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国学经典阅读
十本必读的经典国学书籍清单
十本必读的经典国学书籍清单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
今天就给大家推荐十本必读的经典国学书籍,不可错过哟。
1、《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2、《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
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兵家的哲学。
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
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
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
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
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孙子兵法》竹简出土在临沂。
3、《左传》《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
《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4、《楚辞》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为"离骚体"。
国学经典诵读推荐篇目(五篇模版)
国学经典诵读推荐篇目(五篇模版)第一篇:国学经典诵读推荐篇目国学经典诵读推荐篇目(一)经部选篇1.《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 2.《礼记·中庸》选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二)史部选篇3.《史记·鹖冠子》选段魏文王问扁鹊:“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 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
” 魏文王曰:“可得闻邪?”扁鹊曰: “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
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
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
” 4.《山海经·南山经》选段南山经之首曰鹊山。
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
多桂多金玉。
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馀,食之不饥。
有木焉,其状如榖而黑理,其华四照。
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
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
丽麂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
(三)子部选篇5.《孟子·公孙丑下》选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国学经典故事阅读十篇
国学经典故事阅读十篇1.国学经典故事阅读篇一孟母断机孟子小时候厌倦学习,有一天不愿读书,就逃回了家。
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
孟子非常孝顺,忙跪下来问:“您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告诉他:“读书求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织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
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以后怎能成才呢?”若是现在的孩子,可能不懂反省自己,一句话就扔给母亲:“这是你自己的事。
”但孟子的根基毕竟不同一般,他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从此一心向学,再也不随便旷课,后来继孔子而成为“亚圣”。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应顺承。
”对父母长辈的责备,理应乐于听受。
对父母的批评,也要视为一种教诲。
2.国学经典故事阅读篇二黄香温席古代有个叫黄香的人,以孝出名。
他9岁时母亲去世,从此他更细心地照顾父亲,一人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事。
到了冬天,他害怕父亲着凉,就先钻到冰冷的被窝里,用身体温热被子后,再扶父亲睡下。
不像现在,可以开电热毯、开暖气,那时候他只能用自己的身体。
到了夏天,为了使父亲晚上能很快入睡,他每晚都先把凉席扇凉,再请父亲去睡。
黄香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名的好官,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智慧小语】用孝顺的心对待父母,父母可以得到很好的孝养;用慈悲的心对待众生,众生都能得到很好的利益。
