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厥阴篇讲解(三)

合集下载

伤寒论之终极篇:厥阴病

伤寒论之终极篇:厥阴病

伤寒论之终极篇:厥阴病许久没有写伤寒论的东西了,今天写一下伤寒论的厥阴病。

顺便用现代语言解释一下厥阴病的形成原理,很简单呢,初中文化就可以很好理解了。

厥阴病是伤寒论里面的最后一篇,也是最难的,当然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难在何处呢?第一不太好理解,后世的解释尤其是中医,简直就像黑话。

其次不好治,寒热虚实错杂。

许多干一辈子的中医生,搞不定这种寒热虚实状况的人大把。

西医对此病,绝对束手无策,我可以肯定的说。

中医除了伤寒论,其他的书,也够呛。

先看几张图:例一例二颜色越红温度越高,越蓝色温度越低。

红色与蓝色相差10°左右。

图三第一张图就是厥阴病体质,现在社会超级多。

尤其女孩子。

第二张是健康的。

第三是温度对照。

厥阴病也有好处哇,就是呢,辩证很容易,只要问一句:腹部或者是脚腿怕冷不?容易上火不?容易长口疮或者是火疖子啥的么?只要是说:哎呀别提了,我腿脚冬天就没有热过,拔凉拔凉的。

脸上还长一脸痘,特别容易上火等等等等等等......恭喜你,已经学会了中医最棘手的,最复杂的,最难治的,当今社会最常见的,厥阴病,寒热错杂的辩证方法。

中医的优势,尤其是伤寒论,在这方面体现的淋漓尽致。

容易吧亲?看例一图,头面部温度普遍35°左右,下肢25,膝盖就更别说,目测低于二十度。

上下温差近15°。

中医称作为上热下寒,形象吧?世间的事情就是这么奇妙,伤寒论里面最难的部分,却最容易判断与辩证,问问或者摸摸患者腿脚就行了。

只要身体有的地方寒,有的地方热,就是寒热错杂厥阴体质。

也是当今相当多的中医生们,最头痛的。

所以,判断一个中医生的水平,就在于此,凡是能搞定厥阴病的,都是高手,遇见了就千万不要放过!我估计的很乐观,中医能搞定厥阴病的人,大概五十分之一,全国搞中医的,可能有五十万,不管有证没证非法行医包括针灸康复什么的都算上,假设一万个合格好中医吧。

中国一共有1636个县,13.6782亿人,平均下来大概一个县6.11个,平均13.6782万人共享一个能治疗厥阴病的中医生。

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评介

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评介
摘要: 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即医圣张仲景失传了一千多年的经典原著,收藏者为张仲景第四十六世孙,所
藏为私传手抄本。其内容较现行《伤寒论》、《金匮要略》多三分之一。无论是体例结构、篇章安排,还是文字内容、医 理方药,都足以证实确系仲圣手笔,绝非托名之作。我辈中医后学者应予高度重视,义不容辞地肩负起拯救这部伟大 的医学经典的历史使命。使仲景这部再现于世的医学巨著能如医圣之愿,得以造福黎民百姓。 关键词: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张仲景 中图分类号:R222 文献标识码:A
Baiyunge Kuramoto of Shanghanzabinglun which lost thousand years was written by Zhang

Abstracts:

Zhongjing.Zhang ZhongJing’
forty—sixth generation descendant collect the Tibetan manuscripts for private transfer.The content has
万方数据
2014年2月第16卷第1期
February 2014,V01.16,No.1
l of Hube a i University nr of Chinese u Medicine oJ56.
湖:‘中医药大学学报

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仲圣继承和发展了《内 经》、《难经》的“热病”理论,创立了完整的“六淫”致病的辨证 论治体系。再往下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 的辨证论治。因仲圣痛悼“伤寒”给他的宗族带来的灭顶之灾, 所以创“六经”专论伤寒,后人罹此病者,可免一死矣。其良苦 用心,于此可见一斑。六经病后是霍乱、吐利、痉阴阳易、差后劳 复、疟病等几类与伤寒类似的外感性疾病的辨证论治。最后部 分分别是血痹虚劳、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瘀血下血疮痈、妇人各 病等内、外、妇科病的脉症并治篇。至于黄疸、宿食、下利、吐逆、 寒疝、消渴等证,分别于阳明、少阴、厥阴诸篇中论述,昭示后学 “六经”辨证不但伤寒适用,杂病亦可参照结合使用。现代著名 中医眼科专家陈达夫先生就是运用六经辨证方法来指导眼科 病的诊治”J,可谓对六经辨证“活学活用”的范例。

《伤寒论》厥阴病病机分析(转帖)

《伤寒论》厥阴病病机分析(转帖)

《伤寒论》厥阴病病机分析(转帖)转华夏中医论坛:柴桂方应的日志.厥阴病的研究始于岐黄,形成于张仲景,但是厥阴病的建立,却给后世医家带来了不解之难题。

虽然历代医家把厥阴病总结为心包与肝的脏腑发生病变,但是理解起来与张仲景的论述不相符。

本人参考历代医家对厥阴病的理解,在伤寒论的整体认识上,得出与历代不同的认识,今提出以供参考。

理解厥阴病病机,必须辨明心包的定位与功能特点,才能明白其中的内涵。

不能根据《内经》中提到的“神昏谵语,舌卷囊缩”死死抓住不放,应在分析心包与肝的生理基础上推论其病机。

才能进一步理解厥阴病。

厥阴主肝与心包为共识,但是要把二者结合起来理解,则有必要进一步阐述。

在伤寒论一书中,张仲景曾提到“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但是这句话都知道,但是真正深入来理解则不是很容易,假如营卫明白,但是这里的脉是如何来理解?所以有必要从《内经》与《难经》以及张仲景的言论中来共同阐述。

