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浙江人口自然变动比较分析教程文件

合集下载

2024年高考地理真题专项复习《人口》含答案

2024年高考地理真题专项复习《人口》含答案

2024年高考地理真题专项复习《人口》(2024·湖南)某学者以2010年常住人口为基础,在不考虑城乡人口迁移的条件下,测算出2020年我国乡村各年龄段常住人口数量。

下图示意2020年我国乡村常住人口的测算结果与统计结果。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人口分布)测算人口数量与统计人口数量差异最显著的年龄段及该年龄段两者数量差异形成的原因()A.15~21岁人口自然增长慢B.36~42岁人口自然增长慢C.15~21岁人口净流出量高D.36~42岁人口净流出量高2.(人口迁移的影响)图示统计人口的年龄结构可能会给乡村振兴带来的影响是()①阻碍农民增收②造成生态破坏③导致乡愁淡化④增加耕地撂荒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1.C 2.D【分析】1.某年龄段测算人口数量与统计人口数量差异=该年龄段时期人口数量最大值-该年龄段时期人口数量最小值。

结合题干选项并读图分析可知,15~21岁年龄段,统计人口数量最小值为300万人左右,而同期测算人口数量最大值为900万人左右,两者数量差异约为600万人;36~42岁年龄段,测算人口数量最大值为900万人左右,同期统计人口数量最小值为500万人,两者数量差异约为400万人,故测算人口数量与统计人口数量差异最显著的年龄段为15~21岁,排除BD选项;2020年我国乡村15~21岁常住人口的测算结果大于统计结果,说明该年我国乡村存在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现象,人口净流出量高,C 正确;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根据图文材料信息无法判断2020年我国乡村人口自然增长快慢,A错误。

故选C。

2.结合上题分析可知,2020年我国乡村15~21岁人口净流出量高。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太年轻的时候就离开家乡,对家乡的感情不深,以后乡愁会变淡,③正确;青壮年人口迁出导致乡村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影响乡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增加耕地撂荒现象,④正确;农民增收的途径有外出打工、发展特色种养殖业、结合旅游开展乡村服务业、利用振兴乡村战略创业致富等,乡村青壮年人口外出务工有利于农民增收,①错误;人口迁出可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②错误。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中国人口新样态+课件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中国人口新样态+课件

(2023年山东卷)我国地级市一般由市辖区和 其他县级行政区组成。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 2010年和2020年的常住人口数量。该市的常住 人口变化状况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完成 下面小题。
当今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经济因素,因 此具有类似常住人口变化状况的地级市,一般具有 相似的经济发展趋势,B正确,ACD错误,故选B。
中国人口新样态
关注人口问题 共建美好家园
2024年2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 2023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中国人口数 量出现新中国成立以来,连续2年人口 负增长,比上年末减少208万人,其中 城镇常住人口93267万人。全年出生人口 902万人,出生率为6.39‰;死亡人口 1110万人,死亡率为7.87‰;自然增长 率为-1.48‰。
2015-2022年各孩次出生规模
1971两个正好 1980只生一个 2011双独二孩 2015单独二孩 2016全面二孩 2021放开三孩
(生育政策短期略有影响,长期看生育意愿仍处于低迷。 少数民族地区没有人口生育政策限制,对多孩影响较小)
关注未来,关注人口问题
我国七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图
年龄
2023年中国人口金字塔图
图中2000年0-14岁约为18%,65岁以上约为9%,15-64岁约为73%,总值为100%。 ③
真题重现
(2023年山东卷)我国地级市一般由市辖区和 其他县级行政区组成。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 2010年和2020年的常住人口数量。该市的常住 人口变化状况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完成 下面小题。
市辖区人口增 长了近20%,说 明有人口迁入
三角坐标统计图的判读技巧
2.三角坐标统计图的判读方法
(1)沿着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画三个绿色箭头①

甘肃东乡族人口变迁、分布及特点

甘肃东乡族人口变迁、分布及特点

Northwestpopulation表1建国后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和东乡族人口数及年平均增长率人口数年平均增长率(%)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1953-19641964-19821982-19901982-2000全国人口5778561416912201041003913927113051063812426122261.642.101.500.94少数民族353203603992403667245090913230901052261141.192.943.901.43东乡族155761147443279523373669513805-0.503.623.703.24民族人口东乡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使用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无民族文字,普遍使用汉文,信仰伊斯兰教。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东乡族人口513805人,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4.48‰,占全国总人口的0.41‰[1,P371],其中87.89%,451622人聚居在甘肃省内,而甘肃的东乡族96.99%,438012人聚居在临夏州。

本文以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为基础,根据历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对东乡族,特别是对甘肃东乡族人口的变迁、分布状况作了简单的分析,试图探索其发展特征和分布特点。

