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高中语文]哈尔滨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I)卷
哈尔滨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下列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 这些方格绿网在切割直线道路后,增强了空间的进深感,与中国传统园林的障景法殊途同归。
B . 这种说法虽然太极端,但绝不是骇人听闻,人类至今安全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奥秘还不为人所知。
C . 为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各大商场纷纷举行促销活动。
看到价格比平时降了四到五成多的名牌服装,许多顾客慷慨解囊,大量抢购。
D . 美术家和掐丝工人的合作,使景泰蓝器物推陈出新,博得多方面人士的喜爱。
2. (2分)下面四种不同的表达语,通顺、得体的一项是()A . (申请报告)我校设备简陋,教室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望拨款修整。
B . (广播稿)据悉,此次义演所筹之捐款将会在最近转送到黔江地区的希望小学。
C . (班会课)王老师对全班学生说:“同学们,别忘了,我们是学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D . (自荐信)虽然我只有本科学历,但绝对名副其实,恳请学校领导唯才是用。
3. (2分) (2019高二下·安徽会考)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随着网上交易的增多,使消费者在网上留下的数据资产越来越多。
B . 港珠澳大桥的正式通车,将有利于加快大湾区城市一体化的进程。
C . 三千多年来,汉字经历了三次大的危机和困境的瓦解,很了不起。
D . 中国女排能否成功逆转,与郎平教练高水平的临场指导密切相关。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4分)4. (6分) (2020高三上·宝鸡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需要创造,创造文化并做出卓越贡献的人,是我们最为景仰的文化名人;而文化的载体是作品,尤其是传诵不衰的不朽名篇。
翻开中国思想史、文学史等,无论是战国时的诸子百家、魏晋玄学、宋明理学,还是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有一连串永不忘怀的文化名人和光耀夺目的名篇巨著。
语文-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
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
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②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
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
《史记》《窦娥冤》《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
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
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
③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
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
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
当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
④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
譬如众多文艺晚会和其他娱乐节目。
大额资金慷慨赞助,大牌演员频频现身,大众传媒提供各种空间……形形色色的文艺晚会如此密集,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怀疑:这个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奢华呈现吗?除了晚会还是晚会,如此贫乏的文化想象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这种贫乏多半与技术制造的华丽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学16—17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 (1)(2)
高二语文(选修:古代诗文欣赏)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题时长150分钟分值150分2017.04.19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所谓“变形”,是相对于“常形”而言。
“常形”是指现实生活中客现物象的正常自然形态;“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反映到艺术中的形态的改变。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物象的形态有时会出现变异,例如两头蛇、三脚鸡等,这种“变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
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所发生的变化及其美学意义。
艺术上的“变形”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从广义上说,任何种类和流派的艺术,不论其创作思想和手法多么不同,它所塑造的形象较之原型都会有某些强调、选择、集中乃至改变。
从这个意义上说,变形乃是艺术反映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
不过一般地说,艺术上关于“变形”的观念是指狭义的“变形”,它表现为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
