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课本上的临床意义整理
腰椎间孔的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PPT
侧隐窝
1、侧隐窝的外壁为椎弓根 2、侧隐窝的后壁为上关节突关节 3、侧隐窝的前壁为椎体 4、侧隐窝是神经根管骨性最狭窄的位置
侧隐窝的临床意义
1、后路手术处理侧隐窝后壁减压不彻 底是术后效果欠佳或者影像学阴性神经 疼痛的原因,探查手术的重点区域
2、椎间孔镜中侧隐窝腹侧椎体以及神 经腹侧韧带处理彻底可以避免术后臀部 疼痛
测量方法
1、椎管的矢径 2、椎管横径 3、关节突关节间径 4、侧隐窝矢径 5、椎板间径
关节突关节的形状
微创手术穿刺时的临床意义
1、穿刺过程中,关节突关节不 会改变穿刺针的角度
2、穿刺角度范围相对比较大。 穿刺难度较小
1、穿刺过程中,关节突关节会改 变穿刺针的角度
2、穿刺角度范围相对比较小
腰椎间孔的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腰椎间孔的简介
1、正常腰椎每侧有5个椎间孔 2、高度最高,面积最大的椎间孔是腰
2、3 3、高度最小的椎间孔为腰5骶1 4、椎间孔内的出口神经根L1-5逐渐增
大
椎间孔的范围界定
椎间孔的上壁:椎弓根下缘 椎间孔的下壁:椎弓根上缘 椎间孔的前壁:椎体和椎间盘 椎间孔的后壁:椎板和关节突
3、这些韧带交错围成不同的间隔,中间较大的间隔通过脊 神经,周围小孔走行动静脉及其分支更细小的神经分支。
椎间孔韧带
椎间孔韧带和神经
椎间孔韧带的临床意义
1、生理意义:分隔椎间孔内的区域和椎间孔外的区域 ,在不同的区域内有不同的组织行走
2、病理意义:当椎间孔狭窄,特别是伴有滑脱等情况 下,椎间孔韧带会增厚甚至钙化。手术滑脱复位、椎 间孔增高后神经和椎间孔韧带的关系突然改变,会压 迫神经。造成术后疼痛。
椎间孔高度的临床意义
1、椎间孔高度的变化主要有椎间 盘高度改变决定的。
甲状腺解剖生理概要及临床意义
总结词
详细描述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常见病因包括弥漫性 毒性甲状腺肿、结节性毒性甲状腺肿和甲 状腺自主高功能腺瘤等。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放 射性碘治疗和手术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 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总结词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由于甲 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或利用障 碍导致的全身代谢低下综合 征。
甲状腺结节与肿瘤
总结词
甲状腺结节是指甲状腺内出现的肿块, 而甲状腺肿瘤则是指甲状腺组织的良 性或恶性肿瘤。
总结词
甲状腺结节与肿瘤的诊断主要依靠超 声、CT等影像学检查和细针穿刺活检 等病理学检查。
详细描述
甲状腺结节的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 遗传、环境、饮食等多种因素有关, 而甲状腺肿瘤的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 楚。
详细描述
治疗方法根据肿瘤的性质和分期而有 所不同,良性肿瘤可采用保守治疗或 手术治疗,而恶性肿瘤则需要根据具 体情况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04
甲状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甲状腺功能检测
总结词
甲状腺功能检测是诊断甲状腺疾病的重要手段,通过检测甲状腺激素水平,可以了解甲状腺的功能状态,为诊断 和治疗提供依据。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作 用于垂体。
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作用于甲状腺。
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反馈调节下丘脑和垂体 的激素分泌。
03
甲状腺疾病的临床意义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总结词
详细描述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 过多导致的全身代谢亢进综合征。
患者通常表现出高代谢症状,如心悸、多 汗、消瘦、失眠等,严重时可能导致甲状 腺危象,威胁生命。
详细描述
四种基本颌位的解剖关系与临床意义
曰 是容是相当丰富的 , 大体上可分为口腔医学基础 、口腔预防医学 、口腔临床医学等三大领域 。
其 中与临床诊疗密切相关的是口腔颌面外科 、 口腔正畸 、 口腔修复及口腔内科学这四大临床学科[1 ]。
口腔医学中各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而复杂的 。
但所有口腔医学的二级临床学科进行诊疗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却是一致的 , 即为患者恢复更好的口颌系统的生理功能,并尽 可能恢复协调美观的解剖形态结构 。
口颌系统的功能是 :咀嚼、吞咽 、言语和维持正常的颌 面形态等 。
其中最基本的 , 也是维持人类之生存首要的功能当然是咀嚼 。
而咀嚼的实现势必涉及牙合及下颌的运动 , 下颌运动时就会产生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或颅骨的位置变化, 此即颌位 的变化 。
因此研究最基本的可重复的几个颌位之间的解剖关系及其临床意义就可以将口腔医 学的各二级临床学科进行有机的串联 ,从而有利于临床实践中各学科之间的合作 , 最终使经过 治疗的口颌系统的生理功能和形态结构达到协调舒适与美观稳定的统一 。
1 ICP 、RCP 、 MCP MPP 的解剖关系下颌的位置,即颌位,从理论上讲有无数个,对其所有的位置变化进 行研究不但不可能 ,而且毫无医学意义 。
正常生理功能中的颌位值得研究的仅仅是指重复性好 的少而又少的几个,即牙尖交错位 (ICP )、后退接触位(RCP )、肌接触位(MCP 和下颌 姿势位 (MPP ), 四者之间的解剖关系甚为微妙和复杂 [2]。
ICP 是由牙尖交错牙合 (ICO )所决定的,因此又称为牙位 [3:。
RCP 由韧带的可退让性决定又称为韧带位,属于物理性定 位。
