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自然变动情况表

合集下载

绵阳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绵阳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绵阳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现将绵阳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常住人口[2]分地区、城乡及自然变动情况公布如下:一、分地区常住人地区人口数比重[3](%)人口密度[4](人)2000年2010年(人/平方公里)绵阳市4613873 100.00 100.00 227.9涪城区866727 13.15 18.79 1451.8游仙区488604 9.62 10.59 502.2三台县1042064 27.33 22.59 391.6盐亭县417221 11.09 9.04 253.6安县366802 9.48 7.95 308.5梓潼县302246 7.10 6.55 209.6 北川羌族自治县197108 3.14 4.27 63.9 平武县170959 3.68 3.71 28.6江油市762142 16.64 16.52 280.2二、城乡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5]为 1838628人,占39.85%;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775245人,占60.15%。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153919人,乡村人口减少647187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6.86个百分点。

三、常住人口自然变动情况单位:人%0地区常住人口出生人口死亡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绵阳市4613873 38425 34471 8.33 7.47 0.86 涪城区866727 5604 2973 6.47 3.43 3.04 游仙区488604 3684 2945 7.54 6.03 1.51 三台县1042064 10063 10641 9.66 10.21 -0.55 盐亭县417221 3066 3992 7.35 9.57 -2.22 安县366802 3990 2874 10.88 7.84 3.04 梓潼县302246 2534 3038 8.38 10.05 -1.67 北川197108 1981 1438 10.05 7.30 2.75 平武县170959 1358 1377 7.94 8.05 -0.11 江油市762142 6146 5193 8.06 6.81 1.25注释:[1] 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

人口统计图表模板

人口统计图表模板
资料来源:2022年(含)以前实际值;2023年(含)以后推估值为推估,2022年8月。
六、扶养比趋势2
• 另以工作年龄人口与老年人口之比观之,2022年每4.0位工作年龄人口 负担1位老年人口,至2070年将降至每1.1位即须负担1位老年人口
老年人口
工作年龄人口
2022年
4.0
2030年
2.7
2040年
2022年
(实际值)
2070年
(推估值)
说明:1.美国推估值仅至2060年。 2.2023.9依各国最新发布之数据更新上图。
韩国
( 2022
依 台湾
美国

数 据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由 高



低 义 大利

序法 国
)
日本
71.0
46.1
70.3
47.8
64.8
60.1 (2060年)
64.1 (2021年) 58.8
资料来源:2022年(含)以前实际值;2023年(含)以后推估值为推估,2022年8月。
六、扶养比趋势1
• 我国扶养比自2012年起逐年上升,依据中推估,随老年人口快速攀升, 未来扶养比亦将随之上升,2022年为42.2,预估于2060年超过100,并 持续上升至2070年之109.1
说明:扶养比系以年龄作为生产者与受扶养者之分界,计算出每百位工作年龄人口所需扶养之依赖人口数, 以提供时间变动趋势之参考,而非从经济角度观察的「抚养」情况。
• 0-14岁幼年人口减少143万人或50.9%,15-64岁青壮年人口减少860万人 或52.6%,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则增加299万人或73.3%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13地理科学2班1307079087 马登科摘要:人口是一个国家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人口的变动,影响人口的数量,人口的结构,以及生产劳动结构,进而影响经济发展,社会的进步,研究人口增长,分析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对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尤为重要。

关键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影响因素、人口政策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是反映人口发展速度和制定人口计划的重要指标,也是计划生育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它表明人口自然增长的程度和趋势。

指一定时期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用千分比来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的水平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两者之间的相对水平,,是反映人口再生产活动的综合性指标。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有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科技医疗、军事因素、文化、教育、、性别比等,自然因素有地质、气象气候因素。

(一)、社会因素,首先来看政治因素。

一、政治因素政治因素是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根本因素,对人口的在较短时间具有迅速的影响,例如: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以尽快的改变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发起大跃进”运动,基建投资急剧膨胀,不切实际的实现高指标,导致瞎指挥、浮夸风泛滥,计划部门使用夸大的数据,人力资源从农业被转移到工业,广大群众遇到了严重的困难,出现空前未有的饥荒。

