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主体性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是指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导地位,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扮演着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角色。
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强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实施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教师应该通过启发性的问题、有趣的教学设计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材料,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索和学习。
引导与促进学习:教师应该通过合理的问题引导、个别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尊重个体差异:教师应该认识到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潜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特长。
反馈与评价: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评价,鼓励学生的努力和进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学习态度。
通过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小学语文学科主体性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学科主体性教学策略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亟需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师生互动。
教师亟需由知识提供者与传递者的角色转变为“变迁媒介者”的角色。
如何调整角色并透过课程的设计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便成为重要的挑战。
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意义,并非意味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重要性的降低。
而是所扮演角色与工作重点的转变。
过去教师比较着力于教科书内容的讲解、科学实验的示范引导与学生成果的评价,扮演一个知识授予者的角色。
现在教师在教学上将较着重在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与学习经验,作为教学的起点,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则着重在引导、布置情境、架设学习框架等帮助学习者透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科学,教师扮演的是一个引导者、协助者的角色。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已成为将来的发展趋势。
我认为小学语文学科主体性教学的实施尤为重要。
我是教语文学科的,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改革理念有了新的认识,对以往的教学方法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根本不能够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特别是我们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我更觉得责任重大。
如何实施小学语文学科主体性教学呢?我想,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实施。
1.改变观念,提高认识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把作为主体性的学习当作是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活生生的学习活动的主人。
学习是一种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脑力劳动,只有让学生自己觉得很需要、很情愿、很乐意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并做到灵活运用。
相比之下,我们农村语文教师因为觉得语文的学习效果不像其他学科那么反映得直接,因而在课堂上对学生接受的知识总是放心不下,总觉得要讲的东西太多,甚至怕学生不懂,讲了一遍又一遍,结果学生仍茫然不知所措。
不是自己努力得来的,印象不深,学生学得死气沉沉、效果甚差,要想扭转这种局面,那么,教师真正要做的事,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自己全身心地去读书,去思考,去探究,再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才能有效地解决“我想学习,学习什么,怎样学习”。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活动中起 着十分 重要 的作用 。所谓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 乐之者” ,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 , 学 习的最佳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 兴趣 。同时 , 兴趣 又总是 与情感 密切联系着的 ,反之 ,消极的情绪体
验则往往会 降低 学生的学 习兴趣 。所 以,许多教育家非常重视情绪体
程 的主要承担者地位 ,让他们体验独: 立自主阅读 的学 习经历 ,积极动
脑、动手 、 动 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 朱熹说 : “ 读书无疑者需教有 疑,有疑 者需教无疑 ,到这里方是
长进 。”小学生学 习语文也是这样 。问题和疑惑既是学生求知 的兴奋
点,又是教师诱导学生熟读精思的 良机。激发学生 自己质疑问难 ,并 通过积极思考 , 讨论争辩 ,达到释疑。这是比教师直接 回答要高 明得 多的举 措,不仅克服学生的被动情绪 ,使课堂气氛活跃 ,每个学生都
读 教学过程 ,进行探索。 学生是课 堂学 习的主体 , 个性发展 的主体 , 教 师的作用是致力 于导 。只有教师与学生协调一致 ,主体主导积极 配 合 ,形成合力和共振 ,才是 主体参与阅读教学的理想境界。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实践中 ,我总结 出了以
下几点做法 : 1 创境激情 。培养兴趣 ,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等课 文则 可以用 实验演示法教学 ,把课文 内容 展示给学生看 ; 《 田 忌赛 马 》、 《 新 型玻璃 》等课文教学时 ,可让学 生上台来当解说 员或推销员 ,这样 ,避免 了教师一味地静态地讲解 ,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或动眼观察等主体性 活动 中学 习课文 ,效率更高。
教育教学
在 小学语 文 阅读教 学 中 发挥 学 生的主体性
关注学生主体性,落实小学语文新课标思想与实践
