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价值观的炫光——《蜗居》的批判精神与自我消解
评《蜗居》
浅谈家庭伦理剧《蜗居》如今的电视剧的主题已不再是单纯的歌功颂德、弘扬主旋律了,而是将更多的目光转向了现代人的生活与情感,传达一种对于生活现状的反思。
情感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而反映普通家庭最真实的情感纠葛和生活状态的家庭伦理剧,就更能引起观众内心情感的共鸣和心灵的触动。
上世纪90年代初,一部反映家庭生活、都市情感的电视剧《渴望》一经播出后,形成了“万人空巷看《渴望》”的场面,感动了数以亿记的中国观众。
随后,反映爱情婚姻、夫妻感情、婆媳关系、父母和子女关系等的家庭伦理剧在荧屏上热播。
电视剧《蜗居》是一部为“房奴”们所写的家庭伦理电视剧,编剧六六通过一对年轻夫妻买房子的线索,描绘了在大都市里生存着的人们。
通过房子各个关系被拉扯进来,各个阶层被犀利地展现出来。
剧中描绘出在房子压力下的都市众生相,当下最热门的“房奴”、“二奶”、“反腐”等现象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
尽管《蜗居》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限播,但观众还是通过网络等各种渠道收看了全部剧情,形成了“满城争看《蜗居》,满城谈论《蜗居》”的场面。
《蜗居》之所以受到观众的关注,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了当今社会的现实,有着非常浓郁的生活气息。
在剧中我们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每一个角色都很熟悉,熟悉得近乎于在现实里可以找寻到他们每一个人的影子。
这也许就是这部电视剧收视率居高不下,一夜飙升的主要原因吧。
人们在谈论影视创作的时候,都注意到了它对生活纪录的真实性,因而特别强调它的客观性。
在50年代出现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思潮以及电影中的纪录片学派,是这一观点走向极致的表现。
支持它们的理论观点是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的“长镜头理论”。
这一理认为,由于镜头的纪实性质,电影应该忠实地记录社会中发生的事情。
一些评论家或导演也由此而认为:电影工作者的任务应该只是通过叙述或报道提出问题,而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去解决问题,言外之意是电影或电视可以不必主观性地发表观点,电影只是“眼睛”而不是“嘴巴”。
由看《蜗居》想起的
由看《蜗居》想起的欠自己的一篇文章今天终于可以敲下,因为情绪不会偏激了,可以比较客观的评价一下了。
我用了俩个星期来沉淀看过《蜗居》后愤怒的心。
我曾试图对自己说那仅仅是一部电视剧而已。
可是没用,还是会愤怒。
终于在看到第十四集的时候决定不接着看了———我怕看完之后对这个社会失去信心,相比较与看过后的愤怒,我感觉还是生活在自己勾勒出的美好世界好。
我不否认《蜗居》的批判精神,入骨三分的人物刻画,贴近生活的现实,都会让人感到如此真实,伟大的艺术都来自生活,可是我们越感觉《蜗居》真实,我们就越会对这个社会充满不满。
我不知道这部电视剧的定位是什么?都市爱情剧?现实肥皂剧?我不知道!反正不能定义为青春励志剧,这分明是摧残我们奋斗的心。
为什么最近这么多人很喜欢赵宝刚,因为赵宝刚拍得电视剧都是以青春,积极向上,阳光著称,总会给人以奋斗的勇气,奋斗的理由,比如《奋斗》,比如《婚姻保卫战》……扯远了,还说《蜗居》。
剧中人物海藻是我最最讨厌的人物,刚开始挺喜欢她的,可是越往后我越感觉她像……妓女,dui,就是妓女,宋思明几乎每次的帮助都可以换来她的身体,6万块钱,一所房子,甚至于一顿好饭!我很无语,不知道她是否还记得爱他的小贝,是否还记得自己上了这么多年学学来的廉耻分界,不要给我说她的初衷都是为了他姐姐,那不是她堕落的理由,他堕落的原因就是因为她虚荣因为她穷不起!小贝说她姐姐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买房子,其实小贝错了,海萍那不是虚荣,是无奈,虚荣的是那个白天你宠她宠的不行可是夜里就会去躺在宋思明身下的那个原本应该清纯应该可爱的海藻!!!有点失控,接着客观。
剧中海萍有句话让我听了一遍又一遍,这句话让我对自己的爱情观产生了怀疑,海藻说:“爱情是什么,你知道爱情是什么吗?爱情就是男人骗女人的鬼把戏。
什么,我把我的心交给你,你就永远拥有我,那是什么都没有的那人所以拿些甜言蜜语来安慰你。
有什么用呢,说这些有什么用呢,你要真有本事一个男的爱一个女的,什么都先别说,先送上一沓钞票,让这女的有安全感……”我对这句话有两点疑惑,第一,女人的安全感都是靠物质来保证的吗?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濡以沫的爱情真的过时了吗?女人,请你记住,你的身体不是商品,你人生的另一半也不仅仅是你简简单单的物质保证,女人,请你们记住:真正的爱情是心灵的共鸣——与物质无关!宋思明也说了这么一句:一个人的伟大并不是说你为社会做出了多少贡献,多有成就,而是在你面对诱惑的时候懂得放弃。