一、东乡族族源及历史上东乡族人口的数量状况东乡族名因地处甘肃河州以东而得名,东乡族的先民为中亚的撒尔塔人,公元11世纪中亚栗特人和突厥人逐渐融合成为撒尔塔族群,并曾以撒尔塔人为主体建立花剌子模国,都城撒马尔汗。

公元13世纪蒙古崛起,成吉思汗每征占一地,都要将当地人编入军队,组成由蒙古军官统领的“佥军”,在攻占撒马尔罕城之后,征集“工匠三万人,分赏其诸子诸妻诸将”[2,P104],“佥军”中的撒尔塔人被迫来到东乡地区屯戌,为蒙古军队供给所需用品。

他们很快适应并采用了统治民族的语言,但保留了传统的伊斯兰教,并逐渐融合当地的回族、汉族、藏族、蒙古族人,于元末明初,初步形成现在的东乡族。

各地区人口数和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1965年

各地区人口数和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1965年

各地区人口数和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1965年1965年各地区的人口数、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数据是研究人口变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对1965年各地区的人口数和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进行详细分析,以了解当时的人口状况和相关趋势。

首先,1965年各地区的人口数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总体人口规模和分布情况。

据统计数据显示,1965年,中国大陆地区的总人口数约为6.4亿人。

其中,东部地区人口最多,约占总人口的50%,包括江苏、浙江、广东等发达地区。

中部地区人口次之,约占总人口的30%,包括河南、湖南、湖北等省份。

西部地区人口相对较少,约占总人口的20%,包括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

其次,1965年各地区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反映了当时人口的增长和减少情况。

出生率是指每年每千人口中新出生婴儿的数量,而死亡率是指每年每千人口中去世人口的数量。

据数据显示,1965年各地区的平均出生率约为30‰,死亡率约为10‰。

其中,东部地区的出生率相对较高,约为35‰,而死亡率较低,约为8‰。

中部地区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略低于东部地区,分别约为30‰和9‰。

西部地区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对较低,分别约为25‰和12‰。

由此可见,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和减少呈现出一定的差异。

最后,1965年各地区的自然增长率是根据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异计算得出的,反映了当时人口的自然增长状况。

自然增长率是指每年每千人口的人口净增长数量,即出生人口减去死亡人口。

根据数据计算,1965年各地区的平均自然增长率约为20‰。

其中,东部地区的自然增长率相对较高,约为27‰,中部地区约为21‰,西部地区约为13‰。

由此可见,当时中国的人口总体呈现出一定的自然增长趋势,其中东部地区增长速度较快。

总之,根据1965年各地区的人口数、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的人口格局和发展状况。

东部地区人口最多,出生率较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较快;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人口相对较少,出生率和死亡率都较低,自然增长率相对较慢。

社会地理教案:南北地区社会结构的差异与原因分析

社会地理教案:南北地区社会结构的差异与原因分析

社会地理教案:南北地区社会结构的差异与原因分析导言地理学是既关注自然,也关注人文的学科,它探究的是地球上各种现象的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人文地理学中,社会地理更注重探究社会现象和人类活动对地理空间的影响。

中国地域广阔,南北差异明显,这使得南北地区的社会结构也存在很大的差距。

本次教案探究南北地区社会结构的差异与原因分析,以期深入了解我国社会地理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一、南北地区社会结构差异1.人口差异南北地区人口数量的差异非常大,南方的人口密度要高于北方。

截至2024年底,华南、华东和中部地区的人口数量分别为1.23亿人、1.12亿人和0.77亿人,而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的人口数量分别为1.09亿人、0.89亿人和0.61亿人。

这意味着在南方地区,人口将更容易相互交流和汇聚,形成了相对更多的大城市。

2.经济差异南北地区的经济差异明显,南方地区的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长速度都要高于北方。

例如,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2024年广东、江苏和山东三个中国南方省份的经济总量相当于中国GDP的三分之一;而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个中国东北省份2024年的GDP总量仅占了中国GDP总量的四分之一。

可以说,南北地区的经济差异已经进入到深层次的结构性阶段。

3.文化差异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文化差异非常明显,这主要表现为方言、饮食、服装、建筑及传统文化等方面。

例如,南方人更喜欢辣椒和米饭,而北方人则喜欢面食和不太辣的菜肴。

南方地区建筑风格更注重精致和柔美,而北方地区则更喜欢雄伟和粗犷。

这种地域性文化的差异,也是南北地区社会结构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

4.社会结构差异南北地区的社会结构也存在明显差异。

南方地区人口较多,城镇化进程较快,高端人才较集中,阶层分化程度也较高;而北方地区人口相对较少,城镇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相对滞后,基层社会组织体系相对单一。

