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新课改的误区
走 出 课 改 的 误 区
走出课改的误区巴州区凤溪乡中心小学谯竹宾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我们小学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新课程实践正在逐步融合,课堂更加开放,师生关系平等,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然而,我们也发现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许多课堂走入了新课程改革的误区,出现了很多令人困惑和担忧的现象。
误区一:照“案”宣科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目标中充分注重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的挖掘,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照教案,一字不漏的进行,究竟是学生为教师设立的教案服务?还是教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教师设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为目标而目标,打着课改旗号装点门面,而是要在知识技能方面给学生较好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目标以外的非预期性地活动,以“免节外生枝”而“束手无措”。
误区二:“自流”学习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但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到位,结果弄巧成拙,具体表现如下:老师走进教室布置学生自已读书,然后寻疑,接着各小组讨论,最后各小组派代表作汇报。
这时老师成了一个找不到位置的人,有的在课堂上穿梭,有的站在讲台上等待,以为这就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自流”当作自主,其实质是无效的“放羊式”教学。
在现代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对待和学生共同学习、探究,并形成习惯,这才真正实现师生的角色转换,我们应该准确地给自己定位——学生的学习伙伴,同时又是指引者和引导者,而不是旁观者,一味让学生只凭好恶去学习,必然导致学习的无效性。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科学地思维、要鼓励学生寻疑,然后和学生一道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究。
误区三:形式“探究”在深化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六步四疑五悟”的课堂教学大框架,是教师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探究来完成任务的,自主、合作、探究成了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现在部份老师理解不到位,怕自己回到传授者位置,担心学生不要再有接受学习的嫌疑,不管什么问题,都先让学生讨论讨论,于是小组讨论常常是没有经过独立思考的“众生喧哗”,并冠以“发现教学”、“探究教学”等都是从理念上进行了改革,但实质是他们将“发现教学”、“探究教学”,蜕变为一种既“无问题”也无“发现问题”的传统式教学游戏。
走出新课程改革的误区
走出新课程改革的误区新课程实施几年来,教师们更新理念,积极探索、勇于实验,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但是,在轰轰烈烈的新课改背后也还隐藏着另外一种声音:当心!新课改正从一种极端走向另一种极端,新课改已经走入了误区。
误区一:课堂变“集市”,教学过于追求“情境化”。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新课程改革的一条重要的新理念。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教学环境,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能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
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追求情境化,忽略了教学本身具有的魅力。
新教材提倡设置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但教师不能简单、机械地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和教学方法。
“境由心造”——富于时代气息的情境设置只有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学生才能真正由情感体验激发有效的认知活动。
误区二:分组合作学习、讨论“热闹”,充当新课改的“标签”。
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教学中评价一个学生的重要指标,但评价要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尤其是定性部分更要关注学生是否真的有效参与、独立思考,是否真正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部分教师刻意追求上课气氛热闹,笑声越多越好,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讨论问题思维层次低,指向不明,为讨论而讨论,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教学出现盲目性、随意性,教学过程匆忙零乱,缺乏整体性。
课堂教学贯穿新课程理念必须重视“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重视教学目标的多元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误区三:电脑代替“人脑”,鼠标代替粉笔。
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处理好静与动、局部与整体、快与慢的关系,适时选取有探索意义的课件和内容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扩大知识的信息量,启迪思维,提高效率。
有的教师整天忙于制作的课件只是课本搬家,替代了小黑板;有的数学课应用多媒体手段,视听图画晃动频繁,学生眼花缭乱,仅仅让五彩缤纷的图画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课件只是一种点缀,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理性思考。
走出新课改下数学课堂教学的误区
走出新课改下数学课堂教学的误区在新课改的大潮下,许多老师都在积极探究数学课堂教学的新路子,改进往常的传统教法,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但也有的老师走进了另一个误区,要紧有以下几方面:一、重视学生,忽视老师。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在专门多老师眼里这些确实是新课改的表现形式,看起来无之就无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因此,课堂喧闹专门:分组讨论、学生演讲、辩论会……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使我们眼花缭乱。