电视剧应该体现的价值观初探——以《蜗居》为文本分析
是 人 们 关 注 和讨 论 的 敏 感 话题 。房 子 是 每 前 , 表 现 出的 不 同价 值 观 , 所 以及 她 们 在 大 ( ) 一 受众 的评 判 观 点 不 同 。该剧 的受
大多数是年轻人 , 他们愿意表达 自己的 个人都拥有或必将 拥有 的, 婚外情 和物质 都市生存的辛 酸成长经历 。其讲述 的是 比 众 , 敢于对一些现象发表独特 的见解 ; 加 关系是被大众关注和热衷于讨 论的。电视 较平实和普通 的故 事 , 如同百 姓的生活 观点 , 就 一 非主 流” 观 样, 并不是 自始至终 都感天 动地 的。正 之在这个 多元 化 的社 会 , 些“ 念也在年轻一代传 开 , 一些不被 传统观念 《 居》 蜗 的受 众 大 致 可 以 分 为 : 走 出 校 园 如一位资深发 行专业人 士称 : 蜗居 》 刚 《 的走 但 尚未找 到稳 定或合 适工 作 的“ 族” 蚁 人 红 , 仅 仅 在 于 它 选 取 的题 材 , 重 要 的是 所 接 受 的 东 西 却 理所 当然 地 成 为 了 一种 自 不 更 剧的受众往 往是根 据题材 的选择而 定的 。
—
加之受众乐于在网络等媒体 上公开发表言 都 电视剧《 蜗居》 为什么会引起人们如此 人物的特点 , 有着 自己矛盾 和挣扎 的一 引发争 论可 以说是一种 必然 。人们 对 每个角色都体 现 了对 社会 和生活不 同 论 , 广泛的关注?为什么会有这样褒贬 不一 的 面, 该剧争论主要集 中在人 物设置上 , 而争议 也使现实生活中不 同层面 的人 , 评价 ?电视剧又应该 体现怎 样的价 值观? 的价值观 , 最 大 的 是 宋 思 明 和 郭 海 藻 。对 宋 思 明 , 有 在 剧 中能 找 到 自 己 的 坐 标 、 到 与 自 己价 找 笔 者 带 着 这些 问题 , 始 了探 析 。 开 两种 截然不 同的评价 : 一部分人说 , 他太 “ 值观相符合的角 色, 而乐意 去看 自身的 从 关 于 电视 剧 引 人 关 注的 主 要 原 因 ,有 ; “ 影 ” 电视 剧 这 一 虚 拟 社 会 中 是 如何 生 男 人 了” “ 情 有 义 ” 另 一 部 分 人 却 指 责 缩 在
关于蜗居的经典评论一
关于蜗居的经典评论一看完《蜗居》很多人都有倾诉欲,我也不例外。
我觉得看了这部片子的人一定要明白五个道理。
一、没有肮脏的行为,只有肮脏的初衷迄今为止,国内还没有那部影片像《蜗居》这样如此细腻地描写“二奶传奇”。
一段不道德的情感在编剧的笔下却是那样的浪漫、刺激。
宋思明成熟、风趣、睿智,无所不能,有安全感。
他几乎能满足女人所有的要求。
郭海藻单纯、可爱又惹人生怜。
倘若忘记他们的身份。
这该是一段良缘佳话。
但是,网上关于郭海藻的批评辱骂声不绝于耳。
仔细看了一下,这些写瞎评的伪君子们的言语毫无新意,无非是人家鸠占鹊巢,卖肉赚钱等等。
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所有的动物都必须掌握维持生存的一技之长。
有些人出身权贵,张满了牙就可以在这个社会里吃香喝辣。
有些人啥都没有,可是父母给了她一个好看的脸蛋,她以此谋生却遭人诟病。
黑幕,压榨,欺骗,勾结……在这个时代,能赚大钱的有几个钱是干净的,那些被漂白的银子下面,有多少压榨出来的血汗?他们就比二奶高尚多少?身体为何不能作为一种资本?我绝不鼓励人们去做情人,但是,没有人天生下来就想做情人。
若生活所迫,又有姿色可以去做情人,也应该尊重人家的选择。
没有肮脏的行为,只有肮脏的初衷。
郭海藻的初衷还真不怎么肮脏。
二、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有网友批评《蜗居》里的很多台词很露骨,说编剧很流氓。
我一个周末看完了全部《蜗居》,觉得编剧还是挺有才的。
床第之间的鱼水之欢是需要一点点情趣的,这情绪不是某种化学合成的润滑油,也不是什么花式。
而是坏坏的挑逗。
男人应该有趣,女人应该知趣。
这样才有意思。
想想,一个男人如果脱了衣服,一言不发只管喘气,别人不知道还以为是瑞星小管家提示呢!编剧不过是把这些人间乐趣告白天下而已,谁家夫妻之间没个暗语?那些没有幽默感的男人是该反省了。
我一直觉得在城市里挣扎的人们都应该向《蜗居》致敬。
这部反主旋律的作品能够突破层层障碍面世,并且取得如此巨大的反响,是跟编剧的智慧分不开的。
从《蜗居》审视两性的价值观
从《蜗居》审视两性的价值观作者:赵瑞华来源:《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08期摘要:《蜗居》的热播及热议,是因为它跌宕起伏的剧情背后所隐含的某些价值观触碰到了这个时代最敏感的神经。
从《蜗居》中,笔者认为它所隐含的两性价值观至少有三点:一是在现代社会,男性依然被要求在经济上具备绝对的强势地位,男性比女性更有理由为一个家提供物质保障,否则就不像男人;二是当“二奶”的人也未必都是罪无可赦的坏女人,虽然她们绝大部分都没什么好下场:三是有钱的男人多半有“小三”,忠诚的男人多半没钱。
这些预设的价值观到底是刻板印象,还是活生生的现实,需要理性分辨。
关键词:蜗居价值观道德价值观原本在北京台、江苏台、东方卫视等地方电视台热播的电视剧《蜗居》,因内容备受争议而于2009年11月22日遭停播。
然而,停播的命运并没有让这部电视剧销声匿迹,它反而在互联网上红得发紫,吸引更多网友上网搜索和在线收看。
