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说:中医针灸医药之针道秘旨(一)

合集下载

中医针灸知识顺口溜

中医针灸知识顺口溜

中医针灸知识顺口溜中医针灸,匠心传承,神针抉择穴位准,针目经络调气血,祛邪疗病刺灸灼。

一针透皮知识通,经络学说要切中,十二经脉行全身,奇经八脉藏玄机。

手太阴肺与大肠,手阳明胃寸协官,足太阳膀胱联系肾,少阳胆经顶牛魔。

经脉取穴重周身,互相影响气血循,勤刺逍遥防疾病,增强免疫保康健。

针诀知多少,一点纹理判断要。

寸口寻找正中道,拇指动作按下稳。

取穴治病有技巧,平针寸拔慢慢取,各穴至善需练习,熟练技术谨慎取。

针刺手法无顽疾,竖法平针最常用,斜刺扣刺斜内下,点刺显效立即求。

针刺宜扎宜拉痛,刺入需要病人知,针锋入肌克阳邪,回络疏气达疗效。

针灸养生福佑我,康复健康自如意,身心平衡保和谐,中医针灸智慧深。

尽管中医针灸颇为深奥,但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掌握其基本原理和技术要领。

掌握中医针灸知识,能够有效地调理身体,预防和治疗一些疾病。

同时,中医针灸也被认为是一门养生之道,能够帮助我们达到身心平衡,保持健康和和谐的生活状态。

中医针灸的核心理论是经络学说,它认为人体内有一套络脉网络,贯穿于全身的经脉系统。

通过刺激经络,可以调整气血运行,达到疏通经络、平衡阴阳、祛除邪气的效果。

经络学说又包括了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系统,每条经脉都与特定的脏腑器官和身体部位相关联,形成了一个复杂而严密的调理网络。

在中医针灸治疗中,选取合适的穴位是十分重要的。

穴位的选取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经络走向、穴位特点和病症位置来确定。

经络与穴位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刺激穴位可以影响经络,调节气血运行。

在针刺过程中,需要掌握正确的手法和技巧,比如以竖法平针为主,可根据需要使用斜刺和点刺等方法。

有效的针刺可以产生显著的治疗效果,但针灸过程中必须注意力度和深度的掌握。

正确认识病症,合理选取穴位,以及熟练的针刺技术,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刺入皮肤的过程中,要注意病人的感受,稳定手势,确保针刺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中医针灸除了治疗疾病,也被广泛应用于养生保健领域。

针灸口诀 大全

针灸口诀 大全

针灸口诀大全针灸口诀大全
一、直刺
1、时肝俞,足阳明,百病无不医。

2、元气逆,行津止,阳气不敢衰。

3、神门俞,有无静,急救肝热归。

4、鱼际俞,腰肌膝,梦多消暑气。

5、温肾俞,可保肺,两腰强健五脏。

6、中府俞,足厥阴,滋血补聪明。

7、太冲俞,可解难,去瘰疬断肝热。

二、手法:
1、羊角抓,提扳排,健脾护咽喉。

2、三阴穴,太阳腕,调经辨阳阴。

3、足温四,手攒叉,调理脏腑之息。

4、五离理,温利内,涩利痰消毒热。

5、排调脉,缓症结,去头痛腰痛膝痛。

6、叉掌动,少府针,跳脉和症消积温。

7、乳状追,双经关,补血津润阳明。

- 1 -。

针经知行录:寻觅针道真谛

针经知行录:寻觅针道真谛
和三部九候全 息之刺法
5
一七、左右脉 口与任督全息
1
一八、气口天 人合一
2
一九、人迎脉 口脉法刺法
3
二〇、上下相 应左右若一
4
二一、脉有寒 热真假辨
5
二二、脉有真 伪
二三、针刺补泻与 《调经论》探渊
二四、五痹脉法与五 体刺法的应用
二五、陈瘀脉刺法 二六、刺髓
二七、五输穴 1
之五行生克平 脉法
二八、《难经》 2
四九、华佗与其弟子 樊阿的刺法
五〇、刺腹
1
脉——《难经》
腹诊脉诊相参
2
五一、“鼓脉” 与“不鼓脉”
3 五二、仲景刺
期门与刺内脏 包膜
4 五三、内脏包
膜刺法与脉诊、 腹诊
5
五四、刺积
01
五五、刺积、 刺腹脉、刺 蛟蛔之体悟
02
五六、针刺 “引”气
03
五七、募刺 之知、行
04
五八、古典 针灸临床体 悟
三七、针刺 寒热补泻手 法
05
三六、解结 与脉
三八、针灸治 1
疗骨折与烫 伤——同感嫁 接
2
三九、阴阳相 引
3
四〇、出入升 降,针药互通
4 四一、俞、
输——诊疗一 体
5
四二、寸口尺 肤虚实与灸刺
四四、络刺经刺
四三、艾灸一得
四五、脉刺、分刺 与迎随补泻
四六、焠刺 四七、滞针与行气
四八、迫脏与恢刺法
一脉十变与针 灸应用
3 二九、《难经》
与《黄帝内经》 刺之深浅
4 三〇、《难经》
《黄帝内经》 寸口诊“独” 法及其刺则
5 三一、脉之当
下,独处藏 奸——临床成 败医案之感悟

针灸大成内的针灸神咒

针灸大成内的针灸神咒

针灸大成内的针灸神咒本文章由布衣柜排行榜发布,欢迎大家阅读;针灸神咒:天灵节荣,愿保永生,太玄之一,守其真形,五脏神君,各保安宁,神针一下,万毒潜形,急急如律令! 一、神针明朝末年,江南出了个“神针叶”。

