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认识无理数第一课时 教案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2.1《认识无理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2.1《认识无理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2.1《认识无理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认识无理数》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实数、有理数的基础上,引入无理数的概念,使学生了解无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实际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探究活动,让学生感受无理数的存在,体验数的概念的扩展,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实数和有理数,对数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无理数的理解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践活动来加深对无理数概念的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无理数的存在感到困惑,需要教师通过讲解和引导,让学生逐渐接受无理数的存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无理数的概念,理解无理数的存在和实际意义。

2.能够识别常见的无理数,如π、√2等。

3.能够运用无理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无理数的概念和实际意义的理解。

2.难点:无理数的识别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实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无理数的存在和实际意义。

2.实践活动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加深对无理数概念的理解。

3.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学生主动探索无理数的性质和运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案。

2.投影仪和教学课件。

3.练习题和测试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关系,引出无理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无理数的定义,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无理数的存在。

如π、√2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练习,识别常见的无理数,加深对无理数概念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讲解无理数的性质和运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无理数概念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无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2.1 认识无理数 第一课时 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2.1 认识无理数 第一课时 教案

2.1认识无理数〔第一课时〕一、教学目的叙写1.学生通过预习教材21页,并考虑情景引入中的问题1.2.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局部,初步感知数不够用了,让学生充分感受“新数〞〔无理数〕的存在.3.学生通过交流知识点、易错点和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才能和有条理的表达才能.4.学生通过完成“五、当堂评价〞,能正确地进展判断某些数是否为有理数,加深对有理数和无理数的理解.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经历无理数的发现过程.2.难点:会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无理数.三、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师]同学们,我们上了好多年的学,学过不计其数的数,概括起来我们都学过哪些数呢?[生]在小学我们学过自然数、小数、分数.[生]在初一我们还学过负数.[师]对,我们在小学学了非负数,在初一发现数不够用了,引入了负数,即把从小学学过的正数、零扩大到有理数范围,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那么有理数范围是否就能满足我们实际生活的需要呢?下面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1、考虑:⑴一个整数的平方一定是整数吗?⑵一个分数的平方一定是分数吗?2、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1和2,算一算斜边长x的平方,并提出问题:x是整数〔或分数〕吗?〔二〕、自主探究[师]请大家四个人为一组,拿出自己准备好的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和剪刀,认真讨论之后,动手剪一剪,拼一拼,设法得到一个大的正方形,好吗?[生]好.(学生非常快乐地投入活动中).[师]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每个小组都完成了任务,请同学们把自己拼的图展示一下.同学们非常踊跃地呈现自己的作品给教师.[师]如今我们一齐把大家的做法总结一下:下面再请大家共同考虑一个问题,假设拼成大正方形的边长为a,那么a应满足什么条件呢?[生甲]a是正方形的边长,所以a肯定是正数.[生乙]因为两个小正方形面积之和等于大正方形面积,所以根据正方形面积公式可知a2=2.[生丙]由a2=2可判断a应是1点几.[师]大家说得都有道理,前面我们已经总结了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那么a是整数吗?a是分数吗?请大家分组讨论后答复.[生甲]我们组的结论是:因为12=1,22=4,32=9,…整数的平方越来越大,所以a 应在1和2之间,故a不可能是整数.[生乙]因为913131,943232,412121=⨯=⨯=⨯,…两个一样因数的乘积都为分数,所以a 不可能是分数.[师]经过大家的讨论可知,在等式a 2=2中,a 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所以a 不是有理数,但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像a 这样的数,由此看来,数又不够用了.活动内容:【议一议】→【释一释】→【忆一忆】→【找一找】将两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剪一剪、拼一拼,设法得到一个大的正方形.设这个大的正方形的边长为a,a 满足什么条件?【议一议】:22a =,请问:①a 可能是整数吗?②a 可能是分数吗? 【释一释】:释1.满足22a =的a 为什么不是整数?释2.满足22a =的a 为什么不是分数?【忆一忆】:让学生回忆“有理数〞概念,既然a 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那么a 一定不是有理数,这说明:有理数不够用了,为“新数〞〔无理数〕的学习奠定了根底【找一找】:在以下正方形网格中,先找出长度为有理数的线段,再找出长度不是有理数的线段〔三〕、合学应用例:在数轴上表示满足()220x x =>的x .解:〔四〕、整理反思1.通过本课学习,感受有理数又不够用了, 请问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2.客观世界中,确实存在不是有理数的数,你能列举几个吗?3.除了本课所认识的非有理数的数以外,你还能找到吗?〔五〕、当堂评价1、如图,答复以下问题:〔1〕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2〕设正方形的边长为b,b 满足什么条件?〔3〕b 是有理数吗?2、如图,等边三角形ABC 的边长为2,高为h,h 可能是整数吗?可能是分数吗? 〔六〕、变练拓展1.请你在方格纸上按照如下要求设计直角三角形:〔1〕使它的三边中有一边边长不是有理数;〔2〕使它的三边中有两边边长不是有理数;〔3〕使它的三边边长都不是有理数.2. 以下图是由16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拼成的,任意连结这些小正方形的假设干个顶点,可得到一些线段,试分别找出两条长度是有理数的线段和三条长度不是有理数的线段.解:如图,AB =2,BE =1,AB 、BE 是有理数.AD 2=AB 2+BD 2=22+32=13,AC 2=1+1=2.AE 2=AB 2+BE 2=22+12=5.AC 、AD 、AE 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所以不是有理数.。

2.1.1 认识无理数(第1课时)

2.1.1 认识无理数(第1课时)

a
有理数 。
a既不是整数又不是分数,所以a一定不是

那么a到底是什么数呢?
找一找
在下列正方形网格中,先找出长度为有 理数的线段,再找出长度不是有理数的 线段.
画一画(1)
在下面的正方形网格中,画出一条 长度 是有理数的线段和一条长度不 是有理数的线段
画一画(2)
在下面在正方形网格中画出四个三角形 1.三边长都是有理数 2.只有两边长是有理数 3.只有一边长是有理数 4.三边长都不是有理数
,
,

越来越大, 所以

a
a不可能是整数

3 9,
2
(2)a可能是分数吗? a可能是以2为分母的分数吗?
,
a

3 3 9 ...... 2 2 4,
结果都为分数,所以a不可能是
以2为分母的分数。
(2)a可能是分数吗? a可能是以3为分母的分数吗?
仿一仿
例:在数轴上表示满足x2 2 x 0 的 x
仿:在数轴上表示满足 x 5 x 0的 x
2
巧妙的组合:
(1)图2-1中,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 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2)设该正方形的边长为b, 2 b满足什么样条件? (3)b是有理数吗?
S ?
b 1
图2-1
随堂练习:
如图,正三角形的边长为2,高为h,h可能是
整数吗?可能是分数吗?
解 : 因为ABC是正三角形, 且AD BC
所以BD DC, 则BD AB 由勾股定理得: h
A

h
D C
h不可能是整数; h也不可能是分数。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1《认识无理数》一等奖创新教案(第1课时)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1《认识无理数》一等奖创新教案(第1课时)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1《认识无理数》一等奖创新教案(第1课时)第二章实数《认识无理数》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拼图活动,让学生感受客观世界中非有理数的存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求知探索精神;(2)能判断线段的长度是否为非有理数,加深对有理数和非有理数的理解.教学重点:寻找生活中的非有理数教学难点:能判断某些线段的长度是否为非有理数一、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7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回顾,引入课题;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课堂练习;第四环节:小故事展示环节;第五环节:当堂检测:第六环节:课堂小结;第七环节:作业布置.第一环节:复习回顾数的产生过程。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一:把两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通过剪、拼,设法得到一个大正方形,你会吗?【议一议】:已知,请问:①可能是整数吗?②可能是分数吗?合作探究二:(1)在下图中,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2)设该正方形的边长为b,则b 应满足什么条件?(3)b 是有理数吗?目的:选取客观存在的“无理数“实例,让学生深刻感受“数不够用了”.第三环节:课堂练习1. 【找一找】:在下列正方形网格中,先找出长度为有理数的线段,再找出长度不是有理数的线段目的:创设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新数”(无理数)的存在,从而激发学习新知的兴趣2.【画一画】在下面的正方形网格中,画出一条长度是有理数的线段和一条长度不是有理数的线段3.【赛一赛】:如图是由五个单位正方形组成的纸片,请你把它剪成三块,然后拼成一个正方形,你会吗?试试看!第四环节:展示环节:分享无理数小故事第五环节:当堂检测1.下列各数中,是有理数的是( )A.面积为3 的正方形的边长B.体积是8 的正方体的棱长C.两直角边长分别为2 和3 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D.圆周率π2.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则网格上的三角形ABC 中,边长为无理数的有( )A.0 条B.1 条C.2 条D.3 条第六环节:课堂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感受到有理数又不够用了,请问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2.客观世界中,的确存在不是有理数的数,你能列举几个吗?3.除了本课所认识的非有理数的数以外,你还能找到吗?目的: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及数学方法,使知识系统化.第七环节:布置作业1.完成《学案》今日作业部分2.预习下节课,完成《学案》相关内容3.选作作业:画一个三角形使其三边都为非无理数。

