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邦辅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邦辅简介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王士平
曹邦辅(1502~1575),字子忠,号东村,山东承宣布政使司兖州府曹州定陶县人。
明中期大臣,抗倭名将。
不畏权贵,以廉洁著称。
曹邦辅的高祖曹世才以上,世居山西潞城(今山西长治),从曾祖父曹升起,迁来定陶,并定居于此。
祖父曹刚,生有七子。
曹良广最小,夫人徐氏,生有三子,而曹邦辅最小。
曹邦辅天赋非凡,文章俊雅,幼年游学于乡校之间,便已颇有名气。
嘉靖十年(1531年),参加山东省试,考中举人。
次年(1532年)举进士,先后任元城(今河北大名)及南和(今属河北)知县、云南道御史、陕西巡按、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侍郎、南京户部尚书等职。
曹邦辅为官体恤民间疾苦,敢于抨击权贵,秉公执法。
任元城知县期间,“岁减里甲,轻徭薄赋”,又放千金赈济贫困百姓。
后云南道御史,弹击奸邪,豪强畏服。
巡视河东盐政时,核查盐丁私人通商,革除占窝营私舞弊,创立经商机制,河东盐业大兴,每年的捐税收入倍于常年。
在陕西巡按任上,他考核吏治,对宗室杀人反诬治于人者极为愤慨,秉公执法,不畏权贵,打击邪恶,当时胡虏大举入侵,杀掠人口数以千计,掠夺牛羊达十四万之多。
陕西总督张珩等官员隐瞒实情,谎报朝廷说打了很多胜仗。
曹邦辅巡视得知实情后,上疏弹劾。
明世宗知情后大怒,张珩等七人被谪戍,百姓呼为真御史。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出任湖广副使,补河南,在柘城(今河南东部),以师尚诏为首的农民起义爆发,据《明史·卷205》记载:“柘城贼师尚诏反,陷归德,检校董纶率民兵巷战,手刃数贼,与其妻贾氏俱死之。
又陷柘城,劫举人陈闻诗为帅。
不听,斩从者胁之。
闻诗绐曰:‘必欲我行,毋杀人,毋纵火。
’贼许诺,拥上马。
不食三日,至鹿邑自缢。
贼围太康,都指挥尚允绍与战鄢陵,败绩。
允绍复击贼于霍山,贼围之,兵无敢进。
”以师尚诏为首的起义军攻破1府8县,杀戮十余万人。
曹邦辅督师镇压,士卒如有怯战,即立斩最后者,士卒竞进。
叛军大败而逃,被擒杀者达六百余人。
叛军坚持40余天,败走山东莘县,师尚诏被擒。
曹邦辅镇压农民起义有功,诏赐银币,升山西右参政,带兵到雁门关防御胡虏,胡虏刚入侵此地,就被曹邦辅迅速击退。
因此他又受到朝廷赐金,再升任浙江按察使。
曹邦辅还是一位著名的抗倭将领。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东南沿海倭寇猖獗,倭寇与明朝海盗汪直、徐海、陈东等勾结,连船数百,蔽海而至,滨海数千里同时告警。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曹邦辅任考察院右佥都御史,上任不久,适值倭寇登陆劫掠扰乱。
倭寇聚柘林、犯南京、破漂水、抵宜兴、进据陶宅,百姓深受其害。
曹邦辅亲披甲胄,督军击剿,令副使王崇古围困倭寇。
倭
寇大败,退入太湖。
曹邦辅麾军抵进,追至苏州浒墅关,一日七战七捷,斩获390余名,生擒74名。
经过十多天的激战,柘林的倭寇基本被消灭。
曹邦辅又督军饷,带水兵防御水沟。
适值防守东沟的总兵何卿师溃,曹邦辅率师增援,命人以神枪火炮捣毁敌船,前后俘斩600余人。