例如杜甫的《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宋代科学家沈括(字存中)分析道:“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太细长平?此亦文章病也。
”沈括生得太早一些,他不懂得艺术变形的美学意义。
比沈括稍晚的王观国有所不同,他说:“‘四十围’、‘二千尺’者,姑言其大且高也。
诗人之言当如此,而存中乃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
”其实,古代诗歌中这类“变形”甚多,诸如“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等都是。
当然古代诗人很懂得运用夸张的手法,可是未必有自觉的“变形”观念。
宋元以来,“变形”的美学观念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到明清戏曲中,舞蹈程式和脸谱等都是对生活常态的改变,如脸谱中用红表忠烈,白表奸诈,舞蹈动作鸣冤叫屈时甩发,生离死别时跪步等。
这些“变形”大大丰富和增强了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力。
艺术作品中的“变形”是创作者主现感受的一种强化,因此艺术家们常用“变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例如清初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鱼、鸭的眼眶变成了圆形,眸子有的画成绿豆小点,有的画成圆弧线,传达出“白眼看天”的蔑视情绪。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 (2017高三上·鞍山模拟)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斯人已逝,唯风骨与精神长存。
连日来,社会各界深切缅怀为这方热土作出贡献的少萍书记,异口同声地用“夙夜在公,殚精竭虑”这八个字总结她的一生。
②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这一生物考点在考试中每每处于首当其冲的位置,大家务必重视。
③最令我敬佩的是汪曾祺老人的人品,他胸无城府,朴实无华,心灵如蓝天一样透明,在那个功利浮躁的年代里,这种说真话、做真人的品质实在是难能可贵。
④近日林丹当仁不让地成为各地娱乐八卦的头条,不少球迷希望他承担责任,重新出发;也有很多网民认为“超级丹”形象不可能恢复。
⑤抗战期间,约有400万华侨为祖国捐款,平日里以贩卖瓜子、花生为生的郑朝炯、钟彩合夫妻也加入到赈灾行列。
他们毁家纾难,义薄云天的行为轰动了整个华侨界。
⑥财经频道经过近两个月的策划,启动了系列报道活动。
编辑、记者和主持人兵分六路,深入基层,农村学校、瓜田李下和集贸市场随处可见他们的身影。
A . ②③⑥B . ①③⑤C . ①④⑤D . ②④⑥2. (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中国结”的全称是“中国传统装饰结”, ___ 。
__ _,___ _, ___ _。
__ __。
__ __,因此绳结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人们很早就开始用绳结来装饰器物,为绳结注入了美学内涵②当时的绳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具③“中国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④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手工编制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⑤此外,绳结还被应用在人们的衣着,佩饰上⑥同时也具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因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很神圣A . ③②④⑥⑤①B . ③①②⑤⑥④C . ④①③②⑤⑥D . ④③②⑥①⑤3. (2分)(2016·徐州模拟) 阅读下面表格,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平均每天花在数字媒介阅读上的时间A . 学历越高,数字媒介阅读时间越长。
黑龙江省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考试)
黑龙江省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5题;共30分)1. (2分)下列各组词划线字的读音,全不相同的一组是()A . 踹水揣测湍急惴惴不安B . 祈祷宫绦韬略叨陪鲤对C . 庇佑孤僻精辟筚路蓝缕D . 矫首角逐皎洁咬文嚼字2. (2分)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 力能扛(káng)鼎果脯(fǔ)量(liàng)体裁衣悭(qiān)吝B . 芟(shān)夷大难沏(qī)茶拾(shí)级而上埋(mán)怨C . 荷(hè)枪实弹犒(kào)劳韦(wéi)编三绝症(zhēng)结D . 牵强(qiǎng)附会分娩(miǎn)宵衣旰(gàn)食盘桓(yuán)3. (2分)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 衰鬓舟辑修葺弃如敝屐B . 暝想戎马寂寥宵衣旰食C . 澹泊皓腕潦缩旌麾南指D . 缛暑乌骓剽掠斩将骞旗4.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 古人云“万变不离其中”,透过欧洲杯弥漫的硝烟,我们可以看到各支球队求新求变、革故鼎新的决心和勇气,更看到它们恪守传统、振奋进取的意志和品质。
B . 这篇文章描写的当年爆发的革命情景的文字十分出彩,革命者面临的困境可谓层见叠出,但是凭借他们的坚忍不拔和无所畏惧的精神,渡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
C . 交朋结友需要真心真情,像冯小刚一样非诚勿扰,以“诚”相待;像潘石屹一样吵而不散,以“知”相和;像王刚一样既往不究,以“度”相处。
D . 中国古典文学之中,失意文人的自我慰藉常常是寄情田园,放浪山水,甚至青灯古佛,六根清静,“独善其身”的出世姿态可视为特殊的反讽。
5. (2分)下列一组句子选词填空完全正确的是()①“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a.简洁b.直捷c.直接d.简捷)的说。