将南北两个地区的社会结构对比分析,体现出了南方城市化和现代化程度相对更高,而北方则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人口迁移——以山海情为例说课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人口迁移——以山海情为例说课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图3 宁夏省地形图
教学背景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2.说教学过程
②问题探究
【教师活动】材料三:闽宁镇位于银川南部,
贺兰山东麓的宁夏平原上,是著名的引黄灌
溉区。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年均气温
在9.2℃左右,无霜期可达165天,水资源丰
富,适合农作物生长,素有“塞上江南”之
美誉。
【学生活动】结合材料,分析政府组织西海
分布
迁移
特点 影响因素
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人口与城市的关系
“人口迁移”选自人教版(2019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 是人口问题的重要内容。教材从人口迁移的概念入手,分析影响因素 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变化影响人口分布的时空特点, 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促使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促进城镇化不断发展。 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图4 西海固生态修复前后对比
教学背景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2.说教学过程
②问题探究
【教师活动】材料五:立足区位优势的闽宁 镇,在福建对口帮扶下培育出酿酒葡萄、菌 菇、光伏等一批特色鲜明,与地方成长性较 好的产业集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闽宁模 式”。曾经的干沙滩变成了金沙滩,走上了 脱贫致富之路。 【学生活动】结合材料,分析西海固人民迁 至闽宁镇对迁入地的影响。 【设计意图】围绕“西海固吊庄移民”这一 情境主线,分析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人地协调观。
教学背景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1.说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①区域认知:根据图文材料,说出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②综合思维:结合区域特征与宁夏西海固吊庄移民案例,分析影响 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重点 难点 ③人地协调观:结合资料,分析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④地理实践力:实地调查自己家乡所在区域人口迁移的情况,分析 迁移原因和影响。

甘肃省人口分布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甘肃省人口分布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从全距来看,1982 年为 174.16,2000 年增加到 236.13。 密度,它是指单位面积农用土地上的平均人口数。所谓
三 、决 定 人 口 分 布 的 因 素 分 析
农用土地包括耕地、多年生作物及草原牧场 ,后者以 3∶1
本文选用了四个与人口分布密切相关的指标(耕地 折算成耕地①。使用耕地密度可以清楚地分辨出一个国
合经济密度 摘 要:本文从甘肃省人口的数量分布和 自 然 密 度 着 手 ,对 人 口分布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分析, 并结合耕地密度和人口综合 经济密度状况对甘肃省人口分布的现状做出了评价, 最后提 出了引导人口在地区间合理分布的建议。 中图分类号:C922 文献标识码:A 文 章 编 号 :1007-0672(2006)03-0013-03 收 稿 日 期 :2006-03-20 作 者 简 介 :郭 志 仪 (1949-),男 ,教 授 ,博 士 生 导 师 。
⑴各地区耕地密度差异大于自然密度差异,耕 地 密
速 度 减 缓 。 1982 年 甘 肃 省 人 口 自 然 密 度 为 43.13 人/ 度更能反映出各地区人地关系状况
Km 2,1990 年 上 升 到 49.31 人/Km 2,2000 年 达 到 55.30
人口的自然密度以一个地区的总的土地面积为基
河 东 180318 1592.6 1822.9 2085.62 2136.42 81.37 81.48 81.51 81.58
陇东 38260 357.8 407.7 470.55 479.62 18.29 18.22 18.39 18.31
其 陇中 75680 965.06 1115.97 1284.43 1318.43 49.31 49.88 50.20 50.35

甘肃省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地理含解析

甘肃省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地理含解析

2023-2024学年度甘肃省兰州市兰化高三年级地理期末测试(答案在最后)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甘肃省地貌复杂多样,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与传统产业的依赖较大。

2015年后甘肃省经济增长速度低至我国平均增速以下,同时受产能过剩、结构调整、供给侧改革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该省县域人口流失压力持续增大。

下图分别示意2000~2010年、2010~2020年甘肃省县域人口变化空间分布格局。

完成下面小题。

1.2000~2010年河西走廊地区人口出现负增长的县域较多,最可能是因为这些县域()A.洪涝灾害多发B.产业基础薄弱C.地理位置偏远D.户籍制度严格2.2010~2020年甘肃省县域人口变化空间分布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经济发展差距变大B.人口自然增长率低C.资源环境承载力小D.自然资源趋于枯竭3.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并应对人口流失状况,目前甘肃省县域城市应()①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②加大对矿山和森林的开采③鼓励低龄老年人再就业④促进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一艘货轮满载货物于2023年7月1日从上海前往意大利,图中虚线表示其航行路线,序号①②③④分别表示航行线路的不同航段。

下图为部分航线分布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行驶在亚丁湾、红海时的航行速度约为30km/h,该货轮顺利通过亚丁湾和红海两段海域需要的时间至少是()A.1天B.5天C.9天D.11天5.轮船在图示范围航行时,某船员在正午时发现船舶桅杆影子与船舷(船舶两侧连接船底和甲板的侧壁部分)垂直,则轮船所在位置和前进方向是()A.①—西南B.②—西北C.③—正西D.④—正北6.该货轮行驶的过程中,下列现象说法正确的是()A.①海域捕鱼繁忙B.进入②海域时,轮船吃水深度变大C.轮船行驶至③海域时,顺风顺水D.④海域阴雨连绵2021年9月,长江以南地区出现高温异常事件,多个省份高温异常值大于3℃。

