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兴隆塔藏佛舍利略析(杨维中)

合集下载

山东汶上圣物《探索发现》

山东汶上圣物《探索发现》

山东省汶上县的宝相寺佛牙舍利很多人知道法门寺有佛骨真身舍利,却不知佛骨舍利并不止这一枚。

近日央视十套播出了山东汶上县太子灵踪塔地宫发现佛牙舍利的经过故事,其中讲述宋代官员沈括第一次见到佛牙的情景尤为神奇:佛牙上突然化生出成百的舍利子迸出,或穿过手掌,而手掌丝毫无损;或蹦到床上砰然作响,穿床掉落地上。

沈括将之记录於《梦溪笔谈》。

找到原文如下:熙宁中,予察访过咸平,是时刘定子先知县事,同过一佛寺。

子先谓余曰:“此有一佛牙,甚异。

”余乃斋洁取视之。

其牙忽生舍利,如人身之汗,疯然涌也,莫知其数,或飞空中,或堕地。

人以手承之,即透过;著床榻,摘然有声,復透下。

光明莹彻,烂然满目。

余到京师,盛传于公卿间。

后有人迎至京师,执政官取入东府,以次流布士大夫之家。

神异之迹,不可悉数。

有诏留大相国寺,创造木浮图以藏之。

今相国寺西塔是也。

片中解说到(大意):沈括是以为学者、科学家,《梦溪笔谈》记录的几百件各种各样的事情,都是严谨翔实的,没有理由不相信这件事。

央视通常对这类神异事件都是否定态度,或归于迷信,或归于讹误,此次正面解说佛牙神迹,前所未有。

山东汶上佛牙舍利神迹山东汶上的佛牙,是有非常确切年份历史文献记载的佛牙。

以前由皇室供奉,后来在开封销声匿迹。

千年后我们终于在汶上的太子灵踪塔中,又得见了他的真容。

同时出土的还有数百颗佛陀真身舍利。

一次出土佛舍利数量之多世所罕见。

政和二年3月15入塔。

1994年3月15发掘出土,巧合还是因缘每年3月15日,天空必定显现日晕佛光,从没有空过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节目《山东汶上圣物》山东省汶上县的宝相寺内有一座佛塔。

这座没有准确名字的佛塔,因塔顶有金黄色琉璃瓦覆盖,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会发出闪闪金光,所以被当地群众叫做黄金塔。

这座被山东省定为省级重点文物的佛塔,虽有明、清两次修缮的记载,但却查不到建造时间,也查不到塔名。

但就是在1994年对佛塔进行修缮时,考古人员无意间发现了一座瘗藏佛教文物的地宫。

山东兖州兴隆塔碑刻录文及研究

山东兖州兴隆塔碑刻录文及研究
滋 阳县 县丞 黄景 升
德 州人
浙 江人
文林 郎城武 县知 县姚 师 喾 湖 广蕲 水人 文林 郎 曹县 知县 李先後 四川 南部人 J 文林 郎定 陶县知 县杨 绿绶 直 隶长垣 人 J
滋 阳县 典 史 田芝
富平人 j
滋 阳县 昌平 驿驿丞 王 增 爵 北 直人 J Hale Waihona Puke 滋 阳县 新嘉 驿驿丞 王 弘
5 三 层 正 西 , 7 c 宽 5 c 横 额 有 加 框 . 长 0 m, 2 m, 的“ 清 ” 大 二字 , 文 : 录
重 建兖郡 兴 隆寺 宝塔题 名 j
总会 首 李 育春 尚兴业 胡应 纶 J 孙
募 缘



李天植
路 昆碧
文 林 郎费县知 县 曹 日亮 北直景 州人
宽 , 录文 。 再
奉 直 大夫原任 济 宁州知 州 姚永 煦 j I 奉直 大夫 东平 州知 州邓其 琰 辽 东人 J 奉 直 大夫 沂州知 州马云会 奉天人
文林 郎滋 阳县 知 县加 二 级 王 纶部 江 南江 宁
1 三层 正南 , 东 面( ) . 靠 右 碑刻 , 7 . c 宽 长 9 5 m、
兖 州府 原任 经历殷 之 乾 僧 纲 司僧纲 了想J
道 纪 司道 纪 孟云 龙J
绍 兴人 J
扬 州人 J
文林 郎嘉祥 县知 县 曹景濂 辽 东人 J
文林 郎钜野 县知 县丘 克承 浙 江郑县 人
文林 郎郓城 县知 县施 其礼 奉 天人 文 林 郎汶上 县知县 白文璜 奉 天人
大 清康 熙三 十一年 九 月 吉 日立 石
文 林 郎 东阿县知县 王 ( ) 奉 天人 J 贡? 良 文 林 郎平 阴县知县 陈 良玉 奉 天人 J

《文物》杂志2009年第11期---兖州兴隆塔北宋地宫发掘简报_肖贵田

《文物》杂志2009年第11期---兖州兴隆塔北宋地宫发掘简报_肖贵田

兖州兴隆塔北宋地宫发掘简报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兖州市博物馆图一兖州兴隆塔位置示意图一概况兴隆塔位于山东省兖州市城区的东北部,现在兖州市博物馆大院内(图一)。

塔为八边形,13层,高54、现底面边长约6、对边长约15米。

下7层形体巨大,上6层形体遽然缩小,形成塔上塔(图二)。

1985年,兖州市政府对兴隆塔进行了维修和加固,现护基为当时所建。

护基亦为八边形,边长约10、对边间距约25、高出周围地面约0.6米。

根据文献及塔内保存的刻石并结合此次发掘资料可知,此塔与地宫始建于北宋,十三级塔身在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倒塌殆尽,至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在原塔基上完成了重建,此次清理发掘的塔基和地宫皆为北宋遗存[1]。

由于地宫遭盗扰,2008年8月,山东省文物局、兖州市文物局组织专业人员对地宫进行了勘察。

为了清理和维修地宫,在山东省文物局组织下,由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济宁市文化局、兖州市博物馆等单位联合组成考古队,于2008年8~9月对兴隆塔地宫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85平方米,并在塔的东、西两侧空地上进行了钻探,钻探面积约700平方米。

发掘区域选定在兴隆塔北侧,沿塔基北边布置探方,在距地表深约1.5米处发现地宫的北甬道入口和地面,又于发掘区南部发现另一八边形建筑基址。

为保存遗迹,仅在发掘区的西北部另布置3.7×2.3米的小探沟继续向下发掘至生土层。

发掘区文化层可分为11个大的层位(编号①~ 1),出土了大量砖瓦残块及陶、瓷残片。

在兴隆塔(编号1号塔)及其周围共清理了10处遗迹,包括1座地宫、1座八边形建筑基址(编号2号建筑基址)和8个灰坑(编号H1~H8)(图三)。

二1号塔(兴隆塔)这次发掘只清理了兴隆塔北侧地宫的入口地面、北甬道和宫室。

塔南侧暂未清理,情况不明。

现将清理情况介绍如下。

1.塔基从现有地面测量,塔基八边形,基本为正方向。

从北边开始,各边长由东而西依次为6.08、6.13、6.08、6.06、6.13、6.1、6.06、6.1米,东西对边长15、南北对边长14.65米。

兴隆文化园解说词最新政务

兴隆文化园解说词最新政务

兴隆文化园解说词(兴隆文化园西区东门)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欢迎来到兖州兴隆文化园视察指导。

