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务员考试城市建设管理类复习资料(内部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城市社会学基本知识
(一)城市社会学理论的主要流派
1、按学科史进程,包括第一个经典的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主要发源于欧洲的城市政治经济学学派、兴起于全球化时代的洛杉矾学派等。

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 of sociology)
20世纪初至30年代,围绕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形成的社会学学派。

在上个世纪30年代之前,芝加哥社会学由两个主要的社会学分支组成,这就是社会心理学和城市社会学。

社会心理学和城市社会学所以能够成为芝加哥社会学的主体内容,既与美国早期社会学中的流行范式或“潜在的学术氛围”有关,也与芝加哥突然崛起而又紊乱无序的城市生活有关。

“新城市社会学”(New Urban Sociology)(又称城市政治经济学学派)
产生于70年代的新城市社会学是对传统城市社会学——芝加哥人文生态学派的反动。

新城市社会学的崛起,给了人文生态学派以沉重打击。

从此,城市社会学领地内的传统秩序格局被打破,再不是一派独霸天下,而是形成了多个学派、多种观点的新格局。

根据兹金(S. Zukin)在“新城市社会学的10年”中的看法,新学派可分为三个流派(S. Zukin,1981),这就是法国以卡斯泰尔为代表的结构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美国以哈维(D. Harvey)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和英国以帕尔为代表的新韦伯主义。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卡斯泰尔和哈维。

洛杉矾学派,又称“加利福尼亚学派”。

2、按研究领域,涉及城市生活方式、城市规划、城市社会问题、城市空间设计、城市可持续发展等。

主要有:
①都市化派。

该派认为,都市的主要特点在于角色分化、次属关系、价值观的世俗化以及规范秩序解体。

他们主要研究与农村生活方式相联系的社会机制如何被都市取代。

②亚社会派。

该派的基本观点是竞争,把人视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认为人类在生物亚社会的压力和动力下被迫作出种种反应,人类行为就是这种亚社会压力和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③生存学派。

该派主要研究居民如何组织自己以保证人类生存的需要。

他们认为,都市化是居民创造出来的,用以容纳大量居民的组织形式;都市化的进程直接取决于生存活动的分工程度,分工又取决于社会技术发展水平。

④经济学派。

该派主要从经济角度分析都市化和都市社会问题,认为都市化是市场和经济活动的重新组合,原来单一的第一产业逐渐派生出第二、第三产业;与此同时,整个社会,特别是都市的社会组织也随之变化。

⑤环境学派。

该派认为,都市表现了人类在生存斗争中的适应性,都市问题基本上是由于都市生活背离了人性的尺度和大自然环境,工业都市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都市污染正威胁人类生存。

他们主张彻底改造都市结构,以达到与自然和谐一致的目的,并且提出了许多都市规划和都市改造的意见。

⑥技术学派。

该派主要从技术角度研究都市位置、都市间的相互依赖关系、都市人口和经济活动的空间模式。

他们往往忽视非技术因素对都市化的影响。

⑦价值学派。

该派强调非经济的、非技术的价值观对都市结构和土地使用模式的影响,认为社会文化制度对都市模式具有重要的作用,居民价值观和感情上的差别造成都市的差别。

⑧权力学派。

该派主要研究都市中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能力,权力在都市规划中所起的作用。

以上各种流派的观点也常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3、当代城市社会学流派的主要理论
结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交换理论、社会互动理论
(二)社会群体概念和类型
1、社会群体的涵义
社会群体,指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结合起来并共同活动的人群集合体。

社会群体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之一。

社会群体的本质在于其内部具有一定的结构,即由规范、地位和角色所构成的社会关系体系。

2、社会群体的类型
一般说来,社会群体包括如下分类。

(1)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社会群体可以划分为初级群体积次级群体。

初级群体.又称首届群体或基本群体,是指由面对面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和浓厚的感情色彩的社会群体。

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初级群体反映着人们员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即初级社会关系。

次级群体,又叫次属群体或间接群体,它指的是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群体成员问的感情联系相对不如初级群体,面对面的互动有限。

典型的次级群体是各类社会组织,如公司、政府机构、学校等。

(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是根据群体的组织化、正规化程度来划分的。

这种划分方法最早是由美国的梅约提出的。

如企业、机关、学校等。

正式群体的组织化、正规化程度高,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

所谓非正式群体,主要是指社会组织内部的成员在日常互动中自发形成的人际关系系统。

从形成的基础上来看、非正式群体具有以下几种类型:友谊型、同好型、利益型、信仰型
(三)社区、居住社区与城市居住区的概念
1、社区
社会(Community)一词最初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的。

