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生态
第八章城市生态系统
幻灯片36
3.应对策略
(1)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
(2)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相协调,保持一种良性循环。
淹没在城市化中的江南水乡
幻灯片37
幻灯片38
城市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生产是人类生态系统特有的生产功能,是指其具有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满足城市人类的物质消费与精神需求的性质,有物质的与非物质两大类。
非物质生产是指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所需的各种文化艺术产品及相关的服务,实际上是城市文化功能的体现。
幻灯片10
(2)生活功能
(3)还原净化和资源再生功能
幻灯片11
5
呼和浩特57.61
10
福州56.00
幻灯片12
一、城市能源结构
幻灯片13
幻灯片14
山西近七分之一地面“悬空”,大面积土地塌陷
幻灯片15
二、城市的能源利用与城市发展
1.中国的能源问题
(1)人均能源资源少,供需有差距;
(2)能耗强度高、效率低、浪费大;
(3)结构不良,污染严重。
幻灯片16
2.城市能源利用的发展方向
他生态系统中输入;
(2)分解功能不充分的生态系统;
(3)城市的生产活动中把许多自然界中深藏地下的甚至本来不存在的物
质引进城市系统,加重了环境污染。
幻灯片7
5能量流动主要产生于非生物之间的生态系统。
6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持能力很薄弱的生态系统。
7受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制约的生态系统。
幻灯片8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
幻灯片19
一、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城市生存的根本条件,它对维持区域和城市的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八章生态习题
第八章微生物生态习题一、名词解释1.微生物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微生物群体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条件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2.微生态制剂:是依据微生态学理论而制成的含有有益菌的洛菌制剂,其功能在于维持宿主的微生态平衡、调整宿主的微生态失调并兼有其他保健功能。
3.互生:两种可单独生活的生物,当它们在一起时,通过各自的代谢而有利于对方或偏利于一方的生活方式。
4.共生: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时,互相分工合作、相依为命,甚至达到难分难解、合二为一的极其紧密的一种相互关系。
5.拮抗:一种微生物通过产生特殊代谢产物或改变环境条件来抑制或杀死另一种微生物的现象。
6.寄生:一种微生物寄生在另一种微生物细胞中或表面,从后者取得养料,引起病害或死亡。
:生化需氧量,或称生物需氧量,是表示水中有机物含量的一个间接指标。
指在1L污水或待测水样中所含的一部分易氧化的有机物,当微生物对其氧化、分解时,所消耗的水中溶解氧毫克数。
单位为mg/L。
:化学需氧量,是表示水中有机物含量的一个间接指标。
指在1L污水中所含的有机物在用强氧化剂将它氧化后,所消耗氧的毫克数。
单位为mg/L。
9.活性污泥:指一种由活细菌、原生动物和其他微生物群聚集在一起组成的凝絮团,在污水处理中具有很强的吸附、分解有机物或毒物的能力。
10.生物膜:是指生长在潮湿、通气的固体表面上的一层由多种微生物构成的粘滑、暗色菌膜,能氧化、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或某些有毒物质。
生物膜是附着在载体表面,以菌胶团为主体所形成的粘膜状物。
二、选择题1.加大接种量可控制少量污染菌的繁殖,是利用微生物间的(C)。
A.互生关系B.共生关系C. 竞争关系D.拮抗关系2. 地衣中的藻类(或蓝细菌)为真菌提供碳源、能源和CO2。
而真菌则为藻类提供矿物质、CO2和水分,它们之间构成了(A)。
A.互利共栖关系B.共生关系C.偏利共栖关系D.竞争关系3.土壤中微生物数量最多的为(A)。
A.细菌B.真菌C. 放线菌D.藻类与原生动物4.空气中微生物数量较多,原因是(D)。
环境微生物学(08微生物生态)教学教材
一般说来,自然种群具有三方面的特征:(1)空间特征 ,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和分布形式;(2)数量特 征,每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量(即密度)将 随时间而发生变动;(3)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 因组成,即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他物种,但基因 组成同样是处于变动之中的。
了空气不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场所。
二、空气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
空气中的微生物来源于: 土壤(飞扬的尘土把微生物带至空中); 水体(水面吹起的小水滴); 人和动物(皮肤脱落物、呼吸道等)
