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课堂背景下学生先学环节的实施策略开题报告
德育开题报告实施方案
德育开题报告实施方案一、前言。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当前社会风气日益浮躁的情况下,学校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我们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案。
二、目标。
1.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念;2.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3.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实施方案。
1. 制定德育教育计划。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德育教育计划,包括德育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的具体安排。
明确德育工作的重点和重要环节,确保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2. 加强师资培训。
组织学校教师参加德育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德育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
鼓励教师参与德育教育研讨活动,增强教师的德育教育意识和责任感。
3. 创建德育教育氛围。
通过开展德育主题班会、德育教育活动周、德育教育主题演讲比赛等形式,营造浓厚的德育教育氛围。
倡导学校全体师生积极参与德育教育活动,共同营造和谐、文明、有序的校园环境。
4. 强化家校合作。
积极开展家长会、家访等活动,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鼓励家长参与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德育成长,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5. 建立德育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学生德育评价体系,从多个角度、多个维度全面评价学生的德育水平。
通过德育评价结果,及时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总结。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长远利益。
我们将按照上述实施方案,不断加强德育工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希望全体师生和家长共同努力,共同关注学生的德育成长,共同营造和谐、文明、有序的校园环境。
《初一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情境设计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初一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情境设计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从教师的情况来看:教材的频繁变化使教师很难对整个初中教学内容有一个全面的掌握。
大多数老师对教材吃得不透;教学方法陈旧,教师多采取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没有把学生看作是认识的主人,只注重了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没有注重学习过程;只注重教师讲授,而没有注重学生的思维活动。
从学生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兴趣不浓,不少学生均认为道德与法治课内容空洞,枯燥无味,学起来没劲;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比较单一,大都是运用传统的学习模式:缺乏理解性学习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生认为思想品德是开卷考试,平时不用努力学习,到了考试时只管翻书就行了,因此平时都不在思想品德课上花时间。
基于这些问题,我提出“初一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情景设计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
在道德与法治课上要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恰当的教学情景,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情景,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并将真实情景中蕴涵的道理吸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最终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目标。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从何而来?创设恰当的情境不失为一种良方。
好的情境教学能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热情。
2.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供一定的刺激模式激起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拨动学生的心弦。
点燃学生好奇的火花。
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一旦处于积极状态,他们就会感到发现问题的快乐,解决问题的喜悦。
3.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好方法,从而唤起学生追求真理、向往崇高、探索未来的热情,落实《道德与法制》课程理念,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4.同时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密切师生关系,使教与学更加协调,能有效消除学生学习中紧张心理,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学效果。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情境教学法以情境为载体,教师以现行教材为基本内容,以学生周围生活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选择合适而典型的材料,创设生动而具体的场景,其中包括实体情境、模拟情境、语表情境、想象情境及推理情境,以此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向,强化学生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升华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地发展。
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思考的开题报告
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思考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思想品德课是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然而,由于其抽象、理论性强的特点,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导致课堂效果不佳。
因此,如何实施有效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是当前初中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提高学生思想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的迫切需求。
二、已有研究综述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了许多研究。
例如,国内学者钱睿在其《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教法探析》中,提出了情景模拟教学、讨论式教学和案例分析教学等有效的教学策略。
国外学者Yao和Liu在其文章中也探讨了讨论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和多样化教学等方法。
然而,这些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针对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尤其是针对中国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育需求,还有很多空白和不足。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本文旨在通过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际操作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和全面发展。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 分析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和教育目标;2. 总结和归纳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和难点;3. 探讨针对初中学生认知特点和教育需求的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包括情景模拟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多媒体教学等;4. 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实验,传统教学法和新型教学方法进行对比分析;5. 归纳和总结有效教学方法和实践经验,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四、研究方法和步骤本文将采用文献资料法、实证研究法、课堂实验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1. 整理和分析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相关的教材、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南,并对其特点和教育目标进行分析;2. 统计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研究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问题和困难;3. 