1·心包关于心包,历来以及很少提及,对其理解也不过是认为具有保护心脏,代心受邪的作用,更很少有学者深入研究心包的生理病理。

温病学家再结合内经理论上将外感热病中出现的“神昏谵语,舌卷囊缩”等症称之为“热入心包”,因此,心包理论形而上学的成为一种疾病的代名词,有其名而无其用。

在伤寒论一书中,脏腑功能为宏观作用的表现,不能单指某一部位而定为何病。

理解心包,必须区分心包与心的定位关系,才能全面认识心包的生理病理以及功能特点。

张仲景虽未专门论述,但是通过对内经与伤寒论的学习,可以看出张仲景已把心包与心分别来理解应用。

心主阳,主血,主神明主阳者,《素问·禁刺论》说“心布于表”,为心阳主要布散于肌表的功能表现。

张仲景据此理解而指出,太阳病的肌表部位感受寒邪,寒束腠理,卫气运行不畅,致使心阳不能正常的通过腠理来温煦肌表而出现“必恶寒”,在治疗上用麻黄与杏仁来宣降卫气,有助于开达腠理皮毛,有助于心阳与津液的透散温养,佐以桂枝甘草来通心阳,透津液,使脉内的心阳通过腠理透散于肌表,发挥温养的作用。

厥阴病篇精品医学PPT课件

厥阴病篇精品医学PPT课件

❖ 分析:
脉微— 阳虚阴盛 —下寒
厥而肤不冷—上热下寒,阴阳气不顺接
时静时烦— 蛔虫内扰则烦,不扰则静
蛔 厥
得食则呕— 肝火犯胃 心烦— 与虫扰及肝火上扰有关,属上热下寒,升
降失常,推之,应有腹绞痛,亦属时发时

脏 厥
脉微而厥—阳虚阴盛,四末失温 肤冷— 阳虚肌肤失养 躁而无休止— 阳虚神形无主
脏气败绝
精选ppt课件最新
3
二、病因病机
少阴病误治转入厥阴
太阴病 三阳病
误治
传经而来
风寒直中厥阴—本经自感(直中)
肝郁化火,风火相煽
——上热
肝失滋养 肝失疏泄 胃虚失降——中虚
精亏,阳损及阴-肾阴不足
少阴阳虚阴盛
——下寒
精选ppt课件最新
为上 厥热 阴中 病虚 病下 机寒 。,
寒 热 错 杂
4
三、厥阴病的特点
❖ 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厥者何也?歧伯曰: 两阴交尽也”;从阴阳五行学说而言,物极 必反,物穷则变,此即经曰:“重阴必阳, 重阳必阴”,故称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
❖ 厥阴具有阳气来复机转。厥阴与少阳互为表
里,孕育少阳的生发阳气的一面为其一;从
厥阴肝体阴用阳,内寄相火。当厥阴阴寒极
盛而转衰,相火由伤而转复则阳复,故厥阴
一、厥阴病寒热错杂证
原文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 人躁无暂安时,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 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 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 得食而吐,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 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精选ppt课件最新
12
❖ 提要:蛔厥的证治及脏厥鉴别
病在病变中有阴阳胜复,厥热往来的机转及

伤寒论纲要~厥阴病

伤寒论纲要~厥阴病

伤寒论纲要~厥阴病第七章厥阴病第一节概说一、厥阴病的性质:厥阴是伤寒六经传变最后一经,是患者邪正相争,生死存亡的垂危阶段,古称厥阴为三阴之尽,阴尽阳生,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故它本身即是阴阳寒热具备的经脏,因而临床表现症状亦特别复杂而险恶。

症状虽繁,但其主要证型归纳起来一为“上热下寒”,二为“厥热胜复”,至于其主要脉象则随病机不同表现亦异。

二、病理机转:(一)“上热下寒”(寒热错杂)本病主症之一“上热下寒”乃是病邪深入,阴阳错乱失调所致,其具体机转不外是厥阴为阴之极,阴极下寒,阳气被格于上,阴阳不相调节,形成本病主证“上热下寒”,如诸病源候论说:“阳并于上则热,阴并于下则寒。

”即扼要的阐明上热下寒的机转。

(二)“厥热胜复”:(阴阳胜复)厥阴为阴之极,阳之始,故厥热胜复是阴阳消长,正邪进退的表现。

如正能胜邪阳气来复,则厥冷变为发热,如正气衰退不能胜邪,则发热可转为厥,故阳气来复如何乃是判断疾病向与愈的主要依据,反之阴盛阳衰则是垂危凶象。

第二节厥阴病主证与论治一、“上热下寒”已如上述“上热下寒”为厥阴病主证之一,正如厥阴篇提纲指出的,“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物,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一文。

所谓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热疼,即是上热之症。

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即是下寒之症。

故本证乃是典型上热下寒的证候。

其他尚有干姜黄芩黄连人参证,麻黄升麻汤证,虽其具体表现症状互有差异,但其基本病机均属“上热下寒”之范畴,故不赘述。

治疗原则:证象既是“上热下寒”,故其治则宜清上温下寒热互用。

因厥阴上热非请不可,其下寒又不可不温,但清上碍下,温下碍上,故欲得其平,必两者兼备,即清上温下寒热互用,才能免去格拒。

如乌梅丸即代表性方剂,方中药味寒热错杂,温凉并用,方以乌梅为主,佐蜀椒以杀虫止利,安胃止呕,附子、桂枝、干姜、细辛温阳散寒,人参当归调补气血,连柏清热除烦,故为辛温苦寒,五味兼备的复方。

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厥阴篇讲解(三)

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厥阴篇讲解(三)

某种原 因,出入升 降失其 常道 ,阴 阳离析 ,阳气 不能温 达肢体末梢 ,则 出现手足逆 冷而发 为厥证 ,故喻 嘉言谓 “ 阳气内陷 ,不与 阴气相顺接 ,则手 足厥冷也”_ ] 。 2 . 3 厥证 的分类 厥证按病 因分 为很多种 ,白本叙述 了
如下 8种 。
2 . 3 . 1 脏厥 脏厥 的基 本 原 因是 ’ 肾阳衰败 , “ 脏 厥者 , 正指肾而言……日脉微而厥 ,则阳气 衰微可知” l 3 ,黄元 御说得 更准 确 “ 脏厥者 ,脏 寒发厥 ,阳根 欲脱 ”[ 2 ,此 处的厥 ,当是厥 的本意 ,“ 厥 ,发石也” (《 说 文解 字 》 ) , 突然的。
气欲脱而未脱 ;寒厥者 ,肾阳衰败 ,阳气 已脱 。其 病理 , 白本云 “ 病 者手 足 厥冷 ,不结 胸 ,小腹 满 ,按之 痛 者 , 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下焦 阳虚寒冷。 症状 :厥逆 而伴 见发 热 、冷 汗淋 漓 ,汗 出热 不 退 、 下利 、面色淡 红如妆 、时隐时现 ,恶寒 肢体 疼痛 、小腹 冷痛 ,脉微 欲 绝 。辨证 要 点 :脉 微 欲 绝 。如 “ 大汗出, 热不去 ,内拘 急 ,四肢疼 ,复下 利 ,厥 逆 ,而 恶寒 者 , 四逆汤 主之” ;“ 大汗 ,若 大下利而厥 逆冷者 ,四逆 汤 主 之” 。“ 下利清谷 ,里寒外 热 ,汗 出而 厥者 ,通脉 四逆汤 主之” 。主治方 :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 。回阳救逆。 四逆汤方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 、附子 枚 ( 生用去皮破八片) 。 上 四味,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二
◎ C H I N E S  ̄ 哼 [ ;
白云阁藏本《 伤寒杂病论》 厥 阴篇讲解 ( 三)
张 炜
( 河南省 南阳市中医院 、南阳市 中西医结合儿童 医院 ,南阳 4 7 3 0 6 0 )

