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齐桓晋文之事》学案设计 (无答案)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掌握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体会比喻在文中的运用和作用,并尝试运用比喻进行论辩。

学习重点

1、理解孟子的“保民而王”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2、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说理态度和巧妙灵活的论辩方法,并对此有个人认识。

一.知识导学

(一)作家作品:

1.孟子其人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与孔子并称孔孟,到元、明时被称为“。

2.《孟子》其书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3.孟子思想

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进退的准则)。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4.“王道”和“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二)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

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

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了,

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请用一句话来概述本文写作背景:

二、熟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工具书,理解文意。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胡龁.( ) 觳觫

..()无以,则王.( )乎

彼恶.( )知之褊.( ) 小予忖度

..( )

..( )之便嬖

莅.( )中国商贾.( ) 庠序之教( ) 吾惛.( )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 殆.( )有甚焉可能衅()钟

2.解释下列通假字:

①无以,则王乎()②为长者折枝()

③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④盖亦反其本矣()

⑤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⑥王说,曰()

⑦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⑧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解释以下重点词

⑴莅.中国而抚四夷也()⑵以羊易.之,不识有诸.()()⑶彼恶.知之()⑷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⑸牛羊何择.焉()⑹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⑺于我心有戚戚

..焉()⑻百姓之不见.保()

⑼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⑽挟太山以.超北海()

⒀权.,然后知轻重()⒁抑.王兴甲兵,危.士臣()()(15)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4.按要求列举本文出现的例句:

宾语前置:①②③

状语后置:①②

主谓倒置:

被动句:

三、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体论辩文,通过双方论辩阐明自己的论点。根据论

证思路,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则王乎”),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道”开始,转

入说“道”。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提出

“”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做到。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而是“”。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第三部分(“王曰:‘吾,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阐述了()。

四、讨论思考

二者区别是什么?齐宣王属于哪一种?

答:

3.《孟子》善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善于洞察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结合课文,简要概括孟子是怎么洞察齐宣王的心理因势利导,让他采纳自己“保民而王”的主张的,用思维导图呈现出孟子论述的层次和流程。

答:

4.孟子论说的结果是什么?他在本文中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图景是什么样的?你认为在当时能否实现?说明理由并思考孟子理想在当下的意义。

答:

5.《孟子》的语言言近旨远,生动诙谐,常常迸射出哲理的火花。其中不少被后人以最简单的短语形式总结成人们喜闻乐见的成语,流传至今。请指出下面的语段分别被概括为什么成语。

A、“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概括成语为:。

B、“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概括成语为:。

6.翻译下列句子。

①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②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