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师要走出的教学误区

合集下载

新课程改革下历史教学的五大误区100

新课程改革下历史教学的五大误区100

新课程改革下历史教学的五大误区摘要:新教材的施行、新课标的使用促使我们在吸取传统教法精华的基础上,摒弃陈规陋习,应该避免陷入五大误区:一、口若悬河,搞“一言堂”;二、把握不准,有始无终;三、面面俱到,遍地开花;四、语言枯燥,方法死板;五、教无特色,千人一面。

而应追求不断创新,在历史课上应努力做到:教学目标明,教学内容精,教学方法巧,教学实效好,使学生在学习中放飞希望,收获快乐。

关键词:双边活动兴趣尊重创新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人文素养和学科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基于此,我觉得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更好贯彻新课改精神,本着为了学生成才的原则,在历史教学中作为教学主体的我们应该避免陷入以下一些误区。

在此提出以共避之。

一、口若悬河,搞一言堂课堂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学生是教学主体,课堂的主角,其行为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

课改下的的历史教学与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的形式基本不同,课前首先让学生充分预习和收集相关资料,上课时由学生自由发言。

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作用。

让学生初步形成自觉地、主动的和积极的参与学习过程的态度,求知的欲望与激情也被激发起来;让学生学习了用心去感受历史知识,而不是简单用脑去记历史,同时展开丰富联想,让历史走出教材,走向现实生活中,要让学生“讲”出来,学进去。

总之,教育应还原本质,教师从“代理人”回归自主,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变成教学主体。

尽量发掘学生的需求和潜能。

二、把握不准,有始无终新课改要求教师由备教材,转变为先备学生,但老师一定要把握好教材,做到随心驾驶,有的放矢。

可有的教师上课前没有认真钻研教材,没有认真备课,造成了课前未吃透教材、未了解学生,上课时往往产生课堂吃不饱和吃不了的两种倾向,前者多见于注重知识传授的老师,课文讲完,练习处理后学生无事可作。

高中三年级历史备课的常见误区

高中三年级历史备课的常见误区

高中三年级历史备课的常见误区高中三年级的历史备课就像一场精心筹备的大戏,每一个细节都需精准无误。

然而,尽管教师们在备课时倾注了大量心血,依然常常陷入一些误区,这些误区不仅影响了课堂效果,还可能影响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理解。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备课误区,以及如何避免这些误区,提升备课质量和教学效果。

第一个误区是对教材内容的过度依赖。

有些教师在备课时往往过于依赖教材,认为教材已经提供了所有需要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这样的做法虽然看似省时,但实际上可能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深度。

历史是一门不仅仅依赖教科书的学科,它要求教师不断补充和拓展资料,提供多元化的历史视角。

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最新的学术研究、使用历史文献、观看纪录片等方式,丰富课堂内容,使学生能从多个角度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第二个误区是忽视历史事件的背景与联系。

许多教师在讲解历史事件时,往往集中在事件的发生、过程和结果上,而忽视了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中的各种因素以及事件间的联系。

这种做法使得学生只能看到孤立的事件,无法真正理解历史的脉络和因果关系。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探索历史事件的背景,了解相关的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以及事件与事件之间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历史知识框架。

第三个误区是低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些教师在备课时过于强调讲解,习惯于将知识一一传递给学生,而忽视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实际上,高中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当通过设计讨论、研究项目、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参与热情。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四个误区是对学生差异化需求的忽视。

在历史教学中,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教师如果只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很可能会忽视一些学生的特殊需求。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在备课时应当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差异,设计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活动。

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的误区

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的误区

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的误区《历史课程标准》自颁布实施以来,课堂教学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我们在确信成绩的同时,不能不重视历史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不得不沉思历史课堂教学的新误区。

时下历史课堂教学的误区要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误区一:教学目标片面化历史教学目标是指历史教学活动的预期效果。

它是历史教师依照《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历史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自我在教学中的经验等因素,在课前所预设的教学中应达到的目标。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

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同时把历史教学目标规定为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许多历史教师在头脑中都有那个概念,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对教学目标落实片面化。

要紧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重知识轻能力。

历史课堂教学要紧有两个层面:一是“是什么”,二是“什么原因”。

大部分教师在讲课时总是聚焦在“是什么”的层面上。

如“那个事件”的历史缘故是什么,过程怎么样,结果如何等,内容繁多,面面俱到。

他们没有让学生了解到这些缘故之间、缘故与过程之间、缘故与结果之间、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这是一种典型的让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因此然的错误做法,与目标的能力主线背道而驰。

第二,重结果轻过程。

历史教学目的之一,确实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历史结论。

因此有些历史教师的课堂成了“满堂问”,将教学目标确定为标准答案的获得而不是查找答案的过程。

学生在教师“是不是”、“对不对”等问题的牵引下,机械地、一步步地被教师带进其预先设定的答案中。

教师认为答案明白了,目标就完成了。

但是如此的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内容没有通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分析、概括、综合等认识活动,其结论也就难以被学生真正理解,更为重要的是,如此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形成。

初中历史课堂上常见的误区及应对方法

初中历史课堂上常见的误区及应对方法

初中历史课堂上常见的误区及应对方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些误区,这些误区不仅影响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也可能削弱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通过对这些常见误区的分析和应对,教育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首先,历史的时间线对许多学生而言往往显得模糊不清。

学生们常常难以把握不同历史事件的发生顺序,从而影响对历史发展的整体理解。

为了应对这一误区,教师可以采用时间线图表的形式,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历史事件的顺序和联系。