神针叶本名叫叶龙先,他少年时便出道行医,博古今之长,胆大心细,往往敢在人的死***上留针,治疗危重患者,颇有些手段。

只是此人年少成名,有些恃才傲物。

叶龙先喜欢游历,这天他来到祈州城,见一群人围着药展在看热闹。

药展挂着黑底金字招牌,上书“回春堂”三个大字,几个衙役正围着端坐在八仙桌前的一位老者吵闹不休。

叶龙先的心一凛,这老者他熟悉,说起来还算上是冤家对头。

叶龙先十五岁时已经出师坐堂行医,有天来了位怀胎八月的孕妇,她忽然流血不止,他把脉后认定是胎死腹中,只有打下死胎才能保全母亲性命。

可是就在那家人抓了药想离开时,一位四十岁左右的中年男子上前拦住他们。

此人自称是祈州回春堂的坐堂先生柳回春,访友至此,见叶龙先诊治有误,忍不住上前阻止。

柳回春名气比叶龙先大,孕妇的家人最后服从了他的意见,抓了他开的药方回往保胎,结果一个月后生下一个大胖小子。

叶龙先丢了面子,只好灰溜溜地出门求学了。

叶龙先向看热闹的人一打听,才知道衙役是知府蒋十冲的手下。

前些日子,蒋知府的独子蒋虎得了怪病,请柳回春往把过脉,当时柳回春说自己治不了。

而蒋知府遍寻名医,可是都没人能救治,眼看着儿子不行了,这才又来请柳回春,没想到他死活就是不肯再往。

叶龙先想了想,分开众人,朗声说道:“还是不劳柳老先生了,就由不才出马吧。

” 衙役上下打量一下叶龙先,见他年纪不过而立,细白面皮,文文弱弱的一个书生样,就没把他放在眼里,上前推搡:“哪来的野小子,别耽误差爷办事。

” 叶龙先微微一笑:“不才正是神针叶龙先!”平日里叶龙先很少自己提到神针的名号,可是今天一来是不提名号就难服众人;二来也是说给柳回春听。

叶龙先在这事上是有取巧的心,假如他医不好蒋虎,是正常的事;假如他医好蒋虎,正出了当年的恶气。

道门秘传针灸妙决

道门秘传针灸妙决

道门秘传针灸妙决道门秘传针灸妙诀关注山东济南平阴东阿镇碧霞宫项静道道长针灸秘诀是历代医家临床实践和心血凝结的精华,历来被医家和武医名手所珍藏,宋元以后渐散见于各种医书之中,其妙法非心传口授难明其旨。

度师(道家全真金山派魏清晓师父教授医学、针灸、导引丹道诸法。

为简明扼要理解教意整理请名家里手多加斧正。

一、寻穴歌金针奥妙素称奇,按经详推复何疑;十二经中十五络,金水木火土不移;奇经八脉阴阳跷,冲任督带阴阳维;五募五俞并八会,经外奇穴悉载之;九气所致宜早遏,六淫客邪莫迟时;虚用补法指里转,实行泄法指外施;或补真阳元气后,或泄余邪病即离;诚能晓得个中妙,天下归仁称上医。

二、针法歌先说平针法,含针口内温,按揉令气散,掐指故教深,将针按穴上,令他嗽一声,随嗽归天部,停针再至人,再停归地部,待气候针沉,气若不来至,指甲切其经,次提针向病,针退天地人。

三、行针指要歌或针风,先向风门气海中。

或针水,水分夹脐脐边找。

或针结,针著大肠泄水分(“分”为“穴”之误)。

或针劳,须向风门及膏盲。

或针虚,气海丹田委中奇。

或针气,膻中一穴分明记。

或针嗽,肺俞风门须用灸。

或针痰,先针中脘三里间。

或针吐,中脘气海膻中补。

翻胃吐食一般针,针中有妙少人知。

四、回阳九针歌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接。

环跳三里并合谷,此是回阳九针穴。

五、禁针穴歌脑户囟会及神庭,玉枕络却到承灵。

颅囟角孙承泣穴,神道灵台膻中明。

水分神阙会阴上,横骨气冲针莫行,箕门承筋手五里,三阳络穴到青灵,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阴交内亦通论,石门针灸应须忌,女子终身无妊娠,外有云门并鸠尾,缺盆客主人莫深,肩井深时人晕倒,急补三里人还平,刺中五脏胆皆死,冲阳血出投幽灵,海泉颧髎乳头上,脊间中髓伛偻形,手鱼际陷阴股内,膝膑筋会及肾经,腋股之下各三寸,目眶关节皆通评。

六、禁灸穴歌禁灸之穴四十五,承光哑门及风府,天柱素髎临泣上,睛明攒竹迎香数,禾髎颧髎丝竹空,头维下关与脊中,肩贞心俞白环俞,天牖人迎共乳中,周荣渊液并鸠尾,腹哀少商鱼际位,经渠天府及中冲,阳关阳池地五会,隐白漏谷阴陵泉,伏兔脾关委中穴,殷门申脉承扶忌,阴市下行寻犊鼻,灸而勿针针勿灸,针经为此常叮咛,庸医针灸一齐用,徒使患者炮烙刑。

健康说:中医针灸医药之针道秘旨(三)

健康说:中医针灸医药之针道秘旨(三)