设计思想品德课教学实验,选取不同教学策略和方法,在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群体中进行课堂实验,并进行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4. 对比分析不同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课堂效果,总结有效教学方法和实践经验;5. 提出相关建议和改进建议,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情境创设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情境创设策略研究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以讲授为主,缺乏生动性和实践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情境创设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目的与问题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索有效的情境创设策略,以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解决以下问题:1. 如何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创设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2. 如何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和法治意识?3. 如何评估情境创设策略的实施效果,为后续的教学改进提供依据?三、研究内容与方法本研究将围绕以下内容进行展开:1. 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确定情境创设的需求和方向。
2. 探究情境创设策略的具体实施方法,包括情境设计、实施过程、学生参与等方面。
3. 通过观察、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收集数据,分析情境创设策略的实施效果。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行动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预期成果与贡献本研究预期能够得出以下成果:1. 提出一套适用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情境创设策略,为教学实践提供指导。
2. 通过实证研究验证情境创设策略的有效性,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3. 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效果和兴趣,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本研究对于改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推动教育领域的创新发展。
五、研究计划与安排本研究将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进行:1. 第一阶段:文献综述与理论构建(XXXX年XX月XXXX年XX 月)在这一阶段,我们将对现有的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情境创设策略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了解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依据。
学校德育开题报告
学校德育开题报告学校德育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学生的道德教育问题一直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道德困境和挑战,如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暴力游戏的误导、个人主义思想的抬头等。
因此,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学校德育的有效性,寻找提高德育效果的方法和途径。
具体来说,研究目的包括:1、了解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和问题;2、探究学校德育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影响;3、寻找提高学校德育效果的方法和途径;4、为教育部门和学校提供有关德育工作的建议。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1、文献综述: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学校德育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2、问卷调查: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德育工作的看法和意见;3、个案研究:选择若干所学校作为个案研究对象,深入了解其德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和效果;4、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以揭示学校德育工作的特点和问题。
四、研究步骤本研究将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准备阶段:进行文献综述和制定研究计划;2、实施阶段:进行问卷调查和个案研究;3、分析阶段: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处理;4、结论阶段:总结研究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成果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为教育部门和学校提供有关德育工作的参考和建议,促进德育工作的改进和发展;2、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3、推动教育领域对德育工作的研究和探讨,促进德育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六、参考文献将在研究过程中涉及的文献资料进行列举。
七、致谢感谢对本研究提供支持的相关单位和个人。
《九年级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九年级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开题报告通过本课题研究,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理念;探索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构建有实效性的新课堂教学策略;全面推进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主的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提高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开展课堂教学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课题研究背景:(一) 研究背景: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应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和追求。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以及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课堂实效性不高,教学中教师忽视问题意识的培养,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思维僵硬,这样的知识不但没有生命力,也不可能成为人的智慧。
因此课堂教学中必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必须注重学生问题的开发,必须要有活生生的思想品德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着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标准根据思想品德教育目标,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力求增强课堂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由于九年级的特殊性更需增强课堂的实效性。
九年级学生处于人生第一个转折点,通过九年级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的探究和实践,能促使学生更好的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促进九年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为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做铺垫。
从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来看,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主动适应学生的学,适应新的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因此,探索九年级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和方法,引起学习方式的改变,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选题意义。
德育开题报告(5篇)
德育开题报告(5篇)【篇一】德育开题报告《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研究》课题,已经聊城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正式列为聊城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
今天我们召开课题开题会,对课题的研究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从现在起,全面启动课题的研究工作。
一、课题的提出自全国“九五”规划实施以来,全国中小学德育课题研究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在各级科研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各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德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广大小学生热爱祖国,积极上进,刻苦学习,朝气蓬勃,乐于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