哈尔滨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I)卷
哈尔滨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5分)1. (6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题.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
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
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
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
这样,文本与接受仍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孔子仁学的重新解读孔子的仁学思想始于亲,却非终于亲,这也是儒家的仁爱观念能够成为最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关键所在。
孔子主张将仁爱由亲亲之情逐步向外扩展,惠及整个人类—“泛爱众而亲仁”(《学而》);尔后再进一步将对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雍也》)。
为了不使“仁民”、“爱物”的思想流于空疏,孔子提出了“畏天命”(《季氏》)的观念。
在孔子那里,“天命”主要被理解为一种异己的客观必然性。
这种必然性是人的力量所不能抗拒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畏天命”,是孔子在为人的意志自由划界。
在孔子看来,要使天、人关系处于和谐顺应的状态,只有唤起人们对“天命”的敬畏之情,才不至于在“天”或“天命”面前,变得胆大包天、肆虐妄为,否则将“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
当然,我们也不否认“畏天命”观念中蕴含着某些宿命论的因子。
孔子认为,君子之所以“畏天命”,是因为君子“知天命”,而“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季氏》)。
而“知天命”并非指对天命有着清晰、透彻的理喻或预测,而是意味着只有知晓了何谓“天命”,即觉解到人的自由的界限,才能“不怨天、不尤人”,“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不仅感知到“天命”的存在和对人事的作用,而且还意识到这种存在和作用具有一定的神秘性,难以被人真正知晓。
既然天命难知,也就自然要“畏天命”了。
这是一种十分明智的态度,正是这种态度使得孔子在大自然面前具有虚怀若谷的圣人气象。
必须指出,孔子对“天命”神秘性的认知、敬畏,并没有将其引向神秘主义。
孔子从不为神秘性所囿,而是超乎寻常的理智。
知“天命”之难知,并不等于天命不可知,或者放弃对天命的追问。
孔子终身都在致力于学习,并且还辩证地意识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学”与“思”的目的之一就是力争达到对“天命”的“知”。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17(有答案)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17(有答案)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 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共34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4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厩监.(jiàn) 列观.(guàn) 属.文(zhǔ) 刽.子手(kuài)B.盗跖.(zhí) 亢.旱(kàng) 樯橹.(.lú) 汗涔涔..(cén)C.罪愆.(qiān) 症.候(zhèng) 挣揣.(chuài) 辟.公府(bì) D.揾.泪(wèn) 纶.巾(guān) 煞.尾(shā) 混.账话(hú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廪食缔听暮霭乍暖还寒B.驽钝宾白蓝舟古陌荒阡C.料俏恓惶仓皇鳏寡孤独D.缥缈勾当楔子当垆卖酒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2013年财富全球论坛不止..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成都举办的最具有意义的国际盛会,还是成都推进国际化建设进程面临的重大历史性机遇。
B.铁路官方手机购票客户端于近日上线运行,向旅客提供列车信息查询、购票等服务,截至..1月5日,注册用户已达到了400万。
C.成都的二月,虽然百花还未盛开,但风中已经没有了冬日的寒冷,给人如沐春风....之感。
漫步于郊外,初春的气息扑面而来。
D.近几年,某些城市扩建广场、拓宽马路,竞相盲目搞各种形象工程的做法蔚然成风....,人民群众对此的意见是比较大。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市政府最近公开拍卖了35辆超编超标公务车,其中多辆行驶里程较少的高档车的竞拍最为激烈,这些车最终以25万元左右的均价落锤成交。
B.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谁能不信高科技会给人类带来福音?正因为这样,难怪骗子们也要浑水摸鱼,打出高科技的幌子了。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2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并不等于已经铸就的、一成不变的“文化的陈迹”,而是要在永不停息的时间长流中,不断以当代意识对过去的“文化既成之物”加以新的解释,赋予新的含义。
因此,文化应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正在形成的“将成之物”。
显然,先秦、汉魏、盛唐、宋明和我们今天对于中国文化都会有不同的看法,都会用不同时代当时的意识对之重新界定。
毋庸置疑,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所谓当代意识不可能不被各种外来意识所渗透。