空气中的微生物只是短暂停留,是可变的,没有固定类群。
在空气中存活的微生物,主要是有芽孢的细菌、有孢子的 霉菌、放线菌及各种胞囊。
第二节 土壤微生物生态
一、土壤的生态条件
1. 营养 土壤内有大量的有机和无机物质(动植物的残体、分泌 物、排泄物等) 2. pH 3. 5~8.5,多为5.5~8.5;适合于大多数微生物的生长 繁殖。 3. 透压 土壤内通常为0.3~0.6MPa,而在微生物(细菌)体内, G+为2.0~2.5 MPa,G-为0.5~0.6 Mpa。所以,土壤是 等 或低 溶液,有利于微生物吸收水份和营养。
这是一个美丽的
3. 生态系统的分类
由于生态系统可以小到一滴水,大到生物圈,所以分类有 多种。 根据生存环境分:如水体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各自 还可进一步细分,例如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水生态系统。根 据动态和静态可将淡水生态系统分为河流生态系统和湖泊 生态系统。
根据生物群落分:有动物生态系统、植物生态系统及微生 物生态系统,在这些生态系统内又可根据生存环境或生物 群落进一步细分。
第八章第三节生态系统练习题
第八章第三节生态系统练习题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得分_______一.单项选择(每题2,计60)1. 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A.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 生产者C. 消费者D. 分解者2. 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大量捕杀黄羊、野兔等动物后,其生存数量首先减少的是()A. 生产者B. 消费者C. 次级消费者D. 三级消费者3. 由于施肥不当,造成西瓜苗大量死亡,随后西瓜地里的细菌和真菌将()A. 不能生存B. 数量下降C. 数量上升D. 数量不变4. 食物链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一定是()A. 初级消费者B. 次级消费者C. 生产者D. 分解者5. 下列哪项是生态系统中形成食物网的原因()A. 生物之间有间接关系B. 生物之间有直接关系C. 生物之间有食物关系D. 生物之间有亲缘关系6.人们常用能量金字塔来说明生态系统中哪两者之间的关系()A.能量与营养级 B.能量与个体大小C.能量与个体数量 D.能量与生物代谢类型释放到大气中有多种形式,其中起主导作用7.在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中把CO2的是()A.植物和动物的呼吸作用 B.化石燃料的燃烧作用C.分解者对有机物的分解作用 D.化工厂对碳酸盐的分解作用并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去的生物()8. 能够把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分解成CO2A. 生产者B. 消费者C. 分解者D. 以上都是9. 在生态系统中,当狼捕食山羊时,它是()A. 第二营养级和初级消费者B. 第三营养级和次级消费者C. 次级消费者和第二营养级D. 初级消费者和第二营养级10.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A. 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网和食物链B.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C. 食物链、食物网D. 阳光、热能、空气11. 从生态系统的组成看,硝化细菌和蚯蚓属于()A. 生产者和消费者B. 生产者和分解者C. 分解者和消费者D. 消费者和分解者12. 下列哪一组名词,可能用于同一生物体上()A. 生产者、异养生物B. 异养生物、草食动物C. 自养生物、寄生生物D. 自养生物、初级消费者13.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A.二氧化碳B.碳酸盐 C.碳酸D.碳水化合物14. 在某一个养分充足的淡水湖中,有很多绿藻,使得这一水域不适合人们旅游消遣。
第八章 第一节 生态因素练习题
第八章第一节生态因素练习题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得分_______一.单项选择(每题2,计60)1.“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分外香”,引起梅花开花的因素是()A、温度B、降水C、光照D、食物2.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A.淡水B.有光C.陆地D.潮湿3.特别在春季要积极预防流感,每天都要开一会窗,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从生态学角度来看这是()A.降低种群密度B.改变生物群落结构C.调整非生物因素D.改变生态系统成分4.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植被分布状况是:山麓热带雨林,山腰常绿阔叶林,上层温带针叶林,顶部高山草甸。
决定这种分布状况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阳光B.土壤 C.温度 D.水分5、特别近几年来,各国屡次报道生物入侵破坏生物多样性和当地生态平衡的事例,所以引入外来物种成为各国的一件大事,同时告诉我们引入外来物种要遵循生态平衡规律。