中国个别省份人口变动情况:结果:由表可知,除个别省份,全国大多数省份陷入大饥荒,人口大量死亡,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极低有些省份为负,高达:-42.3‰;达到:-27.66‰;达到-25.79‰;达到:-25.58‰,劳动力数量急剧下降,经济发展滞后,人均GDP有的省份低至两位数,如仅为79元、仅为86元。

政府的政策的影响:政策对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影响具有可操作性,持久稳定,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为有效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缓解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提供了法律的保障,控制人口出生率及自然增长率。

哈尔滨市百年人口数量变动数据

哈尔滨市百年人口数量变动数据

哈尔滨市百年人口数量变动数据一、人口总量的变动(一)1898—1931年人口数量的变动1898年清朝政府测绘完成的《黑龙江舆图》记载,当时在哈尔滨一带形成了近百个村落。

1898年6月,中东铁路开工兴建,使哈尔滨的人口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东铁路工程局进驻哈尔滨,把哈尔滨地域扩大到包括香坊、秦家岗、埠头在内的范围。

傅家店当时虽然未划入哈尔滨的地域之内,但客观上已是哈尔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东铁路开工之前,在这个地域范围内的哈尔滨人口不过三五千人。

随着中东铁路从哈尔滨向东、西、南3个方向全面开工,大批劳工从四面八方进入哈尔滨;沙俄政府的官员、工程技术人员、军队也进驻哈尔滨;中国关内大量灾民络绎不绝来哈尔滨求生;各式各样的商贩也蜂拥而至。

1899年哈尔滨人口已达4万人以上。

1903年中东铁路建成通车,哈尔滨人口已达7万人以上。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哈尔滨成为沙俄的战争后方基地,大量军队在这里集结,为满足前线供应,需大批人力和物资,促使哈尔滨人口急剧增加。

1907年哈尔滨开埠,各国商人、资本家纷至沓来,使哈尔滨人口增至10万人以上。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沙俄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忙于应付战争,放松了对我国东北、特别是对哈尔滨的经济掠夺和政治侵略,加之帝国主义战争,急需大量的粮食和工业品,从而为哈尔滨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人口的增长,1916年哈尔滨人口已达十六七万人。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大批俄国地主、官僚、资本家为逃避革命的打击,蜂拥窜至哈尔滨,使哈尔滨的俄国侨民逐年成倍增加,1922年俄侨达155万人,当年哈尔滨人口增至38万人。

之后,随着外侨人口的流动,哈尔滨人口稳定在30万人左右。

20年代中期,沙俄势力被逐出哈尔滨,哈尔滨的民族工商业有所发展,人口也随之增加。

(二)1932—1948年人口数量的变动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哈尔滨,当年哈尔滨人口达40万人。

各地区人口数和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011年

各地区人口数和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011年

2011年各地区人口数和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总人口(年末)(万人) 人口出生率(‰) 人口死亡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 134735 11.93 7.14 4.79
指标Biblioteka 全 国 按地址分 北京市 2019 8.29 4.27 4.02 天津市 1355 8.58 6.08 2.5 河北省 7241 13.02 6.52 6.5 山西省 3593 10.47 5.61 4.86 内蒙古自治区 2482 8.94 5.43 3.51 辽宁省 4383 5.71 6.05 -0.34 吉林省 2749 6.53 5.51 1.02 黑龙江省 3834 6.99 5.92 1.07 上海市 2347 6.97 5.1 1.87 江苏省 7899 9.59 6.98 2.61 浙江省 5463 9.47 5.4 4.07 安徽省 5968 12.23 5.91 6.32 福建省 3720 11.41 5.2 6.21 江西省 4488 13.48 5.98 7.5 山东省 9637 11.5 6.4 5.1 河南省 9388 11.56 6.62 4.94 湖北省 5758 10.39 6.01 4.38 湖南省 6596 13.35 6.8 6.55 广东省 10505 10.45 4.35 6.1 广西壮族自治区 4645 13.71 6.04 7.67 海南省 877 14.72 5.75 8.97 重庆市 2919 9.88 6.71 3.17 四川省 8050 9.79 6.81 2.98 贵州省 3469 13.31 6.93 6.38 云南省 4631 12.71 6.36 6.35 西藏自治区 303 15.39 5.13 10.26 陕西省 3743 9.75 6.06 3.69 甘肃省 2564 12.08 6.03 6.05 青海省 568 14.43 6.12 8.31 宁夏回族自治区 639 13.65 4.68 8.9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209 14.99 4.42 10.57 注:1.本表数据根据2011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全国总人口包括现役军人数,分地区数字中未包括。3.全国总人口

