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考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目的,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目的,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15c75158f01dc281e53af02d.png)
、
实现农 民 收入 持 续快 速增 长 ,是 建设 社会
主 义 新 农 村 的 根 本 目 的
二 、 以 增 加农 民收 入 为核 心 任 务 ,扎 实 推 进 新农 村 建设
l 、城 乡收入差 距扩大 ,是建设新 农村的重 要背景 。 中 当前 增加农 民收入 ,一 方面要 求鼓 励劳 动密集 型产 业 央在现 阶段提 出建设 社会 主义新 农村 ,是 基于 多方面 的原 发展 ,大规模 转移农村 富余 劳动力 ,推 进多样 化 、多模 式 因 ,包 含稳 固农业 基础地 位 、扩 大 国内需 求 、构 建和 谐社 的城镇 化发展 ,调整农 业产 业和就 业结 构偏 差 ,实 现工 业 会 等诸 多 因素 ,但这 些 因素的 内核 在于缩 小城 乡居 民收入 化和 城镇化 的均衡发展 ;另 一方面 要求 在大 量农村 人 口和
为 中心 ,促进 粮食稳 定发 展 、农 民持 续增 收 ,作 为推 进新 实行工业反 哺农 业 、城市支持农村 的战略 。 农 村建 设的五 项原则 之首 。这 些充分 体现 了 ,增加农 民收 是增加对 农业农村发展 的投入 。按 照存量适 度调整 、 入 在建 设社会 主义新 农村 中的核 心地 位 ,因此 ,必须 把实 增量重 点倾斜 的原则 ,逐步实现 财政支农 投入 “ 个高于 ” 三 现 农 民收入增加 作 为检验 社会 主义新 农村 建设成 效 的根本 的要 求 。认真 落实新 增教育 、卫生 、文 化支 出主要 用 于农 村 的政 策和土 地出让金 一部 分用 于农业 土地 开发 等各项 投 标 准。
提高农民收入建议
![提高农民收入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0ba0bff5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84.png)
提高农民收入建议农民是我国农村的基本劳动力,他们为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这成为制约农村整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提出一些建议,以帮助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一、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业结构调整是提高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
首先,改变传统的粮食种植模式,发展特色农业。
对于适宜发展果蔬、养殖、花卉等产业的地区,鼓励农民转变种植结构,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其次,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业合作社建设,提升农民的组织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此外,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供现代农业设施和先进的种植技术,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效益,增加收入来源。
二、加强农产品销售渠道建设提高农民收入,必须保障农产品的销售。
为此,需要加强农产品销售渠道的建设。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产品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引导市民购买农产品。
其次,加强农业产地和城市之间的物流建设,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此外,积极发展农村电商,建设农产品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三、提供农业金融支持农业金融对于提高农民收入至关重要。
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加大对农业金融的支持力度,提供优惠的贷款政策,帮助农民解决资金问题。
同时,鼓励发展农业保险,减少农民的经营风险,提高农民的收益稳定性。
此外,促进农业与互联网金融的结合,为农民提供线上金融服务,方便快捷地解决农民的资金需求。
四、完善农村社保体系建立健全的农村社保体系对于提高农民收入非常重要。
政府应加大对农民的社保政策宣传力度,让更多农民了解并享受到社保的好处。
同时,完善农村社保制度,提高农民养老金和医疗保障的水平,减轻农民的生活负担。
此外,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的就医便利性和医疗质量。
五、推动农村教育发展教育是农民增加收入的基础。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学校和教育机构的办学水平。
同时,加强职业教育,提升农民的就业技能,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问题与建议
![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问题与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f4cd0c39c1c708a1294a449c.png)
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问题与建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破解“三农”难题、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选择。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范、科学、健康地发展,科学的规划是前提和基础。
目前各地在建设新农村中普遍重视规划先行,但在编制规划时,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现就这些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
一、新农村建设规划存在的问题(一)重视村容规划,忽视发展生产有些地方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不全面,简单地将新农村建设理解为搞工程建设,以村容规划代替新农村建设规划,大搞“农民新村”建设,忽视了发展生产。
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规划只有突出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才能不断改善人居环境。
(二)规划期限较短,发展后劲不足在编制规划中,某些地方有短视现象,规划的年限较短,有的甚至仅是一个5年规划,这样势必会影响新农村的长远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是贯穿在整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与国家现代化建设同步发展、相伴而行、共始共终。
因此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有战略眼光和长远眼光,不仅要做好近期规划,还要对村庄的长远发展进行规划和展望。
(三)规划积极性高,依法性较弱我国许多地方的村庄规划目前基本处于空白,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需从头做起,当地政府虽有很高的积极性,但由于经验不足和编制人员的水平局限,在规划中未充分考虑到建设内容与土地法、环保法、水利法等法规及国家有关政策的矛盾,如有些村庄的规划未经审批,违法占地、违章建筑的情况难以遏止,市场规划与国家建设标准相冲突等,从而为进一步实施埋下了纠纷和隐患。
新农村建设规划需有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依法规划,才能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四)城市规划代替村庄规划,缺少农村特色有些村庄套用城市规划手段来规划农村,忽视了农村经济的特点,把村庄建成了城市小区,这既不符合农村实际,也给农民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新农村建设规划有着不同于城市规划的特点,加之我国农村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差别很大。
