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_2

合集下载

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

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的社会发展的影响课前自主学习.1833年在广州创办的,是中国境内创办的一份中文报刊;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②一一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报纸有、。

.新中国建立后,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主要舆论工具的代表性党报党刊是、。

1905年,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是中国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课堂合作探究知识一报刊业走向繁荣民主革命时期,我国各阶级各阶层在不同时期创办了代表性报刊,试说明它们在当时发挥了怎样的舆论作用。

.中国报业的形成阶段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等。

自19世纪70年代起,又陆续出现一些中国人自办的报刊。

这些报刊主要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或讨论商情。

.中国报业的发展阶段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以及新文化运动期间的《新青年》等,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先后创办了《共产党》、色《红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这些报刊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主要舆沦工具,《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其他类型的报刊的内容比较丰富。

.中国报业的繁荣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除了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导宣传作用外,各种专业性、娱乐性的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

各报把真实、及时、客观和讲求新闻价值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普遍扩大信息含量,拓宽报道领域,并重视可读性。

.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达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的功能。

从总的趋势来看,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 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大众传媒的兴起和发展历程;
2.掌握新闻媒体、广告媒体、电影、电视等媒介的特点;
3.培养同学们的媒介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大众传媒的定义、特点和兴起;
2.各种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特点和现状。

三、教学难点
1.媒介素养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2.大众传媒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内容
1.大众传媒的概念和兴起
1.大众传媒的概念
2.大众传媒的兴起和发展
2.新闻媒体、广告媒体和电影的发展历程、特点和现状
1.新闻媒体的发展历程、特点和现状
2.广告媒体的发展历程、特点和现状
3.电影的发展历程、特点和现状
3.电视和网络媒体的兴起和发展
1.电视的兴起和发展
2.网络媒体的兴起和发展
五、教学方法
1.归纳法:运用归纳法,概括大众传媒的定义、特点和兴起;
2.讲授法:运用讲授法,深入浅出地讲解新闻媒体、广告媒体、电影、电视等媒介的特点、发展历程和现状;
3.比较法:比较分析各种大众传媒的特点、现状和对社会的影响;
4.观看视频法:观看有关大众传媒的视频,并结合教案进行分析。

六、教学评价
1.通过讲授、分组讨论和观看视频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同学们全面、深入地了解大众传媒的兴起和发展;
2.通过课堂练习、作业和考试等方式,测试同学们对大众传媒概念、特点、现状和对社会的影响的掌握程度;
3.评价内容包括思维能力、语言表达和考试成绩等方面。

高中历史《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性、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未有。

请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获得信息?生:书籍、广播、电视、电影、报刊、互联网……师:这些都是大众传媒,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学习第十六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一、报刊业走向繁荣1.发展历程:(1)起步阶段:表现: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在华办报外文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中文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申报》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昭文新报》(艾小梅 1873年汉口)(2)发展阶段①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 (《时务报》由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在1896年创办。

)②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民报》是中国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11月创刊于日本东京。

)③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

(由陈独秀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

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以上三个的作用: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

作用: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⑤新中国初期《人民日报》;“文革”时期不少报纸停办。

作用: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意舆论工具。

(3)繁荣阶段表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报刊业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

报纸的总数从1978年的186家,发展到2000年的2 007家,日报的读者超过10%。

刊物的种类也急剧增加,由1978年的930种增加到2000年的8 725种。

作用:扩大了信息含量,拓宽了报道领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2.影响: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的功能,从总的趋势来看,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优质课教案_2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优质课教案_2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内容标准】: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知识与能力】了解报刊、影视、互联网发展的基本史实;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科技、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传媒的发展,而传媒的发展又促进了社会的不断进步;让学生认识到多媒体的正确利用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近现代以来中国的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分析它们发展的影响。