2008年8月,兖州兴隆塔地宫出土佛教文物和佛顶骨舍利后,为实现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兖州市适时提出优先发展文化旅游业这一朝阳产业,以文化旅游产业为实现城市转型的突破口、促进城市发展的新平台。

依托独特的佛教文化资源,按照“差异化定位、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经营”的模式,兖州正在建设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兴隆文化园,并以兴隆文化园项目为龙头,带动全市服务业全面发展。

2011年,兖州兴隆文化园被确定为全省重点建设项目和文化产业重点园区。

兴隆文化园按照“一园三区”的总体布局规划建设,集礼佛、演艺和禅修于一体。

其中,西区为礼佛祈福区,东区为体验演艺区,南区为禅修休闲区。

三个区以“见、悟、修”为主线,不同的功能定位,使其既相对独立,又浑然一体。

我们的目标是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依托泰安、曲阜,打造中国“儒、释、道”经典文化旅游线路,即泰山问道—曲阜拜孔—兖州礼佛,形成山东省新的黄金旅游圈。

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是兴隆文化园西区。

西区位于老城区兴隆塔片区,主要建筑包括灵光宝殿、静心园、观音园、兴隆寺等。

区内核心建筑是灵光宝殿。

灵光宝殿高118米,底座按照佛教坛城理念,上部金瓶以兖州兴隆塔地宫发现的、迄今为止国内唯一出土的舍利金瓶为蓝本,主要功能是安奉佛顶骨真身舍利,供广大游客瞻仰祈福。

建成后,将成为与台湾中台禅寺、陕西法门寺等著名佛教建筑遥相呼应,集传统与现代于一体的当代标志性佛教建筑。

白天,呈现在游客面前的灵光宝殿,是宝相庄严、佛光生辉的恢宏建筑;夜晚的灵光宝殿,将以艺术的手法为游客呈现一场独特的视觉盛宴,由参建悉尼歌剧院的灯光设计团队精心打造。

兴隆寺位于西区北端,为宋代建筑风格的寺院,采用合院式布局,各单体建筑以回廊连接,传统寺院功能齐全,并适当融入现代元素。

院落北高南低,整体呈现出气势稳重、厚实的太师椅造型。

荣新江朱丽双:敦煌文书与和田玉

荣新江朱丽双:敦煌文书与和田玉

荣新江、朱丽双:敦煌文书与和田玉一、从于阗到敦煌的和田玉于阗盛产美玉,玉石或加工成品的玉器一直是于阗对外交往中的主要输出品,于阗与敦煌关系密切,输往敦煌的于阗玉当不在少数,只是我们在现存资料中能看到的直接记录并不多。

然而,敦煌藏经洞文书为世人留下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S.4359敦煌曲子《谒金门·开于阗》:“开于阗,绵绫家家总满。

奉戏(献)生龙及玉碗,将来百姓看。

”唱诵的是公元901年归义军打通前往于阗道路之事。

在敦煌人看来,打开和于阗交往通道的好处,是于阗的绵绫、良马及美玉将源源不断而来。

喀拉喀什河事实的确如此。

当于阗王国的使者前往敦煌或者经过敦煌前往中原王朝朝贡的时候,玉是他们随身携带的最重要的朝贡贸易产品。

P.2958写本保存有若干封于阗语书信草稿,应是公元10世纪下半叶于阗使者前往中原经过敦煌时留下的,其中第6封信(第199-215行)是一位名叫Hva Pa-kyau的“朔方王子”上给于阗朝廷的书状,其中提到,一位于阗使者Hvā? Capastaka(也是于阗王子之一)根据于阗朝廷的指令,用30斤玉从沙州归义军官府那里换取了200匹丝绸(?aca)。

另外在第7封(第216-227行)书信中,朔方王子希望其母后能多给他一些玉石,以便换取更多丝绸。

这里我们看到了丝绸之路上最常见的一种贸易交换,就是用于阗的玉石与敦煌的丝绸做交换,各取所需。

P.5538正面是于阗语文书《天尊四年(970)于阗王尉迟苏罗(Vi?a’?ūra)致沙州大王曹元忠书》。

尉迟苏罗王(967-977年在位)在信中说到于阗王国送给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944-974年执政)的礼物是:一是中等玉石一团,重四十二斤;二是纯玉石一团,重十斤;三是玉石一团,重八斤半;总计玉石三团,六十斤半。

据下引羽686文书,于阗的玉团至少分为“大玉”和“玉”两种,大玉一团至少重80斤,普通的玉一团在20斤以下。

P.5538于阗文文书又为我们提供了“中等玉石”的重量,也就是一团在42斤上下,这正好介于羽686文书所记“大玉”和“玉”的重量之间,可以让我们看出于阗玉石据大小而分为三种的情况。

北朝摩崖刻经探析—以兖州地区四山摩崖为例

北朝摩崖刻经探析—以兖州地区四山摩崖为例

北朝摩崖刻经探析—以兖州地区四山摩崖为例引言:鲁西南地区位于今山东省的西南部,包括菏泽、济宁、枣庄和聊城南部。

兖州,是《禹贡》所描述的古九州之一,其地理范围大致包括鲁西南地区,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在兖州地区形成了独特的佛教刻经,以规模大、气势宏伟而著称于世,被康有为誉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

是目前国际上佛教文化、美术考古、书法艺术史等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

佛教刻经是我国佛教史上极为重要的文化遗存,其价值与意义是多方面的。

一、兖州地区摩崖刻经产生的历史背景1.政治因素北齐时期的佛教刻经活动,从建国之初就开始盛行,开国皇帝高洋在登基时就表示了尊崇佛教的态度。

《释迦方志·教相篇第八》中所记载:“登祚受禅,于僧稠禅师受菩萨戒,断肉禁酒,放鹰除网,又断天下屠,年三月六日,劝民斋戒,公私荤辛除灭之,度人八千。

”又如《续高僧传》卷十《靖嵩传》所录:“属高齐之盛,佛教中兴。

都下大寺略计四千,见住僧尼仅将八万,讲席相距二百有馀,在众常听出过一万。

”因统治者笃信佛教,上行下效,所以上至庙堂,下及地方,王公贵族、豪门乡绅皆攀附帝好,组织了一次又一次刊刻佛经的工程。

最成规模的有两个中心片区:一是邺都近畿,包括今河南安阳、河北邯郸两地;另一则是山东西南部的泰峄山区。

起初这一风气兴盛于国都邺城一带,随着统治势力的扩大及佛教思想的蔓延,而后便转移到了山东地区,刊刻形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2.地理因素兖州地处泰峄山区,华北平原中腰地带,西临太行山西麓、泰山山脉南侧延伸分支,是山东丘陵中最高大的山脉。

西与太行山东麓的邺都遥相呼应。

在空间形象上,由低到高,造成层峦叠嶂、凌空高耸的巍峨之势。

由于天然的地理优势,摩崖刻经的位置选择在野外的山巅或山腰,石质多由片麻岩构成,质地坚硬、抗风化,因此十分适合凿刻摩崖。

北响堂山《唐邕写经碑》载:“缣素有坏,简策非久,金牒难求,皮纸易灭。

菩提·东行,净化心灵的佛文化史诗

菩提·东行,净化心灵的佛文化史诗

027TOURISM WORLD / 净化心灵的佛文化史诗菩提·东行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028/ TOURISM WORLD兖州是古九州之一,素有“九省通衢、齐鲁咽喉”之美誉。