新版北师大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实数》教案

新版北师大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实数》教案

第二章实数2.1.1 认识无理数(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①通过拼图活动,让学生感受客观世界中无理数的存在;②能判断三角形的某边长是否为无理数;③学生亲自动手做拼图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④能正确地进行判断某些数是否为有理数,加深对有理数和无理数的理解;二、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6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置疑;第二环节:课题引入;第三环节:获取新知;第四环节:应用与巩固;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作业布置.第一环节:质疑内容:【想一想】⑴一个整数的平方一定是整数吗?⑵一个分数的平方一定是分数吗?目的:作必要的知识回顾,为第二环节埋下伏笔,便于后续问题的说理.效果:为后续环节的进行起了很好的铺垫的作用第二环节:课题引入内容:1.【算一算】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1和2,算一算斜边长x的平方,并提出问题:x是整数(或分数)吗?2.【剪剪拼拼】把边长为1的两个小正方形通过剪、拼,设法拼成一个大正方形,你会吗?目的:选取客观存在的“无理数“实例,让学生深刻感受“数不够用了”.效果:巧设问题背景,顺利引入本节课题.第三环节:获取新知内容:【议一议】→【释一释】→【忆一忆】→【找一找】a ,请问:①a可能是整数吗?②a可能是分数吗?【议一议】:已知22【释一释】:释1.满足22a =的a 为什么不是整数? 释2.满足22a =的a 为什么不是分数?【忆一忆】:让学生回顾“有理数”概念,既然a 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那么a 一定不是有理数,这表明:有理数不够用了,为“新数”(无理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找一找】:在下列正方形网格中,先找出长度为有理数的线段,再找出长度不是有理数的线段目的:创设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新数”(无理数)的存在,从而激发学习新知的兴趣效果:学生感受到无理数产生的过程,确定存在一种数与以往学过的数不同,产生了学习新数的必要性.第四环节:应用与巩固内容:【画一画1】→【画一画2】→【仿一仿】→【赛一赛】【画一画1】:在右1的正方形网格中,画出两条线段: 1.长度是有理数的线段 2.长度不是有理数的线段【画一画2】:在右2的正方形网格中画出四个三角形 (右1)2.三边长都是有理数 2.只有两边长是有理数3.只有一边长是有理数 4.三边长都不是有理数 【仿一仿】:例:在数轴上表示满足()220x x =>的x解: (右2)仿:在数轴上表示满足()250x x =>的x【赛一赛】:右3是由五个单位正方形组成的纸片,请你把它剪成三块,然后拼成一个正方形,你会吗?试试看!(右3)目的:进一步感受“新数”的存在,而且能把“新数”表示在数轴上效果: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巩固了本课所学知识.第五环节:课堂小结内容:1.通过本课学习,感受有理数又不够用了,请问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2.客观世界中,的确存在不是有理数的数,你能列举几个吗?3.除了本课所认识的非有理数的数以外,你还能找到吗?目的: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及数学方法,使知识系统化.效果:学生总结、相互补充,学会进行概括总结.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借助计算器探索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借助计算器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并从中体会无限逼近的思想.2.探索无理数的定义,比较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区别,并能辨别出一个数是无理数还是有理数,训练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3.能够准确地将目前所学习的数按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并说明理由,进一步体会分类思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4.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数学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辨识能力.2.1.2 认识无理数(第2课时)三 、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新课引入;第二环节:活动与探究;第三环节:知识分类整理;第四环节:知识运用与巩固;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作业布置.第一环节:新课引入内容:想一想:1. 有理数是如何分类的?1-,0,2,3,…) 有理数(如31,52-,119,0.5,… )2. 除上面的数以外,我们还学习过哪些不同的数? 如圆周率π,0.020020002…上节课又了解到一些数,如22=a ,25=b 中的a ,b 不是整数,能不能转化成分数呢?那么它们究竟是什么数呢?本节课我们就来揭示它们的真面目.意图: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发现有理数不够用了,存在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的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去揭示它的真面目.效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出本节课题“数不够用了(2)”.第二个环节:活动与探究1. 探索无理数的小数表示内容:借助计算器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对面积为2的正方形的边长a 和面积为5的正方形的边长b 进行估计.请看图,判断下面3个正方形的边长之间有怎样的大小关系?边长a 的取值范围大致是多少?如何估算的?是否存在一个小数的平方等于2?说说你的理由.归纳总结:a是介于1和2之间的一个数,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则a 一定不是有理数.如果写成小数形式,它们是无限不循环小数.请大家用上面的方法估计面积为5的正方形的边长b的值.目的: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交流,逐渐地缩小范围,借助计算器探索出a=1.41421356…,b=2.2360679…,是无限不循环小数的过程,体会无限逼近的思想.效果:学生感受到无理数确实是无限不循环的,为后续定义无理数打下基础.2. 探索有理数的小数表示,明确无理数的概念内容: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的形式活动:一同学举出任意一分数,另一同学将此分数表示成小数,并总结此小数的形式.议一议:分数化成小数,最终此小数的形式有哪几种情况?探究结论:分数只能化成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即任何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都是有理数.强调:像0.585885888588885…,1.41421356…,-2.2360679…等这些数的小数位数都是无限的,并且不是循环的,它们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我们把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圆周率π=3.14159265…也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故π是无理数).目的:通过学生的活动与探究,得出无理数的概念.效果:通过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讨论的能力,又感受到无理数存在的必然性,建立了无理数的概念.第三个环节:知识分类整理内容:到目前为止我们所学过的数可以分为几类?(按小数的形式来分).强调“无限不循环小数”与“无限循环小数”的联系和区别.无理数还可以进行怎样的分类?目的: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把新学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加强学生对分类思想的理解.效果: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究,形成对中学现阶段数的系统认识,提高了总结归纳能力.第四个环节:知识运用与巩固内容:认识一个数是无理数还是有理数. 例1填空:0.351,4.96∙∙-,32-, 3.14159, 6, -5.2323332…,3π,1234567891011…(由相继的正整数组成).例2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有限小数是有理数; ( ) (2)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 ( )有理数: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数整数分数无理数集合…(3)无理数都是无限小数; ( ) (4)有理数是有限数. ( )例3以下各正方形的边长是无理数的是( ) (A )面积为25的正方形; (B ) 面积为254的正方形; (C ) 面积为8的正方形;(D ) 面积为1.44的正方形.例4一个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长分别是3和5,则斜边a 是有理数吗?解:由勾股定理得: 22235a =+,即2=34a .因为34不是完全平方数,所以a 不是有理数.强调:1. 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有理数是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2. 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化成分数qp形式(q ≠0, p ,q 为整数且互质),而无理数则不能.练一练:1.课本P 23 随堂练习.2.已知:在数43-,5, 1.42∙∙-,π,3.1416,32,0,24,2n (1)- ,-1.424224222…中, (1)写出所有有理数; (2)写出所有无理数;(3)把这些数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并用符号“<”连接.目的:通过例题的讲解、练习,让学生充分理解无理数、有理数的概念、区别,感受数的分类.效果:通过学生练习,更加明确了有理数、无理数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了对概念的理解.第五个环节:课堂小结内容: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51.无理数的定义.2.你是怎样判断一个数是无理数还是有理数的?3.请把已学过的数怎样分类?目的:让学生学会及时对知识点、数学方法进行总结,并整理成经验,形成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其归纳总结能力.效果:师生共同总结补充,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第六个环节:布置作业习题2.2 1.2.3.2.2.1 平方根(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①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了解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与平方是互逆的运算,会利用这个互逆运算关系求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性质.②在概念形成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知识的来源与发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合作交流等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③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教学过程设计本课时设计六个环节:第一环节:问题情境;第二环节:初步探究;第三环节:深入探究;第四环节:反馈练习;第五环节:学习小结;第六环节:作业布置.本节课教学流程为:第一环节:问题情境方法一:问题导入内容:上节课学习了无理数,了解到无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引入的必要性,掌握了无理数的概念,知道有理数和无理数的区别是:有理数是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比如上一节课我们做过的:由两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通过剪一剪,拼一拼,得到一个边长为a 的大的正方形,那么有22=a ,a = ,2是有理数,而a 是无理数.在前面我们学过若a x =2,则a 叫x 的平方,反过来x 叫a 的什么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方法二:问题导入内容:前面我们学习了勾股定理,请大家根据勾股定理,结合图形完成填空:=2x ,=2y ,=2z ,=2w .目的:方法一和二都是带着问题进入到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算术平方根的必要性.效果:能表示22=x ,32=y ,42=z ,52=w ;能求得2=z ,但不能求得x ,y ,w 的值.说明:方法一的引入是由上节课“数怎么又不够用了”的例子,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方法二的引入是由学生学习了第一章“勾股定理”后的应用,说明学习这节课的必要性.相对而言,建议选用方法二.第二环节:初步探究内容1:情境引出新概念22=x ,32=y ,42=z ,52=w ,已知幂和指数,求底数x ,你能求出来吗?目的:让学生体验概念形成过程,感受到概念引入的必要性.效果:学生可以估算出x ,y 是1到2之间的数,w 是2到3之间的数但无法表示x ,y ,w ,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往下学习的兴趣,进而引入新的运算——开方.说明:无论是用方法一引入,还是方法二引入,都是激发学生继续往下学习的兴趣,都可以提出同样的问题“已知幂和指数,求底数x ,你能求出来吗?”内容2:在上面思考的基础上,明晰概念: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 的平方等于a ,即a x =2,那么这个正数x 就叫做a 的算术平方根,记为“a ”,读作“根号a ”.特别地,我们规定0的算术平方根是0,即00=.目的:对算术平方根概念的认识.效果: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知道平方运算和求正数的算术平方根是互逆的.内容3:简单运用 巩固概念例1 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1) 900; (2) 1; (3) 6449; (4) 14. 目的:体验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的过程,利用平方运算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的方法,让学生明白有的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可以开出来,有的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只能用根号表示,如14的算术平方根是14.