2007年甘肃人口发展状况与特点分析

2007年甘肃人口发展状况与特点分析

2007年甘肃人口发展状况与特点分析作者:人口与就…文档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19 更新时间:2008-5-22文字控制:[小][大]人口问题是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及民生的重要问题,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保障。

2007年甘肃省人口继续保持低出生、低增长的特点,但平抑人口出生高峰期的压力依然存在,还应进一步加大人口工作力度。

一、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增长根据2007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结果评估推算,我省2007年末常住人口为2617.16万人,比2006年净增10.91万人,是西北第二人口大省。

近年来,我省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我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除了资源、环境等外部限制因素之外,其人口问题的特殊性也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省人口总量增速减缓。

1990年至2000年,人口年均增速为1.27%。

2000年以来,人口年均增速已降到0.58%,继续稳定在较低的增长水平上,说明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人口总量控制工作取得了新成效,增长速度稳步下降。

(见表1)表1 1990——2007年甘肃省人口主要数据单位:万人,‰年份常住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增率2000 2513.19 14.38 6.41 7.972001 2531.23 13.58 6.43 7.152002 2548.27 13.16 6.45 6.712003 2563.91 12.58 6.46 6.122004 2579.11 12.43 6.52 5.912005 2594.36 12.59 6.57 6.022006 2606.25 12.86 6.62 6.242007 2617.16 13.14 6.65 6.49全省14个市、州,人口增长幅度较大的是嘉峪关市和金昌市,分别增长1.18%和1.01%,其次为酒泉市、临夏州和兰州市,分别增长0.75%、0.75%和0.74%,增长幅度较小的为平凉市、定西市和庆阳市,分别增长0.14%、0.14%和0.15%。

人口的变化 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人口的变化 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1.根据调查表,收集到了反映人口自然变动某一方面表现的资料。
2.调查表资料比较丰富,基本能说明问题。
1.收集到了少量人口自然变动资料。
2.调查表资料不完整,不能明确地反映出相关问题。
小组
合作
与总结
(20分)
1.小组内有明确的分工和协作。
2.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一定的参与度,并积极参与了讨论。
3.调查分析报告是小组内成员集体工作的成果,体现了集体智慧。
1.运用所收集的有关资料,绘制人口自然变动情况统计图表。
2.根据图表,分析人口自然增长情况,判读人口增长模式
3.初步体验资料收集研究性学习方法。
4.联系所在城市的实际,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情境】
人口的数量变化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潍坊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世界风筝之都,潍坊市人口自然变动情况,直接体现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
第2课时展示交流学习成果,并结合这些内容引导学生更加理性、深入地分析有关人口自然增长的问题。
【过程】(过程要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环节)
第一课时
进行学习小组分组,布置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任务和要求,指导学生分小组讨论活动内容、方式和预期成果,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相应活动。预设活动:
活动主题:班级调查——潍坊市2001年-2010年人口自然变动情况
人口的变化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作者姓名
王纪廷
任职单位
山东临朐第六中学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一
单元标题
人口的变化
研究性学习名称
潍坊市2001年-2010年人口自然变动情况调查分析
小组成员
每组6-7人
所需时间
活动1课时+课堂1课时
【学习目标】(或概述)

人口自然增长率范文

人口自然增长率范文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用千分比来表示,计算公式为:年内出生人数-年内死亡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1000‰年平均人口数=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番”与“倍”增加一倍,就是增加100%; 翻一番,也是增加100%。

除了一倍与一番相当外,两倍与两番以上的数字含义就不同了。

而且数字越大,差距越大。

如增加两倍,就指增加200%;翻两番,就是400%(一番是二,二番是四,三番就是八),所以说翻两番就是增加了300%,翻三番就是增加了700%。

“番”是按几何级数计算的,“倍”是按算术级数计算的。

计算翻番公式为:n=[lg(报告期数÷基数)]÷lg2n表示翻番数lg是常用对数符号统计与估计摘自国家统计局信息办有些人不了解统计,甚至轻视统计,认为统计就是估计:估计就是随意计量。

社会上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会计差一分,急得头发昏;统计差一万,还在街上转”,认为统计可有可无。

这些想法和观点是对统计的轻视,对估计的误解。

统计不是估计,估计也不是随意计量,统计需要科学的估计,我们应正确理解统计和估计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统计是一种计量活动,估计是一种计量方法统计是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调查研究,主要从数量方面来描述社会经济现象。

统计的涵义包括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三个方面。

统计部门作为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通过统计人员的辛勤工作,收集整理出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方面的数据资料,为党和政府的宏观决策提供信息、咨询和参考意见。