MCP 与升颌肌的收缩密切相关而又称被为肌位 (MP ) 。
MPP 是下颌及颌周诸肌无主动功 能状态下的下颌位置,因此又称为息止颌位。
正常情况下由RCP 调到ICP 时存在着自由正 中域,即由RCP 到ICP 时,后牙呈对称而均匀的接触,水平向无偏斜或偏斜不超过 0.5〜 1.0mm ,无单侧咬合性接触,二者之间是以前后向为主的位置关系约 1mm,此即所谓的’二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医学学科 。
岛叶的显微解剖与临床意义
托咪啶提高低温所致的寒战阈,控制了体温调节性寒战,减轻术后疼痛而控制了非体温调节性寒战。
综上所述,右美托咪啶良好的镇静、镇痛作用能显著改善麻醉恢复质量,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极大地满足了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的要求,是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1]Bekker AY,Basile J,Gold M,et al.Dexmedetomidine for awake carotid endarterectomy:efficacy,hemodynamic profile,and side effects[J].J Neurosurg Anesthesiol,2004,16(2):126-135. [2]Gerlach AT,Murphy CV,Dasta JF.An updated focused review of dexmedetomidine in adults[J].Ann Pharmacother,2009,43(12): 2064-2074.DOI:10.1345/aph.1M310.[3]Carollo DS,Nossaman BD,Ramadhyani U.Dexmedetomidine:a review of clinical applications[J].Curr Opin Anaesthesiol,2008,21 (4):457-461.DOI:10.1097/ACO.0b013e328305e3ef.[4]Arcangeli A,D′AlòC,Gaspari R.Dexmedetomidine use in general anaesthesia[J].Curr Drug Targets,2009,10(8):687-695. [5]Arain SR,Ruehlow RM,Uhrich TD,et al.The efficacy ofdexmedetomidine versus morphine for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after major inpatient surgery[J].Anesth Analg,2004,98(1):153-158.[6]Ohtani N,Kida K,Shoji K,et al.Recovery profiles from dexmedetomidine as a general anesthetic adjuvant in patients undergoing lower abdominal surgery[J].Anesth Analg,2008,107(6):1871-1874.DOI:10.1213/ane.0b013e3181887fcc.[7]王喜连,佘守章,许学兵.右旋美托咪啶对丙泊酚靶控输注患者呼吸抑制半数有效浓度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0,26 (11):933-935.[8]Hsu YW,Cortinez LI,Robertson KM,et al.Dexmedetomidine pharmacodynamics:part I:crossover comparison of the respiratory effects of dexmedetomidine and remifentanil in healthy volunteers [J].Anesthesiology,2004,101(5):1066-1076.[9]Bicer C,Esmaoglu A,Akin A,et al.Dexmedetomidine and meperidine prevent postanaesthetic shivering[J].Eur J Anaesthesiol,2006,23(2):149-153.[10]Yildiz M,Tavlan A,Tuncer S,et al.Effect of dexmedetomidine on haemodynamic responses to laryngoscopy and intubation: perioperative haemodynamics and anaesthetic requirements[J]. Drugs R D,2006,7(1):43-52.(收稿日期:2015-06-15)(本文编辑:贾安)岛叶的显微解剖与临床意义柳成荫石祥恩王才永张福征沈俊岩张磊张云鹏李玉明【摘要】目的为大脑岛叶区域的手术操作提供显微解剖学参数。
头皮血管的应用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一、引言头皮血管在解剖学和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更好地了解头皮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头皮血管的应用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
二、头皮血管的结构及其研究方法1. 头皮血管的解剖结构头皮是人体表面的一层组织,其下为头部的骨骼和脑组织。
头皮血管是头皮组织内部的血液供应系统,主要包括颞浅动脉、枕浅动脉、额浅动脉等,这些血管在头皮组织内形成复杂的网状分布。
2. 头皮血管的研究方法研究头皮血管的方法主要包括解剖学观察、组织学切片、影像学技术等。
解剖学观察是最基础的方法,通过对头皮标本的解剖学观察和测量,可以全面了解头皮血管的分布和结构。
组织学切片可以进一步观察头皮血管内的组织构成和微观结构。
影像学技术如超声、CT、MRI 等可以用于头皮血管的非创伤性观察,为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影像资料。
三、头皮血管在头皮移植中的临床应用1. 头皮移植的意义头皮移植是一种重建性外科手术,适用于头部组织缺损、创伤、烧伤等病症。