中医针灸医药之针道秘旨(三)进针与出针有的书上讲,进针之时,先让病人吸气或咳嗽一声,同时针人经穴,这样可以转移病人的注意力,使其放松而不紧张,克服有些病人的怕针情绪。

出针之时,对于外关、太阳等容易出血的部位,要在出针后捺住穴眼。

其它不出血的穴位,捺一下也可以。

七字手法古人流传下来许多手法,有些已不适用。

根据我的临床经验,七字手法已够用。

七字手法,即进、退、捻、捣、弹、卧、探七法。

下边分别解释:进:插针进入。

退:提针退出,或不出皮肤。

捻:转动针体。

捣:上下抽动。

弹:指弹针柄。

卧:留针或斜刺。

探:搜寻感觉。

以上手法,可以运用到一切针法之中。

李守先《针灸易学》云:“明于穴而手法不明,终身不医一病。

”指出了手法的重要性。

针灸与方药之比较中医方药里边所用汗、吐、泻、和之法,针灸里面都有,这完全取决于手法的正确运用。

对于中暑的病人,要用放血疗法,释放血管内部多余的碳气,此即泻法。

有的时候,用重手法,病人反应强烈,会使病人濒临休克状,上吐下泻,大小便都能下来,此即吐法。

和法就是平补平泻。

所以针刺治病,如同中医方用药;手法轻重,如同用药的剂量。

经络与神经我在临床之中发现,经络学说只是针灸的一个方面,神经的作用不可忽视。

我认为,经络与神经应当统一起来。

经络是无形之气,神经是有形通道。

经络如同电流,神经如同导线。

经络通过神经才能传导,神经通过经络才起作用。

离神经,则经络无法传导,离经络,则神经不起作用。

这里有两件实例可以说明:有位患者,战争时期臂丛神经被子弹打断,患肢发凉,不能举动,肌肉萎缩。

我告诉他神经已断,无法针治。

病人不信,坚持要扎。

于是给他免费治疗,结果多次试验无效。

如果按照经络理论,应当能够治愈,因为手三阳经打断还有手三阴经,手三阴经打断还有手三阳经,结果无效说明神经线路不通,则经络不起作用。

还有一次,我得到机会在刚刚死亡的病人身上下针。

病人呼吸、心跳均已停止,体温逐渐下降。

进针之后施用手法,起初尚能得气,此时病人身上气机尚存,又过一会儿身体冰凉之后,就没有得气的感觉了,此时病人气已散逸。

针灸秘传十八秘诀

针灸秘传十八秘诀

一、身柱妙用部位:在脊椎正中线上,于第三、四胸椎棘突的中间凹陷处取穴。

采取坐位,俯首取穴。

针法:用1.5寸28号针(长4.5cm,直径0.32mm)对准穴位直刺,不可稍偏,针尖下边有抵抗,针尖达到脊椎骨膜上边为度。

如果针下空软,那是针刺偏了,急宜提出向穴位直刺,如果刺偏而误入胸膜则有发生气胸的危险。

针进到应刺的深度则停止,使针身正直不偏不歪,留针20分钟至30分钟。

起针时先动摇针柄,感到针体松动时以不紧不慢的手法拔出,即用消毒干棉球压住片刻。

作用:(一)增加强壮1.先天不足或后天亏损者;2.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者;3.多次针灸不效者。

(二)预防感冒1.冷天、大风天外出以前针之;2.感冒流行发生季节;3.同室的人有感冒时;4.经常好感冒的人。

(三)抗高烧1.感冒高烧至39℃者,针后半小时汗出烧退,轻松愉快。

2.常发低烧者。

(四)小儿疾患小儿疳疾、惊风、便溏、虫积。

可用艾卷灸身柱穴十分钟,每日1次。

连续3—7天。

病例举要:1、高烧1984年,光明函授大学召开筹备会议时,夜间一代表突发高烧,为针身柱穴。

半小时后,周身大汗而烧退。

2、感冒辽宁中医学院一教研室,4位教师,经常感冒。

每人针身柱3次,从此竟不再感冒。

因此,针刺身柱穴对预防流行感冒,多次实验有效。

二、针刺后遗痛有一种病人主诉:周身某处作痛,视之皮肤如常,其痛处恰在穴位上。

问其原因由于针灸后所发生。

询问原治疗医生,针处既然没有改变,医生也无法解决也不能算做治疗失误,但患者确实疼痛。

我的治疗方法很简单,在发生疼痛穴位的相对处针之。

例如内关痛针外关,阳陵泉痛针阴陵泉,如果两穴对得准确无不应针而愈。

无以名之,故名为“针灸后遗痛”。

病例举要:王XX,女,50岁,家庭妇女主诉:左手腕内侧有——小块疼痛,由于怔忡失眠,医生曾作针灸,病愈而此局部痛,其痛可以忍受,但干扰日常生活。

曾去询问原治疗医生,无法解决。

针处既无红肿,医生也无责任,但其疼不止,服药无效。

我试用相对缪刺而愈。

针道之论第一章·针道的本源(2)

针道之论第一章·针道的本源(2)

针道之论第一章·针道的本源(2)腔调中医今天以下文章来源于居下馆,作者姚志军居下馆居下如土,生命芳华和你一起,寻找能点亮生命的那一盏灯。

姚志军,寻灯人,居下馆馆主。

中医的发展一是要传承,二是要创新。

这两者的催化剂就是分享。

愿意分享、敢于分享、不吝分享,才能百花齐放,共同进步。

本系列文章研究和撰写所费时间甚多,也是抱着分享成长的态度。

如果您觉得本文值得分享,请转发朋友圈分享出去。

如果觉得不值得,当然就不必分享,这也是一种反馈。

谢谢大家!第1章针道的本源(2)从此以后到明代,针灸的研究就逐渐走向了重视容易推广的灸法,重视简单快捷的要穴模式和时间针法,重视发展各种繁复的补泻手法,经络的研究也是走向简单的穴位归经。