教师忙于追求一个个异彩纷呈的“自主形式”,忙于在课堂上营造一种“烈火、活跃”的气氛,这些看似让课堂有了盎然生气,而实质上是一种“牧羊式”的教学。
如在一节《有理数的加法》公布课活动中,老师总共设计了五次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老师只是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然后一声令下“开始”,学生就分成五个小组开始讨论起来,课堂气氛专门烈火,老师又一声“停”,学生赶忙安静下来,接着由几个学生展现讨论成果,而其余学生则无可奈何地被边缘化了。
这种教学,片面夸大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控力。
因此,发挥学生制造力的同时,兼顾教师的引导传授作用,无疑是新课改教学的当务之急。
二、由“满堂灌”,变成“满堂问”。
在新课改形式下的教学,估量差不多没有一位教师还在给学生灌输知识了,取代的是不停的找问题来问学生,片面的强调提问面要广。
老师接连地提问,学生在紧张的状态下仓促地回答,教师补充讲解,接着提出下一个问题……。
课堂气氛专门喧闹,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老师依旧以提问的方式在“灌”,学生专门少提出自己的问题,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师生、生生没有真正动起来。
因此,当学生适应了总是由老师来提问的时候,学生就失去了主动去进行自我探究,自我学习的能力。
由原先的“填鸭子”到现在的“问鸭子”了。
这不能不说是从“满堂灌”的误区中又走向了“满堂问”的误区。
三、重“故事性”,忽视“数学味”。
教学情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依照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创设的教学时空和教学环境。
走出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个误区
位教师在教学《 比例尺》 一课时 , 提 出这样 的问题 : “ 怎
样画一个足球场的平面图? ” 学生一时茫然 。 这 时老师告诉学 生: “ 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叫做 这幅图的比例尺。” 老师 接着 又抛 出一个 问题 : “ 你 们猜猜 看我们 学校 足球场 长和宽 分另 是多 少?” 由于学生事先没有 测量 。 所 以学生一 时语 塞 。 老师接 着 说 : “ 我们 学 校 足球 场 长 和 宽 分别 是 2 O 米和 1 5 米 ” 学生 听了发 出疑问 : “ 足球 场怎么会 这样 小啊?” 老师赶 忙解 释 : “ 这 是我的估计 数字 , 我也 没实地测量 ” 。想想 看 , 随 便说 出的数据不符合实际 。 这样的教学情景还有多大意义? 3 . 情境没有效。 有位老师教 学《 统计 》 一 节时 , 让 学生统 计一 下 2 0 0 8 年
钨肆 l 垂 蕊 | | 曩 ; i l | 强 ≮| |
l _ | 誊 j 蚤
蹲 博 ≮ 攀
' 蚤 | 誊 攀 _
l 萋
走出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个误区
尚英 明
( 青岛市黄岛区藏 南镇 中心 小学 , 山东 青岛 2 6 6 4 1 1 )
3 . 评 价 比较 模糊 。
有些教 师为了追求课堂教学 的趣 味性 . 于是在激发学生 学习积极性上狠下功夫 。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 圆柱 和圆锥》 一 制作 了精美 的课件 , 为 了吸引学生 的注 意力 。 教师一会 儿让 孩子们看看那 圆圆的木材 . 一会儿让 孩子们欣赏埃及雄 伟 的金字塔的画面 ,还讲述 了金字塔 的历史 和内部构 造 , 孩 子们听得入 了迷 . 注意力是集 中 了 , 但 不是 集 中在课 本 中的 例题 上 , 而是集 中在老师精心 设计 的画 面中 。 下课 了学生还
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及其解决对策
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及其解决对策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广大教师都努力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合作、探究,充分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成功与快乐,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但是,我们在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后,会发现由于个别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到位或受应试教育影响太重,使得在日常教学中出现了一些误区。
对此,我们应及时加以矫正。
一、盲目的自主学习,致使课堂教学走向另一个极端有的教师认为,新课改就意味着彻底否定和完全抛弃,有的甚至将国外的现代教育搬到课堂上来,以为这就是前卫。
他们不管学科特点,不顾学生自学基础,节节课都恪守“自主、合作、探究”这一信条,有的盲目的把这一学习方式割裂为三个独立部分。
为了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教师惟恐背负上“满堂灌”的嫌疑,在课堂上该讲的也不讲,该指导的也不指导,该点拨的也不点拨,学生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很多学生在课堂上茫然不知所措。
这样的自学方式使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实际上,实施新课改并不是对传统教学的一概否定,我们要否定那些与社会发展不相协调的落后的教育理念,摒弃过去的那种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
①我们提倡“自主、合作、探究” 这一学习方式是在特定条件下进行的,要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层次在教师指导下逐步深入。
二、盲目提问,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追求“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教学的民主,在课堂上设置了大量的问题。
由过去的“满堂灌”变成了现在的“满堂问”。
问题的设置往往没有层次没有含金量,有的非常浅显的表面化的也变成了问题,表面上,课堂是热热闹闹,气氛空前,但一节课下来,沉淀下来的学生学到了什么,培养了什么能力,可想而知。
再者,这样的课堂,学生总是被教师的问题牵着走,实际上仍然没有脱离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地位,整个课堂仍是围着教师的指挥棒转来转去,学生的主体性活活地被抹杀了。
如何走出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误区
如何走出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误区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和新教材的逐步使用,我们的课堂出现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许多教师逐步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部分教师在对新的课程标准的认识上还存在许多误区,导致一些矫枉过正的教育教学行为,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重视。
