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复习导学案
初中地理农业专题复习教案
初中地理农业专题复习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认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2. 了解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3. 理解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差异上的原因。
教学重点:1. 我国不同农业类型的分布规律。
2. 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1. 建立不同农产品主要产区的规划设计。
2. 理解农业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相关地图和图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不同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图片,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讨论图片反映的这些产品哪些适合在本地发展。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适合某些产品的生产。
引入本课主题:农业。
二、新课教学1. 农业及其重要性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农业的定义,劳动对象和产品。
通过实例说明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2. 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
通过地图和图表展示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分析其原因。
3. 农业发展的成就和目标教师介绍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如粮食产量的提高、农业结构的优化等。
同时,阐述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效益等。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我国农业地区分布的掌握情况。
二、探究农业发展的方向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发展的方向,如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农业发展的建议。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案例分析教师展示某个地区的农业发展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该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四、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农业定义、劳动对象和产品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我国农业地区分布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农业发展方向的认识和提出的建议。
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导学案
【学习目标】1.能够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识记我国主要种植业分布区。
2.指图说出我国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主要分布,理解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
问题及解决措施。
3.能够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的农业发展优势条件、制约因素及其发展方向,明确因地
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课前预习
一、农业概述
1.农业结构:
2.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二、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
1.种植业
(1)分布:
(2)南北差异
(3)主要商品性农产品基地。
2.其他农业部门
(1)畜牧业。
①牧区畜牧业:②农耕区畜牧业:
(2)林业:
(3)水产业:
三、我国农业的发展
1.存在的问题
2.发展对策:
3.发展前景
东北华北长江中下
游南部沿海
区
西南地区青藏区西北
优势劣势课内探究
1.结合新疆地区的自然条件,分析新疆发展棉花生产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2.东南沿海发展水产养殖的优势区位条件有哪些?
3.青藏地区发展河谷农业的优势自然区位条件有哪些?
4.黑龙江已经逐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的措施,今后发展农业的出路何在?
5.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6.为什么说节约用水是北方地区农业生产的重要问题?。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导学案 学生
【导语解析】1、古代中国农业的地位与成就:2、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形式和基本形态:3、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点:4、古代中国工商业发展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导学案【课标解读】1、知道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存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目前,我们还经常提及三农问题。
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知识导学】知识点一:农业的起源和农业在古代经济中的地位——“神农”(农业的始祖)的传说1、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之一,早在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就形成了规模性的。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和的国家之一。
2、长期以来,作为最基本的,支撑着中国古代的和。
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谈谈你的看法:农,天下之本也。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始终——汉景帝知识点二: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生产工具的演进——从“刀耕火种”到“以农耕”耕作方式:涉及农具、技术、制度及经营方式等。
完成下表,认识中国古代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时期主要耕作方式主要生产工具原始社会商周石器锄耕石、骨、木;青铜农具很少春秋战国、汉代普及全国,数量大量超过前代、、唐代铁犁牛耕【思考探究】学习完古代中国从原始时期至两汉时期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发展,这种发展有何作用?有什么缺陷?知识点三: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演进——“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严重)1、完成下表,认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进历史时期土地制度表现形式商周时期奴隶贵族土地国有所有制(国王、贵族土地所有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井田制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主体)国有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2、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
中国农业导学案
中国农业
班组号姓名组评师评
1、归纳分析中国农业结构及其原因。
2、归纳中国农业发展现状,特别是存在的问题。
5、识记中国九大传统商品粮基地、四大
商品棉基地,以及新增的商品粮基地、衰
落的商品粮基地,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1)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商品粮基地是:
①____、②____、
③____、④____、
⑤____、⑥____、
⑦____、⑧____、
⑨____。
(2)分析以上商品粮基地共同的区位优
势?
6、中国渔业分布,舟山渔场成为最大渔场的条件。
7、列举我国各区域主要的优势农产品,分析其优势条件。
8、我国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和主要措施有哪些?