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808bc6fc770bf78a652954b3.png)
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我国有十几亿人口,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业和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和国家长治久安。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成为了我国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党的十七大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措施中又提到,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义不容辞。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解决好农民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只有农民有了积极性,农村和农业问题才可以迎刃而解。
但是,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和困难。
尽管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取得了重大成果,但当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还是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新农村意义重大,任务艰巨。
尤其在当前形势下,农村更是我国拉动内需,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以下仅就这些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一、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基层党组织弱化、党员队伍老化、后继乏人。
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但是,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
有的党员干部“双带”作用发挥不好,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不强;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不能成为领导农村发展的核心;个别村甚至正常的办公地点都没有,成为无办公用房、无办公设施、无活动场所的“三无”支部。
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日益弱化,选举中存在贿选、拉票现象,在村民中缺乏威信,不能成为领导农村发展的核心;很多村的党员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后备力量严重不足,村中有能力的党员青年都在外发展,留守者多为平庸之辈。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思考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c49a45dfba1aa8114531d926.png)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思考----以蒙泉镇望仙树村为例内容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统筹兼顾,稳步推进。
抓好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坚持规划先行,抓好试点示范,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
当前新农村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农村建设规划滞后;农村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等。
因此,科学规划是新农村建设取得成功的前置条件;合理安排新村建设示范点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公共服务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硬核;新农村综合体是新农村建设的新型载体。
可以说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困难与机遇并存,这就值得我们做一些有效的探索。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问题对策望仙树村位于石门县蒙泉镇太浮山国家生态公益林区境内,与临澧县、桃源县交界。
全村面积17.28平方公里。
望仙树村由原太浮山、软板桥、望仙树、竹瓦四个自然村合并组成,全村分为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014,总人口3622。
党员118人。
全村拥有耕地面积5081亩,水库众多,小I型水库两座,蓄水量260万m³,现在农民人均纯收入6000元以上。
由于受历史和地理条件等多因素的制约,长期以来普遍存在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基础设施差,农民素质偏低,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和农民持续增收难等实际困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21世纪中国农村发展的战略方针,是保证中国顺利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举措。
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的“十一五”期间我党的主要任务及奋斗目标。
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们做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要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问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当前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实践与思考
![当前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实践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48cf1c00581b6bd97f19ea2a.png)
以全面提高农 民的科技应用能力 , 提高农产 部挖掘潜力 , 根本措施是面 向市场 , 靠科技 , 依 发挥 训工作 , 品的 附加值 , 创造 出新 的消费需 求 。 比较优势 , 推进 农业 结 构调整 。 做 大 做强 农 业龙 头 企 业 , 培育 和 壮 大龙 头 企 业 。 11 优化 品种 结构 , 力发展 优质农 产 品生产 . 大
黄岩 区现 有耕地 仅 166 h 16 . m ,农 村 劳动 力有 3 发展 , 7 2 生产要素也是更多地 向城市流动 , 这是影 响农 万, 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已是不争 的事实 , 农村劳动力 民增 收 的重 要原 因之 一 。 特别 是 我 国加 入世 界 贸 易
仍也 将 逐 年 递增 ,从 而 致使 农 村 劳 动力 就业 极 不 充 组 织 以后 ,这 种 分 配 格 局 的影 响更 为 明 显 。 比如 ,
业 产 业链 ,通过 深 加 工 ,生 产 出更 加精 细 的终 端产
植, 品种老化 , 品质退化 , 产量下降 , 在种质资源保护 等方面存在很 大隐患 , 要通过引进 良种 , 并对老 品种
进行 提 纯 复壮 等技 术 , 高农 产 品 良种 覆 盖率 , 提 提高 农产 品 的产量 和 品质 。
品, 将大大提高农业加工产品的市场 占有率 。
推进 各 种专 业 合作 组 织 的建 设 ,促 进实 现 产加 销 一 体化 。把 加 工环节 、 通环 节 中的利 润拿 出一 部 流
分给农 民, 让产销企业和农 民建立有效的利益机制 ,