效果:会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更进一步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性质: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是正数,0的算术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算术平方根.答案:解:(1)因为900302=,所以900的算术平方根是30,即30900=;(2)因为112=,所以1的算术平方根是1,即11=;(3)因为6449)87(2=,所以 6449的算术平方根是87, 即876449=; (4)14的算术平方根是14.内容4:回解课堂引入问题22=x ,32=y ,52=w ,那么2=x ,3=y ,5=w .第三环节:深入探究内容1:例2 自由下落物体的高度h (米)与下落时间t (秒)的关系为29.4t h =.有一铁球从19.6米高的建筑物上自由下落,到达地面需要多长时间?目的:用算术平方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效果:学生多能利用等式的性质将29.4t h =进行变形,再用求算术平方根的方法求得题目的解.解:将6.19=h 代入公式29.4t h =,得42=t ,所以正数24==t (秒).即铁球到达地面需要2秒.说明:强调实际问题t 是正数,用的是算术平方根,此题是为得出下面的结论作铺垫的.内容2:观察我们刚才求出的算术平方根有什么特点.目的:让学生认识到算术平方根定义中的两层含义:a 中的a 是一个非负数,a 的算术平方根a 也是一个非负数,负数没有算术平方根.这也是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双重非负性.效果:再一次深入地认识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明确只有非负数才有算术平方根.第四环节:反馈练习一、填空题:1.若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是7,那么这个数是 ;2.9的算术平方根是 ;3.2)32(的算术平方根是 ; 4.若22=+m ,则=+2)2(m .二、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36,144121,15,0.64,410-,225,0)65(. 三、如图,从帐篷支撑竿AB 的顶部A 向地面拉一根绳子AC 固定帐篷.若绳子的长度为5.5米,地面固定点C 到帐篷支撑竿底部B 的距离是4.5米,则帐篷支撑竿的高是多少米?答案:一、1.7;2.3;3.32;4.16;二、6;1211;15;0.8;210-;15;1.三、解:由题意得 AC =5.5米,BC =4.5米,∠ABC =90°,在R t △ABC 中,由勾股定理得105.45.52222=-=-=BC AC AB (米).所以帐篷支撑竿的高是10米.目的:旨在检测学生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和性质的掌握情况,以便根据学生情况调整教学进程.效果:练习注意了问题的梯度性,由浅入深,一步步加深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以及性质的认识.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给予评价和点评.第五环节:学习小结内容:这节课学习的算术平方根是本章的基本概念,是为以后的学习做铺垫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掌握以下的内容:(1)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式子a 中的双重非负性:一是a ≥0,二是a ≥0.(2)算术平方根的性质: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是一个正数;0的算术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算术平方根.(3)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的运算与平方运算是互逆的运算,利用这个互逆运算关系求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目的:依照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强化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和性质.第六环节:作业布置习题2.3、2.2.2 平方根(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①了解平方根、 开平方的概念,明确算术平方根与平方根的区别和联系.②进一步明确平方与开平方是互逆的运算关系.③经历平方根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不仅掌握概念,而且提高和巩固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教学重点是①了解平方根、开平方的概念.②了解开方与乘方是互逆的运算,会利用这个互逆运算关系求某些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和平方根.③了解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区别与联系.教学难点是①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区别和联系.②负数没有平方根,即负数不能进行开平方的运算.二、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类比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 复习旧知 引入新知;第二环节 形成概念,辨析概念;第三环节 例题和巩固练习;第四环节 课堂小结;第五环节 思维拓展;第六环节 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 复习旧知 引入新知内容:方法一 复习引入1.什么叫算术平方根?3的平方等于9,那么9的算术平方根就是 3 . 52的平方等于 254 ,那么254 的算术平方根就是_____52_________. 展厅的地面为正方形,其面积49平方米,则边长_ 7_米.2.到目前为止,我们已学过哪些运算?这些运算之间的关系如何?乘方有没有逆运算?平方与算术平方根之间的关系?已知折叠着的正方形ABCD 面积为1,则边长为__1___.将它扩展,若面积变为原来的2倍,那么它的边长为___2___;若面积变为原来的3倍,则边长为____3_____;若面积变为原来的n 倍,则边长为____n ____.方法二 复习引入问题 平方等于9,254,49的数还有吗?目的: 这一环节主要是复习旧知识和提出问题,由上节课的“算术平方根”的求法使学生能明白“平方”和“算术平方根”的关系,让学生在几何图形中认识.熟悉它们的互化关系.并把上节课的思考题制作成Flash 情景引入,增加动画效果.效果 借助多媒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说明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服务于我们的生活.这两种方法通过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他们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第二环节 : 新课学习内容 (一)探究新知填空32=(9 ) (-3)2=(9 ) ( )2=9 02=0(12)2=(14))214= (不存在)2=-4 (12-)2=((二)形成概念(1)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叫做a 的平方根或二次方根.而把正的平方根叫做a 的算术平方根.表达式为:若x 2=a ,那么x 叫做a 的平方根. 记作 a ±.例如:(±4)2=16,则+4和-4都是16的平方根;即16的平方根是±4;4是16的算术平方根.(三)探索平方与开平方的关系:给出几组具体的数据,由平方探知开平方与平方的互逆关系.(四)概念辨析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联系与区别联系 1.包含关系 平方根包含算术平方根,算术平方根是平方根的一种.2.只有非负数才有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3. 0的平方根是0,算术平方根也是0.区别 1.个数不同: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但只有一个算术平方根.2.表示法不同:平方根表示为 a ± ,而算术平方根表示为a .目的 形成“平方根”的概念.在列举一些具体数据的感性认识基础上,由平方运算反推出平方根的概念和定义,并让学生非常熟练地进行平方和平方根之间的互化并,明白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辨析概念 “平方根”与 “算术平方根”的区别与联系,使之与上一节课紧密联系.效果 由于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注重学生原有认知基础的回顾,并和原有的概念进行了比较与辨析,因此,学生对这一抽象的概念掌握得比较牢靠.说明 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区别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也是学生经常容易出错的地方.对这两个概念加以比较与区别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第三环节 例题和新知巩固(一)例题示范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1)64;(2)49121;(3) 0.0004;(4)()225-;(5) 11解 (1)()2648=±,648∴±的平方根是,8=±即;(2)()24949771211211111,=∴±±的平方根为,711±=±即;(3)()20.0004,0.00040.020.02=∴±±的平方根是,0.02=±即;(4)()()()22,25252525=∴±±--2的平方根是, 25±=±即;(5)11的平方根是目的 这是书上的例题,要求学生能正确掌握平方根的文字说理及符号化的表达.能熟练地求出一个数的平方根,然后由题中的数据探索出正数、0、负数的平方根的个数.效果 通过对例题的详解,学生能准确地书写表达,规范平方根的书写格式,掌握正确的符号化语言.(二)思考提升1.()25-的平方根是 ,的算术平方根是_____,49的平方根是_____;2.2= ,= ,= ,=_______;3= ,20a≥=当 .(三)巩固练习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3-②25的平方根是5;③-36的平方根是-6;④平方根等于0的数是0;⑤64的平方根是8.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0的平方根是0 (B)22-的平方根是2±(C)非负数的平方根是互为相反数 (D)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一定大于这个数的相反数3.已知一个自然数的算术平方根是a ,则该自然数的下一个自然数的算术平方根是( ).(A) a +1(C) 2a +1(D)4.x为何值,有意义? 答 因为02x -≥,所以0x ≤ 目的 围绕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平方根)作适当的练习,在不同的变式练习中加深对平方根意义的理解.效果 学生基本能顺利解决这些问题,并利用探索的规律进行规范的表达. 第四环节 课堂小结内容 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时的知识、方法.目的 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使之思路清晰,既巩固了有关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效果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知识、方法,如平方根的概念 若2x a =,则x 叫a的平方根,x =平方根的个数 正数有2个平方根,0的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平方与开方之间的关系;求平方根的方法 求一个数的平方根就是转化寻找哪个数平方等于这个数.第五环节 提高训练内容1.5的小数部分为a,5b ,求a b +的值.2.已知实数a ,b满足296b b =①若a ,b 为ABC ∆的两边,求第三边c 的取值范围;②若a ,b 为ABC ∆的两边,第三边c 等于5,求ABC ∆的面积.目的 安排了两道题,其中最后一题是用算术平方根的意义来解决三角形的问题,这一环节主要针对层次较好的学生提供的题.可供老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第六环节 作业布置 习题2.42.3.立方根一 、教学目标①了解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一个数的立方根,了解开立方与立方互为逆运算,了解立方根的性质;区分立方根与平方根的不同;②经历对立方根的探究过程,在探究中学会解决立方根的一些基本方法和策略,培养逆向思维能力和分类讨论的意识.学生在经历用类比的方法学习立方根的有关知识过程中,领会类比思想;③立方根概念、符号、运算及性质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善于观察、勇于探索和勤于思考的精神;二、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问题情境;第二环节:复习引入、类比学习;第三环节:初步探究;第四环节:尝试反馈,巩固练习;第五环节:深入探究;第六环节:课时小结;探究与思考;第七环节:作业布置及课外探究.第一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内容:某化工厂使用一种球形储气罐储藏气体,现在要造一个新的球形储气罐,如果它的体积是原来的8倍,那么它的半径是原储气罐的多少倍?如果储气罐的体积是原来的4倍呢? (球的体积公式为334R =v ,R 为球的半径) 提问:怎样求出半径R ?学完本节知识后,相信你会有一个满意的答案.有关体积的运算和面积的运算有类似之处,让我们用上节课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学习新知识 .目的:通过实际情境引入,让学生感受新知学习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效果:在思考问题的同时,学生既感受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很快将问题归结为如何确定一个数,它的立方等于4,从而顺利引入新课.第二环节:复习引入、类比学习内容:提问:(1)什么叫一个数a 的平方根?如何用符号表示数a (a ≥0)的平方根?(2)正数的平方根有几个?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负数有没有平方根?0的平方根是什么?(3)平方和开平方运算有何关系?(4)算术平方根和平方根有何区别与联系?强调: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且互为相反数;一个负数没有平方根;0的平方根是0.(5)为了解决前面情景中的问题,需要引入一个新的运算,你将如何定义这个新运算?1.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 的平方等于a ,即x 2=a ,那么这个数x 就叫做a 的平方根(也叫做二次方根).2.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 的立方等于a ,即x 3=a ,那么这个数x 就叫做a 的立方根(cube root, 也叫做三次方根).如:2是8的立方根,的立方根是--273,0是0的立方根.目的:学生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进一步研究立方根的概念及性质做好铺垫,同时突出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对比,以利于弄清两者的区别和联系.效果:复习引入既复习了平方根的知识,又利于学生用类比学习法学习立方根知识.第三环节:初步探究内容:1做一做:怎样求下列括号内的数?各题中已知什么数?求什么数?(1)001.0 3=)( ; (2)6427 3=-)( ; (3)0 3=)(.。