但是,也应该看到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小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德育工作还不适应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新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思想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滞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没有形成符合社会发展、学生年龄特点及品德形成规律的具体、连贯、层次化的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在教育方法上,多单项、直接、正面灌输或简单的照本宣科,教育的针对性不强。
在一些学生仍然存在“是非观念模糊、法制观念淡薄、缺乏理想追求、自我中心严重、自控能力差、知行脱节”等问题。
因此,加强“学校德育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研究”这一课题是刻不容缓的。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开展德育实效性研究就是要探索提高德育效果的途径,本课题的意义就在于通过研究找到如何使学校的德育有效,如何让学生信服学校的德育。
通过研究从理论上弄清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了解当前学校、家庭、社会在学生德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找出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上阐述学校、家庭、社会如何相互配合已取得德育的最大效果,探讨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科任教师之间如何相互配合以提高学校德育效果,摸索学校有效开展德育的最佳方法。
在实践上,一是通过研究探索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的互相促进的学生德育工作网络机制,使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与学校的教育相互协调、良性互动、形成合力,防止5+2=0现象的发生,建立起第一道防线。
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在当代社会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小学阶段是孩子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旨在探索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
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具体目标包括:(1) 分析小学生的品德发展状况和需求;(2) 设计符合小学生特点和需求的品德课程;(3) 实施品德课程,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
3. 研究内容(1) 小学生的品德发展状况和需求分析通过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小学生的品德发展状况进行调研,了解他们的品德需求和存在的问题。
(2) 小学品德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品德课程,包括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确定、教材的编写等。
(3) 小学品德课程的实施在实验班级进行品德课程的实施,教师根据设计好的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并充分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4) 效果评估通过观察和测评等方法,对课程实施的效果进行客观评估,以检验品德课程对学生品德素养的影响。
4. 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小学品德课程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
(2) 问卷调查:设计问卷,对小学生的品德发展状况和需求进行调查,采集数据。
(3) 实验研究:选取实验班级进行品德课程实施,观察学生的表现,并进行效果评估。
5. 研究意义(1) 填补研究空白:目前国内对小学品德课程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将填补这一研究空白。
(2) 提高教育效果:通过研究,可以为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有益的经验和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3) 培养良好品德: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可以促进学生的良好品德养成,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 预期结果预期本研究能够深入分析小学生的品德发展状况和需求,设计出符合其特点和需求的品德课程,并通过实施和评估,验证品德课程对学生品德素养的影响。
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导入的课堂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导入的课堂教学研究开题报告《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导入的课堂教学研究》开题报告神木县大柳塔初级中学宋彦彬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初中思想品德知识具有广泛的渗透性,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
因此,思想品德学科本身的重要地位显而易见。
尤其现阶段,初中思想品德做为中考科目其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因为其教材内容理论性强、较抽象乏味,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能让学生及时体验到学习后的用处,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而且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的动机、目的不明确,使得学习兴趣不浓,造成教学效果低下的现象,也难以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智育和德育双重功能。
因此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怎样在这不利的条件下,搞好教学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堂课的开头十分重要,正确、巧妙地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使之主动愉快地进行学习,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求知欲强,活泼好动,富于想象等心理特点,精心编制导言、设计新课的导入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也是我们研究课堂导入有效性的实践性要求。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感兴趣,愿意学习这门课程,这是我们每一位思想品德教师期待的。
因此,如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思想思想品德课成绩的关键。
为了解决部分学生厌学、困学现象,教学必须灵活选择与恰当运用教学策略,以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因此,我们结合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特点,将《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导入的课堂教学研究》作为我们研究的小课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现阶段,初中思想品德做为中考科目其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因为其教材内容理论性强、较抽象乏味,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能让学生及时体验到学习后的用处,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而且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的动机、目的不明确,使得学习兴趣不浓,造成教学效果低下的现象,也难以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智育和德育双重功能。
德育开题报告题目模板范文
德育开题报告题目模板范文研究背景和意义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教育一直备受关注。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更要重视德育教育的实施。
当前,我国青少年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例如社交能力不足、自控力不足、焦虑症状增多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德育教育的加强和实施。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实施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社交能力。
研究主要以中学德育教育为研究对象,旨在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可行性实施建议。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为:1.探究中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分析德育教育的实施策略,寻求可行性建议。
3.提高学生德育素质水平,并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教材、研究报告等资料,探究德育教育的理论基础、发展历程、现状及存在问题等相关内容。
2.调查问卷法:通过问卷收集学生和教师对德育教育的认知、实施效果及存在问题等数据,从而获取定量数据。
3.专家咨询法:通过专家咨询实施策略,以探究实施德育教育可行性建议。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主要探讨以下三个部分:1.中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通过文献资料法与调查问卷法,分析现阶段中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如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管理等。