难点:分析报刊、影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以教师本人课堂前最新接触的传媒媒介为例导入新课.如,展示《天津日报》报纸第一类以纸质作为媒介的第一类传媒方式,展示《人民的名义》电视剧、《摔跤吧爸爸》电影作为以图像文字作为媒介的第三类传媒方式,展示本人QQ、微信、淘宝客户端等以互联网作为媒介的第四类传媒方式,导入新课。

授课过程:一、中国近现代报刊业的发展1、设问:你了解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报纸吗?学生回答后,出示文字介绍,让学生了解。

2、通过教师讲述让学生了解报纸业的形成阶段3、出示幻灯片:近代、现代的一些报纸出片,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中国报纸业的发展概括。

然后,让学生讨论:发展的影响。

4、师生共同归纳讨论:报纸业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繁荣的原因及表现。

5、引导学生小结性地讨论:近现代中国报纸业发展的特点及对社会的影响。

(突出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二、中国影视业的发展1、通过设问:电影的故乡在哪里?等问题引入本目的学习。

2、出示幻灯片:《定军山》、《歌女红牡丹》、《渔光曲》、《风云儿女》、《一个也不能少》等电影剧照让学生了解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3、师生一起谈论中国电视业的一些发展情况:1958年中国第一个电视台出现:改革开放后中国电视事业发展的原因及表现。

(展示资料,引入下一目的学习)三、“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1、教师讲述: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概况: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后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而风靡全球。

高中历史必修2大众传媒的变迁导学案

高中历史必修2大众传媒的变迁导学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学习目标】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重点难点】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基础掌握】一、报刊业走向繁荣1、中国报刊业的形成(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和《》。

(2)自19世纪70年代起,陆续出现了一些自己办的报刊。

2、中国报刊业的发展(1)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宣传,后来革命派同维新派展开论战。

(2)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宣传思想。

(3)20世纪前期:中共创办《》、《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作用。

(4)新中国成立后:《》、《红旗》等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而《》、《文汇报》等报刊的内容也较丰富。

3、中国报刊的繁荣(1)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作用,各种、娱乐性报刊创办起来。

(2)各报刊把真实、及时、客观和讲求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1、电影事业的发展(1)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2)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

(3)新中国成立后,和题材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

(4)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

2、电视事业的发展(1)1958年,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2)改革开放后,电视。

(3)在现代社会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三、互联网的兴起1、诞生:20世纪2、发展: 后风靡全球,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特点:(1)具有迅速的功能,被称为“”。

(2)网络媒介可以集、、于一体,还能模拟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高度,双向传受。

【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从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开通至今,互联网在中国已经走过了十多年高速发展的历程。

人教版必修2历史: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案2

人教版必修2历史: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案2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目标】1.了解报刊业发展的过程,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对中国社会所起的作用。

2.掌握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分析影视事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3.了解“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认识互联网的优势。

【教学方法】1.通过制作图表,加深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

2.通过讨论,开阔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全面客观看待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重难点】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由2014.03.08马来西亚飞机失联事件导入讲述新课:一、大众传媒的变迁1.大众传媒的涵义所谓大众传媒,即向大众传播信息(新闻性信息、评论性信息、舆论性信息、教育性信息、娱乐性信息、服务性信息、商业性信息)的载体、工具的总称。

泛指信息的传播者所利用来向他人传播信息的一切方式和手段。

主体是信息的发出者,客体则是信息的接受者,信息为联系二者的媒介。

2.大众传媒发展过程(1)古老的传媒手段事例介绍:马拉松战役、烽火戏诸侯、飞鸽传书、驿站。

(2)人类普遍使用的传媒手段事例介绍:书籍、报纸、杂志。

(3)信息时代的传媒手段事例介绍:广播、电视、电话、互联网。

表现社会影响形成发展繁荣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在华办报,外文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中文有《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申报》,1873年艾小梅的《昭文新报》为国人最早在境内创办的报刊。

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

新中国初期《人民日报》“文革”时期不少报纸停办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报刊业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