2019八年级上册数学2.1《认识无理数》(1)(教案)

2019八年级上册数学2.1《认识无理数》(1)(教案)

2.1认识无理数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拼图活动,让学生感受无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引入的必要性.2.能判断给出的数是否为有理数;并能说出理由.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拼图活动,感受无理数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培养大家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2.通过回顾有理数的有关知识,能正确地进行推理和判断,识别某些数是否为有理数,训练他们的思维判断能力.情感与价值观通过现实中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到无理数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数学是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重点难点重点:1.让学生经历无理数发现的过程,感知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不同于有理数的数.2.会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有理数.难点:1.把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的动手操作过程.2.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有理数.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不计其数的数,概括起来我们都学过哪些数呢?生1:在小学我们学过自然数、小数、分数.生2:在七年级我们还学过负数.师:对,我们学过非负数以后,当发现数不够用了,继而引入了负数,即把学过的正数、零扩充到有理数范围,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那么有理数范围是否就能满足我们实际生活的需要呢?下面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新知构建】一、展示教材P21探究活动题目如图是两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剪一剪、拼一拼,设法得到一个大的正方形.师:请大家四个人为一组,拿出自己准备好的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和剪刀,认真讨论之后,动手剪一剪,拼一拼,设法得到一个大的正方形,好吗?生:好.(学生非常高兴地投入活动中).师: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每个小组都完成了任务,请各组把拼的图展示一下.同学们非常踊跃地呈现自己的作品给老师.师:现在我们一起把大家的做法总结一下:下面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假设拼成大正方形的边长为a ,则a 应满足什么条件呢?生1:a 是正方形的边长,所以a 肯定是正数.生2:因为两个小正方形面积之和等于大正方形面积,所以根据正方形面积公式可知a 2=2.生3:由a 2=2可判断a 应是1点几.师:大家说得都有道理,前面我们已经总结了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那么a 是整数吗?a 是分数吗?请大家分组讨论后回答.生1:我们组的结论是:因为12=1,22=4,32=9,…整数的平方越来越大,所以a 应在1和2之间,故a 不可能是整数.生2:因为913131,943232,412121=⨯=⨯=⨯,…两个相同因数的乘积都为分数,所以a 不可能是分数. 师:经过大家的讨论可知,在等式a 2=2中,a 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所以a 不是有理数,但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像a 这样的数,由此看来,数又不够用了.二、展示教材P21做一做(1)如图,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2)设该正方形的边长为b ,则b 应满足什么条件?b 是有理数吗?师:请大家先回忆一下勾股定理的内容.生:在直角三角形中,若两条直角边长为a ,b ,斜边为c ,则有a 2+b 2=c 2.师:在这题中,两条直角边分别为1和2,斜边为b ,根据勾股定理得b 2=12+22,即b 2=5,则b 是有理数吗?请举手回答.生1:因为22=4,32=9,4<5<9,所以b 不可能是整数.生2:没有两个相同的分数相乘得5,故b 不可能是分数.生3:因为没有一个整数或分数的平方为5,所以b 不是有理数.师:大家分析得很准确,像上面讨论的数a ,b 都不是有理数,而是另一类数—无理数.关于无理数的发现是付出了昂贵的代价的.早在公元前,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皆“数”,即“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能归结为整数或整数之比”,也就是一切现象都可用有理数去描述.后来,这个学派中的一个叫希伯索斯的成员发现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不能用整数或整数之比来表示,这个发现动摇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信条,据说为此希伯索斯被投进了大海,他为真理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真理是不可战胜的,后来古希腊人终于正视了希伯索斯的发现.也就是我们前面谈过的a 2=2中的a 不是有理数.我们现在所学的知识都是前人给我们总结出来的,我们一方面应积极地学习这些经验,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死搬教条,要大胆质疑,如不这样科学就会永远停留在某处而不前进,要向古希腊的希伯索斯学习,学习他为捍卫真理而勇于献身的精神.关于这类新数我们将在下节课展开研究.【课堂小结】1.通过拼图活动,经历无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让学生感受有理数又不够用了.2.能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有理数.【课后作业】教材第21页随堂练习及教材第22页习题2.1.。