2008年,千年古塔——兖州兴隆塔下一个巨大发现:国家一级文物——鎏金银棺、佛顶骨真身舍利金瓶等重现天日。

此发现,惊动了世人,当地为了将文化遗产完美呈现及保存,复建了“兴隆寺”并打造出了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兴隆文化园”。

大型佛教文化主题演出《菩提东行》依据2008年兴隆塔地宫出土的“安葬舍利纪事碑”记载的内容,以宋代于阗国光正大师迎请佛舍利东入兖州为故事主线,整部剧以7幕音乐剧的形式描述并阐释了真与美、善与恶,诺言与信任,牺牲与奉献,对目标的执着与追求、各民族的团结与融合等主题,闪现了人性光辉,全景还原了北宋时期的历史风貌、风俗民情、地方民乐。

剧中的王子、侍从、商人、小贩、强盗等角色细腻而丰富,具有极强的感官冲击性和净化心灵、回归本心的作用,同时也表现了兖州作为儒文化发祥地的开放、包容和端信的传统精神。

《菩提·东行》以在兖州市成立的国内第一个融合佛教修行的艺术剧团——兖·剧团为核心演员,由来自全国各地的三百余名专业演员出演。

正如《菩提·东行》剧中的法藏大师所言:兖,端也,信也!日复一日地练习静坐、行脚、武术、击鼓等内容的兖·剧团,立足于兖州兴隆文化园,将生活、修行融于表演之中,传递佛陀信仰的感召力和兖文化的底蕴。

除了专业的演出团队,《菩提·东行》在舞美设计上首次采用了室外九度倾斜舞台、双巨幅LED 屏和3D 舞台,营造出更强的震撼感。

高科技声光电形成的视觉冲击。

让游客置身其中身临其境,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大宋,一起跟着大师艰辛跋涉送舍利。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029TOURISM WORLD / 引子:木鱼声起,场灯渐暗,《安葬舍利碑》隐去,一个现代少女向一白髯老僧问佛。

佛牙舍利塔介绍

佛牙舍利塔介绍

佛牙舍利塔介绍
佛牙舍利塔位于五台山南台寺,是中国现存唯一的一座由佛牙舍利建成的宝塔。

它建于唐朝,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

塔内供奉有释迦牟尼佛的佛牙舍利。

这颗佛牙舍利被誉为“天下第一舍利”,是世界上唯一的一颗真身
舍利。

这颗佛牙舍利现存放于北京的中国佛学院内。

佛牙舍利塔总高58.3米,共有八层,塔内供奉着释迦牟尼
佛的佛牙舍利,此塔是中国现存唯一一座由佛牙舍利建成的宝塔。

整座佛牙舍利塔是由纯铜制成的,整个塔共有八层,每一层都有一个佛像或菩萨像,每一层都有一个故事。

第一层是释迦牟尼佛的佛牙舍利,这颗佛牙舍利就是佛祖释迦牟尼佛生前的遗骨。

它经历了无数次战火的洗礼,还曾被放在大木盆中,从木盆中长出一棵小树来。

这颗佛牙舍利历经千年仍光彩照人,现在就供奉在一座大佛像下。

第二层供奉着阿弥陀佛的佛牙舍利。

—— 1 —1 —。

兖州兴隆塔地宫安葬舍利记事碑内容

兖州兴隆塔地宫安葬舍利记事碑内容

中书门下牒兖州兖州奏:当州昨准中书劄子兖州奏。

据龙兴寺泗洲院西天于阗国帘前赐紫光正大师法藏状称:先于开宝三年,自离于阗本处,亲往西天取得释迦形像、世尊金顶骨真身舍利、菩提树叶及进奉本处白玉三百九十斤、细马三匹,寻蒙圣恩,帘前赐紫及师号,回宣御马两匹、闹牡金鞍辔,驿劝请俸。

自后乞于国内巡礼圣境,奉宣云游西川至峨嵋、代州五台山、泗洲,逐处斋僧一万人,各送金襕袈裟一条。

相次云游,在兖州住寄岁久,恋皇帝化风不归本处。

至今年老,切缘先从西天将到世尊金顶骨真身舍利、菩提树叶见今在院。

有小师怀秀,造下功德佛像数尊。

今欲乞岱岳□回銮驿,乞赐名额安置住持及教化十方,兴造宝塔安葬于阗国光正大师从西天取得世尊金顶骨真身舍利,自后又为年老无力起塔。

至嘉祐八年癸卯岁,将上件功德舍利付与当寺大悲院主讲经僧法语,起塔供养。

华严院管内僧正讲经论赐紫沙门行深延圣院主僧判赐紫沙门可昱供养主僧应奉当寺上生院主传大乘戒讲经论沙门惠旻慈氏院主道忠东罗汉院主明安南观音院主惠嵩千佛院主官□白僧行因寄住僧重谨东律院主僧海湛水陆院主法宝次院主清瓊文殊院主僧□□次院主智宝讲经论沙门智全讲经论沙门智让三圣院主行超观音院主僧惠广东弥勒院主僧行忠炽盛光院主僧智纯七祖院主僧永普孔雀院主僧重茂因明院主讲经论沙门省勤次院主讲经论沙门福秀西罗汉院主僧守政次院主讲经论沙门常□小師讲经沙门智深释迦院主智如天王院主僧契真寺维郍僧超玉多宝院主僧□真净土院主讲经沙门惠灯西弥勒院主僧智海东京等觉禅院赐紫僧守祥经藏院主僧普勤泗州院主讲经沙门惠信三学院主僧守远经藏院僧庆遇助缘修塔维郍众王有道妻周氏王用妻耿氏李成妻徐氏李式妻葛氏李昌妻苗氏县君杜氏元氏孙氏仇长发孟辛奉符县郭下贾升妻卓氏男弼次男徽戴朝宗母亲李氏王简妻丁氏山阴村阴清母马氏高氏赵氏重光寺泗洲院主尼志真志全無量寿院尼法坚精妙寺地藏院主尼志演小师惠清惠喜義达重光寺观音院主尼守遇守荣守兴龚丘县梁村施石匣人校书伊存张雅妻申氏申殿直妻牛氏陈悦妻张氏大悲院主修塔功德主讲经沙门法语小师洪才洪江洪润洪泰洪道修塔匠人叚怀女婿王凉小博士张温罗思单州荡山县砖瓦匠人黄整黄倩鱼台县李凝龚丘县赵演名州肥乡县浩贵助缘教化行者洪亮怀州僧德和书石匠人庞演刊塑匠人郝辛大宋弟五叶嘉祐八年癸卯岁十月六日安葬舍利金瓶一两32行,910个字309字讲述法藏的行状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舍利记事碑,也是我们兴隆塔地宫中出土的最具有历史价值的一件圣物,它的历史价值来源于上面的碑文,这个是碑文的拓片。

十大佛舍利揭秘(组图)

十大佛舍利揭秘(组图)