2.德育教育的实施策略。
通过文献资料法,分析德育教育的实施策略,如课程设置、教育方法、考试评价等。
3.中学德育教育的可行性建议。
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和专家咨询法,提供可行性建议,如重视教师培训、加强教育督导等。
预期成果与意义通过本研究,从各个方面入手,深入探究中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给出实施策略和可行性建议,旨在提高中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促进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发展,进一步弘扬基本国情,加强国家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建设,提升国家整体素质。
小学道德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道德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开题报告2、研究小学语文“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实施方法,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3、通过实验研究,比较“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语文研究兴趣、研究水平和研究效果的影响,探索适合小学语文教学的最佳教学模式。
4、总结和推广“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经验和教学成果,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四、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研究将采用实验研究、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结合课堂观察和案例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小学语文“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研究。
具体技术路线如下:1、收集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有关小学语文“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和成果。
2、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对象和实验内容,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标准。
3、实施实验教学,采集实验数据,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4、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和教师对“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态度和看法。
5、总结实验结果,分析教学模式的优缺点,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推广“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
五、预期成果和创新点1、通过实验研究,探索小学语文“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实施方法,形成适合小学语文教学的最佳教学模式。
2、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3、推广“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4、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将“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方式引入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索适合小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通过有效的教学,引导学生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方式。
这种研究方式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个性,让学生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整理分析材料、表达和交流研究成果的能力,形成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改进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
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改进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依据思想政治课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学生思想道德、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思想政治课教育亟需面对新的挑战,采用更为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才能真正实现其应有的教育效果。
因此,对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进策略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改进策略进行研究,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实现思想政治课教育的有效性。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针对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挑战,选取以下内容进行研究:1.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2.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改进策略探讨3.基于改进策略的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实践探索4.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改进策略的效果评价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案例研究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研究。
1.文献资料分析: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收集和整理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分析教学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2.案例研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实践案例,分析其教学策略和效果,比较不同教学方式的优缺点。
3.问卷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学生和教师对于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看法和意见,并通过数据分析,了解改进策略在实施中的效果。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进。
通过研究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改进策略,为教师提供适合教学实践的有效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2.推动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建设。
通过研究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改进策略,为课程建设提供具有理论和实践支撑的依据,为改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体系和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3.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发展。
通过改进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方式和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全面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发展。
先学环节的导学策略
“先学”环节教师的导学策略郑州四十三中翟惠瑜一、为什么要“先学”?英语里有这样一句格言:“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要是演示给我,我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
”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去探究、体验、发现、感悟的过程,教师是无法包办代替的。
针对我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学习基础差、教师“讲风”过盛、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被剥夺的现象,对道德课堂具体流程“先学——展示——反馈”中“先学”环节教师导学策略的探究无疑成为学习方式重建的有力支撑。
二、为什么要“导学”?“先学”是指学生在老师积极引导下带着老师布置的任务、有既定目标地进行自我实践、自我探究、自主学习,体现了学生的自主精神。
学生在课堂上的“先学”,离不开老师积极的引导,没有目的、没有内容、没有任务的“先学”是毫无意义的。
三、教师如何“导学”?“先学”中教师的引导一定要引在关键处、导在合适处,体现方向性与策略性。
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我校教师在“先学”环节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导学”策略:1.目标导学:在学生自学前,教师先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方法,让学生紧紧围绕目标进行自主学习。
这种策略一般适用于学生整体把握基础知识时的“独学”。
