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林学佛的体会第5集

胡小林《学佛的体会》第五集

《学佛的体会》第五集

胡小林老师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下面,我就继续向大家汇报,自己学习佛法过程当中的体会。印光大师他老人家在《文钞》当中,曾经反复强调过,如何对治习气。我们学佛的人,就一件任务,就是如何对治自己的

习气,如何对照经典改正自己的过错。

《了凡四训》上说,改正过错分成三个层次:一个是在事上改,一个是在理上改,再有一个是在心上改。事上改,了凡先生说,是一个比较笨的方法,而且“东灭西生”,东边灭掉了,西边就生起了。所以了凡先生说,还是要把理搞清楚,这是比事上改要高一级。“此理即明,此过即息”。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心上改,“一心为善,正念现前”。我们的老和尚在讲到这一段的时候说,我们净宗,“一心为善,正念现前”,就是二六时中一句佛号不令间断。了凡先生在他的《四训》当中提到,如果事上改,理上也改,心上也改,这三者一起改,这种方法非常殊胜,非常有效。如果只懂得理而废事,我懂得道理,但在事情上我依然不能改过来,印光大师说,这种方法实际上不等于修行,学在一边,行在一边。我们作为一个佛弟子,作为一个净土宗的学生,我们在这个事情上、在道理上和在心上,要一起下气力把它改

正。

我前面跟大家汇报的,从理上改,我最得受用的一句话,就是印光大师和净空老和尚对我们的教导,其实这些字都不多。印光大师在他的《文钞》当中说,“倘平时识得我此身心,全属幻妄,求一我之实体实性,了不可得。”“倘”,就是如果;“识得”,就是认识到,明白;“身”就是我这个色身;“心”就是受想行识;“全属幻妄”,虚幻的,都是假的,不是真的;“求一我之实体实性,了不可得”,你想找到一个实实在在的我,独立存在的我,了不可得;“既无有我”,印光大师说,“何有因境因人而生烦恼之事,此乃根本上最切要之解决方法也。”这就是理。这个理告诉我们五蕴皆空,你所看到的一切法都是虚妄的,不能当真。净空老和尚对我们的教导比这个更简单,“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这是从理上告诉我们。

从心上改,了凡先生说,“一心为善,正念现前”。我们的师父上人说,所谓正念,对于学净土宗的人来说,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就是二六时中遇到任何境缘,遇境逢缘不要丢掉佛号,就是阿弥陀佛。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认真地用这三个方法从事上改,从理

上明,从心上转过来,把习气对治掉。

印光大师在《文钞》当中经常告诫我们,我们对自己不要抱太大的希望。在凡夫地谁无烦恼,我们是凡夫,我们要承认自己,谁能没有烦恼呢。所以他老人家一而再,再而三地对我们强调,“从朝至暮,从暮至朝。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倘若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它消灭。”我们能不能把这些教诲落实在我们生活和工作当中,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特别像我们这些在家居士,终日俗务

缠身,能不能做到印光大师说的“终日逍遥物外”。印光大师说,“即俗务缠身之时,即是解脱之时”,也就是你解脱的时候,就是把烦恼转成菩提。

怎么在日常生活当中对治习气?要像《诗经》上说的,“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朝乾夕惕”,提高警觉。印光大师在他的《文钞》当中有一首诗,“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惺惺”就是提高警觉,“昼”就是白天。“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定太平”,“干戈”就是兵器。“将军主帅”,印光大师有解释,就是我们的观照,就是我们的菩提心,就是我们这颗觉悟的心,要能行令,要能够起作用。这首印光大师的诗就告诉我们,“昼防六贼夜惺惺”,就是晚上都不能掉以轻心。“将军主帅能行令”,就是你真干。敌人来攻你的城了,敌人相当于烦恼,你这个城就相当于清净心。你要时时刻刻提高警觉,

来提防你这个清净心受污染。

我这次来香港向大家汇报,主要都是讲一些自己亲身的经历,亲身的故事,就是怎么在日常生活中对治自己的烦恼和习气。下面我要给大家讲的,是一个我妈妈家发生的故事。

我妈妈家住在一层楼,一层楼大家都知道容易有蚊子,夏天蚊子比较多。因为她家的门直接对着单元的门。一层的门有个纱窗,纱窗门。这个纱窗门一般应该是常关上的。我给妈妈家请了两个阿姨。有一天我回家,就发现这个纱窗门没关。纱窗门没关,因为天热,家里的大门也没关,那就等于蚊子就可以自由地出出进进。这么热的天,蚊子这么多,又在一楼,所以家里的蚊子特别多。妈妈岁数大了,八十一岁,耳朵也聋,眼神也不好,就跟我说被蚊子叮了,昨天晚上一晚上没睡好觉。我回家以后,因为我回家,这两个门都没有关,我就很自由的就进去了。这个时候就特别不高兴,就开始对阿姨不高兴。因为什么呢,请你们两个人,照顾一个老太太,你们连个纱窗门都忘了关。而且这两个阿姨还在屋里看电视,哈哈哈哈还跟着笑。不是说他们很忙,所以最后没关。这个时候真是特别生气,习气就要现前,就要训

人。

这个时候,就像印光大师说的,能不能顿起觉照,能不能控制住自己的习气。像师父上人教导我们的,不说别人不好,不要动不动就训别人,就指责别人。先不要说,学着不批评人。两个阿姨是我请的,我们还给阿姨上了“四险一金”,公司员工的待遇。逢年过节,我都照顾阿姨,包括阿姨的先生、孩子都到我们公司上班,安排在一个适合他们的工作岗位上。逢

年过节我都给他们一些红包,一些奖励。

我这一生气,我想我不能说,“若真修道者,不见世间过”。师父上人经常教导我们,我们不是不知道世间有过错,是说这个过错在我们心里边,我认为这是过错,就说明有对立的情绪。你如果有对立的情绪,你最好不说,因为说的起不到效果。你为自己说,你是被烦恼的习气驾驭着,指责别人、批评别人,这样你说的起不到效果。因为你在跟别人搞对立,你不会把对方说服,对方不会听你的,他会跟你有一种对立的情绪在里面。所以,我忍了又忍,在跟我母亲的对话过程中,我就想到,两个那么年轻的阿姨,放着一个老太太在家里,门也

不关,不上心,没有责任感。

所以,我们一般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有不满,有不高兴,有不顺眼,有不顺心。我们想说别人的时候,我们要张嘴说别人的时候,我们一定要问我们自己,我们说出去这句话有百分

之几十是为对方说的,是为了对方好说的,是为了对方进步,是本着一种慈悲的态度说的;还是,反过来说,我这句话是为我自己说的,因为我不高兴,因为我想说,因为我不满意。我们每说一句话之前,我们一定要想这件事。我们每做一个动作,我们一定要想,我们这个动作是为谁而做,是为了利益别人做的,还是为了我自己愿意做的。

要是搁原来,我肯定就会训,“你们怎么搞的啊,这么大热的天,没长眼睛啊!连个纱窗都不关。老太太你们就这样不上心。我们对你们不薄,越对你们态度好,你们就越蹬鼻子上脸!”

这过去都是这么训阿姨,呵斥。

那么现在遇到这种情况,就是要压住自己,坚决不说。十次不说,二十次不说。到什么时候说呢?什么时候你没脾气了,什么时候你心平气和了,什么时候你平静了,什么时候你真的要为利益阿姨而说了,为了让他们进步而说,你再去说。我们无始劫来养成的习气,就是活着每一分钟都是为自己,每一句话就是为自己,每一件事都忘不了自己,所以这个习气是越

养越重。学着不批评人,不指责人。

想到这就心平气和了,这就是“昼防六贼夜惺惺”。这是白天,这个贼又来了,要守禁城,要守卫这个城市。自己安安静静地把纱窗门关上,把大门关上,然后跟妈妈一起看电视,一起聊天。阿姨几次进来,给我端水,给我切水果,几次都想说。这个习气,有些时候你要亲近这个烦恼,要成为烦恼的朋友。你看到你自己这种习气,这种幻妄的习气,真想说。压下去了,不能说。一定要“将军主帅能行令”,就是不说,不批评别人。这一天在妈妈那,晚上回去吃完晚饭,一直到自己走,九点多种,确确实实就没有批评这个阿姨。

很多同修就说,你这是不是不负责任啊,见到这种不良的现象,见到不对的事情你也不管,你也不问,你也不说,放任自流。这是不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呢?我跟诸位同修说,我真想管,我真想说,但是我真的没资格说,我没有权力说别人。自己一身瓦裂,按了凡先生说,从上到下一身毛病,我们哪有时间再说别人的过错?我们什么时候锻炼着自己,遇境逢缘能够如如不动,能够心平气和,我们那个时候说的话就是菩萨的话,做的事就是菩萨行。