而且各种自我否定的观念混杂。

《肘后急救方》成书东晋,认为针刺太专业,大量推荐了以灸为主的急救方。

《备急千金方》《千金翼方》成书652、682年。

强调“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

”强调针药并用。

最早提出膏肓灸法。

《外台秘要》成书752年。

不录针法,唯取灸法。

《膏肓灸法》成书1150年前。

专门研究膏肓穴的取法和灸法。

《扁鹊心书》成书1146年。

重视扶阳,认为大病宜灸。

《针灸资生经》成书1180-1195年。

善用灸法,如不灸则用火针。

《子午流注针经》成书1153年后。

现存关于时间针法的最早著作。

《针经指南》成书1280年前。

认为八脉交会穴为针道之要,并归纳出“手指补泻十四法”《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成书1289年左右。

提出《天星十一穴歌诀》,透刺法,37对配穴,按时间刺八脉交会穴的飞腾八法。

《金兰循经》刊于1303年。

此书“首绘脏腑前后二图,中述手足三阴三阳走属,继取十四经络流注,各为注释,列图于后”《十四经发挥》成书1386年前。

把任督二脉归为正经而成十四正经,同时讲354个腧穴分归于十四经中。

《神应经》成书1425年。

主要内容为548证及214配穴,其应用穴位与官修著作和历代经典有所不同。

中医针灸知识

中医针灸知识

中医针灸知识
中医针灸是一种古老的疗法,其包括针法和灸法。

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将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刺入点称为人体腧穴,简称穴位。

根据最新针灸学教材统计,人体共有361个正经穴位。

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通常以艾草最为常用,故而称为艾灸,另有隔药灸、柳条灸、灯芯灸、桑枝灸等方法。

针灸理论认为,人体如同一个由各种经络连接起来运行的小宇宙,通过物理刺激经络,就有可能促进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并为病人带来健康。

刺激方法包括用艾绒点炙或用针刺这些管道的穴位,促进身体重新恢复平衡,进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东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2006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申报针灸经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截至2023年8月11日,20个国家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信息,建议查阅针灸学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医师。

让人必学的针灸名家医话(绝对经典)

让人必学的针灸名家医话(绝对经典)

让人必学的针灸名家医话(绝对经典)导读:学习针灸并不像有些人想的那么难,但要学好针灸,又不是像有些人想的那么容易,让我们来聆听针灸名家医话。

辨证取穴八法-杨兆民针灸立法处方遣穴之原则,必须建立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

因证立法,辨证用穴,施针施灸,或补或泻,方能治病疗疾。

针灸用穴的原则,古今虽无专书论述,但在《内经》、《难经》、《甲乙经》、《针灸大成》等医籍中阐述颇为精辟。

如《内经》中的“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病在左者取之右,病在右者取之左”以及《难经》中的“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等取穴原则,至今仍然袭用。

金元四大医家之一的李东垣根据《难经》“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之病机学说,首创了“从阳引阴,从阴引阳”“脏病取俞,腑病取募”的取穴规律,为针灸治疗脏腑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至于近代通用的“局部取穴,邻近取穴,远道取穴”规律,是在前贤经验基础上的综合,在临床确实行之有效。

本人汲取古今辨证取穴之规律,总结出“辨证取穴八法”,提高了疗效,保证了患者的安全。

辨证取穴八法是:一、“虚则补上,实则泻下”。

经云:“百病之生,皆有虚实,而补泻行焉。

”补虚泻实乃治病之大法,但临证时取何穴补之、何穴泻之?我则以“陷者举之”、“高者抑之”之意,凡属虚证取病所上方之穴为主,推而上之,升阳举陷补其虚,凡属实证取病所下方之穴为主,引而下之,导滞泄邪泻其实。

二、“新则取末,久则取本”。

病有暴病,久病,取穴亦当远近。

病之初起,邪气新客,未根深于脏腑,故可取四关、四末之穴,即《内经》“荥输治外经”之意;久病邪恋,元气乃伤,阴阳形气不足,其治宜取躯干之穴,即脏病取俞,腑病取募以及脏腑、气血所属之八会穴,调脏俯之气。

三、“动则求远,静则求近”。

经云;“听其动静,知其邪正”。

凡气实、气郁之证,多走而不守,动而不静,应求四肢远端之穴;凡气虚、血滞之证,多邪气留恋,静而不动,取穴应以头身之局部或邻近穴。

中医针灸口诀大全

中医针灸口诀大全

中医针灸口诀大全中医针灸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针灸是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来调节气血、平衡阴阳,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目的。

在针灸治疗中,掌握一些口诀可以帮助针灸师更好地进行针灸操作和辨证施治。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中医针灸口诀大全:1. "皮肤寸寸肉,肌肉寸寸筋":用于确定穴位的定位,通过对皮肤、肌肉的层层刺激来确定穴位的具体位置。

2. "得其所,得其位,得其时":针灸治疗的三个基本要素,指的是在治疗中,针灸师必须掌握穴位的准确位置、正确的刺激方法以及选取合适的时间。

3. "逆针顺针灸治病":根据病情的不同,针灸师可以选择逆针刺激和顺针刺激,逆针刺激可以清除病邪,顺针刺激可以调和气血。

4. "左舍右取":在针灸治疗中,左右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左边穴位通常用于治疗左侧病症,右边穴位通常用于治疗右侧病症。