2.1 认识无理数 第1课时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2.1 认识无理数 第1课时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创设情境 探究新知 应用新知 巩固新知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做一做 b
(1)如右图,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边的正方形的
面积是多少? (2)设该正方形的边长为b,b满足什么条件? 2 b (3)b是有理数吗?
1
b S
b
解:(1)设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b,
根据勾股定理得:b2=12+22=5,
根据正方形面积公式得:S正方形=b2 ∴以图中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是5.
解:∵△ABC是等边三角形,AD ⊥BC
∴D是BC的中点,且BC=2
A
∴BD=CD=1
在Rt△ABD中,由勾股定理得: h2=22 -12=4-1=3
∵1<h2<4 ,∴ 1<h<2,∴h不是整数;
2 h
∵两个相同最简分数的乘积仍然是分数, B D C
而h2=3是整数.
∴h不是分数.
创设情境 探究新知 应用新知 巩固新知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a1
a
a
A1 C
从“形”的角度:
在△ABC中,AC=1,BC=1,AB=a 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斜边AB满足:
AC-BC< a<AC+BC 即0<a<2,且 a≠1,∴ a不是整数
创设情境 探究新知 应用新知 巩固新知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合作探究
如下图是两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通过剪一剪、拼一拼, 设法得到一个大正方形,你会吗?
创设情境 探究新知 应用新知 巩固新知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做一做
(1)如右图,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边的正方形的 面积是多少? (2)设该正方形的边长为b,b满足什么条件? 2 (3)b是有理数吗?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1认识无理数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1认识无理数
-无理数的近似值求解:指导学生如何利用计算器等工具求无理数的近似值,并理解近似值与精确值之间的关系。
-无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将无理数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计算圆形面积、周长等。
举例:在讲解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区别时,可以通过比较√2和1.414(√2的近似值)的关系,让学生明白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的,而有理数是有限或循环的。此外,通过实际例子,如计算圆的面积,让学生体会无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学会如何处理无理数的近似值。
直接输出以下内容:
四、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与无理数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的定义、特点及其与有理数的区别。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实例,展示无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重点难点解析:
-强调无理数与有理数的本质区别,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难点。
-掌握无理数的表示方法:介绍根号表示、无限不循环小数等,让学生熟练掌握无理数的表达方式。
-常见无理数的性质:分析π、e、√2等无理数的性质,强调它们的特点和应用。
举例:讲解√2是无理数时,可以通过实际计算说明它不能表示为两个整数之比,从而加深学生对无理数定义的理解。
2.教学难点
-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区别:解释无理数与有理数的本质区别,如无限不循环小数与有限小数、循环小数的区别,这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
2.学会无理数的表示方法,提高学生数学表达和符号意识。
3.通过探索无理数的性质和应用,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数学建模能力。
4.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提高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数学情感,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2.1 第1课时 认识无理数(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2.1  第1课时 认识无理数(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2.1认识无理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感受无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引入的必要性.【过程与方法】经历动手拼图过程,发展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现实中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到无理数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数学是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受无理数产生的背景.【教学难点】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无理数.教学准备两张边长为1的正方形纸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情境引入导入一:七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知道了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考虑下面的问题:(1)一个整数的平方一定是整数吗?(2)一个分数的平方一定是分数吗?[设计意图]做必要的知识回顾,为第二环节埋下伏笔,便于后续问题的说理,为后续环节的进行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导入二: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长为1,那么它的斜边长等于多少?利用勾股定理计算一下.【总结】我们在小学学了非负数,在七年级发现数不够用了,引入了负数,即把小学学过的正数、零扩充到有理数的范围,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那么有理数范围是否能满足我们实际生活的需要呢?第二环节:新知构建探究活动问题:x是整数(或分数)吗?2.把边长为1的两个小正方形,通过剪、拼,设法拼成一个大正方形,你会吗?出示教材P21图2 - 1.图2 - 1是两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剪一剪、拼一拼,设法得到一个大的正方形.问题1:拼成后的正方形是什么样的呢?问题2:拼成后的大正方形面积是多少?问题3:若新的大正方形边长为a,a2=2,则:①a可能是整数吗?②a可能是分数吗?【总结】没有两个相等的整数的积等于2,也没有两个相等的分数的积等于2,因此a 不可能是有理数.[设计意图]选取客观存在的“无理数”实例,让学生深刻感受“数不够用了”.巧设问题背景,顺利引入本节课题.思路一(1)如图所示,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2)设该正方形的边长为b,b满足什么条件?(3)b是有理数吗?【问题解答】(1)由勾股定理可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的平方为5,所以正方形的面积是5.(2) b2=5.(3)没有一个整数或分数的平方为5,也就是没有一个有理数的平方为5,所以b不是有理数.思路二在下列正方形网格中,先找出长度为有理数的线段,再找出长度不是有理数的线段.【问题解答】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可得,长度为有理数的线段有AB,EF.长度不是有理数的线段有CD,GH,MN.[设计意图]创设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新数”(无理数)的存在,从而激发学习新知的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无理数产生的过程,确定存在一种数与以往学过的数不同,了解学习“新数”的必要性.[知识拓展] 正方形网格中的线段既可以表示有理数,也可以表示有理数之外的数.数轴上的点可以表示有理数,也可以表示有理数之外的数.比如正方形OCBA 的对角线长度就不是有理数,数轴上的点P 表示的就是这个非有理数.网格上长方形(包括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都不一定是有理数.第三环节:课堂小结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证实了确实存在不是有理数的数.第四环节:检测反馈1.在直角三角形中两个直角边长分别为2和3,则斜边的长 ( )A .是有理数B .不是有理数C .不确定D .4答案:B2.下列面积的正方形,边长不是有理数的是 ( )A .16B .25C .2D .4答案:C3.在右面的正方形网格中,按照要求连接格点的线段:长度是有理数的线段为 ,长度不是有理数的线段为 .答案:略第五环节:布置作业一、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随堂练习及教材习题2.1第1题.【选做题】教材第22页习题2.1第2题.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在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则网格上的ΔABC 中,边长不是有理数的线段有 ,在图中再画一条边长不是有理数的线段.【能力提升】2.在任意两个有理数之间都有无数个有理数. 假设a ,b 是两个有理数,且a <b ,在a ,b 两数之间插入一个数为 .【拓展探究】3.把下列小数化成分数.(1)0.6;(2)0.7·;(3)0.3·4·.4.你会在下面的正方形网格(每个小正方形面积为1)中画出面积为10的正方形吗?试一试.【答案与解析】1.AB ,BC ,AC 略(解析:AB 2=42+12=17,BC 2=22+32=13,AC 2=22+42=20.)2.a+b 2(解析:答案不唯一,如插入a 和b 正中间的数.)3.解析:(1)0.6=35; (2)设0.7·=x ,则10x =7.7·,∴9x =7,从而x =79;(3)设0.3·4·=x ,则100x =34.3·4·,∴99x =34,从而x =3499.解:(1)0.6=35. (2) 0.7·=79. (3) 0.3·4·=3499.4.略板书设计2.1.1认识无理数1.拼接正方形.2.做一做.3.a ,b 存在,但不是有理数.教学设计反思成功之处大量事实证明,与生活贴得越近的东西就越容易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本课时通过拼图游戏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把课程内容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呈现出来,然后进行大胆质疑.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刻意安排一些环节,帮助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加深对“新数”的理解. 再教设计设计更多的实例让理解能力差的学生较好地理解“新数”.为进一步学习“新数”,即第二课时的教学埋下伏笔.。