如宋菊霞老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新文化运动》一课时围绕学习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代表人物、开始的标志、内容、影响等基础知识”明确了这样几个自主学习要求:①根据学习目标1自学教材,把知识点划在书上;②把疑难问题标记出来,以便小组讨论时解决;③选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如目录式、表格式、提纲式、年代尺式等)制作本课的知识结构图表。
这样的指导既有自学目标,又有自学方法,还有评价检测,有利于学生高效梳理出本课的知识框架。
2.问题导学:在学生自学前,教师将课堂学习的难点、疑点、易错点用问题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自我探究与自主学习。
这种策略一般适用于学生解决重、难点知识时的“对学”与“群学”。
如王鹏老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中位数与众数》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就设置了以下两个问题让学生探究:①从字面意思看,大家觉得什么是中位数,众数呢?②某公司营销部员工的月工资如下:经理说:我公司员工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为3400元。
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开题报告3篇
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开题报告3篇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开题报告第1篇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全球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充实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意味着精神世界的丰富,也不能避免价值观的失落。
因此,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十分关注教育的道德文化层面,强调儿童品德的培养,道德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倍受重视,从而促使品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世界发达国家都在加强道德教育研究,加快德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为我国小学品德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丰厚的借鉴经验。
例如,1989年日本文布省颁布的新教学大纲,对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均进行了调整。
为培养具有”自主性的日本人”,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现适切性,力求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相吻合;道德教育的实现方式体现阶段性,由低年级体验性活动逐步向高年级反思性活动推演。
1994年,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将品格教育列为各国教育应进一步努力的首要方面之一。
1996年美国的第二次教育高峰会议和1997年总统的《国情咨文》都强调了青少年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英国在1999年9月颁布的课程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应肯定真理、正义、诚实、信任、责任感等美德。
我国一贯有重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传统,从1981年开设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以来,品德教育改革无论在理念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始终没能有效地实现理念和操作的实践性整合,成为导致品德教育实践中的知识化、简单化、去生活化、成人化倾向的原因之一。
课程作为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中介,必然承担着改变德育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偏低的责任。
值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加强小学品德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势在必行。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将以在实验区试教的新教材为依托,围绕小学品德课程建设展开,验证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探索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体系。
德育教育开题报告
德育教育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德育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德育教育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尤其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品德修养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因此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然而,当前的德育教育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教育体制在许多方面更加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而忽视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其次,社会风气的变化和家庭教育的不足,导致了学生道德品质的下降。
另外,一些学校缺乏科学有效的德育教育方法,使得教育结果和效果不尽人意。
因此,本研究将对德育教育进行深入研究,以探索提高学生德育素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索有效的德育教育模式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品德修养。
具体目标包括:•分析当前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探讨现行教育体制下的德育教育策略;•研究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和作用;•提出针对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德育教育改进措施。
通过这些目标的实现,本研究将为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和培养他们的品德修养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3.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和步骤:3.1 研究内容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对现有文献和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和分析,以了解当前德育教育的研究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基于分析结果,提出改进现行德育教育的策略和方法;•指导和实施一项德育教育实践项目,评估其效果和影响。
3.2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实施:•文献综述:对相关文献和研究进行系统综述和分析,以获取相关信息和数据;•访谈调查:通过访谈教育专家、教师和学生,了解他们对德育教育的看法和建议;•实施实践项目:根据研究结果和分析,设计和实施一项德育教育实践项目,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
通过以上方法和步骤,本研究将获取到有关德育教育的相关信息和数据,并为改进德育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4.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当前德育教育的问题和挑战进行深入分析,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探索有效的德育教育策略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品德修养;•为学校和家庭教育提供科学有效的德育教育模式和方法。
大学生道德学习实施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
大学生道德学习实施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大学生道德学习实施策略研究研究背景:道德教育一直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
尤其是在大学时期,道德教育更应该得到重视。
但是,目前大学道德教育普遍存在课程与实践脱节、教育内容单一等问题,导致学生对道德教育缺乏兴趣和认同感,甚至存在道德失范的情况出现。
因此,研究大学生道德学习实施策略,对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价值。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道德学习实施策略,挖掘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提高道德素养和思想品德。
研究内容:1. 大学生道德学习现状分析2. 大学生道德学习实施策略研究3. 大学生道德学习实施策略的有效性分析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调研法、实证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结合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进行研究。
研究意义:本研究可以为大学生道德学习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为教师和大学管理者提供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预期成果:本研究预期可获得以下成果: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成功案例、适合大学生的道德学习实践策略、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道德学习实践方式、大学道德教育改进建议。