事实上,任何文化都是在他种文化的影响下发展成熟的,脱离历史和现实状态去“寻根”,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就不可能也无益处。
正如唐宋时期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一样。
因此我们用以和世界交流的,应该是经过当代意识诠释的、能为现代世界所理解并在与世界交流中不断变化和完善的中国文化。
要交流,首先要有交流的工具,也就是要有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
正如一根筷子在水中折射变形一样,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中国文化必然经过外国文化的过滤而发生变形,包括误读、过度诠释等;外国文化进入中国也同样如此。
常听人说唯有中国人才能真正了解中国,言下之意似乎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全都不值一提。
事实上,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莱布尼兹都曾从中国文化中受到极大的启发,但他们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只能通过传教士的折射,早已发生了变形;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伏尔泰和莱布尼兹,却又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别样的理解。
这样,就在各自的话语中完成了一种自由的文化对话。
这里所用的话语既是自己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
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乌托邦现象”等,不同文化体系的人对于这些不能不面对的共同问题,都会根据他们不同的历史经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做出自己的回答。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第I卷阅读题―、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建立了周王朝。
两年后,武王去世,周公摄政。
周公分析了殷代列王的为政之道,得出了殷亡于“失德”的结论。
鉴于此,他提出了施行“德政”的政治纲领。
而要保证“德政”的实施,首先是要建立一套全新的政治制度,其次是要为统治者制订一套系统的行为规范。
二者可以统称为“礼”。
这是一场比武王克商意义还要重大的革命。
风俗的转换要比政权的转换困难得多,也复杂得多。
如何移风易俗?儒家认为,应该“因俗制礼”,即尽可能利用既有风俗内在的合理部分,再加整理、提高,注入新的精神,如此方可使人民喜闻乐见,被其所化。
因此,《周礼》中的大司徒官政之法有几条很重要的原则:一是辨别五种不同地形生长的人和物,全国的土地可以大体分为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五类,其物产及居民的体质特征也各不相同,这是为政者首先要分辨的;二是根据地形生长物特点形成的人民习惯施行教化,辩明上述五类地区,目的在于摸清各自的风俗,然后才可以藉此而施以教化礼仪;三是要沿袭当地原有的宫室、族葬、衣服等六类旧俗,使人民安于其居。
以此为基础,再在乡、州、党、族、闾、比等每一级行政区内设置庠、序等教育机构,把儒家的理想和伦理道德化解在各种礼仪之中,如冠礼、婚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等等,使人们在喜闻乐见的仪式中,接受礼的熏陶。
人是从动物进化来的,在人的身上不可避免地会残留着动物的习性。
人类要进步,就必须自觉地剔除违背文明的动物习性,这就需要礼。
《礼记·曲礼》云:“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令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从这一点出发,就要求人们将带有动物性的风俗向文明时代的礼靠拢。
比如到西周时,尽管一夫一妻制已经确立,但原始时代以女子为中心、婚姻关系不稳固的对偶婚的残余依然存在。
哈尔滨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I)卷
哈尔滨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8高一下·惠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中式教育”遇上英国土壤英国广播公司有关中国老师在英国教学经历的纪录片本周播放了最后一部分,那些接受“中式教育”的英国学生最终在各个科目中得到很好的成绩。
不过,这期间引发的各种争议值得人们再度思考。
中国老师在英国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许多尴尬,实际上是在两个文明和两套社会体系坐标下,不同教育理念、思想、模式等发生碰撞后产生的结果。
英式教育,大体可称之为“快乐教育”,其推崇的观念在于:教育的艺术,是唤醒孩童天生好奇心并在未来满足它的艺术;而好奇心本身的鲜活及益处,与内心的满足及快乐成正比。
笔者曾到英国的一些中小学采访,还参加过家长会,发现学生们笑意盈盈的时候居多,少见眉头紧锁、满脸严肃。
中国乃至东亚的教育,非常重视和强调扎实的基础知识,讲究学生的“勤学苦练”。
最常说的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学校都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施教,因而基础教育水平极高。
学生们吸收了丰富的基本知识,掌握了应试技能,这都是英国学生所缺乏的,英国学生的数学等基础学科水平普遍较差,甚至要低于中国一两个年级。
在英国,时常听闻有些学生遇到考试神经紧张,甚至还需要考前心理舒压。
看来,快乐也是有代价的。
不能否认的是,貌似以“玩乐”为主的英式教育,对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想象力等大有裨益,这也对学生进入高等教育后进行学习、科研潜力的爆发进行了铺垫。
笔者发现,英国中小学更注重艺术、文学等课程的设置,而不认为苦练加减乘除等计算技巧很有需求。
支撑这一观念的人认为,在计算机广为普及的今天,已没必要再让人脑来做最基本的运算活动。
相反,艺术、文学能够启迪人的心智,激发学生们的潜能,唤醒他们心中的审美等,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使他们进入大学后,在学习能力与职业竞争力等方面,能够后来居上。