报纸的总数从1978年的186家,发展到2000年的2 007家,日报的读者超过10%。

刊物的种类也急剧增加,由1978年的930种增加到2000年的8 725种。

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高中历史人教版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一、背景介绍大众传媒是指广泛传播信息的媒体机构,如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提供信息,还能够塑造社会舆论和影响公众思想。

本课教案将重点介绍高中历史人教版中关于大众传媒变迁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大众传媒的概念和发展历程;2. 掌握大众传媒对社会变迁的影响;3. 分析历史时期下大众传媒形式的变化和原因。

三、教学内容1. 大众传媒的定义和分类- 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 新媒体:互联网、社交媒体等。

2. 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 印刷术的发明与报纸的兴起;- 电报、电话的发明与信息传播的加速;- 电视的出现与影视娱乐的兴盛;-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与新媒体的崛起。

3. 大众传媒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社会舆论的塑造:通过大众传媒,政府和媒体能够向公众传递信息和宣传政策,影响公众思想;- 文化的传播:大众传媒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不同地区的文化传递给大众,促进文化的交流;- 经济发展的推动:大众传媒行业的发展不仅创造了就业机会,还推动了广告、电影、音乐等产业的繁荣;- 社会组织与凝聚:通过大众传媒,人们可以获得信息、参与社会活动和组织社交网络,加强社会凝聚力。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述法:通过讲述大众传媒的概念、分类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大众传媒的基本知识;2. 图片分析法:通过展示历史时期下的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媒体的特点和变化;3.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大众传媒对社会变迁的影响进行深入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展开辩论。

五、教学流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报纸的历史图片,引起学生对大众传媒变迁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2. 介绍大众传媒的定义和分类,让学生对大众传媒有一个基本的了解;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历史时期,通过查阅资料和讨论,总结该时期大众传媒的特点和对社会变迁的影响;4. 汇报和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并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素材;5. 教师总结:根据学生的讨论和汇报,对大众传媒的变迁和影响进行总结和归纳;6. 小结:简要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大众传媒在历史变迁中的重要作用。

《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新人教必修2)

《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新人教必修2)

《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新人教必修2)
第16 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标要求】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1.了解我国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2.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3.了解互联网的诞生与普及。

4.认识大众传播媒体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维目标】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大众传媒的变迁,首先解题,了解什幺是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应运而生,可由学生总结出有哪些主要的方式。

报刊、影视、广播,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的依次出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被称为三大媒介。

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

《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最全版

《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最全版

《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重点讲解】概述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史实【难点分析】国内国际大事最快 捷的渠道。

画面比较清晰。

表现力和感染力。

作 用 报纸除了具有 报道新闻的功能外, 在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 立言议政和实行舆 论监督等方面,都 发挥着重要作用。

能让观众在 较短的时间内得 到充分的视觉和 听觉享受;电影 奇妙的教化功能, 能给观众带来强 烈的情感参与和 情感体验,其特 殊的效果是其他 媒介所无法比拟 的。

用户可以从网上查询资料、浏览新闻、 看电影、看电视、听音乐,其他媒介能办 至啲事,互联网都能办到,而且费用低廉。

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使信息 的即时反馈得以实现。

通过互联网,人们 可以更加主动、更加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 取信息。

影 响最主要的任务 是通过新闻事业影 响人们政治生活, 其次是影响人们经 济生活和文化娱乐 生活。

以报道、记 录、宣传、批判、 形成舆论为内容的 新闻事业的功能, 是报刊的主要任务。

它满足知识届"秀 才不出门,便知天 下事”的欲望,对 人们,尤其是知识 界的政治生活有重 大影响。

后来,报 刊上开始登载商业 广告、娱乐信息, 而且比重日益增大, 但新闻活动仍被人 们认为是报刊的主 要特征。

最主要的任 务是满足大众的 文化娱乐生活, 其次是影响人们 政治生活和经济 生活。

影视总是 带有政治导向的, 影响着人们的政 治生活;但其主 要任务是满足大 众的文化娱乐生 活,消磨闲暇时 光,发散剩余能 量,转换情绪,获得休养。

在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下, 影视中夹带大量 商业广告,甚至 出现电视商场的专题节目,引导 人们消费,它对 人们经济生活的 影响日益增大。

