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社论文

合集下载

【优秀论文选编】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面临的困难及对策建议

【优秀论文选编】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面临的困难及对策建议

【优秀论文选编】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面临的困难及对策建议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面临的困难及对策建议----对上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调查思考孙秋龙一、上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及成效(一)发展现状上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2002-2005年为培育发展阶段,主要是通过行政推动、政策激励,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2006-2008年为规范发展阶段,主要是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可持续发展;2009年至今为建设提高阶段,主要是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从粗放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提升。

目前,全市现有登记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62家,遍布21个乡镇(街道),覆盖粮食、蔬菜、茶叶、水果、畜禽、水产、花木等农业主导产业,经营水稻、杨梅、葡萄、竹笋、鹌鹑、南美白对虾等20多个主导特色产品,延伸到农机、植保等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

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出资总额共计5280万元,其中100万元以上的有3家,社员 8500人,带动农户2万多户,连接基地10多万亩,实现农产品销售收入3.5亿元,其中年销售收入超千万元的合作社达13家。

全市现有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5家,省林业示范社5家,绍兴市级示范合作社5家。

上虞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1、组织形式多样化。

上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起主体多元、组建模式多样,主要有四种形式。

一是大户联合型。

以专业大户为主体组建专业合作社,并通过合作社服务的形式带动普通农户。

二是龙头带动型。

龙头企业利用其深度加工、品牌营销等优势牵头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

三是社会扶持型。

由市级部门、所在镇村、挂钩企业围绕当地特色产业,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四是能人发起型。

由当地有一定威望的“能人”牵头组建,承担合作社经营运作和组织管理等主要工作。

2、服务方式一体化。

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合作社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有机整合起来,建立严格的生产操作、田间档案管理、农产品质量追究制度,建立新技术、新品种引进、培训、推广服务网络,建立农产品质量检验、分理包装、市场营销体系,实行统一农资供应、统一质量标准、统一生产技术、统一品牌包装、统一市场营销的一体化服务,增强对合作社成员的服务能力。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论文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论文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论文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论文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自提出以来,在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都发挥出巨大优势。

但是同时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新兴事物,在其初期发展中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很多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有头无尾的现象,给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带来困难。

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都是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起步阶段,难以深入人心,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合作社的规模小。

目前全国现存的合作社的注册资金大都不超过100万,资金投入不够,合作社的发展受资金限制,整体实力较弱,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抵御风险的能力差。

其次,合作社在发展初期,相关法律法规侧重点在与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合作社,合作社具体流程的法律制度缺失,合作社管理人员职责不明,即使法人外逃,也难以纠责。

最后,合作社形同虚设。

合作社是党和政府大力提倡的经济组织形式,但是在基层政府执行过程中,更多的将其视为形象工程。

大量合作社犹如雨后春笋,真正发挥作用的'合作社不超过三分之二。

二、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的政策建议1.加强监督加强监督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全心投入,开展监督工作。

首先,在合作社成立初期,对农民进行培训宣传,增加农民对合作社的了解,确保每个入社农民都是在自愿的情况下入社。

其次,加强对基层领导者的培训,全面提高基层领导者的素质,增强法律知识,杜绝基层领导者将合作社视为其形象工程而开展工作。

再次,在合作社发展过程中,政府设定专门的监督小组,全程跟进监督合作社的发展,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促进农民合作社的透明、公开,实现合作社健康良好发展。

2.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是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存主要法律,该法在合作社发展初期确实大大促进了合作社的发展,但是随着合作社进程的推展,《合作社法》已然不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例如,《合作社法》中对合作社注册设定限度较低,对成员的权利义务规定不明确等等。

农民专业合作社论文[共五篇]

农民专业合作社论文[共五篇]

农民专业合作社论文[共五篇]第一篇:农民专业合作社论文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新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伴随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滞后问题也日益显现。

如何化解“农业落后、农村贫穷、农民辛苦” 的困局,已成为当前经济社会研究的热点。

“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农业经营主体多、生产规模小、农民思想观念陈旧、组织化程度低。

