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十二五”时期主要社会问题分析

合集下载

解读“十二五”规划《建议》

解读“十二五”规划《建议》

解读“十二五”规划《建议》作者: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版》2010年第12期怎样理解“十二五”规划《建议》的重大意义?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是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编制的纲领性文件。

从“七五”计划开始,中央已经提出了六个中长期规划《建议》。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于编制“十二五”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一,《建议》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党的十六大确定,我国现代化建设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党的十七大根据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发生的新变化,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新世纪的头十年已经过去,现在到2020年还有十年时间,“十二五”时期是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

在新世纪头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

但也要看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特别是与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当前,我国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也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

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发展环境和趋势的基础上,对未来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总体目标、战略任务、重大举措作了全面部署,这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第二,《建议》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党的十七大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在2010年初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建议》提出,“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并在各项任务和重大举措的部署中,全面贯穿了这一主题和这条主线,这必将有力地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大学生怎样理解把握一二五规划的主题主线及目标措施

大学生怎样理解把握一二五规划的主题主线及目标措施

大学生怎样理解把握一二五规划的主题主线及目标措施第一篇范文:你认为大学生应该怎样准确理解和把握“十二五”规划的主题、主线以及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措施你认为大学生应该怎样准确理解和把握“十二五”规划的主题、主线以及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措施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把科学发展确定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具体的是”富民”。

中国每一个五年计划或者规划都有一个相对明确的主题。

所谓主题,也就是未来 5 年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固然,问题最后能否解决或者解决的程度如何,取决于诸多因素,但在编制规划的时候,总有个相对集中的主题。

具体到“十二五”规划,之所以应将“富民”做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而提出来,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主线:十二五规划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建议提出的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新特征。

主要目标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发展。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主要任务包括:一)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二)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三)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创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

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妥帖推进城镇化,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

五)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及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材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什么是十二五

什么是十二五

什么是十二五中国的“十二五”是指2011年至2015年期间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是中国政府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制定的重要指导纲要。

这个五年规划的主要目标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面对了国内外各种挑战和机遇,通过坚定的改革举措和科学的规划,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经济发展是“十二五”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

中国在这个五年期间,致力于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通过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中国经济实现了稳定增长。

根据规划目标,中国GDP年均增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7.6%左右。

“十二五”规划还关注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这个五年期间,中国不仅加大了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力度,还推动了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通过扩大就业,提高工资水平和保障社会安全,中国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中国还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提高了生态环境质量。

在“十二五”规划中,中国还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通过加强城市化进程、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中国努力减少区域差距,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协同发展。

此外,中国还积极推动全球化进程,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

然而,“十二五”规划也面临了一些挑战。

中国在这个时期依然面临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同时,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也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因此,“十二五”规划中也包含了应对这些挑战的具体措施和政策。

总体而言,“十二五”规划是中国政府为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福祉而制定的重要指导纲要。

通过规划中的各项措施和政策,中国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就。

在国内生产总值、就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同时,中国也面临一些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可持续发展。

未来,中国将继续坚持规划的基本原则和目标,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考点)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考点)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考点)中国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然后以此类推。

“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

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一章发展环境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

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

第二章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基本要求:1、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2、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3、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4、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中国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央关于制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十二五”时期(二○一一年至二○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

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当今社会热点问题

当今社会热点问题

当今社会热点问题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们又迈上了新的征程。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综合判断国内外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许多复杂的矛盾和问题。

两会前夕,在人民网推出的“你最关注的十大热点问题”调查中,社会保障、司法公正、反腐倡廉、个人收入、房价调控、医疗改革、物价调控、环境污染、食品安全、教育改革位列其中。

两会期间,这些问题也成为代表委员讨论的热点话题,许多议案提案对此都有涉及。

网友的关注、两会的热议,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重大关切,体现了人们对过上更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也凸显了科学对待这些热点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重大课题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

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问题,人类社会正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前进的。