相关:十大佛舍利揭秘(组图)最近叶国锋先生和邱大星先生在《早报》上对本地佛牙寺的佛牙真伪问题进行了探讨,笔者读后深有感触,愿就两位的立场和观点发表一点个人看法。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就以上两位的观点,笔者认为都很有启发性,但也都有值得讨论的必要。

在探论此话题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佛牙舍利的来历、种类以及和真伪相关的话题。

“舍利”一词是梵文Sarira的音译,意为尸体或灵骨。

一般来说“舍利”有两种,即生身舍利和法身舍利。

生身舍利为佛陀肉身荼毗后所遗留下来的舍利,为物质所组成。

《金光明经》有“舍利者是戒定慧所薰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之说。

法身舍利指佛所说的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为文字般若所组成,《大智度论》言:“经卷是法身舍利”。

九华山如果再推敲则有“全身舍利”和“碎身舍利”,全身舍利即指不腐烂的肉体,也称“金刚不坏身”。

佛教传入中国后,僧人的肉身舍利在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九华山最为普遍。

碎身舍利则指火化后所得的各种遗骨及珠状舍利。

还有一种比较不为人知的舍利就是“真身舍利”和“影骨舍利”。

真身舍利指从佛肉身上遗留下来的舍利;影骨舍利则是用其他材料仿制或代用的舍利。

中国陕西西安法门寺出土的四枚佛指舍利中,有一枚是佛祖释迦牟尼的真身指骨舍利,其他三枚则是唐朝时期用玉石等材料复制的影骨舍利,这在法门寺出土的碑文上有明确的记载。

释迦牟尼佛舍利的由来释迦牟尼佛约在公元前534年的五月月圆日夜半在印度拘尸那伽城(Kushinagar)入大涅磐。

荼毗后,阿难等弟子从灰烬中拣得佛舍利“八斛四斗”(《释门正统》),另一说有“一石六斗”(《毗奈耶杂事》)。

但这两种说法,显然都不是准确的计量。

至于当时得到的舍利到底有哪些种类,从流传至今尚可瞻仰的舍利及佛教典籍中的记载可知,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未烧化的骨舍利,如四颗牙齿、一枚手指骨、两根锁骨、部分头顶骨及几根头发等。

佛陀身体的遗骨也许不止这些,但在历史典籍中并没有详细记载。

古代兖州最美的八个景点,你知道吗?

古代兖州最美的八个景点,你知道吗?

古代兖州最美的八个景点,你知道吗?展开全文兖州在线吃喝玩乐智慧新媒体““兖州”一词的出现始于春秋以后。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著书立说,把禹时的九州冠以称谓,兖州即其一。

兖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自古就享有“九州通衢,齐鲁咽喉”的美誉,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商贾云集之埠、人文荟萃之邦。

几千年来,“端信、乐善、尚贤、兼容”的兖州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古人利用自然景色建造了人文景观,逐渐形成兖州八景。

兖州八景即:玉河烟柳、石佛灵泉、兴隆塔影、舞雩春风、南楼夕月、金口秋波、龙山环照、泗水流芳。

1玉河烟柳御沟流水玉河通,柳色人烟一望中。

绮阁夕阳连幕翠,画楼春晚带霞红。

招风落絮飞将尽,听雨鸣鹂语未终。

独坐小桥浑欲醉,从驺催赴鲁城东。

玉河即府河。

府河原为隋代薛胄所修的丰兖渠。

渠本在兖州城外,明初兖州城南扩,便成了穿城而过了,也因皇城而又称御河。

河上从东到西有九仙桥、神桥及东、中、西三座御桥,两岸是鳞次栉比的建筑,堤畔栽植杨柳;春天时候,从黑风口到西关,长条拂水,飞絮生烟,确是一派美景。

近年来,兖州区政府已疏浚了府河,遍植垂柳,两岸绿地上碧草如茵,花木扶疏,还点缀以亭台山石之类小品,玉河烟柳之景不仅重现,而且比以前更加妖娆了。

2石佛灵泉停辔垂柳问古泉,澄潭清冷沛桑田。

青风荫我能忘俗,老桧依人似解禅。

登临罢即还高枕,畏向空山听杜鹃。

石佛灵泉描绘的就是石佛泉。

石佛泉位于兖州城东北角一华里外的豆腐店村北,据《县志》记载,这里当年有一座闻名齐鲁的古刹——石佛寺。

石佛寺内有井,井中有灵石,石上刻咒语,为宋代物,据说天旱时取出求雨甚灵验。

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不过在古代,石佛寺景色之青幽绝俗是无疑的。

这里远离尘嚣,宝殿庄严,古树参天,梵呗声声入耳。

石佛寺大约在民国以后逐渐颓败,历次战争又受重创,现在已毫无踪迹可寻。

3兴隆塔影峥嵘塔与白云齐,影落灵光古殿低。

翠色独凝洙水北,风声遥应岱峰西。

碧苔渐蚀开皇字,黄绢犹留学士题。

多少俳徊游子意,凭高闲数暮鸦栖。

兖州兴隆塔及其历史

兖州兴隆塔及其历史

兖州兴隆塔及其历史山东兖州的兴隆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塔始建于隋仁寿二年(602),距今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

兴隆塔位于城内今博物馆院内。

这里原是著名古刹兴隆寺的旧址,塔即因寺得名。

兴隆塔为十三层的楼阁式建筑,平面八角形,通高54米,分上下两部分。

下边的七层粗壮雄浑,每层有澀檐,饰有雕刻精致的盲窗。

游人可以沿着塔内的梯级盘旋而上,登至顶层,扶栏远眺古城风景。

此上的六层则俊秀小巧,仿佛是将另一个小塔置于大塔之上。

这种十分罕见的形式,曾引起著名古建筑大师梁思成的注意和困惑:“山东滋阳兴隆塔形制颇为奇特……其塔身逐层递减,但最上六层则骤然缩减,如以一小塔置于未完塔上者,盖建至第七层而建筑费告罄,故将上六层缩小欤?……”(《中国建筑史》)当代古建专家罗哲文教授也说:“此塔……下面七层塔身粗壮硕大……但在七层以上在塔顶又建六层小塔,体形急剧缩小,有如塔刹一般,这是原来建造时就是如此,还是后来重修时改变,尚待进一步研究”(《中国古塔》)。

