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3 答案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合集下载

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教材实验分析与典型例题讲解

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教材实验分析与典型例题讲解

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教材实验分析与典型例题讲解典型例题分析【典例01】四位同学讨论对观察的理解,你认为正确的是()A.小丽:眼睛看现象就是观察B.小军:感觉器官感觉现象就是观察C.小明:肉眼不易观察时借助仪器也观察不到D.小红:以上三种说法都对【答案】B【详解】A、眼睛看现象,不一定能进行全面、伸入的察看,所以不一定就是观察,故选项说法错误;B、感觉器官感觉现象,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进行全面、伸入的察看,所以是观察,故选项说法正确;C、肉眼不易观察时借助仪器可以观察,如细胞的结构,故选项说法错误;D、根据上述分析,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典例02】在“蜡烛及其燃烧探究实验”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燃烧中石蜡融化B.产物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C.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白烟D.产物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答案】D【详解】A、燃烧前石蜡融化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B、产物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C、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白烟是石蜡的固体颗粒,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B、产物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故选:D。

【典例03】“84”消毒液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其名称源于北京某医院在1984年研制成功的一种高效含氯消毒液。

某同学想知道“84”消毒液为什么能消毒杀菌,就“84消毒液为什么能消毒杀菌”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是()A.建立假设B.提出问题C.获得结论D.收集证据【答案】B【详解】A、建立假设是根据问题和相关的资料作出假设和猜想,如84消毒液能消毒可能是因为溶液中含有次氯酸钠,不符合题意;B、提出问题是需要探究的课题,如“84消毒液为什么能消毒杀菌”,符合题意;C、获得结论是根据相关资源和实验现象等得出结论,不符合题意;D、收集证据是根据假设和问题搜集相关资料等,不符合题意。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3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3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 完成表格中的内容:为:。

(2)实验看到白瓷板有一层黑色的物质,进一步说明石蜡中一定含有元素。

(3)熄灭蜡烛时:发现有一缕从烛芯飘出,用火柴迅速点燃,发现蜡烛可以被,可推测它可能是。

(4)化学学习的特点:学习化学重在关注物质的,关注物质的,关注物质的。

2.某些地区的农民将玉米秸秆粉碎后放在密闭的沼气池内发酵制沼气,发酵后的残余物可做农家肥。

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化学式为CH4),据此化学小组的同学围绕“玉米秸秆主要由哪些元素组成”的问题展开了以下探究活动。

【猜想与假设】根据沼气的成分猜想玉米秸秆中主要含有氢元素和碳元素。

【实验方案及探究】【结论与解释】(1)将玉米秸秆烘干的目的是:①干燥,使其容易燃烧;②。

(2)根据以上探究,同学们得出结论:秸秆中含有C、H、O元素。

【反思与评价】你认为同学们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理由是。

【拓展与应用】农村的大部分地区处理玉米秸秆的方式是直接烧掉,试从环境、原料利用等方面说明将玉米秸秆制成沼气的重要意义是(答出一点即可)。

3. 小明同学对“木炭燃烧和木片燃烧及其现象有什么不同”进行了探究。

探究步骤:①分别在空气中点燃木片和木炭,观察到的现象:木炭燃烧:发红光,放热;木片燃烧:有火焰、放热、产生少量黑烟。

②在火焰上方分别罩一个冷而干燥的小烧杯,发现红热木炭上方罩的烧杯壁上没有水雾,将烧杯倒转过来,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木炭燃烧没有生成,生成了,从而证明了木炭是由元素组成;而罩在木片火焰上方的烧杯内有水雾产生,倒转过来,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木片燃烧既产生了,又产生了,说明木片是由元素组成。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木片和木炭的成分(填“相同”或“不同”)。

4..实验名称:金属铜化学性质的探究5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呢?有人提出了如下假设:(A)白烟是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B)白烟是燃烧生成的水蒸气;(C)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题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结论:⑴蜡烛通常为黄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溶于水。

⑵①蜡烛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热、发光,受热时熔化此过程属于变化。

②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外焰温度最。

③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生成了;蜡烛燃烧后还生成,该气体能使变。

蜡烛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是:。

⑶有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

说明蜡烛燃烧是蜡烛气化后的被点燃。

2、用来测定空气成分的方法很多,图2所示的是小明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来测定氧气在空气中含量的方法。