哈尔滨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C卷
哈尔滨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C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9题;共18分)1. (2分)下列各句中,与“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句式相同的一句是()A .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B .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 . 夫晋,何厌之有D .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 .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C .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D .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 (2分)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未尝废离②是以区区不能废远③不矜名节④愿陛下矜愍愚诚A .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 . 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C .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 . 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4. (2分) (2017高一上·温州期中) 下列划线词的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吾从而师之A . 泣孤舟之嫠妇B . 是故圣益圣C . 侣鱼虾而友麋鹿D .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5. (2分) (2016高二上·莆田期中)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 .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B .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C . 气息奄奄,人命危浅D .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6. (2分) (2016高一上·涞水期中) 下列有关文史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我国第一部叙事较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左传》,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B .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是对历史著作《春秋》较为详细的描述,反映了先秦春秋时期的大量历史史实,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C . 《鸿门宴》节选自《战国策》,它是由汉代刘向整理编辑的。
D .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
哈尔滨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D卷
哈尔滨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D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 (2017高三上·龙岩期末)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梁实秋先生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至今难有人望其项背,余光中先生作为梁先生的得意门生,在翻译上亦是成就斐然的。
②莫言小说最先征服你的并不是故事和人物,而是语言。
那一个个平淡的文字背后深藏着波橘云诡的哀痛和精彩斑斓的怜爱。
③央视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一经播出,就备受关注,广受好评,成为时下炙手可热的文化节目。
④由于社会组织整体能力有限,完全依靠民间的力量来追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显然是杯水车薪。
⑤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不孚众望,宣布继“海水稻”技术后又获得了“水稻亲本去镉技术”的重大突破成果。
⑥统计学院的学生在餐厅吃饭时玩起了快闪,合唱起了《我爱你中国》,歌声娓娓动听,令人激动自豪。
A . ①③⑤B . ①②④C . ②③⑥D . ④⑤⑥2. (2分)下列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船长的后面跟着一个粗野的汉子,气喘吁吁,衣服凌乱,可是掩盖不住一种得意。
B . 这次,她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地听,相了亲,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
C . 因为他热衷得那么厉害,所以他每次上街的时候,走过古董店、水果铺、旧货店、粮食店和各种店铺,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望。
D . 族人站住了,又倦又气,在树林的胜利的喧响下面,在颤抖着的黑暗中间,开始审问起丹柯来。
3. (2分)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1)虽大半年时间久疏赛场,但在2013年广州世锦赛上,林丹依然拼劲_________,轻松战胜李宗伟,赢得又一个世界冠军。
(2)今年1月份以来,沪、深股市大盘一直处于整理阶段,中间出现的几次大幅__________,使广大股民心惊肉跳,犹豫不定。
(3)笔者最大的希望是,用严格的制度约束那些执法不严和执法不公者,__________从根本上减少上访事件的发生。