头皮组织的血液供应对于移植的成活具有关键意义,而对头皮血管的深入研究可以为头皮移植的手术设计和术前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2. 头皮血管在头皮移植中的应用头皮移植手术中需要按照头皮血管的分布和大小进行血管吻合,保证移植组织的血液供应。
而对头皮血管解剖的深入研究可以为手术中的血管吻合提供更为准确的解剖学依据,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移植组织的成活率。
四、头皮血管在头皮病变治疗中的临床意义1. 头皮血管与头皮病变的关系头皮病变是指头皮上的各种疾病和异常改变,包括头皮炎、头皮癣、头皮脓疱病、头皮肿瘤等。
头皮血管的异常分布和供血不足可能会影响头皮病变的治疗和预后。
2. 头皮血管在头皮病变治疗中的应用对头皮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有深入了解,可以为头皮病理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对于头皮炎症、头皮肿瘤等病变,通过对头皮血管的影像学观察和血流动力学的分析,可以为手术的方案设计和治疗效果的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四种基本颌位的解剖关系与临床意义
四种基本颌位的解剖关系与临床意义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口腔医学(stomatology) 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医学学科。
它所包含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大体上可分为口腔医学基础、口腔预防医学、口腔临床医学等三大领域。
其中与临床诊疗密切相关的是口腔颌面外科、口腔正畸、口腔修复及口腔内科学这四大临床学科[1]。
口腔医学中各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而复杂的。
但所有口腔医学的二级临床学科进行诊疗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却是一致的,即为患者恢复更好的口颌系统的生理功能,并尽可能恢复协调美观的解剖形态结构。
口颌系统的功能是:咀嚼、吞咽、言语和维持正常的颌面形态等。
其中最基本的,也是维持人类之生存首要的功能当然是咀嚼。
而咀嚼的实现势必涉及牙合及下颌的运动,下颌运动时就会产生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或颅骨的位置变化,此即颌位的变化。
因此研究最基本的可重复的几个颌位之间的解剖关系及其临床意义就可以将口腔医学的各二级临床学科进行有机的串联,从而有利于临床实践中各学科之间的合作,最终使经过治疗的口颌系统的生理功能和形态结构达到协调舒适与美观稳定的统一。
1 ICP、RCP、MCP、MPP的解剖关系下颌的位置,即颌位,从理论上讲有无数个,对其所有的位置变化进行研究不但不可能,而且毫无医学意义。
正常生理功能中的颌位值得研究的仅仅是指重复性好的少而又少的几个,即牙尖交错位(ICP)、后退接触位(RCP)、肌接触位(MCP)和下颌姿势位(MPP),四者之间的解剖关系甚为微妙和复杂[2]。
ICP是由牙尖交错牙合(ICO)所决定的,因此又称为牙位[3]。
RCP由韧带的可退让性决定又称为韧带位,属于物理性定位。
MCP 与升颌肌的收缩密切相关而又称被为肌位(MP)。
MPP是下颌及颌周诸肌无主动功能状态下的下颌位置,因此又称为息止颌位。
正常情况下由RCP调到ICP时存在着自由正中域,即由RCP到ICP时,后牙呈对称而均匀的接触,水平向无偏斜或偏斜不超过0.5~1.0mm,无单侧咬合性接触,二者之间是以前后向为主的位置关系约1mm,此即所谓的“二位”。
局部解剖学重点
局部解剖学重点头部传经腮腺的结构:纵行:颈外动脉、颞浅动、静脉,下颌后静脉,耳颞神经。
横行:上颌动、静脉,面横动、静脉及面神经。
由浅入深:面神经及其分支,下颌后静脉,颈外动脉及耳颞神经。
腮腺床的结构:由颈内、外动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及舌下神经构成。
面侧深区的内容:翼内肌,翼外肌,翼丛,上颌动脉,下颌神经及其分支(颊神经、耳颞神经、舌神经、下牙槽神经)咬肌间隙的构成:位于咬肌深部与下颌支上部之间的间隙。
咬肌的血管神经穿过毗邻:前方紧邻下颌第三磨牙。
临床意义:牙源性感染可能扩散到此。
额顶枕区层次:由浅入深5层: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及颅顶肌,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和颅骨外膜。
浅部3层和称头皮。
特点:皮肤含有大量毛囊和皮脂腺,为疖肿或皮脂腺囊肿好发部位;具有丰富的血管。
垂体及垂体窝的毗邻:顶是硬脑膜形成的鞍膈,前上方有视交叉和视神经。
穿海绵窦的结构: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行。
在海绵窦的外侧壁内,自上而下排列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与上颌神经。
颈部浅筋膜内的内容:颈前动脉,颈外动脉。
颈筋膜的分层及名称:分浅、中、深和成对的颈动脉鞘,浅层封套筋膜,中层气管前筋膜,深层椎前筋膜。
下颌下三角境界及内容境界:由二腹肌前、后腹和下颌骨体下缘围成。
内容:下颌下腺,面动脉,舌下神经,舌动脉,舌神经和下颌下神经节。
颈动脉三角的围成:由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肩甲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围成。
内容:颈内静脉及分支,颈总动脉及分支,颈外动脉,舌下神经及其降支,迷走神经及其分支,副神经及部分颈深淋巴结。
二腹肌后腹的毗邻:表面有耳大神经,下颌后静脉及面神经颈支。
深面颈内动、静脉,颈外动脉,末三对脑神经及颈交感干。
上缘耳后动脉和面神经及舌咽神经。
下缘有枕动脉和舌下神经。
甲状腺的被膜:假被膜,气管前筋膜包裹形成,内侧增厚形成甲状腺旁韧带.甲状腺的外膜为真被膜即纤维囊。
囊鞘间隙的构成:甲状腺真假被摸两者之间的间隙。
内容:内有疏松结缔组织,血管,神经及甲状旁腺。
甲状腺解剖生理概要及临床意义
甲状腺解剖生理概要及临床意义甲状腺是人体内一个重要的内分泌腺体,位于颈部前方,由两个形状类似于蝴蝶的小叶组成。
它的主要功能是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对身体的代谢、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甲状腺主要由上皮细胞和被称为滤泡的胶质所组成。