我国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是伴随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而逐步产生并日益凸显的,是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一个现实国情。

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

3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历史告诉我们,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日中国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就没有人民生活日见红火的生动景象。

然而,发展是一个过程,它不仅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而且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

正如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的,“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

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新问题更是层出不穷。

而随着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评判标准的深刻变化和民主意识、法制意识、权利意识、公平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这些问题带来的困扰、造成的压力感受更明显,对尽快解决这些问题、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要求和期待更强烈。

因此,我国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凸显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是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伴生现象。

制定_十二五_规划应关注的几个重大问题

制定_十二五_规划应关注的几个重大问题

制定“十二五”规划应关注的几个重大问题高国力“十一五”规划目前已经实施过半,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相继组织对“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并着手准备“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工作。

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去年底召开的全国发展改革系统会上提出了《“十二五”规划重大问题研究指南》,内容涉及发展环境、思路目标、产业结构、城乡区域、科教文化、改革开放、人民生活、资源环境等方面共41个题目。

目前,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变化处于不确定性增强的时期,结合“十一五”规划的实施进展状况,研究提出“十二五”规划面临的重大问题,更加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要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深远影响要有充分的预计和防范。

当前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危机最初源于2007年下半年美国爆发的住房次级贷款危机,已经从初期的国际金融危机演化为全球性经济危机。

对于我国的影响自2008年下半年逐渐显现,目前仍处于蔓延和加深阶段。

这一次经济危机的波及面之广、冲击力之大远远超过1998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也在许多指标和方面超过上世纪30年代爆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因此可以被看作百年一遇。

按照世界经济史上的经济周期规律,一次经济危机自爆发、加深到稳定,再到复苏,长者5-8年,短者3-5年,前后平均5年左右。

考虑到21世纪以来知识、技术、信息经济的突飞猛进,极大地增强了世界经济的自我修复和调整能力,这次经济危机的周期乐观估计也要持续3年左右。

我国从整体上看仍然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推进阶段,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不会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的趋势,但是加入世贸后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加强,在这次全球经济危机中不可能独善其身。

现在我国距离“十一五”时期结束还有一年半的时间,乐观估计在“十一五”末全球经济危机及对于我国的影响发生根本性变化,这样“十二五”规划正好处于经济周期的回升期。

但是,也不排除进入“十二五”后全球经济危机的阴霾仍然尚未完全消散,这些可能性情景分析都应在“十二五”规划制定时给予充分的预计和应对之策。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十大任务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十大任务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十大任务【作者:潘盛洲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文章来源:理论网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全面阐述和部署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十大任务,为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和工作重点。

(一)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把扩大内需作为“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独立成章进行阐述,是《建议》不同于以往中长期规划的一个重要变化。

这既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十二五”规划要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重大部署相衔接,又表明在当前形势下扩大内需对保持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建议》从三个方面作出了部署和要求:一是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避免经济大的起落。

二是要从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合理引导消费行为等五个方面入手,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三是要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完善投资体制机制,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有效拉动经济增长。

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二)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近些年来,在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作用下,依靠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奋力拼搏,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

但近年来特别是今年农业自然灾害频发、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加剧的严峻形势告诉我们,农业基础薄弱、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不强仍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瓶颈。

必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

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的相关内容关键字:一、“十二五”规划提出的背景“十二五”时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

"十二五"规划,必须根据国际环境的新变化和国内发展的新要求,充分体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思想,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

上述认识与要求,基本反映了"十二五"规划的宏观背景。

1、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带来世界经济大调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期。

专家预测,源于2007年下半年美国爆发的住房次级贷款危机而演化为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目前仍处于蔓延加深阶段。

世界经济史上的经济周期规律表明,一次经济危机由爆发--加深--稳定--复苏,长者5-8年,短者3-5年,平均5年左右。

考虑到21世纪以来知识、技术、信息经济突飞猛进将极大地增强世界经济的自我修复和调整能力,这次经济危机的周期乐观估计也要持续3年左右。

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将会带来人口向城市的聚集,带来对自然资源的更多消耗,由此也带来资源环境的更大约束。