笔者以“《蜗居》”为主题词在百度上搜索了一下,仅用0.002秒就找到相关网页约2480000篇。
其中,对该剧的评论帖不计其数。
很多网友认为该剧非常贴近现实,认为它比较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当前的社会现状;更多的网友针对剧中人物发表评论,表达着他们对人物角色的不同理解。
然而,比起对剧中角色是非长短的评论大潮,本文更感兴趣的是这部剧作背后所隐藏的某些潜在的两性情感价值观。
正是这种潜在的观念形态,支配着剧中的情节走向及人物命运。
今天的中国,不仅处在经济转型期,也处在思想转型期。
在思想领域,我们正面临着中西文化的冲突、新旧观念的碰撞、商业文化的突起、拜物主义的上扬及传统主流价值观的式微,而《蜗居》一剧之所以能引发如此广泛的关注及热议,恰恰是因为它跌宕起伏的剧情背后所隐含的某些价值观触碰到了这个时代最敏感的神经。
《蜗居》,是著名女作家六六继《双面胶》之后又一部都市情感大作,于2007年小版小说,之后由滕华弢导演执导改编成电视连续剧。
这部戏讲述了来自小城市的海萍及海藻这对姐妹在上海这样一个大都市的生活压力下,选择了不同的生活道路,最终走向了不同的命运。
回味蜗居的三重剧境
“蜗居”剧境的三重回味《蜗居》像一面镜子,刻录着信仰迷失者的群体画像。
如果摧不毁小资的迷梦,必然摧毁大众的良知。
一、无经济无能力者在急躁冒进的时代里,作为一类人,特别是“毕业即失业”的大学生,无疑是被推向了时代的浪尖潮头,而且还得被迫地去迎接滚滚压来的惊涛骇浪。
《蜗居》无疑把这种认识推演到了极致,但偏激似乎正好吸附了身处水深火热中的观众,每个人都能把自己的体悟与剧景相结合,甚至剧情都成了每个人的诉说。
据中国社科院的一份报告显示,孩子从无到有、直到大学毕业,抚养一个孩子需要49万元。
家庭需要承担,学生本人尤其需要承担:顶着压力上学,顶着压力就业。
有家底的稍微好一点,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大学一毕业,就已经是一个负债累累者。
当姐大如母的海萍因为买房,在借贷的前提下,首付还欠6万元时,这股压力就直接转嫁到海藻的肩上:这是她回报的机会,也是她急切获取成就感的向往。
然而选择就业的大学生,专业所学与行业所做差距明显,工资待遇与家人、自己的期望差距明显,在现实面前渐失了志狂的锐气,蜕变成被就业的需求对象。
职场里每一个“海藻”,压抑是面向内心的苦闷。
把外伤(例如“房奴”)内化在心中(逃避或漠视),挣扎不出来就放弃努力,甚至屈从于堕落。
所以“人情债,肉偿”的旷世荒唐,明明违背伦理道德,却又近乎天经地义、道貌岸然!如此,在寻求解决与超脱的历程中,人改变不了环境就只有改变自己,无疑是给了学校教育一记响亮的耳光。
学生时代的全面发展,与职场生涯的重重压力,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并且由于自我的迷失,直接导致信仰与价值体系的全面崩溃。
但为了找到一己生存之道,并且在为获得这一生存之道而作出惨烈牺牲的同时,无思考无经济能力者尽管也是受害者,并且还能博得大众的同情与悲悯,但他们沦为社会主犯的罪恶身份不可改变!二、无经济有能力者与有经济无能力者海萍貌似于一个生活的强者,人穷志不短的她,更是时时受制于现实经济的压力,明明捉襟见肘,却又难掩内心地蠢蠢欲动。
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下的《蜗居》
明 的多情 不 仅 葬送 了 自己 , 且 伤 透 了家 人 . 让 海 藻不 而 更
买 房 , 藻 向宋 思 明借 钱 , 慢 走 得越 来 越 近 。最 后海 藻 海 慢 放 弃 了 小 贝 选 择 了 宋 思 明 ,不 知 不 觉 地 依 赖 起 奢 侈 生 活 的 腐 蚀 和 激 情 四 射 的 诱 惑 , 到 无 法 自拔 地 伤 害 爱 人 、 直 背
弃 承 诺 。 郭 海 藻 从 一 个 单 纯 善 良 的 小 女 孩 变 为 一 个 无 助 堕落 的小 情 人 , 蜕变 为 一个 伤 痕 累 累 的单 身母 亲 , 性 再 人 的矛 盾 冲突 不 断升 级 。
断挣 扎在 人性 善 恶 的边 缘 , 终 违 背社 会 伦 理 . 去 了小 最 失 贝 , 去 了孩子 , 至 是 做母 亲 的机 会 。 事 以悲剧 结 尾 , 失 甚 故
—墨璧
王 红 丽 马 晓 艳
文 学 伦 理 学 批 评 视 角 下 的 《 居》 蜗
( 京 师范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英 语 语 言文 学专 业 , 苏 南 京 南 江
摘 要 :六 六 小 说 《 居 》以 “ ” 题 . 述 了 一 个 蜗 房 为 叙
2 09 ) 10 7
作 , 至 少 可 以为 文学 创作 提 供一 种 必须 的道 德要 求 。 但 三 、 《 居 》 文 学 伦 理 学 分 析 对 蜗 的
者 从 不 同视 角 出发 , 表 了 独到 的见 解 。 学 伦理 学 批评 发 文
易 其 性 。 ” 如 今 这 样 一 个 浮 华 的世 界 , 对 众 多 的诱 在 面 惑 , 们 常 常 会 迷 失 方 向 , 至 是 改 变 其 本 原 。 品 通 过 人 甚 作 海 藻 ,展 现 了一 个 年 轻 人 在 物 质 诱 惑 面 前 丢 失 本 性 , 违 背 社 会 伦 理 和 道 德 标 准 , 最 终 为 之 付 出 惨 重 代 价 的 悲
蜗居影评论文