关注学生主体性,落实小学语文新课标思想与实践1. 引言1.1 介绍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背景意义小学语文新课标作为教育部发布的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它体现了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要求,是促进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基石和桥梁。
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背景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小学语文新课标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它强调语文学科在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审美情趣、文学情趣等方面的素养,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新课标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培养。
它倡导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小学语文新课标注重语文学科的特色与规律性。
它针对语文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了系统的学科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文学科素养。
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背景意义在于引领和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提升。
教师应深入理解和贯彻新课标要求,引导学生主体性发挥,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实现教育目标。
【内容结束】1.2 强调关注学生主体性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学生主体性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和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和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主体性不仅是理论指导,更是实践要求。
只有真正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本,才能让语文教学更加有效、更加有意义。
关注学生主体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语文的魅力,激发学习的动力。
关注学生主体性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该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探究和实践中自主发现、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小学语文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科之一,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如何构建一个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
背景介绍部分将首先分析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包括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教师教学方法的单一等。
背景介绍还将探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以及语文教学需要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重要性。
背景介绍部分将引出本文研究的动机和意义,说明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明确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意义,探索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为改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研究,可以深入分析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互动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目的还在于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促进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
通过深入研究语文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实现小学语文课程目标,提高学生成绩和学习兴趣,促进全面素质教育的发展。
本研究旨在探讨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途径,为推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提升做出贡献。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进行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步骤之一。
在本研究中,我们将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以全面深入地了解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情况。
我们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意见和反馈,了解他们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看法和建议。
问卷调查是一种直观、快捷的数据收集方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广大参与者的意见和感受。
我们将进行实地观察,深入小学语文课堂,观察教师授课方式、学生学习情况和课堂氛围等方面的情况。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摘要: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生动活泼的发展,同时做到群体性主体参与率高,创新性思维活跃,便会使学生真正获得自主学习的成功快乐,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关键词:课堂教学促进主动发展正文: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生动活泼的发展,同时做到群体性主体参与率高,创新性思维活跃,便会使学生真正获得自主学习的成功快乐,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呢?我来结合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学习是学生的自主行为,我们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唤醒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使学生产生学习需求。
因为兴趣是少年儿童认知活动的动力,最好的学习是学生对所学有内在兴趣。
寓言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类课文语言浅显,通俗易懂,但老师觉得不太好教,学生也没有什么兴趣学。