5. "上穴治上病,下穴治下病":上穴是指头部和上肢的穴位,下穴是指躯干和下肢的穴位,选择正确的穴位可以提高针灸疗效。

6. "一穴治三病":一些穴位具有多个功能,可以治疗多种病症,针灸师可以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合适的穴位。

7. "上有天,下有地,中有人":针灸治疗是在人体上进行的,需要针灸师熟悉人体的解剖结构,准确地找到穴位。

8. "活血化瘀,通经活络":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促进血液循环,消除淤血,通畅经脉,达到治疗病症的效果。

9. "调气固本,扶正祛邪":针灸可以通过调节气机,增强机体的抵抗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0. "和为贵,神聚为一":针灸治疗是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的,针灸师需要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让患者保持放松的状态,增加治疗效果。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中医针灸口诀,这些口诀可以帮助针灸师更好地进行针灸治疗。

针灸的基本原理与作用

针灸的基本原理与作用

针灸的基本原理与作用针灸作为一种传统医学疗法,源于古代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它基于独特的理论体系,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从而达到治疗、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针灸的基本原理和其作用。

一、基本原理1. 经络学说在针灸理论中,经络学说是基础。

它认为人体的经络是一种特殊的生命力传导系统,通过穴位与内脏、组织器官连接。

经络主要包括12个经络和8条奇经,它们分布于全身,相互连接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

2. 阴阳和五行学说阴阳和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针灸理论的重要基础。

阴阳学说表述了自然界和人体的两种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的力量。

五行学说则将事物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并描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规律。

3. 气血学说气血学说认为,气和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气有推动和温煦作用,而血则给予器官和组织养分和能量。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的运行,以达到平衡阴阳、调理脏腑的目的。

二、作用机制1. 神经调节作用针灸刺激穴位能够通过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产生作用。

针刺穴位可以刺激神经末梢,传递刺激信号到大脑,激活中枢神经系统的反应,从而调节脏腑和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2. 内分泌调节作用针灸可以通过影响内分泌系统来调节人体的代谢和生理过程。

科学研究表明,针刺穴位可以促进体内激素的分泌,如内啡肽、去甲肾上腺素等,对调节激素平衡和改善某些疾病症状具有积极作用。

3. 免疫调节作用针灸能够通过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研究表明,针刺穴位可以调节免疫相关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增强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提高自身免疫力。

4. 循环调节作用针刺穴位还可以影响心脏血管系统的功能,调节血流和血压。

通过改变血管的张力和扩张,针灸可以调节血液在人体内部的分布,促进血液循环,达到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和改善循环系统功能的效果。

5. 祛邪和调理作用针刺穴位可以排除体内病邪,恢复阴阳平衡,有助于调理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道医学堂丨中医针灸医药之针道秘旨(一)

道医学堂丨中医针灸医药之针道秘旨(一)

道医学堂丨中医针灸医药之针道秘旨(一)针灸之道,乃我中华传统医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古代医生多有以此为谋生计者,故使此道之精华愈传而愈隐。

为了研究针灸学之精髓,使之能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之中,我对此进行过一番探索。

并于1953 年,邀请先师陈撄宁先生来到杭州银洞桥二十九号慈海医室我的家中,与我共同研究探讨针灸学方面的学理及应用。

经过十数年来的多次论证,得到的不过是我们今天《针道秘旨》中不足万言的内容。

此篇看似平淡、简单,实是针灸学中的精要,亦是我和老师对中医针灸学研究的成果及我个人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

