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
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
高二语文必修三第11课《师说》导学案及答案
后来,有山西百岁老人赵文备游到“韩退之投书处”,有感韩愈的逸事,遂大笑不止。后人又 于旁题刻“苍龙岭观韩退之大哭辞家赵文备百岁笑韩处”。以后清代李柏登山至此,面对一哭一笑, 又表现出另一种心态,并做诗云:“华之险,岭为要。韩老哭,赵老笑,一苦一笑传二妙。李柏不 笑也不哭,独立岭上但长啸。” 5.韩愈名字的传说
韩愈的散文以气势磅礴、笔力雄放著称,这体现在多用排比和对偶句式上。他的这种风格,
韩文公名愈字退之,说起这名和字,倒有一段佳话。 韩愈父母早亡,从小就由哥嫂抚养。转眼到了入学的年龄,嫂嫂郑氏一心想给弟弟起个又美又 雅的学名,这天,郑氏翻开字书,左挑一个字嫌不好,右拣一个字嫌太俗,挑来拣去,过了半个时 辰,还没有给弟弟选定一个合意的学名。韩愈站在一旁观看,见嫂嫂为他起名作难,便问:“嫂嫂, 你要给我起个什么名呢?”郑氏道:你大哥名会,二弟名介,会、介都是人字作头,象征他们都要 做人群之首,会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义都很不错,三弟的学名,也须找个人字作头,含义更要 讲究的才好,韩愈听后,立即说到:“嫂嫂,你不必再翻字书了,这人字作头的‘愈’字最佳了, 我就叫韩愈好了。”郑氏一听,忙将字书合上,问弟弟道:“愈字有何佳意?”韩愈道“愈,超越也。 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无来者,决不当平庸之辈。”嫂嫂听后,拍手叫绝: “好!好!你真会起名,好一个‘愈’字!” 韩愈怎么会给自己起出一个这样又美又雅的名呢?原来他自幼聪慧,饱读经书,从三岁起就开 始识文,每日可记数千言,不到七岁,就读完了诸子之著。那超凡的天赋和文化素养,使他早早就 抱定了远大志向,这个“愈”字,正是他少年胸怀的表露。他长到十九岁时,已经是一位才华横溢 的勃勃少年。这年恰逢皇科开选,郑氏为他打点行装,送他进京应试。到京城后,他自恃才高,以 为入场便可得中,从没把同伴搁在眼里。结果别人考中了,他却名落孙山。后来,他在京中一连住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师说》优秀导学案
第 11课师说【学习目标】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并在以后的议论文写作中学会运用。
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4、背诵全文。
【重点】 1.掌握基本文言现象,能够背诵全文。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难点】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教法】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巩固检测【教具】多媒体【教时】3课时预习案1、依据辅读,掌握作家、作品及标题含义。
2、读准字音,熟读文本,梳理文意。
3、完成“自学检测”所有题目,限时25分钟,独立完成,检验预习成果。
4、将预习中疑惑记录到“预习存疑”中,以备小组探究时解决。
Ⅰ文本辅读一、走近作者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
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
韩愈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二、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
抨击时弊,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
班级:小组: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三、题目解说“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
《师说》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师说》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师说》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师说》是中国古代汉传佛教著作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
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师说》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佛教文化及其思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并且有助于人生的修养。
因此,本文将详细介绍《师说》作为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的导学案,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该书,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第一部分:《师说》的内容介绍《师说》是南朝梁代僧人大鸿明所著的一部佛教经典。
书中共三十一章,主要讲解了佛教中的“师”与“弟子”关系,以及佛教修行的方法和要领。
本书内容详实、思想深刻,为后世佛教徒所传颂,成为佛教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二部分:导学案内容及实施步骤2.1 整体分析本部分分三个阶段,需要分别完成涵盖了对《师说》的全面了解。
第一个阶段是概括,根据学生所学真题材料,概括出《师说》的重要内容和目的。
第二个阶段是深入分析,让学生学习《师说》的每一章节,并理解佛学的基本概念。
第三个阶段是总结与归纳,让学生了解各章节的承接关系,并尝试在实践中应用其中的思想。
2.2 学习方法在学习《师说》时,我们采用如下学习方法:(1)念经式阅读,每天读几章,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2)边看边思考,可以做阅读笔记。
(3)讨论式学习,可以交流学习心得。
(4)思维导图或概念地图,可以更加直观地呈现思考轮廓。
2.3 实施步骤(1)首先,学生需要对《师说》的作者、出版时间、传播范围及其历史地位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其次,学生应该分章节整体阅读,并制作思维导图、概念地图等信息图表。
(3)然后,学生可以在读完每章节之后,记录本章节的重点内容并阐释其讲解的佛学概念和思想。
(4)最后,学生需要整体回顾《师说》,对每一章节进行概括,并探讨其思想核心,以便更好地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2.4 教学效果通过学习《师说》,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佛教文化,更好地理解其思想。
同时,他们还将获得以下能力:(1)独立思考的能力。
《师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师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师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师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师说》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篇散文,它是白居易的一本笔记,记载了他的教育哲学,传达了他对于教育的思考和认识。
这篇文章对于我们认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对教育者的职业素养和精神追求,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一、教育具有重要的使命和责任白居易在《师说》中提到:“天生博识,不如教民;月出于东,不如教民;昆山之玉,不如教民。