用恭敬孝养父母的心做天下的事情,这个世界会因为你的存在而变得格外美好。
3.国学经典故事阅读篇三李绩焚须唐朝有位副宰相叫李绩,一次他姐姐病了,他就亲自照料她,为姐姐烧火煮粥时,火苗烧了他的胡须。
姐姐非常不忍心,劝他说:“你的仆人、侍妾那么多,何必自己这样辛苦呢?”李绩立即回答:“您病得这么重,让其他人照顾,我不放心。
国学经典诵读文稿
国学经典诵读文稿阅读国学经典,建设书香校园,是全面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国学经典诵读文稿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国学经典诵读文稿篇一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国学经典诵读文稿篇二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
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国学经典诵读篇目区教育局成立“国学经典诵读篇目研发小组”,拟编订经典诵读地方教材,我承担选择、提供与语文教学相匹配的经典篇目的任务。
现将初稿发在这里,敬请同仁指教。
依据各年级段教学任务、教材特性、学生认知特点,以单元“综合性学习”主题为选篇方向,兼顾人文性与思想性。
国学经典诵读篇目(配合七—九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我就是我《小松》(唐·杜荀鹤)《竹》(梁·刘孝先)《梅花》(北宋·王安石)《橘颂》(屈原)感受自然《春日》(南朝梁·萧绎)《夏日》(北宋·张耒)《秋日》(南朝梁·鲍泉)《冬》(明·康海)探索月球的奥秘《夜月》(唐·刘方平)《望洞庭》(唐·刘禹锡)《霜月》(唐·李商隐)《嫦娥》(明·边贡)我爱我家《人日思归》(南北朝·薛道衡)《秋思》(唐·张籍)《邯郸冬至夜思家》(唐·白居易)《京师得家书》(明·袁凯)七年级(下)成长的烦恼《示子侄》(《王夫之集》节选)《曾国藩家书》(节选) 黄河,母亲河《浪淘沙》(唐·刘禹锡)《黄河八韵寄呈圣俞》(宋·欧阳修)《黄河》(宋·王安石)《过黄河》(明·李东阳)戏曲大舞台京剧空城计“我正在城楼观山景”;河南豫剧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儿”;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黄梅戏女驸马“谁料皇榜中状元”;河北梆子“大登殿”马的世界《房兵曹胡马》(唐·杜甫)《紫骝马》(唐·李白)《骢马》(唐·沈佺期)《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唐·李贺)八年级(上)让世界充满爱《涉江》(屈原)《上邪》(汉乐府民歌)《月夜忆舍弟》(唐·杜甫)《长相思》(清·纳兰性德)说不尽的桥《寄乐天》(唐·元稹)《灵汜桥》(唐·李绅)《还珠桥》(北宋·华镇)《五云桥》(南宋·陆游)莲文化的魅力《莲花》(唐·郭震)《鄂州南楼书事》(北宋·黄庭坚)《湖上寓居杂咏》(南宋·姜夔)《临平道中》(北宋·道潜)(百花争艳)《梅花》(北宋·林逋)《兰花》(明·薛网)《菊花》(唐·元稹)《北陂杏花》(北宋·王安石)《海棠》(北宋·苏轼)《桃花溪》(唐·张旭)八年级(下)献给母亲的歌《墨萱图》(元·王冕)《岁末到家》(清·蒋士铨)《别老母》(清·黄仲则)《劝报亲思篇》(《中国古代童蒙读物大全》) 寻觅春天的足迹《春雪》《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池上絮》《晚春》(唐·韩愈)到民间采风去《田家元日》(唐·孟浩然)《诗曰》(宋·姜白石)《清明》(宋·王禹俏)《端午》(唐文秀)《古诗十九首之一(迢迢牵牛星)》《八月十五夜玩月》(唐·刘禹锡)《九月十日即事》(唐·李白) 背起行囊走四方《嵩山采菖蒲者》《游泰山六首“日观东北倾”》《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与诸公送陈郎将归衡阳》(唐·李白) 九年级(上)雨的诉说《临安春雨初霁》(南宋·陆游)《有美堂暴雨》(北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北宋·苏轼)《咸阳城东楼》(唐·许浑)《微雨夜行》《唐·白居易》青春随想《劝学》(唐·孟郊)《送友人》(唐·杜牧)《为人题》(唐·郑谷)《游南亭》(南北朝·谢灵运)好读书,读好书《劝学》(唐·颜真卿)《书院》(宋·刘过)《读书》(宋·陆九渊)《劝学诗》(唐·韩愈)(四大名著中的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开篇词;《红楼梦》诗词选九年级(下)脚踏一方土《少年中国说》(梁启超)我所了解的孔孟孔子名言;孟子名言(庄子寓言)朝三暮四 ;邯郸学步 ;东施效颦;涸辙之鲋;望洋兴叹……(大海,我的故乡)《观沧海》(曹操)《春日望海》(李世民)《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必读的国学经典著作推荐
必读的国学经典著作推荐必读的国学经典著作1、《围炉夜话》作者:王永彬(清)推荐理由: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文学品评著作,对于当时以及以前的文坛掌故,人、事、文章等分段作评价议论。
这本书是作者王永彬“于清•咸丰甲寅二月,于桥西馆”的“一经堂完成的。
作者虚拟了一个冬日拥着火炉,至交好友畅谈文艺的情境,使本书语言亲切、自然、易读,并由于其独到见解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围炉夜话》分为221则,以“安身立业”为总话题,分别从道德、修身、读书、安贫乐道、教子、忠孝、勤俭等十个方面,揭示了“立德、立功、立言”皆以“立业”为本的深刻含义,与堪称处世奇书。