甲状腺上皮细胞是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的主要细胞类型。
它们含有丰富的内质网,能够合成和存储甲状腺激素的前体物质,同时也含有大量的高度发达的线粒体来提供能量。
滤泡是一种腔隙结构,内部充满了胶质。
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存储主要发生在滤泡内。
甲状腺激素的合成有三个主要步骤。
首先,甲状腺上皮细胞摄取血液中的碘离子,并将其转化为活性碘。
然后,活性碘与滤泡内胶质内的甲状腺激素的前体物质酪氨酸结合,形成甲状腺激素的一种前体分子。
最后,这种前体分子经过一系列的酶催化反应,被转化为甲状腺激素T3和T4并储存在滤泡内。
当机体需要时,甲状腺激素会被释放到血液中,并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全身的细胞和组织。
甲状腺激素对身体有广泛的调节作用。
它们可以增加机体基础代谢率,促进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促进骨骼的生长和成熟,调节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等。
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包括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负反馈机制、甲状腺刺激素受体等。
当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出现异常时,就会导致各种甲状腺疾病的发生。
甲状腺疾病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结节、甲状腺肿瘤等。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由于甲状腺激素的过度分泌导致的,常见的症状有心悸、多汗、体重减轻、焦虑等。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则是由于甲状腺激素的不足导致的,常见的症状包括体重增加、疲劳、便秘、抑郁等。
甲状腺结节和甲状腺肿瘤则是甲状腺组织的异常增生和肿瘤形成。
对于甲状腺疾病的诊断,常见的方法包括检查甲状腺激素水平、超声检查、甲状腺扫描等。
治疗甲状腺疾病的方法包括服用药物来调节甲状腺激素水平、手术切除异常的甲状腺组织以及放射性碘治疗等。
总之,甲状腺在人体内起着重要的生理调节作用,甲状腺疾病对人体健康有着明显的影响。
四种基本颌位的解剖关系与临床意义
四种基本颌位的解剖关系与临床意义1.最大关咬颌位(MIP):最大关咬颌位是指上颌骨和下颌骨关节面之间的最深接触颌位。
这是人类在咀嚼和进行口腔功能活动时的基本颌位。
在牙齿修复和正畸治疗中,最大关咬颌位的确定对于恢复合适的咬合关系和咀嚼功能至关重要。
同时,最大关咬颌位的测量也是判断替牙合适性的重要参数。
2.次关咬颌位(CR):次关咬颌位是指上颌骨和下颌骨在牙列之间的接触颌位。
次关咬颌位相对于最大关咬颌位来说,颌骨的关节面之间的接触较为平滑,没有压力点或摩擦。
在口腔修复和正畸治疗中,通过调整咬合面,使其与次关咬颌位保持一致,可以帮助恢复合理的咬合关系和很好的牙齿功能。
3.真关咬颌位(CR-CO):真关咬颌位是指上颌骨和下颌骨在关节前位置的接触颌位。
其特点是上颌骨和下颌骨在关节后位置无接触。
在口腔颌面外科手术中,确定真关咬颌位能够帮助外科医生确定手术切除的范围,避免误操作和误伤到关节后面结构,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无关咬颌位(CO):无关咬颌位是指上颌骨和下颌骨在关节前位置不接触,同时在关节后位置无接触。
在正畸治疗中,无关咬颌位的确定对于调整咬合关系至关重要。
通过调整患者的牙列和脸部软组织,使之符合正常的咬合关系,有利于恢复正常的儿童颌面发育,改善面容形态。
综上所述,四种基本颌位的解剖关系与临床意义在口腔颌面领域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颌骨的解剖关系的准确识别和测量,可以帮助恢复合理的咬合关系和儿童颌面正常的发育,同时在口腔颌面外科手术中也能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因此,医生在临床操作中应准确识别和利用这些颌位关系,以提供更好的口腔颌面医疗服务。
硬膜外隙的解剖学结构特征和临床意义
隙 。前 隙十分狭小 , 一般深 1 ~2 m n 2 , 位 于后纵 韧带后 方 , 硬 膜
囊与脊神经根前方 , 被后纵 韧带 的延伸 结构 和其他 腔 隙完全隔 开, 含 有脊 髓前动脉和脊 髓前 静脉 。后 隙是 硬膜外 隙 阻滞 的最
佳部位 , 位于椎 弓板 和黄 韧带 前方 , 硬膜 囊 与脊 神经 根后 根 后 方, 被脂肪组织填充 。其外侧 有脊髓后动脉 和脊髓后静 脉走行 , 其 中线处血管最少 , 硬 膜外 阻滞穿 过此处 的损 伤最小 。左右 侧
CHI NE S E j ouR NAL 0F ANATOMY Vo 1 . 3 9 No . 6 2 0 1 6
鳃剖学杂志
2 0 1 6 年第 3 9卷第 6 期
硬 膜 外 隙 的 解 剖 学 结 构 特 征 和 临 床 意 义
刘冬 祺 葛宝健。 张健 飞。 隋鸿锦 付 元 山 △
L i u D o n g q i , Ge B a o j i a n z ,Z h a n g J i a n f e i 。 , S u i Ho n g j i n z ,F u Y u a n s h a n 2 △ ( 1 .S e v e n - y e a r S t u d e n t s o f C l i n i c a l Me d i c i n e ,2 .D e p a r t me n t o f An a t o my,D a l i a n M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D a l i a n 1 1 6 0 4 4, C h i n a )
硬膜外 隙上端 起 自枕骨 大孔 , 下端 止 于骶管裂 孔 。后方 为
黄韧带 、 椎 弓板及骨膜 , 前方 为后 纵韧带 , 侧 方经 椎 间孔与椎 旁 间隙相通 , 从而间接地沟通上 、 下、 左、 右椎旁 间隙 。硬脑膜 与骨
局部解剖学中常见三角区及临床意义
局部解剖学中常见三角区及临床意义【关键词】局部解剖学;三角区;临床应用在人体内有许多三角区,它们是局部解剖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份。