黑龙江省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练习)
黑龙江省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积累运用 (共10题;共69分)1. (6分)(2019·曲靖模拟)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
守望是一种角度。
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
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________,发号施令。
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帅文化,叱咤风云,________,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
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
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
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
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木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
天空和土地中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他们守的是人类________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________的精神之天。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赴汤蹈火指点江山安居乐业超世绝伦B . 冲锋陷阵指点江山安身立命超凡脱俗C . 赴汤蹈火高谈阔论安身立命超世绝伦D . 冲锋陷阵高谈阔论安居乐业超凡脱俗(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B . 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C . 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D . 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如果心神难定,意识不明,就绝无幸福可言B . 无论是精神流于平庸,还是灵魂变得空虚,都绝无幸福可言C . 无论是心神难定,还是意识不明,都绝无幸福可言D . 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2. (6分) (2018高二下·东丰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哈尔滨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C卷
哈尔滨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C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5题;共12分)1. (2分) (2017高一上·济南期中) 下面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 畸形(jī)抹煞(shà)坐右铭(zuò)混混沌沌(hùn)B . 蜚然(fěi)竦身(sǒng)爱憎(zèng)皓首穷经(hào)C . 芜杂(wú)狙击(jū)木椽(chuán)脉脉含情(mò)D . 敛裾(jū)踱步(duó)媛女(yuán)蓊蓊郁郁(wěng)2. (4分)(2020·衡阳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石雕的历史十分悠久,可以说,迄今为止,在人类包罗万象的艺术形式中,没有哪一种能比石雕更古老了。
()。
虽然秦宫殿遗址发现过不少瓦当、花砖、石雕和青铜构件,但总的来说秦代建筑使用石构件的还不多。
而到了汉代,建筑综合地运用绘画、雕刻、文字等形式作为各种构件的装饰,并实现了结构与装饰有机结合的程度。
考古学家就曾在南越王官署遗址发现多根四方基座八角棱柱形石栏杆,这是中国建筑史上目前已知最早的石栏杆构件。
到了现代社会,石雕逐渐由过去的被民间建筑使用进入纯艺术创作_______________。
但在艺术创作领域想要有一席之地其实很难,有些艺术家便以中国传统雕塑为根,融入现代审美,创作出了不少极具收藏价值的作品,这些作品有的还进入了拍卖市场。
在中国的拍卖市场上,石雕起初一直与油画放在一块儿拍卖,长期处于_____________的位置,市场表现____________。
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藏家开始重视石雕作品的市场价值。
一时间关于石雕市场“春天到来”的话题____________。
(1)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石雕艺术的发展得益于它在建筑中的广泛应用,它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并不那么常见B . 石雕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并不那么常见,石雕艺术在建筑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它的发展C . 石雕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并不那么常见,石雕艺术的发展得益于它在建筑中的广泛应用D . 石雕艺术在建筑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它的发展,它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并不那么常见(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建筑综合地使用绘画、雕刻、文字等形式作为各种构件的装饰,并达到了结构与装饰有机结合的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2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并不等于已经铸就的、一成不变的“文化的陈迹”,而是要在永不停息的时间长流中,不断以当代意识对过去的“文化既成之物”加以新的解释,赋予新的含义。