必读的国学经典著作2、《中国人的精神》作者:辜鸿铭推荐理由:又名《春秋大义》,由国学大师辜鸿铭的一系列英文论文结集而成,是东西方文化比较的早期代表作品。
是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倡导儒家文明救西论。
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中着力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明的价值,用自己的笔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在当时中国文化面临歧视、中华民族遭受欺凌的情况下,其影响尤为特殊。
必读的国学经典著作3、《论语》推荐理由:《论语》是儒家的基本经典,在中国文化传承中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和巨大的影响力,对现代人修身养性、齐家立业、治国安邦仍然具有无与伦比的意义和价值。
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在现代社会,指望仅靠半部《论语》来治天下是不现实的,但有没有《论语》智慧的启迪却影响到治国境界之高下;同理,要安身立命,仅靠《论语》也是远远不够的,但有没有《论语》精神的涵养,却关系到人生格局之大小。
必读的国学经典著作4、《格言联璧》作者:金缨编(清)推荐理由:在微博、微信大行其道的“微阅读”时代,推荐一部国学“微经典”也许是契合当代大学生之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
《格言联璧》之所以被冠于“微”字,一是整本书的篇幅“微”,不计今人加的注释和译文,正文估计仅五万字左右;二是每条格言的字数“微”,这些格言,短则十余字,长则不过百字。
国学经典阅读读后感
国学经典阅读读后感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通过阅读国学经典,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领悟其中的哲理,受益匪浅。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阅读国学经典后的一些感悟和体会。
首先,国学经典给我带来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在阅读《论语》、《大学》、《中庸》等经典著作时,我深深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
这些经典不仅是中国古代先贤们的思想结晶,更是对人生、道德、治国、处世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通过阅读国学经典,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珍惜和尊重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其次,国学经典让我受益匪浅,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论语》中,孔子的言行举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言行充满智慧和仁爱,对待他人时始终保持礼貌和谦逊。
这让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让我更加懂得了待人处世的道理。
同时,在《大学》、《中庸》等经典中,我也学到了很多处世之道和处事之道,这些对我今后的人生道路起着指导作用。
另外,国学经典也让我对中国传统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现代社会,价值观念多种多样,但是国学经典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却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提倡人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以礼义之道处世做人。
通过阅读国学经典,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些传统价值观的重要性,也更加珍视和传承这些宝贵的价值观念。
最后,国学经典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括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多种思想流派,以及诗、书、画、乐等多种艺术形式。
通过阅读国学经典,我对这些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热爱和珍视中国传统文化。
同时,国学经典也让我更加自信和自豪,因为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
总之,通过阅读国学经典,我受益匪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国学经典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对我今后的人生道路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国学经典诵读——《大学》分章选读