有的三角区是手术中寻找血管的标志,有的是穿刺部位,有的用作鉴别疾病,有的为危险区等。
因此掌握三角区对系统学习局部解剖学,指导临床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头部三角危险三角为两侧口角至鼻根连线所形成的三角形区。
面静脉可经内眦静脉、眼静脉与海绵窦交通,也可经面深静脉、翼丛等与海绵窦交通。
学海网口角平面以上的面静脉常无静脉瓣,当面部感染引起疖、痈时,可经上述途径至海绵窦,引起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脑膜炎等,故该处感染应避免挤压。
磨牙后三角由下颌骨内斜线和外斜线向上延伸相交而成。
其基底部是最后磨牙的远中面,为下牙槽神经传导麻醉时穿刺点的重要标志之一。
颊脂体三角位于颊粘膜下,底位于颊部,尖端靠近翼下颌韧带,相当于下颌孔平面。
亦为下牙槽神经传导麻醉时穿刺点的重要标志之一。
外耳道上三角(Macewen三角)位于外耳道上棘(Henle棘)的后方。
上界为颧突后根的水平延长线(颞线),前界是骨性外耳道后缘的切线,后下界为自颧突后根的延长线引至外耳道下缘之斜线。
乳突凿开术时应以此三角和Henle棘为标志,开放鼓窦和乳突小房。
但应注意勿向上误入颅中窝或伤及硬脑膜,向后易伤及乙状窦。
脑桥小脑三角脑桥臂、延髓与小脑交界的三角形区域。
前庭蜗神经根和面神经根恰连于此,在其上方有三叉神经根,下方与舌咽神经根和迷走神经根邻近,后方为小脑。
因此,当此处有炎症或肿瘤时,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称为脑桥小脑角综合征。
最常见的是听神经瘤和蛛网膜炎等,随着病灶的扩大逐渐影响周围结构,从而产生相应的症状。
此三角的血管、神经走行较为复杂,在其内手术时应注意避免伤及上述结构[1??3]。
2 颈部三角颏下三角为左、右二腹肌前腹与舌骨体围成的三角区,此区内有1~3个颏下淋巴结,为颏下恶性肿瘤、颏下区结节性筋膜炎的好发处[1]。
颈前部手术的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下进行有创操作,会使患者产生恐惧、疼痛而加重其心理损害。
而行全麻插管静脉复合麻醉能使患者在镇静、镇痛完全,不知晓的情况下完成麻醉和手术,其中咪哒唑仑具有抗焦虑、催眠、肌松和顺行性遗忘等作用[2],不会加重患者的心理损害。
地震伤员因其创面大、部位多、血管断裂、创面外渗(全血为主)、容量血管极度扩张(大量血液郁滞)、血管通透性改变血浆大量外渗(血浆为主)等情况出现有效血容量锐减[3]、低血压、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术前应充分了解患者营养情况、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压积、血浆蛋白等化验结果,常规备好血液制品和血浆代制品,术中尽量采取血液保护措施,减少血液的丢失,如术前血液稀释技术、控制性降压等,有条件者可采用术前自体血采集和术中血液回输技术,以减少异体输血。
地震伤员由于吸入大量灰尘、被压迫后体位长时间不能变动,常继发有肺部感染,特别是本身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者,术前应常规进行胸片、CT 等检查,了解肺部情况,控制肺部感染;术中应注意呼吸道的控制;术后痰液应吸引充分,以免继发肺炎、肺不张甚至是呼吸衰竭而危及患者生命。
由于气分析,了解内环境情况,使其得到纠正。
地震伤员术后伤口都会产生疼痛,所以笔者对每位伤员都进行了PC I A,这样就大大缓解了病员的痛苦,避免加重其心理损害。
在镇痛液中使用非阿片类中枢性镇痛药曲马多,是因为曲马多可达到与吗啡相似的镇痛效果;由于不产生呼吸抑制作用,尤其适用于老年人、心肺功能差的患者[4],同时与芬太尼产生协同作用,可减少芬太尼的用量,使呼吸抑制减轻。
综上所述,笔者对骨科地震伤员的麻醉处理是安全的、合理的,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1] 董慧娟,顾建华.印度洋地震海啸中国大陆受害者心理状况调查与分析[J ].中国综合临床,2007,23(2):147.[2] 庄心良,曾因民,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 ].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00:533.[3] 唐甫斌,浦金辉.地震伤员的处理原则[J ].创伤外科杂志,2007,9(3):210.(收稿日期:2008207225)颈前部手术的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许玲娟,李思忠(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商丘476100)[摘 要]目的:为颈前部手术提供相关血管、神经的形态学依据。
上肢解剖与临床
临床意义:
正中神经损伤易发生于前臂和腕部。在 前臂神经穿旋前圆肌及指浅屈肌起点腱 弓处易受压迫,形成旋前圆肌综合征, 出现正中神经支配肌无力,手掌感觉受 损。在腕部,正中神经位置表浅,易出 现切割损伤。在腕管内,由于位置狭小, 易形成腕管综合征,出现正中神经受压, 表现为鱼际肌萎缩,手掌平坦,称为 “猿掌”,拇指、示、中指掌面感觉障 碍。
(四)尺神经
发自臂丛内侧束,沿肱动脉内侧在肱二 头肌内侧沟下行至臂中份,穿内侧肌间 隔至臂后区内侧,经肱骨内上髁后方的 尺神经沟,向下穿过尺侧腕屈肌起端又 转至前臂前内侧,在尺侧腕屈肌和指深 屈肌间下行,在层肌支持带浅面分浅、 深两支,进入手掌。
临床意义:尺神经易损伤的部位在尺神 经沟处。
在肘部损伤时,表现为屈腕力减弱,形 成“爪形手”,手掌、手背内侧缘感觉 丧失;而在豌豆骨处受压或损伤,手的 皮肤感觉不受影响,表现为骨间肌运动 障碍。在豌豆骨和钩状骨之间,尺侧屈 肌肌腱的扩张部形成-骨性纤维鞘管,有 尺神经通过,称为腕尺管,受压时易发 生腕尺管综合征。
③肌腱分区:指屈肌腱可分为5个区:前 臂区、腕管区、手掌区、腱鞘区、深肌腱 抵止区。在腕管区,由于空间狭小,肌腱 断裂后应尽量缝合指深屈肌腱及拇长屈肌 腱,且吻合口不能在同一平面。在手掌区, 一期吻合浅深肌腱后,应切开部分腱鞘。 腱鞘区也称为“无人区”,伤后易粘连, 疗效较差,所以单纯指浅肌腱断裂可以不 行吻合,以免粘连;深浅肌腱均断裂时, 应尽可能修复指深浅层肌腱,并修复腱鞘。
舟骨长轴斜向前外下方,上面凸隆,与桡 骨相接,舟骨结节为腕横韧带与拇短展肌 的附着部,月骨与三角骨较小,豌豆骨位 于三角骨前方。
大多角骨上面凹陷,与舟骨相关节,下面 与第一掌骨底相关节,前面有嵴状隆起, 称为大多角骨结节,为腕横韧带等的附着 处。