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制作自己的时间线图,亲身体验历史事件的编排过程,从而加深对时间概念的把握。

另一个常见的误区是将历史事件视为孤立的个体,而忽视了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这种观点容易导致学生对历史的片面理解。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通过讨论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来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在讲解某一战争的背景时,可以探讨其前因后果,使学生认识到历史事件往往是复杂的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

此外,一些学生往往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缺乏对历史背景和深层次原因的思考。

这种情况可能导致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局限于记忆人物的名字和事件的简要描述。

为了改善这一现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例如分析历史人物的动机、背景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通过课外阅读、专题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审视历史,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另一个误区是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往往受到个人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而缺乏客观性。

这种主观的评价方式可能导致学生对历史事件产生偏见或误解。

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从历史学家的角度分析事件,重视史实与评价的区分,并培养学生的客观分析能力。

通过教学中引入不同的观点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此外,过度依赖教科书也是一个常见的误区。

教科书虽然提供了系统的知识框架,但其内容往往是精简和概括的,可能遗漏一些重要的信息或观点。

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查阅相关的参考书籍、学术文章和历史档案,增加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深度。

历史教师要走出的教学误区

历史教师要走出的教学误区

历史教师要走出的教学误区新课程改革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围绕学生本位的模式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造,使学生们得到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方面的综合发展。

历史教学既要提高学生历史专业知识,也要提高学生生存智慧;既要使学生了解过去,也要在继承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能够开拓未来。

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依照新课标的要求,科学制订教学目标、研究历史教学的方法、模式,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使历史课堂充满活力和魅力。

不过在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中,许多老师难免会不自觉地偏离历史教学的科学轨道,甚至出现与新课改南辕北辙的现象,下面我对历史教师易出现的教学误区盘点如下,希望能为各位教师提供参考。

误区一:教得越多学得就越多有的历史教师生怕完不成授业任务,在课堂上一味地讲述,拼命地灌输,不断地重复,希望自己所讲述的历史知识能够最大化地让学生记住。

而有的学生为了取悦教师、为了在考试中得到炫耀的虚荣,便尽自己最大能量去吸取历史要点。

但这种教学效果无疑是把学生当成了储存历史知识点的硬盘,却忽视了历史教育中的能力和思想培养功效。

有的学生在面临历史教师"排山倒海"的灌输中,形成了学习恐惧,渐而放弃历史学习,这种教学效果虽并非教师本意,但却是"满堂灌"教育模式下不可避免的教育失败案例。

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历史教学的目的应能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历史能力的发展,并非只是一部分学生的机械识记,也并非是一部分学生的被迫放弃。

误区二:师生互动越热闹越好有的历史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尽量多设置问题来占用课堂时间,用"满堂问"来替代"满堂灌",这种做法尤其是在公开课中特别流行。

这样的课堂看似热热闹闹,但"作秀"味道太浓,且少有实质性效果,学生只是对讨论过的问题印象深刻,而对于未经讨论的问题却印象朦胧。

如果一节课下来,我们只是完成了规定教学目标的十分之三四,怎能算是有效课堂?误区三:题做得越多越好有的历史教师迷信题海战术,一有机会就给学生印发大量的练习题,而且还附加许多奖惩办法,使学生们头昏脑涨、筋疲力尽。

浅谈新课改如何走出历史教学的几个误区

浅谈新课改如何走出历史教学的几个误区

浅谈新课改如何走出历史教学的几个误区新课程改革后,历史教学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种前所未有的变化,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讲,需要一个探索实践的过程。

在这个除旧布新的过程中,一方面,传统的历史教学焕发出了灿烂的光彩,使人欣喜;另一方面,时下的历史课堂也出现了一些教学误区,令人担忧。

一:走出课堂上教师“不作为”的误区新课改教学中关注学生发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增强了生命力。

但所谓过犹不及,某些教师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却淡化甚至丧失了教师的主导。

教师谈“讲”色变,课堂上刻意回避“讲”,于是,“讲”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渐渐淡出了课堂,迷失教师“讲”的不作为里。

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为幌子,对学生的任何观点和看法都进行肯定和鼓励,不讲究科学态度和批判精神,有时连最起码的做人原则都不顾及。

表面看,这样的教学仿佛彰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但由于缺乏了教师必要的引导、讲解和评价,直接导致教学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

我在教学中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注重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采用精讲细练的方式,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强化训练,使学生在课堂上40分钟之内学会并记住最基本的历史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得到洗礼。

二:走出死抱住多媒体不放的误区新课改教学中教学手段的更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值得注意的是,新课改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更新,时下部分教师把所有教学手段都寄托在多媒体,甚至连传统的板书也省略掉了。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竟无一字的板书,整节课学生也无一字的笔记,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课件的形式上,而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否掌握,教学难点是否理解就不得而知了。

为了使学生喜欢历史课,我在备课、教学设计时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多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并经常使用多媒体使学生更直观的接触历史的同时感观上又得到满足。

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所教所学的内容已经过去,而时间则不可能倒退以让我们重新经历它。

对历史教学中一些误区的反思

对历史教学中一些误区的反思

对历史教学中一些误区的反思新课程改革进行地如火如荼,教学模式也随之一改再改,日见丰富。

新课程、新标准、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这就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起一种学生本位的新模式。

历史教学也不例外。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破陈出新,在课堂中给学生以充分发挥余地,从而得到锻炼,达到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位一体,是每个新老教师苦苦思索、探索、甚至头疼的事情。