我前几集跟大家汇报的时候,陶行知校长,那个孩子拿个砖头在操场上打另外一个男孩子,陶校长在操场上碰到了。陶校长说这个孩子没有?说了,制止这个孩子。制止了这个孩子以后,就让这个孩子去到他的办公室等着他,我们看陶校长,不是说不管这个孩子,不行使他校长的权利,他在做。但是陶校长这个人,他这件事情处理上我们看,觉得他这个管的过程当中,他的存心是一片爱心,是慈悲的。所以他那个管能起到效果,真能起到转化学生的作用。他到了办公室,他二话没说先奖励了这个孩子一块糖。这个孩子当时在惊恐当中,他就

看陶校长给他一块糖,他就特别地紧张。

陶校长说,“你不要紧张,说这块糖是奖励给你的。为什么呢,因为我让你来到办公室你就准时的来到校长办公室。你这个孩子守时,你遵守时间,所以我给你一块糖。”

说着,又掏出第二块糖,说,“这是校长奖励你的第二块糖。为什么呢,因为我让你住手你就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校长,你知道尊重校长,这是个优点。我奖励你第二块糖。”

说着,又掏出第三块糖,奖励给这个学生。这个学生特别的不理解,为什么要奖励我三块糖。他说,“你走了以后,我了解一下情况。因为那个男同学欺负那个女同学,你看不惯,你为

了主持正义,所以你才打了他。你这孩子有正义感,知道好坏,所以这第三块糖是奖励你的。”这个时候这个孩子就掉眼泪了,就哭了,说,“陶校长,同学做的再不对,我也不应该用这

个砖头打这个同学。”

陶校长这个时候就掏出了第四块糖,说,“这是校长奖励给你的第四块糖,因为你知道自己错了。”说,“我们的谈话就应该结束了,你回去吧。”

我们看,陶校长在处理这个孩子用砖头打同学这个事情过程当中,一句批评都没有,一点对立都没有,陶校长自己一点都没有不高兴。最后,这么短的时间,表扬了孩子四件事情,这四件事情没有一件是和稀泥的,没有一件是不讲原则的,没有一件是扮演和事佬的角色。我们很多学佛的人,要不然就是批评、指责、不满,干涉别人,要不然就放任自流不管不顾。那我就眼不见心不烦,我躲着你走。这都是对立的情绪在作怪。要不你就听我的,我管你,要不我就不管你,反正我总是和你不能和在一起。

陶校长表扬这个孩子这件事情,我们看到确确实实是孩子身上存在的优点。陶校长捕捉到了,抓到了。这就是我们老和尚经常说的,机会教育。他通过学校的操场上看见孩子犯错误这四个环节:第一,准时到办公室等校长;第二,校长让你住手你就住手;第三,校长不是不负责任,走了之后,他就问为什么这个孩子打另一个孩子,你看他多负责任啊。咱们一般就是马马虎虎大大咧咧就过去了,让学生回到教室,我该干什么干什么了。不,人家陶校长坐下来了解情况,为什么这个学生打这个学生。你看陶校长是怎么转化这个学生的,真用心,真舍得花时间!他没有借口自己忙,他犯错误,该怎么处罚怎么处罚。而且学校的规章制度,我该书面警告书面警告,该开除我开除。简单、粗暴、直接的这种解决方式,他一点都没有。他是了解情况,了解完情况发现这孩子不错,打人是因为那个男孩欺负女孩。他抓住这三件事情,他没有批评这个打人的这个孩子,反而表扬他,正面的表扬,而这个表扬的事情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是应该表扬的,是值得表扬的。那我们在这就要问,为什么陶校长他能看到孩子身上存在的这三个优点,而且是在一个犯错误的孩子身上发现的。因为陶校长的眼睛是爱的眼睛,因为陶校长的眼睛是金子般的眼睛,所以他就能挑出孩子身上金子般的优点。我们很多同修,包括我自己在内,在学佛的过程当中,在处人待事接物的过程中,总是看到不顺眼,总是看到别人的毛病,总是看到自己不满意的地方。没有别的,问题不出在对方,问题出在自己这边,自己的眼睛是垃圾,看到的全是垃圾;自己的眼睛是对立,所以我们看到的全是对立;自己的眼睛是不满,所以我们看到的都是不满的现象。我们很少感恩别人,很少忏悔自己。就是因为我们的眼睛找不到感恩的地方,就是我们的眼睛不知道什么地方我

们该忏悔。

今天师父上人跟我们说,早上散步的时候,他说,“人啊,不知道忏悔,不知道感恩,这就完了。这是大恶,没有比这个更恶的了。”他老人家轻描淡写的这一句话,在我心里头很重很重。我就想,从早到晚,不是感恩就是忏悔,不是忏悔就是感恩,我们应该抱着这样一种

态度来学佛,来落实佛菩萨教诲。

佛在经上不只一次地跟我们说,要恒顺众生。为什么要恒顺众生?对内,恒顺众生是一个很好的修行方法,对治自己有我见、有傲慢,这么一个见思烦恼。对外,我们要让别人喜欢我

们。我们要恒顺众生,要顺着别人,才能让别人生欢喜心,才能跟别人和光同尘融为一体,这样他才能接受你的佛法,他才能接受你佛菩萨的行持,你佛菩萨的教诲,都是在和合当中

才能传授。

今天中午吃饭的时候,马来西亚的同修,那个先生讲,五年前没学佛的时候,几乎天天跟太太吵架。他说,像两个巴掌在这拍。他学完佛以后这五年,就没吵过架。他就举个例子,他就把这手背在身后,“我太太自己在这扇,扇着扇着找不着对立面了,她也就把手背在背后,就不吵架了。”这个例子很形象,但是不究竟。你把手撤下去,你不给他造成对立面,所以

他没法吵架,吵架这件事情不存在。

我的粗浅体会,真正佛菩萨对我们的教诲,不是把手撤下去。手撤下去,实际上还是这个手和那个手之间有区别。我这个手不动了,我让你那个手在动,动着动着,久而久之你就不动了。我觉的真正佛菩萨的教诲是什么,我的体会,是你在扇,我不跟你迎着来,不跟你一百八十度面对面迎着来,我跟着你扇。你往这边我跟着你往这边,你往那边我跟着你往那边。我没有撤下去,撤下去还是有左右手,还是二法。我变成一法,我贴着你走,那根本就是一体了。你把这手撤下去放在背后,还是二,只不过是一个歇着一个动着,还是二法,还不究竟。真正究竟的方法是你往左边我就往左边,你往右边我就往右边,就永远没有矛盾。就是这样,挥手就是吵架,就是对立,你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你让他停下来,这才是真正的停下来。他不是觉得自己打着打着没趣了,我想吵但我找不着对手了,所以我停下来了。习气没改,心上没改,道理不明白。我们一定要跟他一起摆,一起在这左右摇晃。在这个过程当中给他讲道理,把佛菩萨的教诲告诉他,让他自觉地,知其然也知道其所以然,在这种状态下停下

来。

讲到这,我就想到我自己的一个例子。我要拜佛,一是锻炼身体,二是通过一边拜佛一边念佛,因为我念佛容易昏沉,容易困,容易没精神,容易散乱,我发现拜佛是个非常好的方法。师父上人跟我说,昏沉的时候就拜佛。困了,累了,想睡觉了,你就拜佛。如果拜佛的时候你还觉得困,你就睡。如果拜佛能拜醒,越拜越清醒,那这是个好方法,你不妨试一试。我最近就增加了拜佛的功课。拜佛的时候,师父说,你就弄个表,一个小时,一个半小时,或两个小时,你自己设定一下。看着表,不用数数。反正每天都是一个小时,一个半小时。这样的话,我就想买一个闹钟,买一个表,就这么点小事。在大家看来,这是日常生活中一个非常小的事,你就花个十几块钱买个表,这是个多大的事呢。

我就跟我儿子一块上街,去买这个座钟。我儿子很爱爸爸,他愿意跟爸爸一起参与购物shopping,他非常的高兴。而且他作为一个孩子,跟着爸爸在一起去买这个表,他不是一个很被动的,他还特别张罗,很主动,很热情。他说,“爸爸,这个表好。那个表不行,太老了,多枯燥啊,多boring!”他是外国人吗,他用英文讲,“这个表一点设计没有,你看这个表设计多好。”我一看那表,我说,那表怪怪的,形状也不规则,歪七扭八的。现在不都这样吗,这种设计。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咱们看到的这些广告,这些楼设计的歪歪扭扭,也不对称,这种现象比比皆是。这是我自己买表,自己用,我也不是给你——儿子买表,我当然应该尊重我自己的意见了。这个时侯,我耳边就响起师父上人跟我说的,能不能顺着别

人,能不能自己没有脾气,能不能自己没有意见。这不就修行吗?我们有太多自己的意见,我们说的每一句话,干的每一件事,想的每一件事,都是为自己。我不喜欢,我愿意,我想

这么着,我想那么着。

我说,“儿子,你说我到底买哪个表合适?”

