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金融学》课程习题参考答案-第八章-201009[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存款货币银行

一、填空

1.英格兰银行

2.职能分工型银行全能型银行

3.从中央银行借款银行同业拆借

4.储蓄存款

5.再贴现直接借款

6.信汇票汇

7.支票卡记帐卡

8.关注次级可疑损失

9.流动性安全性

10.金融风险国际化

11.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管市场纪律

二、判断

1.错2.错3.对4.错5.对6.对

7.对8.错9.错10.对11.对12.错

13.对14.对

三、单选

1.C 2.A 3.B 4.A

四、多选

1.ABCD 2.ACD 3.ABC 4.ABCD 5.AB

6.BCD 7.ABC 8.ABCD 9.ABD 10.ABC

五、问答

1.试述商业银行的作用。

答:(1)充当资本家之间的信用中介;

(2)充当资本家之间的支付中介;

(3)变社会各阶层的积蓄和收入为资本;

(4)创造信用流通工具。

2.试述存款货币银行负债业务的种类。

答:存款货币银行的负债业务是指形成其资金来源的业务。其全部资金来源包括自有资本和吸收外来资金两部分。自有资本包括其发行股票所筹集的股份资本以及公积金和未分配的利润。外来资金主要是吸收存款、向中央银行借款、向其他银行和货币市场拆借以及发行中长期金融债券等。

3.试述存款货币银行资产业务的种类。

答:存款货币银行的资产业务是指将自己通过负债业务所聚集的货币资金加以运用的业务。这是取得收益的主要途径。对于所聚集的资金,除了必须保留一定部分的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以应付客户提存和转账结算的需求以外,其余部分主要是以贴现、贷款和证券投资等方式加以运用。

4.试述我国强调分业经营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

答:我国在1995年颁布的《商业银行法》中确立了严格的分业经营原则。在此之前,我国四家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通过自己拥有的信托投资公司、证券营业部来经营证券、信托等业务。这种情况给金融业带来一定程度的混乱。银行大量信贷资金流入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不仅造成股市的剧烈波动和一系列违规事件的发生,而且使商业银行损失惨重,呆账、坏账激增,加大了金融领域的系统性风险。为了避免和防范金融风险,保证金融业健康发展,我国于1995年确立了分业经营原则。

就我国银行业的管理水平和外部环境来看,选择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制度,定位存款货币银行于职能分工型是有其理由的。但分业经营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的活力,不利于提高资金的配置与使用效率。

5.简述贷款的五级分类法。

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推荐把贷款分为五类,即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的五级分类法。通过国际比较,我国吸取了五级分类法。

6.试述存款保险制度的功能及存在的问题。

答:存款保险制度的功能:维护存款人的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存款保险制度在实际执行中也产生了一些负面作用:

对存款人来说存款保险制度降低了他们关心银行经营业绩和对银行业务经营活动进行必要监督的积极性,使低效率、甚至是资不抵债的银行能够继续吸收存款。

对投保机构来说,存款保险对存款人的保护意味着存款人挤提威胁对存款货币银行可能施加的惩戒力量受到削弱。无后顾之忧的银行,更倾向于从事风险较高,利润较大的银行业务。

对于监管当局来说,存款保险制度还有延缓金融风险暴露的作用,容易导致风险不断累积,由此加大解决问题将要付出的代价。

7.试述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答:商业银行的经营有三条原则: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

(1)盈利性: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必须追求盈利。

(2)流动性:是指银行能够随时满足客户提取存款等方面要求的能力。

(3)安全性:是指管理经营风险,保证资金安全的要求。

三原则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矛盾的一面。一般说来,安全性与流动性是正相关的:流动性较强的资产,风险较小,安全有保证。但它们与盈利性往往有矛盾;流动性强,安全性好,盈利率一般较低;盈利性较高的资产,往往流动性较差,风险较大。对此,银行只能从现实出发,统一协调,寻求最佳的均衡点。

8.试述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演变过程。

答: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经历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演变过程。

(1)资产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之前。

资产管理理论中,资产流动性的管理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银行经营业务的发展,其理论经历了如下三个不同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商业贷款理论,即真实票据论。基本要求是贷款应以具有正式交易背景的商业票据为根据。

第二阶段是可转换性理论。20世纪初提出,认为商业银行可将其资金的一部分投资于具备转让条件的证券上以保持流动性。

第三阶段是预期收入理论。20世纪40年代末产生,认为应以借款人未来收入或现金流量而制定的还款计划为基础来作为贷款发放的依据。

(2)负债管理理论。该理论是在金融创新中发展起来的。核心思想就是主张以借入资金的办法来保持银行的流动性,从而增加资产业务,增加银行收益。负债管理存在的明显缺陷是增加了经营风险。

(3)资产负债组合管理理论。该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基本思想是将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加以对照并做出相应分析,通过调整资产和负债使双方达到合理搭配。

9.试述《巴塞尔协议》目的及其主要内容。

答:目的:(1)通过制定银行的资本与其资产之间的比例,订出计算方法和标准,以加强国际银行体系的健康发展;(2)制定统一的标准,以消除国际金融市场上各国银行之间的不平等竞争。

主要内容:(1)关于资本的组成:把银行资本划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档。(2)关于风险加权的计算。(3)关于标准比率的目标:到1992年底,银行的资本对风险加权化资产的标准比率为8%,其中核心资本至少为4%。

10.试述《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出台的背景及其“三大支柱”对强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要求。

答:出台的背景:(1)《巴塞尔协议》中风险权重的确定方法遇到新的挑战;(2)危机的警示;(3)技术可行性。

三大支柱:(1)第一大支柱——最低资本要求: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仍然是新资本协议的重点。其中有关资本的定义和8%的最低资本比率,没有发生变化,但对风险加权资产的计算问题,新协议在原来只考虑信用风险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2)第二大支柱——监管当局的监管:是为了确保各银行建立起有效的内部评估程序,用于判断其面临的风险状况,并以此为基础对其资本是否充足做出判断。(3)第三大支柱——市场纪律:市场纪律的核心是信息披露。为了提高市场纪律的有效性,巴塞尔委员会致力于推出标准统一的信息披露框架。新资本协议试图通过三大支柱的建设,来强化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