实验过程是:第一步:将集气瓶容积划分为五等份,并做好标记。

第二步: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第三步: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发现水被吸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集气瓶中原空气总体积的1/5。

请回答下列问题:(1)上面的实验同时证明了氮气有的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性质。

(2)实验完毕,若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不到集气瓶中原空气总体积的1/5,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写一条)。

(3)某同学对实验进行反思后,提出了改进方法(如图2所示),你认为改进后的优点是:。

(4)写出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5)上述实验中的红磷不能用木炭或硫代替,原因是:3、在做铁丝实验中,预先在集气瓶中加少量的,为了防止。

燃烧的现象;铁丝下端为何系一根火柴梗。

文字表达式为:。

参考答案:1、⑴小,不或难。

⑵①物理变化。

②高。

③水;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蜡烛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是:略⑶石蜡蒸汽。

2、(1)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溶于水,无色无味气体性质(2)装置漏气或红磷量不足或未冷却就打开弹簧夹。

(3)整个系统处于密闭系统(4)略(5)木炭或硫燃烧生成气体3、水或细沙,溅落的熔化物炸裂集气瓶底。

引燃;略。

课题1.2.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分层作业(人教版)含答案

课题1.2.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分层作业(人教版)含答案

课题1.2.1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课前预习【知识梳理】1.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2.点燃蜡烛,蜡烛火焰分为层,温度最高,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罩一干燥的冷烧杯,烧杯内壁有,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将烧杯倒过来后,迅速向烧杯中滴入少许澄清石灰水,振荡后的现象是,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

【预习检测】1.小梅家有一批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花,现在却开出了紫色的花,有人认为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小梅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色的花。

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说是不符合的,最好的处理方法是()A.修改假说,重新实验B.修改实验过程,使之与假说相符C.修改结果,使之与假说相符D.实验不成功,停止探究2.某同学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如下内容:①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可观察到蜡浮在水面上。

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②点燃蜡烛,可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外焰、内焰和焰心三层。

你如何知道哪层温度最高:结论:蜡烛火焰的层温度最高。

③将一只干而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石蜡燃烧后生成和。

分层作业【A组·基础达标】1. 蜡烛燃烧过程中发生了()A.物理变化B.化学变化C.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D.什么变化都没有2.用小刀切下石蜡并放入水中,该实验不能说明的是()A.石蜡的密度B.石蜡的硬度C.石蜡的溶解性D.石蜡的可燃性3.壹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由铁制成的。

在集体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引一下”。

就“拿磁铁来吸引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实验B.假设C.观察D.推理4.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实验探究过程中,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把蜡烛切成小块B.燃烧后的气体在干燥烧杯壁上冷凝成无色液滴C.燃烧后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蜡烛熄灭后观察到有白烟5. 下列是蜡烛燃烧实验中对相关现象的描述,其中不正确的是()A.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三层B.火柴梗接触外焰的部分首先炭化变黑C.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D.燃烧后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组·能力提升】1. 下列气体中,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A.氧气B.二氧化碳C.氮气D. 空气2. 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时,我们必须做到()A.及时记录活动所需时间B.善于观察合作者言行C.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实验探究活动D.观察并记录活动过程中出现的现象3. 常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物质是()A.食盐水B.澄清石灰水C.纯净水D.蔗糖水4.下面记录的是探究普通蜡烛及其燃烧的实验现象,与事实不相符合的是()A.普通蜡烛是手感滑腻的固体B.普通蜡烛放入水中会下沉C.蜡烛燃烧的火焰可以分为三层D.熄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可以被点燃5.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如图l—4所示的两个集气瓶中,出现的现象是()A.a 熄灭,b 更旺B.a 更旺,b 熄灭C.a 、b 都变旺D.a 、b 都熄灭6.小明发现罩在蜡烛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教案)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教案)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蜡烛的起源和用途。

2. 激发学生对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好奇心。

教学内容:1. 蜡烛的起源和用途。

2. 蜡烛的组成和结构。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和故事引入蜡烛的起源和用途。

2. 学生分享他们对蜡烛的了解和疑问。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蜡烛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2. 收集学生对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疑问。

第二章:观察蜡烛的外观和燃烧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观察蜡烛的外观特征。

2. 让学生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

教学内容:1. 蜡烛的外观特征。

2. 蜡烛的燃烧过程。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不同形状和颜色的蜡烛,学生观察并描述。