认知指导实践,许多教师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在教学中尝试改革,出现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兴趣小组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新方法,但也有不少教师走向了片面化,走进了教学误区,这里我想简单地谈一下。

误区一:只要活动,不看对象。

教学中,许多老师认为要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考虑教材的实际,于是上课从头到尾,都是各种各样的活动:讨论、辩论、观察、分析……忙得学生焦头烂额,一会儿要抬头看录像,一会儿又要展开辩论,而真正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

于是各种问题接踵而来,懒的学生是一点事情也没有,而想动脑筋的学生感觉忙不过来。

还有的老师是由于上面要求上课时开展活动,于是下面推广开来,根本不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把别人的东西生搬硬套,与课堂脱轨,与学生分离,只重形式不讲结果,忽略了具体对象、环境等。

另一个方面就是活动设计时过于简单或复杂。

设计简单时学生轻易就找出了答案,就会产生骄傲自满情绪,渐渐会对参与活动失去兴趣,对以后的教学产生不良后果,而设计复杂时,学生自己解决不了,难免会垂头丧气,对以后的教学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虽然说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心理耐挫能力,但一个难题接着一个难题,对这些人生经历不多的孩子来说,容易使他们失去自信心。

因此不论是过于简单还是过于复杂设计课堂活动,就必然使大部分学生闲置,局限了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不能使每个学生的潜力发挥出来,也就谈不上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在教学活动的设计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智力水平、要适合学生的特点;注意参考教材实际、符合教学规律;注意难易程度的搭配、挖掘,争取把每一个学生都调动起来,否则,脱离了对象(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无用功。

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几个误区

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几个误区

中学历史教学中存有的几个误区新课改对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要求有了新的变化,即“从根本上说,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理解生存现状,不是为了学习历史专业知识而是为了提升生存智慧,不是为了了解过去而是为了开拓未来。

”基于这种理解,历史课堂教学本应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展开有效的学生活动,使课堂真正洋溢生命的色彩,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使课堂充满活力和魅力,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总来说之,在教学教学过程中,力求把每天的每一次教育教学行为都调整到最佳效率状态,让学生学的更轻松,教师教的更有效。

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却有一些与新课程改革理念南辕北辙的现象,存有着几个误区。

下面做一盘点,和同仁们交流探讨。

一、“戏说”历史。

有位教师教学《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一课,导入时播放了吴克勤《老子说》MTV,音乐摇滚,人物活跃,说辞戏谑,执教老师引导学生舞之蹈之唱之,自己也不顾30几岁的“高龄”加入舞蹈的行列,摇头晃脑,且以为得意。

作者为这位老师的探索精神和大胆尝试表示赞赏,但同时又很是担忧:历史教学以游戏导入,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心理暗示?会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历史观?他是在游戏历史,还是在游戏历史教学?历史课本是严谨的知识性很强的学科,如若开“戏说”或“游戏”的先例而以为得意,又不自知,历史教学会走向何方?还有的老师,把并无史实依据的野史、传说在课堂上讲授,依此吸引学生的眼球。

岂不知兴头已过,学生得到的仅仅是似是而非的历史噱头罢了。

一句话,历史不容“戏说”啊。

二、课堂“秀”。

“秀”,网络用语,是英文单词“show”的音译,为“展示,炫耀”之意。

在历史课改中,一些教师追求形似忽视了神似,把课堂变成了展示自我的一场场“秀”,而对学生的得失注重不够。

这种课,最显著的特征是热闹,热闹的背后是假。

比如,为了追求师生互动,用满堂问来代替满堂灌;为体现学生“主体”,采取课堂上老师退居幕后,以完全放手让学生活动的“牧羊式”教学取代传统“填鸭式”教学等等。

历史教学的“误区”

历史教学的“误区”