2.1认识无理数第1课时教案

2.1认识无理数第1课时教案
5.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在探索无理数的过程中,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尝试解决,激发数学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无理数的概念: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理解无理数的定义,即无法表示为两个整数之比的数。重点强调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区别,如√2、√3、π等。
举例:比较√4(有理数)和√2(无理数),说明它们在数学性质上的不同。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2.1认识无理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无法用整数表示长度或面积的情况?”比如,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如果是2,那么它的面积是4,但如果边长是√2,我们该如何表示它的面积呢?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无理数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无理数的基本概念。无理数是那些不能表示为两个整数之比的数,比如√2、√3和π。它们在数学中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描述世界。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假设我们要计算一个边长为√2的正方形的面积,我们会发现这个面积是2,这是一个有理数。这个案例展示了无理数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无理数的近似计算: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无理数可以通过近似计算得到一个大致的值,并掌握四舍五入、保留小数点后几位等近似计算方法。
本节课将结合实际例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无理数的概念,并掌握相关计算方法。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通过探究无理数的概念,使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出数学规律,形成对无理数的直观认识。

认识无理数优秀教案

认识无理数优秀教案

2.1认识无理数(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叙写1.学生通过预习教材21页,并思考情景引入中的问题1.2.学生通过合作探究部分,初步感知数不够用了,让学生充分感受“新数”(无理数)的存在.3.学生通过交流知识点、易错点和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4.学生能正确地进行判断某些数是否为有理数,加深对有理数和无理数的理解.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经历无理数的发现过程.2.难点:会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无理数.三、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师]同学们,我们上了好多年的学,学过不计其数的数,概括起来我们都学过哪些数呢?[生]在小学我们学过自然数、小数、分数.[生]在初一我们还学过负数.[师]对,我们在小学学了非负数,在初一发现数不够用了,引入了负数,即把从小学学过的正数、零扩充到有理数范围,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那么有理数范围是否就能满足我们实际生活的需要呢?下面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1、思考:⑴一个整数的平方一定是整数吗?⑵一个分数的平方一定是分数吗?2、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1和2,算一算斜边长x的平方,并提出问题:x是整数(或分数)吗?(二)、自主探究1.问题的提出[师]请大家四个人为一组,拿出自己准备好的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和剪刀,认真讨论之后,动手剪一剪,拼一拼,设法得到一个大的正方形,好吗?[生]好.(学生非常高兴地投入活动中).[师]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每个小组都完成了任务,请同学们把自己拼的图展示一下.同学们非常踊跃地呈现自己的作品给老师.[师]现在我们一齐把大家的做法总结一下:下面再请大家共同思考一个问题,假设拼成大正方形的边长为a ,则a 应满足什么条件呢?[生甲]a 是正方形的边长,所以a 肯定是正数.[生乙]因为两个小正方形面积之和等于大正方形面积,所以根据正方形面积公式可知a 2=2.[生丙]由a 2=2可判断a 应是1点几.[师]大家说得都有道理,前面我们已经总结了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那么a 是整数吗?a 是分数吗?请大家分组讨论后回答.[生甲]我们组的结论是:因为12=1,22=4,32=9,…整数的平方越来越大,所以a 应在1和2之间,故a 不可能是整数. [生乙]因为913131,943232,412121=⨯=⨯=⨯,…两个相同因数的乘积都为分数,所以a 不可能是分数.[师]经过大家的讨论可知,在等式a 2=2中,a 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所以a 不是有理数,但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像a 这样的数,由此看来,数又不够用了.活动内容:【议一议】→【释一释】→【忆一忆】→【找一找】将两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剪一剪、拼一拼,设法得到一个大的正方形.设这个大的正方形的边长为a,a 满足什么条件?【议一议】: 已知22a =,请问:①a 可能是整数吗?②a 可能是分数吗?【释一释】:释1.满足22a =的a 为什么不是整数?释2.满足22a =的a 为什么不是分数?【忆一忆】:让学生回顾“有理数”概念,既然a 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那么a 一定不是有理数,这表明:有理数不够用了,为“新数”(无理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四)、整理反思1.通过本课学习,感受有理数又不够用了, 请问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2.客观世界中,的确存在不是有理数的数,你能列举几个吗?3.除了本课所认识的非有理数的数以外,你还能找到吗?2.1认识无理数(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叙写1、学生通过预习教材22-23页,初步感知无理数的估算过程.2、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活动1”部分,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交流,逐渐地缩小范围,借助计算器探索出a =1.41421356…,b =2.2360679…,是无限不循环小数的过程,体会无限逼近的思想,通过学生的活动2并探究得出无理数的概念.3、学生通过交流知识点、易错点和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4、学生通过完成“五、当堂评价”,能正确地对给出的数进行分类,加深对有理数和无理数的理解.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区别并能正确判断.2.难点:无理数概念的建立及估算,会判断一个数是无理数还是有理数.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 有理数是如何分类的?整数(如1-,0,2,3,…)有理数分数(如31,52-,119,0.5,… )2. 除上面的数以外,我们还学习过哪些不同的数? 如圆周率π,0.020020002…上节课又了解到一些数,如22=a ,25=b 中的a ,b 不是整数,能不能转化成分数呢?那么它们究竟是什么数呢?本节课我们就来揭示它们的真面目.(二)、自主探究1.探索无理数的小数表示请看图,判断下面3个正方形的边长之间有怎样的大小关系?边长a 的取值范围大致是多少?如何估算的?是否存在一个小数的平方等于2?说说你的理由.(归纳总结:a是介于1和2之间的一个数,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则a一定不是有理数.如果写成小数形式,它们是无限不循环小数).[生]因为3个正方形的面积分别为1,2,4,而面积又等于边长的平方,所以面积大的正方形边长就大.[师]大家能不能判断一下面积为2的正方形的边长a的大致范围呢?[生]因为a2大于1且a2小于4,所以a大致为1点几.[师]很好.a肯定比1大而比2小,可以表示为1<a<2.那么a究竟是1点几呢?请大家用计算器进行探索,首先确定十分位,十分位究竟是几呢?如 1.12=1.21,1.22=1.44,1.32=1.69,1.42=1.96,1.52=2.25,而a2=2,故a应比1.4大且比1.5小,可以写成1.4<a<1.5,所以a是1点4几,即十分位上是4,请大家用同样的方法确定百分位、千分位上的数字.[生]因为1.412=1.9881,1.422=2.0164,所以a应比1.41大且比1.42小,所以百分位上数字为1.[生]因为 1.4112=1.990921,1.4122=1.993744,1.4132=1.996569,1.4142=1.999396,1.4152=2.002225,所以a应比1.414大而比1.415小,即千分位上的数字为4.[生]因为1.41422=1.99996164,1.41432=2.00024449,所以a应比1.4142大且比1.4143小,即万分位上的数字为2.[师]大家非常聪明,请一位同学把自己的探索过程整理一下,用表格的形式反映出来.[生]我的探索过程如下.[师]还可以继续下去吗?[生]可以.[师]请大家继续探索,并判断a是有限小数吗?[生]a=1.41421356…,还可以再继续进行,且a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师]请大家用上面的方法估计面积为5的正方形的边长b的值.边长b会不会算到某一位时,它的平方恰好等于5?请大家分组合作后回答.(约4分钟)[生]b=2.236067978…,还可以再继续进行,b也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生]边长b不会算到某一位时,它的平方恰好等于5,但我不知道为什么.[师]好.这位同学很坦诚,不会就要大胆地提出来,而不要冒充会,这样才能把知识学扎实,学透,大家应该向这位同学学习.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如果b算到某一位时,它的平方恰好等于5,即b是一个有限小数,那么它的平方一定是一个有限小数,而不可能是5,所以b不可能是有限小数.2.探索有理数的小数表示,明确无理数的概念思考:分数化成小数,最终此小数的形式有哪几种情况?——分数只能化成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即任何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都是有理数.3,112,458,95,54,并看它们是有限小数还是无限小数,是循环小数还是不循环小数.大家可以每个小组计算一个数,这样可以节省时间.[生]3=3.0,54=0.8,95=•5.0, •=71.0458,••=818.1112 [生]3,54是有限小数,112,458,95是无限循环小数. [师]上面这些数都是有理数,所以有理数总可以用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表示.反过来,任何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都是有理数.像上面研究过的a 2=2,b 2=5中的a ,b 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irrational number).除上面的a ,b 外,圆周率π=3.14159265…也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0.5858858885…(相邻两个5之间8的个数逐次加1)也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它们都是无理数.3.有理数与无理数的主要区别(1)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有理数是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2)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化为分数的形式,而无理数则不能.(三)、合学应用例1:填空:0.351, 4.96••-,0.4583,•7.3,-π,-71,18. 3.14159, 6, -5.2323332…,1234567891011…(由相继的正整数组成).例2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有限小数是有理数; ( )(2)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 ( )(3)无理数都是无限小数; ( )(4)有理数是有限数. ( )(四)、整理反思1.无理数的定义.2.你是怎样判断一个数是无理数还是有理数的?3.请把已学过的数怎样分类?易错点: .(五)、当堂评价1、以下各正方形的边长是无理数的是( )(A)面积为25的正方形;(B)面积为254 的正方形; (C)面积为8的正方形; (D)面积为1.44的正方形.2.已知:在下数中254 ,5,1.42••-,π,3.1416,32,0,24,2n (1)- ,-1.424224222…, (1)写出所有有理数;(2)写出所有无理数;(3)把这些数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并用符号“<”连接.(六)、变练拓展1. 设面积为5π的圆的半径为a .(1)a 是有理数吗?说说你的理由.(2)估计a 的值(精确到十分位,并利用计算器验证你的估计).(3)如果精确到百分位呢?解:∵πa 2=5π∴a 2=5(1)a 不是有理数,因为a 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而是无限不循环小数.(2)估计a ≈2.2.(3)a ≈2.24.。