统计工作是一种生产活动,而且是一种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计量活动。

而估计是根据已知数字,采用科学的方法来推算未知数字。

显然,估计是一种计量方法,我们可以通过估计的方法,用已知数字来推算出我们想了解的未知数字。

虽然统计和估计都离不开数字,具有数量性,但统计不是估计,统计的数字绝大多数是通过统计调查收集、整理得到,而不是靠估计推算取得的。

浙江人口发展现状

浙江人口发展现状

浙江人口发展现状季南90年代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我省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方面作了较大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人口的老龄化现象正日益加剧。

现根据全省 五普 主要数据快速汇总资料,对浙江省的人口发展状况作一简要描述与分析。

1.人口出生率缓慢下降,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减缓。

2000年11月1日零时,全省直接登记的总人口为4592.98万人(包括外来人口,不包括外出人口),1999年11月1日至2000年10月31日,全省出生人口为47.2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30;死亡人口有28.11万人,死亡率为6.13;自然增长人口有19.12万人,自然增长率为4.17。

总人口与1990年 四普 时的4144.60万人相比,增加了448.38万人,增长10.82%,年均增加43.39万人,增长率为1.00%,大大低于实行计划生育前(1950-1978年)2.05%的年均增长速度,人口快速增长的趋势减缓,较好地完成了全省人口计划目标,减轻了人口快速增长给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压力。

10年来,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和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等因素的作用,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缓慢下降。

与1990年相比,人口自然增长率共下降了4.85个千分点。

建国50多年来,我省人口经历了由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的传统型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为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的过渡型,然后进入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现代型转化的过程。

全省人口增长趋缓始于70年代后期,80年代减缓趋势更为明显,到了90年代,浙江人口增长方式发生了历史性转折,人口增长长期保持在较低的水平。

这从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全省人口计划生育政策执行情况良好,成效显著,我省人口发展已步入持续的低生育水平阶段。

如按1970年的生育水平推算,实行计划生育22年来,全省累计少生2000万人左右,也就是说,如不进行计划生育,目前浙江人口将超过6600万。

人口均衡是解决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

人口均衡是解决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

因此 ,若 以本 国劳动密集产品换取外国的资本 要素 ,应该首先提高本 国的劳动密集产品的生产效 率 ,同时,增强本 国企业合法仿制外国技术设备以
及推陈出新的能力 ,特别是要增强本国企业的技术 创新能力。这是因为,建立在要素的国际转换贸易 基础上的工业化一旦长期化 ,就需要本国持续大量 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产品而成为消耗资源和劳动的 发展类 型 。
表3 全 国各 区域 教 育 状 况
生育水平 ,恐怕这些地区的自然生育率会更低。为
解决 这 些地 区低生 育 问题 ,应 该进 一 步加强 计划 生
育利益导向机制的作用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充分
考虑人们的生育意愿。国家应该考虑根据不同地区
不同的生育特点执行不同生育政策,既保证充足的 人 口资源为当地乃至全国提供更多的 人 口红利 ,又能避 免人 口负 债和人 口
三 大区域 的人 口 自然生育率 、性 别比、人 口结构 和教 育及 文盲 的差异 。要 缩小三 大 区域 的经济发展 差距 , 中西部地 区必须在 改变 目前的人 1状 态、降低 自然生育率 、缓 解性别 比压 力、优化人 口结构 、重视教 育和 : 7
减 少文 盲 数 量 的 同 时注 重人 才储 备 。
是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平等 ,男性 比女性有更高
与东部 地 区 的差距 ,必 须 吸引更 多 的 劳动 力资
表 1 全 国 各 区域 性别 比
地 区
然 生 育

囹 自然生 育率 差异
东部
中部
西部
图 1 全 国 各 区 域 人 口 自然 变 动情 况
平 均 性 别 比
124 O .9
138 O .8
129 O .1

2024版课件3011人口的数量变化

2024版课件3011人口的数量变化
背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口 数量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 括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
研究目的和意义
目的
通过对人口数量变化的研究,了解人口发展的规律 和趋势,为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提供依据。
意义
人口数量变化对社会发展、资源分配、环境保护等 方面都有重要影响,研究人口数量变化有助于促进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加。
城市化进程
02
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
人口数量增加。
生活水平提高
03
经济发展带来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保健条件改善,降低死
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社会文化因素对人口数量变化影响
传统文化观念
一些地区受传统文化观念 影响,存在多子多福、重 男轻女等思想,导致人口 数量增加。
教育水平提升
教育水平提高使人们更加 注重家庭规划和优生优育, 可能导致人口数量下降。
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减轻 家庭养老负担,降低对子 女的依赖,从而影响人口 数量变化。
政策法规对人口数量变化调控作用
计划生育政策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限制家庭生育数量,有效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优生优育政策
推广优生优育知识,提高人口素质,降低出生缺陷率,对人口数 量产生间接影响。
加强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障人民健康。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措施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强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衔接,促进城 乡协调发展。
优化人口空间布局
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促进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的协 调发展。
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
推动区域间产业协作、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甘肃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数据分析报告2018版