那么在教学这类课文时,怎样做到既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构思了寓言《自相矛盾》寓意的教学,引导学生在理清层次的基础上抓住“夸口”这个关键词思考:什么叫夸口?卖矛又卖盾的人怎样夸口?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透过字里行间,自己读懂故事内容,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上面的教学设计可以看到,教师从课文出发,巧妙设计问题,引出所要学习的新内容,会更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和自学兴趣。
学生们若都能做到精心准备,全身心的投入,主体性参与就会极高。
这样就能激活学生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被动的学转为主动的学。
真正体现了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二鼓励质疑,提高思维能力“学源于思,思源于疑”。
”古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质疑的重要价值。
在“主动学习”课堂教学中,质疑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思维意识和方法的一个重要标志。
好奇与质疑是小学生的天性,在这种天性的驱动下,很多学生会产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愿望,并渴望快速解决问题,从中获取答案。
语文课堂教学中强化小学生主体性问题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强化小学生主体性问题语文教学,要始终围绕“语文”来展开,语文课堂,要回归本真。
语文教学的起点是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终点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所以语文课要让课堂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要听到学生生命拔节的声音,即要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激活学生的生命活力,让学生充满生长的律动,并以此渐臻生命的完满和幸福。
一、具有“语文气质”的课堂——学生“生命拔节”的摇篮1.让教学过程以语文的方式支撑语文气质著名教育家成尚荣先生提出:语文还要再语文一点,要以语文的方式进行语文教育。
何谓语文的方式?这就是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接触言语,通过生动、扎实的如朗读、背诵、涵泳、理解、感悟、积累、运用、品读、玩味、联想等语文实践活动,走进文本世界,让“言”与“意”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如教学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二册《天游峰的扫路人》可以预设这样的环节:环节一:初读课文:要求学生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提出不懂的词语和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质疑。
环节二:整体感知:学生初读了课文,知道课文写了作者登天游峰的所见、所闻、所感,便请学生说说课文该怎样划分段落,学生根据理清的课文脉胳,实现对全文的整体感知。
环节三:深入研读:请学生再次认真地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分别描写天游峰和扫路人的句子,仔细读读,初步感知天游峰的险峻和老人的性格。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在展示交流中,教师随机引导学生读好相关句子。
这样的语文课,让学生主体的语言实践活动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用语文的方式推进了学习过程,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深入接触,提高了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又挖掘和利用了文本的育人价值,促进了生命成长、精神建构的个体总体生成的过程。
2.让言语实践挥洒语文的气质语文教学要紧贴文本的地面行走,在言语的丛林中穿行。
要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起学生的言语世界,与此同时构建起学生的精神世界。
一位教师在教《九寨沟》一课时作了如下的教学安排:听写词语——为学生积累课文中的精彩语言。
小学语文主体性教学实践谈
小学语文主体性教学实践谈摘要: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根本渠道。
主体性教学表现在课堂上是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善学、求新。
做到课前引导学生感知,课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课后引导主动参与认知。
关键词:主体引导感知参与认知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根本渠道。
体现在学生观上,是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在教学价值观上,关注每个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个性发展;在师生观上,强调师生互动,提倡尊师爱生、民主和谐;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知能统一、知情和谐,创设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素质发展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对知识与规范的内化。
主体性教学表现在课堂上是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善学、求新。
下面谈谈具体的操作流程:1.课前引导学生自主地对新课进行感知。
(1)自能实践。
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学习技能预习新课。
一年级以识字写字为重点,从一开始,我就注意引导学生不断积累识字经验,用这些方法慢慢尝试自学生字。
到目前为止(第二学期的期中),课堂的第一个环节不再是教学生字,而是检查预习了。
让学生交流识字的经验,谈谈自己是怎么理解这些字形的,说说在小组内合作学习各人感到困难的生字。
这样做,能防止从零开始学习,有效地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
(2)尝试生疑。
会提问题的人是最聪明的人—我在课堂上经常这样告诉学生。
阅读教学中,我常用的方法是激发学生在听老师范读或者自读的时候,一边听(读)一边思考,先说说自己听懂了或者读懂了什么。
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再读课文,解答问题。
经过这样一个质疑、解疑的过程,学生对简单的课文或者一些较浅的问题基本上能自己解决。
现在学生养成了习惯,读着读着,问题就出来了,不用提示,读完课文,准有人举手发问。
这个质疑的过程正在逐渐随着学习能力的增强由课内转移到预习当中。
学生学会在预习的时候就能主动提简单的问题,正是阅读能力逐步增强的体现。
2.课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小学语文教学中主体性发展循环论文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主体性发展的循环小学语文教学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年龄小,阅历浅,基础薄弱,但同样要把他们当作学习的主体,他们也有自己的性格,并在逐步形成自己的个性。
语文教学的关键是什么?就是主体性发展。
我们论述主体性发展的循环,其实就是阐述主体性发展与个性培养的循环。