后交通动脉的显微外科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后交通动脉的显微外科解剖及其临床意义【摘要】现代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使得后交通动脉的显微外科手术成为可能。
本文通过解剖学和临床实践的结合,对后交通动脉的解剖结构、血液循环、临床意义以及显微外科手术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
后交通动脉是下肢主要供血动脉之一,对下肢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显微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提高了手术成功率,但同时也伴随着可能的并发症。
在临床实践中应该注意避免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
文章的研究和讨论对后交通动脉的显微外科解剖在临床中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证,并指出未来技术发展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升手术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关键词:后交通动脉、显微外科解剖、血液循环、临床意义、手术技术、并发症、手术成功率、临床实践。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背景:后交通动脉是人体重要的血管之一,其解剖结构复杂,血液循环与身体各部位的供血息息相关。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后交通动脉的显微外科手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
由于后交通动脉的位置较为隐蔽,手术操作较为复杂,手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也引起了医学界的关注。
深入研究后交通动脉的显微外科解剖及其临床意义对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后交通动脉进行全面解剖,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意义,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详尽的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后交通动脉的显微外科解剖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解剖结构、血液循环及临床意义,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加详细和全面的解剖知识支持。
通过对后交通动脉的解剖结构和血液循环进行分析,进一步揭示其在人体血液循环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及特点,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参考依据。
研究后交通动脉的显微外科手术技术和并发症,旨在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为患者的康复和治疗提供更好的保障。
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对后交通动脉的认识,促进显微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提高临床实践中对后交通动脉的处理水平。
人体解剖学的临床意义
人体解剖学的临床意义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生学习的基础课程之一,它通过系统地研究人体的结构和组织,为临床医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本文将探讨人体解剖学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一、临床诊断与治疗的指导人体解剖学对医生而言可以说是基础中的基础,只有深入了解人体的正常构造,才能准确地判断异常情况。
通过学习人体解剖学,医生可以掌握每个部位的正常结构,从而能够找到异常的地方。
例如,当患者出现疼痛或其他不适症状时,医生可以根据人体解剖学的知识,判断是哪个器官或组织发生了问题,并能够提供准确的诊断。
此外,人体解剖学还对手术治疗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进行手术前,医生需要通过解剖学知识分析患者的病情,确定手术的切口和操作的深度。
当手术过程中遇到复杂情况时,医生能够根据深入的解剖学知识进行准确判断并作出相应的处理。
二、药物的合理应用人体解剖学的学习还能够帮助医生了解人体器官的分布和结构。
这使得医生在用药时能够更准确地选择给药途径和剂量。
例如,通过了解血管分布,医生可以选择静脉注射药物以快速达到疗效;通过了解器官的形态和组织结构,医生可以确定药物的作用靶点和代谢途径,从而制定出更加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在了解人体解剖学的基础上,医生还能够推断药物在体内的传递途径和作用方式。
这对于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解剖学的了解,医生能够避免因给药途径不当而造成的严重不良反应,并能更好地评估药物疗效。
三、病理学的认识和分析人体解剖学为病理学的学习和疾病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通过观察人体解剖结构的异常变化,医生可以初步推断疾病的性质和病理变化。
例如,通过解剖剖析患者的病理标本,医生可以准确判断肿瘤的分型、分级,并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此外,人体解剖学帮助医生了解病理改变对周围结构和器官功能的影响。
通过观察解剖标本,医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病理疾病导致的功能损伤或器官衰竭,从而为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有力依据。