2. 教师点燃蜡烛,学生观察并描述蜡烛的燃烧过程。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蜡烛外观特征的描述准确性。

2. 收集学生对蜡烛燃烧过程的观察结果。

第三章:探究蜡烛的燃烧原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蜡烛的燃烧原理。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蜡烛的燃烧原理。

2. 实验探究蜡烛的燃烧。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蜡烛的燃烧原理,并用图片或视频展示。

2.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并记录实验结果。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蜡烛燃烧原理的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第四章:探索蜡烛的熄灭方法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不同熄灭蜡烛的方法。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 不同熄灭蜡烛的方法。

2. 实验探究蜡烛的熄灭方法。

教学活动:1. 教师介绍不同熄灭蜡烛的方法,如吹灭、盖灭等。

2. 学生进行实验,尝试不同熄灭蜡烛的方法,并记录实验结果。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不同熄灭蜡烛方法的掌握程度。

2. 收集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1. 蜡烛及其燃烧的特点。

教学活动:2. 学生分享他们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新的认识和体会。

教学评估:第六章:蜡烛的化学组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蜡烛的化学组成。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对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观察与描述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对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观察与描述
观察实验现象和描述实验现象是化学实 验的两项基本技能
(1) 对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究
1.点燃前: 1)蜡烛的颜色、状态、气味; 2)用小刀切割观察硬度; 3)将蜡烛放入水中, 观察蜡烛的密度、水溶性
现:白色柱状固体、略有气味、 可用小刀切割、浮在水面上
结论:硬度较小、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2.燃烧时:
现象:烧杯内壁有水雾产生 说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 5)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有 什么现象? 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说明: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 结论: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熄灭后 熄灭蜡烛时,有一缕白烟从烛 芯飘出,用燃着的火柴点燃白烟, 火焰会顺着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 这缕白烟是什么物质呢?
1)蜡烛燃烧发生了那些变化?
石蜡先熔化再燃烧并发光发热, 且逐渐变少。
2)火焰分几层,那层最明亮,那层最暗? 火焰分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外焰最明亮,焰心最暗 3)将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1S后取出观察 现象:在外焰部分的火柴梗被烧焦 结论: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
4)用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2) 对蜡烛燃烧生成物的探究
讨论:通过对蜡烛燃烧的探究活动,体现了化学学习的那些特点
化学学习的三大特点:
(1)关注物质的性质
(2)关注物质的变化
(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讨论分析

19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相关习题及答案.doc

19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相关习题及答案.doc

[课堂练习]1.从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中,你体会到化学学习的主要特点是()①关注物质的性质②关注物质的变化③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④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比较,得出有价值的结论A.①②B.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2.将某种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可以确定该气体是()A.氧气B.空气C.二氧化碳D.水蒸气3.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观察分析,你认为蜡烛火焰温度最高的部位是…()①焰心②内焰③外焰A.①B.②C.③D.①②答案:1.D 2.C 3.C我夯基我达标1.(2010山东课改中考)壹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是由铁制成的。

在讨论时,有位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

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假设B.实验C.观察D.做出结论思路解析:该题考查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注意题目中的“这一过程而言”,题目中间的是过程,所以应属于科学探究的实验而不是假设。

答案:B2.蜡烛刚熄灭时,烛心会冒出白烟,点燃这白烟,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蜡烛燃烧产生的蒸气是石蜡蒸气。

熔化的蜡烛,由焰心产生石蜡蒸气,在外焰与氧气充分接触,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蜡烛刚熄灭时,从内焰蒸发出的石蜡蒸气没有燃烧,遇冷凝结,生成白烟。

答案:3.实验室配制的一瓶澄清石灰水,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表面有一层白色物质生成,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_____气体。

思路解析:这是一道信息给予题目。

由题目给出的信息可知,石灰水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碳酸钙是白色沉淀。

答案:二氧化碳4.氧气可以支持燃烧,而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

在实验室中有两瓶无色气体,分别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请你们将它们区分开来。

请你设计两种实验方法来进行鉴别。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一)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依据《化学课程标准》提出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丰富的探究活动。