外来物种在新生地若能适应环境,常常会大量繁殖,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原因在于当地物种对它不发生下列哪种关系()A、捕食B、共生C、竞争D、种间斗争6.下列因素中可导致松鼠种群内竞争加剧的()A.环境温度降低B.捕食者数量增加C.种群内流行病发生D.种群繁殖率提高7.在一个种群内,不可能发生的是()A.进化 B.捕食 C.基因突变 D.基因重组8.经测定湖水表层的细菌主要是好氧型细菌和酵母菌,湖底主要是厌氧型细菌和酵母菌,影响微生物垂直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是 ( )A.温度 B.光照 C.氧气 D.盐度9.以下关于生态因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对于海洋生物来说,水分不是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B.CO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但在生物圈中是均匀分布的,所以不属于生态因素2C.光照时间长短是影响绿色开花植物能否繁殖的重要生态因素D.阳光是影响草和草食性动物的生态因素10.请你估计一个湖泊里的氧气浓度在什么时候(白天或晚上)和什么样的水中(污染的或未污染的)最高()A.白天、未污染的 B.夜间、未污染的C.白天、污染的 D.夜间、污染的11.右图所示的大小草履虫的关系是( )A.种内斗争B.捕食C.竞争D.种内互助12.假定有两种植物共同生长在一个盆中,当两种植物被分开种植时,一个死掉了,另一种生长要好得多。
生态学 第八章 群落的组成和结构
第八章群落的组成和结构群落community:在相同时间内聚集在同一时间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
群落的基本特征:①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②群落之间各物种是相互联系的③群里具有自己的内部环境④具有一定的结构⑤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⑥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⑦具有边界特征⑧群落中各个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学重要性群落性质的两种对立观点:①机体论学派organismic school:将植物群落比拟为一个生物有机体,认为任何一个植物群落都要经历一个从先锋阶段到相对稳定的顶级阶段的演替过程。
②个体论学派individualistic school:认为群落不是一个个分离的有明显边界的实体,多数情况下是在空间和时间上连续的一个系列。
③相同点:都预测了生态梯度和地理梯度上物种的不同分布格局。
④不同点:机体论认为属于一个群落的物种相互紧密联系,持封闭群落观点;而个体论认为在一个特定群落中,每个物种与其共存物种都是独立分布的,持开放群落观点,且认为成员物种可能独立的将分布范围扩展到其他群落中。
最小面积:是指基本上能够表现出某群落类型植物种类的最小面积。
组成群落的种类越丰富,其最小面积最大。
通常以绘制种-面积曲线来确定最小面积的大小,具体做法为:逐渐扩大样方面积,随着样方面积的增大,样方内植物的种数也在增加,但当物种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曲线则有明显变缓的趋势,即新的物种增加已经很少。
通常把曲线陡度开始变缓处所对应的面积称为最小面积。
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通常是那些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较大、生活能力较强的植物种类。
建群种constructive species:不同层次可以有各自的优势种,如森林群落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表层存在各自的优势种,其中乔木层的优势种,即优势层的优势种称建群种。
亚优势种subdominant species:指个体数量和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植物种。
第八章__生态位分析
第八章生态位生态位(niche)是现代生态学的重要理论之一,生态位研究在理解群落结构和功能、群落内物种间关系、生物多样性、群落动态演替和种群进化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已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
这使生态位理论成为近20年来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林开敏和郭玉硕2001,张桂莲和张金屯 2002,林思祖等2002,李毅等2003)。
第一节生态位的概念在生态学中最早使用生态位(niche)一词的是Grinnel(1917),他把生态位定义为种的最后分布单位(ultimate distributional unit ),而强调生态位的空间概念。
1927年,Elton把生态位确定为种在其群落中的功能作用和地位(functional role and position),强调一个种与其他种的营养关系。
Hutchinson(1957)利用数学上的点集理论,把生态位看成一个种生存条件的总合。
Odum(1959)则认为生态位是一个种在其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状况,而这种地位和状况决定于该生物的形态适应、生理反应和特有的行为。
1973年,Pianka提出一个生物单位的生态位(包括个体、种群或物种生态位)就是该生物单位适应性的总合。
生物环境(小生境)与生物生态位之间的差异仅仅在于:在生物生态位的概念中,包括生物开拓和利用其环境的能力,也包括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各种方式。