天问国际学校国学经典诵读《大学》第二章《康诰》曰:“克明德。
”《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译文《康诰》说:‚能够弘扬光明的品德。
‛《太甲》说:‚念念不忘这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
‛《尧典》说:‚能够弘扬崇高的品德。
‛这些都是说要自己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注释(01)康诰:《尚书·周书》中的一篇。
《尚书》是上古历史文献和追述古代事迹的一些文章的汇编,是”五经”之一,称为“书经”。
全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02)克:能够。
(03)大甲:即《太甲》,《尚书·商书》中的一篇。
(04)顾:思念。
是:此。
明命:光明的禀性。
(05)帝典:即《尧典》,《尚书·虞书》中的一篇。
(06)克明峻德:《尧典》原句为“克明俊德”。
俊:与“峻”相通,意为大、崇高等。
(07)皆:都,指前面所引的几句话。
《大学》第三章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译文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
‛《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注释(01)汤:即成汤,商朝的开国君主。
盘铭:刻在器皿上用来警戒自己的箴言。
这里的器皿是指商汤的洗澡盆。
(02)苟:如果。
新:这里的本义是指洗澡除去身体上的污垢,使身体焕然一新,引申义则是指行精神上的弃旧图新。
(03)作:振作,激励。
新民:即“经”里面说的“亲民”,实应为“新民”。
意思是使新、民新,也就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04)“《诗曰》”句:这里的《诗》指《诗经.大雅.文王》。
周,周朝。
旧邦,旧国。
其命,指周朝所禀受的天命。
维:语助词,无意义。
(05)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国学诵读经典文章
国学诵读经典文章国学诵读经典文章是一种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方式,通过阅读经典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思想,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下面列举了10篇符合标题要求的国学经典文章,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学习和了解有所帮助。
一、《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和道德原则。
二、《大学》《大学》是《四书五经》之一,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对于人的修养和社会秩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司马光撰写的一部史书,将中国历史从夏朝到五代十国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是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参考书。
四、《红楼梦》《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描述贾府的兴衰和贾宝玉的成长,展现了封建社会的人性弱点和社会现象,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五、《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多达305篇的古代诗歌,其中既有关于爱情、友情、家庭的描写,也有对自然、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六、《道德经》《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强调了追求道德和自然之道,提出了“无为而治”、“柔弱胜刚强”等重要思想。
七、《孟子》《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和思想,强调了仁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八、《史记》《史记》是西汉司马迁撰写的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了二十四史中前十四史的内容,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九、《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和道德原则。
十、《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司马光撰写的一部史书,将中国历史从夏朝到五代十国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是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参考书。
这些国学经典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阅读和诵读这些经典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30部值得反复阅读的国学经典书目