人教版九年级上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一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是介绍在实验中如何观察、描述和记录,是九年级化学上册起始部分的内容,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化学活动与探究实验,因此,本课是化学实验的基础,对全部初中化学乃至今后的化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背景分析本节课的研究对象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蜡烛,学生能够简单地描述所看到过的一些现象,例如蜡烛燃烧时能发光、发热,还会“流泪”等,本节课的教材中设计了一个对比观察蜡烛点燃前、燃着时、熄灭后的步骤,让学生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学会动态、辩证的看问题。

并学会观察的具体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发光、发热、新物质的产生等)。

但是学生对于怎么研究物质、主要研究物质的哪些方面、利用什么方法研究并不清楚,所以本节课要在学生几乎没有化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相应的结论,使之顺利完成实验操作,认识到实验是研究物质的一种重要手段,一节如何实验的方法课,在整个教材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采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实验自主探究的方式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探究,使学生能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生活中熟悉的物质,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以及变化过程中的现象,从而体现化学源于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1.认识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初步学习观察实验的方法和对实验现象的描述;2.能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并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后得出结论。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现象的分析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2..在实验过程中锻炼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填写实验报告册,并能通过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化学】九年级:第一单元第1课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教案)含答案.doc

【化学】九年级:第一单元第1课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教案)含答案.doc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本课题通过两个探究活动来加深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

这两个探究活动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炼出来的,会给学生以新的感受和启迪。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通过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三个阶段有引导的观察,着重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对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通过给出实验原理的信息和图示实验步骤等方法,着重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能明确地表述探究所得到的结论。

第1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2)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2.过程与方法(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学会预习实验,了解实验室规则。

(3)能主动与组内的同学讨论,交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探究,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增加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对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的体验,学会书写探究活动报告。

2.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学会表述实验现象。

2.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用品:蜡烛、火柴、烧杯(或玻璃杯)、玻璃导管、澄清石灰水、玻璃片、水槽。

一、导入新课[视频播放]有关炸药的发明。

[总结引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炸药的发明只是化学诸多的研究成果之一,但它却告诉我们: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解析版)初二升初三化学衔接自学课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解析版)初二升初三化学衔接自学课

第03讲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学习目标】1.通过蜡烛及其燃烧实验,体会探究物质的性质的一般思路。

2.进一步熟悉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并对现象分析得出结论。

3.初步了解实验探究的过程,初步学会书写探究实验报告。

【基础知识】1.探究(点燃前)---蜡烛的物理性质:白色圆柱状固体,质软,无气味,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色圆柱状固体易切石蜡浮于水面,不溶解2.探究(燃着时)---蜡烛燃烧时发生的变化:蜡烛燃烧,发出黄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淡淡的黑烟;火焰分三层,最里面一层火焰较为暗淡,底部呈淡蓝色,为焰心;第二层火焰较明亮且呈圆锥形,为内焰;围绕在最外面的第三层火焰呈黄色,明亮而不耀眼,为外焰。

3.探究(燃着时)---火焰各层温度:蜡烛燃烧火焰分为三层,外焰的温度最高。

处于蜡烛火焰外焰部分的火柴梗最先炭化;4.探究(燃着时)---蜡烛燃烧时的产物:蜡烛燃烧后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烧杯内壁有水雾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石蜡+氧气水+二氧化碳5.探究(熄灭后)---蜡烛熄灭后白烟的成分蜡烛熄灭后有白烟产生,点燃白烟后蜡烛重新燃烧。

6.实验探究的一般思路【考点剖析】考点一: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例1.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用小刀切割蜡烛,探究石蜡的硬度B.将石蜡放入水中,探究石蜡的密度以及能否溶于水C.将火柴梗快速平放入火焰中1秒后拿出,探究火柴梗能否燃烧D.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探究白烟能否燃烧【答案】C【解析】A.用小刀容易将石蜡切下,说明石蜡的硬度较小,故说法正确;B.蜡烛放入水中,石蜡会浮于水面,该实验可用于验证石蜡的密度以及能否溶于水,故说法正确。

C.将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以研究蜡烛火焰三部分温度的高低,故说法错误;D.熄灭蜡烛后,会看到一股白烟,是石蜡蒸汽冷凝产生的固体石蜡,若立即点燃,能够燃烧,故说法正确。