一、对学生主体地位理解片面,认为自主学习就是自由学习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只记住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句话,就不顾学生的实际,片面地把自主学习理解成为自由学习,打着把自主权放给学生的旗帜,实际上进行的是“放羊式”的教学,对学生实行“大撒把”。
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全部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教师则把自己“高高挂起”,做起了旁观者。
表面上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由于教师的点拨和指导不到位,根本不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不能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表面上是学生合作学习,实际只是学生合伙学习合作学习是现代教育的精华,同时也是新课改中体现新型学习状态以及培养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合作学习以师生、生生之间共同交流、探讨和研究为基础,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培养合作精神,推动自我反省。
合作学习的过程既是学习品质培养的过程,也是合作精神形成的过程。
可是,有些教师简单地把它理解成为合伙学习,也就是同桌或者前后左右同学之间互相问答和讨论而已。
表面上课堂讨论和小组学习轰轰烈烈、热闹非凡,但实际上在真正讨论问题时,学习基础比较好的同学还能够说上几句,其他同学大多都是看客,毫无合作之味道,只是走了合作学习的形式而已,加之教师又缺乏必要的方法指导,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因此,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明确思路、分工细致、责任到人,以一个合作学习的指导者、评价者的身份全程参与,并且科学监控,使合作学习在一种流畅和严谨的氛围中进行,使合作学习成为学生求知的科学快捷的通道。
走出新课程改革误区的几点思考
走出新课程改革误区的几点思考面对新课程的新课标、新理念,教师们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但到底应该怎样改变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却很值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改进。
因为目前在新课程教学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不“恰当”的、“走极端”的教学行为,这些教学行为违背了新课程的新理念。
尤其在教师引导性提问、课堂讨论、媒体使用方面很值得研究和探索。
因为的确有的教师对新课程的本质理解不深不透,只追求形式而忽视本质。
他把课堂变成教师表演的舞台,学生的训练场,忽视了对学生生活世界、生存方式、心理世界、独有文化、生活状态的关注,扼杀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该表现出来的高度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造成了知识静化、思维滞化、能力弱化的后果。
下面是我对课程改革的一点感悟,在此愿与同仁磋商。
一、课堂提问阻碍生成,造成知识静化,应关注科学、适度课堂提问是教师贯彻教学意图,沟通师生情感,获取信息反馈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教学艺术的综合反映。
好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并训练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但绝不是课堂提问越多越好,更不要把课堂教学过程变成了“满堂问”。
其表现方式有:其一,老师一节课总是预设出“马不停蹄”地提问。
即把每一个要教学的内容,分解成很多问题,给学生搭好了“台阶”,或提问无效,只要求学生做出“是不是”或者“对不对”的判断回答。
白白浪费时间。
这样的“满堂问”,让学生顺着教师设计“台阶”一步一步地走,课堂上表面上很热闹,学生参与度高,实际上学生的参与是浅层次的,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参与思维,当然更谈不上思维得到发展和提高,远离了我们培养人的目标。
这样的问题设计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缺乏科学性,忽视了对重点、难点的点拨和讲解。
其二、教师对每个问题都预设出答案,并希望学生做出预期的回答。
如果学生的回答不符合教师备课中的要求,立即要求其他学生回答,直至学生的回答出教师设计好的“答案”为止。
对走出教学改革误区的几点看法
对走出教学改革误区的几点看法对走出教学改革误区的几点看法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当前教学改革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轻视理论学习,学科素质低下在应试教育指导思想下,我们的教学被肢解得支离破碎,这必然严重地制约着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课堂上教师所讲的大多数是具体知识,而缺乏对学生素质的训练和培养,学生根本就没有动脑思考的时间。
在长期的灌输式教学影响下,绝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方式是“固定”的,无法适应日益开放的社会。
二、淡化了师生互动,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他们通常会提出:“课程改革后,只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可以了,因此教师是被动的、消极的角色。
”因此有人认为新课程改革降低了教师的地位,甚至取消了教师的权威。
于是,有些教师工作无积极性,课堂成了课本的“天下”。
这种观点有失偏颇,其实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并没有弱化,相反,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某种意义上比过去还强化了。
因为教师不但要对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表现在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和驾驭上,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心理的指导上。
正确的指导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真正实现教与学的统一,提高教学效率。
