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斫木求音”——古琴造型设计与制作工艺的实践与探索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琴 曲——琴 学——琴道 )中,“ 琴器”是基础,是艺术的载体 。它是声音艺术和视觉艺术 的合成体 ,
其形 制不仅体现 了中国文人 的审美意 趣,更体现 了中国特有 的 “ 天人合一” 阴阳” 五行 ”等哲学 、“ 、“
思想 。据现有 的图象及文献资料,至迟在 汉末时,琴大致定型 为后世通用 的形制 。古琴与别的乐器有
有 一 块 硬 木 ,称 为 “ 山 ” 岳 ,又 称 “ 临岳 ” ,是 架 琴 弦 用 的,类 似 小 提 琴 的琴
1 琴 器 的 发展 脉 络 . 《 记 - 礼 乐记 》 云 :“ 者 舜 作 五 弦 之 琴 , 以 昔
码, 整个琴 面的最高部分 。 山边靠额 的- N镶有一硬木 条, 是 岳 - 称为 “ 露” 承 。
歌南风。 ”蔡 邕 琴操》云 :“ 昔伏 羲氏之作琴, 所 以修 身理 性,返 天真也 。 ”桓谭 《 新论 ・ 道》 琴
云 :“ 神 农 氏维 宓 羲 而 王 天 下 , 上观 法于 天 , 昔 亦
下取法于地,近取法诸身,远取诸物 。于是始削 桐为琴,绳丝 为弦,以通神 明之道,合天地之和
焉 。 ”
根据以上文献的记 载, 在远古 时期古琴就 已
出现,且被 广泛使 用。如从 殷商甲骨文 “ 琴”字
中,可 以看出丝缚 于木上 的古 琴形象 ,乐即是
“ ”(。而迄今 为止能看到最早 的实物,便是 琴 2 1 1 7 年5 9 8 月在湖北随县擂鼓墩 曾侯乙墓 出土的战 国时期的琴。其音板 、底板 、岳 山、雁足等构件
型 设计 、斫制 工艺 、美化修 饰等 的系统研究较 少, 而这 些正 好是传承与发展这一 民族文化宝贵
遗产的重要方面 。
宋代继承唐琴 的制作 工艺 , 但形体由圆厚向扁薄发展, 的两侧上 下边 琴 由头至尾整齐一致,未作 削薄处理 。其造型有伏羲式 、神农式 、师旷式 、仲 尼式 、列 子式、凤呜式、灵 官式 、连珠式 、霹雳式、宣和式等 。其 中仲 尼式
唐时期的古琴形体浑厚面板圆肥但在项与腰的侧面上下削薄与整体的厚薄相一致琴额之下由轸池向上斜出使琴头的边沿厚薄与琴体相协调经过这样处理的琴虽厚而毫无蠢笨之态
‘ ‘ 求 斫木 日
古琴 造 型 设
吹箫抚琴 、吟诗作画、登高远游 、对酒当歌是 中国文人雅士重要 的艺术生活追 求与精神 寄寓。其 中,古琴 因其清 、和、淡 、雅的音乐 品格而被寄寓 了文人 的哲学思想和 审美意趣 。纵观历史,数千年 来琴与文人的生活 密切相 关。早在春秋 时期,琴就成为文人的必修乐器,在他们 “ 艺术化”的人生追 求模 式中 ( 、棋 、书 、画) 琴 ,琴是居于首位 的。因此,在体现 中国传统 文化气 息的能力上,似乎没有
个不 同之处就是 ,在内部构造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其外部造型可 以根据制作者 的喜好 随意设计 。古琴 这种特点给琴器 的设计 、制作留下极大的创作空间 。历代琴谱 中所收录的琴式 多达 一百 多种 ,这些古 琴在造型 、颜色 、修饰等方面可 以说是 随心所欲,琳琅 满 目。 古琴 的制作是一种专 门的艺术 。古人对琴是非常讲究 的,他们善于将天、地 、人 、天干 、地 支等 融于其 中。 唐宋 时期 古琴 的制作得 到很 大的发展 ,出现 了许 多工艺精巧 、音色优 美的珍 品。但在元 、 在 明、清时期逐渐走 向衰落,几近 失传 。此外,由于 自古 以来人们大多只注重对古琴音色 的追 求,而对 古琴 的造型和修饰往往 比较轻视 ,这影响到对古琴造型 、修饰方面 的研究,导致流传下来的相关著述
2 琴 器 的 造 型 特 点 .