故选:C。

考点二:石蜡的性质例2.下列关于石蜡性质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石蜡是无色、无味且硬度较大的固体B.石蜡难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C.石蜡熔点低,受热易熔化成蜡油D.石蜡可燃,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答案】A【解析】A.石蜡是白色、无味且硬度较小的固体,描述错误,符合题意;B.将石蜡放到水中,石蜡漂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难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描述正确,不符合题意;C.石蜡熔点低,受热易熔化成液态的石蜡即蜡油,描述正确,不符合题意;D.石蜡可燃,燃烧时放热,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描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实验报告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实验报告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实验报告1. 引言嘿,大家好!今天我想和你们聊聊蜡烛,没错,就是那种在黑暗中为我们点亮的小家伙。

我们常常在浪漫的晚餐,生日派对,甚至是停电的时候见到它们。

蜡烛不仅仅是为了照明,更是传递温暖和情感的象征。

说到蜡烛,我心里总是暖暖的,像是被一层薄薄的光辉包围着。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蜡烛是怎么工作的呢?今天,我就想和你们一起探讨一下蜡烛及其燃烧的奥秘。

2. 实验准备2.1 材料准备在进行我们的蜡烛实验之前,咱们得先准备一些材料。

首先,当然是蜡烛本身,越简单越好,别拿那些五光十色的高级蜡烛来,咱们这是科学实验,不是艺术展。

其次,需要一根火柴或者打火机,来给蜡烛点火。

然后准备一个耐热的容器,比如说玻璃杯,防止万一蜡烛燃烧得太旺,弄得一地都是蜡。

最后,还要准备一块纸,用来记录咱们的观察结果。

要是没有纸,手机拍个照也行。

2.2 实验步骤好,准备工作做完后,咱们就可以开始实验了。

第一步,找一个安全的地方,把蜡烛放在耐热的容器中。

确保周围没有易燃物品,安全第一嘛。

接下来,用火柴点燃蜡烛,看那小小的火焰跳动得多欢快,就像在跟我们打招呼!点燃之后,咱们要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记得把眼睛盯紧了。

别急,慢慢来,火焰的变化可是有趣得很呢。

3. 观察与分析3.1 燃烧过程一开始,蜡烛燃烧时会冒出一些烟雾,这可是蜡烛里蜡和棉芯结合的结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火焰会慢慢变得更稳定,像是一个吃饱了的小孩子,安心地坐在那里。

蜡烛燃烧时,蜡会慢慢融化,变成液体蜡,这些液体蜡就像是在为火焰提供“食物”。

越烧越亮,真是“火”力十足呀!不过,大家要注意,火焰的颜色会随着氧气的多少而变化,氧气充足时火焰会偏蓝,氧气不足时则会变成黄橙色,嘿,这可是物理化学的奇妙之处!3.2 热量与光在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中,咱们还得注意到它发出的热量和光。

你可能会发现,蜡烛的光线虽然不算强,但却有种温暖的感觉,就像是老朋友的拥抱,暖暖的,舒服极了。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重新燃烧?
小结:熄灭蜡烛后的现象
熄灭蜡烛后冒白烟。 用火柴去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又
重新燃烧。
总结: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步骤
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点燃前
燃着时
熄灭后
学生自我评价
通过这节课我们一起对生活中的蜡烛有了更 深的了解,那我们以后应该怎样去观察物质 呢?
再见
蜡烛燃烧后到底生成了什么其他的物质?能不 能直接观察到?
对蜡烛燃烧产物继续探究
分别取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和一个用澄清的石灰水润湿内壁 的烧杯,先后罩在蜡烛火焰上方,仔细观察烧杯内壁上分别 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小结:蜡烛燃烧时发生的变化及生成 的物质
蜡烛燃烧时熔化成液态后又凝固,属于物理 变化。
活动探究二:蜡烛燃着时观察到的现 象
2.点燃蜡烛
点燃蜡烛仔细观察蜡烛燃烧时发生了哪些变化,火焰分为几层?哪层最明 亮?哪层最暗?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如图所示, 约1 s后取出,观察并比较火柴梗在火焰的不同部位被烧的情况,说明火 焰哪部分温度最高,哪部分温度最低?
小结:蜡烛燃着时的现象
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内壁出现水 珠,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了水。
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 的烧杯,内壁变混浊,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 了二氧化碳。
所以蜡烛燃烧时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活动探究四:熄灭蜡烛后有什么现象
熄灭蜡烛后,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用火柴支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能否
发黄光 发热 冒黑烟 火焰分三层。各层燃烧的情况不一样,外焰燃烧充
分,温度最高,内焰稍差,温度稍低,焰心燃烧最 不充分,温度也最低 。 蜡烛熔化成液态后又凝固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在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以后,请你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会 浮在水面上 。 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小 。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为三层,分别 是 外焰 、 内焰 、 焰心 。把一根火柴梗放
在蜡烛的火焰上(如右图),约1S后取出,可以 看到在 a 处(填字母)的火柴梗的最先碳化。
分析
燃着时
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在 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看到 有水珠生成,在烧杯中通入澄清石 灰水,变浑浊。 看到有一股白烟产生,用火柴可以 点燃。
说明生成 二氧化碳 和水
熄灭后
实验结论 1、石蜡能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2、外焰温度最高。 3、石蜡的成分是:氢和碳元素
总结 化学学习的特点(P14)
一般步骤
1.提出问题
做笔记!
1.可行性 2.便捷性(常温优于加热;微型优于大型) 3.绿色环保 4.廉价
2.猜想与假设
3.实验设计
4.实验操作
5.现象与结论
6.反思与评价
5.现象与结论(重点!) (1)观察内容:
(1)实验前:参加反应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 密度等物理性质。 (2)实验中:观察到的光、热、火焰、沉淀、气体等现象 的产生。 (3)实验后:生成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结论:蜡烛火焰的 外焰 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 现 水雾 ,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 的石灰水,振荡后发现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结论:蜡烛燃烧以后的生成物是 水和二氧化碳