“给你40分钟时间准备下,你自己看看你的讲稿写好了吗?现在我们开始上课!”教师太注重教学步骤的设计,重复机械地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这样不仅达不到预期目标,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最大的亮点之一是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随意剥夺学生参与的权利,否则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我们有些老师并不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致使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创新品质。
这种现象的产生除了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外,还与一些教师没有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有关。
过分强调“教师中心”,一切都围绕着教师转,缺乏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同时也缺少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教育的机会,更谈不上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于新课改使我走出教学误区课改的心得体会及思考
关于新课改使我走出教学误区课改的心得体会及思考第1篇:关于新课改使我走出教学误区课改的心得体会及思考只有不断地改革,才能不断地进步,因此新一轮的课革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
今年我国实行了第八次课改,其根本的目的是促进教育的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了响应课改的号召,真正地做到教书育人,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不管是上级领导,还是身在一线的教师们都尝试着从多方面来进行改革,同时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从响应课改的精神到付诸于实践到理在已有一段时间了,在这段时间里,作为一名小学的语文老师,我已看了新的变化,且有了较深的体会:(一)教师地位的转变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
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
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有点唯老师独尊的架式,而且一味地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
而此次课改中强*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
我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窨,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二)学生地位的转变变过去传统的被动学习状态的客体地位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
走出课改的误区
走出课改的误区新课程的改革,现已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作为基础改革第一线的实践者——教师,如何能客观、实际、准确地把新课改的教育教学理念课堂教学的层面,走出一条新路,成为教师必须思考的一个重大课题。
因此,我们首先要认清课改中存在的误区。
误区一:备课备课是教师对教与学所进行的方案设计,包括教与学的目标、教与学的结构,方法等。
教师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
教师要进行知识准备、心理准备、教具与教学准备、知识整合准备。
然而一些学校和教师,把备课和写教案等同起来,把备课局限在知识准备和方法准备上,同时要求每位教师写出详细教案,结果造成教师用大量时间抄写教案,造成教案与课堂脱节。
在这样的规章制度下,抄参考书、抄旧教案的现象时有发生,课堂质量就得不到保障。
尤其是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后,有些学校要求教师的公开课必须用多媒体进行,更导致教师们将质量不高的与课堂脱节的教案花费时间制成幻灯片,在课堂上让学生观看。
一节课下来,学生们感觉很新鲜,却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误区二:课堂提问与讨论1、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思维的主要形式,问与答是师生互动交流的一种手段。
提问时,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有意义,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要根据其知识水平,所提问题要有坡度、有层次。
有些教师习惯于学生齐答,这样很容易造成部分学生不思考。
有些教师在讲解例题或练习时,总是问:“是不是呀?”“对不对啊?”这样只能培养学生机械回答问题的习惯,既浪费时间又无法激发学生兴趣。
有些教师在公开课或有领导听课时,习惯于只提问班内的优秀生,这样很容易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从而讨厌这一学科。
2、课堂讨论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学习方式,课堂讨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思维。
但在实践教学中,常常出现讨论不起来或讨论效果不佳的现象。
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精心设计要学生讨论的问题或组织工作没做好。
特别是公开课时,教师为了让听课者明白他在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硬是要学生讨论,结果造成学生无话可说,课堂场面沉闷。
新课改让我走出了教学误区
新课改让我走出了教学误区只有不断改革,才能不断进步。
因此,xx轮课程改革既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我国今年实施了第八次课程改革,其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的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了响应课程改革的号召,真正做到教书育人,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无论是上级xx还是一线老师都在多方尝试进行改革,同时也在摸着石头过河。
课程改革精神得到回应并付诸实践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在此期间,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看到了xx的变化,有了深刻的认识:(一)教师地位的变化从传统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位置,转变为教育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成了“教案剧”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部分学生只是“观众”和“听众”。
在课堂上,学生被视为个体学习者,而教师往往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学生,有点唯老师是问的态度,一味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已有知识,很少或根本不考虑他们的真实感受。