《蜗居》影评新世纪以来的都市情感剧,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精神气质和中国化美学特质。
回归日常叙事。
随着舆论氛围越来越宽松,都市情感剧走过了与主流话语的蜜月期,放弃了80年代的新启蒙话语以及“为艺术而艺术”的形式主义探索,日益接近百姓日常叙事,讲述情感伦理故事,讲述柴米油盐酱醋茶里的人生体悟,抛弃了生硬说教和过度诠释。
即使有着史诗性构想的大制作,也加入了新历史主义元素。
比如《金婚》《王贵与安娜》《一个女人的史诗》等,都以生命本体、家庭本位、情感伦理为中心,探讨“活着”、“如何活”以及“为什么活”的问题,其中的人性是丰富的,人生是立体的,生活是深刻的。
2009 年下半年,一部讲述都市白领家庭买房过程的电视连续剧《蜗居》在中国各地播出之后,因其内容触到"房价"这根当今中国社会最为敏感的神经,从而创下收视率新高。
紧接着这部完全不涉政治与任何敏感话题的电视剧被中国广播电视总局下令封杀。
然而这一封杀,不仅使《蜗居》光碟畅销于国内及海外华人世界,还使有关《蜗居》的讨论白热化,千千万万与剧中人物命运相同的人藉讨论抒发心中积怨。
更有网文将剧中人物与上海近年倒台的政界人物一一对号入座,认为男主角宋思明就是号称"上海一秘"──目前正在秦城监狱服刑的前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2009 年下半年,一部讲述都市白领家庭买房过程的电视连续剧《蜗居》在中国各地播出之后,因其内容触到"房价"这根当今中国社会最为敏感的神经,从而创下收视新高。
紧接着这部完书记陈良宇的前秘书秦裕。
一部本来通过审查在各大卫视播放,却又莫名其妙的成了广电总局口中鞭笞对象而又备受争议的电视剧。
《电视制片委员会2009年度大会暨新剧推介会》大会上,电视剧管理司司长李京盛明确表示,《蜗居》造成的社会影响是恶劣的,消极的。
李领导以《潜伏》和《蜗居》为例,认为这两部作品引起了共同影响力,但有不同正负价值判断,认为“绝不能靠别人不敢说的话我敢说、别人不敢写的我敢写来赢得影响力,电视台也不能靠你这个台不敢播我敢播来提升电视台的影响力。
大学生思想汇报:由电视剧《蜗居》想到的
---------------------------------------------------------------范文最新推荐------------------------------------------------------ 大学生思想汇报:由电视剧《蜗居》想到的敬爱的翻译系党支部:在最近热播的电视剧《蜗居》的影响下,房价的不合理暴涨以及贫富差距问题再一次成为了全城热议的话题。
北京华远集团董事长任志强关于“中国百分之八十五的人买不起房子,买房是富人的事”的论断更是引起一片哗然,人们甚至开玩笑说应该将人民币都销毁,大家再重新开始挣钱,已达到公平。
显然,这种思想是不正确,不现实的,更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但是这反映出民众对我国如今的收入分配的极度不满,导致对社会公平,社会主义的产生了质疑,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贫富差距的确过大,这是需要我们直视并重视的问题。
由于最近在复习我们国的经济制度以及马克思政治经济原理,我在对贫富差距有了比较深的了解,对这一问题也比较关注。
近年来,我国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已经超过很多发达国家,资本主义国家。
而且也快超过或者已经超过我国对于贫富差距的承受能力,这将会导致很多社会问题,破坏社会学的习稳网定。
在看到贫富差距的同时,我也看到了共产党为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所作的努力,共产作为执政党,一直在尽自己所能来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自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1 / 5领导集体就结合中国的国情,在对贫穷社会主义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先富带动后富”的理论。
那就是通过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然后达到共同富裕。
先富后富政策的实施使我国迅速实现了经济腾飞,人民生活发生了显著的改善,但也出现了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的现象。
党的十六大奏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角,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缩小贫富差距、共建共享尊敬的党组织:通过学习今晚王茂胜老师的课,我知道,纲领是一个政党奋斗目标和方针政策的集中概括。
由电视剧《蜗居》谈当代女性的价值观
由电视剧《蜗居》谈当代女性的价值观[摘要] 在当今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面对物欲横流、私欲膨胀的社会现实,许多女性迷失了自我。