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改造传统产业,催生一批新兴产业,延伸产业链条,集约建设园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将更为迫切。

从全国看,"十二五"期间我国人均GDP将由3000美元增加到6000美元,由此将产生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

通过分析研究世界发达国家工业化、非工业化发展历史进程、阶段性特征和发展规律,把握这个时期将会出现的新特征。

现在已出现端倪的有:全面小康社会的消费需求及少数富裕阶层的消费需求在升级,今年"十一"长假出现的旅游井喷现象说明,旅游休闲度假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与之相适应的是一批益居型生态城市正在兴起。

产业结构升级,体现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将会持续低、中端产业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梯次转移规律,也将出现局部反梯度现象;为提高企业竞争力,持续制造产业向资源型产业前向链接、商贸业向制造业链接、从而推进整体产业链延伸、产业空间聚集的产业集群规律。

“十二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新的转型期

“十二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新的转型期

“十二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新的转型期“十二五”是指中国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即2024年至2024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处于一个新的转型期。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来分析“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发展。

首先,经济转型是这一时期重要的特征之一、在“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逐渐从高速增长转向了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发展。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包括推进供给侧结构性、促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强环境保护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经济从过去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转向依靠内需和创新驱动。

在供给侧结构性方面,政府加大了对传统行业的淘汰和转型力度,鼓励发展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这样一来,中国的经济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劳动力得以转移到更具竞争力的领域,提高整体劳动生产率。

同时,政府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这些措施促进了中国经济朝着更加可持续和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其次,社会转型是“十二五”时期的另一个显著特征。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经历了较大的变革。

首先是城市化进程加速,农村人口逐渐流向城市。

这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就业问题,还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是人口老龄化问题突显,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增加,这对医疗保障、养老服务等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挑战。

此外,城乡差距和收入分配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为了应对这些社会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比如,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同时,政府加强对老年人口和弱势群体的保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此外,政府还加大对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的投资,提高人民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这些措施使得中国社会得到了较好的进步和发展。

总而言之,“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新的转型期。

经济上,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了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发展,通过供给侧结构性和创新驱动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

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

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

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

2.我国基本国情的客观要求。

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4.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5.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客观要求。

内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1.从国际上看,一方面,当前世界在处于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之中,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多方面影响。

2.从国内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变,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在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新的更大进展1.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新型国家。

2.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3.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经济发展方式及其转变:传统的:资本、劳动密集型的,政府驱动型的,外需拉动型的,出口带动型,外延粗放型。

现代的:技术密集型的,市场导向型的,内需驱动型的,消费驱动型的,内涵集约型的。

我国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重新实现经济发展要素组合,实现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到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思路:《建议》明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

《建议》将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作为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

1.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

(多少套。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及重要性和紧迫性。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1.民主法治。

2.公平正义。

3.诚信友爱。

4.充满活力。

5.安定有序。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创新性国家的概念及特征: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

当今社会热点问题

当今社会热点问题

当今社会热点问题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们又迈上了新的征程。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综合判断国内外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许多复杂的矛盾和问题。

两会前夕,在人民网推出的“你最关注的十大热点问题”调查中,社会保障、司法公正、反腐倡廉、个人收入、房价调控、医疗改革、物价调控、环境污染、食品安全、教育改革位列其中。

两会期间,这些问题也成为代表委员讨论的热点话题,许多议案提案对此都有涉及。

网友的关注、两会的热议,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重大关切,体现了人们对过上更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也凸显了科学对待这些热点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重大课题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

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问题,人类社会正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前进的。

我国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是伴随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而逐步产生并日益凸显的,是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一个现实国情。

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

3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历史告诉我们,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日中国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就没有人民生活日见红火的生动景象。

然而,发展是一个过程,它不仅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而且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