本次课程改革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同时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教师要尽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导权”还给学生。
在我看来,学习的目的是学以致用,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xx。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真的有必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和立场,适应课改的需要,给学生留下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营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真正引导学生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学习。
因此,学生可以自由学习,与老师平等。
(二)学生地位的变化改变传统被动学习状态的客体地位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变“我要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能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和研究者。
学生是共同管理学习过程的参与者。
这一观点必须牢牢扎根于教师的头脑中,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得到有效落实,这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必然要求。
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教师的一些传统做法才会相应地改变,这样学生就不会像以前那样被迫学习,大多数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主动性。
走出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误区
走出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误区安徽省阜阳市插花中学阜阳__新课程改革后,中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但一些教师却存在着课堂教学的形式化、不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及满堂问等误区。
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讨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新课程,误区,对策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广大教育工作者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在课堂教学上出现了一些“矫枉过正”的异化现象。
认识上、观念上、理解上出现了一些误区。
误区之一:课堂教学的形式化,以“少讲少练”代替“精讲精练”课堂教学的形式化是新课改中最大的误区之一,只图课堂气氛活跃,忽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精力用在了如何让课堂气氛“热闹”上,在数学教学中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
以“少讲少练”代替“精讲精练”。
名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探究,教师不讲或不引导学生学习。
在交往、互动的活动中,为了凸现学生的主体,教学成了满堂的自主探索、合作讨论的过程。
加之一些教师对课堂上生成的原生态的资源、情境不善于处理或处理不当,从而使课堂往往成了学生的“群言堂”、“乱言堂”,教师成了旁观者和没有明确指向的组织者。
这样的数学课堂要实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也恐怕只能是“海市蜃楼”了。
因而教师既要坚决改变过去的那种“独霸课堂”的陋习,又要反对搞形式,谈“讲”色变。
应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好好研究“讲”,正确地把握“讲”的作用,实实在在地构建崭新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精心点评,学生自主探究,教师适时引导。
误区二:不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及思维过程教学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理念之一是要求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观察、类比、实验、抽象、概括及推理等,发现研究对象的特征,与其他对象的联系与区别,并从中获得一些经验。
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学生思维过程重视不够,具体表现为:一是误认为教材内容就是知识发生、发展的全部过程,没有发掘出教材系统前后的本质联系。
走出新课改的误区扬帆起航数学教学反思
走出新课改的误区扬帆起航数学教学反思第一篇:走出新课改的误区扬帆起航数学教学反思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评价课改后学生的变化:“课改后,课堂的气氛活了,学生们的思维活了,问题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多了。
课堂上老师们说的少了,学生们讲得多了。
”因此有的老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该讲的也不敢讲,惟恐别人说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伴随着课改一路走来的我认为,课堂上教师该讲的教师必须要讲,而且必须要讲清、讲透。
让学生掌握数学方法太重要了。
今天我与学生共同解决《回顾整理》中的内容,其中有这样一道题:让孩子们根据条件、猜年龄的思考题。
通过两个孩子的对话:“我比你大。
”“我们两人的年龄都超过6岁,和是17岁。
”的信息,推算出两个小朋友的年龄。
课堂上我没给孩子们任何的讲解,而是让学生根据题中给我们提供的条件,自己进行分析。
原打算,让他们互相讨论,通过集体的智慧解决这个问题,但一想,这是一道包含简单推理的问题,需要学生静静反复地思考方能解决的问题,如果采用合作,大家七嘴八舌,反而会影响孩子们思考问题,因此我选择了自己解决的方式。
一会儿,孩子们陆陆续续地举起了小手,我找了两个小手举的非常高的学生,他们俩的答案都是:女孩是8岁,男孩是7岁。
原因一是女孩的年龄比男孩大;二是他俩的年龄都超过了6岁。
三是从图中看,他俩和我们的年龄差不多。
所以女孩8岁,男孩是7岁。
问了一下其他同学的意见,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同意他们的意见。
这时我又问了一下,有没有不同的意见?一个小女孩说:老师,我不同意,因为题里告诉我们:我们两人的和是17岁,而8+7=15不等于17,所以他们的答案是错的。