目前,生态位的概念已同种间竞争密切联系在一起,而且越来越同资源的利用联系在一起。
我们认为生态位概念必须与物种所生存的群落环境相连系,也就是一个种的生态位是指该种在群落中利用资源的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该种个体在群落中的分布范围和生物量的占有上。
一个种的生态位受群落内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的影响,因此一个种在不同的群落中就有不同的生态位。
1990年我国学者刘建国和马世骏提出了扩展的生态位理论。
他们认为以前的生态位概念有三点不足之处:一是只将物种(种群)作为生态位的利用者或占有者,而没有包括其他拥有生态位的生物组织层次(如群落、生态系统等);二是只考虑环境因子(食物、资源等)而忽略了时间因子;三是只谈生态位实际利用性,没有考虑生态位的潜在形式和非存在形式。
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八章第二节生态系统
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情势多样,大小不一, 水沟,水池,草地,农田,城市,森林 等都是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又可分为
a,自然生态系统 b,半人工生态系统 c,人工生态系统
在陆地上,由于森林生态系统的面积 最大,内部结构复杂,而且层次分明, 所以对环境的作用最为明显,由于人 类对环境的破坏,天然森林的面积急 剧缩小,所以从保护环境出法,可以 因地制宜地发展人工林,如我们中国 发展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三北防护林。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包括了生物因素(如:动 物,植物及微生物)和非生物因素 (如:土壤,阳光,空气,水分等) 及其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决定了该 生态系统的特性。
生产者---绿色植物
生
态 系 统
生物因素
消费者---动物
分解者---各种微生物,如 细菌和真菌
非生物因素---土壤,阳光,空气,水分
树、幼虫、啄木鸟、真菌分别扮 演怎样的角色?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通过食物关系把一个生 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连接起来,这种 联系叫 食物链彼此连接交叉,形成一种网状 联系,称为食物网。
图中有几条食物链? 写出其中有蛇参加的 最长的一条食物链示 意图。
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食物 链和食物网流动。
当蛇给大量捕杀时,蛙 的数量会如何变化?
(先增加,后减少)
右图中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是什么? 为什么?如人吃了它们会产生什么 后果?
草兔 鹰 草 兔狐 草 鼠狐
草 鼠鹰 草 鼠蛇 鹰
四,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就是运用生态学原理,把传 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 来的一种新型农业。它是一个复合的 人工生态系统,目前,我国已有十几 种生态农业模式,其中基塘系统生态 农业模式和庭院立体生态农业模式比 较典型
第八章生态位
1.生态位宽度指数(Coefficient of niche breadth)
(1)Levins(1968)指数
(8.1)
这里Bi为种i的生态位宽度;Pij=nij/Ni+,它代表种i在第j个资源状态下的个体数占该种所有个体数的比例。因此,该公式实际上是Simpson(1949)的多样性指数。
第三节 生态位的测度
生态位测度包括两方面内容,即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的计测。它们是基于种群在一系列资源状态中的分布数据。首先列出资源矩阵(表8.1),矩阵中的nij表示d第i个种在第j个资源状态下的个体数或者是种i对第j个资源状态的利用量;S为总种数(i=1,2,…,S),r为资源状态数(j=1,2,…,r);Ni+为第i个种的所有个体数;N+j为第j个资源状态下的全部种个体数之和;N为资源矩阵中的全部个体总数。
二.生态位的重叠和竞争
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某一资源因素(食物、营养成分、空间等)时,就会出现生态位重叠现象(niche overlap)。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有一部分空间为两个生态位所共占,假如两个物种具有完全一样的生态位,就叫完全重叠(complet overlap)。但多数情况下,生态位之间只会发生部分重叠,即一部分资源是被共同利用的,而其他部分则是被各自所占据。图8.1就是一个虚拟的例子,在由两个生态位维度(两个资源轴)组成的三维生态空间,虽然每一个分离的生态位维度之上的三维峰的阴影重叠着,但在两个维度中的实际重叠很小。
第一节生态位的概念