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厥阴篇讲解(二)

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厥阴篇讲解(二)

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厥阴篇讲解(二)张炜【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3(011)010【总页数】4页(P4-7)【关键词】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厥阴篇【作者】张炜【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市中医院、南阳市中西医结合儿童医院,南阳,473060【正文语种】中文白本论述了八种病症的症状、病机、预后和治疗方法,如厥阴病、厥证、下利、呕吐、哕、疝、消渴、淋证,符合仲景厥阴篇的特征。

见表1。

表1 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经文统计内容厥阴病厥证下利呕吐哕疝消渴淋证合计经文条数4 27 22 5 8 4 6 1 77特有经文条数- 1 2 ---- 1 4特有方剂(首)- 4 3 ---- 1 8宋本伤寒论条数 4 26 18 3 2 --- 53宋本金匮条数-- 2 2 6 4 6 -20宋版《伤寒论》在《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这个题目下,有五个小字,“厥、利、呕、哕,附”,说明《伤寒论》厥阴篇原本就是“厥阴病”之后附有“厥、利、呕、哕”一篇内容,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时,删除了“厥、利、呕、哕,附”这句话,说明《伤寒论》厥阴篇本来就是两部分内容,包含了厥阴病之外的内容。

自从成无己《注解伤寒论》问世,仲景《伤寒杂病论》及宋版《伤寒论》流传日少,人们见到的传本均不是《伤寒杂病论》全本,而是各种编纂本、节略本,人们习读成注本,白本现世较晚,致使后人把“厥阴病”与“厥、利、呕、哕”混为一谈,把“厥、利、呕、哕”与“厥阴病”串联解释,愈演愈晦。

事实是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厥阴篇,除“厥阴病”之外,不仅有“厥、利、呕、哕”,还有“疝、消渴、淋”。

白本《厥阴篇》是“厥阴病”与“厥、利、呕、哕、疝、消渴、淋”混合成篇,比宋版《伤寒论》“厥阴病”与“厥、利、呕、哕”合编内容更丰富。

第二部分:病症讲解1 厥阴病1.1 厥阴病提纲厥阴病提纲仲景说的很清楚:“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主流学派也一致认同[5]。

《伤寒论》中最神秘的“厥阴病”,真面目到底如何?

《伤寒论》中最神秘的“厥阴病”,真面目到底如何?

《伤寒论》中最神秘的“厥阴病”,真面目到底如何?小编导读中医经典《伤寒论》中提出了疾病的“三阴三阳”,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其中,厥阴篇只有四条(第326、327、328、329条)明文提到厥阴病,且仅有证候,并未明示治疗方证,显得异常神秘。

那么,仲景笔下的厥阴病到底真面目如何?今天,胡希恕老师的嫡传弟子陈雁黎将他的看法分享出来,咱们一起来讨论哦——(温馨提示:本篇专业性较强,适合有一定中医基础人群阅读)◀厥阴病解▶《伤寒论》厥阴篇,只有四条(第326、327、328、329条)明文提到厥阴病。

第327、328条,条文甚简,不好解。

第326条曰:“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第329条曰:“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仅仅有以上两条证候,并未明示治疗方证。

今人感慨,不知张仲景所论厥阴病的真面目,此成为尔后研究《伤寒论》的最大难题。

对此,多数医家从书堆里主观臆测判断,认为是:①寒热错杂证;②厥热胜复证;③寒证;④热证。

更有人认为是厥阴温病。

对第338条“……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也多持有疑虑,厥阴病怎么仅有“因蛔而厥”一证?丸者缓也,乌梅丸怎能主治“阴阳气不相顺接”(第337)之危证?既不可理解,又不好使用。

据胡希恕老师“以八纲释六经”的辨证方法,笔者尝试做如下见解,不知妥否。

1.仲景论表证和里证,多达315条(太阳病为阳、实、热的表证共178条;少阴病为阴、虚、寒的表证共45条;阳明病为阳、实、热的里证共84条;太阴病为阴、虚、寒的里证共8条),半表半里之证“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148)仅为1条,这是客观存在的。

2.古人认识疾病,在那不可能超越肉眼观察的年代,医生主要通过感官(望、闻、问、切),感知病人临证时的证候表现。

人体无病时,伤寒六经分证是不存在的。

人体无病时没有证候,辨证也就无从谈起。

3.古人通过反复实践认识到三阳病(太阳、少阳、阳明共272条)为常见病、多发病,此时人体正气尚存,抵抗能力强,针对疾病的证候,实施方证及用药治疗,有一套全面而准确的经验总结;对阳气已衰,抵抗力低下,不常见的三阴病(少阴、厥阴、太阴共109条),相对而言,前人的认证、选方、用药经验,确实缺乏。

《伤寒论》条文之厥阴

《伤寒论》条文之厥阴
三四五、伤寒发热,下利至在甚,厥不止者,死。
三四六、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三四七、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三四八、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三四九、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
三五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三五八、伤
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三五九、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
干姜 黄岑 黄连 人参各三两
三三六、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三三七、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三三八、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十八株 黄芩十八株 萎蕤十八铢(一作菖蒲) 芍药六铢 天门冬六铢(去心) 桂枝六铢(去皮) 茯苓六铢 甘草六铢(炙) 石膏六铢(碎,绵裹) 白术六铢 干姜六铢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三四一、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三四二、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伤寒论之终极篇:厥阴病。(二)