我猜小女孩是9岁,小男孩是8岁。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她的话刚说完,刚才还对自己答案深信不疑的孩子们,一下子动摇了。
我笑着问:你们觉得她说得有没有道理,现在咱们来研究一下,到底谁说的正确?谁来说说我们解决问题前首先应该干什么?孩子们迅速回答发现信息,寻找已知条件。
题中的已知条件是什么?学生们很快找到题中的三个条件。
走出高中语文新课改下的困惑与误区
走出高中语文新课改下的困惑与误区新课改实施后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以其丰富的内容、精巧的编排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但同时课改也给我们带来了困惑与误区,让教师们有点无所适从。
如何走出新课改的困惑与误区,作为一线教师,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同大家一起商讨。
一、新课改带来的困惑⑴如何选上选修教材的内容。
选修教材种类较多,我们到底该选上哪些,哪些要做重点讲解,哪些可略知皮毛,哪些干脆可以不上,留给学生自己去消化。
有没有明确的要求,它在高考中会不会有所体现,以哪种方式体现,对我们来说还是一团迷雾。
⑵如何处理新教材中的一些老篇目的内容和注解与旧教材的出入。
比如必修一《鸿门宴》这篇课文中的“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王”字,按课下注解,它应该翻译为“称王”,但课后所给的答案却是“使……称王”。
再比如《再别康桥》中“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这句,就与以往的内容不同。
必修一还有多处这样的例子。
⑶如何使新教材与高考考试有机结合起来。
目前,高考究竟怎么样考,我们心中还是个未知数,所以我们现在我们学的是新课文,接受的是新的知识体系和新的教育模式,而对学生进行检测的却是旧的知识、旧的考试模式。
新的教材怎样才能与新的考试结合起来,我们教师心中一团漆黑。
二新课改带来的误区⑴教育观念上的误区。
不少教师认为,新课改就是要课堂搞得热闹,课后给学生布置的活动内容和自学内容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一堂课和课外学习任务盲目的交给学生。
就拿课堂来说,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
表面看去,学生似乎是在主动学习,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预先设计好教学流程,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进入教师设计的圈套,最终的表现仍然是锁定学生的思维。
在课外活动方面,教师不假思索地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什么读名篇、读名著,写心得、写体会,做这种练习,背那种资料……搞得学生“文不能文”、“武不能武”,不仅没有系统地掌握知识,反而将以往的知识和现在的知识“鱼目混珠”,能力没有得到很好地培养。
走出新课标下教学模式的误区
走出新课标下教学模式的误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如何才能在新课改的脚步声中,既能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又能重视对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既能让学生在饶有兴趣的学习中度过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时间,又能合理利用好各种课程资源,少一些作秀的成分,以达到初中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围绕这一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的做法就是:一结合三维目标,创设情感情境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
”这种论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和理性知识的升华。
此外,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的认识活动是与人的情感活动、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教师只有对学生认识活动进行指导,对学生情感活动进行激发,才能使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得到有机的统一。
这些研究都为实际应用情境教学法提供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依据。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不仅在于可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情感活动,还在于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能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有效地改善教与学。
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没有任何成功的体验,教育的结果是学生只懂得一些生硬的概念、原理,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则无从谈起。
但如果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所设计的教学步骤触及了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了学生的精神需要,就会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那么就很容易达到知、情、意、行的真正统一。
如我在讲《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时,本节内容从知识目标上需要学生掌握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要维护民族团结,知道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在能力目标上,要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把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要求从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各民族共同心愿等方面,增强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加强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理解。
领会课改精神,走出新的误区
领会课改精神,走出新的误区深圳市南山区育才二小雷霞课程改革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是一次从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到教育、教学方法的一次彻底的革新。
我们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怀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地参入到了这场教育改革之中。