正如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的,“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

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新问题更是层出不穷。

而随着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评判标准的深刻变化和民主意识、法制意识、权利意识、公平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这些问题带来的困扰、造成的压力感受更明显,对尽快解决这些问题、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要求和期待更强烈。

因此,我国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凸显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是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伴生现象。

“十二五”时期农民工就业及社会保障等问题研究

“十二五”时期农民工就业及社会保障等问题研究

2011年第29期(总第2373期)财经观察地方财经Local Public F i nance and E cono m i cs十二五时期农民工就业及社会保障等问题研究*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张本波内容摘要:农民工就业服务短缺,融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存在制度制约,城镇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难以共享,是当前农民工普遍存在的问题。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首先需要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

其次,加快整合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并在当前统一的制度框架下,为农民工提供多层次的社会保障选择。

同时,提高农民工公共服务市民化水平,重点将农民工子女纳入城镇义务教育体系,建立以社区为依托的农民工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合。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农民工规模不断扩大,但由于受到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有些农民工虽然在城市已经工作了十多年,但对于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城市社会而言依然是外乡人,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尤其是第二代农民工(不少在城市长大),其普遍的特点是基本没有务农经历,甚至缺乏基本的农业常识,却依然不能完全融入城市。

据重庆市调查,在进城务工农民中,能融入城市主流社会并起一定骨干作用的仅占5%左右,能进入城市社会站稳脚跟并维持基本生活的占65%左右,属于城市边缘群体仅能够维持温饱的占30%左右。

建立一体化的就业、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是推进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人力资源市场仍不健全,农民工就业服务缺失农民工最显著的特点是流动性大,不仅往返流动于城乡之间,并在单位之间、城镇之间频繁地变动工作岗位,而且外出的人群每年都在不断变动,新老农民工进行着代际更替。

从农民工就业类型看,有的属于正规就业,相当部分已成为企业生产技术骨干,这些农民工有明显的市民化倾向,渴望长期留在城镇工作和生活,但现在的城镇公共服务系统仍不能做到平等对待;有的属于灵活就业,工作极不稳定,随时可能返乡。

根据农业部调查显示,40%的农民工没有固定工作,且经常变换工种和就业地点。

深刻理解“十二五”规划的主题和主线

深刻理解“十二五”规划的主题和主线

深刻理解“十二五”规划的主题和主线十二五规划问题是当前理论界讨论的热点,也是今明两年各地公选考试的热点,尤其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二五规划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公选王专家提醒广大考生,要深刻理解这一核心观点,有可能在论述题和案例分析、策论中灵活出现。

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深刻理解这个主题和主线,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正确认识“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综观国际国内形势,世情和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变化孕育着机遇,也伴随着挑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

(一)国际环境的新趋势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之中,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发展模式、供需关系、治理结构调整变化,外部环境更趋复杂,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多方面影响。

一是世界经济增长和市场需求发生新变化。

世界经济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各国经济复苏仍不均衡,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

主要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不振,房地产、金融等支柱产业在危机中受到重创,新的经济增长点短期内还难以形成。

一些国家政府负债过高,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其潜在危害和影响不容小视。

特别是一些主要经济体为刺激本国经济复苏,持续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大量投放流动性,可能会引起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推动能源资源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热钱的涌入也会对新兴经济体发展带来冲击。

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经济结构重组引人关注。

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倡导储蓄、鼓励出口并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试图解决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过高、经济“虚拟化”等问题。

有的发达国家还实施扩大出口战略,推行产业回归和制造业再造,力求改善贸易失衡状况。

中国贫富分化加大问题浅析

中国贫富分化加大问题浅析

中国贫富分化加大问题浅析学院:文法与经济学院班级:行政管理1001班姓名:梅文全学号:201006116007中国贫富分化加大问题浅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但居民收入差距却一直呈扩大趋势,人们的满意度没有同生活水平的提高成正比。