对针灸学的研究和应用,或可有一定的价值。

望诸针灸研究者及学习者,勿以此篇短小而轻视之。

古今用针之不同针灸之道,源于“砭石”。

所谓砭石,就是用石针扎皮肉治病。

《山海经》云:“西山之玉,可以为砭。

”发展到铁器时代,古人改用铁针。

始是用马口铁磨针,磨出来的针很粗,和缝麻袋的针差不多。

发展到现在,除了三棱针以外,全部改为细针。

相比之下,根据临床经验,粗针疗效较好。

而且,细针对古人流传的针法也有影响。

比如青龙摆尾、白虎摇头、凤凰展翅等传统针法,如果用粗针很容易做出来,用细针就不明显,失去效用。

因此,就细针而论,古代针灸中的传统手法,有些已不适用,应当扬弃。

禁针与禁灸古人相传有些禁针和禁灸的部位,均有其形成之原因。

比如会阴穴,古时禁针(尤其是女子),是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

又如古人禁灸面部,并非灸了会有危险,乃是害怕有损面容的美观。

同时更多的禁针穴位,是因为古人用针不慎,出现事故,于是列为禁穴。

现在用针变细,使针刺的危险程度大大降低,只要熟悉解剖学的知识,即使禁针穴位,扎下去一般也没有什么关系。

所以不必拘泥古说。

另外,有些地方可以变通施术。

比如头部穴位可以斜刺,一则没有危险,二则一针多穴。

进针的深度关于进针的深度,古人留下许多经验,但是不宜拘泥旧说,应当灵活掌握。

比如古人说哑门只能针三至五分深,这一点并不绝对。

中医针灸必背8个口诀

中医针灸必背8个口诀

中医针灸必背8个口诀中医针灸这门学问啊,那可是博大精深!今天咱就来聊聊中医针灸必背的 8 个口诀。

先来说说我自己的一段经历吧。

有一次我不小心扭到了脚,脚踝肿得老高,走路都费劲。

去看了中医,医生就用针灸给我治疗。

那一根根细长的针,看着让人心里有点发怵。

但神奇的是,扎了几次针之后,我的脚居然慢慢消肿,也不疼了,能正常走路了。

从那时候起,我对中医针灸就充满了好奇和敬意。

这第一个口诀是“肚腹三里留”。

足三里这个穴位,就在外膝眼下三寸的地方。

要是肚子不舒服,比如吃坏了东西胃胀胃痛,或者拉肚子,针灸足三里往往能有不错的效果。

我有个朋友,有一回吃了生冷的东西,肚子疼得直冒冷汗。

后来去针灸了足三里,没过多久,他就感觉肚子里那股闹腾劲儿慢慢消停了。

“腰背委中求”是第二个口诀。

委中穴在膝盖后面的腘窝中央。

要是腰酸背痛,找委中穴准没错。

我记得有一次看到一位老大爷,因为搬重物把腰闪了,疼得直不起腰。

中医给他在委中穴扎了针,还做了一些按摩,老大爷慢慢就能活动了,脸上的痛苦表情也减轻了不少。

第三个口诀“头项寻列缺”。

列缺穴在前臂桡侧缘,腕横纹上15 寸。

头疼、脖子疼的时候,针灸这个穴位能缓解疼痛。

我曾经在医院里看到一个年轻人,因为长时间对着电脑工作,头疼得厉害。

医生给他扎了列缺穴,没过一会儿,他就说感觉脑袋轻松多了。

“面口合谷收”是第四个口诀。

合谷穴就在咱们的虎口处。

像牙疼、面瘫、口腔溃疡这些面部和口腔的问题,合谷穴常常能派上用场。

我听说过一个例子,有个人得了面瘫,嘴巴歪了,眼睛也闭不上。

经过一段时间的合谷穴针灸治疗,症状慢慢改善,最后恢复了正常。

第五个口诀“心胸取内关”。

内关穴在手腕内侧,距离腕横纹约三指宽的中央。

心慌、胸闷、胸痛的时候,针灸内关穴可以帮助缓解症状。

我有个亲戚,有心脏病史,有一次突然觉得心慌难受。

赶紧去看了中医,针灸了内关穴,症状很快就得到了缓解。

“小腹三阴谋”是第六个口诀。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三寸。

针灸——国之瑰宝、医之精髓!药之不达,唯针可到。

针灸——国之瑰宝、医之精髓!药之不达,唯针可到。

针灸——国之瑰宝、医之精髓!药之不达,唯针可到。

针灸与我们的传统认识不同,它不单单指银针刺穴,还包括艾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

针灸在我国传统医学中扮演者重要的地位,甚至被国外列为中国新四大国粹之一。

什么是针灸?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法是用金属制成的针,刺入人体一定的穴位,运用手法,以调整营卫气血;灸法是用艾绒搓成艾条或艾炷,点燃以温灼穴位的皮肤表面,达到温通经脉、调和气血的目的。

针法灸法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

针灸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族医疗方法。

千百年来,对保卫健康,繁衍民族,有过卓越的贡献,直到如今,仍然担当着这个任务,为老百姓所信赖。

哪些疾病可以通过针灸”不药而愈“1肥胖症对于肥胖者来说,针灸减肥可以说是减肥最轻松、减肥效果比较好、最稳定的减肥方法,无论是食量过盛,还是内分泌异常,抑或是激素问题引起的肥胖,都可以通过针灸针对性的调理,达到健康减肥的目的。

2骨伤疾病包括腰椎间盘突出、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肩周炎、痛风、腰腿疼痛等。

针灸能够改善血流速度,提高血流量,快速消除水肿,消炎止痛,解除肌肉痉挛,减轻病变组织对神经、血管的刺激和压迫,故对于改善疼痛、麻木等症状,可有立竿见影的奇效。

3亚健康调理主要包括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疲劳、月经不调、痛经、前列腺炎、肾虚等。

亚健康主要分两种,一种是患者感觉不适,但检查却并没有疾病;一种是一些长期的慢性病,不发作时,与常人无异。

这两种情况用普通的治疗方法都很难奏效,采用针灸依经络进行调理,往往可以取得令人意向不到的治疗效果。

针灸疗法的优势疏通经络疏通经络的作用就是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的作用。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运行气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