他说,“爸,你应该买这个表,这是新设计。”

我说,“这个好吗?”

他说,“好!你看这表头还能拧,三百六十度,像个水管子的弯头一样。哗啦一拧,就成个S形,再这么一拧,就成个ABC的C型。这多好的设计,多漂亮!”

我当时就想批评,就想表达不满意。这个表多怪啊,这放在佛堂多不庄严啊!而且这个适合你们年轻人用,我这个岁数、身份,我一老头子用这个合适吗?这不就是一种对立的情绪吗?一想到这,得了。“倘平时识得我此身心,全属幻妄,求一我之实体实性,了不可得。既无有我,何有因境因人而生烦恼之事。”印光大师的教诲。根本就没胡小林,哪有会因为这个境、这块表、因为这个人,因为这个儿子,而生烦恼之事呢?“此乃根本上最切要解决方法。”

这是理,了凡先生说的,从理上改啊。

理明白了,咱还跟人家对立吗?那不是傻瓜吗,那不是傻子吗?本来就是假的,你把这个假的当真的了。那我们不把这个假的当真,当我们把这假的当假,为什么啊?一,对内,对治自己的习气;二,让别人生欢喜心。顺着别人,让别人的意见得以实现,让别人的要求得以实现,让别人进入角色,让别人高兴。他觉得,爸爸跟我在一起,我说什么爸爸听什么。我的意见爸爸采取,爸爸尊重我,爸爸拿我当回事,爸爸从来没有小看我,是个没脾气的人。他就愿意跟你说心里话,他就愿意跟你在一起聊天,跟你交流。这个时候你才能找到机会跟他宣传佛法,教育他,把你这点学的东西,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才能传授给孩子。否则的话,他跟你格格不入,他说什么你嗤之以鼻,你说什么他觉得挺怪。你们两人是两张纸,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他觉得你怪,你觉得他怪。一个怪和一个怪对在一起,完了。你自己的习气没有下去,因为有强烈的我执,他也不能通过你的和光同尘来了解佛法,来学习佛法。这就完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先顺,要先顺,先放下自己,无条件地跟别人在一起,

听别人的。所以说我现在特别自在。

一说吃饭,原来他们管我叫“爸爸就会摇头”。很多朋友跟我一吃饭特别累。为什么呢?

一吃饭,“爸,咱们今天吃东北家常菜吧?”

“不行!东北菜太糙,那个大盘,油又多。吃点清淡的。”

“那咱们吃点日本饭?清淡的。”

“不吃日本饭,日本饭我又没得吃,最次的里面还有木鱼花,荤的。”

“那咱们吃西餐。”

“西餐哪有素的啊,除了奶酪就是cheese。那我除了喝点蔬菜汤,蔬菜汤一般还都是牛骨

头炖的。我吃点面包,没我吃的。”

所以,久而久之,家里人就不愿意跟你吃饭,朋友也不愿意跟你吃饭。跟你吃饭还不够累的。

为什么啊?因为学佛了。就这么难对付,就这么难相处,吃顿饭这点事都别别扭扭。

现在好了,我这次要拜佛,刚才说买表。因为拜佛出汗,我得买点T恤衫,一天换一件。因为拜佛,两个小时、一个半小时地拜下去,汗流浃背,得买点T恤衫。买点T恤衫,我就想买点比较规则的,灰的、蓝的、白的,咱们想的。儿子说,“爸,别买,这个多没意思,这个T恤衫。同样花挺贵,一点design都没有,一点设计都没有。我领你去买有设计的,新潮的。”建议给我买那T恤衫,建议我买那个T恤衫,那圆领都不对称,斜的。

我说,“儿子,这衬衫怎么这样,左肩膀掉下来了。”

儿子说,“爸,这是设计,懂吗你!别落后了。”你看,他就敢跟他爸开这玩笑,原来他哪敢跟我这么说话啊。躲得远远的,最好不见到你。

我说,“儿子,这上边还有闪闪发亮的片儿,这个东西,哗啦啦的。这……”

“哎哟,爸,你别那什么了。你看哪个歌星不都这样吗?这多酷啊,多新潮啊!”

我说,“你觉我穿这个拜佛行吗?”

“爸,你觉的行吗?我觉得这个行!”

这个时侯,我就想起师父上人跟我说,哪有什么行不行的。你这当中没有对立、没有执着他就行,你有对立有执着行也不行,这不就得对治自己的习气吗。“儿子,你说怎么买就怎么好。反正我不能光着膀子拜,这是我的底线。我就恒顺你,儿子,你说买什么样的衣服,就

买什么样的衣服。”

我们太在意自己,我们生活的太脆弱、太娇气。稍微有一点不顺心,稍微有一点不满意,我们就抱怨。我们买一件衣服的事情,都不愿把别人放在心上,都不愿意把别人的意见放在第一位。我胡小林就要对治我这个习气,我看我能不能过的来,我看我能不能把别人放在我之上,我就看我自己能不能把别人的意见放在我之上,我能不能就没有意见,我就没有概念。就像印光老和尚说的,空空洞洞,除一句佛号之外,了无它物。没有别的。我这个不满意,我想要那个,我讨厌那个,我不顺眼那个,完了。终日陷在分别执着当中,要想不堕六道,了不可得。咱们就讲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为了拜佛我得买个表,买个T恤衫,就这一件事我跟儿子出去了。出去以后买这两件东西,结果这两件东西没有一件是我所想买的,没有一

个是我的意思,完全是儿子的意思。

所以,我就试图今年以来,就是不发表自己的意见。当然不是不发表自己的意见,遇到真的不对的地方还是要说,还是要制止。但是可左可右,可上可下,就听别人的,不违反原则的。那很多同修说,这我们也能做到。不违反原则的,可左可右的,小小不言的,我们也能做到。

未必!如果小事你都做不到,大事你更做不到了。

今年中秋节买月饼,刚过,公司。我学佛吃素,而且现在低碳生活。月饼过度包装,对社会的资源造成很大的浪费。那要是搁我过去,那就是我定,我是老板。我的公司送月饼,我说了不算谁说了算?所以,各位同修,不在于我们买什么样的月饼,关键在于我们的存心。你说,吃素月饼对不对?对。你说简单包装对不对?对。但你的存心呢?你为什么要买素月饼?那是我的意思。你为什么要买简单的月饼?那是我的意思。这就完了。“为人者公,公则为真;为己者私,私则为假。”你这个月饼买的可不是为别人,是因为你要行使董事长的权力,是因为你胡小林认为这样做对。这东西不称性。你把本来一件好事办成自私自利的事,又是

一件张扬自私自利的事,又是变成了一个行使自私自利权力的平台。

我今年去素餐厅买月饼。自己看那个月饼不错,七十六块钱一盒,一共六块。我就跟办公室建议,我说,我作为董事长,我建议各个部门,推荐。因为一共七个部门,加上售后服务公司,一共要送一千多盒月饼,小两千盒。我建议各个部门如果允许的话,尽量买这个月饼。因为这是个一个学佛的同修开的素餐馆,他的月饼里面没有添加剂,不过度包装,很朴素,也很实在。因为佛弟子做的月饼,质量上有保证。还真挺好吃的,原汁原味,没有那么多香料,没有那么多添加剂。当时我那个爱心部经理,人事行政部负责采购月饼的这个经理,就

看着我。

她说,“您说什么,您‘建议’大家买这个月饼?”

我说,“对啊!我不做硬性规定,不买也可以。因为各个部门有各个部门不同的要求。但是一个总要求,要买素月饼。不许买什么火腿的、鸭蛋黄的、鱼翅的、燕窝的…… 这种月饼。”素月饼,这就是陶行知校长说,你必须得住手,回校长办公室。我说这个规定,必须得买素

月饼。我们圆满了,我们吃众生的肉不圆满。

她说,“胡总,你说的这个事我怎么不理解,为什么我们吃众生的肉就不圆满?”

我说,“印光老和尚教育我们,所有这些众生,都是因为过去造的业重,所以这一辈子投胎当了畜生,无知无识。变成我们锅里的肉,变成我们盘子中的饭,是因为他们愚痴。其实大家的感受都一样,怕疼,珍爱生命,愿意活着,怕死,我们跟他们是一回事。我们想到这一点,我们就知道,我们上一辈子修了福,所以我们投胎当了人,我们今天能吃这些众生。这些众生正是因为愚痴,本来已经很可怜了,我们还吃它们,还搁案板上切它们,还搁锅里煮

它们。你觉得呢?”