然而,由于旧的观念束缚,由于对课改精神理解不够深入,使得我们许多实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走入了一些新的误区。
误区一:教师从“中心地位”变得“没有地位”。
有一些实验教师在课堂上不敢向学生提要求、提问题,不敢多说话、不敢板书,不知应该站在什么地方,唯恐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结果课堂失去了应有的秩序,整个学习活动处于失控状态。
有的课表面看起来热热闹闹,其实学习内容没有得到落实。
误区二:认为所有的知识都必须是学生自己发现、感悟到的,教师不能向学生传授知识,唯恐被说成是灌输式。
于是有的教师为了一个简单的问题给学生打哑谜,兜了一个大圈子,可是学生还是没有发现“问题”。
有的教师就想出高招:自己不敢说,让优等生说,什么词语解释,段落大意,句段分析,中心思想,全部搬出来。
还非常得意地认为:这就是自主学习。
他没想到这几位学生可能是“自主学习”了,可其他大部分学生获取的知识还是几位学优生灌输得来的。
误区三:只讲形式,不要效果;只重过程,不要结果。
有的课改实验教师在一堂语文中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活动,有分组讨论、分组比赛,同桌讨论,同桌比赛,还有剪一剪、贴一贴、画一画等等。
为上一节语文课,学生要带上剪刀、胶水、彩笔、彩纸等一堆东西,课中一下子被叫到这边,一下被分到那边。
课堂上一派繁忙景象,可课后一检查,学习内容没有得到落实,有一部分学生连这节课学了什么都说不出来。
误区四:只讲合作学习,不要独立思考。
有的教师还没有让学生自己独立地认真地读一读课文,就马上发出命令:不认识的字请教你周围的同学,或让哪位同学来当小老师教教大家。
其实课文上都有注音,只要拼读一下就能自己读出来。
还有的教师一提出问题就宣布小组讨论,不给学生独立思考和组织语言的机会和时间。
走出新课改的几个误区
走出新课改的几个误区安徽省蒙城县城关中心小学葛方利在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许多教师反映,新课程所阐释的基本理念确实很先进,自己也能够接受,但就是到了课堂上不知道如何落实。
许多教师感到茫然和困惑,甚至不知道该怎样上课了。
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理解上出现了偏差,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甚至走入了“误区”。
通过平时深入课堂听课我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赶时髦、走形式、急功近利的现象,主要存在下面一些问题。
问题一: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在几乎所有的数学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这说明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
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
主要表现在: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探讨价值,小组合作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合作时间,忽视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与培养。
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
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
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
合作学习的目的是把小组中的不同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
没有了独立思考的过程,合作就会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没有一定的时间做保证,学生的研究探索将一事无成。
如果教师设计的合作问题没有一定的难度,讨论就没有意义,就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问题二:过于追求教学的情境化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
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
听课中发现,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
谈走出政治新课改的三个误区(范文模版)
谈走出政治新课改的三个误区(范文模版)第一篇:谈走出政治新课改的三个误区(范文模版)谈走出政治新课改的三个误区新课程无论从内容的编排还是从对学生的要求来讲,都发生了质的飞跃。
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或对新课改理解不到位,在实施过程中,有的教师走进了一些误区。
误区一:强调感性分析,忽视理论深化仔细分析一下新教材特点,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一个重要特点是传统教材中的理论性强、抽象、难以理解的文字被删减,代之以图文并茂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或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或是根据学生以往的直接经验能感知的。
新教材内容的变化是为了遵循人类认识的普遍规律,即从感性到理性,不断深化,不断提高。
这里要提出的是,新教材内容的变化,不是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即只对知识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而是让学生通过感性材料的认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进而对抽象理论的深刻理解。
由于一些教师对新课改精神的歪曲理解,往往只停留在感性分析的层次,而忽视理论的深化。
笔者曾听过一节政治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制度》的内容,这节课的核心内容就是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教师通过一些数据来论证这个结论。
这些数据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中,非公有制经济的比例越来越多,如果让学生从这些感性数据分析,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非公有制经济作用越来越重要。
但是否非公有制就冲淡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呢?教师没有解开这个疑团。
很显然,教师只停留在感性分析层面,没有作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因此本节课结束以后,学生对公有制经济在数量上越来越少,却仍然起着主体作用,没有办法理解。
如果教师再作深入分析: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是体现在数量上,而是体现在控制力上,那么学生的感性认识就上升到理论认识的高度。
误区二: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搞成自由放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它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针对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出新课改的误区