各地区人口数和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006年

各地区人口数和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006年
指标
全 国 按地址分 北京市 1581 6.26 4.97 1.29 天津市 1075 7.67 6.07 1.6 河北省 6898 12.82 6.59 6.23 山西省 3375 11.48 5.73 5.75 内蒙古自治区 2397 9.87 5.91 3.96 辽宁省 4271 6.4 5.3 1.1 吉林省 2723 7.67 5 2.67 黑龙江省 3823 7.57 5.18 2.39 上海市 1815 7.47 5.89 1.58 江苏省 7550 9.36 7.08 2.28 浙江省 4980 10.29 5.42 4.87 安徽省 6110 12.6 6.3 6.3 福建省 3558 12 5.75 6.25 江西省 4339 13.8 6.01 7.79 山东省 9309 11.6 6.1 5.5 河南省 9392 11.59 6.27 5.32 湖北省 5693 9.08 5.95 3.13 湖南省 6342 11.92 6.73 5.19 广东省 9304 11.78 4.49 7.29 广西壮族自治区 4719 14.44 6.1 8.34 海南省 836 14.59 5.73 8.86 重庆市 2808 9.9 6.5 3.4 四川省 8169 9.14 6.28 2.86 贵州省 3757 13.97 6.71 7.26 云南省 4483 13.2 6.3 6.9 西藏自治区 281 17.4 5.7 11.7 陕西省 3735 10.19 6.15 4.04 甘肃省 2606 12.86 6.62 6.24 青海省 548 15.24 6.27 8.97 宁夏回族自治区 604 15.53 4.84 10.6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050 15.79 5.03 10.76 注:1.本表数据根据2006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全国总人口包括现役军人数,分地区数字中未包括。3.全国总人口 注:1.本表数据根据2006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全国总人口包括现役军人数,分地区数字中未包括。3.全国总人口

计划生育统计口径及填表说明

计划生育统计口径及填表说明

计划生育统计口径及填表说明一、填表单位及资料来源报表起报单位为乡(镇、街道办事处)计划生育办公室,县(市、区)及以上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委员会)逐级汇总、上报,直至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乡(镇、街道办事处)计划生育办公室所填报的数据,来源所辖的村(居)委会和有关企事业单位及行政机关填写的《计划生育信息报告单》;县及县以上人口计生委所填报表的数据,来源于下一级人口计生部门上报的报表数据。

二、统计对象统计对象为填报单位所辖行政区域内具有中国国籍的常住人口,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装警察部队的现役军人及其它保密单位的有关人员除外。

常住人口包括:(一)常住在本地、户口(不含临时户口)在本地的人。

(二)常住在本地,户口待定的人。

(三)户口不在本地,在本地居住一年以上且有常住趋势的人。

农村妇女婚嫁后,在婆家所在地统计(男到女家落户者除外);城市妇女嫁入农村,或农村妇女嫁入城市的,在妇女居住地统计;除婚嫁外,农村其它有常住趋势的特殊情况,由本人所在的行政区统计。