将大大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 , 使农民实现增收。黄岩 1 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 ,充分发挥区域比较 . 2 区现有 19 7 家农 民专业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 的 优 势 , 进优 势产 业带 建设 促 发展对提升农产 品的竞争力 ,提高农 民组织化程度 黄岩区的蔬菜 、 水果 、 畜禽三大产业 已被列为省 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合作社 内部在制度和运行方 面 级优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应进一步提高这些优势 还有许多不规范的地方 , 进一步加强管理 , 继续完善 产业 的集 约化 水 平 , 加强 管 理 和服 务 , 现产 业 层 次 实 和壮 大这 些 合作 经 济组 织 ,对 带动 农 民发 展 农业 产
对当前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
![对当前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4b3c40250066f5335a8121eb.png)
受 资源 短缺 加 剧 、 资价格 上 涨等 因 素影 响 , 业 比较效 益 农 农 持续 下 降 ; 达地 区部 分 中小 企业 经 营陷 入 困境 , 致农 民 发 导 工就 业 机会 减 少 , 乡回流 , 资性 收 入 增 长 面 临 困难 : 返 工 国 内农 产 品价格 走低 , 求不 旺 , 需 增加 农 民来 自农业 内部 的收
24 大 力 发 展 劳 务 经 济 。 动 农 民变 民 工 . 推
全球 气 候变 化 影响 加深 , 农业 自然灾 害频 发 , 端 天气 极 气 候事 件增 多 , 象信 息 传输 存在 一 定 的盲 区和 滞后 性 . 气 农
劳 务输 出投 资 少 , 成本 低 、 见效 快 , 是转 移农 村 劳动 力 、 增加 农 民收 入最 现 实 、 最便 捷 的途 径 。 府和 有 关部 门要 抓 政 好农 民 工培 训 , 升技 能劳 务输 出 的质 量 。 造特 色劳 务 品 提 打 牌 , 高劳务 输 出的竞 争力 。 提 25 加快城 镇化 建 设进程 。 . 推动农 民变 市 民 政 府 要切 实 抓 好城 镇化 建设 的 投入 ,整合 各项 资 金和 各项 资源 , 实城 乡发 展的基 础 , 出发 展公 用 事业 和 完善 夯 突 公 共 设 施 , 农 民进 城 创 业 、 为 安居 创 造 良好 条件 . 决其 谋 解
目前农 民面 临增 收 困难 , 乡居民 收入 差 距继 续 扩大 城
农 业本 来 周 期长 、 益 低 , 结 构 再 不 合理 , 效 若 则会 造 成
增 产 不增 收 。 业结 构 调整 应在 特 色化 、 态化 、 业 化 上 农 生 产 下 功夫 。 休 闲农 业作 为促 进农 民 增收 的亮 点来 挖掘 . 把 把农 业项 目的安 排 布置 与 乡村旅 游 的 景 区景 点建 设 结 合 起来 . 将 发展观光 农业与发 展农村经济 、 设新农村 进行 同步规 划 、 建 同步 推进 , 划 包装 一批 观 光农 业旅 游项 目 . 策 引导 开发旅 游
试论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增收问题
![试论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增收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13d1ebab284ac850ad024224.png)
试论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增收问题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解决“三农”的核心问题。
农民增收要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立足于挖掘农业内部潜力。
一方面,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只有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才能创造性的开展创新工作,只有提高农业发展水平,才能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民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业经营体制创新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029-11 要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农民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新农村建设必须切实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深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不断跃上新台阶,为此,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1 改善农产品品质,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1.1.1 要因地制宜确定主导产业,突出区域特色区域经济的发展,关键是看有无一定竞争力的规模经济,如我市东部山区一些乡镇一批主导产品已经初步形成规模。
1.1.2 大力引进推广良种良法,突出科技示范优化品种品质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对县市级农业来讲,主要是良种良法的引进和推广,通过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把引进的新品种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尽快在面上推广,逐渐形成良种引进、繁育和工农贸一体化的经营模式。
1.2 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壮大整体规模以专业大户为龙头,壮大畜牧养殖的群体规模。
要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扶持和培育养殖业大户,发展猪、牛羊等畜禽品种,突出发展奶牛和水禽生产,鼓励珍稀、特种经济动物养殖。
依靠大户的典型辐射作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扩大养殖业覆盖面,不断推进畜牧业规模化、群体化进程。
加快品种改良,突出比较优势。
畜牧业的品种改良步伐相对较慢,品种之间的比较效益差距较大。
现在饲养普通奶牛,一年一头奶牛只能收入3000块钱左右,饲养高产奶牛,一头奶牛一年就可以收入八九千块钱,甚至高达1万元以上。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调查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1d01da1a55270722192ef717.png)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调查与思考作者:韩剑秋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32期摘要:农民收入问题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我们党历来都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解决“三农”问题,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是保证在2020年即建党100周年按照十八大规划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
因此如何着力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是山区农业大县在今后一段时间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
本文分析了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征和形势,概括了当前影响我县农民持续增收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增加农民收入;调查;增收渠道中图分类号:F126.2 文章编码:一、关于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征和形势分析(一)2012年,云阳全县实现农牧渔业总产值47.94亿多元,农民人收入6852元,是2007年的2.25倍,2008年比2007年增长17.7%,除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低于10%外,其余年份都取得了两位数的增长。
虽然纵向比增长幅度比较快,但横向比低于重庆和全国的平均水平。