在生态学中最早使用生态位(niche)一词的是Grinnel(1917),他把生态位定义为种的最后分布单位(ultimate distributional unit),而强调生态位的空间概念。1927年,Elton把生态位确定为种在其群落中的功能作用和地位(functional role and position),强调一个种与其他种的营养关系。Hutchinson(1957)利用数学上的点集理论,把生态位看成一个种生存条件的总合。Odum(1959)则认为生态位是一个种在其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状况,而这种地位和状况决定于该生物的形态适应、生理反应和特有的行为。1973年,Pianka提出一个生物单位的生态位(包括个体、种群或物种生态位)就是该生物单位适应性的总合。生物环境(小生境)与生物生态位之间的差异仅仅在于:在生物生态位的概念中,包括生物开拓和利用其环境的能力,也包括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各种方式。目前,生态位的概念已同种间竞争密切联系在一起,而且越来越同资源的利用联系在一起。我们认为生态位概念必须与物种所生存的群落环境相连系,也就是一个种的生态位是指该种在群落中利用资源的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该种个体在群落中的分布范围和生物量的占有上。一个种的生态位受群落内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的影响,因此一个种在不同的群落中就有不同的生态位。
生态学:第八章生物群落的分类
森林
草原
湿地
沙地
浑善达克沙地
沙漠
群系(formation) 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
联合为群系。例如,凡是以大针茅为建群种 的任何群落都可归为大针茅群系。以此类推,
不同等级命名不同等级命名常绿阔叶林群落植被型常绿阔叶林群落植被型杉木群落群系杉木群落群系马尾松马尾松桃金娘桃金娘芒萁群落群丛芒萁群落群丛马尾松马尾松桃金娘桃金娘芒萁群落群丛芒萁群落群丛相同等级命名相同等级命名椎树荷树群落群系荷树群落群系杉木群落群系杉木群落群系马尾松群落群系马尾松群落群系对于分类等级各个学派划分并不统一如中国植对于分类等级各个学派划分并不统一如中国植被的群丛是分类的最小单位具有共同的正常种被的群丛是分类的最小单位具有共同的正常种类相同的结构相同的生态特征动态特点和类相同的结构相同的生态特征动态特点和相似的时间生境
如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群系、羊草 群系、红沙(Reaumuria soongorica)群系等。
如果群落具共建种,则称共建种群系,如落
叶松、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混交林。
群丛(association) 群丛是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
有如植物分类中的种。凡是层片结构相 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 物群落联合为群丛。如羊草 + 大针茅这 一群丛组内,羊草 + 大针茅 + 黄囊苔
中国植被分为11个植被型组。29个 植被型,550多个群系,至少几千 个群从。
10个植被型组为: 针叶林、阔叶林、灌草和灌草丛、草原和 稀树干草原、荒漠包括肉质刺灌丛、冻原、 高山稀疏植被、草甸、沼泽、水生植被
第八章海洋生态系统的能流及次级生产力
养
A
C
级
P
? 总共
E1 9(7)1(0)3(2)0(0)3(0) 2(1) 2(1)0(0) 20(11) E2 11(15)2(2)2(1)2(2)7(4) 9(4) 3(0)0(1) 36(29) E3 7(10)1(2)3(2)2(0)5(6) 3(4) 2(2)0(0) 23(26) ST2 7(6)1(1)2(1)1(0)6(5) 5(4) 2(1)1(0) 25(18) E7 9(10)1(0)2(1)1(2)5(3) 4(8) 1(2)0(1) 23(27) E9 12(7)1(0)1(1)2(2)6(5) 13(10)2(3)0(1) 37(29) 总计 55(55)7(5)13(8)8(6)32(23)36(31)12(9)1(3) 16( 4 140)
(一)营养结构分析的难题
海洋食物关系(食物网)是非常复杂 初级碎屑物来源难以归入某一特定的营养级
(二)简化食物网
功能群(functional group),或称同资源种团(guilds),将那 些取食同样的被食者并具有同样的捕食者的不同物种(或相同物 种的不同发育阶段)归并在一起作为一个营养物种。以营养物种 来描绘食物网结构就是简化食物网。
生物量/[g /m2(干重)] P / B(Yr-1)
食物量 (μg / d)
●
●250
5
●
●
●
●
●150
1 0 图 8.10
●●
●
●
● 50
●●
2
4
6
食物含 N 量/%
多毛类小头虫(Capitella capitata)的生物量
与食物质量的关系(Tenore 1977)
0.2 30℃
生态学第08章-种群调节
第八章种群调节一个种群不可能无限制地增长,由于空间和资源的限制种群增长只能达到环境容量。
此时种群数量还是变化的,或在环境容量上下波动、或减幅振荡、或增幅振荡灭绝等,种群数量趋于保持在环境容量水平上的现象称为种群调节。
这是一个广义的概念,种群数量波动时,种群调节表现明显。
人们对自然界动物种群中进行过许多种群调节研究,主要是针对波动种群的调节。
最经典的种群调节例子是加拿大的猞猁(哺乳动物,外形象猫,但大得多,皮毛厚而软,珍贵),由保存了1800年后捕猎其皮毛的记录,得出猞猁种群每9~10年一个高峰,平均是9.6年,每次高峰后捕获数量急剧下降。
北方鼠类(旅鼠、姬鼠、田鼠、小兴安岭的棕背鼠平)种群3~4年一个周期;蝗虫种群1695~1895年间每40年大发生一次。
种群数量变动是出生和死亡、迁入和迁出作用的结果,而影响出生、死亡、迁入、迁出的因素是复杂的,决定种群数量的因素组合也是多样的。
生态学家为揭示种群调节的本质,提出了许多学说解释种群调节的机制。
不同的作者(Odum, Price, 孙儒泳、徐汝梅等)均作过不同的归类说明。
§1. 动物种群调节学说一、非密度制约因素某种因素对种群的效应与种群密度无关,这类因素统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当种群在一定密度范围内,这类因素起着限制种群数量的作用,其本身并不受种群密度所制约,如气候因素。