粉笔 、 一块黑板 ” 转变为多媒体的有效使用等 。但诸多 的课 堂教学却给我们敲响 了警钟 , 许多的历史教学进入 了误 区。 误 区之一 : 对教材和历史的知识点 结构逻辑认识不 清 初 中历 史教育是基础教育 , 又是普及性 的国民教育 , 因 此初中课程 以普及基础历史为主 , 许 多教 师注重扎根教材 , 紧随其后。 历史教学要求教师进行历史知识点的整合 。 但许 多教师往往认识不到教材 的知识点结构逻辑 和历史 的原本
W EN U DA0 HANG
历史教学的 “ 误区 ”
文 /黄 海 霞
随着新课改 的进行 ,历史课 堂也由原本教师 的 “ 一言 堂” 转变为学 生的“ 主场” , 教学方法也 由原本 的教师 “ 一 支 随着新课程改革 ,中考历史对 于新型材料 的运用越来 越常见 , “ 材料在教 材外 , 答案在教材 中” 。因此教师利用 新 史料 , 营造新 的情境 , 培养 学生灵活分析 , 归纳史 料 的能 力 就变成当前 的任务。许 多教师也相应产生 了误区 , 淡化了对 教材的使用 , 多使用课外资料 , 结 果造成学生对 于书本知识 的陌生 , 基本能力不过关的困境 。 如: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 , 也是世 界人 民的 普遍追求。
容 易走 向极 端 化 , 甚 至引 发 个 人 矛 盾 。 误 区之 三 : 教学 中对 教 材 的 脱 离
阅读材料 , 回答 问题 : 提问 : 漫画展示 的近代欧洲“ 民_ 丰 与专 制” 斗争的 主题 ,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 在“ 民主与专 制” 的斗争 中, 欧洲 资产阶 级 最 终 取 得 的胜 利 成 果 是什 么? 标准答案 : 推 翻了封建制度 , 确立了资产阶 级的统治地 位, 扫清了资本 主义发展 的障碍 , 推动世界历史进程。( 任答 3点 ) 但学生的答案大多是 : 推 翻了封建君 串专制 , 建赢了资 产 阶级 的政 权 , 实 现 了 自由 民 丰平 等 。建 立 了资 产 阶级 比较 民丰的政体等。 卜 h 此可 见 , 此 题 的 出 题 目的 “ 材料在教材外 , 答 案 在 教 材巾” , 但 由学生 叫答答案的话 , 则 失误较 多 , 大多从材料 中 得出答 案, 而不是结 合所学知识概括 。因此 , 片面的多使用 讶’ 。 : 、 材料 , 而忽视对教材 的使用 , 学生会明显进入误区。 误 区之四 : 片面追求历史教学与社会热点的结合 本 人在 前几年听 了一节观摩课 《 收复新疆》 , 课 标要求 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 的史实。按照传统 的思路来说 , 应让学 生 了解新疆问题的由来 、 左宗棠收复新疆 的过程等。但j . 课 的教师 为了讲求 新意 , 从 0 8年 的新疆动乱 引入 , 花 了整整 十分钟 利用 图片讲解此次动乱 的的基本情况 和女 首领的介 绍 。诚然 , 这节课开头与历史现实结合在一起 , 可以说 是个 亮点 , 但大篇幅 的介绍不觉得 明显偏离了辛题 吗?再把新疆 以往的史实加入 , 新意是有了 , 但课标所要求 的的到下课时 间还 没 涉 及 到 , 最 终 这 节课 只能 以失 败 告 终 。 社会热点问题的引人 的确 能吸 引学 生的注意力 ,能让 学 生让 教学 内容与知识点结合在一起 ,提升 学生的认 知能 力。如本人在讲授二战后 的世界格局时 , 如何让学生理解现 在暂时的一超多强 , 将来的多极化趋势时 , 利 用美 国总统奥 巴马现 当政 时对全球事物关注地 区的转移如 钓鱼岛事件 中 美国的态度 , 从而让学生更好 的了解美 国的霸权丰义。 当然 , 在历史教学中还存在许多其他 的误区 , 限于时 间 和篇 幅 , 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 , 学有学的误 区, 教有教 的误 区, 身为师者 , 我们 首先要做 的是 走 出 自己的误 区 , 带 着孩子们走 出他们 的误 区 , 以及教会他们 如何不步入 误区 , 这, 才是真j 下 的为师之道。 ( 作者单位 : 江苏省 海门市海南中学)

走出中学历史课堂管理工作的误区.doc

走出中学历史课堂管理工作的误区.doc

的直接原因。

不少教师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散乱现象,或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你乱你的,我讲我的;或是哭鼻子、掉眼泪,向学生苦苦哀求;或是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或是瞪眼珠、拍桌子,继而中途一走了之。

结果是课堂秩序一塌糊涂。

师生关系极度紧张。

第四,教师不从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选择教学方法,因而在较大的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管理工作的效果。

有的教师在历史课的课堂教学中,或是照本宣科,一讲到底;或是胡编乱造、信口开河;或是和尚念经,催人欲睡;或是夸夸奇谈、漫无边际;或是装腔作势、矫揉造作;或是埋头板书、不讲不练。

教师在课堂上用这种方法教学,学生当然就索然无味,乃至产生逆反心理了。

第五,教师的课堂管理工作太封闭,这也是造成教师的课堂管理力不从心的因素之一。

不少历史教师的教学态度是端正的,课堂管理工作也是很积极的,但由于他们只是自行其事,课堂管理中出现的许多事情,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若干现象,从不与其它人透露一丝半点,因而,也得不到别人的指点和帮助,孤军奋战,往往是事倍功半。

第六,教师不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为师不为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课堂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有些历史教师或是无端地训斥学生,或是与学生开一些毫无意义的玩笑,或是公开地着装怪异,或是背地里大发牢骚,这些行为举止都在学生心目中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也潜移默化地在学生眼里降低了教师的形象,因而,历史教师在课堂管理中也没有威信。

三中学历史课堂管理工作散乱,历史课的课堂教学活动不能顺利开展,作为历史教师来讲,这是件痛心的事。

然而,光痛心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有面对实际,积极奋起,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使自己的课堂管理工作走出误区。

那末,怎样做,才能使中学历史课堂管理工作走出误区呢?我认为,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作为一个教师,首先要加强自己对教育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要理解到:教育工作是培养一代新人,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工作。

此外,还要看到:从事教育工作虽然既辛苦又清贫,但随着《教师法》的颁布和实施,从事教育工作所需的各种条件和待遇会逐渐好起来的,其它行业其实也各有各的苦衷。

努力避免历史教学中的误区

努力避免历史教学中的误区

努力避免历史教学中的误区崇永俊(兰州女子中等专业学校,甘肃兰州730020)有质量的课堂教学是所有教师在教学中力求达到的目标,但是长期工作在一线的教师由于种种主观或者客观因素,在教学中都或多或少存在几个误区,而这些误区在一线教师的教学中会有意或者无意地表现出来。

当然,误区的出现肯定不是教师想看到的状况,其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其中,一些常出现的原因大约有以下几种:(1)“灌”。