伤寒论之终极篇:厥阴病。(二)

伤寒论之终极篇:厥阴病。

(二)愚悟岐黄厥阴病的阳虚与阴虚,寒性与热性。

阳虚,寒性,厥阴病,阴虚,热性,厥阴病。

左边阳虚,右边阴虚,下面的人体红外热成像图,由原作者李洪娟老师提供并授权使用。

在此表示真心诚挚的感谢!文章可以转载,图需要原作者授权,谢谢。

说到阳虚,就是新陈代谢慢,体温偏低,浑身怕冷,胃肠寒,四肢冰,吃凉的不消化,肚子里面不舒服。

现代人多多的。

阴虚就基本与阳虚相反。

在中医的定义中,一般来讲,阴阳只是个象征符号,凡是相对立的,就分阴阳,可以说正负,也可以说AB,只要相反,相对就可以。

虚实,寒热,皆可以用阴阳来代指。

五行也是如此,不过这些不是今天所写的重点。

伤寒论好就好在,没有这些绕口的中医理论。

全是临床操作与实践。

更像是一本工作手册,你照着这书找问题,然后解决,就这么简单。

例如,黄帝内经讲,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这话完全正确,但是在临床上,比方说我小孩子发高烧了,这个热,怎么让他寒之?我们往往需要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理论。

伤寒论就没这些东西,发热很高是吧,39.8°,渴,怕热,蹬被子,一把脉,跳的又快又急,还比较有力,白虎汤主之。

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怎么煮怎么喝,写的很清楚。

只是举个例子,自己有小孩的,有病发烧请去医院找医生!不要照着这方子吃。

因为小孩子病变化非常迅速,如果有耐心,等我写到太阳病篇,会详细的解释。

厥阴病就是寒热与虚实,同时会出现,前面也说了,辩证很简单,治疗很麻烦,世界就是这么奇妙。

看上面左图,现代人的体质,厥阴病大多是寒性的。

从胃部以下,都是冷的。

厥阴偏热性的少些,但是也有。

我遇见的不是很多。

说到阳虚,中医通常说阳虚水泛,这事情得说清楚,这个水指的是不是现实生活的水。

没错,就是我们天天见天天喝网上大把方子什么红豆薏米南瓜粥能祛湿的那个水,俗称一氧化二氢。

对于寒性的水湿,红豆薏米基本没卵用。

我们的身体百分之七十都是水,所以要详细的了解一下一氧化二氢的一些特性,初中物理知识。

从“厥阴为枢”分析《伤寒杂病论》厥阴病证治

从“厥阴为枢”分析《伤寒杂病论》厥阴病证治
了引起 这些 症状 的原 因 。黄元御 《 四圣心 源 ・ 气 六
以通 阴 阳气 之 不 顺 接 。 当今 医 家 李 可 用 破 格 救 心
汤治疗危急重症 , 中就有麝香 以温通 , 其 可谓 得其 要也。2 厥 阴血热 证 : 表证 : 为热入 血室证 。 ) ① 此
多 出现在 “ 水适来 ” 经 水适 断 ” 时 , 见 “ 热 经 “ 之 症 发 恶寒 , 发作 有时 ” 胸胁 下满 , “ 如结 胸状 ” 昼 日明 了, “ 暮 则谵语 , 见鬼 状 者 ” 如 。妇 人经 期 恰 是血 少 之 时 , 故 为一 阴 也 , 受 邪 扰 。理 同厥 阴受 邪 , 血 弱 气 易 但 尽 不 比厥 阴之 极 , 邪 刚 入 血 分 , 况 尚能 御 厥 阴之 邪 表 于少 阳 , 治予 小 柴 胡 汤证 透 里 达 表 、 故 因势 利 导 ; 或“ 刺期 门 , 随其 实而 泻之 ” 。② 里 证 : 见 “ 利 下 症 热 重 ” 欲饮水 者 ” 为 热 入厥 阴血 分 , 风 迫 于 下 , “ , 挟 里 急后 重 , 予 白头 翁 汤 。此 热 利 与 阳 明热 利 不 同 , 治 阳明热利 在 气 分 , 阴热 利 在 血 分 , 单 用 清 泄 药 厥 故
广 明
以 “ 阴三 阳” 三 为名 , 现 “ 阳之气 , 有 多少 ” 体 阴 各 及 各 经 的气 化传 变 的 特性 。厥 阴 又称 一 阴 , 阴气 于 其 三 阴中为 最 少 , 此 《内经 》 厥 阴 为 “ 阴至 绝 ” 因 称 一 “ 阴之 绝 阴” 。厥 阴为 六 经 的最 后 阶段 , 于 两 阴交 处
护阴 , 在上之 火气 除 , 下 之 阴气 坚 , 在 而厥 阴寒 热错 杂 之邪 可解 。此厥 阴寒 热错 杂 之 重证 尚为 “ 治 ” 难 , 若 至 升麻鳖 甲汤证 七 日以上 则为 “ 不可 治” 。

自学《伤寒论》|三阴病之厥阴病

自学《伤寒论》|三阴病之厥阴病

自学《伤寒论》|三阴病之厥阴病自学《伤寒论》|三阴病之太阴病(上篇)自学《伤寒论》|三阴病之太阴病(下)自学《伤寒论》|三阴病之少阴病(上)自学《伤寒论》|三阴病之少阴病(中)自学《伤寒论》|三阴病之少阴病(下)接前文,开始解读三阴病的最后篇章:厥阴病。

由太阴病与少阴病的解读可总结:阴病,都是以人体能量极少为前提而做的总归类,既然如此,针对三阴病谈治疗,则理应以振奋建设为根本。

所以,我们已解读过的无论是少阴病还是太阴病,基础方内的主要用药都是附子。

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二两,炙甘草二两,附子一枚(炮)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二两,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四逆汤: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炮/生)通脉四逆汤:炙甘草二两,附子大者一枚(生),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少阴病,能量虚少,病位偏表,用炮附子,无干姜助力;太阴病能量更虚少,尤以里虚为根源,所以加了干姜温中;当能量再少、四肢冷过肘膝和下利不止时还需换炮附子为生附子;如果再继续少,生附子、干姜还需加量;但物极必反,当少到一个极限,生附子干姜又不能贸然用重剂(厥阴病需有此考虑)……以上的描述,都是理论上的,所以只能空乏地用“虚少”、“更少”、“再少”、“少到一个极限”来形容。