在城市市区(含区所辖农村)内人户分离的,由现居住地统计。

对有常住趋势的特殊人群,常住地和户籍所在地要利用信息交换平台,及时进行信息通报,做到不重不漏。

(四)新生婴儿,由其生母所在地统计;收养的婴儿视为养母(父)所生,除出生地已经正式上报外,当年收养的孩子,无论是否当年出生,均按当年出生统计。

三、报表统计期限上一年10月1日0时至当年9月30日24时。

四、上报时间(一)年报:乡级计生办应当在10月10日前将报表至县计生局;县计生局应当在10月15日之前报至市人口计生委;市人口计生委应当在10月20日之前报至省人口计生委。

(二)月报:乡级计生办应当在每月5日前将上月报表报至县计生局;市人口计生委于每年4月15日之前将上月月报表报至省人口计生委。

市人口计生委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月报由县报市的次数和时间。

五、填表要求(一)每张表的第一行(合计行)填写本级人口计生部门上报的数据,从第二行开始,逐行填写下一级人口计生部门上报的数据。

人文地理作业-北京市建国以来人口变化(数量、空间)情况

人文地理作业-北京市建国以来人口变化(数量、空间)情况

⼈⽂地理作业-北京市建国以来⼈⼝变化(数量、空间)情况北京市建国以来⼈⼝变化情况2012.11摘要:本⽂根据北京统计信息⽹的《北京60年》和《北京统计年鉴》(2010、2011)提供的数据资料,采⽤描述法研究了北京市建国以来⼈⼝变化情况,发现北京市⼈⼝在数量上基本处于增长状态,⾃然增长率在不同时期的波动较⼤,依据⼈⼝总量和⾃然增长率变化情况,可分为五个阶段。

⼈⼝再⽣产类型由建国初期的“⾼低⾼”型逐步⾛向“三低”型稳定增长。

北京市⼈⼝城市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建国初期的低⽔平到现在城镇化发展进⼊了全⾯发达阶段。

⼈⼝密度始终处于增长状态。

城市中⼼区的⼈⼝向外围区迁移,⼈⼝增加主要集中在外围区和近郊区为主, 少部分发⽣在远郊区。

关键词:常住⼈⼝⼈⼝再⽣产类型⼈⼝城市化⼈⼝空间分布变化情况正⽂:⼈⼝与⾃然资源、⽣态环境、社会经济、科技⽂化具有密切的关系,在⼈——地巨系统的运⾏中,⼈⼝是⼀个关键⽽且敏感的要素,它既是⼈类活动的动⼒基础,⼜是地域综合体的形成核⼼,其变动对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挥着最深刻、最活跃的作⽤。

研究北京市建国以来的⼈⼝变化,探讨北京市⼈⼝的数量和空间变化的趋势和特点,对于探索北京市⼈⼝演变规律,研究⼈⼝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确⽴未来⼈⼝发展对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北京市建国以来⼈⼝数量的变化情况1.1北京市建国以来常住⼈⼝数量的变化特点及原因分析根据北京统计信息⽹的《北京60年》和《北京统计年鉴》(2010、2011)提供的数据资料,对北京市1949年⾄2011年的常住⼈⼝数量的变化进⾏分析,绘制常住⼈⼝总量折线图,见图⼀,常住⼈⼝⾃然增长率变化图,见图⼆。

从图中发现,北京市常住⼈⼝总量⾃建国⾄今基本处于增长状态,但是也出现过负增长时期,⾃然增长率在不同时期的波动较⼤,依据⼈⼝总量和⾃然增长率变化情况,可分为五个阶段:1950年⾄1960年——⼈⼝⾼速增长阶段。

1949年北京常住⼈⼝为420.1万⼈,到1960年达到739.6万⼈,11年间全市常住⼈⼝增加319.5万⼈,平均每年增加29万⼈。

河北省2019 年人口发展报告

河北省2019 年人口发展报告

河北省2019年人口发展报告荣素艳1 李志晓2 (1.河北省统计局,河北 石家庄 050051;2.沧州师范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河北 沧州 061001)摘 要:2019年,河北省常住总人口继续呈现低速稳定增长态势。