上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贫富分化更为加剧。

一方面,在少数人手中积聚了巨量财富。

据世界银行的报告,目前中国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另一方面,对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们,特别是"农民工"等弱势群体,未能充分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劳动者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从1980年的65%下降到1997年的53.4%,2007年再下降到39.7%,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反映分配不平等程度的基尼系数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突破0.4的警戒线以后继续攀升,目前已经达到接近0.5的畸高程度。

有句俗语讲:“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近年来贫富差距有所拉大。

正因为这种差距的内在和加大,中国平民大多有一种仇富心理。

一、何为贫富分化贫富分化是指人们之间的财富出现了差距,财富是以货币来表示,贫富分化也就是说人们之间支配的货币出现了差别。

主要表现是:一是个人差距拉大。

国际上通常用基尼系数来反映个人收入差距,国家统计局机关报《中国信息报》透露, 中国的基尼系数,1984年为0.24,2004年为0.47,二十年翻了一番。

贫富差别拉大的速度如此之快,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世界银行在《2005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关于部份国家2003年贫困及收入分配状况表,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47,除了个别情况特殊的国家外,远远高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一般发展中的国家。

例如世界上最富裕的美国,也是西方国家贫富悬殊手屈一指的国家,2003年基尼系数为0.408,而中国的基尼系数竟比美国高出9.6%。

“十二五”面临的十大挑战

“十二五”面临的十大挑战
现 状 ,寻 求 科 技 创 新 ,实 现 新 技 术 产 业 井 喷 成 为 “ 二 五 ” 全 面 发 展 的挑 战性 十
地 区外 延式 扩张 正成 为城 市化 死结 。
“ 二 五” 是中 国城 市化马 鞍 区的快 十 速 爬升 区 ( 市 化在 3 %一 0 城 0 7 %期 间
低端 自锁 ,经济 、社会 、 文 化 与 政 府 管 理 联 动 失
衡 ,如 此 等 等 。种 种 问题
是 加速 时期 ),城市 化增 长率 每年 要 保 持 在 1 2%之 间 ,这 样 每年 会 有 %一 1 0 多万 的农 民转 化为城市 居 民,现 00
区域 内部 诸 要素 、区域 工业 化 、信 息
化 、城 市 化 不 同 进 程 不 顺 畅 、不 协 调 , 成 为 “ 二 五 ” 的又 一 挑 战 。 十
态 ,产业技术空心化 ,自主知识产权 、 自主品牌缺失 ,主要依靠体力 附加 、资 源附加 ,难 以形成对经济社会 的持续 、 健康发展的强有力支撑 。如何改变产业
中的无奈。
力的不匹配 ,创业教育滞后使得毕业生
创业 精神 、 自主 创 业 意 识 、创 新 与 创 业 能 力薄 弱 。
在生产要素的浓缩转移过程中 ,最 需要引起 足够重视的是人 口的转移 、土
地 集 约 、产 业 集 聚 。 而 我 国 区 域 之 间 、
此外 ,位 于产 业价 值 链低 端 ,以
不适应城市化 。
绩 ,但追赶型的经济发展 模式也走到了尽头 ,迫切
需 要 经 济 发 展 方 式 、 社
会治理模式 、政府管理方 式 、商业运作模式的转变
学生 ,处理不好 ,会演化为社会动荡的
导 火索 。

“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要抓好三个重点

“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要抓好三个重点

设置、以及地方政府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有所突破和 创新。适当突出地方政府在民生方面的责任和增加它
时期,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不能按照一般国家
益并不意味着要约束政府。政府应当与其他角色,包
括媒体、社会组织、宗教组织以及商业组织分享公共
责任和共同利益。如何动员社会组织来治理社会,提 高社会的管理水平是 “ 十二五”时期党和政府面临的
重要挑战,也是衡量党和政府社会管理水平的重要指
标。第二,政府在对于一些公共事务失灵或无力治理 情况下,如当超出政府管辖、政府能力有限或政府没
障之后,单靠过去省地县三级服务机构的支撑是不够