因此,《蜗居》这一现实题材的电视剧所反映的当今女性价值观的变化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本文从自我价值观、经济价值观、婚姻家庭价值观三个方面谈《蜗居》女主角海萍姐妹价值观的异同。
电视剧《蜗居》给予我们广大女性的最大启示是:女人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付出,才能获得长久的平安和幸福。
[关键词]《蜗居》;女性;价值观近期,由东方卫视播出的电视剧《蜗居》,一度创下了2009年收视率最高。
尽管对于该剧所反映的社会热点问题颇具争议,但此剧的确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的喜爱。
在当今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面对物欲横流、私欲膨胀的社会现实,许多女性迷失了自我。
因此,《蜗居》这一现实题材的电视剧所反映的当今女性价值观的变化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蜗居》热播原因探析(一)引发观众对现实生活的感悟《蜗居》以“房奴”等话题为切入点,讲述了“80后”白领们如蜗牛居无定所,拼命赚钱买房的故事。
房奴们在高房价下不堪重负的呼声,都在《蜗居》里展示: “攒钱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 道出了都市无房族的困惑; “如果30年还完贷款,利息都滚出一套房子来了”, 道出了房奴心声。
在当今房价猛涨的现状下,买房已成为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
对于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来说,在大城市落脚无论多么努力工作、拼命攒钱,还是买不起房,于是只能通过父母凑、朋友借,加上高额房贷来圆自己的购房梦了。
海萍、海藻两姐妹双双毕业于上海的名牌大学,攒够首付变身房奴是海萍最大的梦想;攒够首付就谈婚论嫁是海藻最大的梦想。
由于海萍夫妇租住的10平方米的石库门房子太小,只能将孩子送回老家由自己的父母照顾,随之带来的隔代教育、留守儿童的问题引起我们的深思。
为买房夫妻俩省吃俭用,而海萍屡次抱怨丈夫没本事挣不来钱时,夫妻关系几欲崩溃。
海藻深受姐姐的影响,不愿像姐姐一样为房所“困”、为钱所“累”,在金钱和物质的漩涡中迷失了自己。
观《蜗居》有感——小贝海藻爱情的浅析
观《蜗居》有感——小贝海藻爱情的浅析观《蜗居》有感在上高中的时候就听说过《蜗居》这部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却不知其实力究竟如何的打着爱情、剧情、都市、家庭标签的电视剧了。
那时的我对其剧名百思不得其解,再加上各个方面的人为因素的不感兴趣与自然因素的没有空余时间等一直无缘观看。
高中距今亦不过短短几年光阴,但我必须得承认当初心灵无比青涩与性格淳朴的我,脑子里纯净的比晴天还要明朗。
即使这样,也自认为思想与之同龄人比之更成熟,但现在回头想想那只不过是自己给自己设定的一个角色而已,亦或是自己幻想中的成熟与老练。
前不久我非常崇拜的亦相当有能力的赵老师给我们说做男人就要做宋思明。
说完并不以之为然,因为宋思明为何人我都一概不知。
经他解释一番原来是电视剧《蜗居》里的一个剧中人物。
于是从那节课以后,我心里就如翻江倒海般按捺不住了。
我对《蜗居》迫不及待的观看的欲望就好比你面对一顿丰盛的大餐却因为等某个人的到来而不能下筷的闹心的焦急。
正因如此,我在后两节课上纵使老师再怎么声嘶力竭面面俱到慷慨激昂的讲解,我坐在那儿如一口钟一样镇定自若、神情复杂、目光呆滞般的幻想着我们老师说的宋思明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值得我们去学习,想着想着……于是我在满怀期待中搜到了《蜗居》并开始认真严肃的颇具好奇心的观看了,海清演的是郭海萍,我早就听说了,而文章只不过是个配角,张嘉译演的则是赵老师给我们推荐作为榜样的宋思明,还有海藻、苏淳、陈寺福……从第一集开始它也没什么特别的,故事就从叫江州的一个大城市展开了,各种叙事方式与镜头切换和其他电视剧一样老套,我就这样响应着剧情的推进同时变换着自己炽热复杂的心情一集一集的观看着、思考着、分析着……海藻和小贝也如我之所料的理所当然的恋爱了,小贝对海藻的高尚纯洁的爱是那样彻彻底底的义无反顾,海藻也坚决认定小贝就是他未来老公的不二人选……从宋思明这个角色闪亮如明星般的上场以后剧情就颇具张力与可看性了。
观众刚看到的宋思明是那样如父亲般的慈祥与和蔼,不管是张嘉译演技精湛的缘故亦或是张嘉译本色出演的缘故,无论谁也猜不出藏在他心里的黑暗的阴谋与自认为精明的算计。
最新-剖析蜗居热播现象传播学及反省 精品
剖析蜗居热播现象传播学及反省2009年底,《蜗居》在几乎零宣传的低调中火了起来,并在争议中成为2009年中国电视剧收视黑马。
35集的剧情几乎囊括了当下国内社会焦点的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小三、房奴和腐败,剧中众多的场景和台词让人触景生情,感同身受,真实的再现了现实生活中老百姓的辛酸与无奈,引起了广大受众的强烈共鸣。