至今已有100多种定义。

其构成要素有4个:地域、人口、文化制度和生活方式、地缘感。

通常指一群人住在同一地域因而产生了共同的利益和价值准则,那么这一群人及其所居住的地区称为社区。

2、居住社区
一般称小区,是被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7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3、城市居住区
一般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四)社区的构成要素
社区是指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进行特定的社会活动的活动区域。

我国目前所称的社区在城市一般指街道,在农村则指乡、镇或自然村。

社区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的要素构成:
⑴地域要素社区必须占有一定地域,它是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区域。

⑵人口要素社区要有一定数量的人群。

在社区的人口要素中,要搞清三方面的内容,即社区人口的数量、构成和分布。

⑶区位要素社区中人口及其活动空间的分布,具有某种内在的规律性,某些活动常常集中于社区的某一特定的区域。

⑷结构要素社区的结构是指社区内的各种社会群体和组织相互之间的关系。

目前社区的结构变得起来越复杂。

⑸社会心理要素社区的性质和规模对社区的结构有非常大的影响,而社区的结构又会对社区成员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

另一方面,由于的长期生活相处,社区成员对所在的社区也会产生归属感。

⑹约束要素每个社区都有要求本社区群体、组织和成员遵守的规范和准则。

⑺物质要素一个社区必须要有一定的办公场所、服务设施、办公设备、经费来源等物质条件。

其中,人群、地域、生活服务设施、文化背景及生活方式、生活制度及管理机构为社区的基本构成要素。

(五)城市社区的特点
城市社区是在农村社区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其大规模的出现是工业革命以后——伴随着工业革命,人口脱离农村向城市集中的现象——"城市化"运动.其是从事非农业劳动的人们的共同体.人口与经济活动集中,结构组织复杂,生活方式多样化,家庭规模与智能缩小和人际交往非情感化等是其主要特点.
(六)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变化趋势
社会空间结构变化趋势。

其变化力量有:分散力和集中力。

1、分散因素:
(a)远距离通讯技术增加;(b)区位制约因素下降;(c)工作岗位郊区化;
(d)低密度环境偏好增大;(e)交通运输费用增加;(f)经济活动国际化。

2、集中因素:
(a)面对面接触的需求;(b)能源费用上涨;(c)反技术态度出现;
(d)贫困化;(e)绅士化;(f)高度远距离通讯技术成本高。

二.城市经济学基本知识
(一)城市经济学的特征
城市经济学的基本特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①多学科性,是城市经济学发展的基石;
②外在性。

(不符合经济学中的一些假定,一些基本的古典经济学假设在城市环境中无法成立)
③城市经济活动往往显示出规模经济的特性,这使传统的边际分析往往很难适用;
④地理空间属性。

(城市经济研究有不可脱离的地理空间属性)
⑤复杂性,不易量化。

(城市生活的复杂性使经济学家常用的数学模型在城市中屡屡受挫)
⑥价格理论是微观城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基础,它与传统的新古典主义微观经济学的不同在于对距离因素的强调和对政府、公共部门作用的强调;
⑦宏观城市经济学在研究问题时,主要是以凯恩斯的总量分析方法为基础,把城市看作一个整体,注重城市与区域经济及国民经济的关系,探讨城市的发展及宏观经济的发展与稳定等内容。

(二)供需理论及其应用
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均衡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总量的均衡,它表明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在价值量上大体相等;二是结构的均衡,它表示社会再生产比例的合理性和产业结构的协调性。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同时也是一种动态均衡。

主要表现在:社会总供给受到技术的、资源的和体制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总是处于一种不断变动和调整的状态;社会总需求也由于市场、收入、心理、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考虑到时间因素,社会总供求在短期内应允许出现总供给略大于或略小于总需求的情况,但长期内,总供求之间应实现基本的均衡。

生活必需品价值变化不大,趋于刚性,非必需品及奢侈品价格变化反应大,倾向于弹性,土地短期内接近刚性。

实现总供求的均衡是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和稳定增长的保证。

但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经常出现不均衡或总量失衡,或结构失衡。

政府可以利用供求关系的市场规律,通过对价格的控制来达到调节市场动作的目的。

如,规定价格上限。

经济运行的障碍:产业结构失衡、总需求膨胀、经济周期性波动、通货膨胀、失业、公平的损失。

(三)城市集聚经济
1、集聚经济是指通过生产活动在工业区域或城市内彼此接近,集中使用运输、通讯等基础结构和服务设施,节省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费与能源消耗,有利于资金周转、商品流通、劳动力培养以及企业的技术创新、升级与竞争,来获得外部规模经济的效果。