我还没想到,我这个经理听完这段话,眼圈红了。

她说,“真可怜!您别再说了。”

我原来是建议她,我说要买素月饼。她就问我为什么,我就跟她讲了,佛在经典上怎么说的,我们跟六道众生的关系。她问我为什么,这不就机会教育吗,你能跟人家讲清楚,你给她把道理讲明白。同禀真如,一心一世界,一回事。她说,“您别说了,听着心里怪难受的。”最近吃素了,这个经理,真吃不下肉。她说,“我一吃肉就想到胡总说的这句话,多可怜啊!这些猪,这些牛。因为愚痴,上辈子造了恶业,投胎当了畜生,我们同情还来不及,我们还

吃人家。”久而久之的,这么宣传。

如果我要是上来就说,你们还吃众生肉,一点慈悲心都没有。就对立,就硬性要求。原来我那个办公室,一到中午热饭的时候,你看拿着微波炉热的,什么带鱼、红烧肉、家里包的饺子,全是这些味。我就不高兴,我就会把那经理叫来,把微波炉撤了,要吃吃凉的,满屋子都是荤腥味儿。我就会这么训他们。现在不了,你愿意吃什么就吃什么,我只管好我自己,我自己从我自己做起,我不要求别人,我自己通过我自己的做来感化别人。不批评别人,常

存感化他人之心。

这次月饼,过中秋节,不做硬性的要求,这个经理当时特别不习惯。这个公司是民营企业私人老板,都是老板做规定,你怎么今天让我来做规定?她还有点怀疑。

她说,“我万一做这个规定,不合您的心思,您可别批评我。”

“不批评你,你什么心思我就什么心思。原则就是买素月饼。你要买高级的,功德林,两层

的,包装非常好。”因为我明白。

后来她就拿着素月饼到各个部门征求意见,“胡总让你们推荐,大家能买这样月饼尽量买这样月饼,简单包装,是个素餐厅做的。”因为业务需要,“最后权利在你们”,她只建议。

月饼送完了,我就问,“最后买了我多少盒啊,我建议这盒?”

“只有您自己这二百盒,您买的是这简单的,剩下他们买的都是豪华的。我跟您说您不会不

高兴吧?”

我说,“不会不高兴。”

“他们还要跟你解释,说,因为业务上的需要不同,这个太简陋了,觉得拿不出手。去年我们还送功德林的,挺好的月饼。今年别的单位都送的特金光灿灿,包装的特别漂亮。我们公司送这样月饼,别人会笑话我们的。你们公司穷啊,没钱啊,小气啊。或者说你们公司老板学佛了,不食人间烟火。你要是送我们这种月饼,最好别做生意。”

真有这么说的,你们老板既然吃素,既然低碳,既然节约,送个月饼都送这样啊,干脆别做买卖了,你们到山里出家不就完了吗?你们跟着干嘛呢?炉子你们也做,钱你们也挣,到跟我们买月饼的时候你弄个素的,装什么糊涂啊!底下人有这个反映,原来不敢跟我说这种反映,谁敢跟我反映,反映了情况我就不高兴了。对不对?这不骂我呢吗,这不嘲笑我们学佛的人吗?我们这些学佛的人买这些素月饼,我们的出发点是什么呢?你的出发点,你认为在节约,在低碳,不吃众生肉。那不是人家的价值观,那不是人家的生活方式,我们能不能和光同尘。你不和光同尘,人家就认为你是异类,你是另类。

人事部经理负责采购月饼的,她说,“胡总,我觉的是这样。每个月饼里面,我们都送了老和尚的光盘《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还有我们蔡老师的《弟子规》,钟博士的《母慈

子孝》。”

她说,“我们冲大不冲小,”你看人家也教育我。“咱们就冲这三份光盘,让人家生欢喜心。您不是说的吗,他接了这个月饼很庄严,很好,档次很高,很有面子。‘你看我底下的客户,这合作伙伴,送给我这么好的月饼。’这时候好马配金鞍,咱们这好马是什么,是这三份光盘,咱们配一个金鞍子。好月饼配好盘,让人看着生欢喜心。您要说真弄一个破破烂烂的,盒子往兜里一装啪叽就瘪了,开个车子去送月饼,往那一摞那盒子就塌了,谁看了这个月饼会觉得里面配的光盘也是好东西?会不会也像这个月饼盒子一样啊?一点都不结实、粗糙、

不讲究。”

我说,“哟,你这个想法真是,完全跟我想的一样。”

我为了这三张光盘,根据我这些客户不同的需要,跟据现在的社会风气,我们这么做,让别人生欢喜心。在生欢喜心的时候,愉愉快快地接受我们这三张光盘。觉得从这个月饼上拿得出手,很好吃,从光盘上内容也很好,精神和物质这两者都达到圆满。这个经理在决定买这个好月饼的时候,她想的是什么?想的是我这个盘配着这个月饼送出去,要让别人生欢喜心,要让别人看了高兴。高兴了,觉得你大方,他觉得你尊重他,他觉的你拿他当回事。送我这

么好的月饼,二百三十八块钱一盒,诸位同修。我那个是七十六。双层的,一个是酥皮的,一个是面做的皮。我给大家汇报这个例子,就是说我们老板,特别是我们能做主,我们能发表意见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够听听别人的,把别人放在我们前面。这种效果特别不可思议,为什么呢?因为他觉的你是一个非常可亲可爱的领导,时时刻刻都是把别人放在第一线,特

别尊重别人的意见。

我们跟老和尚在一起的时候,老和尚在我们面前做的表法。什么时候都听不到老和尚说,“就这么着了”、“我定了”、“办吧”、“行了,不说了。”这话就根本没有。和颜悦色,但是他那种力量特别大,你就不能不照着他说的去做。这种感召,这种摄受,这种折服。对于弱者,老和尚那种慈悲,那种摄受力,对于傲慢,老和尚那种智慧,那种折服力,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就老想,我什么时候能学成像师父这样,真是左右逢源、头头是道,佛法用活了。特别羡慕,很向往,但是自己还差得很多。差得很多没关系,有榜样,师父就是我们的榜样。他跟我们做出这个好样子,我们要跟他学。所以我一想到这,师父在我心中,我就特别温暖。再大的困难,再大的委屈,都能克服住。师父他怎么做到的,我怎么就做不到呢?不是做不到,做不到的话他怎么能做到,还是有人能做到。我觉得我们学习师父身上这些优点,这些德行,就是要这么个学法。不是说看到师父很激动,见到师父很感动,热情很高,回去以后该怎么着怎么着。真要把他老人家的行持变成我们自己的。

那天我跟老和尚到六和圆一块喝茶,一位同修给老人家上了一杯茶。我在师父身边观察,到处都是菩萨学习之处。给老人家拿一个茶垫,这个茶垫是个植物的茶垫,有上下,底下是根,上面是叶子。结果这位同修给老和尚上茶,那茶垫是反的,根冲上,叶冲下,叶冲着老和尚,摆反了。我就注意看老和尚,老和尚把这杯子拿下来,把这垫摆正,来个一百八十度,调个头,把根冲底下,叶子冲上面,然后再把杯子放上去。我们这个同修给老人家放的杯子,把冲前面,老人家自己把这个杯子放好,把略微冲右,拿起来很方便。我就在旁边看着,非常非常有感触。你看他对茶垫这个尊重,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它是什么位置,就给它放到什么位置,它该怎么着我就怎么着。这不就是礼敬诸佛吗?这不就是恒顺众生吗?那你要说师父不摆这个垫,歪歪扭扭,该在底下的不在底下,该在上面的不在上面,该在左边不在左边,该在右边不在右边,能不能行?那也没什么说的。

这件事情我就想,我再回到宿舍脱衣服的时候,我就不敢这么脱了。这个睡衣,早上起来换衣服,把那个睡衣往床上随便一放,不敢了。叠得整整齐齐放在边上,向老和尚学习。这就是对治长期以来不尊重众生的,以自己为是的这种习气,我想怎么着就怎么着,我愿意怎么

着就怎么着。

印光老和尚在《文钞》当中说,“见先哲于羹墙,慎独知于衾影”。“慎独”,你自己在一起的时候要谨慎。怎么个谨慎方法?就和那个床单看见你一样。“衾”就是床单的意思。“慎独知于衾影”,你要抱着这么一种态度修行,没有一个不成功的。你看我自己走,这是行,卧,躺在床上。行的时候我有影子,我就想这影子就是纪律检查委员会,就是净空老和尚看着我。你敢吗?在这个影子面前你干些坏事。“慎独知于衾影”,你要长存这种心。那真是“昼防六贼夜惺惺,不动干戈定太平”,你一定能得道。晚上躺在床上的时候,你盖着这个