积极方面:(1)促使知识经济的产 生和发展,其不但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 快的部门,而且创造的社会财富占据了国 民生产总值的相当大的部分;命名知识产 权的保护得到空前的重视,对劳动者的知 识水平和文化素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知 识对社会经济的作用日益加强,促使了传 统产业不断得到更新改造。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学案2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学案2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课标要求】: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知识与能力】:1、了解报刊业的发展过程,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对中国社会所起的作用。

2、掌握影视业发展的标志性时间,分析影视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3、了解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认识互联网的优势。

【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分期、社会调查、文字表达等方式渗透历史学习的新思维、新方法。

2、通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使社会认识到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人盟生活方式特别史精神生活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进一步明确大胆借鉴、用于创新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教学方法】对话式教学、开放式教学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信息传播的途径非常有限,口语和书籍是知识和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发挥着迟缓而重要的作用。

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于是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报刊应运而生,这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日新月异;相继出现了电影、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

教材选取了报刊、影视和网路这三大媒介,以点代面,从其自身的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各种媒体的特点,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报刊和电影的历史较长,内容较为丰富,是本节课的重点。

电视和网络媒介的历史短暂,但是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较大,对中学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以讨论、探究等形式积极引导。

在信息时代多元化的传媒手段中,各种媒介都有着自身无可比拟的优势,以其各自的方式影响着社会思潮,使得社会思潮呈现出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但是也容易让人无所适从。

在信息爆炸时代,怎样正确而有效地吸收信息,健康成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呢?这是对我们的一大考验。

《大众传媒的变迁》导学案2.doc

《大众传媒的变迁》导学案2.doc

《大众传媒的变迁》导学案2内容标准: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事业和互联网逐渐普及的情况;2、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來的巨大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社会生活的变迁,认识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1、制作《报刊、影视和互联网发展简表》,用数据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与影响;2、搜集相关资料,探讨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來的巨大变化。

知识结构:一、报刊业走向繁荣1、近代前期(1)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报纸: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_______ 》和《 _________ 》等。

(2)国人自办的报纸:•________ ,陆续出现。

这些报刊主要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或_____________ o ____________ ,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越来越多,且多反映社会思潮。

先是维新派在报上发表文章,宣传维新思想;后來,___________ 创办报刊,同 _______ 一展开论战。

____________ ,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大力宣传_____________ 思想。

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_________》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3、新中国成立以后(1)改革开放前:《》《》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而《_________ 》《______ 》等其他类型的报刊,在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内容比较丰富。

(2)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除了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导宣传作用外,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也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

各报刊把真实、及吋、客观和讲求____________ 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普遍扩大信息含量,拓宽报道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考纲课标解读】大众传媒的变迁。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考点概括梳理】一、报刊业 1. 表现19世纪中期前后。

19世纪70年代初世纪、八前期。

20。

改革开放后。

2.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影视业1.表现:电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电视。

2. 影响。

三、互联网 1. 表现2. 特点3. 影响【重点难点突破】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材料二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

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民万岁”。

……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

毂我蒸民,振兴实业。

四万万众,人足家给。

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根据《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根据材料一、二,《申报》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为《申报》把“国” 字改为“民”的用意是什么?学者们认为《申报》的祝词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时代要求,试结合史实简要说明理由。

材料三“吾人仰望之中山,而事后追思事前之希望,果相仵乎?抑不相仵乎?此又足以系今日之怀思而惹全国之注目矣!” 一一《申报》1912年9月9日材料三所述是《申报》对辛亥革命较为客观的反思。