30部值得反复阅读的国学经典书目30部值得反复阅读的国学经典书目本书为“大师经典·读书方案”丛书中的一本,该丛书从国学、西学、中国文学、外国文学、诗歌、名人传记、谋略、修身处世、心理励志、科普、管理、经济、投资、电影、美术、音乐16个领域中各选取了几十位最具影响力的大师,着重介绍他们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用最粗浅的文字诠释大师们的深邃思想,用最易懂的字句传递原著中绞尽脑汁才能读懂的理论,以最简洁的话语阐述伟大作品的精华,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汲取大师身上沉淀出的珍贵经历与智慧,走进一个神圣的精神殿堂。
第1部《论语》孔子 (春秋公元前551-前479)第2部《道德经》老子 (春秋生卒年不详)第3部《庄子》庄子 (战国约公元前369-前286)第4部《孟子》孟子 (战国约公元前372-前289)第5部《墨子》墨子 (战国约公元前468-前376)第6部《荀子》荀子 (战国约公元前313-前238)第7部《韩非子》韩非 (战国公元前280-前233)第8部《孔子兵法》孙武 (春秋生卒年不详)第9部《左传》左丘明 (春秋生卒年不详)第10部《楚辞》屈原 (战国约公元前340-前278)第 11部《吕氏春秋》吕不韦 (战国?-公元前235)第12部《史记》司马迁 (西汉约公元前145-前87?) 第13部《汉书》班固 (东汉32-92)第14部《论衡》王充 (东汉27-约97)第15部《嵇康集》嵇康 (三国·魏约223-约263)第16部《陶渊明集》陶渊明 (东晋约365-427)第17部《世说新语》刘义庆 (南朝·宋403-444)第18部《文心雕龙》刘勰 (南朝·梁约465-约532) 第19部《六祖坛经》慧能 (唐代638-713)第20部《韩昌黎文集》韩愈(唐代768-824)第21部《资治通鉴》司马光 (北宋9-1086)第22部《苏东坡全集》苏轼(北宋1037-1)第23部《四书章句集注》朱熹 (南宋1130-1200)第24部《传习录》明 (明代1472-1529)第25部《焚书》李贽 (明代1527-1602)第26部《日知录》顾炎武 (明末清初1613-1682)第27部《明夷待访录》黄宗羲 (明末清初1610-1695) 第28部《读通鉴论》王夫之 (明末清初1619-1692) 第29部《龚自珍全集》龚自珍 (清代1792-1841)第30部《人间词话》王国维 (清末民初1877-1927)。
国学经典诵读《大学》原文
国学经典诵读《大学》原文国学经典诵读《大学》原文《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国学经典诵读《大学》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故君子必诚其意。
3、《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僩兮者,恂栗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4、《诗》云:“於戏!前王不忘。
”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5、《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国学经典诵读《大学》原文3篇
国学经典诵读《大学》原文第一篇:《大学》原文诵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知至,有一者而止,曰:修身;有一者而行,曰:养气;有一者而念,曰:敬神;有一者而信,曰:正名。
修身则道立,养气则生存,敬神则心灵,正名则自明。
道立则不悔,生存则不忧,心灵则神明,自明则得正。
所以修身在正其心,所以养气在诚其意,所以敬神在致其知,所以正名在正其治。
知其修身之正,而后能修身;知其养气之正,而后能养气;知其敬神之正,而后能敬神;知其正名之正,而后能正名。
知正四者之正,则可得無悔矣。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虑事而有得,则知至矣。
第二篇:《大学》原文的中文翻译大学的道路,在于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而且,这条路上,知道要懂得‘知止’。
知道要‘知止’,然后才能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才能安;安而后才能虑;虑而后才能得。
任何事情都有其本末,都有起点和终点,只有懂得事情的先后,才有走近正确道路的可能。
古人要想明明德于天下,就要先治理好国家。
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治理好家庭。
要治理好家庭,就要先修身。
要修身,就要把心理调整正常。
要调整心理,先要维护自己的意志;要维护意志,就要努力使自己的内心保持纯真;要保持纯真,就要才能掌握物理知识,才能养成勤学习的好习惯。
关于国学经典诵读推荐篇目
关于国学经典诵读推荐篇目无论新旧文化怎样激烈的碰撞,无论东西文化怎样相互融合、掺透,面对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文化宝库,我们都无法漠视和背叛,因为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身份标志。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论语》被公认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的孔子是影响中国文化,政治,制度等最深远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记录他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被中国称为"致圣"。