现实中临证,需要先把脉300人作为基数,把脉功夫上去了,同时能识别能量极其虚少的“证”(《伤寒论》里使用附子的“证”,以及阴证条文里下结论为“难治”、“不治”、“死”的那些证)合并去考虑,方能深刻理解。

少阴病与太阴病,前者病位偏表,后者病位偏里,所以用药界限分明,但实际上,人体不会总是界限分明地生病。

如:《伤寒论》314条: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白通汤: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少阴病即表阴病,同时又出现了里证:下利。

于是用附子振奋人体,干姜建设中焦,葱白处理表证。

白通汤是治疗少阴太阴合病的代表性方剂。

那厥阴病呢?厥阴病是表里之间的阴病吗?怎样认识厥阴病才算思路清晰?其实《伤寒论》里也没有关于厥阴病的确切定义,只是陈述了厥阴病可能呈现的状况,并且很大一部分状况提示了患者可能进入了生命的最后阶段:《伤寒论》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8第七章厥阴病解读伤寒论

38第七章厥阴病解读伤寒论

〈 一 厥阴病辩证纲要 〉 1 厥阴病提纲
原文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 吐蛔,下之利不止。(326)
提要 本条为厥阴上热下寒证提纲
〈 一 厥阴病辩证纲要 〉 1 厥阴病提纲
分析
消渴——厥阴郁热,灼伤津液 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肝火循经,横逆犯胃 饥——胃中嘈杂似饥——胃热熏蒸 不欲食——木乘脾土,脾寒不运 食则吐蛔——脾虚肠寒,拒而不纳,蛔随食吐
目录
CONTENTS
概说 第一节 厥阴病辨证纲要 第二节 厥阴病本证 第三节 辨厥阴胜复证、逆证
第四节 辨呕哕下利证
1 厥阴的生理特点
〈概论〉
藏血,内寄相火,主疏泄, 足厥阴肝经 性喜条达
手厥阴心包经 臣使之官,代君受邪
厥厥阴阴病:含是义外:感三病阴发之展到尽后,期寒阶极段生,热正邪。相争, 阴《阳素胜复问,·至出真现以要寒大热论错》杂云、:厥热“厥胜阴复何为特也点?的
3 对厥阴病的争议
第一节:326-329条,和其他五经病的体例基本一致,讨论 提纲证,欲解与欲愈的时间及脉证。
第二节:330-357条,讨论厥阴病常见证之一厥证的病机、 特征以及多种厥证的证治。
第三节:358-375条,讨论厥阴病常见证之一下利证的证治, 预后及与类证的鉴别。
第四节:376-381条,讨论厥阴病常见证之一呕吐的证治以 及类证的鉴别。
〈 二 厥阴病本证 〉 白头翁汤证
原文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371)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373)
提要 此二条论厥阴肝热下利的证治
分析
热利(便脓血,腹痛),下重——肝经湿热下迫大肠
证候
秽气郁滞不通
欲饮水——肝热灼伤津液

《伤寒杂病论》之厥阴证

《伤寒杂病论》之厥阴证

《伤寒杂病论》之厥阴证厥阴病的病变部位自然涉及到肝与心包,因为足厥阴肝,手厥阴心包。

它也涉及到了肝经。

但是,在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这个题目下,他附了一句话,“厥利呕哕(yǔe)附”。

什么意思呢?那就是说,在厥阴病篇附入一部分内容,附入一部分关于杂病的“厥证、下利证、呕吐证、哕(yǔe)逆证”等这样一部分内容,附入到厥阴病篇,所以厥阴病篇56 条。

如果我们去读《伤寒论》的话,我们发现直接谈厥阴病这三个字的,也就是那么4 条,剩下的那些证候,“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或寒热错杂,虚实兼见”,似乎有的根本和厥阴病沾不着边,这是怎么回事?就是因为,不知道是王叔和还是后人在整理《伤寒论》的时候,把“厥利呕哕(yǔe)”另外一篇的内容,附于厥阴病篇,所以就使厥阴病篇的内容看起来错综复杂,甚至路渊雷就曾经说过一句话,说厥阴病篇,错综复杂,竟为“千古疑案”,说厥阴病篇问题太多了,竟为“千古疑案,无可研究”,没办法研究。

应当说,厥阴病篇先天不足,虽然我们这里谈到他的病变部位,提到了肝和心包,提到了肝经,实际上它后面附的“厥利呕哕(yǔe)”的这些证候,有的根本和厥阴肝、厥阴心包没有关系。

厥阴病的成因:外邪直接侵犯厥阴经脏,这是它的成因之一;成因之二,邪由它经传来,哪一经的邪气可以传厥阴?太阳之邪可以传厥阴,少阴之邪可以传厥阴。

至于厥阴的生理,我想我们就简单的知道,“厥阴肝经从足走腹到胸”,然后“上巅顶和督脉相交”,而肝经是络胆属肝,沟通了肝胆的表里关系。

至于厥阴肝脏,“藏血,主疏泄,寄相火”,知道这三个要点就行了。

心包呢,也“内藏相火”。

下面我们谈谈厥阴病的证候分类和治法。

第一种情况,“邪由少阴传来”。

大家想一想,由少阴发展到厥阴,那是在心肾真阳衰微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出现了“厥阴肝和心包的相火衰竭”。

这不等于五脏六腑的真阳都耗竭了么?这个证候在厥阴病篇把它叫做什么?把它叫做“脏厥”,所谓“脏厥”就是内脏,五脏六腑,内脏真阳相火都是衰竭而造成的厥冷,不仅手足厥冷,而且全身皮肤都发凉了,这个证候它的预后会好吗?预后不好。