”这句话传达了教育具有重要的使命和责任。
教育不仅是传递知识、技能的过程,更是用知识、技能来帮助人们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过程。
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人才,让每个学生都在自身的自由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二、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白居易在《师说》中提到,“观察教育的情况,发现许多人都管教学不管兴趣,管书本不管生活。
这种教育方式不是不好,而是不够充实,教学内容不够有趣,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这句话说明了,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动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教育要注重事业和道德教育白居易在《师说》中提到,“教育事业应该注重道德教育,因为任何文明的发展,首先应该建立在道德原则之上。
没有良好的道德,就无法有真正的文明,无法有真正的教育。
”这句话说明了,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科教育,更要注重道德教育。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还应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专业素养和良好品德的合格人才。
因此,在教育中注重道德规范和职业操守的传承,是教育的长远发展之道。
四、教育要注重师生相处之道白居易在《师说》中提到,“在教育过程中,师生相处之道非常重要。
教育者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了解学生的需要和诉求,理解学生的需求和思想。
同时,教育者也应该对学生进行耐心指导和辅导,引导学生成长,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 师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
2.掌握文中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
【知识链接】走近作者、写作背景、文体介绍见《创新设计》。
【课前学习】熟读课文,结合注释梳理文章大意并完成《创新设计》语言建构部分。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完成课文重要文言现象梳理,老师点评。
【目标检测】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为( B )A.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明人列他为“文起八代之衰”。
B.《师说》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C.我国古典散文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一次巨大变革,这次变革有理论指导,有成功的实践,而提倡新文体的韩愈等人,又与当时流行的骈体“俗下文字”相对应,称所倡导的文体为“古文”,因而,近代研究者把这次变革叫做“古文运动”。
D.韩愈的创作实践了其倡导的理论,代表性的作品有《马说》《原道》《原毁》等。
2.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C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chuán,流传B.作《师说》以贻.之贻:dài,赠送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dòu,句中的停顿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谀:rú,阿谀,奉承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A.古之学者..有专攻..必有师 B.闻道有先后,术业C.小学..传道受业解惑也..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师者,所以4.翻译下列句子。
(注意标出得分点)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为解惑也。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出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2021届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 11《师说》导学案及文言字词梳理
姓名:班级:《师说》导学案一、通读全文,疏通文意师.说古之学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必有师。
师者,所以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解释加点字2.翻译划线句3.圈出文中所有“师”字,标明词性。
二、细读全文,回答问题1.《师说》的论点是什么?从文中找出依据2.本文论述了从师之道,课文第一段是怎样论证的?3.第二三段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4.第四段写了什么?仅仅是为了表明写作缘由吗?三、总结全文,写写心得(课后完成)1.《师说》的论证结构是(用表格或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2.《师说》的论证逻辑是(先整体回答,再按段分析)3.对你写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启发是?你有什么心得?4.结合写作背景,评析“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观点。
高中语文 第11课(师说)第三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学案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中语文第11课《师说》第三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学习要点】学习第四段、背诵全文及迁移发散【学习内容】一,自主学习1翻译下面这句话,注意它的句式特点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二.合作探究课文题注中指出,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写《师说》跟古文运动有没有关系?文中有没有这方面的表示?(有人认为最后一段是个闲笔,仅是交代一下写作缘由,其余意义不大,你同意吗?)三.学习总结一、本文是针砭时弊的作品,因而有很强的针对性。
二、本文第二段用三种人进行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值得我们学会。
三、注意积累好文言实词的单音词和双音词、古今异义等现象。
四.迁移发散《师说》与《问说》(片断)比较阅读(一)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选自韩愈《师说》)(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能也。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曰:外朝以询万民。
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
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