甘肃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数据分析报告2018版

甘肃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数据分析报告2018版序言甘肃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数据分析报告从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等关键指标进行细致分析,剖析了甘肃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现状、趋势变化。

甘肃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数据分析报告相关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请注明出处。

借助对数据的发掘及分析,提供一个全面、严谨、客观的视角来了解甘肃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现状及发展趋势。

甘肃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分析报告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

甘肃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数据分析报告以数据呈现方式客观、多维度、深入介绍甘肃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真实状况及发展脉络,为机构和个人提供必要借鉴及重要参考。

目录第一节甘肃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现状概况 (1)第二节甘肃省人口出生率指标分析 (3)一、甘肃省人口出生率现状统计 (3)二、全国人口出生率现状统计 (3)三、甘肃省人口出生率占全国人口出生率比重统计 (3)四、甘肃省人口出生率(2015-2017)统计分析 (4)五、甘肃省人口出生率(2016-2017)变动分析 (4)六、全国人口出生率(2015-2017)统计分析 (5)七、全国人口出生率(2016-2017)变动分析 (5)八、甘肃省人口出生率同全国人口出生率(2016-2017)变动对比分析 (6)第三节甘肃省人口死亡率指标分析 (7)一、甘肃省人口死亡率现状统计 (7)二、全国人口死亡率现状统计分析 (7)三、甘肃省人口死亡率占全国人口死亡率比重统计分析 (7)四、甘肃省人口死亡率(2015-2017)统计分析 (8)五、甘肃省人口死亡率(2016-2017)变动分析 (8)六、全国人口死亡率(2015-2017)统计分析 (9)七、全国人口死亡率(2016-2017)变动分析 (9)八、甘肃省人口死亡率同全国人口死亡率(2016-2017)变动对比分析 (10)第四节甘肃省人口自然增长率指标分析 (11)一、甘肃省人口自然增长率现状统计 (11)二、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现状统计分析 (11)三、甘肃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占全国城镇人口同类比重统计分析 (11)四、甘肃省人口自然增长率(2015-2017)统计分析 (12)五、甘肃省人口自然增长率(2016-2017)变动分析 (12)六、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2015-2017)统计分析 (13)七、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2016-2017)变动分析 (13)八、甘肃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同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2016-2017)变动对比分析 (14)图表目录表1:甘肃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现状统计表 (1)表2:甘肃省人口出生率现状统计表 (3)表3:全国人口出生率现状统计表 (3)表4:甘肃省人口出生率占全国人口出生率比重统计表 (3)表5:甘肃省人口出生率(2015-2017)统计表 (4)表6:甘肃省人口出生率(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4)表7:全国人口出生率(2015-2017)统计表 (5)表8:全国人口出生率(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5)表9:甘肃省人口出生率同全国人口出生率(2016-2017)变动对比统计表 (6)表10:甘肃省人口死亡率现状统计表 (7)表11:全国人口死亡率现状统计表 (7)表12:甘肃省人口死亡率占全国人口死亡率比重统计表 (7)表13:甘肃省人口死亡率(2015-2017)统计表 (8)表14:甘肃省人口死亡率(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8)表15:全国人口死亡率(2015-2017)统计表 (9)表16:全国人口死亡率(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9)表17:甘肃省人口死亡率同全国人口死亡率(2016-2017)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10表17:甘肃省人口死亡率同全国人口死亡率(2016-2017)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0)表18:甘肃省人口自然增长率现状统计表 (11)表19: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现状统计分析表 (11)表20:甘肃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占全国城镇人口同类比重统计表 (11)表21:甘肃省人口自然增长率(2015-2017)统计表 (12)表22:甘肃省人口自然增长率(2016-2017)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2)表23: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2015-2017)统计表 (13)表24: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2016-2017)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3)表25:甘肃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同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2016-2017)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4)。

2024-2025年地理XJ版必修第二册1.2第二节 人口迁移(带答案)

2024-2025年地理XJ版必修第二册1.2第二节 人口迁移(带答案)

第二节人口迁移读模拟人口迁移示意图,完成1~4题。

1.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是()A.②③B.②④C.③④D.④⑤2.表示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目前主要人口迁移的有()A.①②B.③⑤C.②④D.②⑤3.一列从苏州开往武汉的火车上,四位旅客进行的如下谈话,其中属于人口迁移的是()A.甲说:“我此次是去武汉出差。

”B.乙说:“我被武汉大学录取,正要去学校报到。

”C.丙说:“我到武汉是去探亲访友。

”D.丁说:“我去武汉是去旅游的。

”4.我国“五一”黄金周,国内外游客前往四川九寨沟,这种现象属于()A.国际人口迁移B.国内人口迁移C.省际人口迁移D.人口流动读“农民工回流地点选择的推力、拉力示意图”,完成5~6题。