伤寒论临床教程——厥阴病

伤寒论临床教程——厥阴病

四、传变与愈期
病至厥阴,正邪相争,阴阳 消长,其预后和转归主要有以下 几个方面:正复邪祛;转出少阳, 有向愈之机;厥阴阳复太过,可 发生痈脓、便血或喉痹等热证; 若阳亡阴竭则预后不良。
四、传变与愈期
厥阴病欲解时在“丑至卯 上”。丑、寅、卯三个时辰,在 子时阴极之后,阴尽则阳生,借 助自然界阳气生发之机,既可扶 助厥阴之阳气祛除病邪,也可借 助其升发之性使郁闭之相火得以 外透,由阴出阳,由里达表。因 此厥阴病欲解之时,常在丑、寅、 卯时,即午夜后一时至早晨七时。
二、典型脉症
厥阴之脏为肝,内寄相火,藏血而主疏泄。 若邪入厥阴,一方面能导致相火炽盛,横逆上 冲;另一方面可乘犯脾土,导致脾虚肠寒,因 而出现上热下寒的表现。肝火炽盛,耗灼津液, 可见消渴;肝失疏泄,气郁化火,横逆上冲, 可见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肝火犯胃,热则消 谷,故嘈杂似饥;土为木乘,运化失职,故不 欲食。火热炽上而不能下达,加之肝气上逆, 所以膈上有热的同时,膈下已隐伏无形之寒。 由于脾胃不能受纳运化,若强与之食,则往往 出现呕吐。若患者肠道素有蛔虫,脾虚肠寒则 蛔虫不安,避寒就温而趋向于上,常可随吐而 出,发生吐蛔。上述证候反映了厥阴阴尽阳生、 阴阳转化的病变特点,故作为厥阴病提纲证。
一、厥阴病寒证
【误案举例】 余无其他阳性体征,投仲景当归四逆汤以通阳和
营:当归9g,细辛3g,木通1.5g,白芍6g,炙甘草 4.5g,桂枝6g,大枣5枚,服药3剂。1月28日;手指 遇冷则青紫如前,惟左脉现紧象。前方加吴茱萸4.5g、 生姜6g。同时针刺足趾相应部位出血。2月9日:前方 共服16剂,指肚发紫大为减退,右手食指创口愈合, 舌两侧之苔渐退,脉稍见有力。至3月6日:前方又服 17剂,手指创口愈合未发,指肚入冷水试验疼痛减轻, 脉已渐大,舌两侧白腻苔已不甚明显。惟于晨起口干, 右侧腰痛,原方当归、芍药各加3g。又服6剂,停药 观察。于1962年12月13日追访,云入冬后又犯,手指 坏疽未复发。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厥阴病一般是继发的,直中的比较少,大多从少阴病传入,或者用凉药误治传入。

古人说“两阴交尽,名曰厥阴”。

两阴就是太阴和少阴,两阴交尽,到了极点了,最后才叫厥阴。

“厥”就是阴之极也。

从疾病发展上来看,它的阴盛又强于少阴,所以叫厥阴。

厥阴既是疾病发展的一个阶段,又是一个变化的开始。

古人说:“阴之极也,阳之始也。

”疾病发展到了极盛的时候,阴寒之邪的总体势力发展到了一定的极限,它就衰。

盛极必衰,这是一个辩证的客观规律。

这时候衰落的阳气往恢复的方面发展,是阳由衰而恢复。

阴寒到盛之极就会变衰,阳气到衰极的程度就变恢复。

厥阴属于肝,厥阴的阴气极盛的时候,一定有一个小阳之气在里孕育着。

厥阴与少阳为表里,就是在最阴寒的极点里已经伏藏着少阳。

少阳就是很幼稚的小阳。

阳气来复,也就是少阳之气的来复。

按一年四季来讲,冬天寒冷,等到冬至以后,见到甲子,甲子夜半起少阳,阳始生谓之少阳,也是先从少阳之气开始的。

这是从理论上,解释阴阳表里的关系。

同时,厥阴本身就有火。

古人把肝和肾里的火叫龙雷之火,肝火叫雷火,肾火叫龙火。

朱丹溪把它们叫相火。

因为心火叫君火,所以三焦、肝、肾的火叫相火。

相火是属阴的,君火是属阳的。

厥阴有寒的时候,相火郁而不伸,等到了少阴阴寒之气衰的时候,它的相火郁极就要发作了,出现热证。

厥阴病是个寒至极点的病,又是一个变化的条件。

阴至极点就要生阳,就是和它相表里的少阳。

它本身的相火有时候也要发作,厥阴病就有阴阳转化、寒热错杂、或寒或热的一系列的发病情况,这就构成了厥阴病发病的特点。

它和少阴病不一样,少阴病本身就有水火,阴虚的有火,阳虚的有寒。

到了厥阴,它就有两极转化,由寒能变热,由热还能变寒。

阳气的恢复也不一样,有强有弱,这就构成了厥阴的病态。

阳气恢复太过,就变成热证,叫复而太过。

也有阴寒还挺盛,阳气太弱的。

当然也有阴阳平和,病不治而自愈的。

阴寒是和阳气互相影响的,此消彼长,此长彼消,如影随形。

伤寒论之终极篇:厥阴病。(三)

伤寒论之终极篇:厥阴病。(三)

伤寒论之终极篇:厥阴病。

(三)今天说一下厥阴体质容易引起的病症。

还是这个图,大家多看看加深印象,由李洪娟老师提供并授权使用,本文章可转,图需授权。

左边阳虚,湿寒的,右边阴虚干热。

左边水又多,温度又低,右边缺水,且干燥。

阳虚就是湿冷湿冷的,阴虚就是干热干热的。

把人的体质,按照水分的多少,与温度的高低简单分一下,顺便解释一下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风先放一边,以后讲。