被子,“衾”就是被子的意思,你对得起这个被子吗?你敢吗?你自己晚上躺床上,关了灯没别人了,想那些乱七八糟的杀盗淫妄,你敢吗?敢,被子就是监督人,你要面对这个被子不能有愧,面对这个影子不能有怍,不能有愧怍。“愧”和“怍”都是惭愧的意思,都是不好意思的意思。佛法的修行细到这种程度,小心到这种程度!胡小林做不到。做不到没关系,学到了,明白了,看到老和尚做了,要落实。经上讲了,祖师大德说了,老和尚做了,你还不学,你还不照着做!你最后成不了,你最后不能得道,你能埋怨谁?就是埋怨我们自己,不善于学习。师父经常跟我们讲,在讲经的时候,会吗?我们太注重形式,流于形式。

印光大师在《文钞》当中说,每一个真正想修行成功的人,必须像孔子一样,“见先哲于羹墙”。什么意思?孔子就念尧、念舜,念尧帝、念舜帝,最后在墙上他就看到尧帝了。“见尧于羹”,在汤碗里看到尧帝;“见舜于墙”,在墙上看见舜帝的影子。“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孔子做到了。孔子不是圣人吗?圣人,“见尧于羹,见舜于墙”。“韦编三绝”,看《周易》。书上说,以孔子之明哲,何必要看三遍?韦编三绝,就是捆书的,用牛皮做的绳子,三次都翻烂了,翻折了。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就是一本《周易》。印光大师在《文钞》当中说,百分之九十的《周易》的注解、撰文都是孔子写的,真正周王留下来的只有百分之十,一点傲慢心都没有。他是集《周易》之大成者,你看他对古圣先贤留下的东西的那种恭敬。师父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你看孔子对《周易》的那种诚敬心。我们都知道这个故事,韦编三绝,我们也都知道“见尧于羹,见舜于墙”,我们做了吗?三千年前的孔子,我们说老了,过去的,没有感觉了。现如今的师父净空上人,就活在我们身边,我们学了吗?没有学。古人怎么做的,今天的圣人怎么做的?我们不走心,所以我们得不到道。不能赖别人,就要赖自己。那怎么办?痛下决心,坚决地不跟习气妥协。

回过头说,这个月饼就是这样。很多人说,你这是不是不作为了呢?不是不作为,是为了更好的作为,是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清净心的作为才是称性的。只有在清净心的指导下,我们的所言、所行、所想才是圆满的,才能解决问题。先试着恒顺众生,自己有了功德,别人有了功德,随喜。恒顺众生是因,随喜功德是果。你连众生都不恒顺,你想随喜众生的功德,他怎么能接受你的佛法,他怎么能接受你的教育。何功德随喜,没有。还是你胡小林抱着你的佛法,众生抱着他的世间法。那你随喜他的功德,不就是在嘴皮子上滑过吗?按印光大师说,悠悠然,泛泛然,说在一边,行在一边。所以我们真要想度别人,让他接受佛法,我们真得首先恒顺别人,打成一片。做到一致,做到自他不二,做到跟众生相处的过程中没有自

己。

北京,大家都知道,坐车限号。每周的周一到周五,一天有两个号的车不能上路,等于车辆就少了。我这边办公室有辆比较简陋的车,叫捷达,十万块钱以下,买了有七、八年了,买的时候就不到十万。开了七、八年,办公室开,拿它当送信送什么打杂的车,办公室的杂务车。我先把我的奔驰放在一边,我开始坐这个车。坐这个车什么意思,响应师父的号召,过简单的生活。确确实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因为有些时候,有些同修、有些领导跟我吃饭,他知道过去你坐什么车。我跟大家说,连餐厅门口的服务员都不待见我。那都是高档餐厅,你开一个破捷达,“哼了,哼了,哼了……”,就去了。

“干嘛的,干嘛的,这,这,这…… 送货的?”他以为我是给餐厅送菜的。

“后面后面,怎么走这个门?”

“哟”,一看,“胡先生您下来了,您怎么…… 哦,今天限号?怎么坐这个车?”

“今天不限号,我现在就改成这个车了。”

“哟,您老人家现在真得道了,这么节约啊!您比我这看门的开的车都不如,我这还弄一本

田呢。”

我现在所有的下级的车都比我的车好。我再说员工要节约,他就听进去了。你先得做到,你先得做到他才能做到。吃饭的时候,这些老客户都知道我过去,坐奔驰、坐奥迪,现在改成一个捷达了。司机之间互相有交流,“你们这老板怎么回事,怎么天天都限号,怎么每天都

坐这捷达?”

“不是,我们老板根本就不坐奔驰了,我们老板这个捷达不能用的时候才用奔驰。”

只要这个捷达车能用,咱就不坐奔驰,坐了有一年多。老和尚提倡简单生活之后,自己就做得很欢喜。和全国各地很多学佛的同修,我们在国内情他们吃饭,在北京请他们吃饭,他们

有时候送我们上车,还给我找车呢。

“胡总,哪个是您的车啊?您先走。”

我说,“车就在这呢。”

“您就坐这车?哎哟!”

他对你这种表法,对你这种认可,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有条件,可以坐好车,不坐。你这样做是为谁?表法,是为了众生。咱们学佛的人,有钱的人,可以坐好的,而放弃这种优厚的生活,本着对社会、对地球的责任,约束自己,勤俭、节约。

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接受。有些新的客户,他不接触佛法。他要跟你做买卖,他一看你坐这捷达车,他不知道你学佛,以为你没钱。你这公司,这老板,你们能做生意吗?你们老板坐这车,十万块钱不到。我们把合同给你,你们是不是骗子?你们还得包装包装,该开奔驰开奔驰,该怎么着怎么着,你还有个商务性。不能千遍一律,动不动到哪去都坐这个车。老客户、老领导他了解你的行,你是表法,你是让他对学佛的人有个正确的态度。觉得学佛的人节约、勤俭、知足,这么有爱心。吃,吃素的,坐车,坐这么简单的,1.8排量。那是为什么,是给众生做好样子,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为了度自己度别人。坐这个1.8的捷

达车,心里头没有自己。

办公室说了,“胡总,你有个问题。你也太执着了。”你看,他还敢跟我说这个。

“您不能跟什么客户都这样。最近接触的几个央企大老板,铁路的、证劵的,他们现在都在搞房地产,中央企业。不认识胡小林,不知道你们是干什么的。认识完以后,要请人吃饭应酬,要见面。您再坐1.8T去,那对客人就不尊重了。”办公室说。

“这是家庭用车,您毕竟是搞商务。你这样下去,人家会对咱们公司产生怀疑,没有信心。”因为今天众生他这个水平,是社会习气,这是个风气。做买卖的老板,坐奔驰、宝马,有钱,有钱,对方就升起信心,跟这家合作,有实力。这时你再坐1.8T,捷达,不到十万的车,

你就是在为自己坐,你不恒顺众生。

司机回来跟我说,“胡总,您得换个车了。他们特别强调这个面子。觉得,你们公司到底是不是一个皮包公司啊,真有实力吗?怎么老板,第一把手,坐这个车?这太次了!”你想,不到十万块钱的车,而且是开七、八年的了。

马上自己意识到,这个时候还是要恒顺众生。坐什么车不为自己,好车不为自己,坏车不为自己。一心一意为社会、为大众,让别人生欢喜心,从我们身上跟佛法结个缘。那怎么办呢,我们过去是一刀切,动不动就“别管怎么着,就是捷达,爱谁是谁。”这就是执着。印光大师说,学佛人不能定执一法,要随缘。今天这个老客户,我为了度你,为了教育你,为了给你做好榜样,为了倡导节俭的生活,我坐捷达。今天是新客户,我跟你接触了,从此以后我们就变成朋友,变成客户关系,有可能我就要把佛法介绍给你,我们就彼此认识了。认识了我,我就希望把我学到的东西告诉你。那我怎么有利于把这些东西传给你呢?我要让你对我生起好感,我要让你觉得在跟一个成功人士打交道,而不是跟一个破破烂烂的公司,下三滥的公司,不成功的人士。什么叫成功?现在众生认为有钱就是成功,坐奔驰是成功,坐宝马是成功。你要是认为这是成功,你不是希望跟成功人士打交道吗?那我就让你觉得你是在跟成功人士打交道。这是道具啊!那就换,第一幕换完了再换第二幕。换上奔驰,放下捷达。原来一坐上奔驰就紧张,我觉得这3.0的排量,车一开起来我的心就揪着,“轰隆、轰隆、轰隆……”。这得排多少二氧化碳,这得排多少氮氧化物,这得对空气多大的负担?就操心啊!如果每个人都像我这样坐3.0的奔驰,那这个地球不堪重负啊!所以心情就不好,就恨这个奔驰,就恨这种高排量的车。这就是老和尚跟我们说的,要从心里头放下跟一切人事再大的困难,0排量是一个事,你不能跟它对立。为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住生心”。无住,一切法无住。无住就是实相,就是真如。你把这个奔驰当真了,引起了烦恼,你跟这个奔驰对立了。佛法大无不包,细无不举。这个奔驰车就是佛法,称性的,真如变现的,你怎么能跟它对立呢?你要跟它对立了,你还能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吗?正是因为不跟捷达对立,不执著于非要坐捷达,正是不执著于非要坐奔驰,与我无关。游戏神通,游戏人生。因为看透了嘛,假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度化众生,都是为了续佛慧命,除此之外没有自己的目的。这就是功德,这就叫做如理如法。有了这种信念,坐奔驰的时候就好好坐,随这个缘。今天要见个新客户,坐奔驰,奔驰刷得干干净净,坐在里面像个老板的样子。把中式服装脱掉,穿上西装、衬衫,打上领带,和光同尘。因为你觉得这样舒服,你要是觉得