常住人口性别结构合理,婚姻状况稳定,家庭户规模更趋小型化,代际关系更趋简单。

常住人口老龄化与少子化现象并存,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自2013年以来,河北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增幅连续7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差距在逐步缩小。

河北人口发展需要关注几个问题,一是全省已悄然步入“深度老龄化”边沿;二是人口抚养负担远远高于京津;三是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难以转化为生育行为;四是城镇化水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

建议强化政府主导,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升人口素质,赢取京津冀协同发展红利;积极推进婴幼儿托育服务,减轻家庭育儿负担;扎实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城镇化率。

关键词:常住人口;老龄化;少子化;扶养比;生育意愿;城镇化率;河北省中图分类号:C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37X(2020)12.0081-052019年,河北省坚持以人为本谋篇布局, 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扎实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得到有序疏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日益显现。

全省常住人口平稳增长,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

一、常住总人口呈现低速稳定增长态势2019年末,全省常住人口7591.9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5.67万人,增长0.47%,高于全国平均增幅0.14个百分点,继续保持低速平稳增长态势。

人口规模位列广东、山东、河南、四川、江苏之后,居全国第六位。

2015年至2019年,年均增加41.76万人。

图1:全省分年度常住人口(一)人口自然增长态势平稳从人口自然变动情况看,2015 -2019年,全省年均出生人口88.5万人,出生率保持在11‰左右。

年均死亡人口46.8万人,死亡率保持在6‰左右。

乡镇调查表

乡镇调查表

编制县(区)域居民点布局规划和宜居乡村建设总体规划上报表表一乡镇行政区划调查表由各乡镇填写Array填表说明:1、本表填写数据以前一年年底数为准2、本表以乡(镇)为单位填写3、注明用地面积4、表格不足可复印增加填表人:日期:表二乡镇人口历年基本情况调查表另提供:1、乡(镇)区人口统计近三年年度报表。

包括城区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暂住人口及各院校住宿生人数。

2、乡(镇)周边村庄(由于城镇发展,可能纳入城区的村庄或村民组)人口、户数填表人:日期:表三村庄名称:乡镇域内村庄人口历年基本情况调查表填表人:日期:表四各行政村范围内自然屯人口、村庄建设用地面积及发展设想调查表填表人:日期:表五乡镇居住现状调查表2、居住用地统计中如遇单身宿舍、敬老院等请单列。

3、备注栏填写规划存在问题及规划设想等内容。

填表人:日期:表六乡镇企业现状调查注:1、统计口径以前一年年底资料为准。

2、经济类型指全民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等。

3、工业门类指机械、冶金、电子、纺织、轻工、化学、食品、建材、医药等。

填表人:日期:4、备注栏填写现状存在问题及规划设想等内容,可另附纸详细说明。

表七乡镇镇区行政、办公单位现状调查表注:1、统计口径以前一年年底资料为准。

2、备注栏填写现状存在问题及规划设想等内容。

填表人:日期:表八乡镇教育设施现状调查表注:1、统计口径以前一年年底资料为准。

2、本表适用于幼儿园、托儿所、小学、中学、各类高、中级专业学校、成人学校,以及各类科研单位的现状调查。

3、备注栏填写目前存在问题及规划设想等内容。

填表人:日期:表九乡镇文化、娱乐设施现状调查表注:1、统计口径以前一年年底资料为准。

2、本表适用于文化娱乐、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团体、广播电视、图书展览、宗教、文物古迹、游乐场及影剧院等单位的现状调查。