甘肃省酒泉第四中学八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课程教学设计:2.1认识无理数(第1课时)

甘肃省酒泉第四中学八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课程教学设计:2.1认识无理数(第1课时)

第二章实数2.1 认识无理数⑴【课程标准要求:】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求实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

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教材分析】《认识无理数》是北师大版教科书八年级(上)第二章《实数》的第一节。

本节内容安排了2个课时完成,第1课时让学生感受无理数的存在,初步建立无理数的印象,结合勾股定理知识,会根据要求画线段;第2课时借助计算器感受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会判断一个数是无理数。

本课是第1课时,学生将在具体的实例中,通过操作、估算、分析等活动,感受无理数的客观存在性和引入的必要性,并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有理数。

【学情分析】通过前一章《勾股定理》的学习,学生已经明白什么是勾股数,但也发现并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的边长都是勾股数,甚至有些直角三角形的边长连有理数都不是,例如:①腰长为1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底边长不是有理数,②两条直角边分别为1,2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不是有理数,这为引入“新数”奠定了必要性。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⑴通过拼图活动,感受客观世界无理数的存在,及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引入的必要性。

⑵能判断给出的数是否为有理数,并能说出理由。

过程与方法:经历无理数发现的过程,感知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不同于有理数的数。

情感与态度:学生亲自动手做拼图活动,增强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会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有理数。

【教学难点:】把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的动手操作过程,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有理数。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21—22完成下列问题1、学习引例,准备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纸片,剪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完成3个问题。

2、完成“做一做”的三个问题。

3、完成随堂练习,习题2.1。

二、课内检测1、数和数统称为有理数。

整数分为;分数分为。

2、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长是()A、整数B、分数C、有理数D、无理数3、如图,直角三角形中,x2= ,x= ,x(填是或不是)有理数;y2= ,y(填是或不是)有理数。

最新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1 认识无理数(第1课时)》精品教学课件

最新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1 认识无理数(第1课时)》精品教学课件
探究一: 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两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
把两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通过剪、拼,设法 得到一个大正方形
1 1
1 1
探究新知
方 法 一1 1源自究新知方法a

思考:设大正方形的边长为a,则a满足什么条件?
a2=2
探究新知
a a2=2
探究二:
1.a可能是整数吗?说说你的理由. 2.a可能是分数吗?说说你的理由.
课堂检测
能力提升题
请你在方格纸上按照如下要求设计直角三角形.(所作三 角形的各个顶点均在格点上) (1)使它的一边为有理数,另两边边长不是有理数; (2)使它的三边边长都是有理数.
课堂检测
能力提升题
解:(1)如图1所示. (2)如图2所示.
图1
图2
课堂检测
拓广探索题
在下列4×4的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为1,请在 每一个图中分别画出一条线段,且它们的长度均表示不等的非 有理数.
①因为22=4,32=9,4<5<9,所以b不可能是整数.
②没有两个相同的分数相乘得5,故b不可能是分数. ③因为没有一个整数或分数的平方为5,所以b不是有理数.
探究新知
归纳总结
用生命换来的新数
像上面讨论的数a,b都不是有理数,而是另一类数—无理数.
早在公元前,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皆“数”,即“宇宙 间的一切现象都能归结为整数或整数之比”.但是这个学派中的一个叫希 伯索斯的成员却发现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不能用整数或整数之 比来表示,这个发现动摇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信条,据说为此希伯索斯 被投进了大海,他为真理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真理是不可战胜的, 后来古希腊人终于正视了希伯索斯的发现.也就是a2=2中的a不是有理数.

认识无理数教学设计

认识无理数教学设计


教学难点 对拼图得出的面积为 2 的正方形边长 a 是个什么样的
数的探究过程。
(5)教学方法 (学法)
“引导探索法”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 教学环节 1 教学内容 创设情境引出质疑
教师活动 ①讲述毕达哥拉斯“万物皆数”的故事
②除了有理数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数呢?
(6)教 学 过 程
为后面学习二次根式、二元一次方程打下基础,在初中数学中 占有重要地位。
①通过拼图活动,让学生感受无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
和引入的必要性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 能
②运用有理数的有关知识,通过逻辑推理判断一个数
是否为有理数
③结合勾股定理知识,会根据要求画线段
过程与方 法
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让其经历剪拼,观察、实验、
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系列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源于生
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实际意义,激发学生学习
的热情。
①让学生参与无理数发现的过程,感知生活中无理数
(4)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②能够运用有理数的知识判断给出的数是否为有理
教学环节 3 教学内容 实例剖析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例 1:如图,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边的正 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设该正方形的边长为 b,b 满足什么样条 件?③b 是有理数吗?
S ?
2
1
教师活动 例 2:.如图,正三角形的边长为 2,高为 h,
h 可能是整数吗?可能是分数吗?
A

h
教学环节 4
教师 王丽
2.1 认识无理数 (第 1 课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2.1《认识无理数》说课稿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2.1《认识无理数》说课稿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2.1《认识无理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认识无理数》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2.1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概念和实数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生对实数系统的一次重要扩展。

无理数是实数的一个子集,它不能表示为两个整数的比例,其小数部分是无限不循环的。

这个概念的引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数的概念,也为后续的三角函数、微积分等数学分支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实数和有理数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无理数的概念和性质,他们可能是初次接触,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意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具体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接受无理数的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无理数的概念,掌握无理数的性质,能够识别和估算无理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让学生体验发现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无理数的概念和性质。

2.教学难点:无理数的理解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和数学软件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测量物体长度时遇到无法精确测量的情况,引出无理数的概念。

2.新课讲解:讲解无理数的概念,通过具体的例子和数学性质,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无理数。

3.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无理数的概念和性质解决问题。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索无理数的性质,分享自己的发现。

5.总结提升:对无理数的概念和性质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无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无理数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包括无理数的概念、无理数的性质和无理数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2.1《认识无理数》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2.1《认识无理数》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2.1《认识无理数》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无理数》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无理数的概念,理解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关系,以及掌握一些估算无理数大小方法。

教材通过引入π和√2等实际例子,帮助学生建立起无理数的直观印象,进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发现无理数的特点和性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相关知识,对数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无理数的概念和性质可能感到陌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具体的例子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无理数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无理数的概念,理解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关系。

2.能够运用逼近法估算无理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无理数的概念和性质。

2.难点:理解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关系,以及运用逼近法估算无理数的大小。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实际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自主发现无理数的特点和性质。

3.采用讲解法,教师详细讲解无理数的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准备计算器、纸张等学习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π和√2的实际应用场景,如圆的周长和物体尺寸的测量等,引发学生对无理数的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π和√2是什么类型的数?”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观点。

2.呈现(15分钟)教师讲解无理数的概念,通过PPT展示无理数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了解无理数的特点。

同时,举例说明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关系,如π和√2都是无理数,而2和3是有理数。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如何估算无理数的大小?”引导学生运用逼近法估算无理数的大小。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八上 2.1.1 认识无理数(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八上 2.1.1 认识无理数(一)教学设计