传统的历史教学采用的常见授课方式是讲述法或者背述法,并把它作为历史教师功底是否扎实的一种衡量标准。

讲得越多越细,教师似乎就越放心,这种教学把学生当成是储存的容器,学生的状态也往往是懒洋洋的。

(2)“秀”。

当前历史课堂改革中,为了追求师生互动和课堂气氛,体现所谓新思路,各种教学模式是层出不穷,全程提问式、小组探究式、学生自主活动式等。

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教师本身也是迫于无奈,且没有实际的效果,类似作秀式的课堂教学,不能真正起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3)“练”。

在课堂教学之余,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要求学生反复背诵史实,进行习题训练,以期提高成绩。

这种做法不但遭到了学生的嫌弃而且学生学习成绩也是忽高忽低。

在与同行的交流中,可以感到,此类误区是历史教学中常见的痼疾,而在实际教学中,真的会有束手无策的时候。

面对这些在历史教学中经常出现的误区,该如何警戒和避免呢?我在摸索中进行了一些尝试,第一步要制订实际有效的教学目标。

制订教学目标是课堂的核心,目标要有导向性,就是这节课你想让学生了解和学会什么,教学方法要怎样选用才可以更好地达到目的。

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对教学目标常常无暇多想,已经形成固定的模式思维,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教学目标就是一种形式,是教学参考上的教条性的文字,无需深究,实际是缺乏对教学目标的认识,没有深刻地了解明确的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在实践教学中,一个切实可行的有效教学目标,先要明确教学主体是学生,进而对学生在本课的学习内容和掌握的程度提出具体而明确的要求,重点、难点要非常清晰,教学目标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有梯度、有层次。

浅谈走出历史教学误区的对策

浅谈走出历史教学误区的对策

浅谈走出历史教学误区的对策自从历史加入中考科目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受到广大历史教师的关注。

但仍有些教师对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还会出现理解不到位,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一些低效或无效的教学现象和误区。

为此,对出现此类现象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并提出一些粗浅的对策,期待引起各位同仁的共同关注和思考。

一、不重视利用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出现误区。

在上课过程中有些教师没有让课程标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对课程标准意识淡薄,甚至备课都不看课程标准。

如北师大版七上第八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有一位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上,使课堂教学紧紧围绕“铁器、牛耕的使用导致生产关系变革”展开,而“商鞅变法”却一带而过。

导致教学重心出现上述偏差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失误。

实际上本课的课程标准是“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我认为本课应该围绕春秋战国时期,从千耦其耕到个体农耕,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从而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变革,而秦国的商鞅变法影响最大,并从其主要内容中感受社会变革的巨大震荡,初步认识引发社会变革的主要因素及如何应对社会变革带来的挑战等。

所以我们要真正理解课标,吃透教材。

对策:理解课程标准。

加强对课标研读,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

我们必须在教学中真正把课程标准作为教学依据。

通过课程标准的学习,才能了解本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本课程的内容标准、教学建议等。

二、新课导入缺乏趣味性、过分冗长产生误区。

现在的课堂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重视如何导入新课,力求创设身临其境的教学情景,这本无可厚非。

但要注意在创新的同时,避免陷入过分求新求异、甚至过分冗长的导入。

比如有教师上九年级下第十九课《机遇与挑战》一课时,采用了这样的导入方法:大屏幕打出了一幅广告牌:可口可乐,然后介绍可口可乐公司,再拿出两瓶可口可乐的实物,增强课堂效果。

这样的导入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很好。

大学历史课备课的常见误区

大学历史课备课的常见误区

大学历史课备课的常见误区备课是大学历史课程成功的关键,但在这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误区。

首先,很多教师过于注重课本内容,而忽视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仅仅依靠课本知识,可能无法涵盖所有的重要视角和细节,从而限制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全面理解。

历史不仅仅是事件的堆砌,更是背景、原因和后果的综合体。

另一个常见的误区是过分依赖讲义和传统教材。

虽然这些材料在某些方面很有帮助,但它们有时也可能过于陈旧或局限,无法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或学术观点。

教师应该时刻保持对最新学术动态的关注,并适时将新发现融入备课中,以提供更全面和准确的知识。

此外,一些教师在备课时未能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习惯。

这种情况下,课程可能变得枯燥乏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并将这些兴趣点与历史内容结合起来,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互动性和学习效果。

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事件。

另一个误区是忽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和批判,而不仅仅是记住事实。

通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帮助他们发展出更加独立和全面的历史观,从而提高他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备课过程中还需要关注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依赖单一的教学方法可能会使学生感到厌倦,影响学习效果。

教师应该结合讲授、讨论、小组活动等多种方式,创造出更加生动和互动的课堂氛围。

这样的多样化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

最后,许多教师在备课时未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除了课本和讲义,现代教育技术和资源也可以极大地丰富课堂内容。

例如,使用多媒体材料、在线资源和历史模拟工具,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和直观的学习体验。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考虑这些现代资源的应用,以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历史教学中误区教学反思

历史教学中误区教学反思

历史教学中误区教学反思引言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思维能力以及历史文化素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影响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学习效果。

本文将以历史教学中的常见误区为切入点,分析其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反思和解决方法。

误区一:只注重历史事件的记忆历史教学中的一个常见问题是,过于侧重于让学生记住大量的历史事件、日期和人物,而忽视了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以及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这种教学方法可能导致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层次,没有深入地挖掘历史的内涵和思想。

解决方法: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和分析,而不仅仅依靠记忆。

可以通过案例分析、问题导向的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独立分析能力。

同时,可以通过展示历史背景材料和多媒体资料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误区二:死记硬背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有些教师倾向于要求学生对历史故事进行死记硬背,而忽视了学生对历史背景和历史思维方式的理解。