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解决三农难题,提供了一个目前最为有效的途径。

建设新农村,既要借助合作社的组织形式,提高广大农民组织化程度解决生产和生活中一系列困难,使广大农民尽快富裕起来,也要借用合作社这种组织形式,提高广大农民的管理民主能力,同时也可以从合作社的成长过程中学习一整套民主管理制度,从而确保新农村建设圆满成功。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发展农村生产力,不断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要长期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针对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环节,采取综合措施。

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逐步建立健全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通过国家政策扶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的稳步健康发展,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需要合作农村生产力。

农业要建设现代化,必然要经历一个农业现代化和集约化的过程,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最新的尝试和探索。

市场经济条件下,小规模的家庭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显现。

面对规模较大的工商资本,农民要提高竞争力,获得平等的市场地位,必须走扩大生产和经营规模的道路。

合作社经济论文(5篇)

合作社经济论文(5篇)

合作社经济论文(5篇)第一篇:合作社经济论文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马雪梅【摘要】农村信用合作社是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企业,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当前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和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责任不落实等制约农村信用社作为金融企业法人发展的核心问题都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本文阐述了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在发展模式、产权改革、管理体系、法人治理、业务发展几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一、引言自2003年试点改革以来,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获得了飞速发展。

全国各地的农村信用社在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强化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1】,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高,服务“三农”的功能进一步强化。

然而,当前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和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二、农村信用社发展历史回顾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是始于1979年,迄今已有29年。

农信社改革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农村信用社改革初期(1979-1995年)1979年1月,为了加强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国家成立了农村信用社的管理部门。

中国人民银行委托中国农业银行管理农村信用社。

在农业银行的领导、监督下,独立自主地开展存贷业务,成立了由其控制的县联社。

譬如,吸收农民入股,取消入股数量限制,按盈余对股民分红,建立县联社领导基层信用社等。

(二)农村信用社全面改革阶段(1996-2002年)1996年8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实施以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的新一轮农村金融体制改革【2】。

首先,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其次,由农村信用社县联社和中国人民银行承担对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管理和金融监管;最后,按合作制原则对农村信用社进行1规范。

(三)深化改革阶段(2003年至今)为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2003年6月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

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论文

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论文

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探讨[摘要]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在整体上取得了很多的成绩并为国民经济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农民生活状况也有所改善。

然而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农业仍然存在很多令人深省的问题。

这些问题所引发的矛盾复杂交错,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解决农业问题的一条很重要的途径,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在我国专业社发展还处于初期的今天,专业社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困难,本文从这些困难的分析中得到启示,以更好的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关键词] 农民合作社;发展困难;解决途径一、我国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1.农民合作意识淡漠,顾虑多,参与热情不高在西方,合作经济已经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其合作形式机制等已经深入人心。

在当前中国,虽然我国市场经济已经发展了20多年,但是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速度还是相当缓慢,因此合作经济的基础就不是十分牢固,使得人们对这样一种模式还十分陌生,形成农民的合作意识淡薄。

在合作社发展的初期,当地合作社不多,农民也没有领会到合作经济的好处,而且家庭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形成了分散经营的习惯,不少农民还对参与合作化的干部有所顾虑,对发展农村合作社疑虑甚多,热情不高,合作起来不放心,不积极。

2.规模小,合作水平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中国的农民合作社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比较规范的发展时间更短。

其发起方式是由基层供销社、基层农业站所引领、专业大户或技术能手发起,带动周边的农户组织起来,共同进入市场。

主要建立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发起人及其组建的实体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他们经营农业的实力有限,经营起点低,发展产业和商业经营的规模偏小。

还很难发挥出专业合作和开展商业经营的规模效益。

合作社的组成形式很松散,成员之间产生产权关系和经济实体真正意义并未形成。

合作社重盈利、轻服务,重分配、轻积累,甚至与农民还只是买断关系的多,进入可持续发展的成熟阶段的少,在发展产业经营、带动农户抵御市场风险方面的能力十分有限。

农业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论文(全文)

农业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论文(全文)