即主体性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反之,优良的个性能促进主体性发展,二者之间也有相互依赖、互为因果的关系。
一、主体性发展与个性培养的关系主体性发展其实就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在自觉意识的基础上,以主人翁的态度,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他们以顽强的意志、刻苦勤奋的精神,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不断向前迈进,努力获取新知识。
在主体性发展中学生表现出来的顽强意志、刻苦精神、努力进取的优秀品质,其实就是学生性格的表现。
这些积极向上的性格在不断地积累着、充实着、丰富着学生的内部世界,就会逐步形成学生的优良个性。
这样主体性发展自然成为优良个性培养的前提,优良个性的形成有赖于主体性发展。
同时,学生不怕困难、意志坚强和对学习的浓厚兴趣等性格特征,又成为学习上的强大动力,推动学生保持着持久的耐力、勤奋刻苦的精神去勇往直前。
这种顽强拼搏的性格,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而且促进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会不断得到强化,主体性能力也随之不断地提高。
由此可见,主体性发展促进了良好个性的形成,优良个性保持了主体性发展。
二、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共同发展1.个性培养促进主体性发展。
(1)增强学生的主体性意识。
个性具有独立自主性,主体性则是个性的核心内容。
主体性主要指人作为活动的主体在同客体(语文教学等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
要让学生懂得我们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学好语文是自己的责任。
(2)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能力。
个性与能力也是在人的统一的发展过程中形成起来的。
所谓主体性能力,就是主体能动地驾驭对其才能实际发展的基础作用,从而使主体性得到发展的能力。
论发挥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作用
总之 , 在 小 学 语 文 教学 中 , 教 师 应 该 从 课 堂 氛 围和 教 学 方 式 等 各个 方面 出 发 培养
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主动学习的能力 , 充分
1 培养学 生 那时 在 内 容 的 领悟 上
疑是思之源, 思是 智 之 本 。 在 培 养 学 生 都 会 感 到 恍然 大悟 的快 感 , 对 以 后 的 尝试 , ” 叶 圣 陶 先 生 所 说就 是 发 智 力 时 应 该 多 多激 发 学 生 思 考 , 产 生 问题 这 是 非 常 有利 的 。 意识 , 这 样 才 能 让 学 生 在 问 题 引 导 下 主 动 挥 学 生 主体 性 和 解 决 问题 的乐 趣 , 在 教 学 学习 , 以极 大 的 热 情 投 入 到 课 堂 中 去 。 亚里 设 计 过 程 中 , 教 师应 该根 据 学 生 需 要 、 以学 士 多德讲 的 : “ 思 维 是 从 疑 问 和 惊 奇 开 始 生 为 中 心 来设 计 课 堂 , 凸 显学 生 主 体性 , 让 的” 以 及 爱 因斯 坦 的 名 言 : “ 提 出 一个 问 题 学 生 通 过 自主 学 习和 合 作 探 究 学 习 学 会 自
主体 性 , “ 弱化 ” 教师作 用 , 将 课 堂 还 给 学 生, 让 学生 成 为 学 习 的 主 人 。 笔 者 在长 期 的
一
2 创设小组合 作氛围
叶圣 陶 曾 经说 : “ 学 生 不 甚 了 解 的 文 章 书本, 要 让 他 们 运 用 自 己的心 去 尝 试 了解 。 假 如 真 的 了解 , 这 了解 是 自 己的收 获 , 印象 当然 比较 深 , 自己对 它 的 情 感 必 然较 浓 。 假 如不能了解, 也 就发 现 困惑 所 在 , 然 后 受 教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摘要:实行新课改后,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作者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在研究新课改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提出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主体性教学策略实行新课改后,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呢?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在此谈谈体会和建议。
一、加强教学中的“引”和“导”,让学生主动学习第斯多惠说:“科学的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
”斯宾塞指出:“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多些。
”发现事物的“新联系”是创造性思维最本质的特征。
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主动求索,把新信息和已知信息结合起来,纳入已有的认知体系,并寻找出某些联系,从而产生新的组合,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例如,一位老师教《鸟的天堂》,揭题后,老师让学生据题发问,学生问:“天堂”是什么意思?鸟的天堂是怎样的?为什么称它为鸟的天堂?老师又启发学生:能否据此发现提问的一般方法?学生思考后回答:提问就是问“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问题。
老师要求学生用这种方法自己去文中探索、发现并提出问题。
学生兴趣盎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老师的作用始终体现在“导”,体现在“引”上;学生则完全在主动探索,在寻求发现或利用旧知引出新知,构建新联系;或从已有的知识储备中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这种课文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疑难让学生议,见解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在民主、融洽、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进行的阅读实践活动,给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自由的空间,收效无疑非同一般。
如此凭借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学生的学全在能逐渐自求得之”,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而且在他们不断的“新发现”中激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语文课堂学生主体性发展探析
生个性和人格 的健康发展 ,促进其全 面
的发展和进步 为 目标 ,要 以尊重学生的 创造性和主体性为改革 的基本思路 。
动 ,达到三位一体 的互动体 系 ,从 而通
过这种互动体 系的构建来增加学生 主动 参 与的机会 ,有效弥 补传统课 堂教 学中
平等的。这种语文教学 的方式 ,不但可 以使学生学习到基本 的阅读技巧及具备
更强的阅读能力 ,而且能通过课堂气氛
程标 准 解读 [ M ] . 武汉 :湖北教 育 出
版 社 .2 0 0 9 .
的感染 、学习 内容 的合理安排来达到养
学生的情感 及人 生观 的 目的。
【 2 】朱绍 禹 .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 学论 I M J . 北京 :高等教 育 出版社 ,2 0 0 5 .