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夯实民生事业的基础 的,这就涉及到社区、乡镇基层经办机构和服务机构
的建设问题。地方公共部 门的快速发展和显著扩张将 “ 十一五”以来 ,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 对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提出进一步 路线推进:一是在制度上确保全覆盖社会保障体系得 不断完善,确保人人能够 “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 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二是通过信息化等
但在实践层面上,社会保障体系还存在一系列亟待解 改革的要求。这就是说,未来 的社会建设将沿着三条
决的问题。第一,养老保险距全覆盖还有一定距离。 基本社会保障均等化的前提是所有居民必须被基本社 会保障体系覆盖。没有基本社会保障的全覆盖,就没 有基本社会保障均等化。第二 ,我国公共卫生和基本
国 家 q - 学 院 ,b ¥政 S报
201 3 0.
杰 朋 曩 焦
“ 十二五"时期社 建设 抓 三 重 会 要 好 个 点
[ 图 分 类 号 】 F 2 . 中 133
[ 献标识码 】A 文

当前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当前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当前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我们也面临着不少突出问题和严峻挑战。
★国际环境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占优势的压
力长期存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 争更加激烈,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居高不下,贸易保护主义趋于强化;
★“中国威胁论”的舆论时起时伏,军事威胁论尚未淡化,经济威胁论有突出起 来,贸易纠纷和其他经济摩擦明显增多。
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科 技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建设人才强国,为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 资源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主要任务

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 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 务均等化。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 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 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 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但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投入明显偏低,导致公 共服务发展滞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2008年中国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 比重为4.4%,社保与就业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为10.9%,此两项合计占比为15.3%,比 人GDP3000-6000美元阶段国家平均31.4%的水平,低了16.1个百分点。
当前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问题四:民生大幅度改善,但公共服务领域发展滞后。 “十一五”期间,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改善民生问题。涉及民生的2个约束性指标,即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目前都已完成“十一五”规划 目标。在预期性指标中,由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较好的经济 增长,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08年 已实现或接近实现预定目标。

中国社会最大的矛盾

中国社会最大的矛盾

中国社会最大的矛盾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前的矛盾。

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

产生原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表述,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现阶段,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由于剥削阶级已经消灭,阶级斗争虽然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但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阶级斗争。

二是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较落后于发达国家,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再加上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比较低。

所以为了摆脱贫穷和落后,尤其要把经济建设即发展生产力作为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中心。

其它工作都要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争取加快发展速度。

形成历程1956年,党的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979年,在中央召开的理论务虚会上明确了这个问题“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并指出“我们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再次强调,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仍处在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十二五”时期主要社会问题分析
【摘要】社会问题是妨碍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直至影响整个社会的有序发展,从而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并需要动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社会现象。

尤其是一些具有结构性影响的社会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缓解,则可能产生不可估量的后果。

“十二五”时期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加强经济结构调整,加紧社会结构转型,加快社会问题解决的重要时期。

只有正确预测社会问题的演化,积极应对社会问题的发生,努力缓解社会问题的影响,才能保证我国下一个30年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十二五”时期,社会问题分析
一、主要存在的社会问题
总体来看,我国“十二五”时期主要存在三方面的社会问题:1、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不协调问题。

据预测,到“十二五”期末,我国总人口将达到13.9亿。

人口数量大、结构不合理仍然是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

人口问题是我国一直存在的社会问题,也是众多社会问题的起点,最突出的是人口与资源环境问题的连带性。

2、民生问题。

目前反映最为突出的收入分配、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困扰着广大人民群众,“十二五”时期民生问题仍将是全社会关注的重点。

只有解决了民生问题,才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3、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