因此,文化应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正在形成的“将成之物”。
显然,先秦、汉魏、盛唐、宋明和我们今天对于中国文化都会有不同的看法,都会用不同时代当时的意识对之重新界定。
毋庸置疑,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所谓当代意识不可能不被各种外来意识所渗透。
事实上,任何文化都是在他种文化的影响下发展成熟的,脱离历史和现实状态去“寻根”,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就不可能也无益处。
正如唐宋时期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一样。
因此我们用以和世界交流的,应该是经过当代意识诠释的、能为现代世界所理解并在与世界交流中不断变化和完善的中国文化。
要交流,首先要有交流的工具,也就是要有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
正如一根筷子在水中折射变形一样,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中国文化必然经过外国文化的过滤而发生变形,包括误读、过度诠释等;外国文化进入中国也同样如此。
常听人说唯有中国人才能真正了解中国,言下之意似乎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全都不值一提。
事实上,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莱布尼兹都曾从中国文化中受到极大的启发,但他们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只能通过传教士的折射,早已发生了变形;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伏尔泰和莱布尼兹,却又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别样的理解。
这样,就在各自的话语中完成了一种自由的文化对话。
这里所用的话语既是自己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
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乌托邦现象”等,不同文化体系的人对于这些不能不面对的共同问题,都会根据他们不同的历史经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做出自己的回答。
只有通过这样的对话,才能得到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
在这种寻求解答的平等对话中,新的话语就会逐渐形成,这种新的话语既是过去的,也是现代的;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
在这种话语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世界各民族就会达到相互的真诚理解。
(摘编自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1.下列关于文中所说的“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化并不是历史上已经形成并且固化了的一种“陈迹”,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用当代意识赋予这种“陈迹”以新的解释和含义。
B.文化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在形成之中的“将成之物”,所以先秦、汉魏时代的人们看到的中国文化跟我们今天看到的并不相同。
C.唐宋时代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的影响,所以唐宋时代的文化也不可能再像先秦两汉文化一样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
D.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人们的意识中不可能没有外来的成分,我们用来跟世界交流的,正是经过这种意识诠释的中国文化。
2.下列关于文化交流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就会发生过滤和变形,当外国文化进入中国时也是这样,其表现形式有误读、过度诠释等。
B.只有既是属于自己文化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话语,才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中唯一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
C.在文化交流中,实际上并不需要外国人像中国人那样了解中国;否则,我们就难以对自己的文化作出别样的理解。
D.解决不同文化体系的人所共同面临的问题,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等,可以成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中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伏尔泰、莱布尼兹利用已经折射了的中国文化,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可见有的时候中国人并不真正了解中国。
B.从文化交流和比较看,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是既不可能也无益处的,因此,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没有必要的。
C.对于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文化体系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而平等的对话正是获得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的唯一途径。
D.从“相互沟通的话语”“各自的话语”等说法来看,文中所谓的“话语”应该是指文化交流双方的立场观点、思想意识等。