(二)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2007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542,2008年增加到1732元,2008年比2007年增长15.04%,由于外出务工农民不断增多,2012年云阳全县外出务工人数达到37.5万人,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5040.8,,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增长极,也是农民取得现金收入的重要途径。
(三)家庭生产经营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2008年,农民家庭人均经营性收入为2231元,比2007年增加456元,年增长25.7%,到2012年达到3299.2元,比2008年增加了1567.2元,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48.15%,仍然是农民稳定的收入来源,但是比例有所下降。
(四)转移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补充。
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惠农补贴政策实施力度,种养补贴品种、种养补贴标准进一步扩大和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稳步推进,逐步提高了新农合补助标准,试行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障等,以政策性收入为主要内容的转移性收入增长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推动力。
新农村建设下农民增收困境的思考
![新农村建设下农民增收困境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5ec664080740be1e650e9ad4.png)
根本所在 。0 4年中央一号文件核 心内容就是增加农民收入 , 20
我 国农 村 人 口多 , 地 少 , 质 耕 地 更 少 , 村 居 民 家 庭 耕 优 农
. 亩 不 O 0 而 党和政府 高度重视 “ 三农 ” 问题 , 中央把 农民增收放 在重 要位 平 均 每 人 经 营耕 地仅 2 7 , 到 世 界平 均 水平 的 4%, 其 /, 亩 是 韩 置, 坚持“ 多予 、 少取 、 活” 放 的方针 , 千方百计增加 农民收 入 , 中 优质 耕地 只 占总 数 的 13 户 均 耕 地仅 7 , 日本 、 国 的 /, /0 美 /0。 也充分说明增加农 民收 入的重要性 、紧迫性 ,农民 只有手头 13 欧 盟 的 14 , 国 的 14 0 同 时 水 资 源 危 机 也 日益 严 “ ” ,, 宽 了 收 才 促 解 重 , 全国有 1 6个省处于严重缺水状态 , 6个省人均 水资源不足 决“ 农 ” 三 问题 的核 心 在 于 增 加 农 民 收 入 。
2 基 础 设 施 极 端 脆 弱 , 响 农 民收 入 的 稳 定 增 长 、 影
农 业 水 利 设 施 基 本 上 都 是 6 — 0年 代 修 建 的 , 目前 已 超 07
2 农 民 增 收 问题 影 响整 个经 济 的 健 康 持 续发 展 、
5 0立 方 米 , 于 10 方 米 的 人 类 生 存 最 低需 要标 准 , 之 0 低 00平 加 农 业生 产 成 本居 高 不 下 , 规 模 分 散 经 营 , 以采 用 规 模 化 和 小 难
我国 1 3亿多人 口 , 民 占 9亿 多 , 农 但我 国社会 消费品零 现 代耕作手段 , 因此 , 农产 品生 产费用 普遍 偏高 , 我国 每吨谷
对新时期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
![对新时期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1e91731210a6f524ccbf8580.png)
用 办法 ,增 加农 村建设 投 入 。今 年 中央财 政安 排三农 支 出 5 2 65亿元 ,比上年增 加 1 0 3 7亿元 。 这些举 措 , ”
说 明建设 社 会主 义新农 村 有 了一个 良好 的外部 条件 。但历 史 和现实告 诉我 们 ,建设 社会 主义 新农 村 ,既要
靠政 府 推动 ,更 要靠 亿万 农 民的积极 参 与 。
张永胜 .对新时期增加农 民收入的思考 [].陕西广播电视 大学学报 ,2 0 ,(). J 08 2
程
第 一 。搞 好 农业 结构 调整 。加 强农 产 品 信 息。继 续 推 进农 产 品优 势 区域 布 局 规 划 ,大 力 发 展 特 色农 业 ,优化 农 产品 品质 结构 ,提高 农产 品质 量安全 水平 和市场 竞争 力 ,推 动畜 禽养 殖小 区建设 ,加快 畜牧 业
复杂的系统工程 ,各级党委 、政府在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 市支持农村等政策 的同时,还要把立足 点放在 依靠 农
民 的 基 础 上 ,调 动 他 们 建 设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的积 极 性 ,合 理 配 置 公 共 资 源 , 千 方 百 计增 加农 民 收 入 。 [ 键 词 ] 新 时 期 ; 新农 村 建 设 ; 农 民 收入 关 [ 中图 分 类 号] F 2 . [ 献 标 识 码 ] A [ 章编 号] 1 0 - 4 4 (0 8 2 o 3 一 O 30 2 文 文 0 8 6 9 2 0 )O 一 0 8 2
念 ,这 无 疑是建 设社 会 主义新 农村 的最 大障 碍 。建 设社会 主义 新农 村是 一项前 无 古人 的伟 大事业 ,不仅 关
乎 小康 社会 的全 面 实现 ,更 惠及广 大农 民 的根本利 益 。这就 在客 观上要 求广 大农 民要更 新 思想 观念 ,增 强
论增加农民收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现实意义
![论增加农民收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51048028af45b307e8719773.png)
长春 工业 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unl f hn ct Un es yo cn l y Sc l c ne dt n o rao aghm i ri f h o g (o i i csE io ) C v t Te o aS e i
Vo . l No 0 12 .2 M a .0 9 r2 0
一
、
增 加农 民收入 , 能够 为 建设 社会 主义 新农村提 供 必要的经 济基础
首先 , 增加农 民收入能够充分调 动农 民积极性 , 证粮食 和其 他农产 品的充足供应 。农 民收入增加 , 保 是农 民生活水平提 高的体现 , 同时对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农 民是我 国粮食生产 和农 产品供给 的生力军 和主力军 , 他们 担
另外新时期对下一代中国农民的要求仅仅依靠义务教育的水平无法满足农民需要让自己的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而做到这些增加农民收入是必须要提上日程的只有农民收入增加了他们才能够为自己的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提供更充裕的教育开支才能保证中国农民素质的持续提升进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持续的高素质劳动参考文献
第 2 卷 第 2期 1 20 0 9年 3月
步 , 响 社 会 主 义 和谐 社 会 能 否 顺 利 建立 , 且 关 系 到 党 在 几 亿 农 民 心 目中 的 地 位 和 形 象 , 系 到 党 的执 政 基 础 和 执 政 地 位 影 而 关
是否稳固的问题 。[ 正如《 ”1 ] 中共 中央 国务院关 于促进农 民增 加收入若 干政 策 的意见》 所指 出 :农 民收 入长期上不 去 , “ 不仅 影
大 战 略举 措 。 而 增 加 农 民 收入 对 建 设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具 有 极 其 重 要 的 现 实 意 义 。 第 一 , 能够 为 建 设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提供 必 要 的经 济 基 础 ; 二 , 够 为 建 设 社 会 主 义 新 农村 提 供 稳 定 和 谐 的 社 会 环 境 ; 三 , 够 为 建设 社 会 主 义 新 第 能 第 能 农 村 提供 高 素质 的劳 动 力 。
新农村建设的社会经济效益
![新农村建设的社会经济效益](https://img.taocdn.com/s3/m/800a749f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72.png)