活动与探究: 3.观察蜡烛的燃烧,得出下列结论。请回答: (1)哪些是不需要燃烧就能观察到的现象(填字母) abdeh . (2)哪些是需要燃烧才能观察到的现象(填字母) cfgij . √ a.自顶端起约 1cm以内的烛体是温的、柔软且易塑型; √ b.原料是半透明、微臭、无味白色固体; c.蜡烛顶端、烛心底部周围有无色液体,呈碗状存在 √ d.一白色烛心贯穿中轴,并延长至蜡烛顶 1cm √ e.形状圆柱形,顶部为圆锥形尖出 f.烛心周围和烛焰上端呈明亮的黄色 g.吹熄后,能看见烛心周围有白烟上升,并慢慢消失 √ h.质软,可用指甲刮出痕迹; i.若风吹至蜡烛一边;另一边碗形顶端的蜡烛将熔成液体 并沿烛体落下; j.如受空气流的影响,火焰会闪动,且生出黑烟。 除此之外,燃烧时你还观察到的现象有(写两个) 火焰分为3层 ; 外层火焰最明亮 。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
探究实验目的: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细致的观察,学会完整地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实验用品:一支新蜡烛、火柴、一支干净烧杯、水、水槽、澄清的石灰水、一把小刀。

实验步骤与方法:
1.观察蜡烛的颜色、形状、状态、硬度;嗅其气味。

现象:蜡烛是白色、较软的圆柱状固体,无气味,由白色的棉线和石蜡组成。

2.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槽,观察其在水中的现象。

现象:石蜡漂浮在水面上,不溶于水。

结论:石蜡是一种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的固体。

3.点燃蜡烛,观察其变化及其火焰和其各层温度的比较。

现象:石蜡受热时熔化、蜡烛燃烧时发光、冒黑烟、放热。

烛焰分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最低。

结论:石蜡受热会熔化,燃烧时形成炭黑。

4.干燥的烧杯罩在烛焰上方,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片刻,取下烧杯,倒入少量石灰水。

振荡,
观察其现象。

现象:干燥的烧杯壁上出现了许多小水珠。

取下烧杯后迅速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得浑浊。

结论:蜡烛燃烧时产生了水和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两种物质。

5.熄灭蜡烛,观察其现象,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熔化的石蜡逐渐凝固,白色棉线烛心变黑,易碎。