舒服,我就这样。

最近一限号以后,公司的车就不够用,就摇号,每个月摇号,北京放两万台车。要买车子,不是你有钱就能买车,必须有号才能买。公司就摇到两个号,摇到后,就说,“胡总,这个捷达车太旧了,是2003年的,开了七、八年了。在办公室跑得挺厉害,给胡总再买辆车。”

买什么车?这又是个考验,不能有自己的意见。

“你们办公室先拿个意见,你们觉得我买个什么车合适。”

“胡总,”办公室主任说,“您知道这个号我们摇到了,这个号值多少钱吗?”稀有,摇到号不容易,这一个号就八万。“您买个车还不到十万,您车子的钱还不如这个号钱。”

这个时候我把主动权交给了办公室,自己不做主了。“你们觉得什么车好,你们就提建议,

最后我们一块商量。”办公室主任说,“胡总,您现在的变化真大!您每次说话都特别留有余地。总是把我们放在第一位,让我们去做主。到您该做主的时候,您从来不说‘就这么定了’、‘就这么着吧’、‘行了,我知道了。’”原来不都是这口气吗。“明白了,不说了,这事情就这么定了”。再说,“怎么着啊,你是老板我是老板?”就这个了。

现在是,“你们定,你们拿出个意见,完了咱们再商量”。提出我的意见时总加一句,“我的意见可不一定对,我还没考虑成熟。你们在第一线,你们比我了解情况,你们的意见对我很重要。这个事对和不对,做得好还是不好,关键在于你们。”他就有积极性了,他就有当家作主的感觉了。老板把这件事交给我了,那就给你积极推荐很多很多你意想不到的信息和

选择。

我们要让这些工作人员,要让我们的下级进入角色,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有积极性。他们的意见出来了,他们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办法。这个时候,我们才能借着他们提出的这些办法和想法来纠正他们,来审视他们,来寻找机会,在这些突破点上把佛陀的教育,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告诉给他们。老是你一人在这嘚啵嘚啵嘚啵嘚啵说。你是领导,你不让下级说,人家听进去了吗?人家感兴趣吗?是人家的兴奋点吗?

现在我倒过来了,我不说,你们说。这个事该怎么办,他们肯定就有他们的意见。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像老和尚说的,提高警觉。为什么?机会来了!这是你们的想法,这是你们感兴趣的做法,这是你们认为对的意见。我就根据你们这些事情,我们来说怎么看。错,错在哪。对,对在哪。同时,在自己心里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全是虚妄,一点都不能动真,不动气。他反驳你也罢,他坚持也罢,他脸红脖子粗也罢,你不能跟着他走。因为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求一我之实体实性了不可得,既无有我,何有因境因人而生烦恼之事”。“虚明洞彻”,“洞彻”就是明明白白,对道理通达明了。虚明,“虚“是什么意思?一点杂念没有,一点我的意见都没有,邪见都没有。“虚”,就是心是清净的。“明”,是对道理明白,不是一个顽冥,不像一个石头一样,死木疙瘩一个,死石头一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没有自己,没有对立,满心慈悲,满心平等。这样跟

下级在一起交流,无往而不利。

这是我今年一年最大的体会。让别人说话,把别人的意见当意见听,让别人发表意见,取得的效果特别的圆融。为什么呢,因为他把他的意见拿出来以后,你根据他的意见,首先他就得到了尊重。他的意见真对了,我们就真照着做。不是胡小林的意见都对,不一定的。布置工作的时候,我的初步意见、不成熟的意见、没有考虑好的意见,我一般都加这话,怎么怎么着,你们论证一下,然后拿出你们最终的意见,我们再来讨论。有些时候,你给了这种权利,让他当主人翁,把他摆在你之上。他进入角色之后,他提出的意见特别的好,特别的负责任。让你有些时候意想不到,很欢喜。同时,他们的意见当中,有些残缺,有些不如理如法,不符合《弟子规》,不符合佛陀教育的地方,你跟他说,因为那是他的,他就很在意。我没有在听一个说教,我不是像北京的烤鸭填鸭,你填什么我就做什么,这就是一种互动。而这种互动,是在员工有主动性、积极性的前提下,我们这有佛菩萨智慧的前提下,这样一

种互动,效果特别殊胜。

我上次跟大家说,员工辞职了,爸爸的腿摔折了,这个时候爱心基金还给不给?按道理说他不是公司的员工了,公司还给爱心基金吗?可以不给了。那这孩子为什么辞职?我们是不允许辞职,在旺季,冬天修炉子很紧张,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孩子的爸爸腿摔折了,他要回家尽孝,就这么一个男孩。两个部门,用人的部门——售后服务部,跟人事部门,提出不同的意见。售后服务部认为,他爸爸腿摔折了,治疗费用花七千,我们打个折,给三千五。你看这个,应该给七千要给三千五。人事部说,不能长养此风,都这么着,家里有事就辞职,那得扣三个月的工资。有保证金的,旺季不允许辞职,合同当中都写清楚了,辞职要扣这三个月。这第三方就是我。一个是用人单位,一个是管人单位,再一个就是我,老板,我们讨

论这个钱该不该给。

要搁过去,“我学《弟子规》了,爱心基金得给!不能听你的,怎么能打折?公司的规章制度也不能执行啊!那不是“管卡压”吗,扣三个月?都给人家!”

那人事部说,“胡总你要这样,以后没法管了。那咱们这公司旺季的时候不允许请假,不是形同虚设了吗?别的员工说,他怎么可以请假,为什么我不能请假?”

你要说简单、粗暴的管理,那就是我的意思。七千块钱照给,三个月工资不扣,允许他回家,孝养他父亲,恒顺众生。这样解决圆满吗? 不圆满。“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你不是靠你董事长这个势力压服他们吗?

我们坐在一起,心平气和。为什么能做到心平气和?真的心里就在嘀咕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人事部经理比较厉害,她是制度的执行者。她提出的意见,有些时候真让我学佛的人不太能接受。而售后服务部经理也拿不出一个好意见,打折给一半,这怎么说呢?爱心基金的发放条例当中没有说打折这个事。因为我冷静。咱们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能当真啊!你越不当真,你越平静,你就越能在机会中把握自己。

我说,“这孩子为什么请假,他是因为找到女朋友了?还是有另外一家公司,给钱给的高,跳槽了?他为什么回家?他回家干什么去?”这是我的第一个问题,你们二位说说。

“因为他爸腿摔折了。”

我说,“那他回家干什么去?”

“照顾他父亲。”

“印光老和尚说,‘代人之劳,成人之美’。他孝养父亲,不得不辞职。家里就这么一个男孩,咱们大家都知道这个事,你们考虑过这个因素吗?”

“哟,没考虑。”

“那你作为人事部经理,不这么考虑对吗?是不是考虑的偏颇,不全面?”

“是的。”

“他回去尽孝!那孩子回去不是为自己,他在北京他多舒服,一个月挣三、四千块钱,旺季,加基本工资加提成加劳保,那他是有吃有喝,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他上网、看电视、逛大街…… 他自在极了。他回到一个河北的农村,守着一个病爸爸,瘸子,腿摔折了。他何尝不想留在北京呢?我们公司提倡孝道,当孩子今天要行孝的时候,我们怎么办?罚他!我们怎么做?