l 圜翻广角
l KE T AN GG U A NGJ 工 A 0
小 学语文课堂学生主体 性发展探析
杨 进
(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 区雁塔路小学,陕西 西安 7 1 0 0 5 4)
摘
要 :小学语文课堂必须 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基本 目标 , 通过有效的课 堂活动达到塑造学生人格 、培 养正确 价值 观
1 . 以 学 生 为 中 心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 中,不但 学 生都成为带有任务 的参与者。
要让学生认识和掌握语文教学 的基本 概
念 、基本理论知识 ,更要培养学生 的创 新思维 。在结合学生 自身认知特点 的情
况下 ,开展语文教学理论研究 和实践 。 在小学语文课 堂教学 中 ,教 师应该 尊重
小 学 语 文 课 堂 学 生 主 体性发展的路径
小学语文教学的学生主体性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的学生主体性发展摘要:树立主体意识,造就独立人格已成为当代国际教育思想变革的一个重要标志。
小学年龄阶段正是性格、生活习惯的养成时期,小学教师教学方法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习惯、思维方法都有很大的决定作用。
语文从本质上说,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种能力的构建,这种能力的构建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以人为本。
但是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仍在影响我们的语文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观念仍在侵蚀着我们现有的教学模式。
本论文分析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固有问题,提出了策略性的建议,促进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主体性小学生教师过去,全球各地教育最终会发展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它充当了个体适应社会发展的辅助工具。
教育有自己的领域,但是却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本质的功效。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中最根本的属性,发展人就是要发展人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树立主体意识,造就独立人格已成为当代国际教育思想变革的一个重要标志。
小学年龄阶段正是性格、生活习惯的养成时期,这一时期小学教师教学方法的好与不好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习惯、思维方法都有很大的决定性作用。
小学语文,不管是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还是以后这门学科的深入学习,都起到了基础性作用。
语文课从本质上说,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种能力的构建。
而这种能力构建的训练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这种“无处不在”给小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使课堂上的小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是语文学科阅读方面的经典写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性格,使语文教学最终能够发挥出应有的本质的潜能。
关于主体性、主体教育、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性教学等概念,不同的学者进行了不同的界定,我们在讨论主体性时,不能简单地把主体性理解为主动性、积极性。
主体性代表着自尊、自立、自强、自律,是自我意识的高度觉醒。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指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和教学的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和创造性,使其在语文学习中发挥主动和积极的作用。
学生主体地位的实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特长和需求,灵活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当的发展和个性化的关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和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主动地解决问题和获取知识。
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交流、合作和互动,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创新: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自主思考和创新的机会,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提出问题、探索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总而言之,学生主体地位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其在语文学习中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主体。
这种教学理念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试论小学语文课堂的主体性教学
试论小学语文课堂的主体性教学作者:马仲莉来源:《速读·下旬》2015年第10期小学语文是小学生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学生一生中最重要的学科,从小学到高中,这都是学生的必修课。
它在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并改变学生被动的局面,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语文课堂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原则,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本文通过对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进行分析,了解课堂主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良好的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和活跃的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动的去探索和发现知识。
小学语文中的“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充分展示了这一重要特性。
下面就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实施及其意义做一下分析。
一、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中的具体实施环节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在其具体实施过程中有着其鲜明的特色,它以学生为中心,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为出发点,为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主要宗旨。
其主要实施步骤包括一下几个环节,各个环节均是以学生的利益出发。
1.乐学新知,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意义,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增强自己在课堂上的求知欲望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采用不同的培养方式,如游戏、音乐、范读等,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同时,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读,并在自读中思考和领悟,去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奥妙,教师应帮助学生做一些引导,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台阶。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
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
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理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是以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学。