5.在农民工回流的推力和拉力中()A.拉力Ⅰ可能表示较好的医疗卫生条件B.推力可能表示高昂的生活成本C.拉力Ⅱ可能表示完善的基础设施D.推力可能表示环境质量日趋恶化6.农民工回流对城市产生的影响是()A.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B.出现劳动力供应紧张的状况C.增加了人口对环境的压力D.对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有影响人口重心是人口分布在地理空间上的表现,其演变反映了区域人口数量的空间变化过程。

下图示意南非1996~2011年人口重心的移动轨迹。

据此完成7~8题。

7.1996~2011年,南非人口重心()A.始终与几何中心一致B.总体向西北方向移动C.移动速度逐渐减慢D.移动的空间距离很大8.南非人口重心的移动可能产生的影响是()A.加重南部沿海城市的人口压力B.加快东部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C.缓解西北部地区土地资源紧张D.促进西北部地区资源的开发安徽和湖南是我国目前人口流出大省(以外出务工为主),但人口外出去向省份有所差异,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9~10题。

9.导致安徽与湖南人口外出去向省份差异的主要因素为()A.经济水平B.文化差异C.空间距离D.交通发展10.安徽人口外出对本省的影响是()A.城镇化率提高B.不利于农业规模化发展C.科技水平提高D.不利于工业机械化发展A.从北美迁入拉丁美洲B.从亚洲迁往拉丁美洲C.从非洲迁往西亚D.从欧洲迁往亚洲下图反映了美国本土人口迁移情况,图中箭头的含义分别是:①亚洲人迁往美国,②美国人迁往亚洲,③国内人口由东北部迁往南部“阳光地带”,④国内人口(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由其他地区迁往东北部。

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类型

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类型

区划108页第五题5、选择某一区域,试分析其人口自然增长类型。

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类型摘要:人口问题是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

人口增长是人口再生产的表现形式,区域人口的增长直接受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所决定的自然增长和由人口迁移所构成的机械增长所决定。

本文通过对人口自然增长分析,结合统计年鉴的一些数据,判断中国现阶段的再生产类型为成年型,并稍微分析了中国人口的现状……关键词:人口增长、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人口老龄化正文:人口问题是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

在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人口生育政策的调整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即在政策和社会双重作用下,已经圆满实现了人口向“低、低、低”的现代在再产类型转变。

[1]一、人口的自然增长分析[2]人口增长是人口再生产的表现形式,区域人口的增长直接受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所决定的自然增长和由人口迁移所构成的机械增长所决定。

分析人口自然增长的主要指标是出生率、生育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等:出生率是指一个地区一年中新生婴儿数与总人口数的比率,死亡率是指一个区域一年中死亡人数同总人口数的比率生育率是指一年中新生婴儿数与育龄妇女人数的比率育龄妇女人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之积就等于人口出生率人口的死亡= 出生率一死亡率较长时间的人口自然增长资料,可以反映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人口再生产规律,从影响人口出生与死亡的因素可以看出人口自然增长(再生产)是人口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过程。

中国1978——2007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5]其实,仅用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反映一个区域人口的增减变动还是不够充分的,还应加上生育率。

[3]不过,按照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可以将人口自然增长划分为以下4种类型;1、原始型2、年轻型3、成年型4、衰老型划分来源[3]二、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类型中国就是属于成年型的。

中国近二三十年经济发展较快、人口控制成效显著,死亡率低,出生率也降至较低水平,自然增长率大约为0.5%~1.5%,年龄结构逐渐想老龄化方向演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浙江人口自然变动比较分析
甘肃、浙江人口自然变动比较分析(1978--2001)
甘肃省历年人口自然变动情况统计(1978--2001)
2001年12月31日采集
年份出生人口
(人)
出生率
(‰)
死亡人口
(人)
死亡率
(‰)
自然增长率
(‰)
1978 332308 17.77 109772 5.58 12.19 1979 313233 16.54 108325 5.72 10.81 1980 317116 16.53 98799 5.15 11.38 1981 390610 20.12 111048 5.72 14.4 1982 381152 29.3 110593 5.63 13.67 1983 395768 19.79 135189 6.76 13.03 1984 400719 19.78 121755 6.01 13.77 1985 375884 18.31 122088 5.46 12.85 1986 440851 21.14 123247 5.91 15.23 1987 434783 20.55 120808 5.71 14.84 1988 438437 20.41 108696 5.06 15.35 1989 493123 22.57 120604 5.6 16.97 1990 466266 20.68 137084 6.2 14.48 1991 442818 19.38 138238 6.05 13.33 1992 448259 19.37 153662 6.64 12.73 1993 472798 20.16 160414 6.84 13.32 1994 497025 20.82 163288 6.84 13.98 1995 503437 20.65 158223 6.49 14.16 1996 454642 18.43 163800 6.64 11.79 1997 429501 17.22 154640 6.2 11.02 1998 414436 16.45 161492 6.41 10.04 1999 396897 15.61 163742 6.44 9.17 2000 367681 14.38 163897 6.41 7.97 2001 349717 13.58 165588 6.43 7.15
浙江省历年人口自然变动情况统计(1978--2003) 2003年12月31日采集
年份年末常住人口
(万人) 出生死亡
自然增