四、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人体解剖学的深入研究对于新技术的研发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解剖学复习参考答案
颈部1.劲深筋膜间隙的位置、构成和连通及临床意义⑴胸骨上间隙:由颈筋膜浅层在胸骨柄上方3~4cm处分成二层附于胸骨柄的前、后缘形成。
内有颈前V下端和颈V弓,胸锁乳突肌胸骨头,淋巴结、脂肪等。
⑵锁骨上间隙:由颈筋膜浅层在锁骨上方分二层附于锁骨的前、后缘所形成,内有颈前V、颈外V末段和蜂窝组织。
⑶气管前间隙:位于气管前筋膜和气管颈段之间。
内有气管前淋巴结,甲状腺下V、甲状腺奇V丛、甲状腺最下A,头臂干和左头臂V,小儿还有胸腺上部。
此间隙感染、出血或气肿时可蔓延至上纵隔。
⑷咽后间隙:位于咽和食管后壁的颊咽筋膜和椎前筋膜之间,内有淋巴结和疏松结缔组织,下通后纵隔。
⑸椎前间隙:位于脊柱颈段和椎前筋膜之间,颈椎结核脓肿多积于此间隙,亦可向下入后间隙,或向两侧扩散至颈外侧区,甚至沿腋鞘扩散至腋腔;若穿破椎前筋膜,脓液可流入咽后间隙。
2.在甲状腺切除中,试述:甲状腺前面的层次;甲状腺的前面由浅入深有皮肤、浅筋膜、颈深筋膜浅层、舌骨下肌群及气管前筋膜遮盖;左、右侧叶的后内侧邻近喉和气管、咽和食管以及喉返神经;侧叶的后外侧与颈动脉鞘及颈交感干相邻。
结扎甲状腺上、下动脉时注意,不要损伤哪些结构?如何避免?为什么?因喉上神经外支走行于甲状腺上动脉内侧,故在分离甲状腺上动脉及静脉时,要紧贴甲状腺上级钳夹,结扎甲状腺上动脉、静脉。
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在甲状腺侧叶后方交叉,故结扎甲状腺下动脉时,宜远离腺体背面。
损伤喉上神经内支、:喉部感觉丧失,进食或饮水时误咽。
损伤喉上神经外支:环甲肌瘫痪,引起声带松驰,音调降低。
损伤喉返神经:声嘶、呼吸困难。
3.在气管切开术中,试述:气管前面的层次;依次是皮肤、浅筋膜、颈筋膜浅层及其形成的胸骨上间隙(内有颈V弓),舌骨下肌群,气管前筋膜。
第2~4气管环前面有甲状腺峡部,峡部下方有甲状腺下V及可能甲状腺最下动脉。
气管切开时可能会损伤哪些结构?为什么?颈前静脉和颈静脉弓、甲状腺最下动脉(因为该动脉起点各异,但均在气管前方上行,术中最可能损伤)、甲状腺下静脉(因为在气管前方成丛状注入头臂静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管:终动脉:体内少数器官的动脉与动脉之间无吻合,此动脉称终动脉,终动脉的阻塞造成供血组织的缺血或是坏死。
例:视网膜中央动脉,内耳的三个动脉功能性终动脉:某一动脉与临近的动脉有吻合,但是当该动脉阻塞后临近动脉不足以代偿其血液供应。
例:脑、肾、脾的一些动脉分支。
心腔的外科手术意义:右固有心房梳状肌之间房壁较薄,右心导管手术要避免损伤。
心耳:心功能障碍时血液缓慢,易淤积形成血栓。
手术时要防只血栓脱落进入血液循环。
上腔静脉与右心耳交界处及界沟上方1/3的心外膜下有窦房结,在手术剥离上腔静脉根部时,应防止损伤窦房结及其血管供应。
冠状窦口是鉴定继发孔型和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重要标志,位于冠状窦口后上方的缺损为继发,而在冠状窦口开口前下方为原发。
右心房的心肌袖有心传导组织,所以临床上心房颤动的异常激动点可位于肺静脉开口周围,用射频消融方法处理肺静脉开口周围、左心耳基底的心房壁治疗心房颤动。
外科手术壁:左心室前壁前室间沟、左房间沟和左冠状动脉旋支的左缘支三者之间的区域血管少,是进入左心室的唯一壁面。
左心室肉柱较右心室小,心尖心壁肌最薄,手术可在此插入器械,也是室壁瘤好发部位。
左侧胸骨旁第4肋间隙作心内注射多注入右心室。
右心室壁厚度仅为左心室的1/3,供应血管较少,所以切开前壁后可使右心室腔充分显露,是右心室手术常用的切口部位。
绝缘肉柱=节制索:右心房前乳头肌根部有一条肌束横过室腔至室间隔下部,是右心室流入道的下界。
有防心室过度扩张的作用。
房室束的右束支及供应前乳头肌的血管可经绝缘肉柱到达前乳头肌,在右心室手术时要防损伤绝缘肉柱,不然会导致右束支传导阻滞。
右心室流出道是右心室手术的切口部位。
心导管手术相关:1.Eustachian瓣=后心耳:下腔静脉办前下方常有一突出的袋状结构。
有许多肌小梁衬垫,插心导管时导管有时可盘旋于此处。
2.卵圆窝:胚胎时卵圆孔闭合后的遗迹,此处薄弱是房间隔缺损的好发部位,也是从右心房进入左心房心导管穿刺的理想部位。
卵圆窝前上缘明显隆起称为卵圆窝缘,分成上下缘支。
上缘支:房间隔左心房心导管术的标志,当导管由上向下移动滑过该部位时有特殊的弹动,而后进入卵圆窝。
3.房间隔前上部的右心房内侧壁由主动脉窦向右心房突起形成主动脉隆突。
4.心导管检查时过分刺激Koch三角区可导致心律失常Koch三角:右心房的冠状窦口前内侧缘、三尖瓣隔侧尖附着缘、Todaro腱之间的三角区。
Todaro腱为下腔静脉口前方心内膜下可触及的腱性结构,向前经房间隔附着于右纤维三角,后下与下腔静脉办相续。
1.Koch三角前部心内膜深面有房室结。
2.为心内直视手术的时的重要标志,用以指示房室结的部位,以防止术中损伤。
3.心导管检查时过分刺激此三角区可导致心律失常。
Todaro腱为前端附着于中心纤维体,后端在冠状窦嵴处连于下腔静脉瓣的腱性组织。
此腱在儿童心脏上较易从表面上确认并解剖出来。
何标鸣等认为儿童剖不出者仅占15%,成人剖不出者占25.7%。
剖出的例子中,儿童97%全程皆为腱性,而成人全长为腱性的只有20%,有非常显着性的年龄差异。
腱的前部为腱性而后为肌性的,成人占80%,儿童占2.94%,成人明显多于儿童。
说明随年龄增加,腱的后部为肌组织所代替。
Todaro腱后部有少数分为两股,一股延入下腔静脉瓣,另一股延伸入冠状窦瓣。
心纤维骨骼模式图Todaro的长度儿童平均为10.36mm,成人平均为15.47mm,但成人多数例子腱性部只占全长的前2/3。
腱宽一般不到1mm。
腱的粗细程度似与下腔静脉瓣残留部分的大小有关。
房间隔的一些纤维也连于此腱上,因此,Todaro腱的作用除了支持和牵拉下腔静脉瓣与冠状窦瓣,以防止血液倒流或引导血流方向外,对房间隔下部的心肌也有一定支持和固定作用,使此区心肌收缩时,尽量减少对房室结的牵拉影响。
右图中两纤维环之间可见标出的Todaro腱。
冠状动脉的变异:左冠状动脉是心的手要供血动脉。
左优势型弱左主干、前室间支、旋支同时受累可发生广泛性左心室肌梗死,且窦房结、房室结、左束支、右束支均可受累,发生严重心律失常。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可造成冠状动脉分布区域的心肌梗死,范围与动脉分布一致。
冠状动脉主干狭窄>50%时易心源性猝死,主要分支狭窄>75%时动脉血流储备减少出现心绞痛。