新农村建设的社会经济效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面临着人口流失、农业产能下降和农民收入不稳定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积极推动新农村建设,旨在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而新农村建设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不仅体现在农村地区,也对全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一、增加农民收入新农村建设注重发展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为农民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机会。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业科技和农村电商等领域,农民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来源。
这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新农村建设注重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方面的建设。
这些改善不仅方便了农民的出行和生活,也进一步推动了农村地区的发展。
良好的基础设施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保障,吸引了更多投资和人才。
三、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农村建设致力于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通过拓宽城乡交通、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和医疗卫生体系的整合,农村地区逐渐融入城市化进程,农民享受到了更多的公共服务。
这有助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社会的均衡发展。
四、促进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以促进农业现代化为目标,推动技术创新和农业科学发展。
通过科技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农民利益得到了进一步保障。
同时,新农村建设也鼓励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五、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品质新农村建设注重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
通过建设美丽乡村、改善农民住房条件等措施,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和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
同时,改善农村环境也推动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建设。
六、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新农村建设注重发展乡村旅游,通过保护传统文化和自然景观,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和消费。
乡村旅游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就业机会,提升了农民收入。
同时,乡村旅游也丰富了游客的休闲体验,促进了城乡交流和文化融合。
七、推动农村金融服务新农村建设倡导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金融支持和便利。
增加农民收入之现实思考
![增加农民收入之现实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2f86eb12fc4ffe473368abff.png)
民的负担。随着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国家也 出台 织农业科技下乡活动 ,不断提高农村的科技文化水平 。并积
了各种惠 民政策,鼓励农 民发展乡镇企业 。并且科学技术广 极提倡农村 的多种经营 , 不 断扩宽农民增收 的途径 , 增加农 民
泛应用于农业 生产 , 显著提 高了农作物的生产产量 , 为农民收 收入来源。 入 的提高创造 了条件与可能性 。 l 国家的支持是重要保障
在教育 、 就医等相关 问题上 。 农业税的免除 , 结束 了农 民千年 束缚农 民发展农业的思路 。虽然改革开放 以来, 尤其是家庭 以 来 的纳粮制度 , 减轻 了农村 的负担 。 农村合作医疗的建立 , 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动, 扩宽了农民的农业经济方式, 适应了
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医疗体系, 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的局面, 从 当时农业生产力 的发展水平 。但随着科技 的进步,以家庭为
此, 这就需要国家在财政收入分配的时候 , 应该适量 的、 有步 的历史意义 , 大大增加 了农作物 的产量, 增加 了农民的收入。
骤的 向相对贫 困、 落后的农村倾斜 , 并通过国家级贫 困县 、 省 并且随着农业机械 中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效 级贫困县的划分 , 有重点 、 有重心地加大对农村的扶贫力度 , 率, 解决 了相应的生产时间, 也就 出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 , 为 保证农民的根本利益。通过国家财政的支持,让农 民共享社 农民扩 宽增加收入 的途径提供 了条件 。这些都有利于农 民收
增加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民收入之现实思考
周 晨
( 云 南农 业大 学
摘
云 南 ・昆明
6 5 0 2 0 1 )
要 改革开放 以来, 随着 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大大提高 了农 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 民的收入较 以前得到了
谈建设新农村下如何增加农民收入
![谈建设新农村下如何增加农民收入](https://img.taocdn.com/s3/m/b8615106ba1aa8114431d9ba.png)
文 0 梁 海 滨 ( 宁对 外经 贸 学 院 辽 宁 大连 ) 辽
摘 要 :增 加 农 民 收 入是 一 个 带 有根 本 系的 良性 互动 。 农 民收 入 增 长 缓 慢 ,导 致 性 、 全局 性和 政 治 性 的 f 题 。解 决 农 民收 农 民 消 费 紧缩 ,影 响 农村 市 场 的 开 拓 与 繁 , - ' I 入增 长缓 慢问题 , 不仅要 排 近忧 , 更要 解远 荣 ,使 当前 的 国 内 市场 需 求不 足 加 剧 。 虑 。本 文通 过 对 农 民收 入的 制 约 因素 和 对 第 四 , 民收 入低速增 长还 会严重 损害 农 国 民经 济 的影 响 的 分析 ,提 出 了在建 设 新 农村 党群 关系和 干群 关系 ,甚至 会影响 农村 农村 下 增 加 农 民 收 入 切 实 可 行 的 有 效途 的长 治久安 。可 见 , 加农 民收 入是一 个带 增 径。 有根 本性 、全 局性 和 政 治性 的 问题 。 关键 词 :农 民收 入 ; 农业 劳 动 力 三 、 促 进 农 民 持 续 增 收 的途 径 近 几 年 ,党 中央 、 国 务院 以 科 学 发展 ( 一 ) 要 充 分 挖 掘 农 业 内 部 增 收 潜 观 统 领 经 济社 会 发 展 全局 ,按 照 统 筹城 乡 力 ,积 极 发 展 品 质 优 良 、 特 色 明 显 、 附 发展 的 要 求 ,采 取 了一 系列 支 农 惠 农 的重 加 值 高 的 优 势 农 产 品 大 政 策 。 农 业 和 农 村 发 展 出 现 了 积 极 变 重点是组织实施优 质粮食产业工程 , 化 ,农 民收 入 较 快 增长 。但 必 须 看到 , 当 着力支持粮 食主产区重点建设旱涝保收 、 前 农 民收 入 增 长缓 慢 ,城 乡居 民收 入 差 距 稳 产 高产 基 本 农 田 ;发展 农 区 畜 牧业 和 农 扩 大 的矛 盾 依 然 突 出 。农 民 收 入 问题 是 当 产 品加 工 、储 藏 、 保 鲜 、运 销 业 ,促进 粮 前 三农 问题 的核 心 ,是 社会 主 义 新 农 食加 工 转 化 增值 ;继 续 推 进 农 产 品优 势 区 村 建 设的 基 本 出发 点 和 归 宿 。千 方 百 计 增 域布 局 规 划 ,大 力发 展 特 色 农 业 , 优化 农 加 农 民收 入 ,使 广 大 农 民 由温 饱 全 面进 入 产品 品 质 结 构 ,提 高 农 产 品 质 量安 全 水 平 小康 ,是 我们 面临 的 带有 根本 性 、全 局性 、 和市 场 竞 争 力 ;推 动 畜 禽养 殖 小 区 建 设 , 政治 性 的 历 史任 务 。 