农业专业合作社可持续进展论文(全文)1农业专业合作社与农业可持续进展1.1GJ政策支持下的农业专业合作社21世纪,GJ将农业专业合作社看做“三农”政策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并加大其扶持力度。

XX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进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设”强调,“要积极进展各类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XX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进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专业合作化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明确规定了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具体内容,为其进展指明了道路;XX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推进农村改革进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社快速进展,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组织”。

在GJ政策引导下,我国农业合作社进展较好,农业合作社涵盖农产品生产、加工及销售等多个环节,大幅度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逐渐使农业增长方式发生了改变,最终将农业的传统进展模式转变为可持续进展。

1.2农业可持续进展可持续进展观是1981年美国人提出的,可持续农业是基于可持续进展理论,在农业领域的体现。

可持续农业思想影响深远,各国政府都给予了高度重视。

199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了进展ZG家进行可持续农业的相关内容及要点。

我国政府在1994年提出了我国农业可持续进展的目标及规划,之后在各个五年规划中,都不同程度地提出了农业可持续进展的内容,并将其与环保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实现可持续进展。

2我国农业进展中的“不可持续性”2.1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我国人口数量大,据统计,农民家庭占2亿多户,其中加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仅为1/8。

据有关资料显示,现代农业发达的GJ,其农业组织化程度都非常高,很多发达GJ至少75%以上的农民都参加了农业合作社,这不仅大幅提高了组织化程度,还促使农业逐渐规模化、科学化进展。

我国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往往根据前一年的市场经济状况决定自己当年的生产内容及规模,容易使其决策出现一致性,进而使农产品供应关系失去平衡,这不仅损失了农民的个人利益,也降低了生产效率。

农村合作社论文关于农村合作社的论文

农村合作社论文关于农村合作社的论文

农村合作社论文关于农村合作社的论文关于校站社联合农机手培训模式的研究摘要:探讨农机手培训新模式,为农机培训学校提供参考。

培训学校与农机管理站和农机合作社联合举办农机手培训班。

校站社联合农机培训模式,有利于扩大培训规模和提高培训质量,三方获利。

培训学校与农机管理站和农机合作社联合举办农机手培训班是可行的,可供培训学校参考。

关键词:培训学校;农机合作社;农机手;培训模式前言近几年来,国家惠及农民的政策不断出台。

对于购置农机具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买农机具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

然而,农机人才培训跟不上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步伐。

据笔者调查,吉林省农机学校自1985年以来没有招生,县(市)农机培训学校培训规模逐渐萎缩,现有的农机手多数都没有参加过培训,而是以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学习农机操作技术。

为了满足社会对农机手的需求,培训学校必须挖掘农机培训资源,探索新的农机培训模式。

通过调查研究,依据有关教育理论,笔者提出校站社联合农机手培训模式。

一、校站社联合农机手培训模式有利于整合农机手培训资源校站社联合农机手培训模式是指农机培训学校与农机管理站、农机合作社三家联合举办农机手培训班。

1.有利于增加农机手培训教师的数量。

影响农机手培训规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培训教师。

校站社联合举办农机手培训班,能够使培训教师数量大大增加。

吉林省共800多个乡镇,每个乡镇都有农机管理站,每个农机管理站都有3~5个人。

农机管理站的技术人员,他们工作在第一线上,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一定的实践技能,既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又有扎实的工作作风,既有一定宣讲能力又有一定的动手能力。

因此,这些技术人员完全可以作为农机手培训的教师。

各乡镇都有农机合作社。

农机合作社拥有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工作的老农机手,这些老农机手可作为农机手培训的实训指导教师。

2.有利于增加实训设备和实训设施。

农机手技能的习得,需要一定数量的实训设备和设施。

课题研究论文: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课题研究论文: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00965 农村研究论文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农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农村互助性的经济组织,既是整合农村家庭分散产销与市场经济对接的关键环节,也是我国政府多年专注“三农”问题所研究的成果。

当前,我国大大小小的有着运行规范、正常开展业务的合作社超过15万,涉及农村的各行各业。

合作社自身弱小,政策支持相对薄弱,专业人才资源缺乏,融资渠道狭窄等问题,使得合作社的优越性无法尽数发挥出来,制约着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