道家秘传神息针经

道家秘传神息针经

道家秘传神息针经神是意念兮,息为呼吸;调神调息兮,合针灸而为一。

调神至清静无为,调息至复归胎息。

医与患者皆如是,胎息运转显神医。

精神外放,六欲不定七情乱,脏腑必失调;精神内守,神返身内心恬澹,真气自然足。

意守暗示、祝由遥感,针灸之时巧运用;一穴多针,一穴多刺,理通岐黄之奥秘。

深重轻浅、横针分部,临证活活变通;循经接经、上下左右,用针寓妙玄机。

复针刺法复刺之,前后刺法前后施。

刺络泻血祛盛火,动功针法蠲痼疾。

太初针法补真气,太极针法阴阳秘。

自然针法自然妙,意念针法意行气。

意象针法寓万象,指意针法随时取。

观夫气短不接,气海中脘膻中,尺泽共三里绵绵补;气滞闷胀疼痛,内关太冲阳陵,俞穴配募穴畅畅理。

血瘀兮鼓荡气血以化之,膈俞血海公孙连曲池合谷;血虚兮三里中脘以补之,脾俞心俞合谷而神全血足。

阳虚刺百会大椎命门,祝由意守共用,从阳引阴加鸠尾;阴虚寻太溪太冲列缺,暗示意象同施,从阴引阳长强取。

火盛者近取之以多针刺,寒盛进艾灸之神守火足。

妙合调息。

脏腑虚实而要知,经络滞否须洞悉。

顽痰胶胶,天突列缺中脘,三里久运针慢慢自解;痰阻隆隆,人中太冲合谷,丰隆深重刺然然能涤。

痃癖症瘕结少腹,局部多针坚削之,病区针后刺络穴,频频运针除顽疾。

发热恶寒邪在表,太阳风池多刺急,出血与否任自然,外关合疾自愈。

寒热往来口苦干,半表半里头目眩;大椎风池和外关,曲池合谷列缺痊。

温邪犯肺心包传,高热谵语神昏烦,十二井穴并十宣,出血之后针四关,大椎曲池合谷定,昼夜三施效若仙。

且夫经络痹阻,诸身关节多酸痛,分部刺配复针,多向透与横针刺而效好;病在皮部,遍体痒麻或不仁,轻浅刺和循经,左右针及前后刺而功妙。

病在脏俞与募而原络找,腑有疾募与俞而郄合晓。

邪在筋刺至筋并取阳陵,痛在骨大杼莫少。

上焦病膻中天突及列缺以共取,中焦患中脘内关与公孙而必好。

中极关元肾俞穴,阴交命门调下焦(阴交指三阴交)。

头之所街病忧忧,风池风府三穴透,太阳百会四关刺,倾刻除去病人愁。

中医黄帝内经:持针之道,在守医者之神气,以视病者之血脉也

中医黄帝内经:持针之道,在守医者之神气,以视病者之血脉也

中医黄帝内经:持针之道,在守医者之神气,以视病者之血脉

【中医黄帝内经:持针之道,在守医者之神气,以视病者之血脉也。


持针之道,坚者为宝。

正指直刺,无针左右。

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刺之无殆。

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

神属勿去,知病存亡。

血脉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按:持针之道,贵于至坚,故坚者为宝。

既以坚持其针,乃正指而直刺之,无得轻针左右,当自守神气,不可眩惑,其妙在于秋毫之间而已。

此曰神在秋毫,神属勿去,乃医工之神气也。

所谓神在秋毫者,何哉?
须知属意于病者,审视其血脉之虚实而刺之,则无危殆矣。

方刺之时,又在扬吾之卫气为阳气者,精爽不昧。

而病人之卫气亦阳气也,当彼此皆扬,使吾之神气,属意于病者而勿去,则病之存亡可得而知也。

然血脉何以验之?
在于各经腧穴而横居其中者是也。

视之独澄,切之独坚,此其为血脉耳。

然必先自守其神,而后可以视病人之血脉,其乃要之要乎?。

绝密针灸秘术太乙神针!

绝密针灸秘术太乙神针!

绝密针灸秘术太乙神针!太乙神针药方属性:艾绒(三两)硫黄麝香乳香没药丁香松香桂枝杜仲枳壳皂角细辛芎独活雄黄炮甲(以上各一钱)上药各秤足为末,与艾绒揉和,用绵夹绒一张,约长五寸、宽方尺,将绒药铺掺于纸上,用力实卷,如大指粗,即为一条。

如绒药尚多,即多作几条,外再加纸三四层裹之,以鸡子清通刷外层三次,阴干收藏,勿使泄气。

用针法属性:一用针先审病证,取何穴道,用墨涂记其上,以红布七层盖穴上,候针。

一将针向灯烛上烧透,对准穴道放于红布上,若觉大热,将针略提起,俟热定再针。

以七记数,小则一七,多则七七亦可。

一用过药针,以极干竹筒封藏,犹可后用。

穴道取寸法属性:以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一节第二节,相去为一寸。

正面穴道证治属性:百会穴(从鼻直上入发际五寸,旋毛陷中,可容指处。

督脉)。

凡中风、头风,风癫、角弓反张、忘前失后、气绝、脱肛、目泪、耳聋,针此穴。

上星穴(从发际直上一寸,宜上可容豆处。

督脉)。

凡脑冷、鼻塞、脑漏、汗不出、目睛痛,针此穴。

神庭穴(从鼻上直入发际五分。

督脉)。

凡头疼、目眩、出泪、流涕,针此穴。

天突穴(结喉下二寸陷中,低首取之。

任脉)。

凡喉疮、喉风、哮喘、气噎、肺痈、咯血、喉中有声,针此穴。

上脘穴(脐上五寸,任脉。

)凡心腹疼痛,惊悸,痰疾、伏梁、气蛊状如覆盆、风痫等征,针此穴。

中脘穴(脐上四寸,任脉。

)凡反胃、吐食、心下胀满状如伏梁、伤寒饮水过多、腹胀、气喘、寒癖,针此穴。

下脘穴(脐上二寸。

任脉)。

凡腹胀坚硬、癖气块、小便赤涩、身体羸瘦,针此穴。

气海穴(脐下一寸五分。

任脉)。

凡男子阳事久惫、妇人经水不调及滞气成块状若覆盆,针此穴。

关元穴(脐下三寸。

任脉)。

凡男子遗精白浊、脐下冷痛、小便痛涩,妇人赤白带下、经水不调,针此穴。

中极穴(脐下四寸。

任脉)。

凡男子奔豚抢心、遗沥失精、五淋、七疝、小便赤涩,妇人经水不调、不受胎孕,针此穴。

临泣穴(从目中上入发际五分陷中,即临泣穴)。

足少阳。

凡目痛内障、赤白翳、腋肿、胁下痛,针两穴。

1-2-1 一、九针十二原第一(全篇)(1)