【答案】1.C 2.B 3.B【解析】试题分析:影响的中国人。
事实上,先秦两汉文化也不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的选项C就是对文章第一段内容理解概括的基础上命制的选项,选项曲解文意。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原文第三段指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在这种寻求解答的平等对话中,新的话语就会逐渐形成”。
由此可见,这种“新的话语”也是两种文化交流中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B项“唯一”的说法是片面的,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是对文章第三段内容的理解概括,概括的时候将“这样一种中介”理解为“唯一”的说法是片面的。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
B项,“从文化交流和比较看,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既是不可能也无益处的,因此,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没有必要的”有误,第一段作者认为“脱离历史和现实状态去‘寻根’,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就不可能也无益处”,作者并没有一概反对“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
从这个观点也推不出“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没有必要的”。
众所周知,“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应该是重要而有意义的。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
选项B妄加揣测。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翻译奇人许渊冲邓郁“杨振宁1957年获诺贝尔奖,王希季是70年代长征一号火箭首射成功。
我是2014年才得奖,比振宁晚了五十(多)年啊!”93岁的许渊冲鹤发白眉,声如洪钟,中气十足,讲到畅快处,还会把袖口往上撸。
8月22日,中国翻译协会在外文局礼堂为获得国际翻译家联盟最高荣誉“北极光奖”的他举行了盛大的授奖仪式。
作为和傅雷、钱钟书同时代的资深翻译家,许渊冲已出版了120多本译作,翻译了《楚辞》《诗经》《西厢记》《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经典,被誉为“20世纪下半叶中国典籍翻译历史上的丰碑”。
与他相伴了半个世纪的夫人照君则对我说:“许先生,是一个奇人啊。
”许渊冲是翻译界的“少数派”。
多年来,翻译界强调译文要忠实原文。
他的翻译却不拘泥于原作,讲求再创造。
他认为翻译“要发挥译语优势”。
这种“优势论”也成为了他在翻译界备受质疑和诟病的一点。
陆谷孙、王佐良、许钧等翻译家都曾公开和他唱反调。
率性、张扬的个性,让他在崇尚低调的翻译圈子里“独树一帜”。
不少人读许渊冲的回忆录《逝水年华》,既觉得痛快,又感叹此人毫不自谦。
他重视感情,又难说谙熟“人情”。
可谓“狂作文章信手书,一章一句真性情”。
虽然在学术界备受争议,但在中国诗词的翻译成就上,许渊冲早已得到国内外公认。
自1980年起,他开始致力于把唐诗、宋词、元曲译为英法韵文。
已故宾州大学教授顾毓琇赞誉许译:“历代诗、词、曲译成英文,且能押韵自然,功力过人,实为有史以来第一!”但他的成功,却是从挨批斗开始的。
1958年,许渊冲被打成右派。
一次在烈日下挨斗,又热又累。
他忽然想起毛泽东《沁园春·雪》,就默默在心里试着将其译成英文。
“说来也怪,我一译诗,什么热、累、批、斗全都没了,眼里看到的仿佛只有‘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心里想到的只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等我把词译完,批斗会也结束了。
”在回忆录中,许渊冲更是不吝笔墨地描述母校西南联大。
那时候的联大可谓大师云集。
闻一多讲《诗经》,刘文典讲《史通》,罗庸讲唐诗,蒲江青讲宋词,萧乾谈“创作与译诗”,卞之琳谈“写诗与译诗”……这些都奠定了许渊冲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洋文化的根基。
而他毕生追求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翻译准则,则来自朱光潜和钱钟书的影响,受朱光潜的熏陶,他奠定了诗译的理论基础:不但要写景,还要传情;不仅存义,而且存音。
他屡次写信向钱钟书请教诗词翻译中的问题,后者都不吝回信点拨,给了许渊冲无穷的动力。
北大畅春园的许家,一套70平米的简陋居室。
其中最惹眼的陈设,莫过于满满当当的书架。
那座透明的“北极光”奖杯即被搁在书架的最上层,不踮着脚,几乎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比起奖杯,许渊冲更亲近的是书桌上的绿格白底稿纸、放大镜,和一台看不出年代的长城台式电脑。
“翻译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
他在我心中就像是普罗米修斯,永远进行着自己的事业。
”和许渊冲相交甚笃的翻译家许钧说,如今他的作息如钟表一样规律:早9点到阳台做操,早饭后翻译《莎士比亚集》,午睡后看看报纸,晚7点收看《新闻联播》,饭后接着翻译,直到深夜。
有时他会半夜里坐起,打开电灯,把梦里想到的东西写下,生怕第二天忘记了。
晚年的许渊冲爱读《参考消息》,常看《海峡两岸》。
早年在西南联大受到的自由民主思想熏陶,现在被包裹在一颗浓烈的爱国心里。
他心里时刻怀揣着让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明主流的愿望。
他引用杨振宁的话:“‘我一生最重要的成就是帮助克服了中国人觉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
’英文和法文是英美人和法国人的最强项,中国人的英法文居然可以和英法作家比美,这也可以长自己的志气,灭他人的威风了。
”许渊冲已年过九旬,但精神矍铄,正如朱自清的旧诗所云:“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节选自《人物周刊》,有删改)【相关链接】①许渊冲,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