它要求将教师“外部”指导转化为学生“内部”的能动活动,即让学生将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积极主动参与、内化、吸收和运用的过程,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全面的发展自己,提高自己。
基于以上认识,我对“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作了初步的探讨与尝试。
1.寻找兴趣信息,引发主动参与
兴趣是求知的向导,是成才的先兆,是追求真理的第一步。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的个性倾向性,也是推动人去积极思考和创造的内在动力。
教学中使学生学习从枯燥乏味达到兴趣盎然,需要教师积极找寻课堂中的兴趣信息,亦即教学中的兴趣结合点,它包含了教材、课件、环境等各方面学生感兴趣的地方,而教师收集兴趣信息的过程,不仅是学生产生兴趣的前提基础。
也是教师高超教学艺术的体现。
教师可根据内容的特点,通过适当的手段使教学材料以诱导的方式呈现。
如采用游戏、竞争形式,图片、实物直观教具演示、音乐、声响营造气氛等,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如教学《观潮》一课,教师借助录像和绘声绘色的解说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全方位去观察了河流→浪→潮水,初步感知了潮水的气势,这给学生一种从未有过的新奇感,形成这种新奇感的因素,正是教学中我们努力找寻的最佳兴趣信息,这些信息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涵,同时
也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鼓励质疑问难,引导积极探求
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
学习也是这样,“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因此,引导学生质疑问验,是训练思维能力的基本方法,也是学生积极探索、寻求的途径。
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是学生欲求主动完成学习内容的体现,因为学生在学习中有疑,就说明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大脑在积极地思考。
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诱发出他们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而解决疑难,使学生取得进步。
3.贯穿情境活动,诱发自我完善
情境不仅指存在的现实,同时也包括暗含的境界。
情境活动运用到教学中去,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通过情境活动运用到教学中去,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通过情境的刺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主动探究学习内容,同时也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教师也能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曾提出”相机教学”的主张,就是指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运用情境,随时随地因事因人地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教育。
可见,课堂中贯穿情境活动,是使学生主动探求,诱发其进行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之一。
3.1 注重情境的层次性
教师在课堂中创设的情境活动时,首先要注意渲染具有一定
力度的氛围,使学生具有感受客观情境,从而激起相应的情感。
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教育教学内容从关注到产生一种积极的态度倾向,直至被激起热烈的情绪投入教学活动,从而使自己的情感不由自主地移入教学情境的相关对象上,伴随着延续、有效的情境活动,学生的情感会得到逐步加深,在一定条件下,学生这种情感就会弥散渗透到他内心世界的各个方面,并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逐步融入学生的个性之中。
如在教学《会摇尾巴的狼》课时,教师先通过录音、录像使学生初步感知狼和老羊,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紧接着教师提问:假如你是那只狼或老山羊,你会怎么说,又会怎么做?启动学生把自己的情感不由自主地移到教学活动中自己所关注的某个对象上,引发学生强烈的内心体验——角色的喜怒衰乐,仿佛是自己真实情感的表露,最后,在熟练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采用分角色表演、课本剧等各种情境活动形式使学生情感巩固深化,能力也缘此而得到完善。
3.2 拓宽有意义的情境空间
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的个体,他的生活空间也就是他的成长环境,这个成长环境与学校五六十平方米的教室相比要宽阔得多,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课堂中进行各种情境活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学变成了单一的“分析”、“指导”,致使学生的心智和各种技能不能得到完善。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改革试验中就经常要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大自然,让学生们在大自然多彩的情境中,培养观察力和创造力。
现代教育
教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更应拓展其空间。
教师从课堂这一教学的主体区域延伸开去,结合校课外活动或通过野外有目的的考察等活动强化学生在课外的相关感受。
在形象感染中,他们会渐渐地感受到课文含蕴的美;辅助以教师从旁的指导,学生的感官在他可塑性极大的时候就会渐渐变敏锐、完善起来,这也同时直接影响学生的直觉和悟性的提高;使学生对周围的世界渐渐留心、敏感,这就开拓了源泉,积累了丰富的表现,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素养、情感素养,并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运用迁移的思路,寻求主动发展
学习迁移是一条古老的心理学定律,它指的是一种知识、技能的学习对另一种知识、技能学习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影响对学生适应新的情境具有积极主动发展的因素。
因而,只要在教学中把握住迁移,教学是可以做到“教有条理”、“学有头绪”的。
2000多年前,孔子就指出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认为,教师举一,学生不能反三,这样的学生就可以不必再教。
这是从学生的角度说明迁移规律对学生的主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代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教是为了不教”的名言,其本质意义也在于提示迁移规律对提高教学效率的极端重要性。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具体把握迁移思路,是有机地协调好“主导”与“主体”之间互动关系的关键。
4.1 启导
学习迁移,需要学习客体之间存在共同要素,共同要素越多,
迁移就越容易发生,而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是使学生获得丰富要素的源泉,一般来说,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越扎实,新旧知识共同要素就越多,迁移自然容易产生。
教师要想促进学生迁移,首要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同时,从学习过程的整体性、连贯性来看,理解需要迁移,迁移是在理解中进行的,理解的实质就是迁移,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并转化。
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分析、概括思维能力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对迁移也是至关重要的。
4.2 训练
学习中通过一定的练习的训练,不但可以巩固知识,形成心智或动作技能,而且能使其较快地转移到同类心智或动作技能的学习活动中去。
如语言学习中熟练掌握了语法知识的学生,不仅会分析句子结构,而且作文的病句少。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更是众所周知的因娴熟诵读而自动产生的学习迁移的典型例证。
然而,练习训练也会有负迁移。
要想命名学生产生正迁移,关键是教师要科学地、恰到好处地指导和运用练习。
目前盛行的“题海”式练习是不能称道的,只有建立在学生主动、适度、适量、适时且形式多样化基础上的练习,才能形成学生学习的正迁移。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必要的练习和训练,同时教师对学生态度还要给予积极的肯定,而且还要加强练习目的教育,注意练习内容和时间的安排,以及练习方式方法上指导,使学
生学习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