必 须把 促 进 农 民增 收 加 快 畜 牧业 养殖 方 式 转 变 ,进 一步 加 快 畜 作 为做 好 农业 和 农 村 工作 ,推 进 农 业和 农 牧 业 发 展 ;推 进 渔 业 结 构 调整 ,积 极 发 展 村 经济 结 构调 整 的 基本 目标 ,放 在 整个 经 出 口优 势水 产品 生 产 , 不 断提 高优 势水 产 济 工作 的 突 出位 置 。 品 的 国际 竞 争 力 。 农 民 收入 的 制 约 因 素 ( ) 加 快 转 移 农 村 劳 动 力 , 不 断 二 是 农村 劳 动 力 就 业结 构 不 合 理 。 农 增 加 农 民 的 务 工 收 入 业劳 动 力所 占 比重 没有 随 着农 业 G D P 比 这 是 保 持 农 民收 入 持 续 稳定 增 长 的 根 重的下 降而下 降。2 0 0 4年 ,第一 产业增 加 本 之计 。适 应 市场 需 求 变 化 、 产业 结 构 升 值 占 国内 生产 总 值 的 比重 仅 为 1 5% ,比 级 和增 长 方 式 转 变 的要 求 ,调 整 乡镇 企 业 1 8年 下降 1 7 9 3个百 分点 ,而其从 业人 员 发 展 战 略 和 发展 模 式 ,加 快 技 术进 步 和 体 的比重仍高达 4 . %,仅 比 1 7 年下 降了 69 9 8 制 创新 ,重 点 发展 农 产 品 加 工 业 、服 务 业 2 . 6个百分点 。农 民人数众 多 ,农村劳动 等 劳 动 密 集 型产 业 ,把 更 多 的 农村 劳 动 力 3 力就 业 不 足 , 农业 劳 动 生产 率 低 下 ,是 农 转 移到流 通 、加 工和 服务业领 域 ,向二 、三 民收 入 长 期上 不 去 ,城 乡居 民 收 入 差距 越 产 业 要 收入 。清 理 和 取 消针 对 农 民 进城 就 来越 大 的根 本 原 因 。 业 的 歧视 性 规 定 及 不 合理 收 费 ,组 织 实 施 二是 国民收 入分 配 格 局 在城 乡之 间不 好 农 民 工转 移 培 训 阳 光 工程 ,完 善 对 农 民 协 调 。长 期以 来 ,由 于城 乡分 割 二元 体 制 工 的 信 息服 务 ,切 实 维 护 农 民工 的 合 法权 的影 响 ,我 国 国 民收 入 分 配 格局 过 分 向 工 益 ,增 加 农 民 外 出 务 工 收 入 。 业 和 城 市 倾 斜 , 对 农 业 的 支 持 保 护 水 平 (三 )加 大 各 级 政 府 对 农 业 和 农 村 发 低 ,这也 是 影 响 农 民增 收 的重 要 原 因。 近 展 的 投 入 力 度 几 年 ,在 全 社 会 贷款 余 额 中 , 农业 和 乡镇 这 是 农 民增 收 的 重 要 条 件 。 按 照 “ 两 企 业所 占的 比 重一 直 分 别 只有 5% 左 右 , 个趋 向 ”重 要论 断 的 要 求 ,调 整 国 民收 入 这 与 农业 和 乡镇 企 业 在 国 民经 济 中的 地位 分 配结 构 ,依 法安 排 并 落 实 对 农 业和 农 村 和 作 用 明 显 不相 称 。 的预 算 支 出 ,加 大 工 业 反 哺 农业 、城 市支 三 是 各项 改 革 还 不适 应 农 村 经 济发 展 持 农 村 的 力 度 ,确 保 财 政 支 农 资 金稳 定 增 地要 求 。 目前 , 农村 生 产 关 系和 上 层建 筑 长 。 国家 固定 资 产 投 资 用 于 农业 和 农 村 的 的某 些 环 节 还有 不 适 应甚 至 阻 碍 农 村生 产 比例 要 保持 稳 定 并 逐 步 提 高 ,加 强农 村 道 力 发展 的 地 方 ,需 要 出 台 力度 更 大 的 改革 路 、农村 水 电 、农 村 通讯 等 基础 设施 建设 , 措 施 ,进 一步 调 动 农 民和 地 方 政 府 发展 农 加 快 发 展 农村 社 会 事 业 ,全 面 改善 农 民 生 村 经 济 的 积极 性 。 产 生 活 条件 。 二 、农 民 收 入对 国 民 经 济 的 影 响 (四)深 化 农 村 改 革 农 民收 入 的 低速 增 长 对 我 国农 业 乃 至 这 是 农 民增 收 的体 制 保 障 。 加 快 农 村 整 个 国 民经 济 都 产 生 了 严 重 的 后果 。 土 地征 用制 度 改 革 ,严 格 区分 公 益性 用地 首先 , 直接 影 响农 村小 康 目标 的 实现 。 和 经营 性 用 地 ,明 确 界 定政 府 土 地 征 用权 持 续 稳 定增 加 农 民收 入 ,是 实现 农 村 小 康 和 征 用 范 围 ,完 善 征 用 程 序 和 补 偿 机 制 , 目标 的 基础 ,也 是 农 村 各 项社 会 事 业 发 展 提 高补 偿 标 准 ,改 进 分 配办 法 ,妥 善安 置 的 基 础 失地 农 民 ,切 实保 障 农 民合 法 权益 。深 化 其 次 ,直 接 影 响 农 民对 农 业 生 产 投入 粮 食 流 通 体 制 改革 , 充分 发 挥 市 场机 制 在 的 积极 性 。 农 民收 入 增加 既是 农 村 经 济发 配置 粮 食 资 源 中的 基 础 性 作 用 。推 进 以 农 展 的结 果 ,也 是 继续 保持 良好 发 展 势 头 的 村 税 费 改 革 为 主的 综 合 改 革 ,进一 步 减 轻 动 力 。农 民 是农 业 生 产 的 主体 ,农 民 通过 农 民负 担 , 让 农 民得 到 更 多 实惠 。改 革 和 发展生 产 , 到 了好 的回报 , 得 他们 才会 有兴 创 新 农 村 金融 体 制 ,逐 步扩 大农 村 信 用社 趣和 能 力增 加收 入 。 改 革 试 点 ,扩 大 政 策 性 银 行对 “ 农 ”服 三 再次 , 接影 响扩 大 内需 , 拓 国内市 务 的 范 围 ,遏 止 农 村 资 金外 流 趋 势 。 加快 直 开 场 ,影 响 整 个 国 民经 济 良性 循 环和 城 乡关 建 立 政策 性 农 业 保 险制 度 ,减 轻 动 物 疫病
加强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加强新农村建设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3164a72e58fb770bf78a5531.png)
会 财 富 ,形 成 产 加 销 一 条 龙 体 系 , 走 产 业 化 道 路 。 同 时 .实 现
性 ,使 农 民 致 富 有 保 障 。
期 笔 者 深 入 农村 进 行 调 查 , 感到 目前 农村 面貌 日新 月 异 , 在 新 农 村建 设上 已取 得 了很 大 成绩 。 但 与新 农 村建 设
目标 相 比 差 距 仍 然不 小
[ 关健词】新 农村建设 发展经济
一
是城 乡发展 不平衡 。二是农 民增收缓慢 。三是 资金投入 和政府要鼓 励农民种植具 有竞争力 的优质粮 食作物 扩 大绿 色
撩
N ll' l l l
点 - 祗 t 分 l t, I ● Jl J t l
新 农村建 设 的思考
李传 挺 临沂师范学院
[ 要 】党的十六届五 中全会 明确提 出 了 “ 摘 生产 发展、生活 宽裕 、 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管理 民主”的新 农村建设 目标 。并积极稳妥地将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 设的各项工作 扎实稳步地推进 , 广大农民对此拍手称快。近
援 、社会 捐助等 方式帮扶 农村 欠发达地 区。 往 村 屯 的道路 要修 建 成柏 油路 各 村 屯 的几条 主要 道路 最低
2 发展经 济 , 增加农 民收入 , 高农 民生活 水平 。 先 , 提 首 党 要 修成 柏油路 ,条件好 的村 屯要修 成水泥 路 . 并做 到整齐 、 宽 和 政府要动 员农民通过转包 等形式把 土地 集 中在 少数 种田大户 阔 、美观 。再次 .党和政 府要加 大农 田基本 建设 的投资 力度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谈农民增收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谈农民增收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d12d91d0a58da0116c174909.png)
件 , 解 决 三 农 问 题 作 为 中央 各 项 工 作 的 重 中 之 重 。 农 民是 我 国居 把 民消费 的主体人群 , 民收入增长缓慢 , 农 无力购买更多的消费品 , 必 然影响我 国内需 的扩 大。随着 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 乡间的居 民 城 收 入 差 距 问题 日益 突 出 。 有 关 部 门统 计 , 1 9 自 9 7年 以 来 , 国城 乡 我 问 的居 民收 入 差距 呈 现 加 速 扩 大 的 趋 势 ,0 1 城 镇 居 民 的人 均 20 年 收入 几平是 农村居 民的 3倍 , 0 3年这 一差距 又扩大 到 32 20 .6倍 , 虽然党 中央采取 了一系列措 施增 加农 民收入 , 但这一趋 势尚未得 到 根 本 扭 转 。 如 果 任 由这 种趋 势 发 展 下 去 , 必严 重 影 响 我 国 的社 会 势 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因此 , 们 认 为 , 决城 乡收 入 差 距 问题 , 务 之 急 是 从 体 制 上 我 解 当 解决劳动 力市场 的分割 问题。我们现存 的对农 民工 的隐性歧视 , 对 农民工户 口的限制 , 实际上 反映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问题。这 显 然 与我 国现 行 的市 场 经 济 体 制 不 相 适 应 。 从 这 个 角 度 来 说 , 们 我 最大 的政 策应 该是 怎样 消除现存 的分割 的劳动 力市场 , 也就是说 形