爱心基金不仅不帮他,还扣他一半!咱们今天不急于做出决定。”

要搁过去,“就这么定了!”“走吧,就照我说办!”这不就是老板习气吗,这不就是傲慢。我说,“我考虑再三,这个孩子不是因为自己回家,不是因为自己辞职。关键在存心,他存的是一颗什么心,我们看到了没有?”我说,“我们下个礼拜一再讨论这个问题,今天不说了。”因为孩子已经辞职了。下面是到底扣他工资,还是给他爱心基金给多少钱。

下礼拜一再来的时候,这两位经理都自己主动承认错误,“胡总,您说得对。我们想了想,这个孩子确确实实是平常工作表现得非常好,这次回家确确实实是不得已。他没有姐姐,也没有哥哥,就他一个人。他不回家,他爸爸就没人照顾。他爸爸男的,他妈妈岁数也大,走不了。他不驾着谁架着?上个厕所,下个床。所以我们拿出个意见来,爱心基金起码应该给七千,把他爸爸这次治疗的费用全付上。因为家里确确实实困难,同时这三个月的工资不应

该扣人家的。”

那我说,“其他员工如果有意见,说‘他怎么可以这样,我怎么就不能这样?’我们怎么解

释?”

“那我们就这么说,因为他孝敬父母。如果你们家里也同样发生这种情况,因为孝养父母要

辞职,我们一律开绿灯。”

我说,“这就对了,成人之美!这是美事啊!不是成人之恶。”我们现在学了佛之后,光想成人之什么呢?恶我们也成就。只要是别人的意见我们都顺着,这是不对的。佛是非常讲原

则的,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我说,“这个孩子,今天你们有这样一个决定,我非常高兴。而且,传我的话下去,就说董事长说的这句话。他回去以后还是公司的员工,想回来公司的大门永远是开着。爸爸好了,愿意回来就回来。同时,不要老想着这七千元钱,需要多少跟公司说多少。公司成立爱心基

金,就是因为有这个需要。”

《弟子规》上说,“凡是人,皆须爱”,没有说辞职的员工就不爱。爱心基金没有说,辞个职就给你打个五折,不辞职就给你百分之百。没有这样,没条件,不夹杂。

这孩子回去以后,妈妈拿着钱就跟这孩子说,“是不是公司寄错了?你都辞职了,还把钱寄来了,是不是寄错了?咱们不应该要这钱。”这孩子当时也不知道公司的决定,打来电话就询问这件事情。询问了这件事情以后,公司说,“是给你的。没错,你拿着吧!”而且告诉他,“胡总说,你什么时候回来都可以,有困难一定得跟我们说,不要让爸爸妈妈着急。只要是钱能办的事情,咱们公司都能办。我们不可能回去照顾你的父母,这是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但是,我们能帮忙的,在钱上,你千万不要不说。”所有的员工都看着,我们怎么处理这件事情的。我们不执行制度罚他是为什么?我们为什么还给他爱心基金?这就是机会教

育。

所以出了这个事情以后,见义勇为,当仁不让。我就召开了售后服务部这个会,我们每个星期二下午培训,我们的题目叫“大家一起学佛法”。我们有录像也有录音,就是我面对员工,我们售后服务部公司八十多人。原来是星期二必须来听课,要求。因为什么呢,上班时间!我开了工资,你们来听课。今年改了,发通知、发海报:星期二下午五点,胡小林董事长来我们公司,跟大家一起学习佛法,有愿意来的人提前报名。不做硬性规定。人家不愿意来听,

干嘛要让人家来听?你不是让人家生烦恼吗,你不是让人家跟佛菩萨对立吗。你们愿意来就

来,所以效果特别好。

最后那个售后服务部经理说,“胡总,不行啊!能不能让三年以上的老员工首先保证?他们觉得很委屈,我们跟公司三年了,这么好的机会,怎么老被刚来的员工占了。”因为会议室只能放四十人。他们都想来听,而且有些人还想把爸爸妈妈带来听,不够地方。原来什么样?原来硬性规定的时候,来这打瞌睡的,发短信的,里倒外斜的,在桌上乱画的,互相之间挤眉弄眼的…… 不做硬性规定,你爱来就来,不爱来就不来,想听就听。为什么呢?他来,随你的缘。不是胡小林的意思,没我的意思。“求一我执实体实性了不可得,既无有我,何有因境因人,而生烦恼之事”。既然连胡小林都没有,哪会因大家学佛法、开会、讨论问题而生烦恼呢?没有。怎么都好!来一个我讲一个,来两个我讲两个,老员工来我给老员工讲,

员工不来,员工的家长来,我给家长讲。

经理跟我说,“胡总,你知道为什么他们来吗?回去以后,回宿舍就说,‘真傻,你今天不去听!哎哟,胡总讲的那个好啊!那个漂亮啊,真是过瘾啊!’‘真的?!真可惜,下次我也得去!’”最后指标就不够了。没那么多地方!架个摄像机,一共就这么个小会议室,四十多人。这就是佛法的伟大,恒顺众生,随缘。随缘你心清净,才能讲得好。这一帮员工到场都是不愿意来的,都被要求来的,是不来就要扣奖金的扣工资的,你说他抱着这种对立的情绪,这个磁场能对的了吗?他来了以后肯定懈怠,肯定不认真,肯定精神不集中。那你就会生气。你抱着一种生气的心态,底下有生气地听者,上面一个生气的讲者,这样一种对立的讲课与听课的关系,他能接受吗?他不就老看表吗?

后来我五点钟讲到八点钟要散课,我们那些同事们都不愿意,“胡总,你再讲会吧!这下子,你又得下个礼拜二才能再来。”欢心踊跃,就生怕到时间……厕所都不敢上。我们有个女同事怀孕,怀孕她到时候得上厕所。她想听,不想去上厕所,生怕漏掉。最后跟胡总说,“胡总,我怀孕了。能不能一个小时停一下,我就五分钟就回来。我不希望落掉您讲的这些内容。”而且我们录音,她第一个要求,“你给我们拷贝一份,回去给我妈妈听听,讲的多好啊!”我每次开会,大家一起学佛法,不是我在那嘚啵嘚啵嘚啵说,像今天似的我在这说。大家提问题,每个人什么问题都可以提。一次提十几个问题,我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答。大家的积极性就来了,这是我的问题,说“学传统文化的人,表面上看都让人觉得挺傻的,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这是一个问题,我记得,我们的盘都录下来,我们准备整理一下就流通起来。这真是在单位里头,跟员工在一起面对面讲佛法,那你回避不了,这是真刀真枪,这不是在摄影棚。大家这些社会上的问题全暴露出来,你根本没有躲得地方。

还有问,“真有西方极乐世界吗?还是迷信,还是一种理想,还是一种**?”你看这个问题,胡小林,这不是成就你的吗?你学了半天净土宗,你能把这个问题跟大家讲清楚吗?再说,这个问题讲清楚谈何容易!这个孩子今天提出这个问题,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不是我要给你们讲阿弥陀佛。我原来在公司是什么意思啊?我想给你们讲阿弥陀佛,你们就得听阿弥陀佛;我想给你们讲西方极乐世界,你们就得听西方极乐世界。这个阿弥陀佛,这个西方极乐世界,不是众生所需要的,是你胡小林需要的,这叫攀缘。师父讲,随缘是功德,攀缘是

恶因。现在都是你们提问题。

还有提得问题更刁钻的,这不是刁钻了,是不好回答。说,“您老让我们孝亲尊师,但是我们都是外地的家庭,我们来到这给你在公司工作,我们怎么能孝亲尊师?要是按照您的说法,我们都应该回去了,就不应该来北京工作,离开爸爸妈妈。”

还有提的,“释迦牟尼佛孝敬吗?释迦牟尼佛敦伦尽分吗?他放着老婆孩子不管,放着他爸爸净饭王不管……”咱们给他讲了,讲完了人家会提问题,提问题会挑战你啊!“那释迦牟尼佛是不孝的榜样啊!”真有这么说的,“他不敦伦尽分,他没有按照印光老和尚说的,印光老和尚不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就是这么提的。

这些问题都不好回答,我刚开始拿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冒汗啊,我生气,真着急。你怎么能这么说呢,这些孩子?这些问题,咱们一次一次地回答,一次讲不清楚咱们讲第二次,二次讲不清楚咱们讲三次。我不明白就回去看书、查资料、琢磨、想,把这些问题存在心上。众

生有感,我们就应该有应。

那今天,你胡小林说让大家一起学佛法,你让大家提问题?你没那金刚钻不要揽这瓷器活。你有这本事吗,把大家的这些问题都回答出来?非常圆满!通过我们的解答,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讨论,最后没有一个人不对释迦牟尼佛竖大拇指。很多人听着听着掉眼泪,说佛对我们的恩情重于父母百千万亿倍,这不是闹着玩的。他对我们那种度化,那种用心良苦,那种智慧,那种善巧,根本就不是我们能想象的。你们平常不问这些问题,我到哪能去跟你们说这些事?你们今天问这些问题,是你们问的,不是我主动要讲的。那好!你知道吗,各位同修,这是他们员工提的问题,他就会用平等心。这是他们提得问题,不是老板要给我们讲。这是我们隔壁屋的宿舍的小张讲的提的问题,这是小李提的问题,这是呼叫中心的小王提的问题,他这种平等心。而且在提问题中,还笑呢,“哈哈哈”就笑。这要是我过去,非得吹胡子瞪眼睛,“不行!这是什么地方,你们就笑?你们知道在干嘛这?一点都不严肃,一点都不庄严!”那你这严肃庄严是你胡小林的意思,不是大家的意思。今天大家这么多年不受教育,传统教育丢了二百年了。他们今天能坐在这主动愿意听你讲佛法,阿弥陀佛吧!这已经相当不容易了。赞叹、感恩还来不及呢,成就你!