2.1.1 认识无理数(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认识无理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二章《实数》的第一节. 本节内容安排了2个课时完成,第1课时让学生感受数的发展,建立无理数的概念,第2课时借助计算器感受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会判断一个数是无理数.这是第1课时,学生将在具体的背景中,通过操作、估算、分析等活动,感受无理数的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引入的必要性,并能判断一个数是无理数,并能说出理由.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拼图活动,让学生感受无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引入的必要性.2.能判断给出的数是否为无理数,并能说出理由.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生亲自动手做拼图活动,感受无理数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2.通过回顾有理数的有关知识,能正确地进行推理和判断识别某些数是否为有理数、无理数,训练他们的思维判断力.3.借助计算器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并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情感与态度目标1.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大家学习数学的热情.2.引导学生充分进行交流,讨论与探索等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与钻研精神,借助计算器进行估算.3.了解有关无理数发现的知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为真理而奋半的献身精神.(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经历无理数发现的过程,感知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不同于有理数的数.2.会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有理数,是否不是有理数.3.用计算器进行无理数的估算.(三)教学难点1.把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的动手操作过程.2.无理数概念的建立及估算.3.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有理数.四、教学学法1.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发现与合作交流相结合.2.课前准备:多媒体,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剪刀,短绳.五、教学过程:本节课设计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章节引入;第二环节:本节引入;第三环节:活动探究;第四环节:献身科学,执着追求;第五环节:课时小结;第六环节:作业布置.第一环节:章节引入内容:a .小红是刚升入八年级的新生,一个周末的上午,当工程师的爸爸给小红出了两个数学题:(1)两个数3.252525……与3.252252225……一样吗?它们有什么不同?(2)一个边长为6cm 的正方形木板,按如图的痕迹锯掉四个一样的直角三角形.请计算剩下的正方形木板的面积是多少?剩下的正方形木板的边长又是多少厘米呢?你能帮小红解决这个问题吗?b .你能求出面积为2的正方形的边长吗?你知道圆周率π的精确值吗?它们能用整数或分数(即有理数)来表示吗?意图: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将发现,现实生活中存在不同于有理数的数,从而感受到需要学习新的数,激发学生的求知识欲望. 效果:通过对实际问题的了解、解决,感受实际生活中需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出本章课题《第二章 实数》.第二环节:复习引入内容:a .阅读下面的资料,在数学中,有理数的定义为:形如p q 的数(p 、q 为互质的整数,且p ≠0)叫做有理数,当p =1,q 为任意整数时,有理数p q 就是指所有的整数,如:12- =-2等,当p ≠1时,由p 、q 互质可知,有理数p q 就是指所有的分数,如711,-71,-235等,综上所述,有理数就是整数和分数的统称.请用上述材料中所涉及的知识证明下面的问题:a .直角边长分别为3和1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是不是有理数?b.复习前面学过的数,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有理数范围是否满足实际生活的需要呢? 意图:回顾前面学过的数和范围,为数的扩充和发展做好铺垫,也可由问题a 直接进入本课的学习.效果:学生通过知识回顾,再次感受数的扩充和发展的必要,为学习本节课在知识上、情感上作好准备.第三环节:活动探究(一)发现新数内容:将课前已准备好的两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剪一剪,拼一拼,设法得到一个大正方形.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其中一种剪拼过程,并抛出下面的议一议:(1)设大正方形的边长为a,a应满足什么条件?(2)满足:a2=2的数a是一个什么样的数?a可能是整数吗?说明你的理由?(3)a可能是分数吗?说说你的理由?引出课题《认识无理数》意图:让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发现问题,感受数不够用了,感受无理数的产生的现实背景和必然性,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性推理能力.效果: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两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组讨论,a2=2中的a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本环节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推理能力,初步感受a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二)感受新数的广泛性内容:面积为5的正方形,它的边长b可能是有理数吗?说说你的理由。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2.1 认识无理数教案1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2.1  认识无理数教案1

2.1认识无理数1.了解无理数的概念及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重点)2.会对一个无理数进行估算.(难点)一、情境导入拼图发现新数——无理数请大家四个人为一组,拿出自己准备好的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纸片和剪刀,按虚线剪开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因为两个小正方形面积之和等于大正方形的面积,所以根据正方形面积公式可知a2=2,那么a是整数吗?a是分数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无理数的概念及认识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有理数?哪些是无理数?3.14,-53,0.58··,-0.125,-5π,0.35,227,5.3131131113…(相邻两个3之间1的个数逐次加1).解析:准确理解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概念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任何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都是有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称为无理数,故-5π,5.3131131113…是无理数,其他都是有理数.解:有理数:3.14,-53,0.58··,-0.125,0.35,227;无理数:-5π,5.3131131113…(相邻两个3之间1的个数逐次加1).方法总结:有理数与无理数的主要区别.(1)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而有理数可以用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表示.(2)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化为分数形式,而无理数则不能.探究点二:借助计算器用“夹逼法”求无理数的近似值正数x满足x2=17,则x精确到十分位的值是________.解析:已知x2=17,所以4<x<5,4.12=16.81<17,4.22=17.64>17,所以4.1<x<4.2.又因为 4.122=16.9744<17,4.132=17.0569>17,所以4.12<x<4.13.故x精确到十分位是4.1.方法总结:估计x2=a(a>0)中的正数x各位上的数字的方法:(1)估计x的整数部分,看它在哪两个连续整数之间,较小数即为整数部分;(2)确定x的十分位上的数,同样寻找它在哪两个连续整数之间;(3)按照上述方法可以依次确定x 的百分位、千分位、…上的数,从而确定x 的值.三、板书设计无理数⎩⎪⎨⎪⎧定义:无限不循环小数识别让学生通过估计、借助计算器进行探索和讨论,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无限逼近的数学思想,得到无理数的概念;同时引导学生回顾旧知、探索新知,形成一定的数学探究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类和归纳的思想,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导入一:
七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知道了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考虑下面的问题:
(1)一个整数的平方一定是整数吗?
(2)一个分数的平方一定是分数吗?
[设计意图]做必要的知识回顾,为第二环节埋下伏笔,便于后续问题的说理,为后续环节的进行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导入二:
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长为1,那么它的斜边长等于多少?利用勾股定理计算一下.
【总结】我们在小学学了非负数,在七年级发现数不够用了,引入了负数,即把小学学过的正数、零扩充到有理数的范围,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那么有理数范围是否能满足我们实际生活的需要呢?
第二环节:新知构建
探究活动
[过渡语]我们研究一下下面的问题.
1.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1和2,算一算斜边长x的平方 ,并提出问题:x是整数(或分数)吗?
2.把边长为1的两个小正方形,通过剪、拼,设法拼成一个大正方形,你会吗?
出示教材P21图2 - 1.
图2 - 1是两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剪一剪、拼一拼,设法得到一个大的正方形.
问题1:拼成后的正方形是什么样的呢?
问题2:拼成后的大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问题3:若新的大正方形边长为a,a2=2,则:①a可能是整数吗?②a可能是分数吗?
【总结】没有两个相等的整数的积等于2,也没有两个相等的分数的积等于2,因此a不可能是有理数.
[设计意图]选取客观存在的“无理数”实例,让学生深刻感受“数不够用了”.巧设问题背景,顺利引入本节课题.
[过渡语]前面的问题中,我们都不能用有理数来表示,再看下面的问题.
思路一
(1)如图所示,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2)设该正方
形的边长为b,b满足什么条件?
(3)b是有理数吗?
【问题解答】(1)由勾股定理可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的平方为5,所以正方形的面积是5.
(2) b2=5.
(3)没有一个整数或分数的平方为5,也就是没有一个有理数的平方为5,所以b不是有理数.
思路二
在下列正方形网格中,先找出长度为有理数的线段,再找出长度不是有理数的线段.
【问题解答】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可得,长度为有理数的线段有AB,EF.长度不是有理数的线段有CD,GH,MN.
[设计意图]创设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新数”(无理数)的存在,从而激发学习新知的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无理数产生的过程,确定存在一种数与以往学过的数不同,了解学习“新数”的必要性.
[过渡语]我们所学的有理数已经不够用了,需要再扩大数的范围,先在数轴中感受一下.
[知识拓展]正方形网格中的线段既可以表示有理数,也可以表示有理数之外的数.数轴上的点可以表示有理数,也可以表示有理数之外的数.比如正方形OCBA的对角线长度就不是有理数,数轴上的点P 表示的就是这个非有理数.网格上长方形(包括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都不一定是有理数.
第三环节:课堂小结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证实了确实存在不是有理数的数.
第四环节:检测反馈
1.在直角三角形中两个直角边长分别为2和3,则斜边的长()
A.是有理数
B.不是有理数
C.不确定
D.4
答案:B
2.下列面积的正方形,边长不是有理数的是()
A.16
B.25
C.2
D.4
答案:C
3.在右面的正方形网格中,按照要求连接格点的线段:长度是有理数的线段为,长度不是有理数的线段为.
答案:略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