奸臣严嵩的干儿子,侍郎赵文华闻倭寇被围,日夜兼程,欲抢夺曹邦辅功劳。
当行至杨家桥时,寇已尽歼。
曹邦辅捷书先奏。
赵文华因邀功不成而怀恨在心,反诬奏曹邦辅“避难击易”,虚报军情。
总督杨宜亦奏曹邦辅“故违节制”。
他们均以私怨诬曹邦辅三战三败。
给事中夏栻、孙濬为此鸣不平。
赵文华还京奏言:“贼易灭,督托非人,致败。
臣昔论曹邦辅,遂媒孽臣,东南涂炭何时解。
”世宗不察虚实,不辨是非,遂下诏逮系曹邦辅,谪戌朔州。
时论愤惋不平,吴人立生祠祭祀,以表敬意。
穆宗即位后,隆庆元年(1567年),杨博担任吏部尚书时,以曹邦辅善领兵、谙兵法举荐他为左副都御史,协理院事,继升兵部右侍郎,再升任兵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
曹邦辅上书言修筑边墙并非上策,应紧急练兵,兵精则边事可安。
此后回京先后任右、左都御史,掌都察院。
京师京营士兵骄豢已久,曹邦辅在治理积弊的同时,“又疏城外扎营之失,守城八战之法”,士卒无不佩服。
隆庆二年(1568年),升任南京户部尚书。
明神宗登基后,下诏赠官给曹邦辅的祖父和父亲。
两人均被赠予戸部尚书的官衔,曹邦辅的祖母与母亲都被赠尚书夫人,曹邦辅正妻所受之封也如此。
至此曹家已是第三次受朝廷封赏。
此时,曹邦辅已年满七十,四次上疏乞告引退。
万历元年(1573年),曹邦辅因病回家。
万历三年(1575年),73岁的曹邦辅卒于家中。
他从政廉洁,居官40年,家无余资。
死后赠官太子少保,并诏遣官员为营修坟墓。
多年以后,他在定陶的门生记录了他的生平事迹,将他供奉在当地学堂,以为师表。
曹邦辅体貌伟岸,精力充沛,面色红润如同渥丹。
他忠孝两全,常有为国捐躯之志。
遇事不畏艰险,谈论天下大事时,神情慷慨激昂。
当初,在边关时,他对边关形势已了如指掌,常想到为朝廷扫清边患,即使身死疆场也在所不惜。
这在当时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
他为官四十年,清正廉洁,始终如一。
最初在江浙作官,后来入朝,朝廷要为他加俸禄,他说“不能替国家讨平盗贼,已是我的过失,哪里还能想着加俸禄呢”。
于是,将加俸官打发走。
他到北京做官时,也是如此。
曹邦辅虽然官至上卿,但拥有的田地只有数顷。
告老还乡之后,毫无张扬,默默无闻,与普通老百姓没什么差别。
曹邦辅不喜饮酒,也不嗜好音乐,唯一的爱好就是在安静的书斋中披阅文史,整日沉思,有所心得就记录下来。
他认为吴越之地的儒学,深受佛教影响,与齐鲁大地的儒学,旨趣截然相反;吴越之学,鼓动人们在为人处世方面,要善于投
机取巧,而不是以诚相待。
这都与孔孟所提倡的儒道,背道而驰。
他还将自己的观点,着成书并进呈朝廷。
很多人认为这些观点,会冒犯皇帝,想劝止他,他说:难道后代人读我的书,也没有一个认同我的吗?曹邦辅从少年至老年,所想所行,都坦坦荡荡,没有一件不光明磊落,这大概就是古人说的“不愧屋漏”吧。
曹邦辅死后第十年(1584年),他的儿子曹钥,请东阿县学者,曾任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的于慎行为其作墓志铭曰:“维曹建国以肇氏,或别而迁居潞水,食于旧域自晋徙,四世而昌公则起,执法殿中为纲纪,出总戎昭乱略弥,左属櫜鞬右鞕弭,丹诚报国天日矢,鸿勋茂烈着图史,神光炯炯其未死,于胡藏旃河之涘,河水悠悠旋且止,螭碑玉篆艺桐梓,于千万祀延后祉,镌之乐石诏来祀。
”
曹邦辅晚年居家,一边著述,一边教授家乡子弟。
著有《军机事宜》、《名将方略》《樽俎对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