9、读教材及我国牧区图,完成下列各项要求。
(1)图中牧区与农区的界线大致是____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2)分别说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牧区名称:
A是____牧区,B是____牧区,C是____牧区,D____牧区。
(3)A牧区的主要优良畜种是____。
(4)商场出售的鄂尔多斯羊绒衫主要是____牧区生产的;牦牛绒衫主要是____、____牧区生产的。
(5)我国农耕区的畜牧业主要为我们提供的产品有哪些?____等肉类和____等禽类产品。
(6)对比四大牧区的差异(草场类型、放牧方式、畜牧品种)。
(7)目前,四大牧区在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今后应如何发展?。
4.2农业(第2课时)(导学案)-八年级地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_1
4.2《农业》第二课时导学案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学习目标】1.理解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产生差异的因素。
2.通过案例分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
【学习重难点】1.重点:理解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产生差异的因素。
2.难点:通过案例分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
【自主学习——知识清单】1.我国各地_________存在很大的差异,每个地方发展农业都存在优势和不足,因此要把农业生产部门布局在最适合它发展的地区,这就是“_________”。
2.这里地形______,水土容易流失,发展林业可以_______,这叫“宜林则林”。
3.这里地形______,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利于耕作,这叫“_________”。
4.这里牧草生长良好,适宜发展______业,这叫“_________”。
5.这里河湖较多,适宜发展渔业,这叫“_________”。
【学习探究】1.活动:探究学习——自然条件和农业活动安排:小组合作讨论根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要求,结合我国的自然条件,分析我国的农业部门分别适合哪些自然条件。
农业类型自然条件种植业渔业畜牧业林业2.活动:合作探究——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活动安排:在图4.15中图中,有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某区域的A、B、C、D四地。
其中,A为城市郊区,B为远离城市的平原地区,C为山地,D为海洋。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在A、B、C、D四地合理布局农业,并说明你的理由。
(2)家住A地的小雨,向村里建议减少水稻种植面积,改种蔬菜、花卉,发展鱼肉如禽蛋生产,你认为可行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3.活动:重点突破——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活动安排:如图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地等高线图。
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角度考虑,请给下列地区选择适合的农业部门。
甲地a种植花卉、蔬菜等乙地b种植果树丙地c发展海水养殖丁地d种植水稻、、、【课堂检测】1.人类的生产、生活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其表现在()A.干旱地区适宜种水稻B.兴建工业企业要考虑到原料、能源、水源、市场和运输等条件C.乳产品加工厂要靠近矿山D.服装厂要选择在农村边远地区2.下列做法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是()A.山东丘陵地区大面积种植柑橘B.内蒙古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还草C.青藏高原地区增加放牧牲畜的数量D.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大力发展林业生产3.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下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正确的是()A.内蒙古高原发展畜牧业B.海南岛大力发展棉花生产C.东北平原发展冬小麦种植D.四川盆地发展热带经济作物4.图示意我国某区域东西向地形剖面及年降水量分布,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甲地、大兴安岭、东北平原最适宜发展的农业部门分别是()A.林业、畜牧业、种植业B.种植业、林业、畜牧业C.畜牧业、种植业、林业D.畜牧业、林业、种植业发展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
第四章 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导学案
第四章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的农业发展状况,了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2、掌握农业的主要部门,理解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导读指南】看书第98---107页完成下列各题:1.农业是利用、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
2.读图4.11:分析农业有哪些部门?分别各产什么产品?3、读图4.13: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图,分析:(1)、图中绿色部分(西部)地区主要农业部门是,这里有我国、、、四大牧区。
(2)、黄色部分(东部)地区的农业生产部门有、、三个。
(3)、这两部分大致以毫米的年降水量线为分界线,这条线大致把我国农业区分成东西两部分,东西差异也是我国农业分布最明显的差异。
(4)、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在。
(5)、东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以业为主.(6)、林业集中分布在和天然林区,及人工林区4、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产业5、因地制宜是指利用当地的优势,把要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本身、最有利的地方。
6、我国农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人口增加、耕地不断以及、、等等问题的严峻挑战。