( 接第 1 上 6页 ) 有所收敛 的同时 , 向中国发起新的反补贴的指控 。面对严峻的国际 达 国家 普 遍 认 为 反 补 贴 法 不 适 用 于 非市 场 经 济 的 中 国。而 中 国加 入 形 势 , 国 的政 府 和 企 业 应 该迅 速 行 动起 来 。 我 Vr \ O后 , 中华人 民共和 国加入议定 书》 1 厂 据《 第 0条规定 , 中国对 国 首 先 , 国 政 府 应 该 就 国 内外 两 方 面 出 发 , 取 各 种 途 径 保 护 我 采 有企业提供 的补贴将被视 为专 向性 补贴, 中国 自加 入时起应取消所 我国的商 品出 口。对外 , 我国政府应 出面与世界组织合作 , 积极与相 有出口补贴和进 口替代补贴。因此 , 其他 v厂 \ O成员可以根据《 r 补贴 关国家进 行贸易会谈 , 争取 在世界贸易中更加平等的地位。众所周 与反补贴措施协定》 对从 中国进 口的产品征收反补贴税。因为《 补贴 知 , 界 贸 易 的发 展 本 身就 是 一 个 充 满 了竞 争 的 过 程 。 在 全 球 反 补 世 发 地 , 与反补贴措施协定》 在确 认是否存在补贴时并 不考虑补贴的成员 方 贴调 查 中 , 达 国 家 是 主 要 的发 起 国 ( 区 )而 发 展 中 国家 是 主 要 是否是市场经济国家。这不仅 大大缩 小了中国以补贴来扶持 国内产 受害 者。 一个重 要原 因是 , 发展中国家市场化程度普遍较低 , 政府对 业和企业发展 的余地 , 而且使 中国在加入 V厂O后随时 面临被其他 经济 运行 的计 划性较强 ; \ r 而发达 国家实行 了上百年甚至几百年市场 成 员 方起 诉 而 卷 入 补 贴 争 端 的 可 能 。 另 外 , 国 过 去 计 划 经 济 体 制 经济 , 我 市场化程度非常高 , 政府的控制程度较低。反补贴针对 的就是 下 遗 留 下 来 的 一 些 对 企 业 补 贴 的做 法 也 极 容 易 引 发其 它 国 家 的 反 政 府 对经 济 的控 制 , 以政 府 的控 制 程度 而 不 加 区 分 发 达 国 家 或 发 但
积极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讨
![积极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1b66b5e75ef7ba0d4a733bf8.png)
皮革 、纺织 等相关 产业发展 ,以此促进农业 经济朝 向非农业经济发展 6深 化农 村金 融 改革 转变 ,在保 证粮 棉总产量的基础上 ,适 当减少种植面积 ,加大 良种推 由于农业属于弱势产业 ,其高投入 、低产 出的特点 ,给农业 贷款 广 力 度 ,提 高 单 产 率 ,增 加 农 民 收 入 。 提高了风险性 ,再加上农户贷款 的数额小 、借款人分散 ,因此很难开展 2降低 农 业生产 成 本 贷款评估 、审核 、 监测等工作 ,造成金融部 门向农业发放贷款的积极性 农 业生产原材料价格持续上升 ,造成近年来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 不高 ,制约农业发展水平。针对这一情况 ,一方面政府应完善农业保险 下 ,制 约农民收入 的增 长速 度。因此 ,若想实现农 民增 产增收 目标 , 制度 ,分散农村金融机构的放款风 险;另一方面,政府鼓励农村金融机 必须 降低农业生产成 本 , 轻农民负担 。首先 ,贯彻落 实中央和各省 构支持 “ 减 三农 “ 建设 , 将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入到本地农业发展中,加大 市 地 区有关减 轻农 民 负担 的各项 税收 政策 以及农 业粮食 直接补 贴政 对农户的小额贷款扶持力度 ,规范农户贷款程序 ,促进农 民收人增长。 策 ,坚决查处农 民乱 收费 、乱集资 、乱摊派等 问题,为农村经济发展 由上可见 , 增加农民收入是促进丰 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 的主要途径 , 十
争取降低单位生产成本 ,提高农业 收入效益 。
『] 海霞 . 1杨 强基础保 安全保 障供给,惠 民生增 收入促进 发展 l.中国 J 】 投资 , 1() 2 1. 01 [ 秦海 英、苏雯婕 、金雨石 、左 晶 . 民收入水平 的决定及增 加农 民 2 ] 农 收入 的有效途径 l1生产力研 究 ,071) J . 20 (6. [] 3 李艳军 、 赵军. 绿色农业对农 民收入的影响研 究阴. 生态经济 ,09 0) 2 0(1 [] 4 李义森 . 加农 民 收入 视 角下 的农 村经 济制度 创 新 [ . 业经 济 , 增 J农 ]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和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68a3cf32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3a.png)
2023-10-3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概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目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结论与展望0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概述背景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为了加快农村地区的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意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之一,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村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福利和幸福感。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和意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农村地区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
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和多元化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特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特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农民为本,因地制宜,注重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美丽乡村,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原则和目标0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概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得到重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农村环境治理存在短板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村公共服务投入不足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不力农村文化建设缺乏引导和支持0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水平建设良好的农村基础设施是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水平的必要条件。
包括道路、桥梁、水利、电力、通讯等设施的完善,将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发展农村合作组织,改善经营模式,从发挥规模优势入手提高农民收入。在现有农业合作社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合作规模,拓宽合作领域,探索新的合作模式。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使之真正代表农民利益,提高农民对外的社会地位。变分散生产经营为集约生产经营,形成规模优势,切实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县委)