因而,解决农村专业合作社的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一、农村专业合作社概述农村专业合作社是在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对农村家庭所生产的农产品提供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相关经营技术、信息服务的互助性组织。

2007年,我国颁布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由此掀起了全国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热潮,到目前为止,数量已经超过15万。

农村专业合作社主要是自我服务功能,指的是帮助农民提高收入、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推动行业自律和规范化发展。

[1]经过一直以来的实践可以看出,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社有着提高农民市场化程度,解决分散经营与大市场化之间的矛盾,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合作社自身实力比较薄弱农村专业合作社成员较少,空间范围较小,很少有跨行政县的规模合作社。

其次,当前我国大部农村专业合作社都集中在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领域,生产技术服务和产品销售服务比较完善,但更加产业化的服务极少,例如产品深加工,很少有这方面的业务能力。

还有就是销售,农村专业合作社也存在着不足,几乎所有的销售都是经销商上门收购或者当地的加工企业收购,[2]没有属于合作社自身的销售团队,市场销售能力受到限制。

(二)政策扶持薄弱目前,地方政府对于所属区域内的合作社的政策支持力度较为薄弱,主要体现在税收、信贷、土地、电力、水利等方面优惠政策落实不足,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受到了制约。

虽然,在2006年我国已经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意在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持续快速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广农业科技论文【论文】

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广农业科技论文【论文】

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广农业科技论文1.目前农业科技转化与推广的主要模式“农民合作社+农户”模式里,由于农民合作社同社员联系紧密,在农民合作社发展过程中,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是其主要功能之一,双方已经建立了互利互信的基础,消除了其他推广模式中因农户同推广人员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沟通困境,转变了传统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由于不了解农户需求造成农业科技转化与推广效率低下的被动局面,增强了农业科技推广活动的有效性,因而在进行农业技术转化与推广时,农户的参与度与认可度较高。

2农民合作社参与农业科技推广的理论依据2.1合作社具备农业科技推广的前提与必要条件科技推广模式是否有效运行必须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和政策保障。

根据农业科技成果理论,农业科技成果必须是有实用价值的,才能更好地进行农业技术转化,进而为现实生产力。

农民专业合作社直接面对农民,整合农民的现实需求,从而保证所推广的农业科技成果具有实用价值;另外,由于农户的分散性,导致科技成果产生主体与成果受体之间容易产生信息不对称的缺陷,农业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周期较长,任何环节的脱节,均会延缓农业科技转化的速度,这就要求农业科技供需信息要反馈及时,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民的组织,可以起到有效的信息中介作用,从而加速新技术的研究和农业科技成果的扩散推广;农业科技推广活动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较大,需要政策和经济的保障支持。

另外,目前我们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提出许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提高农村基本公共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若干意见》,提出通过政府订购、定向委托、招投标等方式,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中介组织参与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活动已具备基本前提和政策环境的保障支持。

2.2合作社的功能有助于农业科技成果扩散传播农业科技推广在农业技术扩散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再先进高效的农业科技成果,如果缺乏科学有效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活动,也无法被农民认识接受,更谈不上普及和应用。

农村合作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doc

农村合作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doc

农村合作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视域下农村合作社发展的问题从农村合作社运行特点而言,缺乏长期性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虽然在社会主义经济繁荣发展前景下,农村合作社经济实力也在不断提升,但是,就全国范围内来讲,多数农村合作社并未建立起一套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理由有以下几点。

第一,农民成员并不是合作社产权的所有者,而产权所有者主体则大多是政府、供销社、企业等。

第二,由于产权主体的区别,所形成的利益分配方式也不是以农民为主,而是由农村合作社的创办人决定利益分配方式,并制定相关的决策。

例如创办者常常是董事兼经理,一切发展项目计划皆由其做主,普通的农民不具有决策参与权,农民的真正利益诉求被置之度外。

第三,农村合作社受到政府的过度干预,同时也导致了合作社的发展不能独立于政府之外,而是要受到其政策和管理的影响,依赖性较强。

第四,合作社的财政管理水平低,没有健全的财政制度,成员大会或者董事会也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延后或者取消召开,这些都对合作社的发展有着消极影响。