1. 气候学派①代表人物:(以色列)Bodenheimer(博登海默, 1928)。
②主要观点:a.种群参数受天气条件的强烈影响;b.种群数量和大发生与天气条件的变化明显相关;c.强调种群数量的变动,否认种群的稳定性;澳大利亚动物学家Andrewartha(安德烈沃斯)和Birch(伯奇)(1954)研究蓟马种群长达14年,认为有利于蓟马种群迅速增长的天气期限不够长,是限制蓟马种群增长的主要因素,以致于蓟马没有足够的时间增加到环境容量。
而竞争食物的结果对种群数量影响不大,密度制约因素不是重要的。
第八章--生态位
第八章生态位生态位(niche)是现代生态学的重要理论之一,生态位研究在理解群落结构和功能、群落物种间关系、生物多样性、群落动态演替和种群进化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已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
这使生态位理论成为近20年来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林开敏和郭玉硕2001,桂莲和金屯 2002,林思祖等2002,毅等2003)。
第一节生态位的概念在生态学中最早使用生态位(niche)一词的是Grinnel(1917),他把生态位定义为种的最后分布单位(ultimate distributional unit ),而强调生态位的空间概念。
1927年,Elton把生态位确定为种在其群落中的功能作用和地位(functional role and position),强调一个种与其他种的营养关系。
Hutchinson(1957)利用数学上的点集理论,把生态位看成一个种生存条件的总合。
Odum(1959)则认为生态位是一个种在其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状况,而这种地位和状况决定于该生物的形态适应、生理反应和特有的行为。
1973年,Pianka提出一个生物单位的生态位(包括个体、种群或物种生态位)就是该生物单位适应性的总合。
生物环境(小生境)与生物生态位之间的差异仅仅在于:在生物生态位的概念中,包括生物开拓和利用其环境的能力,也包括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各种方式。
目前,生态位的概念已同种间竞争密切联系在一起,而且越来越同资源的利用联系在一起。
我们认为生态位概念必须与物种所生存的群落环境相连系,也就是一个种的生态位是指该种在群落中利用资源的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该种个体在群落中的分布围和生物量的占有上。
一个种的生态位受群落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的影响,因此一个种在不同的群落中就有不同的生态位。
1990年我国学者建国和马世骏提出了扩展的生态位理论。
他们认为以前的生态位概念有三点不足之处:一是只将物种(种群)作为生态位的利用者或占有者,而没有包括其他拥有生态位的生物组织层次(如群落、生态系统等);二是只考虑环境因子(食物、资源等)而忽略了时间因子;三是只谈生态位实际利用性,没有考虑生态位的潜在形式和非存在形式。
《红星照耀中国》第四章到第八章概括(500字)
红星照耀中国第四章到第八章概括500字第四章:改革开放在第四章中,作者讲述了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和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改革开放是中国在1978年启动的一项重大政策,旨在打破封闭的经济体制,引入市场经济的元素,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
改革开放以经济领域为重点,通过实施一系列开放政策,吸引外商投资,引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同时,中国政府放宽了对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的限制,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多元化和活力的增强。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的面貌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改革开放带来了对外开放的态度和思维,使得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
人们有机会接触到外国的文化、技术和思想,对外界的了解和认知也得到了拓展。
此外,改革开放还在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通过增加教育资源、提高医疗水平、改善居住条件,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改善。
第五章:科技创新在第五章中,作者讲述了中国的科技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将其作为国家战略来推进。
中国的科技创新不仅体现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还涉及到创新型企业和人才培养。
中国政府鼓励企业增加科研投入,提供相关政策支持,培养低碳经济等可持续发展的领域。
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科学家、工程师等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