力度,强化建设计算机、电子、焊接等技能培训基地,加强职业高中和中专建设,增设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积极与用人单位和部门联系,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签订用工合同,为转移劳动力提供必要保证。
第五,加强农业科研及其推广,优化农产品品种与品质,从提高科技含量上增加农民收入。随着我国主要农产品供求形势的根本性变化,农业竞争优势的发挥程度越来越取决于农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程度,取决于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程度。因此,必须下大力气从体制与机制上切实解决科教兴农、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产业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建立农业科研创新体系。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4、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一般农业科研都把重点放在提高农产品单产、增加农产品总量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难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大多数科研集中在产中阶段,产前、产后科研力量薄弱,农产品加工、贮运等可大幅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科研成果不足。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慢,转化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起步之际,通过对**县农村实际情况的调研,我们认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所在,也是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的一个新课题。2005年我县农村人均年收入为325xxxx,虽然同比增长了7.8,但距全市平均水平和建设新农村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当前农村还存在一些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收入是重中之重,当务之急。
第三,大力培育农村市场体系,畅通流通渠道,从规范产销运作上增加农民收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市场关系到农产品和农村生活用品的流通,这在农民收入的实现与使用方面起到直接作用。要进一步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切实保障农民利益不受损害。努力发展“订单农业”,把产、销有机结合,为确保农民收入提供保证。强化市场机制的运用效果,充分发挥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对市场和农业结构的调节作用。
第四,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拓展增收渠道上增加农民收入。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均很少的耕地面积,只要少数人种植就可以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必须走出家门,寻求新的增收渠道。要加快剩余劳动力流动和转移,减少农村人口,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并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继续发展其它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要不断加大技能培训
5、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农户的生产比较分散,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组织机构较少。虽然我县已经建立了三胜水稻合作社、养鸡协会等合作组织,但大部分农户还处于分散经营状态。
6、农民素质相对较低。由于“一免两补”政策的执行,种地收入相对提高,导致一些农户让孩子上到初二左右就辍学回家务农,能上高中或职业高中的更是凤毛鳞角,加之原来农民的总体文化水平较低,导致大部分农村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差,增收渠道窄。尽管政府和学校做了多项努力,效果也不太明显。
第二,加大农业投入力度,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在创设优良环境上增加农民收入。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引导农民提高生产性投资的比例。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设施建设。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改善农民增收的基本条件。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严防农民负担反弹。继续认真落实和强化中央、省、市扶持农业发展的各项惠农政策。同时,要积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强化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责任、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逐步化解乡村债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逐步建立能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良好环境。
二、增加农民收入的几点对策
第一,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挥资源优势,在增强市场竞争力上增加农民收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的同时,着力优化种养业结构,加快“主辅换位”进程,引导特色经济向多元化、规模化发展。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让农业生产在最适宜的条件下进行,使农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不断拓宽产业化经营领域,针对现有资源和和市场需求,重点培植一些加工型龙头企业,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运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为农民增收打好基础。
一、当前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制约因素
1、农业产业结构有待调整。由于种植习惯和农民认识等原因,农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大部分还停留在传统农业上,农产品与当前市场需要存在不适应现象,难以实现农业收入的较快提高。
2、农业投资能力有限。政府投入能力较低,村与乡集体普遍存在积累不足,农民小规模和分散式的经营方式,决定了农民投资十分有限,只能集中在短期投资上,主要是当年生产费用的支出,包括化肥、农药、种子、地膜等。近年来,由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相对较缓,农民的收入预期不高,用于扩大再生产的中长期投资更是少之又少,生产性投资下降,使农民收入增长遇到了很大的挑战。 3、农村市场发育程度较低。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县农村市场建设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现阶段的农村市场仍存在许多不足,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一是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环节过多,造成流通成本升高,农民在经济生活中利益损失严重。二是市场流通交易不够规范。产、销没有形成规范统一的整体,相对比较混乱。三是市场机制运用的效果不理想。以市场调查和预测为指导的结构调整和农作物品种改良等工作进展都相对缓慢。对农资价格与质量的市场调控也需要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