不管专家们对这种奇特的形制如何解读,大塔上边摞小塔的兖州兴隆塔,都以她雄伟优美的造型以及所承载的深厚历史文化信息而为世人瞩目,成为古城兖州的标志。

兴隆塔其实是一座佛教的舍利塔,就是为埋藏佛祖释迦牟尼的佛骨舍利而建。

舍利,又叫设利罗、舍利子,即佛骨,是经过火化而成的结晶。

“佛既谢世,香木焚尸,灵骨分碎,大小如粒,击之不坏,焚之不焦。

或有光明灵验,胡言谓之舍利。

弟子收奉,置于宝瓶,竭香花致敬慕,建宫宇谓之塔。

”(见《魏书·释老志》)考察兴隆塔的历史,不能不追溯到崇奉佛教的隋文帝杨坚。

杨坚本是北周贵族,封隋国公。

后来势力越来越大,最终于公元581年,废掉北周皇帝宇文阐,自立为帝,建立隋朝。

他本就是一个十分虔诚的佛教徒,坚信自己的取得帝位是佛祖护佑的结果。

《释氏稽古录》记载杨坚自幼就是由一个名叫神尼智仙的刘姓尼姑抚养长大的。

他七岁时,神尼智仙告诉他:“佛法将灭,一切神明今已西去,儿当为普天慈父,重兴佛法,一切神明还来。

兴隆塔地宫探秘

兴隆塔地宫探秘

兴隆塔地宫探秘作者:吴增祥来源:《走向世界》2008年第23期勘察地宫兖州市为上古九州之一,兴隆塔位于兖州市内,始建于隋代,重修于宋代。

兴隆塔因寺得名,是兴隆寺仅存的建筑,呈平面八角形,共13层,下部7层,规格与同类砖塔近似,上6层急剧缩小,形成“塔上塔”景观,为中国仅见。

2008年10月8日,在兖州市举行的兴隆塔地宫出土文物新闻发布会上,山东省文物局副局长王永波介绍,根据国家规定,对地宫一般不做考古发掘。

但因兴隆塔地宫目前状况,为了解兴隆塔地宫结构和受损程度,弄清地宫文物埋藏情况,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山东省文物局于2008年9月1日正式启动兴隆塔地宫调查勘测和维修加固工程。

兖州市文物局局长仇立彬是最早进入兴隆塔地宫的专家之一。

据仇立彬介绍,当挖掘到地下1.7米时,发现兴隆塔地宫北门。

在打开地宫甬道入口过程中,考古人员在夯土层中发现1件珍贵的陶质力士头像,还有小型佛像、瓦当、砖瓦残片等,涵盖了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

从北门往下走7个台阶,进入一条长6.6米、宽1.2米的甬道,甬道内有4道封堵砖墙。

地宫有南、北两条甬道,考古发掘从塔北侧进行,由甬道进入塔基中央构筑的地宫,地宫底平面为正方形,边长2.8米,中心处顶高3.1米,顶部为叠涩顶,设有16排砖雕斗拱,一些边沿斗拱已自然断裂脱落。

地宫中央有一口直径26厘米的水井,深约170厘米,盖在井口的方形石块是一件唐代咸通年间的墓志铭。

文物呈现山东省博物馆考古专家肖贵田说,地宫内曾遭受人为扰乱,石碑和埋藏舍利的石函已不在原有位置,根据痕迹复原后,地宫中央是仰覆莲花座,上面放置着长方形石函,石函有盖。

石函是安葬佛陀舍利的最外层石棺。

在兖州市博物馆特展室可以看到,石函四周刻画有精美的人物图案和花纹,图案表现的都是护法神与佛弟子形象,并有“梵王众”、“帝释众”、“比丘众”、“波旬众”、“天王众”等榜题铭文,石函顶盖上刻有龙、牡丹和金翅鸟图案,弥足珍贵。

济宁古建筑调研成果

济宁古建筑调研成果

济宁市部分地区古建筑的生存现状与保护调研报告调研时间:2013.02.07---2013.02.24调研人员:完稿时间:序2013年2月7日至2月24日期间,我们作为山东建筑大学社会实践队的成员,选择自己的家乡,对当地古建筑做了相关调研。

调研的对象主要是济宁市中区,曲阜,兖州等地。

此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当地古建筑的现场调研,了解当地古建的一些存在现状和保护措施,将它与其他地方古建筑的保护形式作出了相应比较,以此来探讨这些古建筑的生存与保护。

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建议,我们希望探索出一条济宁地区古建筑保护的合理道路,能引起当地相关部门和广大村民的重视,改进改善现有状况,使古建筑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来,政府能完善古建筑保护的手段,使古民居建筑为带动当地经济和了解当地传统文化做出贡献!古建筑的存在现状在对太白楼,大明尼山书院及兴隆塔的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对文化古建筑的基本形式形态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又通过实地考察,对其的古建筑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讨论,探索一条古建筑保护的切实有效之路。

1 太白楼的昨天与今日太白楼在济宁旧城墙上,两层飞檐,歇山,高20余米,总面积4000余平方米。

据《山东通志》记载:太白楼原名贺兰氏酒楼,并非李白的旧居,因当年李白常在此宴饮,后人敬重李白,称之为太白楼。

今天的太白楼虽然不再是可以饮酒的场所,但楼的周围仍多酒馆、酒庄,参观了大自楼中的文物展览,就近择地饮酒,正可以体会“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豪情。

历史变迁太白楼坐落在济宁市城区古运河北岸。

太白楼原是唐代贺兰氏经营的酒楼。

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大诗人李白与夫人许氏及女儿平阳由湖北安陆迁居任城(济宁),“其居在酒楼前”,每天至此饮酒消遣,挥洒文字,写下了许多著名诗篇。

贺兰氏酒楼也因李白经常光顾而名声大振,生意兴隆。

自唐咸通二年(861年),吴兴人沈光敬慕李白,登贺兰氏酒楼观光,为该楼篆书“太白酒楼”匾额,并作《李翰林酒楼记》,从此贺兰氏酒楼便改为“太白酒楼”而闻名于世。

最新2020年文化遗产完整复习题库1088题(含答案)

最新2020年文化遗产完整复习题库1088题(含答案)

2020年文化遗产考试复习题库1088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胎薄如纸,釉厚如玉,釉面布满纹片,紫口铁足,胎色灰黑”。

描述的是那个窑址的作品?A,哥窑B,吉州窑C,钧窑2.圣米歇尔修道院位于A诺曼底海岸附近B英吉利海峡沿岸C塞纳河沿岸3.印度泰姬陵属于什么宗教风格建筑?B.伊斯兰教A.印度教C.佛教4.日本唐招提寺由哪位高僧主持兴建?B.鉴真A.空海C.圆仁5.被誉为“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圣城”的是?A.耶路撒冷B.麦加C.梵蒂冈6.下列哪处遗产地因破坏景观风貌而被从《世界遗产名录》中除名?A.德国易北河埃尔伯峡谷B.柬埔寨吴哥窟C.乌干达卡苏比王陵7.岫岩玉雕是以【】岫岩地区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民间玉石雕刻工艺。

A,辽宁C吉林8.国际博物馆日是1977年在哪座城市提出并通过的?A莫斯科B巴黎C伦敦9.下列关于龙泉青瓷说法正确的是:B,龙泉青瓷分“哥窑”和“弟窑”两种类型。

A,龙泉青瓷始于五代,盛于北宋,极具典雅、端庄、古朴、青淳之特色。

C,传统龙泉窑中的哥窑与官、汝、邢、钧等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10.下图壁画发现于哪个洞窟?C阿尔塔米拉洞窟A拉斯科洞窟B象岛石窟11.中国第一首花儿曲谱是:A《山丹花》B,《花儿集》C,《乐艺》12.西安鼓乐于何时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C,2006A,2004B,200513.唐卡是兴起于何时的一种绘画技术?A,松赞干布时期B,朗日松赞时期C,芒松芒赞时期14.埃及开罗于【】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B1979A1978C197715.阿尔卑斯山北麓的萨尔茨堡市诞生了音乐家C莫扎特A施特劳斯16.中世纪欧洲宗教剧埃尔切神秘剧是【】世界遗产。