结合史实,说明这一反思的社会依据。

材料四20世纪《申报》大事年表1905年在论说栏内宣布办报新方针:……扩充篇幅,标题力求醒目,并开始采用新闻分栏编辑法:多载专电,通讯,广译外报评论。

1909年开始用白报纸两面印刷,初具现代报纸的形式。

买办席裕福以七万五千元购进《申报》,主权移归国人所有。

1918年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报三万余份。

其他设备也相继更新。

1919年5月15日,发表声明不再刊登日商广告。

1924年增辟《教育新闻》等栏目,每日见报。

1928 年《申报》销路已超过十四万份。

广告收入和发行收入蒸蒸日上。

1932年连续发表题为《剿匪和造匪》的社论,公开反对国民党的围剿。

改进副刊《自由谈》的内容,使其大众化。

创办申报流通图书馆,普及教育。

1937年《申报》正式改为股份有限公司。

因拒绝日寇新闻检查,宣布停刊。

1938年《申报》香港版出刊。

刊登毛泽东著作《论新阶段一一抗日民族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

1946年《申报》将股权51%让与国民政府,成为官商合办,并改组公司董事全。

1949年《申报》终刊。

中共派员进入《申报》馆,在原址出版《解放日报》。

一一根据宋军《申报的兴衰》整理编制根据材料四,指出《申报》在哪些领域具有历史研究价值?并简要说明理由。

【考点强化训练】一、选择题1.在下列文献中,反映20世纪个十年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是A.《强学报》B.《新青年》c .《天朝田亩制度》D.《民报》2.在晚清时期,假如你是一名维新派,你会选择什么武器来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A.报纸B.电影c .组织工人运动D.发动民众起义3•《申报》记载20世纪初中国文明婚礼的新现象:梳一东洋头,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①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② 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③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④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④D.②③④4. 19世纪30年代有人说:“内地富有者,有了钱,未必就有汽车来坐,未必就有各种新奇的游艺如伟大的影片《梅兰芳》京戏等等来给你看,未必就有各种中西菜来给你轮流大嚼必须要踏到上海这般的豪华社会……”。

根据材料分析有误的是A.社会生活的西风东渐存在地区差异B.上海是东西文化交汇的中心城市之一 c .中国东西区域经济差距在不断扩大D.传统文化吸收外来因素,重新焕发生机5.电影《秋菊打官司》中叙述:女主人公秋菊不愿接受乡里的调解,在把自家产出的红辣椒满车地运到集市上去卖,得到足够盘缠后,一直往县里、市里申诉,最后,打人的村长败诉,秋菊嬴了官司。

秋菊打官司能够成行和能够打嬴官司,说明该故事反应的历史时期大致处于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B.农业合作化时期c.文化大革命初期D.改革开放时期6 .科技创新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

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蒸汽机车、蒸汽轮船的出现,使交通运输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B.电冰箱、洗衣机、吸尘器的使用,大大减轻了繁重的家务劳动 c .南优二号杂交水稻的培育,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D.互联网的出现,标志着人类从信息圭寸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7.中国大众传媒发展情况表85年1990年1995年1999年XX年报纸总印数246.8211.3263.3318.4329.3 广播节目制作时间280799647762233216429316823381466 电视节目制作时间3805691572383513526483585007 互联网用户21330145189021717对以上表格反映的情况分析正确的是A.报纸业发展缓慢,呈现被其他大众传媒取代的趋势 B.广播业发展最快,广受观众欢迎c.技术的进步是电视迅速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D.互联网集前三者的优势于一身,但费用昂贵,因此发展受到制约8.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