要获得外部规模效应有两种途径:一是不断扩大产业规
模来使企业之间能够获得各种成本节约的优势,这是一种发展的观念;二是通过企业在地理位置的集中来获得该优势,这是一种调整的观念。

因此,集聚经济是外部规模经济的一个特例。

2、集聚经济研究前沿
(1)新经济地理学派对集聚经济的研究
(2)外部性和城市形成
(3)规模报酬模型
(四)土地的经济特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则指人们在利用土地的过程中,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表现的特性。

(1)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

(2)土地用途的多样性。

(3)土地用途变更的困难性。

(4)土地增值性。

(5)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五)城市土地制度的改革
合理节约、利用土地和水资源。

一是科学编制规划;二是充分利用闲置土地;三是按照法定程序审批各项建设用地;四是严肃查处一切违法用地行为;五是深化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六是重视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六)公共财政
财政政策就是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政策,是政府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活动来影响经济生活的一种手段,政府的财政政策主要有预算政策、税收政策、公债政策等等。

财政的职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归纳为分配、调节、监督。

市场经济下的公共财政还具有三大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与增长。

城市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税收收入、利润收入、规费收入、债务收入。

城市财政支出:市政建设支出、教科文卫事务支出、生产支出、生活支出、管理支出。

三.建筑工程与技术经济
(一)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概念、方法
1、概念。

可行性研究是近40年以来在企业投资、工程项目、研究课题、基本建设等各类问题的决策中广泛应用的一门综合性科学。

“可行性(FEASIBILITY)”一词有“行的通的、可以实现的、有可能成功的”的含义。

可行性研究是研究一个投资项目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是否可行。

具体地说是对一个工程项目在投资决策之前,对与此相关的技术、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有关情况进行全面周密详细的调查研究、科学预测和技术经济分析比较论证,以便制定出经济效果最佳的方案,这个研究、论证的过程,就是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的基本任务是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或技术引进和科研项目中的主要方面,如社会需求、资源条件、建厂规模、设备选型等从技术和经济两方面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分析计算和方案比较,并对该项目建成后可能取得的经济效益进行预测,从而提出该项目是否值得建设和怎样建设,为决策者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以避免因决策失误而造成浪费,保证工程项目投产后能获得最佳的经济效果。

可行性研究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尊重客观事实,反映客观矛盾,按照经济规律办事的一种科学方法。

2、方法
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重要依据是批准的项目建议书。

由项目建设单位法人代表,通过单位法人代表,通过招投标或委托等方式,确定有资质的和相应等级的设计或咨询单位承担,项目法人应全力配合,共同进行这项工作。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项目建设程序中十分重要的阶段,必须达到规定要求,为组织审查、咨询金融等单位评估提供政策、技术、经济、科学的依据,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可行性研究的基本内容
可行性研究内容视不同项目而各有所侧重,没有固定的统一模式,做法也有所不同,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三大部分,即市场调查、技术方案和经济财务分析评价。

市场调查是可行性研究的前提,技术方案和建设条件是可行性研究的基础,而经济评价则是可行性研究的核心和关键部分。

一般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1)项目概况;(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3)市场预测;(4)项目建设选址及建设条件论证;
(5)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6)项目外部配套建设;(7)环境保护;(8)劳动保护与卫生防疫;
(9)消防;(10)节能、节水;(11)总投资及资金来源;(12)经济、社会效益;
(13)项目建设周期及工程进度安排;(14)结论;(15)附件。

(三)相关财务分析的主要方法
一般来说,财务分析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1.比较分析:是为了说明财务信息之间的数量关系与数量差异,为进一步的分析指明方向。

这种比较可以是将实际与计划相比,可以是本期与上期相比,也可以是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相比;
2.趋势分析:是为了揭示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变化及其原因、性质,帮助预测未来。

用于进行趋势分析的数据既可以是绝对值,也可以是比率或百分比数据;
3.因素分析:是为了分析几个相关因素对某一财务指标的影响程度,一般要借助于差异分析的方法;
4.比率分析:是通过对财务比率的分析,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往往要借助于比较分析和趋势分析方法。

上述各方法有一定程度的重合。

在实际工作当中,比率分析方法应用最广。

现行主要财务分析方法的改进探析
(四)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的构成
1、工程造价是工程项目按照确定的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建设标准、功能要求和使用要求等全部建成并验收合格交付使用所需的全部费用。