这种教学方法可能导致学生对历史故事的意义和历史事件的内涵缺乏深刻的理解,容易产生记住了故事情节,却不知其意义和价值的情况。

解决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展开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故事的思考。

例如,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实验等活动,体验历史人物的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故事的内涵。

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对历史故事进行分析和评价。

误区三:仅依赖教科书教学有些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过于依赖教科书,并只围绕教科书内容进行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可能导致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局限于教科书的内容,缺乏对历史事件和历史思想的全面了解。

解决方法:教师应该多样化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不同的途径了解历史。

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图书馆和博物馆等,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历史资料。

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历史调查研究,让他们亲自去参观历史遗迹、采访历史人物,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

幼儿园教师自学历史的常见误区

幼儿园教师自学历史的常见误区

幼儿园教师自学历史的常见误区幼儿园教师在自学历史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误区,这些误区不仅影响了他们对历史的理解,也可能影响到他们对幼儿的教学效果。

首先,许多教师在学习历史时容易陷入知识碎片化的陷阱。

他们可能会过于专注于某些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细节,而忽略了历史的整体脉络。

历史的学习不应只是记住事件的时间和地点,更重要的是理解事件背后的因果关系以及它们对后续历史发展的影响。

只有掌握了历史的整体脉络,教师才能更有效地将这些知识融入到教学中。

另一个常见的误区是历史知识的脱离实际。

幼儿园教师在自学历史时,可能会被复杂的历史理论或专业术语困扰,导致对历史知识的应用变得抽象。

这种脱离实际的学习方式容易使教师无法将历史知识转化为适合幼儿理解的教学内容。

教师需要将历史知识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结合,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实际的例子来帮助幼儿理解历史。

此外,许多教师在学习历史时,往往忽视了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他们可能会受到单一历史观念的影响,未能全面了解不同文化、不同地区的历史背景。

这种狭隘的历史视角可能会导致他们在教学中出现偏颇,使幼儿无法接触到多元化的历史知识。

教师应该努力拓宽自己的视野,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从而更全面地呈现历史给幼儿。

最后,有些教师可能会对历史的“权威”信息过于依赖,而缺乏批判性思维。

历史学科本身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不同的史料和研究可能会提供不同的视角和解释。

教师在学习历史时,应该学会对各种历史信息进行分析和比较,而不是盲目接受所谓的“权威”说法。

这样才能帮助幼儿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自学历史对幼儿园教师而言,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学习的过程。

只有认识到这些常见误区,并加以避免,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运用历史知识,激发幼儿对历史的兴趣,并帮助他们建立对历史的初步认知。

当前史料教学的误区

当前史料教学的误区

当前史料教学的误区史料教学是历史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史料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和历史人物的思想行为。

但是,当前史料教学中存在着一些误区,导致学生对历史认识不够深刻、全面。

本文就当前史料教学的误区进行探讨。

一、注重细节而忽略宏观在史料教学中,往往注重细节而忽略宏观。

老师和学生常常只关注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和主要人物等细节,而忽略了事件的社会背景、历史背景和政治背景等重要的宏观因素。

这样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陷入“无从下手”的困境,因为他们缺乏对历史事件的整体认识。

解决方法:要改变这种误区,教师需要针对每个历史事件,分析其社会背景、历史因素和政治背景等宏观因素,并让学生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探究。

通过宏观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和人物的思想、行为。

二、忽略历史矛盾和不同观点史料教学中的另一个误区是忽略历史矛盾和不同观点。

往往我们只知道某个历史事件的一面,而不知道另一面。

这种单一性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解决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历史事件的矛盾点,并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观点。

让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辩证思考和多角度分析,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三、过于注重记忆而忽略思考当前史料教学的另一个误区是过于注重记忆而忽略思考。

很多老师把历史当做死记硬背,要求学生背诵大量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日期。

这种教学方法并不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历史。

解决方法:教师应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来教授历史。

让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通过问题式教学,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四、忽略历史文化的影响在史料教学中,往往忽略了历史文化的影响。

历史是文化的产物,文化是历史的表达。

如果忽略历史文化的影响,就会无法真正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解决方法:要培养学生历史文化意识,教师应该将历史事件和文化相结合,让学生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

通过课堂讲解和参观展览,让学生感受历史文化的影响和人物的思想。

对历史教学中一些误区教学反思

对历史教学中一些误区教学反思

对历史教学中一些误区教学反思引言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批判思维能力的重要一环。

然而,在历史教学中,存在一些常见的误区,如纯粹记忆性的教学、过度依赖教科书和忽略学生主体性等。

本文将对这些误区进行反思,探讨如何改进历史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误区一:纯粹记忆性的教学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经常出现纯粹记忆性的教学方式,即教师将大量的历史知识点直接灌输给学生,要求他们背诵并记住。

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变得枯燥乏味,且容易忘记。

解决方法:首先,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将历史教学的重心从纯粹的知识传授转向启发学生的思考。

教师可以通过引发问题、讨论案例、分析历史事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

其次,教师可以引入跨学科教学的方式,将历史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

通过与文学、艺术、地理等学科的结合,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了解和认识历史,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深度。

最后,教师还可以利用各种多媒体技术和教具来丰富教学内容,如展示历史图片、观看历史纪录片、使用模型和地图等。

这样可以更直观地展示历史事件和文化,增强学生的认知和理解。

误区二:过度依赖教科书教科书在历史教学中起到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然而,过度依赖教科书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僵化,无法主动思考和独立探索历史问题。