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多矣,悲夫!(选自清代刘开《问说》)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高中语文11师说(第1课时)导学案必修3
《师说》学习目标:1、掌握“师、传、道”等文言实词;学习“之、于、其”等文言虚词的用法;梳理归纳本文的通假字“受、不”、古今异义词“学者、所以、众人、小学、从而、不必、古文”等;掌握词类活用及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任务一:请填写下列空白一文学文化常识填空1《师说》作者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
死后谥“文”,也称“”。
不仅是唐代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后世尊他为之首2“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
“说”属于的范畴。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
《师说》意思是。
3 古文运动其实是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了“”“”的主张。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传.道()句读.()阿谀..()巫.()医郯.子()苌.弘( ) 师襄.( ) 老聃.( )经传.( ) 李蟠.( ) 或不.焉()贻.( ) 任务二:通过查看注释和工具书解释第一二段中加点的字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2、吾师.道也()3、吾从而师.之()4、惑而不从师.()5、师.之所存也()6、其闻道.也固.先乎吾,()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9、而耻.学于师()10、于其身也则耻.师焉()11、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12、小学..而大遗()13、巫医百工之人,不耻.相师()14、士大夫之族.()15、君子不齿.(1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17、其.可怪也欤()任务三:翻译下面重点句子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任务四:写出加点词的古意1、古之学者..必有师。
高中语文必修三师说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材料第11课师说人教版高中语文2一、实词 1.通假字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________ ②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___ 点拨 ①“受”通“授”,传授。
②“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2.一词多义①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不足为外人道.也 从华容道.步走②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舍相如广成传.舍③师⎩⎪⎨⎪⎧齐师.伐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吾师.道也 师.旷鼓琴人教版高中语文3④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惑.主乱法,以乱士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惑.而不从师⑤无⎩⎪⎨⎪⎧是故无.贵无贱 圣人无.常师点拨 ①道理/风尚/说/道路 ②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流传/传授/驿站,客舍 ③军队,名词/老师,名词/学习,名词用作动词/乐官,乐师,名词 ④疑惑/迷惑,欺骗/糊涂/名词用作动词,有了疑惑 ⑤无论,连词/没有,动词3.古今异义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③小学..而大遗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④吾从而..师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人教版高中语文_____________点拨①古义:求学的人。
高中语文必修三3师说导学案
第11课 师 说一、实词1.通假字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________ ②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___ 点拨 ①“受”通“授”,传授。
②“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2.一词多义①道⎩⎪⎨⎪⎧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不足为外人道.也 从华容道.步走②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舍相如广成传.舍③师⎩⎪⎨⎪⎧ 齐师.伐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吾师.道也 师.旷鼓琴④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惑.主乱法,以乱士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而不从师⑤无⎩⎪⎨⎪⎧ 是故无.贵无贱 圣人无.常师点拨 ①道理/风尚/说/道路 ②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流传/传授/驿站,客舍 ③军队,名词/老师,名词/学习,名词用作动词/乐官,乐师,名词 ④疑惑/迷惑,欺骗/糊涂/名词用作动词,有了疑惑 ⑤无论,连词/没有,动词3.古今异义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③小学..而大遗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④吾从而..师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点拨①古义:求学的人。
高中语文 11 师说(第1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师说》学习目标:1、掌握“师、传、道”等文言实词;学习“之、于、其”等文言虚词的用法;梳理归纳本文的通假字“受、不”、古今异义词“学者、所以、众人、小学、从而、不必、古文”等;掌握词类活用及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任务一:请填写下列空白一文学文化常识填空1《师说》作者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
死后谥“文”,也称“”。
不仅是唐代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后世尊他为之首2“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
“说”属于的范畴。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
《师说》意思是。