7、我国的、和特点是制定我国农业发展的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8、根据图4.16,请你来规划下列地区适合开展哪种类型的农业生产活动?并说明理由。
太行山区:华北平原:内蒙古草原:洞庭湖沿岸:【问题训练】1、我国牧区和农耕区的分界线是()。
A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B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C 200毫米等降水量线D 50毫米等降水量线2、我国可以种三季水稻的地区是()。
A 长江中下游平原B 华北平原C 洞庭湖平原D 海南岛东部平原地区3、下列农作物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是()。
A 水稻B 甜菜C 棉花D 甘蔗4、读“我国主要经济作物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经济作物中,主要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南的有、;主要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北的有、。
(2)下列地区分别以哪种油料作物或糖料作物为主?台湾岛黑龙江山东长江三角洲。
专题一一、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必修二导学案学科:历史编号:编写人:李福光审核人:使用时间:专题一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学习重难点】重点:中国农业的耕种方式的变化、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难点:认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学法指导】1、认真阅读课程标准,带着重难点预习课文。
2、通过预习课文,完成导学案,梳理本课的知识要点,并记录遇到的疑难问题。
(课前预习时间30分钟)★导学过程【知识梳理】知识点一、农业的起源与地位(阅读“神农”的传说,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农业的起源:(1)早在七八千年前,中国流域和长江流域就形成了规模性的农耕经济。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的国家之一。
(2)传说,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
2、农业的地位:农业是古代中国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被视为国家的“根本”、“本业”。
▲知识点二、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阅读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完成)阶段时期表现①刀耕火种春秋战国以前使用石制的耒耜、石刀、石锄等作为农具,耕作前用火烧、耕作后用水除去杂草②春秋战国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技术和制农具汉代(1)逐渐普及,出现(二牛挽犁);铁制农具增多(2)东汉,某些地方出现了较轻便的一牛挽犁唐代出现犁,可控制耕土的深浅▲知识点三、中国古代土地制度(阅读“贫者无立锥之地”,完成)1、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共同消费。
(集体公有)(2)商周时期,实行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则归国王所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3)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君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主要)、自耕农土地所有制(4)北魏至唐朝前期,推行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
2、土地兼并:由于土地私有制,国家允许土地买卖,贵族官僚地主依恃各种特权,把大量土地据为己有,通过地租的方式剥削农民,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
【必修二】历史《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导学案及答案
(3)落后性: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
(4)脆弱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劳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的过分剥削和压榨都容易导致
破产。
(5)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
4.评价
(1)积极作用: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
积极性;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
贡献。
(2)局限性:①农民的经营规模小,徭役沉重,小农经济十分脆弱,导致农民起义周期性
爆发。②以土地为社会主要财产的小农经济,随着人口增长、人地矛盾的突出,成为生态环
境恶化的因素之一。
合作探究
材料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必须社会地控制自然力,善于最决定的作用。”
材料二 唐朝水利工程建设(单位:个)
关内 河南 河东 河北 山南 淮南 江南 岭南
地区
共计
道
道
道
道
道
道
道
道
前期 11
20
16
54
5
4
22
3
135
后期 13
7
2
3
6
13
49
3
96
注:道,唐朝地方行政单位。
材料三 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
高二地理中国的农业学案
高二地理中国的农业学案一、学习目标:1. 了解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和地区差异。
2. 掌握中国基本农田和农耕区域的划分。
3. 理解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4. 探讨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和措施。
二、知识概述: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国的农业发展经历了农业社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
中国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同时也有养殖业和林业。
不同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主要分为东部沿海和内陆地区。
三、学习内容:1. 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农业社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