瓮安中学李凤奇
新课程的本质在于: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使学生发展成为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因此,作为教育机构和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保持头脑清醒、思路清晰、认真把握课改的本质,目的与任务,而不能盲从。
衡量新课改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是提高,而不是降低教育质量,离开牢固的科学文化基础,空谈素质教育是不切实际的,我们要把教学常规的落实、教师责任意识的强化,教育过程中优良结果的创造,高水准质量的形成,始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要准绳。
为此,我认为在近几年各地新课程改革中,有如下几个误区,需要我们认真借鉴和防止。
一、过分强调学生主体,放弃教师主导,实质是不负责任的教育。
教育是教育人、培养人的过程,目的是促进人的最大发展。
在教育过程中或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设计者、指挥者、导演者,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质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离开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只能是冒险的、不责责任的,没有实际效果的教育。
学生应当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教师面对学生,任何情况下都应当问自己:我现在在干什么?我在教学生干什么?我教的学生能干什么?只有时时刻刻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并进而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才是真正意义上负责任的教育,才能够培养出具有真才实学,具有发展潜能,适应社会,学会创新的人才。
否则,就会降低教书育人的质量,就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来。
二、过分强调师生民主、平等,否定教师的管理、指挥功能,从而淡化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责任、地位是不同的。
学生以学为主,必须接受教师的教诲、指导和帮助。
学生必须尊重老师,服从老师的安排,接受老师的教育。
这一点如果不坚持,借口“民主”、“平等”、“自由”,学生行为放任,不听管教,教育秩序就会乱套,教师教书育人职责就会淡化。
教育教学质量就不可能得到保证。
当前流行这么一个观点:认为学生是消费者,老师是服务员,学生缴费读书,教师尽服务义务,要提高“服务”质量。
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和有害的,对教育学生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教育行业不同于纯粹的服务
行业,师生关系不应当是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
教师劳动的性质不完全是服务性的劳动,它具有培养人、教育人的功能,它具有规范学生行为,要求学生完成规定学习任务,达到一定教育目标的职责。
不承认这一点,就是对教师劳动本质的误解,在实践上就会淡化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从而妨碍教书育人任务的完成。
三、把“差生”责任社会化,否定学生自我修养,自我提高的作用,实际上否定学生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在“差生”形成的问题上,有这么一种误解:“差生”不是天生的,是后天熏陶出来的。
言外之意,差学生是学校、是老师教出来的。
于是得出一种不合理的结论:没有差的学生,只有差的老师,没有差的老师,只有差的学校,没有差的学校,只有差的教育,没有差的教育,只有差的体制。
归根到底:“差”是社会原因造成的,与自身无关。
按照这一逻辑,对于差的结果任何人都是没有责任的,任何人都需要对这个问题去反思和负责。
显然,这是典型的的形而上学思想,对教育管理、教师成长和学生成长是绝对没有好处的。
上述观点实际上否定了内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唯物辩
证法的基本常识,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势必给学校和老师的工作造成被动和困难。
我们强调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就是强调学生自我修养、反省、总结、提高的作用;强调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学习兴趣的养成;强调学生以学为主,自我发展。
说到底,强调学生主人翁意识、责任意识的提高;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自我反思,发现问题,自我提高,从而树立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的精神。
因此,把“差生”责任社会化,只能导致教育的失败。
四、过分强调给学生“减负”,淡化了学生应当肩负的责任,降低了教书育人的质量。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未来的社会英雄是知识英雄。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已经成为不容置疑的真理。
学生必须努力读书,具有真才实学,才能在未来建设祖国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自己的光荣与梦想;才能肩负起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成长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
因此,我们不能赞成“在玩耍中学习知识,在游戏中提高素质”的观点。
我们应该提倡学生刻苦用功、勤奋学习,“知识在于积累,天才出自勤奋”的观点永远不会过时,“锥刺股”、“头悬梁”的传统美德曾经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的成长斗志,今天的学生是不是应该把这种精神全部抛弃,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思。
同时,对学生学习是否负担过重的问题,也不能一概而论。
就目前我们学校规定的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来看,不存在负担过重的问题。
因此,我希望我们的教师要放胆开展工作,大胆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提出学习要求,认真落实教育教学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当然,我们更希望学生自我加压,勤奋学习,追求上进。
健康成长,唯有如此,才是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的共同愿望,才能体现学校存在和发展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