病变特点: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多在近侧段,且在分支口处较重;早期,斑块分散,呈节段性分布,随着疾病的进展,相邻的斑块可互相融合。
在横切面上斑块多呈新月形,管腔呈不同程度的狭窄。
有时可并发血栓形成,使管腔完全阻塞。
根据斑块引起管腔狭窄的程度可将其分为4级:Ⅰ级,管腔狭窄在25%以下;Ⅱ级,狭窄在26%~50%;Ⅲ级,狭窄51%~75%;Ⅳ级,管腔狭窄在76%以上。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常伴发冠状动脉痉挛,痉挛可使原有的管腔狭窄程度加剧,甚至导致供血的中断,引起心肌缺血及相应的心脏病变(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并可成为心源性猝死的原因。
动脉导管:如果动脉导管在出生后6个月尚未闭,肺动脉压大于主动脉因肺动脉中的静脉血进入主动脉流向全身而产生运动后口唇发绀、气短。
颈动脉窦:血压增高窦壁扩张刺激压力感受器可反射性影起心跳减慢,末梢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颞骨骨折损伤上颌动脉导致硬膜外血肿。
(脑膜中动脉)子宫动脉uterine artery,arteria uterina:起自髂内动脉(前干),较粗大,发起后沿盆侧壁向前,下,内行,经子宫阔韧带基部,到子宫颈外侧2CM处,跨过输尿管末端前,上方至子宫侧缘,在阔韧带两层见迂曲上行,达子宫角,转折向外,行于输卵管下方,最终达卵巢前缘并与卵巢动脉吻合.子宫动脉与输尿管的交叉关系,在子宫手术时应特别注意防止损伤或结扎输尿管.该动脉沿途分支分布于子宫,输卵管,子宫动脉并有向下的分支至阴道上部和膀胱底动脉的体表投影与压迫只血点(239页)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面动脉颞浅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静脉浅静脉常用作静脉注射、输液、输血等。
(手背静脉网,大隐静脉内踝前方位至恒定)静脉穿刺插管:适应症全胃肠外营养疗法,中心静脉压测定,需长期静脉输液而周围血管塌陷、硬化、纤细脆弱不易穿刺者。
锁骨上或下静脉。
股静脉在腹股沟韧带的稍下方位于股动脉内侧处。
血栓性静脉炎时深静脉血栓形成可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受阻,导致组织水肿。
颈静脉怒张:颈静脉上有一对瓣膜但不能防止血液逆流。
当心脏病或上腔静脉阻塞引起颈外静脉回流不畅时在体表可建静脉充盈轮廓。
空气栓塞:颈内静脉管腔经常处于开放状态,若外伤,由于管腔不能闭锁和胸腹腔负压对血液的影响,导致空气栓塞。
肺膨胀过度,这一动脉气体栓塞的常见原因,多数系配备水下呼吸器潜水上升时屏气呼吸所致.深水时的空气逸出可加速事件的发生.若游泳者进入到空气源,即使在水下只吸一口气,游泳池的深度已足够引起气体栓塞.在上升时,任何深度吸收的空气都可膨胀,若不让其自由逸出,可使肺膨胀和肺泡压力上升,可能导致气体进入肺静脉.若气体到达颈动脉,则脑血管的栓塞几乎不可避免.静脉曲张:下肢: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借穿静脉与深静脉交通。
穿静脉瓣膜朝向深静脉可将浅静脉的血液引流入深静脉。
在长期站力工作,重体力劳动,妊娠,慢性咳嗽,慢性便秘会影起深静脉回流受阻,穿静脉瓣膜关闭部全,深静脉血液流入浅静脉。
睪丸静脉:起自睪丸的睪丸和附睪的小静脉会合为蔓状静脉丛,参与组成精索,经腹股沟管进入盆腔汇成睪丸动脉,左侧以直角汇入左肾静脉,右侧以锐角入下腔静脉,因此左睪丸静脉易导致左侧精索静脉曲张,因为静脉血回流受阻可导致不育。
肝门静脉:无功能性瓣膜,正常情况肝门静脉系与上下腔静脉系的交通支小,当肝硬化,肿瘤,肝门处淋巴结肿大或是胰头肿瘤可压迫肝门静脉导致回流受阻,因此出现1.食管静脉丛2.直肠静脉丛3.脐周静脉网曲张。
如果食管静脉丛和直肠静脉丛出现曲张破裂则引起呕血,便血。
当侧支循环失代偿时可引起收集静脉血范围的器官瘀血出现脾肿大,腹水。
胰头癌:若胰头癌压迫总胆管出现阻塞性黄疸会造成胆囊肿大,压迫肝门静脉出现腹水,脾肿大。
器官病变时可沿淋巴管进入相应局部淋巴结。
可能导致淋巴结肿大,甚至肿瘤转移。
某些肿瘤清扫的同时会清扫局部淋巴结。
Virchow淋巴结=左侧斜角肌淋巴结(颈外侧下深淋巴结):患胸腹盆部肿瘤尤其是食管腹段癌和胃癌,癌细胞栓子可经胸导管转移至该淋巴结,常可在胸锁乳秃肌后缘与锁骨上缘形成夹角处摸到肿大的淋巴结。
腹股沟浅淋巴结肿大:小腿和足的皮肤或外阴是否有细菌感染。
髂内淋巴结:子宫肿瘤切除术前经子宫颈注射叶绿素容液使淋巴结呈绿色。
胸导管:由左右腰干和肠干汇合而成,起于第一腰椎前方的膨大的乳糜池,向上穿膈的主动脉裂孔进入胸腔,在胸主动脉与奇静脉间上行,过胸廓上口至颈根部呈弓状弯过左颈总动脉和左颈内静脉的后方转向内下向左侧注入左静脉角。
胸导管与肋间淋巴结,纵隔后淋巴结,气管支气管淋巴结和左锁骨上淋巴结之间有侧支通路,肿瘤可因胸导管转移。
胸导管常发出较细的侧支注入奇静脉和肋间后静脉所以手术勿伤胸导管末段后结扎时一般不会引起淋巴水肿。
乳麋胸:大量乳糜液由胸导管漏出积聚于胸膜腔,首先造成大量乳糜液丢失。
如此大量鶒的体液丢失,若不及时补充,必然迅速导致机体严重的代谢紊乱;严重营养障碍;低蛋白、低血脂;以及各种维生素缺乏,凝血因子减少等。
大量淋巴细胞。
大量液体积于胸膜腔,压迫肺组织,造成肺萎陷,肺活量降低,气体交换减少;纵隔移位心脏大血管受压,静脉回流受阻,产生一系列的呼吸循环功能紊乱日久乳糜液中纤维蛋白析出,形成大量纤维凝块。
结扎胸导管后其近端内压暂升高,随着侧支循环的开放和建立而逐步恢复正常这个过程通常需要15天以上,如果在此期间,进食大量高脂肪饮食,乳糜液形成大增也可能造成结扎腹侧端胸导管淤胀而发生破裂。
角膜炎可引起角膜混浊失去透明性影响视觉角膜无血管,免疫排斥小,易移植。
巩膜前部正常人为乳白色,黄疸呈黄色,老人因脂肪堆积呈蓝色,先天性薄巩膜为蔚蓝。
继发性青光眼:房水通过瞳孔受阻如虹膜粘连,瞳孔闭锁等,眼内压升高。
急性虹膜睫状体炎当炎性渗出物多,房水中蛋白质含量较高时引起广泛的瞳孔后粘连或周边虹膜前粘连,房水排出受阻。
老年性白内障肿胀期晶状体体积增大,推虹膜前移,在白内障患病前即为浅前房、窄房角的患者,可使前房进一步变浅,房角关闭。
白内障:晶状体变混拙。
引起白内障的因素很多,老年人因年龄新陈代谢功能减退导致的白内障是最常见的“老年性白内障”,其他全身疾病如糖尿病也常并发白内障,眼局部外伤是继发性白内障的一个重要原因,眼球穿孔异物进入晶状体必然会发生白内障,即或没有穿孔的眼部挫伤也可以引起白内障。
其次眼内炎症(如葡萄膜炎),眼内疾病(如视网膜脱离,眼内肿瘤)都能引起白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