B西班牙A意大利C法国17.“江南好,机杼夺天工,孔雀妆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绡空,新样小团龙。

”描绘的是:A,南京云锦B,苏州宋锦C,杭州杭罗18.伯尔尼的城名起源于【】,其州旗也为这种动物的图案。

2015兖州博物馆简介(标准版)

2015兖州博物馆简介(标准版)

济宁市兖州区博物馆简介
兖州博物馆座落于城区文化东路53号,1984年8月建馆,2002年9月落成新馆,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800平方米;现有馆藏文物5000余件,其中国家一二三级珍贵文物611件,是一座融陈列展览、文化娱乐、休闲观赏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博物馆。

博物馆主展楼整体建筑气势宏伟,古朴典雅,与兴隆塔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展区一层设东、西两个展厅,为大型图版展,展示了兖州的历史沿革、人文古迹和重要历史事件等。

二层设五个展厅:文物精品厅、文明曙光厅、天下第一剑厅、李蒂艺根厅和名家书画厅,共陈列了1000余件精品文物。

博物馆内兴隆塔始建于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据地宫出土纪事碑记载,现存古塔为宋嘉佑八年修建。

塔高54米,共十三层,是一座八角楼阁式空心砖塔;底七层粗壮硕大,上六层骤缩细小,形成“子母塔”造型。

1977年12月兴隆塔被公布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核定为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8月,经山东省文物局批准对兴隆塔地宫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释迦牟尼金顶骨真身舍利及石函、银鎏金舍利棺、舍利金瓶、舍利纪事碑等珍贵文物,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大反响。

兖州博物馆现为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单位、国家三级博物馆、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及山东省德耀齐鲁道德示范基地,在兖州社会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扬之水:两宋金银舍利容器知见录

扬之水:两宋金银舍利容器知见录

扬之水:两宋金银舍利容器知见录中国考古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39分钟前内容提要:宋代金银器的设计与制作,从造型到纹饰,都已经完全中土化,这也是金银舍利容器的演变趋向。

发现于寺塔地宫的金银舍利容器,或自身有铭记述供养人名姓及器具制作年月,或同出有石函、石碑记述舍利供养事迹,因此地域与时代都很明确。

根据目前的发现,金银舍利容器的制作以北宋为多,而器皿与首饰的发现,却是南宋为多。

作为金银器史的一部分,两宋舍利容器集中体现的打制与攒造的技艺,同样是这一时代金银首饰的特色,二者自然是相通的。

那么从金银器研究的角度来看,这一批资料更有一重实物标本的意义,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也更为丰富,如七宝阿育王塔那样详细记述捐资和造价情况的铭文,则尤可珍视。

本文所记,即为近年各地参观考察所见。

舍利供奉,是佛教信仰中供养礼仪的重要组成,今天所能见到的实例,多发现于寺塔地宫。

舍利容器使用最多的便是金银器,隋唐五代和辽都是如此。

宋代舍利崇拜依然兴盛,并且它同译经和伴随译经而以朝廷为主导的中印佛教交流联系在一起,而瘗藏舍利的举措不少都有皇家背景,乃至帝王躬亲其事。

宋代士人也不乏崇信三宝行此以祈福佑者。

苏轼即以苏辙得自寺僧所赠的三颗舍利施入济南长清真相院塔地宫,并舍金一两、银六两以为奉安舍利的金棺银椁。

当然舍利瘗埋更多的是民间行为,因此也促进了佛教的平民化、世俗化。

涅槃、举哀、焚棺成为金棺银椁普遍取用的纹样,又或以小型涅槃像置于其内(图一),又制作缩微佛殿安放造像,总之,表现形式更加具象化,佛教艺术中的金银器制作也因此生出新的特色。

与此前相同,金银舍利容器的主要品类为金瓶银瓶,金棺银椁,银塔、鎏金银塔,还有银殿。

日僧成寻记熙宁五年(1072年)他在开封礼拜启圣禅院佛牙堂所见云:届时“敕使自开封,有敕封。

简之,内有七宝塔,高八尺许,塔内有纯金筥,方一尺许,以锦绫色色缝物绢等十重裹之,筥内有纯金小厨子,云云,以赤锦三重裹之。

四面立白琉璃,内见撤银莲花座,上置佛牙”,可见当日舍利供养之大概。

济宁“东土第一”,藏936颗佛舍利,是国务院亲批重点文物单位

济宁“东土第一”,藏936颗佛舍利,是国务院亲批重点文物单位

济宁“东土第一”,藏936颗佛舍利,是国务院亲批重点文物单位山东真的是一个非常神奇的旅游省份,游客在这里不但可以看到非常悠久的历史遗迹,还可以看到让人流连忘返的自然风光。

山东是一个可以满足游客任何旅游需求的地方。

所以,在休假的时候,人们会选择山东这个地方来度过自己最珍贵的假期。

但是不要只将青岛,济南这些城市作为自己的首选,济宁也是个非常不错的地方。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济宁“东土第一”,出土936颗佛舍利,而且还是国务院亲批重点文物单位。

这个济宁的“东土第一”,就是位于山东省的济宁市汶上县城西北隅的,宝相寺。

是山东非常著名的一个寺庙,也是“济宁之光”,有着非常高的地位和价值,还有悠久的历史。

宝相寺始建于北魏时期,而原本也不叫这个名字,是叫做“昭空寺”,到了宋真宗时期,才改名为“宝相寺”。

而宝相寺在历史上也有着非常坎坷的经历。

在1938年日军侵华战役中,宝相寺就被日军侵略者夷为平地。

不仅如此,在宝相寺中存在的众多历史文物也遭到了破坏和盗窃,这个千年古刹就这样被重创了。

之后又到了文革时期,不但将塔基台进行了破坏,还遭受了再一次的盗窃。

当时的宝相寺已经是一堆废墟了。

不过好在度过这段艰难的时间之后,宝相寺得到了修葺和重建,也正是因为这次的修葺与重建,让宝相寺中藏着的宝物得以问世。

当时在塔基底部的地宫中,发现了非常多的稀世珍宝。

有金棺,佛牙,舍利,真身菩萨等等非常珍贵的佛教圣物141件。

到了1998年的时候,宝相寺基本建设完成,2011年的时候,宝相寺成为了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

因为受到游客的广泛好评,当时的宝相寺被称为“北朝最初名胜,东土第一道场”。

所以,这就是济宁的“东土第一”。

而让这个地方出名的远远不止这些。

在宝相寺中,曾出土了936颗佛舍利,被中国佛教协会认定为“数量最大的佛舍利发掘”。

正是因为有着如此之多的稀世珍宝和罕见历史经历,2013年的时候,国务院将这里亲批为重点文物单位,宝相寺中的太子灵踪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建筑的新尝试——山东兖州市兴隆饭庄设计札记

古建筑的新尝试——山东兖州市兴隆饭庄设计札记

古建筑的新尝试——山东兖州市兴隆饭庄设计札记
徐鑫
【期刊名称】《中国勘察设计》
【年(卷),期】1995(000)006
【摘要】曾被山东省建委老主任誉布“古为今用”楷模的兖州兴隆饭庄,已经建成并投入正常运营了。