一、《蜗居》爆热的发展过程《蜗居》热的表象是各大媒介的纷纷介入,有效吸引了受众对剧情的广泛关注第一阶段,《蜗居》首先在各大网站论坛区火爆起来,成为持续讨论的热点话题。
在天涯虚拟社区,《蜗居》是成为聚焦的头版头条;在新浪微博,《蜗居》久居热门话题不下;在中国高校最重要的网络社群之一水木社区,掀起了持久不退的《蜗居》热潮,一部电视剧引起如此的连锁反应,在水木社区上还是头一遭。
第二阶段,随着《蜗居》热现象在网络中的持续,一些主流媒体开始介入话题。
一些节目以对话访谈的形式,进一步反映了《蜗居》拍摄背景、拍摄目的和其他信息。
专家们则凭借对社会时事和百姓生活的密切关注,通过深刻而又有针对性的评论,进一步打动受众心理,迅速地在普遍大众中产生强烈的反响。
第三阶段,《蜗居》热现象不仅成为国内焦点话题,甚至引起海外媒体的关注。
日本网站在一篇名为《租房不会幸福吗八成中国人以为幸福=有房》的报道中,转述了中国媒体由《蜗居》热播所做的关于幸福和屋子的关系调查。
这篇报道被日文雅虎网站全文转载后,引起了日本网民参与讨论的兴趣;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在中国实时报栏目中除了报道《蜗居》在中国遭遇热捧之外,还意味深长地引述了中国房地产研究机构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最新报告。
[2第四阶段,2009年底,在国内各地召开的人大、政协会议上,《蜗居》、房奴和房价成为代表们热议的话题。
甚至有些代表见面还会相互问一句是否看了《蜗居》?不仅如此,一些代表甚至还提出解决《蜗居》的建议。
许多代表和委员解释他们之所以如此关注《蜗居》,是因为其反映的房价问题本身就是民生问题,关注《蜗居》,其实就是关注民生。
《蜗居》观后感
《蜗居》观后感《蜗居》观后感《蜗居》观后感1电视剧《蜗居》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播出后受到社会的热议,而在此剧中,郭海藻的生活让我关注更多。
人如其名,海藻,无根浮萍,漂浮不定,一生都在依赖于别人。
她从小就得到家人的宠爱,尤其是姐姐,姐姐郭海萍对郭海藻的爱甚至可以说是溺爱。
就算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也在姐姐家住着,姐姐说,你找不到工作养你一辈子。
这样的爱对海藻不是好事,反而是坏事。
一个人没有受过任何伤害,什么事都有人安排,什么事有人帮解决,当自己遇到一点点困难,遇到一个个选择时,就会不知所措,接着就是误入迷途。
海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她按照姐姐的安排毕业后留在江州,遇到了爱她的痴情的小贝。
在无奈的现实的压迫下,为了帮助姐姐,她把自己出卖了。
从开始的清高气傲到半推半就,从欲拒还迎到无法自拔迷失自我,海藻一直都体现出对他人的依赖。
小贝是与她同一阶级的伴侣,她与宋思明在一起时还不愿意放弃小贝的原因之一就是,小贝能给宋思明不能给的温暖。
而宋思明则可以给小贝不能给的金钱的享受。
小贝和宋思明不能结合为一个人,所以她两个都想占有。
小贝知道海藻的背叛之后还愿意和她一起,海藻也表现出改过自新的样子,但是她还是不愿意删掉宋思明的信息:海藻,回来,不要结婚。
这不证明了海藻还在眷恋着享受宋思明所给的享受吗?在剧中,我觉得海藻心底里爱的是小贝。
不然她怀着宋思明的孩子的时候,在街上无意看到小贝和一个女孩子走在一起,她心里还在想着小贝;不然在她失去了所有的时候还会想起与小贝相遇的情形。
现实也许太残酷,但是现实的残酷并没有残酷到要我们失去道德的底线,失去对人格的追求。
海藻一直以来都在别人的庇护下长大,虽然她是名牌大学的才女,但是思维很单纯,单纯到可以笑着说出:职业二奶,单纯到可以心安理得地破坏别人的家庭。
海藻她需要的是别人的宠爱,不管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谁对她宠爱有加就跟着谁,就如漂浮不定的植物海藻,哪里的水域肥沃就漂到哪里。
我们的人生总要经历点挫折才能让自己真正的成长,得到太多的宠爱对人生也是一个陷阱。
《蜗居》带给我们的六大思考
《蜗居》带给我们的六大思考转自新浪博客《蜗居》是各大电视台热播的一部人生情感电视剧,是当代大学生留城奋斗史的缩影,以海萍、海藻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人性价值在房子等物质条件制约中产生了剧烈震荡,进而演绎出一场轰轰烈烈却又平淡真实的青春梦想。
《蜗居》有很多看点,贴近生活是它的生命价值所在。
关于电视剧的评论很多,或褒或贬,剧情、人物等谈资很多。
我只想借助这个熟悉的电视剧帮助青年人认清并选准自己的人生决策。
《蜗居》的主人公和所有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都面临着人生众多的决策。
我们不妨静下心来看看他们是如何决策人生的。
一、环境决策——去哪里?毕业之后去哪里,是每一个大学生最先遇到的难题。
选择大城市还是小城市?留在学校所在的城市还是回老家?城市只是一个代名词,选择城市其实是选择一种生活环境。
正如郭海萍选择留在江州(上海)一样,看中的是那些大广场、商业中心。
不同的人选择大城市有许多理由:有繁华的商业街、有好的医疗机构和教育机构、发展机会多等等。
可是,问自己一个问题:好的就是你的吗?剧中苏淳讲:商场再好也不是你的。