讨古琴造型 的审美规律及其对古琴音色的影响;
另一方面, 对古琴的造 型设计与修饰进行初步 的 探 索,并结合笔者的实践, 对古琴 的制作流程做
自汉代起,古琴的基本结构就已定型 。 主体 是由一块 形如覆瓦的面板和
一
详细论述,探讨古琴乐器与漆器 的结合,即集 声
音、 造型审美于一身的完美艺术形式 的创新与发
展。
一
块平 整的底板黏合而成 ,其构造类似人体特征,有头 、颈 、肩、腰、足等,
并 具 有 一 定 的象 征 意 义 。现 以仲 尼式 为例 :
() 1 琴面结构 ( 3 图 )
、
古琴的造型特点及制作工艺流程
琴面低俯而宽的一边 为 “ 琴头 ” 琴 头”上部称为 “ 。“ ,“ 额” 额”下端镶
哪件乐器可以与古琴相 比 f。随着我 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 的进步 以及 民族 自信心 的不断增强 ,人们对 1 )
本民族的文化需求也 日益迫切。作为传统礼乐教化 的工具,古琴 技艺 的有效传 承和发展 ,对继承 民族 传统 文化 、对 当前社会 主义精神 文明建设 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琴是我 国最古老 的弹拨 乐器 之一 ,到上世纪初被称作 “ 古琴 ” 整个古琴 文化 ( 。在 琴器—— 琴人
与 现 今 的 古 琴 相 去 无 几 , 是体 裁 较 短 , 6 公 只 仅 7
分,琴体分成 琴头和琴尾两部分, 琴头共 鸣箱粗 厚,琴尾相对狭小 ,并缚弦十根 ( 1 。另外一 图 ) 件是 1 7 9 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 出土的琴,此 琴在结构上更接近于今琴 ,体长 8 . 公分, 缚 24 七根弦 ( 2 ( 。 图 ) 3 _ 琴器发展到唐宋时期, 无论是音色还是形 制 都达到 了顶峰。唐时期的古琴形体浑厚, 面板 圆 肥,但在 项与腰的侧面上下削薄, 整体 的厚薄 与
极少 ,大 多也 只是在琴谱 、琴统 、漆器 工艺中偶然涉及,零星片语,而且语言晦涩 、难 以捉摸 。现今 ,
人们恢复 了古琴 的制作,并对它进行 了研 究和改 良,使这一古老 的乐器重新焕发光彩 。但是 目前的制 琴业看似热 闹,却 良莠不齐 。受利益 的驱使,有些琴坊只是对古代琴器作简单的复制,而对古琴的造
最 多。 自宋 之 后 的元 、 明 、清 直 至 民 国, 琴 器 的 制 作 工 艺 日趋 衰 落 。在 明代 ,
本文以古琴文化及古琴 的结构介绍及 制作流 程人手,一方面,从视 觉审美的角度对各种琴式 的种类 、造型 、结构 、比例等进行分析研究,探
虽然受到皇 帝的推崇,制琴业也 十分 兴盛,传世的名琴很多,在形 制上也 有 所发展,但 良琴甚少 。
琴 曲——琴 学——琴道 )中,“ 琴器”是基础,是艺术的载体 。它是声音艺术和视觉艺术 的合成体 ,
其形 制不仅体现 了中国文人 的审美意 趣,更体现 了中国特有 的 “ 天人合一” 阴阳” 五行 ”等哲学 、“ 、“
思想 。据现有 的图象及文献资料,至迟在 汉末时,琴大致定型 为后世通用 的形制 。古琴与别的乐器有
有 一 块 硬 木 ,称 为 “ 山 ” 岳 ,又 称 “ 临岳 ” ,是 架 琴 弦 用 的,类 似 小 提 琴 的琴
1 琴 器 的 发展 脉 络 . 《 记 - 礼 乐记 》 云 :“ 者 舜 作 五 弦 之 琴 , 以 昔
码, 整个琴 面的最高部分 。 山边靠额 的- N镶有一硬木 条, 是 岳 - 称为 “ 露” 承 。
歌南风。 ”蔡 邕 琴操》云 :“ 昔伏 羲氏之作琴, 所 以修 身理 性,返 天真也 。 ”桓谭 《 新论 ・ 道》 琴
云 :“ 神 农 氏维 宓 羲 而 王 天 下 , 上观 法于 天 , 昔 亦
下取法于地,近取法诸身,远取诸物 。于是始削 桐为琴,绳丝 为弦,以通神 明之道,合天地之和
焉 。 ”
根据以上文献的记 载, 在远古 时期古琴就 已
出现,且被 广泛使 用。如从 殷商甲骨文 “ 琴”字
中,可 以看出丝缚 于木上 的古 琴形象 ,乐即是
“ ”(。而迄今 为止能看到最早 的实物,便是 琴 2 1 1 7 年5 9 8 月在湖北随县擂鼓墩 曾侯乙墓 出土的战 国时期的琴。其音板 、底板 、岳 山、雁足等构件
型 设计 、斫制 工艺 、美化修 饰等 的系统研究较 少, 而这 些正 好是传承与发展这一 民族文化宝贵
遗产的重要方面 。
宋代继承唐琴 的制作 工艺 , 但形体由圆厚向扁薄发展, 的两侧上 下边 琴 由头至尾整齐一致,未作 削薄处理 。其造型有伏羲式 、神农式 、师旷式 、仲 尼式 、列 子式、凤呜式、灵 官式 、连珠式 、霹雳式、宣和式等 。其 中仲 尼式