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会重新燃烧。

结论:石蜡遇冷凝固,燃烧时产生炭黑,棉线炭化,白烟由细小的石蜡颗粒构成,有可燃性。

实验结论:
蜡烛在空气中能够燃烧,在燃烧过程中和过程后能产生许多新的物质。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得出结论】
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的含量比空气中多,而 氧气的含量比吸入空气中少。 实验完毕填写探究报告
通过对蜡烛及燃烧的探究和对人吸入空气和呼出 气体的探究从中可以总结出完成一个探究实验, 大致要经过哪些步骤? 一般: 1、提出问题 2、假设猜想 进行试验 5、得出结论 完整科学探究的环节:
1、提出问题 4、进行实验 7、反思与评价 2、猜想假设 3、制定计划 5、收集证据 6、解释与结论 8、表达与交流




请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第一步应如何操作? (2)下表是他们的探究方案,请你填写完整。
探究内容 实验方法 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否相同 判断依据
氧气的含量是否相同 水蒸气的含量是否相同
7、现有三瓶气体,分别为空气、二氧化碳、和氧 气,用简单的方法来鉴别它们。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三个集气瓶中 若木条燃烧更旺的则该瓶气体是氧气 若木条燃烧情况基本不变则该瓶气体是空气 若木条熄灭则该瓶气体是二氧化碳
6、如何证明酒精燃烧的产物中既有二氧化碳也 有水? 点燃酒精,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
杯,若烧杯壁上有水雾,则证明有水生 成。再将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 杯罩在火焰上方,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 浊,则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7、小明发现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他 的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B )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 C、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 D、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思考:谁知道chemistry这个英文单词的起源?
起源于alchemy(即炼金术)
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炼 丹术士幻想通过炼丹发明长生不 老药;炼金术士幻想通过点石成 金使自己荣华富贵,开始了最早 的化学实验,他们炼丹的作坊是 现在化学实验室的前身,在实验 中发明了许多实验器具,同时也 积累了大量的化学知识。化学的 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许多 重大的发现和成果也都通过实验 得到的。 即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 基础的学科。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课本实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课本实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课本实验再现蜡烛点燃前蜡烛燃着时(1)蜡烛燃烧时发生的变化(2)蜡烛火焰哪层温度最高(3)蜡烛燃烧时可能生成什么物质实验内容步骤与方法实验现象结论蜡烛燃烧时可能生成什么物质取一个干燥的大试管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然后迅速倒转过来注入澄清石灰水,振荡试管内壁有水雾,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蜡烛燃烧后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蜡烛熄灭后实验目的步骤与方法实验现象结论探究白烟的成分熄灭蜡烛,观察所发生的现象有白烟飘出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石蜡蒸气冷凝成的固体小颗粒,说明蜡烛燃烧时先由固态变成液态,再蒸发成石蜡蒸气,而后燃烧。

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火顺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拓展训练1.根据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石蜡受热熔化,发生了化学变化B.石蜡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化学变化C.由石蜡能漂浮在水面上可得出石蜡的密度比水小的物理性质D.石蜡能在空气中燃烧,描述的是石蜡的化学性质2.蜡烛(足量)在密闭装置内燃烧至熄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蜡烛燃烧前装置内只有氧气B.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C.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D.蜡烛燃烧只发生化学变化3.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为少年儿童做过一个有趣的“母子火焰”实验,如图所示。

据此实验,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A.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是液态石蜡B.这一现象说明蜡烛中主要物质的熔点较高C.要使该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D.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充足4.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两个实验对蜡烛燃烧的产物进行探究。

下列对该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实验一”中可观察到注射器内壁出现一层白膜B.通过“实验一”可知: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C.“实验二”所得曲线是c代表密闭容器中氧气的浓度变化D.“实验二”结束后可观察到反应容器内壁有少量水珠5.化学小组受英国科学家法拉第《蜡烛的化学史》的启发,对蜡烛的燃烧过程进行了一次探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初三化学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初三化学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 燃烧着的蜡烛有没有声音?形状有没有什么改变?2. 蜡烛的火焰有什么特点?3. 蜡烛靠近火焰的地方在形状、温度、质地上有什么变化?4. 把一根火柴梗平在蜡烛的火焰中约一秒钟表,取出火柴梗,火柴梗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作业:(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人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

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

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右图)约1s 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 处最先碳化。

结论:蜡烛火焰的 层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人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石蜡中一定含 、 元素。