中国的科技创新不仅在国内取得了显著成果,还在国际上赢得了声誉。
中国的高铁技术、人工智能、电子商务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逐渐成为全球科技的领先者之一。
第六章:乡村振兴在第六章中,作者讲述了中国政府启动的乡村振兴战略,并分析了其对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影响。
乡村振兴是中国政府为了实现农村现代化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
乡村振兴战略旨在解决农村贫困、土地流转、农村基础设施等问题,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事业的进步。
中国政府通过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投资,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供农业技术支持和金融服务等手段,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皮层组织中,并在根表面形
成菌套;
27
三、微生物与生物环境的关系
5、共生(symbiosis)
内生菌根
内生菌根:真菌菌丝不仅生
长在植物根部表面,还主要
生长在皮层组织细胞间隙, 菌丝多分支,形成丛枝,也
称为丛枝状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
约80%的陆生植物具有丛枝 状菌根; 28
境中生活微生物,称为极端环境微生物;
嗜热微生物、嗜冷微生物、嗜酸微生物、嗜碱微生 物、嗜盐微生物和嗜压微生物等;
在极端环境中其它生物不能生存,只有极端环境微生 物能够生存;这些微生物的遗传、代谢、结构都具有
特殊性;研究它们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12
三、微生物与生物环境的关系
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开发利用微生物进 行环境修复,消除水体、土壤的污染的技术方法;
4
二、微生物的分布
1、空气中的微生物
空气中由于没有营养,而没有原生的微生物; 空气中漂浮的尘埃上吸附着来源于周围环境的微生物 孢子和细菌;
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与周围环境有关;
宿舍空气微生物含量:2万CFU/m3; 畜舍空气微生物含量:200万CFU/m3
31
四、微生物与自然界物质循环
2、微生物在碳循环中的作用
CO2→碳水化合物→其它含碳有机物→甲烷→ CO2 ;
同化代谢、生物氧化、分解代谢、发酵;
32
四、微生物与自然界物质循环
3、微生物在氮循环中的作用
N2→NH3 → P- NH3 → NO2- → NO3- → N2
固氮作用、氨基化作用、氨化(脱氨)作用、同化型 硝酸盐还原作用、反硝化(脱氮)作用、硝化作用;
37
五、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2、污水处理技术
曝气处理
如果污水COD较低,则
进行曝气处理,利用好
氧微生物群(活性污泥) 的代谢,彻底氧化和转 化有机物,产生菌体和 CO2、NH3、H2S、H2等;
38
五、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2、污水处理技术
主要技术问题
微生物代谢速率太慢;
微生物代谢能力有限;
使用驯化的活性污泥,难 以使微生物的配伍达到最 佳,影响效率;
例如:栖息在生物体表面的微生物,动物肠道微生物、 口腔微生物等;
20
三、微生物与生物环境的关系
4、共栖
人体肠道菌群
人体肠道正常菌群包括60-400种不同的微生物,占粪 便干重的1/3,其中厌氧菌占了绝大多数; 肠道为肠道菌群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良好的生长环境 条件; 肠道正常菌群抑制外来病源菌在肠道中生长,对维持 肠道正常功能有利;并为人体提供维生素、氨基酸等 营养物; 人体肠道与肠道菌群形成了互利共栖关系; 21
了充足的营养物质;再加 上合适的温度和pH值,微
生物在土壤中大量生长;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土壤中的微生物对土壤的 物理结构和肥力也有重要 影响;
10
二、微生物的分布
3、土壤中的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的数量
土壤是微生物的大本营,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与土壤
类型、季节和深度有关;
11
二、微生物的分布
4、极端环境微生物
在高温、低温、高碱、高渗、高压、高辐射等极端环
地衣
地衣是真菌无规则地缠绕绿藻或蓝细菌,形成一定的 层次排列,以及壳状、叶状或灌木状形态的共生体;
23
三、微生物与生物环境的关系
5、共生(symbiosis)
地衣的共生关系
共生藻类属于光能自养型,利用光能、CO2和矿物元素 合成有机物; 真菌从藻类获得有机营养物,利用藻类光合作用释放 的O2进行呼吸;
三、微生物与生物环境的关系
5、共生(symbiosis)
牛的瘤胃
牛是反刍动物,具有四个胃:瘤胃、网胃、瓣胃和 皱胃;瘤胃位于最上部,含有数量和种类众多的厌
氧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等,统称为瘤胃微生物;
瘤胃是胃与瘤胃微生物构成的共生体;
牛食进富含纤维素的草类,为瘤胃微生物提供营养
和适宜的生长环境条件;瘤胃微生物代谢纤维素,
污水组分复杂、多变,难
以应用基因工程菌种;
39
内,细菌的生长被抑制;
生活在同一生境的青霉菌 种群与细菌种群之间构成 拮抗关系;
19
三、微生物与生物环境的关系
4、共栖
某种微生物在它的整个生命周期,或生命周期的大部