每个人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希望自己拥有所有最好的东西。
换句话说,希望自己能做出一个最优的选择。
其实,这个非常简单的管理学问题,决策学之父西蒙早已经明确的告诉大家:最优选择是不存在的。
那么我该如何选择呢?——选择适合你的生活环境。
给大家一个简单的方法——情景对照法:首先描述出自己喜欢生活城市的几个场景,比如漫步大学校园、逛商场等等,其次计算自己的生活成本和消费次数,最后对照自己的潜在发展能力和机会,看看你能真正拥有多少城市资源。
二、置业决策——怎么住?决定留在上海这类大城市之后,下一个选择就是怎么住?租房子或是买房子?租房子更看重房租价格还是距离远近?对于租还是买房这个问题,绝大部分人的选择是从租房子开始的,甚至在后期买房子的时候,也都是需要啃老的。
很多人的意识里,置业选择需要在稳定事业的基础上再去选择。
我的理解,目前的置业选择其实是一种投资决策,而并不是生活归属。
_蜗居_的快感与正义
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12月/12日/第008版文化・视野《蜗居》的快感与正义常江《蜗居》的热播引发了全国网民对房奴、“小三”与电视剧播映尺度的热议,这种现象在近两年是很罕见的。
笔者总结,人们对此剧的争论,大致聚焦于下述三个问题:第一,此剧是真实反映“残酷现实”的伦理剧还是“诲淫诲盗”的情色剧?第二,观众对该剧的追捧是出于真心喜爱还是抱持窥视心理?第三,官方(包括但不限于广电总局)对此剧的态度究竟如何?第一个问题是后两个问题的根源。
早在地方台上映时,网络上便已出现“未经删节”的35集版本,比电视台正式播放的33集版本多出两集。
将所谓“未经删节版”流传于网络原是娱乐公司惯用的宣传手段,此处暂不对其臧否,也不会有人介意上传者究竟是制片方还是普通网友,因此对该问题的争论便回归到文艺创作的那个亘古不息的争论上:《蜗居》这部电视剧作品到底现实不现实?如果电视剧只是现实的镜像,那么就算它宣扬了“小三”文化,也不过是将客观事实呈现在观众面前,何罪之有?显然,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没有法律规定六六老师必须按照现实主义的原则创作剧本,也没有法律规定观众只能喜爱“反映真实”的电视剧。
在这一点上,创作者与观众是平等的。
既然第一个问题解决不了,我们不妨将目光转向第二个问题。
因《蜗居》尚未完成卫星频道的首轮播映期,笔者无法获知其在全国范围内的收视情况,故且援引两个未经权威部门认可的数据描述现状。
其一,一位在黑龙江电视台工作的朋友告诉我该剧在当地非卫星频道首播时,峰值收视率达到了9%。
对电视传播稍有了解的人都明白这个数字的分量。
其二,据《新闻晨报》报道,在著名的网络电视平台优酷网上,《蜗居》的日点击超过150万次,从11月11日至今累计点击约3000万次。
如果这两个数据不是我的朋友和新闻媒体杜撰的,那么毫无疑问,从传播的角度看,《蜗居》是一个成功的文本。
公众不会无缘无故地消费一个糟糕透顶的东西,更不会因为一部剧中出现过影影绰绰的“黄色台词”而日日追捧。
【热议年少不知《蜗居》难,看懂已是不惑年】
【热议年少不知《蜗居》难,看懂已是不惑年】1.价值观的崩塌80后价值观的崩塌,始于《蜗居》。
蜗居对于楼市自上而下的系统性展现,从政府到开发商,从动迁到百姓购房抢房,从新房到二手房,几乎遍布地产界的全局。
第一个价值观的崩塌:是与房子有关。
只可惜,很多年轻人当时关注更多的,是海藻在小贝与宋思明两个男人之间的选择而引发的——第二个价值观的崩塌:情感付出的崩塌。
男孩子,没有人那么有耐心等待你去成熟和长大,如果有,请珍惜她。
女孩子,没有人那么在意你的每个小心思小细节,如果有,请珍惜他。
但是,小贝表现出来的不成熟和现金上的不自信,不堪一击。
宋思明表现出来的淡定自若的老练和金钱上的自由,飘若游龙。
是的,即使现在重新再看《蜗居》,你依然会深陷其中。
而《安家》的播出,让十年前的这对夫妻再次出山,让人感慨岁月的易逝,更感叹房价的一去不复返。
初看不知剧中意,再看已是剧中人。
2.价值观的重塑现在,时间节点是2020年。
我们回看一下十年前的上海楼市。
这句台词,熟不熟悉?这种抱怨,亲不亲切?再看看十年前海萍的要求:这种想法,似曾相见?这种奢望,越走越远?再看看当时的现实:这种理论,真不真切?这种醒悟,刻不刻骨?再看看开发商当时的打法:这种评价,经不经典?这种坚持,长不长久?再看看海萍自认为要求不高的需求:在上面海萍理想的要求总价下:这种需求,矫不矫情?这种完美,理不理智?再看看他们夫妻二人之间的抱怨:这种对话,共不共鸣?这种后悔,真不真实?黑格尔说:“历史给我们的教训,就是我们根本没有从历史中领受到教训。
”现在像沈阳这样的新一线或者是二线城市,跟上海北京是没法比的。
但十年后呢?沈阳的楼市已经经历了自己的第一个十年:有些人享受到了红利,有些人还没有,正想着上车。
沈阳楼市的下一个十年会不会复制上一个十年?答案没人敢拍板。
即使现在有了限价,限购和限售等行政手段。
但却也有了很多新的经济和行政利好,或者叫扛通货膨胀的手段:手里的钱,越来越贬值是无疑的,怎么去花,才是价值观重塑的最关键的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 都要求通过话 语的表达 , 揭示 一定 的伦理 , 担相应 承
传播并不能 以迎 合受 众心理 为最后 根据 , 受众 心理也 是
一
的责任 , 向终极价值 的追求 。那 么《 指 蜗居 》 给人们揭示 了怎样 的价 值伦理 ?给受 众 以 怎样 的影 响?其 中包 含