它的成败得失自有建筑界前辈及古建筑鉴赏家们去评说,这里,我只想就古建筑设计方面的体会以及此方案达到的设计效果谈一点肤浅认识。

古城兖州,历史悠久,又与孔孟故里毗邻。

在兖州市第一个大型人工园林公园——“少陵公园”动工兴建时’为了能与曲阜古建筑群形成呼应之势,所以设计了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园林式民族建筑——“园中园”,公园大门亦考虑采用民族传统形式的建筑手法。

【总页数】2页(P41-51)
【作者】徐鑫
【作者单位】兖州市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公司;主任;工程师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7
【相关文献】
1."迁村并点"实施成效及其思考——以山东省兖州市新兖镇寨子片区为例 [J], 张军民;冀晶娟
2.规范“三资”管理构建和谐社会--山东省兖州市兴隆庄镇农村“三资”管理工作
的实践与探索 [J], 王爱香
3.兖州市兴隆文化园灵光宝殿暖通空调设计 [J], 郭岩杰
4.论乡镇财源建设的结构性创新——以山东省兖州市新兖镇为例 [J], 李传健
5.新的实践新的跨越——山东省兖州市新农村建设亮点纷呈 [J], 郭海深; 朱海霞; 李海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兖州兴隆塔藏佛舍利略析杨维中(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欣闻兖州兴隆塔发现佛舍利,后又受邀参访遗址,瞻观出土文物。

兴奋之余,奉献数言,以表支持。

一、佛舍利崇拜的源流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佛临涅槃之际,嘱咐其弟子阿难:“汝欲葬我,先以香汤洗浴,用新劫贝周遍缠身,以五百张氈次如缠之。

内身金棺,灌以麻油毕,举金棺置第二大铁椁中,旃檀香椁次重于外。

积众名香,厚衣其上而闍之。

讫,收舍利于四衢道起立塔庙,表刹悬缯,使诸行人皆见佛塔,思慕如来法王造化。

”①佛陀入灭之后,弟子们依照佛祖的嘱托,架起香木焚化了佛陀的遗体。

大火过后,遗留下来了许多晶莹明亮、五光十色、击之不坏的珠子,此外还有一些身骨、牙齿、毛发未曾焚化掉。

这便是佛舍利的来源。

据记载,佛陀寂灭的消息传出以后,摩揭陀国、毗舍离国等七个国家的国王派遣使者至佛陀的火葬地拘尸那城收取舍利。

起初,当地的末罗人不肯分给,经徒卢那调解,才将佛舍利平分给了八个国家。

各国分到舍利之后,都带回国修建宝塔安奉。

徒卢那将原来装过舍利的空瓶也带了回去,也建了一座宝塔安置供奉。

迟到的孔雀王未能得到舍利,只好将释迦牟尼佛毗荼之后所遗留的灰炭带回建塔供养。

这样,在古代印度就建起了十座大塔安奉释迦牟尼佛的舍利。

《佛所行赞》所言:“八王起八塔,金瓶及灰炭。

如是阎浮提,始起于十塔”②,正指此事。

舍利是梵文音译,指佛的遗体焚化之后结成的珠状物,这是其初始义。

后来则连同佛陀遗留于世的其他物品,如骨、法、指甲等等都作为佛舍利。

《大涅盘经后分》就很明确地说:“供养舍利即是佛宝,见佛即见法身。

”③佛陀已经灭度了,佛法须永存,佛陀所开创的事业还必须进行下去,人们需要一个新的精神支柱团结信众,以扩大佛教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收取佛舍利修建佛塔供养,一则可以借之纪念伟大的佛陀,二则可以起到号召信众的作用,所以,意义格外重大。

其实,印度半岛自古以来就有焚尸建塔纪念的传统,并非佛教首创。

吠陀时代(前1500—前600年)的印度诸王死后都要修建一座半球形的坟墓。

佛陀的父王净饭王在舍夷国病终,烧身收骨,藏置金刚函。

《佛说净饭王般涅槃经》说:“时火焚烧大王身已,尔时诸王,各各皆持五百瓶乳,以用灭火。

火灭之后,竞共收骨,盛置金凾,即于其上,便共起塔,悬缯幡盖及种种铃,供养塔庙。

”④及至佛陀寂灭后,佛之弟子们便沿用了这一风俗。

由于塔中瘗埋有佛舍利,因此塔便成为佛的象征,对于塔的崇拜便等于对于佛的崇拜。

今日佛教法事活动之中尚且保留的绕塔礼拜的仪式,大概就与此有关。

①《长阿含经·游行经》,《大正藏》第1卷,第20页中。

②《大正藏》第4卷,第54页上。

③《大般涅槃经后分》卷上,《大正藏》第12卷,第903页下。

④《大正藏》第14卷,第783页上—中。

佛陀涅槃约二百年时,孔雀王朝统治印度。

约公元前273年至前232年间,第三代国王阿育王在位。

他积极扩张领土,几乎统一了除印度半岛南部的所有国土。

大约在公元前261年,阿育王征服印度东海岸的羯陵伽国(今印度奥理萨邦)。

当时的征服战争异常残酷,“俘虏十五万,毒杀了十万人,死亡者还数倍于此。

”①也可能是因为血腥气太重,促使阿育王从战争的狂热之中清醒过来。

他深深地谴责自己嗜杀成性的残暴行为,在沙门的感召下皈依了佛教。

为了弘扬佛法,阿育王作了四件大事:一是树立法敕,宣示皈依(一些法敕仍然保留于世,是研究阿育王的第一手材料);二是召集高僧结集佛教经典②;三是广建佛塔,供养舍利;四是派遣僧人,到国外传教。

阿育王还亲自到佛陀的故乡去朝拜,并且树立石柱记载此事。

阿育王又下令发掘八王所建的舍利塔,取出舍利,重新安奉。

据佛教史籍记载,阿育王役使鬼神,在一夜之间同时建造了八万四千座佛塔。

这些记述,神话色彩颇为浓厚,难于尽信。

但是,阿育王曾经发掘过佛舍利塔,并且在各地修建了新的佛舍利塔,已经得到现代考古发掘的证实。

据法显《佛国记》等史籍记载,十座大塔之中,有一、二座宝塔因为结构牢固,阿育王未能开掘,传说是因为地下有龙王保护。

现今考古发掘证实,阿育王未曾发掘的就是蓝莫塔(位于今印度中部巴斯提县)。

中国古代求法高僧法显、玄奘等到达印度,都曾经礼拜过此塔。

当初,蓝莫国使者未能分到舍利,只得带着灰炭回国建塔供奉。

近代考古工作者从此地发掘出了装藏佛舍利的容器。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曾记载,毗舍离国西北部有座塔,是阿育王所建,旁边有石柱,高五、六十尺,顶部为狮子形。