农村合作社之间并未形成一个完善的网络体系,相互之间的沟通程度较低,这也是其可持续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以国际发展的经验分析,当某种组织的数量和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为了进一步提高市场的占有率而进行合作,合作社之间进行合作能够扩大规模效益,对于各自的功能也是互为补充的,更能维护好既有利益。

国内的农村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尚未出现规模较大的合作体系,这与其区域发展不均衡有关,在全国范围内农村合作社的覆盖率还是比较低的,自下而上实行农村合作社的联合较为困难,大多数农民成员的意识也未达到这一层次,已经出现的联合社也是由政府干预的,具有政治化倾向的社团组织,而不是自发性的。

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关法律来支持农村合作社的发展,并强调了农民的主体地位,在财政支出上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鼓励农村合作社尤其是示范社项目的壮大,未来的发展前景不容小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新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伴随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滞后问题也日益显现。

如何化解"农业落后、农村贫穷、农民辛苦"的困局,已成为当前经济社会研究的热点。

"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农业经营主体多、生产规模小、农民思想观念陈旧、组织化程度低。

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解决三农难题,提供了一个目前最为有效的途径。

建设新农村,既要借助合作社的组织形式,提高广大农民组织化程度解决生产和生活中一系列困难,使广大农民尽快富裕起来,也要借用合作社这种组织形式,提高广大农民的管理民主能力,同时也可以从合作社的成长过程中学习一整套民主管理制度,从而确保新农村建设圆满成功。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发展农村生产力,不断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要长期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针对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环节,采取综合措施。

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逐步建立健全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通过国家政策扶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的稳步健康发展,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和整体面貌。

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需要合作农村生产力。

农业要建设现代化,必然要经历一个农业现代化和集约化的过程,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最新的尝试和探索。

市场经济条件下,小规模的家庭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显现。

面对规模较大的工商资本,农民要提高竞争力,获得平等的市场地位,必须走扩大生产和经营规模的道路。

要提高农民作为市场主体的竞争力,其必然的途径就是将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行有组织、有规模的农业生产,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从而使农业生产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实现生产发展。

政府建设新农村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战略产业,但是农业生产率低,农产品经营风险大,农业效益低,是弱质产业,国家迫切需要对“三农”在财政、税收、金融、科技和人才等方面的扶持,但因农民个体弱小,这些扶持政策不能起到很好的效益,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急需找到一个有效载体,承接国家各方的扶持,集中各种资源优势,提高效益,加快发展。

各级政府依托合作社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加强植保、防疫,依托合作社实施农业重点项目。

国家通过合作社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合作社具有承担科技成果转化的实力和动力,为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农产品质量的提高、新品种的引进、科学管理等提供载体。

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科技推广、提高农产品质量、品种改
良都十分有效。

合作社解决了国家技术部门包揽不了、农民单独又干不成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完善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合作社发挥自身优势,引导并组织农民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通过合作社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扶持,也是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

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认识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育成长是市场化过程之后,各级地方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在推动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过程中,应通过营造有利于本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稳定发展的政策氛围,积极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所需要的包括产权在内的所有要素市场,改善和优化本地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投资环境,以此来吸引和鼓励各种投资主体兴办农。

在未来发展上.应进一步优化政府的支持政策,措施.并加强对合作社的指导.在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缓慢、机制欠缺方面.应进一步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政扶持.尤其要加大对规模大、运作规范、带动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政扶持.从大面上的“撤芝麻盐”支持向对重点合作社进行支持转变.同时.应鼓励合作社内涵式的发展。

从对合作杜发展数量的支持向对合作社发展内在质量的支持转变.鼓励合作社做大做强.除了资金扶持、税收减免等“硬性”支持外.应加大技术指导、知识指导、营销指导等“软性”支持的力度.提高合作社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真正解决其发展缓慢、机制欠缺等问题.推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地发展民专业合作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