3 古文运动其实是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了“”“”的主张。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传.道()句读.()阿谀..()巫.()医郯.子()苌.弘( ) 师襄.( ) 老聃.( )经传.( ) 李蟠.( ) 或不.焉()贻.( )任务二:通过查看注释和工具书解释第一二段中加点的字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2、吾师.道也()3、吾从而师.之()4、惑而不从师.()5、师.之所存也()6、其闻道.也固.先乎吾,()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9、而耻.学于师()10、于其身也则耻.师焉()11、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12、小学..而大遗()13、巫医百工之人,不耻.相师()14、士大夫之族.()15、君子不齿.(1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17、其.可怪也欤()任务三:翻译下面重点句子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任务四:写出加点词的古意1、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说》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师说》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主备人:邵海龙教学内容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区别古今异义词语,了解词性活用的词语,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了解对比论证在论说作者观点时所起到的作用。
3.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感受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的情感起伏。
既读准句读,又读出情感。
学习重点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其刻含义的体会。
学习难点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其刻含义的体会。
【激趣资料】一、作家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本文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
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二、了解背景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
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
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把握作者,掌握“说”这种文体,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
2熟读成诵,解决字音问题。
3掌握第一段的文言知识,分析第一段的有关内容。
【导学过程】一、课前积累:1、背景材料韩愈抗颜而为师《师说》有一句话:“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就是说,韩愈在《师说》里讲的所谓“师”,不是指在学校里教课的老师,而是指给“士大夫之族”,即社会上学业有成就的士人或学者做老师,或给做官的当老师。
韩愈生活在佛教极盛的时代。
唐太宗就很佞佛,从他以下都在极力地扶持佛教。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皇帝佞佛的结果,首先是大大抬高了佛教的地位,在王公士庶中间,增加了对于佛的迷信。
其次,佛教是一种外来的宗教思想,它主张“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静寂灭者”。
这和中国的传统的儒家思想是针锋相对、格格不入的。
因而,迷信佛教的人愈多,耻笑谈论所谓“圣人”之化的也就必然愈多。
于是这就成了一种风气。
整个唐朝时候,反对给学业上有成就的士人、学者、当官的做老师,认为有人敢于做这样的老师,便是狂人。
在那样的情况下,只有少数人敢于不管这种风气,韩愈是其中的一个。
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
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
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2、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之首。
3、古文运动所谓“古文”,是相对骈文而言的。
先秦两汉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
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
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
韩愈、柳宗元则进一步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论,并写出了相当数量的优秀古文作品,当时有一批学生或追随者热烈响应,终于在文坛上形成了颇有声势的古文运动,把散文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自主学习:阅读《师说》,整体感知文意,思考以下问题。
1、读准下列生字字音句读()或不焉()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子蟠()2、第一段的文言知识古之学者(释义:)必有师。
师者,所以(释义:)传道受(通:)业解惑也。
(句式:)人非生而知之者,孰(释义:)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释义:)吾前,其闻道也固(释义:)先乎吾,吾从而师(词类活用:)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释义:)也,夫庸(释义:)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释义:)?是故(释义:)无贵无贱,无(释义:)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句式:)3、翻译下列句子古之学者必有师。
译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文: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师说》导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第二段的文言知识。
2分析第二段的有关内容。
【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阅读《师说》,整体感知文意,思考以下问题。
1、第二段的文言知识嗟乎!师道(释义:)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释义:)也远矣,犹且(释义:)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释义:),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词类活用:)学于师。
是故圣(词类活用:)益圣,愚(词类活用:)益愚。
圣人之所以(释义:)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释义:)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释义:)也,则耻师(释义:词类活用:)焉,惑(释义:)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释义:)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式:)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或师焉,或不(通:)焉,小学(释义:)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释义:)。