1-2-1 一、九针十二原第一(全篇)(1)

一、九针十二原第一(全篇)本篇主要论九种针具的名称、形态和功用,以及人体十二原穴的分布和作用,故以“九针十二原”名篇。

(一)学术思想1.强调用针的基本原则本篇论述了用针的基本原则,突出了“守神”和“守机”的重要性。

2.注重九针的选用本篇详细介绍了九针的形态和尺寸,并着重阐释各种针具的操作方法、治疗作用。

3.提出针刺治病的要求针刺时要求医者辨明邪正盛衰,追求“得气”效果。

4.强调十二原穴的作用十二原穴为五脏六腑气血会集之处,在五脏六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注重针刺治病的效应本篇用比喻手法,指出针刺治病的疗效犹如拔刺、雪污、解结、决闭。

(二)文选【原文】黄帝問於岐伯曰:余子萬民,養百姓,而收其租稅。

余哀其不給,而屬有疾病。

余欲勿使被毒藥[1],無用砭石[2],欲以微鍼[3]通其經脉,調其血氣,營其逆順出入之會[4]。

令可傳於後世,必明爲之法,令終而不滅,久而不絶。

易用難忘,爲之經紀[5],異其章[6],别其表裏,爲之終始[7],令各有形[8],先立鍼經[9]。

願聞其情。

岐伯答曰:臣請推而次之,令有綱紀,始於一,終於九焉。

(音频: 余欲勿使被毒药)【提要】编撰《针经》的主要目的。

【注释】[1]被毒药:被,通服。

如《孝经》:“无思不被。

”《释文》:“被,本作服。

”毒药,古代对一般药物的总称。

《素问·五常政大论篇》将药物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四类。

[2]砭石:古代最早的医疗工具之一,用于砭刺患部以治疗各种疾病及排脓放血等。

《山海经》云:“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

”晋·郭璞注:“箴石,可以为砥(砭)针,治痈肿。

”又《礼记·内则》云:“古者以石为针,所以为刺病。

”[3]微针:九针,与砭石相对而言,故言微。

[4]营其逆顺出入之会:营,管理,调节。

《诗·小雅·黍苗》:“召伯营之。

”郑玄笺:“营,治也。

”逆顺,经脉的不同走向。

出入,经气由外入内或由内出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针灸医药之针道秘旨(一)
针灸之道,乃我中华传统医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古代医生多有以此为谋生计者,故使此道之精华愈传而愈隐。

为了研究针灸学之精髓,使之能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之中,我对此进行过一番探索。

并于1953 年,邀请先师陈撄宁先生来到杭州银洞桥二十九号慈海医室我的家中,与我共同研究探讨针灸学方面的学理及应用。

经过十数年来的多次论证,得到的不过是我们今天《针道秘旨》中不足万言的内容。

此篇看似平淡、简单,实是针灸学中的精要,亦是我和老师对中医针灸学研究的成果及我个人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

对针灸学的研究和应用,或可有一定的价值。

望诸针灸研究者及学习者,勿以此篇短小而轻视之。

古今用针之不同
针灸之道,源于“砭石”。

所谓砭石,就是用石针扎皮肉治病。

《山海经》云:“西山之玉,可以为砭。

”发展到铁器时代,古人改用铁针。

始是用马口铁磨针,磨出来的针很粗,和缝麻袋的针差不多。

发展到现在,除了三棱针以外,全部改为细针。

相比之下,根据临床经验,粗针疗效较好。

而且,细针对古人流传的针法也有影响。

比如青龙摆尾、白虎摇头、凤凰展翅等传统针法,如果用粗针很容易做出来,用细针就不明显,失去效用。

因此,就细针而论,古代针灸中的传统手法,有些已不适用,应当扬弃。

禁针与禁灸
古人相传有些禁针和禁灸的部位,均有其形成之原因。

比如会阴穴,古时禁针(尤其是女子),是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

又如古人禁灸面部,并非灸了会有危险,乃是害怕有损面容的美观。

同时更多的禁针穴位,是因为古人用针不慎,出现事故,于是列为禁穴。

现在用针变细,使针刺的危险程度大大降低,只要熟悉解剖学的知识,即使禁针穴位,扎下去一般也没有什么关系。

所以不必拘泥古
说。

另外,有些地方可以变通施术。

比如头部穴位可以斜刺,一则没有危险,二则一针多穴。

进针的深度
关于进针的深度,古人留下许多经验,但是不宜拘泥旧说,应当灵活掌握。

比如古人说哑门只能针三至五分深,这一点并不绝对。

根据临床经验,再深一点也可以。

又如环跳,有云针二寸,有云针二寸半,亦有云针一寸半至二寸半。

因人有大小肥瘦之不同,未可一概而论。

我的经验,瘦人可针二寸半,胖人需针四寸至六寸才行。

古人进针所以较浅,是因为古时针粗易出事故。

如今的针变得细巧,危险性大大降低,所以针深一些也没有关系,但须了解解剖学知识。

这是古今针法之不同。

取穴的多少
针灸不需要取很多穴位,只需要一个或几个穴位,只要手法正确,即可达到“牵一毫而动全身”的效果。

这就叫做“局部针刺,整体调节”。

古云:钉多烂木。

针刺太多穴位,出针之时,可能会有忘记拔出的针留在病人身上,给病人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