人数
(万人)
出生率
(‰)
人数
(万人)
死亡率
(‰)
人数
(万人)
自然增长
率(‰)
1978 67.75 18.17 21.75 5.83 46 12.34 1979 67.82 17.98 22.23 5.89 45.59 12.09 1980 59.4 15.59 23.97 6.29 35.43 9.3 1981 69 17.93 24.12 6.27 44.89 11.66 1982 71.38 18.31 23.17 5.94 48.21 12.37 1983 62.66 15.89 25.13 6.37 37.53 9.52 1984 49.8 12.52 23.82 5.99 25.97 6.53 1985 50.59 12.61 24.25 6.05 26.34 6.56 1986 64.64 15.96 24.06 5.94 40.58 10.02 1987 69.67 17.01 28.34 6.92 41.33 10.09 1988 64.42 15.54 26.32 6.35 38.1 9.19 1989 63.68 15.2 26.85 6.41 36.83 8.79 1990 4238 64.75 15.33 26.65 6.31 38.1 9.02 1991 4269.5 61.59 14.48 27.18 6.39 34.41 8.09 1992 4304.4 63.1 14.72 28.17 6.57 34.93 8.15 1993 4334.8 58.79 13.61 28.42 6.58 30.37 7.03 1994 4363.7 56.67 13.24 28.25 6.64 28.42 6.6 1995 4389 54.52 12.66 29.07 6.75 25.45 5.91 1996 4413 53.21 12.09 28.96 6.58 24.25 5.51 1997 4434.8 50.47 11.41 28.66 6.48 21.81 4.93 1998 4456.2 49.57 11.15 28.14 6.33 21.43 4.82 1999 4475.4 47.51 10.64 28.36 6.35 19.15 4.29 2000 4596 48.09 10.3 28.63 6.13 19.46 4.17 2001 4613.36 46.14 10.02 28.78 6.25 17.39 3.77 2002 4646.85 46.19 9.98 28.65 6.19 17.54 3.79 2003 4679.55 44.96 9.66 29.7 6.38 15.26 3.28
从甘肃和浙江人口自然变动图中可以看出,自1978年至2001年,两省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在波动中呈现下降趋势。

原因如下:1、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水平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降低了死亡率。

2、随着医疗保障的推行,国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寿命有所延长。

3、改革开放后,人民思想发生了改变,多子多福的思想不再被所有人接受。

4、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国家把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到了战略
高度,计划生育被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更加严格。

5、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国家医疗条件的改善,降低了死亡率。

从甘肃、浙江出生率的比较图中,我们可以发现,两省的出生率在波动中下降。

图中,1980至1983年出现了一个生育高峰,这是20世纪60年代初“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中出生的人口陆续进入生育年龄,加之20世纪80年代初婚姻法的修改造成许多不到晚婚年龄的人口提前进入婚育行列,使得人口出生率出现回升。

1989年左右的出生小高峰同样是受人口惯性的影响。

从90年代开始,出生率基本上处于下降状态。

我们可以看出,浙江省的出生率是小于甘肃省的出生率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甘肃省深居内陆,浙江省位于改革开放的沿海第一线,思想观念上甘肃省要比浙江省保
守,受多子多福的影响更大。

2、甘肃省全部就业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22.53%、小学33.69%、初中28.9%、
高中和中专11.35%、大专及以上仅3.53%。

就业人口文盲率22.5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8.14%)14.39个百分点,在全国排28位。

浙江省人口中,接受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1,占4.19%;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占14.76%;接受初中教育,占33.34%;接受小学教育的,占36.62%。

甘肃的居民综合素质发展水平低于浙江省,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比起在浙江也较难实施。

3、“十一五”时期,浙江省城市化率达59%。

而甘肃省在2004年的城市化率不足30%。

一农村人口占优势的甘肃省出生率也就高于以城市人口占有优势的浙江省,因为国家规定城市人口只许生一胎,而农村人口可以生两胎,同时人思想观念的差距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图中,两省死亡率交替起伏波动,但稳定在6%左右。

分析:
1、甘肃省的GDP远远低于浙江省,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也与浙江省有一定的差距。

居民就医
能力和医疗条件及医疗水平不如浙江省。

2、2009年末,甘肃省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49%。

浙江省2008年老年人口占全省
总人口的15.56%。

老龄人口的自然死亡浙江要多与甘肃省。

造成浙江省死亡率有些年份会超过医疗条件较差的甘肃省。

图为甘肃、浙江两省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比较。

两省在波动中下降,但是浙江省的自然增长
率要明显低于甘肃省。

这是因为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要高于甘肃省,率先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时期。

同时受影响的居民综合素质也是重要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