2 《道德经》老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所著的《道德经》博大精深,两钱多年来,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科学家乃至普通百姓,纷纷从中汲取智慧。
3 《庄子》庄子是道家集大成者,在战国时代那个动荡喧嚣的环境中,他的思想映射出一片宁静的光辉。
《庄子》一书堪称中华民族深邃而充满内蕴的思想,资源与哲学宝库,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每一个人的灵魂。
4 《孟子》被誉为儒家"亚圣"的孟子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百世之师,是因为其著作《孟子》中体现的深刻思想。
孟子的一腔"浩然之气",以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节操.钱年之后依然可以想见其雄风.5 《墨子》作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的强本节用,强国富民的经济理论,非攻反战,防御自卫的军事思想。
别开生面,体系完整是逻辑学说。
6 《荀子》《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
语言丰富多采,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
《荀子》中的五篇短赋,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他采用当时民歌形式写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运用说唱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思想,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苟况不愧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
荀子看称集大成者。
国学经典诵读本:大学
国学经典诵读本:大学读了《大学》,我对它的解释不以为然。
它的原意是指从一个人出生到长大成人所应受的教育,包括文、理、德、义等方面。
然而在今天,也被用来泛指各种形式的教育。
其中的“学”,就是知识、学问。
《大学》提出了三纲八目,即三大基本道德纲领(明明德)、八条具体的道德目标(亲民、止于至善)。
《大学》里说:“所谓明明德者,于天地之间,仅仅是仁义礼智的“四端”而已;所谓亲民者,就是爱护人民;所谓止于至善,是使得每一个人的天性纯真无邪,完美高尚。
孔子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可见修身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孟子更将修身置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位置。
但是,由于教育水平与社会发展程度的极不相称,加之社会风气的严重恶化,所以古代先贤的教导多次被曲解,以致“身”反而成了“首”,“身”倒成了“尾”,越来越远离了“修身”的本意,甚至使“修身”变成了“无身”。
这实在是令人遗憾和痛惜的事情。
当今社会上有一些不良现象:对金钱的贪欲超过了人性的原始需要;把别人的疾苦与忧愁当成了笑料;甚至随地吐痰、践踏草坪、破坏公物等等。
他们是十足的败家子,同时又是社会毒害的受害者。
由此看来,很有必要进行有效的教育,尤其是现代的大学教育,以期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关键是如何改善现代教育制度。
人们需要明确地认识到:教育不是单纯的技术活,也不仅仅是教书的事,而是塑造人类精神家园的伟大工程。
大学是培养现代国民的摇篮,应该肩负起应有的责任,从根本上改善现代大学的面貌,使教师成为真正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好地传承优秀文化遗产,弘扬人文主义精神。
《大学》是一部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学习的书,虽然《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我却以为它更是一部“改造人性,完善人格”的“工程图”。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本”正、“工程图”竣工、并终生收益吧!在社会急剧变革、世风日益浮躁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像《大学》一样的经典去润泽、熏陶。
因此,我希望所有读过《大学》的人,无论你身处顺境还是逆境,无论你位居高官还是平民,都能够通过不断阅读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
国学经典诵读——《大学》1-5章
国学经典诵读——《大学》1-5章第一篇:国学经典诵读——《大学》1-5章国学经典诵读——《大学》1-5章第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第二章《康诰》曰:“克明德。