士大夫之族(释义:),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释义:)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释义:),今其智乃(释义:)反不能及,其(释义:)可怪也欤!2、翻译下列句子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文: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译文: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译文: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译文: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译文: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译文:二、合作探究:认真思考,形成文字答案,为课堂交流做好准备。
1、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有何联系?2、这一段的分论点是什么?3、为了论证分论点,为了抨击“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师说》导学案(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第三、四段的文言知识。
2分析第三、四段的有关内容。
【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阅读《师说》,整体感知文意,思考以下问题。
1、第三、四段的文言知识圣人无常师(释义:)。
孔子师(词类活用:)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释义:),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释义:)不如(释义:)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句式:),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释义:),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释义:)经传(释义:)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句式:)学于余。
(句式:)余嘉(释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释义:)之。
2、翻译下列句子圣人无常师。
译文: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译文: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译文: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二、合作探究:认真思考,形成文字答案,为课堂交流做好准备。
1、分析第三段A.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作出了什么论断?B.本段的分论点?所用的论证方法?2、分析第四段a.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b.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3.欣赏品味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三、当堂检测一词多义古之学者必有师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道相似也或师焉,或不焉其皆出于此乎余嘉其能行古道吾从而师之其可怪也欤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其贤不及孔子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不必贤于弟子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导学案的答案1、读准下列生字字音句读( dòu )或不焉(fǒu )郯子( tán)苌弘( cháng)师襄( xiāng )老聃( dān )子蟠( pán )2、第一段的文言知识古之学者(释义:求学的人)必有师。
师者,所以(释义:用来······的)传道受(通:授)业解惑也。
(句式:判断句)人非生而知之者,孰(释义:谁)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释义:于)吾前,其闻道也固(释义:本来)先乎吾,吾从而师(词类活用:意动)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释义:学习道理)也,夫庸(释义:岂、哪)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释义:呢)?是故(释义:因此、所以)无贵无贱,无(释义:无论、不分)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句式:判断)3、翻译下列句子古之学者必有师。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文: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合作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来回答答:古之学者必有师。
2、分析第一段: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中心论点作初步论证的?明确:第一层:提出中心论点;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第二课时自主学习1、第二段的文言知识嗟乎!师道(释义:从师的风尚)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释义:超出一般人)也远矣,犹且(释义:尚且、还)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释义:一般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词类活用:意动)学于师。
是故圣(词类活用:形作名)益圣,愚(词类活用:形作名)益愚。
圣人之所以(释义:······的原因)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释义:大概)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释义:对于他自己)也,则耻师(释义:以从师为耻词类活用:耻,意动;师,名作动)焉,惑(释义:糊涂)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释义: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式:判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宾语前置句)或师焉,或不(通:否)焉,小学(释义:小的方面要学习)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释义:不以向别人拜师为耻)。
士大夫之族(释义:类),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释义:从师的风尚)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释义:不屑与之同列),今其智乃(释义:竟)反不能及,其(释义:多么)可怪也欤!2、翻译下列句子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文: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