寒与火,很简单,温度低与温度高。

燥和湿,也容易,水分多,水分少。

暑,就是夏天,又热温度又高。

湿热。

人的体质分型,温度高,水多,湿热。

温度高,水少,燥热。

温度低,水多,湿寒,温度低。

水少,燥寒。

加上个寒热虚实错杂的厥阴病。

不管怎么分,绝对出不了这个范围。

燥寒中医一般叫虚寒。

说法不同,本质相同。

无所谓。

记得这种现象就可以。

燥热的体质中医里面叫阴虚,记得这个概念。

这种体质现在虽然少了,但是还有。

二三十年前还是很多的。

六淫五个,讲完了。

湿寒的治法,就是利水,然后再燃烧。

前面说过,例如先真武,再四逆。

说的很多了,阳虚型厥阴病就这种治法。

那这样说来,中医的治疗方法其实是很简单的了。

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虚者补之,实者泄之。

有水的就利水,缺水的就补水,补水中医叫滋阴。

你看,中医很容易的么。

今天主要说厥阴体质导致的病变,从下肢开始。

脚腿肿。

腿部由于水压的原因,会造成静脉曲张,严重的会溃烂。

脚部会造成真菌感染,外用药一般是指标不治本,体内大环境必须得纠正过来才可以。

就类似某些国家贫穷导致犯罪率居高不下,只增加警察数量无济于事。

许多人还会觉得腿脚沉重,没力气,耐力下降,容易累,容易痛。

下肢多存那么多水,当然会沉重无力。

这个真武汤条文里面写的有。

四肢沉重,疼痛,下利,小便不利。

所以现在很多网上方子祛湿的,什么红豆薏米,薏米本身是祛湿热的,属于寒药。

药物直接就用反了。

比真武汤真是,差十万八千里。

我以前就是这种腿脚没力的情况,持续好些年,不能走远,大约走一公里脚掌就痛的无法行走。

全面认识伤寒论中的:厥阴

全面认识伤寒论中的:厥阴

全面认识伤寒论中的:厥阴“厥阴”由来探秘关于《内经》乃至《伤寒论》六经中的厥阴,为什么称作“厥阴”,除了《素问·至真要大论》黄帝和岐伯的问答中,提出厥阴为“两阴交尽也”以外,鲜有医家对其做出详尽而可信的解释。

六经中太阳、少阳、太阴、少阴从阴阳之气的多寡和经络的循行部位廓清了其名称的概念内涵,而“阳明”以“两阳合明”显示其阳气最旺,也基本符合阳明经的生理、病理特点,但对于“厥阴”的命名,我们不仅要从文字嬗变的角度,更要从厥阴病的位置属性、本质属性以及生理、病理、病证等角度多方面去探索。

“厥”的概念从文字学角度看,厥,形声字从厂(hn),从欮(j ué),欮亦声。

“欮”意为“上半身憋气(发力)”。

“厂”指“石崖”,即山边岩石突出覆盖处,可供人停留、避雨或者居住的地方。

“厂”与“欮”联合起来表示“采石于崖”。

所以厥的本义是“采石于崖”的意思。

如《说文解字》“厥,发石也”。

《山海经·海外北经》“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

”有时也单指石块而言,《荀子》有“和之璧,井里之厥也,玉人琢之,为天子宝。

”后来引申为“憋气发力”,由此又引申为“突然喘不过气来而昏倒”,如《汉书·李寻传》有“荧惑厥弛”的记载。

所以“厥”有憋气用力、憋气过头而休克的意思,也有“最”“重”“尽”等意思。

如“厥角”是“尽力叩头”,“厥职”是“最难的职位”,“厥疾”是“严重的疾病”,“厥罪”是“最大的罪行”等等。

《内经》中的“厥”之本字当为“欮”。

《说文解字》:“欮,瘚或省疒”;“瘚,屰气也,从疒、从屰、从欠。

”;“屰,不顺也,从干,下凵,屰之也。

”屰为逆的古体字,义为不顺,指出“瘚”是由气逆而致的疾病,瘚为欮的后起字,“厥”为“欮”的异体字,瘚、欮、厥三字是文字演变中的同义异体字。

自兹“厥”被医家广为使用,其所表达的义项,随所处意境不同而各异。

清代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九卷》:“厥凡三义:一谓逆也,下气逆而上也,诸凡言厥逆是也;二谓极至也,本篇(指《素问·厥论》,下同)之热厥寒厥,盖言寒热之极也;三谓昏迷不省人事也,本篇之言阴盛阳乱也,乃世之云厥者,止以手足逆冷,不知人事为言,合之经旨,偏矣。

伤寒论讲义课件:厥阴病

伤寒论讲义课件:厥阴病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原文]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 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359) 病机:寒热格拒,上热下寒 病证: 上热——胃气逆不降——食入口即吐。 下寒——脾阳失运——下利益甚,清气不升。 治法:寒热并用,清上温下(清上温下调中) 方药: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药量相等) 芩连清上热止吐;干姜温下寒止利;人参补中益气,健运 中焦气机,恢复升降之功,消除上下格拒。
【临床应用】
附件炎误治案(白头翁汤主治) 少腹局部有条索状物,黄带味大,前医用三妙散、 桂枝茯苓丸均不效,据舌质深红,改用白头翁 汤加五灵脂、元胡,三剂效,六剂愈,改汤为 丸善后。 辨治思维提示:循经辨治(肝经走少腹) 异病同治(乳腺炎、结膜炎)
厥阴寒热错杂证—乌梅丸证
【原文】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 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326)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 为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 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 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 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338)
、 痛 经 不 孕 误 治 案 ( 当 归 四 逆 汤 主 治 )
辨 脉 治 愈辨 细 思 。证 、 路 ,手 提 处厥 示 以及 : 当素 整 归体 体 四自 观 逆小 求 加怕 治 吴冷 。 茱冻 萸手 生冻 姜脚 汤的 ,阳 三虚 剂体 质
一 突女 然孩 频感 繁冒 脱服 位西 ,药 中发 西汗 医过 束多 手, ,导 据致 左 腕 与 髋 关 节