”《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第三章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第四章《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栗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第五章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第二篇:诵读国学经典《大学》偶感亲爱的,你要做一块玉----诵读国学经典《大学》偶感做一块玉,不骄,不媚,不糙,不浊,在千千万万的琢磨中温润起来。
国学经典选读阅读分析题及答案
国学经典选读阅读分析题及答案1、阅读《老子》第二十一章,回答问题: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
吾何以知众父之状哉?以此。
①请解释“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气答:让自己的真德虚空,以容纳天道,只顺从天道。
②“恍兮惚兮”、“窈兮冥兮”形容道的什么性质?答:形容天道不是一般普通的物,它广大深远而又恍惚不明,难以看清。
③举例说明你对“有象”“有物”、“有精,,“有信,,的理解?答:“有象有物”指道遍布于万物之中,是万物的总和,因而似乎能让人从万物身上看见道的形象与存在;“有精有信”指道总是以精妙可信的方式运行于万物,使万物顺从道的规律而各自千变万化。
(举例提示:比如从“四季更替”的现象可以看到道的客观存在,也可以明白道的运行规律之一。
)2、老子阅读《老子•七十七章》,回答下列问题:①老子以“张弓”比喻什么?答:天道运行。
②解释“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并说明两句与老子“无为而答:以法治国。
③既然自直之箭、自圜之木稀少,为何良工“弗贵” ?答:必恃自直之箭,百世无矢;恃自圜之木,千世无轮矣。
④从本节可看出,韩非对人性持什么看法?答:人性本恶。
15、阅读下面《韩非子•显学》节选,回答问题:今或谓人曰:“使子必智而寿。
”则世必以为狂。
夫智,性也;寿,命也。
性命者,非所学于人也,而以人之所不能为说人,此世之所以谓之为狂也。
以仁义教人,是以智与寿说也,有度之主弗受也。
故善毛啬、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塌欤婕蛆镀深酢Q韵韧睥瓒室澹藐挎娘谥危幻魅岱。
制壑匚峡头U揩呢喙朝仗婕螺塌煲病9拭髦骷逼渲禀溪浩湿蹋Ml什坏廊室滩?①韩非所说“夫智,性也;寿,命也。
性命者,非所学于人也,,与荀子什么观点相似?答: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②韩非用毛啬、西施、脂泽粉黛说明什么?答:说明仁义就像毛啬、西施极其稀有,而法度则像脂泽粉黛可让每一个人变美那样使每个人趋善。
大学生必看的的国学读物
大学生必看的的国学读物大学生必看的的国学读物1、计有功《唐诗纪事》《唐诗纪事》采摘繁富,收录了自唐初至唐末320xx年间1150位诗人的部分诗作,详略适当,又辑集本事与品评,既是唐代诗歌总集,又是唐宋有关诗评的汇编。
鲁迅先生特意指出该书的版本有“四部丛刊本、又有单行本”,以方便阅读者购买选择。
2、辛文房《唐才子传》在《唐才子传》之前,没有一本唐代诗人专门传记。
辛文房这部书为唐代诗人写传,材料丰富,使许多史传无名的诗人事迹不致湮没,保存了很多有价值3、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这套书是中国上古至隋的文章总集,共741卷,收作者3400多人,全书以“文”为编选对象,载文而不载诗,按朝代先后排序,一直与当时清代官修的《全唐文》相接。
4、丁福保:《全上古隋诗》这是一部中国汉代至隋代的诗歌总集,共54卷,依时代次序分为《全汉诗》至《全隋诗》11集,意与《全唐诗》相衔接,是一部搜罗资料较为完备的诗歌总集。
5、吴荣光《历代名人年谱》(可知名人一生中之社会大事,因其书为表格之式也。
可惜的是作者所认为历史上的大事者,未必真是“大事”,最好是参考日本三省堂出版之“模范最新世界年表”)。
《历代名人年谱》收录了自汉高祖刘邦元年到清道光二十三年的中国历史有名人物数千人,内容分纪年、时事、人物生卒三项。
6、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少室山房笔丛》是一部以考据为主的笔记。
共48卷,分为12部分。
其中卷29里关于小说分类的记述,可了解当时人们的小说观,对认识小说的历史演变颇有帮助。
卷34里关于《逸周书》、《穆天子传》的介绍,为追溯小说的滥觞提供了资料。
适合大学生看的国学1、《四库全书简明目录》鲁迅对四库全书向来是有着自己独立的见解和认识,从不为之所拘束:“现在中西的学者们,几乎一听到‘钦定四库全书’这名目就魂不附体,膝弯总要软下来似的。
其实呢,书的原式是改变了,错字是加添了,甚至于连文章都删改了。
”2、刘义庆《世说新语》《世说新语》又名《世语》,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记录魏晋风流的故事集,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
国学经典诵读《大学》
国学经典诵读《大学》国学经典诵读:《大学》原文大学》告诉我们,追求大学之道,就要注重明德,亲近民众,追求至善。
只有知道适可而止,才能有定力;只有定力,才能保持心静;只有心静,才能安心;只有安心,才能思考;只有思考,才能得到真知。