最近印度学者发掘了这一遗址,并且出土了阿育王瘗埋舍利的容器。

石柱也在巴拉克村发现,狮子像和柱子雕刻保存完好,仅下半部埋于土中。

据考证,这个狮子像就是现存石柱之中最早的样式,被称之为巴拉克石柱。

阿育王还曾经派遣许多高僧到各地传播佛法。

据学者研究,其涉足的地方竟拓展到中亚、西亚一带,最远处到达埃及、希腊。

传教僧所至,为取得当地人的崇信,出示佛舍利并且建塔供养,肯定会是一项收效明显的活动。

阿育王于一夜之间役使鬼神建造八万四千座佛塔的传说,其原始依据大概与此相关。

阿育王派遣到印度南部案达罗国传教的僧人大天,成立了制多部,专门以佛舍利崇拜为对象。

制多,也称支提,是类似于塔样的纪念物。

有舍利的叫塔,无舍利的叫制多。

制多部活动的中心地区在印度东南部的驮那磔迦。

这里的佛塔通常被称为“阿摩罗缚提塔”,塔身刻有铭文“大制多”。

这一建筑一直保存到公元1895年。

制多外栏高一丈,由巨石砌成,上面有精美的雕刻。

塔基与外栏高度相同,但雕刻更为精美,描绘了佛陀一生行事以及本生事迹的浮雕异常生动,此外尚有佛的脚印、法轮等图案。

“制多”一语有“积聚”的意思,是说佛陀的福分与功德全部积聚于此,因此崇拜制多就是崇拜佛陀。

制多上一般都刻有佛经经文,也有一些史籍将这些刻写在塔身的经文称之为“法舍利”。

从这个角度说,制多崇拜也可以看作佛舍利崇拜。

大概传教需要大量舍利,而大天所带不多,情急之中就想出这个办法。

不过,这也与佛祖遗言“以法为师”相契合,也可以算作大天的一个创造吧!制多崇拜的影响似乎较为久长。

公元七世纪到印度求法的玄奘法师记述了一位名叫胜军的法师:以“香末为泥,作小窣堵波。

每满一俱胝,建大窣堵波,而总置其中,盛修供养,请诸众生,法会称庆。

”③后来,中国古代寺院建塔,若无佛舍利,则通常将书写工整的佛经经卷装入塔中,或者在塔身上刻写佛经文句。

这一做法,可以算作印度制多崇拜的遗绪。

随着佛教的发展,伴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与成熟,佛舍利崇拜也向广度与深度发展。

处于小乘佛教向大乘佛教过渡时期的贵霜王朝的迦腻色迦王又一次大规模建塔供养佛舍利。

他①阿育王法敕第十三号。

②关于在阿育王时代是否结集过佛教经典,有不同记载。

学术界也有不同意见。

在此,姑且遵从大多数人认可的看法。

③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九,《大正藏》第51卷,第920页上。

在乾罗城所建的雀离塔,“高四十余丈,众宝校错。

凡所经见塔庙,壮丽无与此比。

”①“复于其上更起二十五层金铜相轮,即以如来舍利一斛而置其中,式修供养。

”②贵霜王朝修建的佛塔壮丽宏伟,最引人注目。

留存至今的桑奇大塔始建于阿育王时期。

公元一世纪,贵霜王朝以原塔基为核心将其扩大两倍,又于塔身周围增设栏杆、石门并饰以雕刻精美的菩提树、法轮、佛足等图案。

此塔为覆钵式,内藏佛骨,顶立伞盖,塔身周围浮雕华丽优美。

由此可见,贵霜王朝建塔供养佛舍利之规模远远超过了阿育王时代。

舍利崇拜的形式,从宏观言之,主要有两种:一是建塔供养;二是围绕舍利塔而举行盛大的法事活动。

我国佛教高僧法显、玄奘、义净等等都曾留下了大量有关印度佛舍利信仰方面的资料。

他们逗留印度的时间分别是五世纪和七世纪中叶、末叶。

法显在《佛国记》中记载了那竭国顶骨舍利:醯罗城中有佛顶骨精舍,尽以金薄、七宝校饰。

国王敬重顶骨,虑人抄夺,乃取国中豪姓八人,人人持一印,印封守护。

清晨,八人俱到,各视其印,然后开户。

开户已,以香汁洗手,出佛顶骨置精舍外高座上,以七宝圆砧砧下,琉璃钟覆上,皆珠玑校饰。

骨黄白色,方圆四寸,其上隆起。

每日出后,精舍人则登高楼,击大鼓,吹螺,敲铜钹。

王闻已,则诣精舍,以华、香供养。

供养已,次第顶戴而去。

从东门入,西门出。

王朝朝如是供养礼拜,然后听国政。

居士、长者亦先供养,乃修家事。

日日如是,初无懈倦。

供养都讫,乃还顶骨于精舍中。

有七宝解脱塔,或开或闭,高五尺许,以盛之。

③关于此佛顶骨,法显、道荣、惠生、玄奘等先后都曾瞻礼过。

晚于法显二百年的玄奘、义净也瞻礼了大量佛舍利。

如《慈恩传》卷四载:“当此正月初四也,法师即共胜军同往,礼菩提树处诸圣迹。

经八日,复还那烂陀寺。

”④这说明,至七世纪,佛舍利供养仍然属印度佛教经常性的法事活动之一。

巡礼印度半岛的佛教遗存,参照现存之史籍,可以断定,佛舍利崇拜在印度佛教之中是一种极其普遍的现象,其影响至今仍然不绝如缕。

流行于印度佛教的这一崇拜形式,随着佛教东传中国的步伐,也被中国僧俗很快接受和发扬。

两汉之际,天竺高僧频频来华传教,佛舍利大量流入中国。

佛教初传,习惯于直观感性思维的中国人很难理解其极具理性思辨的义理形式,而极端重视祖先崇拜与鬼神祭祀的文化传统,启迪佛教急速地与中国固有信仰求得妥协,以图站稳脚跟。

当时来华传教的高僧理解而且充分利用了这一点,大肆渲染佛祖的神迹,佛舍利无形中被神化为无所不能,有知有觉之灵物。

如三国时,康僧会至建业,孙权初不信佛,康僧会为其打制舍利,具观神奇,孙权大为磋服,于是为之建寺,号建初寺。

又《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上记载:魏明帝洛城中,本有三寺,其一在宫之西。

每系幡剎头,辄斥见宫内。

帝患之,将毁除坏。

时外国沙门居寺,乃赍金盘盛水,以贮舍利,五色光明,腾焰不息。

帝叹曰:‚非夫神効,安德尔乎?‛乃于道东造周闾百间,名为官佛图精舍云。

⑤这里,佛舍利之神奇,竟用来作为传法之开道具,可谓用得其所。

舍利作为传法信物与崇拜主体,其作用自然不可低估,故兴教之后,佛舍利流入中国①《法显传》,《大正藏》第51卷,第858页中。

②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大正藏》第51卷,第879页下—880页上。

③《法显传》,《大正藏》第51卷,第858页下。

④《大正藏》第50卷,第244页中。

⑤唐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上,《大正藏》第52卷,第410页中。

者,其数已不可胜计。

少量舍利亦借中国高僧之手流传至新罗、日本,产生了世界影响。

僧法献在于闻国获乌缠国佛牙一枚,舍利十五粒,佛牙至今供奉于北京西山广济寺。

梁大同五年(539)扶南国遣使献生犀,“又言其国有佛发,长一丈二尺,诏遣沙门释宝云随使往迎之。

”①于是佛发亦成为两国通好之信礼。

《海东高僧传》又记载新罗僧觉德于公元549年入梁迎舍利而还,舍利经中国流入朝鲜而具有了世界影响。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从以上追溯中看,佛舍利崇拜是佛教中普遍现象,只不过规模与影响不同而已。

隋文帝曾广建寺塔,供奉佛舍利,共修塔113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