研究计划:第一年:1. 研究已有的道德学习实施策略,重点关注其成功案例。
2. 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对于道德学习的观念和态度。
3. 进行深度访谈,了解教师对于道德教育的看法和方案,以及学生对于各种道德学习方法的评价和提出的建议。
第二年:1. 进一步分析道德学习实践策略的特点与优点,并与已有案例进行比较和归纳总结。
2. 根据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结果,总结大学生对于道德学习实践策略的需求。
3. 提出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道德学习实践方式。
第三年:1. 针对已有的道德学习实践策略进行评价,总结优缺点。
2. 提出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道德学习实践方式,并进行有效性分析。
3. 提出改进大学道德教育的建议。
参考文献:1. 宋振锋. 道德教育: 一个解读与应用的实践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 2008.2. 王勇. 道德教育与社会主义事业[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007年03期.3. 李欣华. 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途径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10:110.4. 陈春燕.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大学生道德教育[C].2019教育信息化与教育评价国际论坛, 2019.。
当代大学生的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的开题报告
当代大学生的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传统道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道德观念的淡化,传统道德教育也面临许多挑战。
尤其是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物质文化丰富的社会,传统道德教育更加需要不断地适应变化。
在这种背景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阶段,承担着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
因此,大学生的传统道德教育是刻不容缓的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展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当代大学生的优秀传统道德教育,具体研究目的如下:1. 对传统道德的内涵进行深入了解,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及作用。
2. 探究当代大学生的传统道德观念、器重点及误区,深入了解大学生道德素质方面的需求和问题。
3. 分析大学教育环境及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传统道德教育的影响。
4. 通过多种手段和渠道开展优秀传统道德教育,提升大学生传统道德素质。
三、研究内容1. 传统道德的内涵与特点2. 当代大学生传统道德观念的现状及其误区3. 大学教育环境对传统道德教育的影响4. 社会环境对传统道德教育的影响5. 开展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实证研究法和文献资料法。
实证研究法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调研等方法,了解大学生传统道德教育的现状和需求。
同时,本研究也将通过文献资料法,对相关的文献和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深入理解传统道德的内涵和特点,探讨大学生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的实际操作方法和策略。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对于推动传统道德教育的发展,提高大学生传统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对于大学生传统道德教育的现状有明确的定位和深入的探讨,有助于真正了解道德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2. 研究结果有利于制定针对大学生的传统道德教育计划,为实现传统道德教育的有效推进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3. 研究结果对于提高现代社会人文素质、推进社会文明建设、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课堂背景下学生“先学”环节的实施策略
在高三数学学科的研究》开题报告
高三数学组(理)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已经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中学教育的逐步实施和发展,各个地方都在探寻着最适合的教学方式。
“道德课堂”是新课改精神在实际运用中产生的,"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对"道德课堂"的完善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学生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条件
“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的重心在学生的学上,“先学”就是鼓励学生先自主学习,如果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疑问,就鼓励、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
“后教”指个人探究或小组合作后仍存在问题的,教师再去教。
这时的教,就是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交流对话,进行启发指导。
“后教”既可以是老师教学生,也可以是学生教学生,“先学后教”符合教学的一般规律,因为“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教师的教应在学生因“知不足”而“自反”的时刻以及“似懂非懂”的时刻,这样才能因材施教、因学生的学习程度施教,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体、全面发展。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经过“自学”、“自反”,才能“自得”。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而建构的东西,才能深刻理解、牢固掌握、学以致用、得心应手,这对他们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因此,“先学后教”要求教师由首先研究“怎么教”转到首先研究“怎么学”,由要求学生带着教师的问题学习转向学生在学习中提出自己的问题。
通过“先学”学生主动提出的问题,有以下几个好处:一是从自己的经验出发而不是教师或权威的预设,能引起兴趣。
二是学生思考的问题源于自己和同伴而不是老师和教参,能激活思维。
三、由于文本被更多的人所读解和质疑,能扩大信息量。
四、问题经过自己的思考提出,使得文本真正成为对话的媒介。
五、教学真正从学习的主体开始,从学生的未知开始,教学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课题研究是基于教师熟悉“道德课堂”的相关理论和评价体系,明确“道德课堂”中的师生关系。
课题研究者要有很高的专业水平和较强的业务能力,熟悉
高考考纲以及高考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熟悉学生的数学基础,高三下期的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学生个性特点。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如何在高三数学的复习课教学中有效实施“道德课堂”流程中的“先学”环节,怎样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设计学生“先学”导学案,怎样使学生在“先学”环节上能够充分发挥主体性和自主性,进而使高三二轮复习课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思路:课题研究计划依据不同的专题复习内容编写“导学案”,变老师的“教本”为学生的“学本”,通过课堂上学生“先学”成果的展示和课后问题的反馈,把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苦学变乐学,由单纯地依赖教师发展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最终形成师亦生、生亦师,师生相长的课堂生态,实现学生学习品质和精神品质的共同提升。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课题研究计划依据不同的专题复习内容编写“导学案”,变老师的“教本”为学生的“学本”,通过课堂上学生“先学”成果的展示和课后问题的反馈,把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苦学变乐学,由单纯地依赖教师发展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最终形成师亦生、生亦师,师生相长的课堂生态,实现学生学习品质和精神品质的共同提升。
五、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主要负责人:张彦明,男,高级教师,负责课题设计,资料收集,以及课题最后的统稿。
成员:冯丽娟,女,中教一级教师,负责课题资料收集,整理和调查,并撰写《道德课堂背景下学生“先学”环节的实施策略在高三数学学科的研究》
成员:刘静,女,中教二级教师,负责课题资料收集,整理和调查,并撰写《4月月报表》
成员:豆敬霞,女,中教二级教师,负责课题资料收集,整理和调查,并撰写《5月月报表》
六、课题研究步骤及内容
课题研究主要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2—2013.3)
认真填写课题立项申报书,搜集资料,撰写课题方案。
(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3.3—2013.6)
依据研究方案,认真开展研究:
①针对高三下期的二轮和三轮复习特点,对每一个专题编写合适的导学
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②分析实验过程情况,完善方案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3)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6—2013.7)
①进行课题实验的总结、反思。
②撰写结题报告,总结出具有特色的经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