你抱着这种感恩的心,抱着自己这种愧对众生、愧对员工的心。印光大师说,终日要抱着惭愧对人,对不起人家。你当老板,你学了佛了,你受了佛法的实际利益了,你的身体健康了,事业发达了。几个人能亲近老和尚,你胡小林想来就在老和尚身边。受了老和尚恩泽这么多年,你把这种恩泽传下去了吗?带圣人行善你做到了吗?没有!一想到此,就举得自己惭愧,就一定要把这些好东西给大家讲清楚。讲不清楚没别的,自己没本事,自己修学功夫不够。抱着一种惭愧、感恩、激励的心给大家讲,左右逢源,头头是道,真有三宝加持。很多同修录了音以后就说,“胡总您讲的真好!” 其实真像老和尚说的,有些时候不知道怎么就想到这了,怎么就那么圆融说出这些问题。我说完后下来,第二天,释迦牟尼佛不孝敬这个问题,你是怎么回答来着?都忘了。然后再听一遍自己的录音,是这么说的。所以,恒顺众生,随缘念佛消业障。没有自己,跟一切人事物都不对立,得大自在,这是窍门。

我们回过头来,再想到老和尚2008年跟我说的,从心理上放弃跟一切人事物的对立,当时

(摇头)。说者有心,听者无意。三年之后,再回过头来看老和尚的话,再琢磨老和尚的意思,那种感恩,那种感佩,那种佩服,那种敬仰,是油然而生,常常不能自已。所以我们说,学佛学什么,就要对治自己的习气,就是要时时刻刻提高自己的警觉。我,一个念佛的人,一个学佛的人,怎么能这样做?这样做怎么可以?这样做生死有份,六道不能出。这样做,西方就根本没有指望。这是咱们讲大事,讲的是出世间。世间呢?生活在对立、冲突当中,

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左右碰壁。

今天我向大家汇报,公司办的“大家一起学佛法”这个讲座,很多我这些老板朋友们都希望拿到这个盘,这个最真实。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你跟员工一起学,这是员工提问题,你面对员工。这比论坛真实,论坛是大家坐在底下,这种敬仰的心、佩服的心、凑热闹的心,什么心都有。One-way ticket单程车票,只有你讲,大家在底下听。

恒顺众生。公司员工培训,过去我们都是星期五。不错了,下午半天上班时间放老和尚的盘。有打瞌睡的,有接电话的,有发短信的,有里倒外斜的…… 我胡小林一去,咵的一下坐起来了,胡总来了。员工培训我站在后面,所有员工都笔杆朝直,我这出去上个厕所,再一回来一看,都怎么坐的都有,歪的、斜的、趴着的。他不愿意听,那不是他想听,是你公司组

织的安排的。

我们今天改变一种方法,我顺着你们,你们提问题,谁想参加谁参加。而且我每次讲课的时间,原来不行,原来都是我方便,我星期六下午没事,我去给你们讲座谈。员工是因为挣你的工资,你是老板,那谁心里不骂你。大周末的,星期六,你把我们招来在这学习。或者周五了,谁不想早点回家度周末?现在时间都是你们定,你们觉得星期几合适就合适。你们说

上午。

“胡总,上午合适吗?上午不是您念经的时间吗?”

我说,“不念经。你们觉得上午,那我就下午念经。”

“这些员工修炉子很晚,他们有时候六点多钟才回来,七点钟吃晚饭,大概得七点半到八点

才能讲,会不会太晚?”

“不晚。你们觉得八点钟合适,咱就八点钟讲;你们觉得星期几合适,咱们就星期几讲;你

们谁想来听,你们就谁来听。”

不怕没庙,就怕没道。你真有那功夫,你真能把佛法这么好的东西,至善圆满的dafa讲清楚、讲好,真能解决他们的苦恼和问题,你还怕吗?他看病怎么不嫌远,夜里挂号,怎么都去啊?能治病,能去掉痛苦。你要真有大夫的本事,你真是专家门诊,你还怕员工不听你的吗?这么点自信心都没有,行吗?这种自信心没建立起来,没别的,自己没学好,自己没学活。我们有这种信心,我们对佛法有信心。我们知道方法,知道让别人高兴的方法,知道让别人舒服的方法,知道让别人生欢喜心的方法,我们再面对众生,无往而不利。

原来紧张。生怕大家对佛菩萨不恭敬,生怕大家不背《弟子规》,生怕大家还搞贪嗔痴慢,生怕大家…… 有些时候出去应酬,生怕大家吃饭的时候谤佛谤法,因为我,因为不吃肉不喝酒。而且说实话,做买卖的人出去,这是我的一个体会,也是今年的体会,特别的潇洒。潇洒在哪里呢?老和尚跟我说,他在讲经的时候这么说,“我们有什么顾虑呢?我们跟别人

相处,与社会大众相处,与家人相处,我们就是抱着一颗利益别人的心。”有一天我听老和尚讲到这。就是啊,我来到这,我见到你,就是来利益你的,就是来帮你的!而这个帮的过程中没有自己。你怕,何怕之有?你怕的是什么?你怕,你患得患失,考虑这考虑那,就是因为你有自己你才怕!我原来去见这个客户,特别是新客户,要争取订单的时候,就是害怕。

怕什么啊?

现在心清净了,慢慢琢磨,你不就是怕人家不给你合同吗?你不就是怕你自己没挣到钱吗?你不就是怕人家把这个订单给其他竞争对手吗?你这种怕,你这种忧虑、挂碍,不就是因为你有自己吗?现在我到这来,我就是来利益你的,我不是来卖炉子的。炉子是个缘,随缘,妙用。妙用就是就是没有自己,我就是通过炉子这个缘我来认识你,我给你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我把佛菩萨的精神,把佛菩萨的教育,通过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教给你。你看我这坐的这车子,你看我吃的这个饭,你看我送你的盘,你看我们在一起讨论的这些问题。我觉得老和尚这句话我特别得受用。你怕什么呢?你跟员工在一起你怕什么?我就是要给你当奴隶,我就是你的服务员,我就是来伺候您的,我就是来利益您的。有了我,您方便。你跟家人跟爸爸、跟妈妈、跟兄弟、跟姐妹、跟朋友、跟邻居,你就抱着这种心态去做事情,怕什

么。

印光老和尚说,“终日内心一团和气”。没什么挂碍。为什么?其理论基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假的!心知肚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做起来利益别人,不舍慈悲。兴无缘慈,运同体悲,不就这个吗。我就是要来吃亏的,我就是来为你服务的,我今天就是来听你骂的,我今天就是来让你对我态度不好的。大不了就这些事情吗,吃亏是福,逆来顺受。修行!你对我好,我感恩,我有福,过去生中修的福,今天碰到你这样一个好朋友来支持我。我要把你给我的支持,给我的这些合同,挣的这些钱,我来印《弟子规》,我来印老和尚的光盘,我来流通。你是我的恩人,我这流通出去的这些法宝,每一分钱中有您的一份。您借着我这个手,我这个机构,修了大福。您帮了我,最后我以恩德来报您,让您的家庭康泰,吉祥如意。

您说您今天对我不好,对我很冷漠,对我不合作,有啊!“来晚了,我们早就定这事了,下次再说吧。”“不用见面了,电话说清楚就行了。”有,原来首先不敢给打这种逆着的电话,就是不准备买我合同,这些电话不敢打。为什么?就怕人家说出来“不”。头疼,面对这个电话,就不敢、紧张,怕听到不好听的消息,怕跟不愿意买我们炉子的人见面。咱们今天谈学佛的体会,这是我真实的体会。愿意干顺风的事,这人是我们老客户,对我们非常好,对我学佛也很赞叹,这种人愿意见、愿意吃饭、愿意在一起。乐融融,动不动就想着他。对那些不买我们炉子的,说我们价钱贵的,或者买了别人炉子的,他有他的朋友,他有他的关系,呛了我们的行,不愿打,不愿意接触。今年我就说,为什么不愿意接触,有什么,什么东西在障碍你跟别人接触?有自己!心净则国土净,有自己就不清净。怎么能去的了西方?你怎么是念佛的人,念佛的人哪会这么胆小呢?哪会这么脆弱呢?哪会这么敏感呢?一想到这,

这个电话,打的就是修行。

打完了,“书记,您好,我是小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