分时间内,与其它生物之间形成代谢关系,共栖体能 独立生活,在代谢上不直接依赖宿主,称为共栖;
共栖体和宿主构成的关系常常是偏利关系,即对共栖 体有利,对宿主既无利也无害;
纤维素,产生葡萄糖,为自身和周围其它微生物提供
生长的碳源;
固氮菌进行生物固氮,产生NH3,为自身和周围其它 微生物提供生长的氮源; 属于同一群落的纤维素分解菌种群与固氮菌种群之间
构成互生关系;两种微生物都能单独生长,但是生活
在一起,相互有利; 14
三、微生物与生物环境的关系
2、互生
互利互生
纤维素分解菌与固氮菌互生,使纤维素分解率高于单 独生长,说明互生使纤维素分解菌生长更好;
四、微生物与自然界物质循环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关系的本
质,也是维系生态系统中各种群之间关系的纽带;而
微生物既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的分解者,也是生产者, 贮存者和消费者;
生产者: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将光能转化为
化学能; 消费者:利用有机物进行生活,并转化有机物; 分解者:利用有机物生长,并产生无机物;
真菌代谢产酸,溶解矿物质,
为藻类生长提供水和无机元素,
并提供保护;
24
三、微生物与生物环境的关系
5、共生(symbiosis)
根瘤菌与根瘤
根瘤是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根部组 织所形成的共生体; 根瘤菌进行生物固氮,为豆科植物 提供氮源; 植物为根瘤菌提供除氮源以外的全
部营养,包括能量,以及包括厌氧
成的一个生态学结构单位;
生物环境(生境):一个生态系统中与生物生存密切相 关的各种环境因素; 2
一、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2、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生态学的理论研究:
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分布和数量,以及种群与生境
和其它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态系统中群落的结构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境与群 落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无机磷经微生物的同化
代谢转化为有机含磷化
合物;
有机含磷化合物经微生 物的分解代谢转化为无 机磷; 35
五、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1、微生物环保技术
微生物生态学的主要应用技术是微生物环保技术,即 利用微生物的生长代谢,消除环境中的有害污染物和 废物,修复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水体处理
生产、生活废水,污染水体的净化无害处理
第八章 微生物生态
一、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二、微生物的分布 三、微生物与生物环境的关系 四、微生物与自然界物质循环 五、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一、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生态学基本概念
生态系统(ecosystems):生物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所构
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种群(population):同一生态系统内,具有相似生物 学特征的同种个体群; 群落(community):同一生态系统内,由各个种群构
15
三、微生物与生物环境的关系
2、互生
互利互生
氧化乙酸脱硫单胞菌氧化乙酸,进行硫呼吸产生CO2和 H2S;绿硫菌以CO2为碳源,以H2S作为供氢体,进行
光合作用产生硫;两者构成互利共生关系:
16
三、微生物与生物环境的关系
2、互生
偏利互生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菌苔旁边生长出嗜血流感菌的卫星 菌落;前者分泌的代谢产物为后者提供了生长因子;
三、微生物与生物环境的关系
5、共生(symbiosis)
某种微生物在它的整个生命周期,或生命周期的大部
分时间内,与其它生物之间形成密切的生理关系,甚 至形成形态共同体,称为共生;
共生微生物与宿主之间通常是互利共生关系,两种生 物单独生长,不如共同生长好;
22
三、微生物与生物环境的关系
5、共生(symbiosis)
7
二、微生物的分布
2、水体中的微生物
水体缺氧
如果水体中的磷酸盐和无机含氮化合物浓度过高,为
藻类和光能自养型微生物提供了充足的营养,使藻类
和微生物大量生长;
大量的藻类和微生物的死亡细胞,使水体有机物含量 提高;超过水体自净能力; 水体中丰富的有机物使好氧的异养微生物大量生长, 结果会耗尽水中的溶氧;
两者构成偏利互生关系,
17
三、微生物与生物环境的关系
2、互生
偏利互生
在含有青霉素的抗性平板
上,敏感菌株在抗性菌株
周围形成卫星菌落;
抗性菌株的代谢分解了青 霉素,使菌落周围形成无 青霉素的环境,为敏感菌
株生长创造了条件;
18
三、微生物与生物环境的关系
3、拮抗
青霉菌菌落向周围分泌青
霉素,在青霉素扩散区域
生态学的应用研究: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并充分开发和 利用生物物种资源;保护生境,保护生态平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