3、统计中如遇文物古迹,请在备注栏中注明文物保护等级;如遇宗教活动,在备注栏中注宗教形式。

填表人:日期:表十乡镇体育设施现状调查表注:1、统计口径以前一年年底资料为准。

各地区人口数和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008年

各地区人口数和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008年
695 8.17 4.75 3.42 天津市 1176 8.13 5.94 2.19 河北省 6989 13.04 6.49 6.55 山西省 3411 11.32 6.01 5.31 内蒙古自治区 2414 9.81 5.54 4.27 辽宁省 4315 6.32 5.22 1.1 吉林省 2734 6.65 5.04 1.61 黑龙江省 3825 7.91 5.68 2.23 上海市 1888 8.89 6.17 2.72 江苏省 7677 9.34 7.04 2.3 浙江省 5120 10.2 5.62 4.58 安徽省 6135 13.05 6.6 6.45 福建省 3604 12.2 5.9 6.3 江西省 4400 13.92 6.01 7.91 山东省 9417 11.25 6.16 5.09 河南省 9429 11.42 6.45 4.97 湖北省 5711 9.21 6.5 2.71 湖南省 6380 12.68 7.28 5.4 广东省 9544 11.8 4.55 7.25 广西壮族自治区 4816 14.4 5.7 8.7 海南省 854 14.71 5.72 8.99 重庆市 2839 10.1 6.3 3.8 四川省 8138 9.54 7.15 2.39 贵州省 3793 13.49 6.77 6.72 云南省 4543 12.63 6.31 6.32 西藏自治区 287 15.5 5.2 10.3 陕西省 3762 10.29 6.21 4.08 甘肃省 2628 13.22 6.68 6.54 青海省 554 14.49 6.14 8.35 宁夏回族自治区 618 14.31 4.62 9.6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131 16.05 4.88 11.17 注:1.本表数据根据2008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全国总人口包括现役军人数,分地区数字中未包括。3.全国总人口 注:1.本表数据根据2008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全国总人口包括现役军人数,分地区数字中未包括。3.全国总人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孩 女 16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小 计
一 17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政 孩 男 18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数 策 二 孩 女 19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小 计
统计负责人:

号:
制表机关:
2012年10月-2012年10月人口自然变动情况表
出 政 二
小 计
批准机关: 批准文号: 单 位:
生 策 孩 男 12 女 13
3 0 0 2 0 0 0 1 0 0 0 0 0 0 0 小 计
人 内 三 男 15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出 政 孩 女 10
7 0 2 1 0 0 0 0 3 1 0 0 0 0 0 3 0 0 0 0 2 0 0 0 1 0 0 0 0 0
生 策

翟店镇 崇道村 贾村 南舍村 河移村 郭村 寨上村 翟店村 羌城村 西天贡村 南天贡村 小天贡村 北舍村 东天贡村 镇直机关 填报日期:
2
3
22819 1597 3123 1621 323 1505 548 3009 3307 1574 2225 465 2290 1205 27
外 多 女 22
小 计

男 2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男 24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4
2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3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4
23424 1639 3154 1658 331 1520 558 3050 3370 1621 2260 470 2310 1223 263
5
7
6 0 0 2 0 2 0 1 0 1 0 0 0 0 0
8
23421 23427 1639 1638 3153 3154 1657 1658 330 331 1519 1521 558 558 3050 3050 3369 3371 1621 1621 2260 2259 469 470 2310 2310 1223 1223 263 263 2012年11月16日
2012年10月-2012
填报单位: 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市翟店镇
总 地 区 年 1

口 男 6
20 1 3 3 1 2 0 3 3 2 0 1 1 0 0 14 1 3 1 1 0 0 2 3 1 0 1 1 0 0
年 年 初 (期) 其中农 (期) 合计 末 业人口 平均

小 计
一 男 9
10 0 2 1 0 2 0 0 3 2 0 0 0 0 0
10 7 1 1 1 1 2 0 1 1 0 0 0 0 3 2 0 0 0 0 0 0 1 1 1 1 0 0 0 0 统计负责人:
山西省计生统表1 山西省计划生育委员会 山西省统计局 晋统综字(2000)第140号 人
外 多
孩 女 25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死亡 人数 26
自然 增长 人数 27
14 6 2 -1 2 1 2 1 0 1 0 2 0 0 3 0 1 2 2 0 1 -1 0 1 1 0 0 0 0 0 填表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