振聋发聩权力大,万般提创总有君。

”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 .报纸已经成为清政府的喉舌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9.民国初年,生活在上海的某君能够享受到①打电话与女友约会②坐小汽车逛街③穿着中山装看电影④喝着咖啡读《新华日报》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10. 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称“是看眼界,可以当做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看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得多么?” 使人们“开眼界” 的是A.电视B.电影c .报纸D.广播11. “它是魔幻的第七大洲,在这里,每个人……可以了解到世界上所有的知识”。

“它”是指A.报纸B.广播c .电视D.因特网二、非选择试题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

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籍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材料二1895年到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12种,其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办的。

这些报刊中,影响较大的是鼓吹变法的政治性报刊,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有专门报道市场调查的,此外还有专门为稍通文墨的人办的通俗报刊,有为妇女儿童们创办的妇孺报,也有为各行各业创办的行业报。

这就是近代新闻史上的次办报高潮。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材料三请回答:据材料一,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

据材料二,概括报刊这一传播媒体在当时发展的突出特点。

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三份报刊所宣传的主要思想。

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报刊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咼考真题再现】1 .右图是一份报纸的号外,从中可获取的准确信息是A.开国人创办政论性报刊之先河 B.使用白话文报道新闻c.抨击国民政府失败的外交政策 D.表明工人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答案】B。

【解析】从报纸中使用简体字可知B项正确。

参考答案【重点难点突破】答案:态度:从漠视与非议到认同与赞赏。

用意是表示国家由专制走向民主。

当时中国深受列强侵略和君主专制的束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限,国家积贫积弱。

因此,民族独立,民主政治、民生发展和国力增强在当时成为中华民族的时代要求。

社会依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中华民国,但没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民生发展步履维艰;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但未能实现民族独立。

领域之一:近代政治。

《申报》对20世纪上半期国内政治大事的报道和评论。

领域之二;近代新闻业。

《申报》新闻编辑方法、报纸内容拓展的历史。

领域之三:近代报业。

《申报》作为商业性报纸,在印报技术、投资方式等方面的历史。

领域之四:近代教育。

《申报》的《教育新闻》栏目反映了近代教育的发展历史。

解析:回答第问时注意关键词“华兴会匪” “中华民民万岁”。

回答第问时注意材料出处“ 1912年9月9日”,此时清王朝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

第问涉及《申报》在政治、经济、新闻业、教育方面贡献。

【考点强化训练】参考答案:1: D。

解析:注意关键词“ 20世纪个十年”。

A、c项出现在20世纪前,《民报》创刊于1905年,《新青年》创刊于1915年。

2:A o 解析:注意关键词“维新派” 。

3: B o解析:注意关键词“20 世纪初”“文明婚礼”。

④项所述结束于1952年底。

4:c o 解析:抓住关键词“必须要踏到上海”。

没有涉及其他地区,所以c项分析错误。

5:D。

解析:注意关键词“乡里”“集市”“县市”“村长” “官司”。

6:D。

解析:互联网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7: c。

解析:A项继续繁荣发展,B项不是发展最快的媒体,D项错在“集前三者的优势”。

8 D。

解析:注意关键词“是非曲直” “振聋发聩” 9:D。

解析:④项《新华日报》属于中国共产党的政论性报刊,排除。

10:B。

解析:注意关键词“如同身历其境,亲眼看得见一样”,c、D项不具备上述特点,电视晚于电影诞生。

11 : D。

解析:抓住关键词“魔幻”“每个人” “所有知识”。

12.原因:列强入侵,民族危亡;清廷腐败,政治黑暗。

目的:舆论宣传,唤醒民众,革新图存。

中国人自办为主;政论报刊影响最大;内容丰富,贴近民众。

宣传维新变法,民主革命,民主与科学。

宣传进步思想文化,批判落后封建制度,唤醒民众觉悟,支持配合政治革命。

解析:回答第问抓住关键词“列强入侵” “清廷腐败” “办报觉天下”。

整理“原因和目的”。

回答第问注意关键词“中国人自办”“各行各业报纸”。

第问注重图片信息。

“政治性报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