古人欲在天下树立明德,就要先治理好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顿好家庭;想要整顿好家庭,就要先修身;想要修身,就要先正心;想要正心,就要先真诚;想要真诚,就要先掌握知识,而掌握知识的关键是通过实践。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只有得到真正的知识,才能真正诚实;只有真正诚实,才能使心态变得正常;只有心态变得正常,才能修身;只有修身,才能整顿好家庭;只有整顿好家庭,才能治理好国家;只有治理好国家,才能实现天下太平。
无论是天子还是平民百姓,都要从修身做起。
如果修身不好,那么最终结果必然是乱象丛生。
有些人过分追求某些东西,而对其他东西却漠不关心,这是不可取的。
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本性,才能真正了解自己。
所谓诚实,就是不要自欺欺人。
就像讨厌臭味一样,喜欢美好的事物一样,这就是真正的诚实。
所以,君子必须慎重处理自己的私事。
小人一旦得到闲暇,就会做出不好的事情,无所不至。
当小人看到君子时,会感到厌恶,掩盖他的不好之处,却强调他的好处。
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这就是所谓的内心真实,外表也要如此。
因此,君子必须慎重处理自己的私事。
___说:“十只眼睛,十只手指,非常严格!”富有的人可以享受舒适的住所,但是有道德的人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宽广的心胸,所以君子必须真诚。
诗歌中说:“瞻望淇澳,绿竹婆娑。
有才德的君子,像切割和打磨一样,像琢磨工艺一样。
他们的心态是恬静而又谨慎,他们的仪态是威严而又和谐。
有才德的君子,永远不会被人忘记。
”像切割和打磨一样,是指研究道理;像琢磨工艺一样,是指自我修养;恬静而又谨慎,是指遵守规矩;威严而又和谐,是指有威仪。
有才德的君子,永远不会被人忘记,这是因为他们的道德高尚,做到了至善,人民不会忘记他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国学经典阅读
面由为你整理的大学生国学经典阅读文章,欢迎阅读。
大学生国学经典阅读《道德经》《道德经》的主题众说纷纭,从不同角度解读,《老子》呈现出不同面相。
两千多年的主流派是政体哲学或者管理哲学,如法家的韩非子就是从这个角度理解的。
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他的理论基础是《道德经》;三国时期王弼也是这样,他从管理角度来解释《老子》;还有的从军事角度解读《老子》,比如《孙子兵法》;还有人说这是为人处世之道、生存之道,委曲求全,以柔克刚;《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从养生的角度来解读《道德经》,修炼元气然后得道;还有从成仙的角度来讲,中国的道教产生于三国,张鲁写《老子想尔注》,是后来五斗米教的经典。
《道德经》的思想解释,《吕氏春秋·不二》用了一个字为其定义,即“柔字。
《道德经》把中华民族的民族性通过《周易》、通过升华,以贵“柔为核心,创造了完整的理想体系。
用三个关键词概括《道德经》的思想体系:第一是“自然,也就是事情本来的那个样子,自然之性,天生的。
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生长,就达到了生命的最佳状态;第二是“无为,不折腾,顺应事物的自然本性。
“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应事物的自然之性,这就是第三个
词:“道,“道是规律,顺应自然本性就是根本的规律。
老子认为无形产生了有形,有形又分裂成为更复杂的东西,从而产生了整个有形的世界。
道是宇宙的第一动力,它产生了宇宙世界之后并没有消失,并且存在于每一个事物之中。
因为道永远和这个元气的“一在一起,万物能够发展、壮大、成功,就是要适应这种能量。
老子认为每一个有形事物之所以能够发展就是使用了他内在的无形的宇宙动力,也就是“道。
自然是事物的本性或天然状态,事物的自然本性产生的外在表现就叫做自然。
“不学而能者,自然也。
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
自然而然,本来就是。
每个事物生来都有自然之性,自然之性的展现就是这个事物的自然。
在道家看来“自然是万物的最佳状态,“道通过万物的“自然表现出来。
总体思想《大学》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
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
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
《大学》提出的人生观与儒家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观的进一步扩展。
这种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观为主要内涵的。
三纲八目又有阶级性,“明德、“至善都是封建主义对君主的政治要求和伦理标准;“格物、“致知等八条目是在修养问题上要求与三纲领中的政治理念和伦理思想相结合。
《大学》还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与孟子的民本论,《大学》里的统治者都是以“尊长、“民之父母的身份自居,但实际上他们还是站在剥削者的立场上这么说的,他们所谓的“爱民、“不暴戾只是为了维护他们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生产力。
只有这样,他们无生产能力的剥削生活才能得以巩固。
个人觉得,大学四年,若能静下心来将《大学》诵之流畅,且明其理,《论语》通篇熟读,便是非常之难能可贵了,因为大学别人都在玩,能够出淤泥而不染的实在寥寥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