从城乡结构来看,我国城市化率将超过50%,我国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进入城乡结构转换点,因此由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社会遗留问题将日益突显;从区域发展来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呈现持续扩大的趋势,特殊区域发展困难问题、区域无序开发问题突出,将成为下一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十二五”时期进入社会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也将日益紧迫,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加以解决。

二、对“十二五”社会问题演化的趋势判断
(一)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1、人口数量多、结构不合理是我国人口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首先,“十二五”时期人口数量的压力进一步增大。

我国现阶段的低生育水平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挑战。

其次,政策内生育水平将有所提高未来十几年,20岁至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将形成一个高峰,因此形成一个政策内生育高峰其次,群众生育意愿有所强化。

最后,性别比失调和老龄化问题突出。

2、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不协调问题日益突出。

“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正向工业化中期阶段过渡,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仍来自于第二产业的增长,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随着经济总量增长而持续增长的污染物产生量对环境安全的压力越来越大。

同时,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未来一段时间,人口继续增加,工业化、城市化进一步加快,国民经济将以年均8~9%
左右的速度增长,将使生态环境承受更大压力。

我国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不协调问题日益突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显示,我国的经济-人口相互协调程度较低,经济聚集与人口聚集不协调的情况突出。

据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中国已大范围出现严重的生态赤字,按全国平均资源环境状况和社会经济水平,人口已超载1.54亿人。

随着人口总量的持续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改善,我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

(二)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突出。

社会矛盾冲突将在局部地区和领域进一步加剧。

我国城乡差异根源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城乡二元结构。

“十二五”阶段,我国城市化率将突破50%,进入城市化加速时期,必然要求对城乡二元结构及其附带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障碍进行战略性突破。

同时,在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背景下“十二五”时期我国区域差异将呈现一种相对差距缩小,绝对差距逐渐扩大的趋势。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在某种层面上就是以农民为代表的中低收入者增收、扩大就业、加大社会保障力度等民生问题。

如果这些社会问题得不到良好的解决和疏导,由利益矛盾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冲突将在局部进一步加剧,导致各类群体事件、信访案件以及诉讼案件逐年增多。

近年来信访案件突出集中于劳资矛盾、征地、移民、失地安置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领域。

避免由于对社会冲突矛盾处理不当而引发的更为剧烈的冲突事件,在“十二五”时期应
当尤为注意。

三、对“十二五”时期应对社会问题的几点思考
“十二五”时期,我国将进入经济与社会协同发展的关键时期。

为缓解社会问题带来的负面效应,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现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加大改革力度,破除不合理的体制机制,减少由于发展不均衡造成的社会问题。

应加大改革力度,努力削减不合理体制对社会发展的不良影响。

其中,改革户籍制度是改善我国发展不均衡现状的重要举措。

户籍制度曾经发挥了人口管理的重要作用,但在人口流动日益频繁的新形势下,特别在“十二五”时期城乡结构实现根本性转变,政府大力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一体化的政策背景下,已经显示出阻碍人口自由流动、固化城乡二元结构、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等诸多不良影响。

改革户籍制度,加快实现以居住证为基础的常住人口登记管理制度,就成为顺应社会发展的根本性措施。

(二)加大民生建设力度,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

应遵循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将民生建设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着力点,扩大民生建设的覆盖面,加大民生建设的广度和深入,解决人民群众的根本诉求。

民生建设的目标应把握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平衡,立足当前需求,放眼潜在需求。

有限资金的投向,要首先用于解决低收入阶层特别是最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而后才是提升民生建设的整体水
平。

民生政策的调整应着力于提升公共服务质量,调整现有结构中不合理的部分,比如加快教育体制改革,解决群众关心的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贵、高等教育学费贵问题;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解决个人卫生费用负担过重、卫生资源向大中型医院过度集中问题等,为下一阶段扩展民生建设的广度和深度做好准备。

(三)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形成社会问题协同管理机制,减轻社会问题的影响。

首先,确立社会问题的预警系统和控制机制。

其次,充分发挥基层政府和社会组织对社会问题的控制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