解决方法: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科书之外的资源,如史料、文献、报纸、互联网等。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查阅和分析,培养他们从多个角度去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实地考察等活动,让他们亲自参与到历史的实践中去,提升对历史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历史研究和写作,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调查和总结,对历史事件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和思考。

这种学生主体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误区三:忽略学生主体性有些历史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过多注重教师的讲解和灌输,导致学生缺乏积极性和参与感。

新任历史教师容易犯的几点错误

新任历史教师容易犯的几点错误

新任历史教师容易犯的几点错误永昌三中高中政史地组孙晓燕内容提要:新任历史教师在刚刚接触高中历史教学时,或多或少都会走很多弯路甚至犯很多教学错误。

本文则从一个新历史教师过来人的角度,给大家提供了一些意见和参考,希望这些看法能对大家的历史教学实践有所帮助和启发。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历史;新教师;错误我是接触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历史教师,由于经验不足,在教学中走了不少弯路。

经过不断摸索和体会,现在总结了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交流。

错误一:过分依赖多媒体,学生上课如过眼云烟在一般的高级中学,多媒体设备使用已经非常普及了。

现在的老师上公开课,无一例外都是采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说白点,就是让学生观看幻灯片,给学生放映声音、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料,它只是教学工具和手段的革新,教学的目的和课程的内容并没有改变。

但是,上多媒体课,屏幕大了,教师却变小了。

在多媒体堂上,新教师往往会丧失课堂主导权,被电脑和投影仪俘虏得不亦乐乎。

我们的学生,他们也喜欢欣赏幻灯片,对多媒体教学也有很高的热情。

但是,多媒体上完后,如果大多数学生都是左耳进右耳出,看过的东西都如浮云飘过一般,留下印象的只是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花花绿绿的内容,核心重要知识没掌握,那自然多媒体教学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

要上好多媒体,教师首先要设计好课件,不能随意从网上下载而不做修改。

在内容设计上,应该突出内容结构,注意使用目录和超链接返回。

即使用了多媒体,节约了教师粉笔书写的时间,也要给学生留一定的记录和反馈余地,不能把幻灯片一个接一个地轮放到下课。

同时,注意不要放弃板书的书写,要使学生在脑海里留有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

错误二:只顾讲历史知识,不教学生方法和技能我没有经历从高一带到高三的代课过程,也就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对整个历史教学的流程无法把握,一般只会把眼光局限于每一个课时。

重视每节课的教学固然重要,但,忽视学生方法和技能的培养却是一种无形的失误。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从高一一开始就不对学生渗透历史思维和解题技巧,到高三再去抓方法教学,无异于亡羊补牢,虽然不晚,但是效果不好。

浅谈当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和对策

浅谈当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和对策

浅谈当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和对策如何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换,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这是广大历史教师孜孜以求的问题。

关于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大讨论,真可谓见仁见智,这里我所要提醒的是切莫闯入误区。

误区之一:抛开课本,一味追求高、深、难一谈到能力的培养,一些历史教师对课本就不以为然,甚至有人提出“抛开教材上历史课”的口号,认为只要精选几本习题集,要学生埋头于题海进行习题大战就会见成效,还一味地挖掘一些理论要求过高且与政治课过于靠近、答案随意性较大的内容进行训练;材料解析题训练的重点放在那些生涩难懂的古文上。

结果,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因使考生缺乏对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而事倍功半,这种片面的做法,也违背了历史学科的多功能性和历史科的规律,须知,课本是知识的载体,而能力的培养,又是从基础抓起的。

没有全面准确的历史基础知识,无法谈能力的培养,况且,历史教材本身也包含一些隐性知识,要挖掘出这些知识,只有完全熟悉了教材,才能悟出其中真谛。

隐性知识的挖掘,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将起重要的作用。

要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不仅不能冷落课本,而且对课本一要读懂,二要读精,三要读深。

读懂,就是对课本中段与段、节与节、章与章、图与文之中一些内在联系要让学生读明白,要挖掘历史概念的外延与内涵,寻找历史事件的起因即根本原因与具体原因、外因与内因、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对一些注释内容也要领会。

读精,就是要善于归纳总结。

读深,就是要读深课本,这实际上是要挖掘课本里的一些隐性知识,实现知识迁移。

隐性问题的答案语言往往不是课文中的原话,因此,要根据课文内容精选一些题目让学生练习,把训练贯穿于教材与课堂之中,一方面让课本知识延伸,另一方面让学生历史思维向深层发展。

误区之二:忽视非智力因素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在历史教学中,人们往往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略非智力因素,这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又一大误区。

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爱好、信心、人际关系等等,它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教师要走出的教学误区
新课程改革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围绕学生本位的模式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造,使学生们得到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方面的综合发展。

历史教学既要提高学生历史专业知识,也要提高学生生存智慧;既要使学生了解过去,也要在继承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能够开拓未来。

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依照新课标的要求,科学制订教学目标、研究历史教学的方法、模式,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使历史课堂充满活力和魅力。

不过在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中,许多老师难免会不自觉地偏离历史教学的科学轨道,甚至出现与新课改南辕北辙的现象,下面我对历史教师易出现的教学误区盘点如下,希望能为各位教师提供参考。