治法——清上热暖下寒,寒热并施,上下同治。 病在厥阴,正气不足,肝主血,益气养营,酌选乌梅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去半夏 ,加括 萎根二 两” 。 3 . 2 . 2 热 利 “ 里 有热 ,下利 欲 饮 水者 谓 之 热利 ” _ 3 , 主要 指滞下 、肠游 而言 ,相 当于今之 菌痢 、侵袭 性 大肠
杆菌肠 炎 。
症状 :大 便 粘 滞 或 伴 脓 血 、里 急后 重 、肛 门灼 热 ( 尾台氏日 :“ 赤利 每欲大便 ,则 肛 门热 而火烧者 ,为 白
与 阴津匮乏 、阴血不足同在 ,“ 热燥相搏” 提示 我们治疗
痢疾的时候要 滋养 阴血 ,如 阿胶 、芍药 ,后世 的芍 药汤 亦具此意 。
症状 :大便脓 血 、里急后 重 、脉 由洪变数 。具有 传
染性 。
参二两 。右 四味 ,以水 三升 ,煮 取一 升二合 ,去滓 ,分
温再 服 ,其脉 出者愈 ) 。“ 下 利 ,腹胀 满 ,身 体疼 痛 者 , 先温其里 ,乃攻其 表 ,温里宜 四逆汤 ;攻表 宜桂枝汤” 。
3 . 2 . 4 寒 热错杂利
此条云 :外感病 ,发生 时已有恶寒
泄利 ,本 当温升 ,医生反而 又用 了吐泻 之法 ,导致 寒邪 阻格 ,使吐泻更加 严重 ,宜用 麻黄升麻 汤主 之 ;如果食 入 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 病因:“ 朝食 暮 吐 ,脾寒格 也 ,食入 即 吐,胃热格 也” ¨ 3 。外感之邪 ,郁 而不 解 ,恶寒 泄利 , “ 其 有邪 者 , 渍形 以为汗 ;其在皮者 ,汗而发之” (《 素问 ・阴阳应象 大论 》 ) ,反而苦寒 涌泻 ,表 邪郁 闭 ,阳热 内蕴 ,寒 热格 拒 ,胃气上逆 ,脾气下 陷。 症状 :恶寒发热 ,呕吐泄利 ,舌红脉弦。“ 伤寒 ,本 自寒下 ,医复吐 、下 之 ,寒格 ,更 逆 吐、下 ,麻 黄 升麻 汤 主之 ;若食入 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 。 主治方 :表证 明显 ,麻黄升麻 汤 ;呕吐 明显 ,干姜 黄芩黄连人 参汤 。麻黄 升麻汤方 [ 麻 黄二两半 ( 去 节) 、
聚 ,寒热邪气 ,通九窍 ,利大小便” ,清肠 胃热 ,能止血
3 . 2 分类 3 . 2 . 1 疫利 疫利是 白本第一次 提出的病名 ,指 出其具 有 “ 便脓血” 、 “ 其后 乃重” 、 “ 相传 为 病” 的特 征 ,是
《 丹溪心法》“ 时疫 痢”的远祖 。“ 便脓血 ,相传为病 ,此
第 1 1 卷第 1 2期 ・总第 1 6 4期
2 0 1 3年 6月 ・ 下 半 月 刊
◎ , c 莲 l

白云阁藏本 《 伤寒 杂病论> )厥 阴篇讲解 ( 三)
张 炜
( 河南省南 阳市 中医院、南阳市 中西医结合儿童 医院 ,南阳 4 7 3 0 6 0 )
第 二 部 分 .病 症 讲 解
3 下 利
主治方 :白头翁 汤 方 ( 白头 翁二 两 、黄 连 、黄 柏 、 秦皮各三两 。右 四味 ,以水 七 升 ,煮取 二升 ,去 滓 ,温 服一升 ,不 愈更服 一升 。 ) 、紫参 汤方 ( 紫参 半斤 ,甘 草 三两。右二 味 ,以水 五升 ,先 煮紫 参 取二 升 ,纳 甘 草 ,
煮取 一升半 ,去滓 ,分温再 服 。 )“ 下利 ,腹 痛 ,若胸 痛 者 ,紫参 汤主之”条 ,在宋 版 《 金 匮要 略 ・呕吐哕下 利
病脉 证治》中 ,为 “ 下利肺痛 ,紫参汤 主之” ,历代 医家 争议很 大 ,何任推测 “ 肺痛 疑腹痛之误” 【 8 ] ,还有人认 为 “ 肺”是 “ 肠 ”之 误 , 《 医宗 金 鉴》说 “ 此 文脱 简 ,不 释” _ 3 ,如果看到白本这条经文 ,则昭然若揭 。紫参 :又 名王孙 、牡蒙 ,《 神农本草经》云 “ 味苦辛寒 ,主心腹 积
名疫利 。其原因 ,于夏而发 ,于秋 热燥 相搏 ,遂伤气血 , 流于肠间 ,其后乃重 ,脉洪 变数 ,黄连茯苓汤主之” 。 病 因:“ 热燥 相搏 ,遂伤气血 ,流于肠 间” ,最 有启 发意义的是 “ 热燥 相搏” 的 “ 燥” 。《 说文 》谓 “ 燥 ,干
也” ,《 易 ・ 文 言传 》 “ 火 ,就燥 ” ,说 明燥就 包含着 火热
关 键 词 : 白云 阁藏 本 ;伤 寒 杂 病 论 ;厥 阴篇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2 7 7 9 . 2 0 1 3 . 1 2 . 0 0 1
文章编号 : 1 6 7 2 — 2 7 7 9 ( 2 0 1 3 )1 2 - 0 0 0 1 — 0 4
活血 ,可以治疗下痢腹痛口 。 3 . 2 . 3 寒 利 “ 诸病水液 ,澄彻清冷 ,皆属于寒”(《 素 问・ 智者 至真要大论 》 ) ,脾 肾 阳虚 ,不 能气化 ,聚而 为
饮 ,脾寒而下 限,肾寒 而不 固,则发为泄泻。

症状 :泄泻稀频 ,水 液清澈 ,小便清长 ,发热出汗 , 四肢厥逆 ,舌淡苔 白润 ,脉微细 。 主治方 :通脉 四逆汤 ,温肾止泻 。 “ 下利清谷 ,里寒 外热 ,汗出而 厥者 ,通脉 四逆 汤主 之” 。通 脉 四逆 汤方 ( 甘草二两 ( 炙) 、附子大者一枚 ( 生用 ) 、干姜三两 、人
主治方 :黄连茯苓 汤 方 ( 黄连 二两 、茯苓三 两 、阿 胶一两半 、芍 药 三 两 、黄 芩 三两 、半 夏一 升 。右六 味 , 以水一斗 ,先 煮五 味 ,取三 升 ,去 滓 ,纳胶 烊消 ,分 温 三服) 。加减法 :“ 若胸 中热甚 者 ,加黄 连一两 ,合 前成
三两 ;腹满者 ,加厚朴二两 ;虚者 ,加甘 草二两 ,渴者 ,
仲景时代的 “ 利” ,包括 现在 的泄泻 ( 急慢 性肠炎 、 肠激惹综合症等) 、痢疾 ( 急慢性菌痢 、克 隆氏病等)两 大类 。 3 . 1 下利 的征兆 “ 伤寒 四五 日,腹 中痛 ,若转气下趋 少腹者 ,此欲 自利也 。 ”脾升 胃降 ,转气下 趋少腹者 ,脾
气下陷 ,知 “ 欲 自利”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