唐时期的古琴形体浑厚面板圆肥但在项与腰的侧面上下削薄与整体的厚薄相一致琴额之下由轸池向上斜出使琴头的边沿厚薄与琴体相协调经过这样处理的琴虽厚而毫无蠢笨之态
‘ ‘ 求 斫木 日
古琴 造 型 设
吹箫抚琴 、吟诗作画、登高远游 、对酒当歌是 中国文人雅士重要 的艺术生活追 求与精神 寄寓。其 中,古琴 因其清 、和、淡 、雅的音乐 品格而被寄寓 了文人 的哲学思想和 审美意趣 。纵观历史,数千年 来琴与文人的生活 密切相 关。早在春秋 时期,琴就成为文人的必修乐器,在他们 “ 艺术化”的人生追 求模 式中 ( 、棋 、书 、画) 琴 ,琴是居于首位 的。因此,在体现 中国传统 文化气 息的能力上,似乎没有
个不 同之处就是 ,在内部构造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其外部造型可 以根据制作者 的喜好 随意设计 。古琴 这种特点给琴器 的设计 、制作留下极大的创作空间 。历代琴谱 中所收录的琴式 多达 一百 多种 ,这些古 琴在造型 、颜色 、修饰等方面可 以说是 随心所欲,琳琅 满 目。 古琴 的制作是一种专 门的艺术 。古人对琴是非常讲究 的,他们善于将天、地 、人 、天干 、地 支等 融于其 中。 唐宋 时期 古琴 的制作得 到很 大的发展 ,出现 了许 多工艺精巧 、音色优 美的珍 品。但在元 、 在 明、清时期逐渐走 向衰落,几近 失传 。此外,由于 自古 以来人们大多只注重对古琴音色 的追 求,而对 古琴 的造型和修饰往往 比较轻视 ,这影响到对古琴造型 、修饰方面 的研究,导致流传下来的相关著述
2 琴 器 的 造 型 特 点 .
讨古琴造型 的审美规律及其对古琴音色的影响;
另一方面, 对古琴的造 型设计与修饰进行初步 的 探 索,并结合笔者的实践, 对古琴 的制作流程做
自汉代起,古琴的基本结构就已定型 。 主体 是由一块 形如覆瓦的面板和
一
详细论述,探讨古琴乐器与漆器 的结合,即集 声
音、 造型审美于一身的完美艺术形式 的创新与发
展。
一
块平 整的底板黏合而成 ,其构造类似人体特征,有头 、颈 、肩、腰、足等,
并 具 有 一 定 的象 征 意 义 。现 以仲 尼式 为例 :
() 1 琴面结构 ( 3 图 )
、
古琴的造型特点及制作工艺流程
琴面低俯而宽的一边 为 “ 琴头 ” 琴 头”上部称为 “ 。“ ,“ 额” 额”下端镶
哪件乐器可以与古琴相 比 f。随着我 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 的进步 以及 民族 自信心 的不断增强 ,人们对 1 )
本民族的文化需求也 日益迫切。作为传统礼乐教化 的工具,古琴 技艺 的有效传 承和发展 ,对继承 民族 传统 文化 、对 当前社会 主义精神 文明建设 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琴是我 国最古老 的弹拨 乐器 之一 ,到上世纪初被称作 “ 古琴 ” 整个古琴 文化 ( 。在 琴器—— 琴人
与 现 今 的 古 琴 相 去 无 几 , 是体 裁 较 短 , 6 公 只 仅 7
分,琴体分成 琴头和琴尾两部分, 琴头共 鸣箱粗 厚,琴尾相对狭小 ,并缚弦十根 ( 1 。另外一 图 ) 件是 1 7 9 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 出土的琴,此 琴在结构上更接近于今琴 ,体长 8 . 公分, 缚 24 七根弦 ( 2 ( 。 图 ) 3 _ 琴器发展到唐宋时期, 无论是音色还是形 制 都达到 了顶峰。唐时期的古琴形体浑厚, 面板 圆 肥,但在 项与腰的侧面上下削薄, 整体 的厚薄 与
极少 ,大 多也 只是在琴谱 、琴统 、漆器 工艺中偶然涉及,零星片语,而且语言晦涩 、难 以捉摸 。现今 ,
人们恢复 了古琴 的制作,并对它进行 了研 究和改 良,使这一古老 的乐器重新焕发光彩 。但是 目前的制 琴业看似热 闹,却 良莠不齐 。受利益 的驱使,有些琴坊只是对古代琴器作简单的复制,而对古琴的造
最 多。 自宋 之 后 的元 、 明 、清 直 至 民 国, 琴 器 的 制 作 工 艺 日趋 衰 落 。在 明代 ,
本文以古琴文化及古琴 的结构介绍及 制作流 程人手,一方面,从视 觉审美的角度对各种琴式 的种类 、造型 、结构 、比例等进行分析研究,探
虽然受到皇 帝的推崇,制琴业也 十分 兴盛,传世的名琴很多,在形 制上也 有 所发展,但 良琴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