误区一:教得越多学得就越多
有的历史教师生怕完不成授业任务,在课堂上一味地讲述,拼命地灌输,不断地重复,希望自己所讲述的历史知识能够最大化地让学生记住。

而有的学生为了取悦教师、为了在考试中得到炫耀的虚荣,便尽自己最大能量去吸取历史要点。

但这种教学效果无疑是把学生当成了储存历史知识点的硬盘,却忽视了历史教育中的能力和思想培养功效。

有的学生在面临历史教师"排山倒海"的灌输中,形成了学习恐惧,渐而放弃历史学习,这种教学效果虽并非教师本意,但却是"满堂灌"教育模式下不可避免的教育失败案例。

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历史教学的目的应能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历史能力的发展,并非只是一部分学生的机械识记,也并非是一部分学生的被迫放弃。

误区二:师生互动越热闹越好
有的历史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尽量多设置问题来占用课堂时间,用"满堂问"来替代"满堂灌",这种做法尤其是在公开课中特别流行。

这样的课堂看似热热闹闹,但"作秀"味道太浓,且少有实质性效果,学生只是对讨论过的问题印象深刻,而对于未经讨论的问题却印象朦胧。

如果一节课下来,我们只是完成了规定教学目标的十分之三四,怎能算是有效课堂?
误区三:题做得越多越好
有的历史教师迷信题海战术,一有机会就给学生印发大量的练习题,而且还附加许多奖惩办法,使学生们头昏脑涨、筋疲力尽。

虽然教师尽了心、学生尽了力,但学习效果却未必如意。

学历史需要动脑找规律、寻窍门、善总结,历史知识的消化需要学生有充分的识记和思考空间,不是让学生们不动脑子盲目地做题。

诚然,题海战术确实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应试分数,但考试分数只是教学质量的一项指标,还有学生终身受益的自学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指标。

这种靠题海战术"磨"出来的学生,即使一时能凭借短暂性记忆考取较高的分数,但往往学习后劲不足,提升空间也十分有限。

误区四:多媒体使用越多越好
无疑,现代多媒体技术以其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的优势,能够发挥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率等效用。

但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并非能包办一切。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过分倚重多媒体教学手段,准备了数十张幻灯片、十几个教学视频来充斥课堂宝贵的时间,把过去的"人灌"演变成了现在的"机灌",在大量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频繁切换中,学生还未来得及看清楚、听明白,便又随着教师快速的教学指挥下到另一个"阵地"上去接受新一轮的"狂轰乱炸"了。

滥用、错用多媒体教学行为把教师由"课堂主导员"变成了"放映员",教师精讲的时间被挤掉了,而学生在走马观花中虽浏览了历史的花花世界,但他们都变成了被动而麻木的"观众",学生的思考、消化时间被冲击了,难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易产生学生集体"消化不良"的负面影响。

这样的课上得岂不是华而不实?
误区五:考前押题能帮助学生取得高分
有的历史教师在考试前夕便给学生押题,如果试卷是本校教师出的自然能够押中,但这种押题无疑等于泄题,是一种作弊的做法。

如果试卷不是本校教师出的,教师没有机会看到试卷,那么这种押题活动就等于是一种赌博行为。

历史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揣测出题者的心理,往往事与愿违,所押的题没有出,没押的题却出了一大堆,对于学生来说真是有苦难言。

在考试前夕的关键时刻,最佳的做法并不是只做重点题、高分题,而是应科学制订复习策略,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复习,教师不宜让学生形成考试侥幸的心理。

误区六:理科学生不需要学好历史
有的教师认为学好历史只是文科学生的事情,因为高考设有历史考试科目,而对于理科学生来说,学与不学并没有太大差别。

对于文科班学生则需尽心尽力,对于理科班学生则不必要求太多。

带着这样的观点,有的历史教师允许理科班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看理科功课,对理科学生的历史学习要求似有似无,就算理科学生的历史成绩停留于个位数字也毫不在意。

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一种对历史教学、对学生终身发展不负责任的表现。

无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需要学好历史,学好历史不仅是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也是一个人学识储备、生存发展的需要。

历史教师要端正自己和学生的历史学习观,正确认识到学好历史的作用。

只有学好历史才能知史爱国,激发民族自豪感;只有学好历史才能懂得如何成长为合格建设人才,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才能胸怀坚毅、笑对挫折;只有学好历史才能明晰世事真理,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发展思维分析能力。

总之,学习历史对每位学生的人格塑造、思想境界、情操心灵、为人处世等综合素养的培育都有积极的作用。

因此,历史教师应抱着对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想方设法提高全体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误区七:必须完全按照教材体系开展教学
历史教材只是历史教学中被加工和重新创造的对象,是历史教学的资源之一而非全部,许多历史教师能够做到"吃透教材"的程度,只要书上有什么,他就能完全照搬教材观点回答什么。

在授课中教师紧紧围绕每课的教学目标来实施教学,力求学生把书上的知识都像教师一样能够牢牢记住。

只要教材上有的,教师就拼命地精讲、细讲,可谓是面面俱到。

但对于书上没有写(下转56页)(上接53页)的东西则多数表现为不管不问,甚至是教材相关的历史知识也很少拓展。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仅仅是教材的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我们应该是用历史教材来教,而不是为了教历史教材。

历史教师必须摒弃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义,主动培养使用和开发历史教材的能力,应创造性地开发历史教学素材,要在具体的授课中注重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和时代发展的新动向,使历史教材上的知识"动"起来。

总之,就算名师的课也会存在瑕疵、缺陷。

身为历史教师,我们必须要做到发现误区、规避误区、走出误区。

历史教学是集讲述、创造、艺术于一堂,汇知识、智慧、能力于一体,熔传授、反馈、运用于一炉的课堂。

我们要据教材、学生的实际而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探索出适合学生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