居 》 她 特 别 深 入 到 上 海 的 平 民 生 活 , 住 在 弄 堂 的 小 是 租
万人 的利益 , 不能 构成 一 部 小说 , 却 一部 电视 连续 剧实
质性 的主题 。它 以房 子 问题 为切 口 , 开 了 中国政治 、 拉 经济 、 社会生活变革 的巨大背 景 , 以官 商勾结 为着力点 , 展示 了-一 混浊 势 力 对 于 民众 精 神 世 界 的扭 曲变形 。 一种 - 这样的主题应 该是宏 大 的 , 应 该 是严 肃 的, 能仅仅 也 不 是“ 博君一笑 ” 。实际上 , 作品到最后 留给受众 的也不是 笑声 , 而是深深 的怅惘。
是, 即使得到 了受众 极 大 的关 注 , 不见 得就 是成 功 的 也 作品, 关注不等 于喜 爱 , 许关 注之后 是群起 的不满 意。 也 即使是喜爱 , 也要 分层 次 , 到底 在 什 么层 次上 受到 了观 众 的喜爱 , 这不能 不加 以分析 。《 蜗居》, 从题 目就 可 以 看 出, 疑以房子 为主 要话 题 , 也确 实是 当代 中 国最 无 这 热门最敏感的话 题 。这 可能 是 引起 受众 关 注 的第一个 因素。然而 , 房问题 , 住 是物质 层面 的问题 , 然涉及 千 虽
转型期集体 寻唤心理 的投 射” 。从受 众心理 的角度来 说, 这样 分析及其 结 果 是 可信 的 。然 而 , 品 的创作 与 作
将《 蜗居》 当作 纯 粹 的“ 术 ” 讨论 , 艺 来 也许 本 身就
不太合适 , 因为 它融 人 了太 多 的大 众传 媒 因 素。然 而 , ,
第3 O卷
第 4期
湖北 师范学院学报 ( 哲学 社会科学版 )
Ju a o u e N r l nvrt P i sp yadSca S i c ) or l f tbi o ie i n t ma U s y( hl oh n oi c n e o l e
V0. 0 13
作 者能 有这 样 的眼光 , 这样 的手 笔 , 出这样 的作 写
三” 贪官就算是 贴近 生 活的 真实 了 吗?想买 房 的人 何 、
止千万 , 并不都像郭 海萍 ; 污腐 败分 子不 在少数 , 不 贪 并
品 , 是根源 于作 者 有 一种批 判 精神 。在《 应该 蜗居》 中,
作者写 了房奴 、 蚁族 、 贪官 、 奸商 、 子和 小三 , 中几乎 痞 其
者 也写到环境 中的背景 人物 , 郭海藻 的单位 , 老板是 鼠
目寸 光的 奸商 , 让女 员工 充 “ 三陪 ” 郭 海萍 的单 位 , ; 加
[ 作者简 介] 王守雪 , , 男 文学博 士 , 师范学院文学 院教授 , 士生导师 。 湖北 硕
面, 过分迎合 文学消费的低级快 感 , 破坏 了作品世 界 的整体性 。 多重 价值观 的 杂陈 与 自我 消解 , 使作 品应
有 的批判精神 消失殆尽 。对现 实 中国城 市男女 情感问题 的表现 , 出非伦 理 的倾 向 。 显 对道德 正义也是 一种
解构 。由此 亦可推论 中国时下文学具有极 大的发展 空间。
了怎样 的思想理论 的曲折?这 一切 , 应该 关 注作者兼 编 剧 的六六 。本文 主要 以小说《 蜗居 》 ” 为依据 , 考相应 参 的3 5集 电视连续 剧 , 讨论 《 蜗居》 揭示 的价值伦 理 , 由此 探索作家六六 以及她 的作 品为读 者打 开的 精神世 界 , 对
个复杂 的 系 统 , 不 同 的层 次 和侧 面 。更 为重要 的 有
[ 关键词 ) 《 蜗居 》 批 判精神 ; ; 多重价值观 ( 中图分类号 ]2 7 3 2 / .5 0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 号] 09 4 3 ( 00)4 0 4 . 3 10 . 7 3 2 1 0 . 04 0 极大反 响 , 因为迎合 了受众社 会心 理的需要 , “ 是 是 社会
当代中国作 家的责任伦理 和主体性进行追 问。
一
、
《 居 》 批判 精神 蜗 的
《 蜗居》 为什 么引发 热议 ?有人 认为 , 因为它 “ 是 贴
近生活 的真 实 ” 。认 为 《 居 》 实 反 映 了“ 奴 ” J 蜗 真 房 、 “ 小三 ” 贪官这些 生活 现实 问题 , 、 如作 者 六六 所 言, 蜗 《
都像宋思 明 ; 郭海藻 在 “ 三 ” 小 中也不 那 么具有 代表 性 。
在这个意义上说《 蜗居》 真实 , 实在显得 浮浅和笼统 。 有学者 日期 】 2 l—o — 1 O0 4 4
每~个人 , 是有 缺 陷 的 , 可 以作为 批判 的 对象 。作 都 都
房子中体验生 活写 出来 的 : 每 一个 在 写 字楼 中拥有 1 “ 平 方米 隔 问、 月月 还 房贷 、 出门 坐公 交 、 中午 吃 盒饭 的
人, 都能从 剧中找 到 自己 的影子 。 这 样 说说 , ” 总体上 有
一
定的道理 , 这是很浮浅很 笼统的 。写 了“ 但 房奴 ” “ 、 小
No 4, 01 . 2 0
多 重 价 值 观 的 炫 光
— —
《 蜗居 》 批判 精 神 与 自我 消 解 的
王 守 雪
( 北 师 范学 院 文 学 院 ,湖北 黄石 湖
45 0 ) 30 2
[ 摘
要] 《 蜗居》 引发的热议 值得 重视 。一方 面, 它显 出一 定的批 判现 实精神 , 回应 了心 灵呼 唤。另 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