工程造价包括建筑安装工程费用,设备、工器具购置费和建设项目其它费用三部分构成。

工程造价主要划分为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用(由设备原价、设备运杂费组成)、建筑安装工程费用(由直接费、间接费、利润、税金组成)、工程建设其他费用(由土地使用费、与项目建设有关的其他费用、与未来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的其他费用组成)、预备费(由基本预备费、涨价预备费组成)、建设期贷款利息、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等几项。

2、建筑安装工程预算费用构成。

建筑安装工程费用是由直接发生在建筑安装工程施工生产过程中的费用,施工企业在组织管理施工生产经营过程中间接的为工程支付的费用以及按照国家规定收取的利润和交纳的税金的总称。

组成共有四个部分,直接费、综合费用、利润和税金。

(五)工程量清单计价格式
1、工程量清单应采用统一格式。

工程量清单计价应包括按招标文件规定,完成工程量清单所列项目的全部费用,包括分部分项工程费、措施项目费、其他项目费和规费、税金。

分部分项工程费是指为完成分部分项工程量所需的实体项目费用。

措施项目费是指分部分项工程费以外,为完成该工程项目施工,发生于该工程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技术、生活、安全等方面的非工程实体项目所需的费用。

其他项目费是指分部分项工程费和措施项目费以外,该工程项目施工中可能发生的其他费用。

于2003年7月1日实施的《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 50500—2003,规定工程量清单应采用综合单价计价。

综合单价法是指完成工程量清单中一个规定计量单位项目所需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管理费和利润,并考虑风险因素。

工程量乘以综合单价就直接得到分部分项工程费用,再将各个分部分项工程的费用,与措施项目费、其他项目费和规费、税金加以汇总,就得到整个工程的总造价。

2、工程量清单计价格式由下列内容组成:
(1)封面,应按规定内容填写、签字、盖章。

(2)投标总价,应按工程项目总价表合计金额填写。

(3)工程项目总价表。

(4)单项工程费汇总表。

(5)单位工程费汇总表。

(6)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计价表。

(7)措施项目清单计价表。

(8)其他项目清单计价表。

(9)零星工作费表。

(10)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综合单价分析表。

(11)措施项目费分析表。

(12)主要材料价格表。

(六)固定资产折旧及其计算方法
1、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范围
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包括房屋及建筑物;在用的施工机械、运输设备、生产设备、仪器仪表、工具器具;季节性停用、大修理停用的固定资产、融资租赁方式租入和经营租赁方式租出的固定资产、未使用和不需用的固定资产。

不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包括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按照规定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

在会计实务中,企业一般应按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照提折旧,从下月起停止计提折旧。

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不补提折旧;固定资产提足折旧后,不论能否继续使用,均不再提取折旧。

2、影响固定资产折旧的因素
影响固定资产折旧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折旧的基数、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和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

3、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方法
施工企业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一般采用平均年限法和工作量法。

对技术进步较快或使用寿命受工作环境影响较大的施工机械和运输设备,可以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

(1)平均年限法
平均年限法是指按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平均计算折旧的一种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计算的每期(年、月)折旧额都是相等的。

其计算公式如下:
固定资产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100%
固定资产月折旧率=固定资产年折旧率÷12
固定资产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月折旧率
(2)工作量法
工作量法是按照固定资产预计可完工的工作量计提折旧额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实际上是平均年限法的一种演变。

施工企业常用的工作量法有以下两种方法:
①行驶里程法。

行驶里程法是按照行驶里程平均计算折旧的方法。

它适用于车辆、船舶等运输设备计提折旧。

②工作台班法。

工作台班法是按照工作台班数平均计算折旧的方法。

它适用于机器、设备等计提折旧。

(3)双倍余额递减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在不考虑固定资产净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期期初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和双倍的直线法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一种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固定资产账面价值随着折旧的计提逐年减少,而折旧率不变,因此,各期计提的折旧额必然逐年减少。

其计算公式如下:
固定资产年折旧率=2÷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100%
固定资产月折旧率=固定资产年折旧率÷12
固定资产月折旧额=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月折旧率
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应当在固定资产使用后期,当发现某期按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的折旧小于该期剩余年限按直线法计提的折旧时,改用直线法计提折旧,即将固定资产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按剩余年限平均摊销。

(4)年数总和法
年数总和法是将固定资产的原值减去净残值后的净额乘以一个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每年折旧额的一种方法。

逐年递减分数的分子为该项固定资产年初时尚可使用的年数,分母为该项固定资产使用年数的逐年数字总和,假设使用年限为N年,分母即为1+2+3+…+N=N(N+1)/2。

这个分数因逐年递减,为一个变数。

而作为计提折旧依据的固定资产原值和净残值则各年相同,因此,采用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各年提取的折旧额必然逐年递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