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用仪器和药品的取用规则(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用仪器反应容器可直接受热的: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能间接受热的:烧杯、烧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常存放药品的仪器: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集气瓶(气体)用加热仪器:酒精灯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量)、量筒(量体积)仪分离仪器:漏斗取用仪器:药匙(粉末或小晶粒状)、镊子(块状或较大颗粒)、胶头器滴管(少量液体)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坩埚钳其他仪器: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水槽1.试管(1)用途:a、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b、溶解少量固体c、收集少量气体(2)注意事项:a、加热时外壁必须干燥,不能骤热骤冷,一般要先均匀受热,然后才能集中受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

b、加热时,试管要先用铁夹夹持固定在铁架台上(短时间加热也可用试管夹夹持)。

c、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且未冷前试管不能直立,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d、加热液体时,盛液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受热溢出),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的角度(增大受热面积,防止暴沸),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防止液体喷出伤人)。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研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人教版)(含答案)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研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人教版)(含答案)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研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人教版)试卷简介: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两个实验的探究,训练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结合已有知识进行一些准确判断、合理推理的能力,并能在此基础上分析或设计实验去验证结论。

一、单选题(共6道,每道8分)1.下列关于蜡烛燃烧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B.蜡烛燃烧的同时也发生了熔化,说明此过程中既有化学变化,又有物理变化C.用火柴去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白烟不能重新燃烧D.将冷的白瓷片放置在蜡烛的火焰上,可以得到少量炭黑答案:C解题思路: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因此用火柴点燃白烟可以重新燃烧,所以C的说法错误。

故选C。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2.下面是某同学对蜡烛及其燃烧实验中一些现象的解释或得出的结论,其中说法错误的是( )A.固体蜡易受热熔化成蜡油是由于蜡的熔点较低B.将蜡烛放入水中,无明显现象,说明蜡烛难溶于水C.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罩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推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CO2和H2OD.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可观察到火柴梗放置在外焰部分被烧得最黑,说明外焰温度最高答案:C解题思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只能证明蜡烛燃烧产生了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即有CO2生成,因为澄清石灰水中本来含有水,所以不能证明蜡烛燃烧后生成H2O,检验是否有水生成可用干而冷的烧杯,所以C的说法错误。

故选C。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3.蜡烛(足量)在如图1密闭装置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

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该实验说明蜡烛燃烧消耗氧气B.实验后向装置内倒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蜡烛燃烧前装置内只有氧气D.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答案:C解题思路:结合氧气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可知:A.蜡烛燃烧前氧气的体积分数是19.56%,熄灭后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5.96%,说明蜡烛燃烧消耗氧气,所以A的说法正确;B.蜡烛燃烧生成CO2气体,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实验后向装置内倒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B的说法正确;C.蜡烛燃烧前氧气的体积分数是19.56%,说明蜡烛燃烧前装置内不只有氧气,所以C的说法错误;D.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所以D的说法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3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基础过关
1、实验,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
2、(1)白,固体,小于,留下痕迹,小。

(2)融化,物理,(3)三,内焰,焰心,外焰部分火柴梗炭化,C,烧杯壁有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C。

(3)一缕白烟,蜡烛蒸汽凝固成固体小颗粒的缘故,白烟燃烧。

3、D
4、A 解析:蜡烛一般是白色,能用小刀切割,硬度小,故A错误,故选A;实验时,蜡烛浮于水面,说明蜡烛难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故B正确不符;实验时蜡烛先熔化,并证明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故C、D正确,不符。

5、A 解析:干燥烧杯内壁有水雾,说明生成了水,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故选A。

在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中,观察到罩在蜡烛
6、A
7、A 解析: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小,滴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不会变浑浊,故A 无现象,故选A ,二氧化碳能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有能然着的木条熄灭,蜡烛燃烧生成水,干燥烧杯内壁有水雾,故B、C、D都有明显的现象而不符。

8、D 解析:放出大量的热、发出黄色的光、火焰分成三层都是实验现象描述且正确,故A、B、C不符;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是实验现象描叙而是实验结论,故D错误,符合。

9、C 解析:实验顺序为:预习实验内容;查对实验仪器药品是否齐全;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及时记录、
认真填写实验报告;拆开实验装置,做好清洁工作。

故选C。

拓展提优
10、燃着的木条熄灭,导出物质燃烧产生火
焰。

11、蜡烛熄灭,随着燃烧的进行,玻璃杯内
氧气越来越少,说明蜡烛燃烧需要氧气。

12、.由于冬季气温很低,呼出气体中大量水
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产生白雾。

而其他季节则不存在太大温差。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