农业社会阶段主要依靠人力劳动,生产水平低下;传统农业阶段逐渐引入农业工具,生产水平有所提高;现代农业阶段则借助科技和现代农业技术手段,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2. 中国基本农田和农耕区域的划分中国的基本农田是指具备一定农业生产潜力,农田质量好、自然条件适宜,能够保证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田。
中国的农耕区域划分主要有北方小麦区、东北稻作区、江南水稻区、西南亚热带作物区、西北马铃薯区等。
3. 中国农业发展的挑战和问题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人口多、土地资源有限、水资源短缺、农业现代化进程相对滞后等问题和挑战。
人口多导致农业生产压力增大,土地资源有限导致农田面积减少,水资源短缺限制了农业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滞后导致劳动力效率低下。
4. 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和措施为了应对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中国需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加大农业用地保护力度,保护和提高基本农田质量;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质量;加强农业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发展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四、学习方法:1. 理论学习:通过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学习资料阅读等方式,掌握农业发展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概念。
2. 实践探究:通过实地考察、调查研究等方式,了解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现状和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新高考地理 一轮复习 农业专题复习导学案
专题农业【思维导图】【互动导学】导学1 农业的区位(1)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在农业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仍占有重要地位,但社会经济因素对其影响越来越大,各因素对农业的影响具体如下:(2)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是变化的,相比之下,自然因素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条件在不断变化中,其将通过对地形、光热、土壤的改造或对市场、交通等因素的影响,间接或直接影响农业发展,具体分析如下:例题11 红枣果肉肥厚,色美味甜,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有很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
我国是红枣的原产地,在8000年前就已采集利用枣果,两千年前在中国广大地域已大量栽培枣树。
枣树耐干旱、耐瘠薄、耐盐碱、适应性强,土壤pH值在5.0~8.6之间,枣树都能正常生长结果,故有“铁杆庄稼”之称。
下图示意我国红枣主产区分布状况,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我国红枣主产区共同的自然条件是()A.水热充足B.土壤肥沃C.地形平坦D.光照充足、日温差大(2)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红枣生产国和出口国,主要出口到东南亚、欧美等国家的华人居住区,国外非华人市场难以进入。
造成非华人市场难以开拓的主要原因是()A.冷藏保鲜技术差B.交通运输困难C.贸易壁垒森严3 (1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猕猴桃原产于我国,新西兰引入栽培,将改良后的优良品种称“奇异果”(图8)。
奇异果生长怕早、怕风。
宜栽培于湿润、疏松、深厚的土壤。
新西兰的奇异果高度集中分布在北岛普伦蒂湾沿岸地区,鲜果主要出口到欧洲、日本等地,出口量居世界第一。
我国已引进种奇异果,并建立了加工企业。
材料二,新西兰北岛图分析新西兰普伦蒂湾沿岸栽培奇异果的有利自然条件。
导学2 农业区位的选择(1)进行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思路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区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
①从自然因素分析农业的区位综合考虑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从当地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因素入手,逐个分析,并确定影响当地农业区位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
4.2农业复习导学案
(1)400 草地 畜季风气候,雨热同期④夏季气温高,降 水多(任答一条即可)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各地干湿状况差异很大,土地类型多种多样。读“我 国土地利用类型图”和“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回答问题。(9分) (1)图一中,土地类型③为____,主要分布在我国的_______地区;土地 类型④为____________,该类型与图二中的_________地区分布较吻合。 (2)土地类型⑤中,有零星分布的___农业区,其农业发展的条件是__。 (3)在我国东部的湿润、半湿润区,农耕区畜牧业较发达,并成为我国畜 牧业的主体,其发展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4)在内蒙古半干旱地区由于开垦荒地,造成土壤沙化,生态环境恶化, 应该采取什么措施重现当年“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
农业的地区分布
农业 主要分布地区 类型 种植 东部 东部半湿润和湿润的__________地区 业 _____、西南、东南林区 林业 __________地区(南方地区淡水渔业 渔业 发达) 畜牧 西部 四大牧区:_____、_____、_____、 _____ 业
2015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册 4.1 中国的农业教案 湘教版.doc
阅读85页教材,理解什么是新型农业
学生自由发言什么是城郊农业、观光农业和绿色农业
老师展示图片总结
(问)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大家能够说出来吗?(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等)
作业
课堂检测
板书设计
一、什么是农业?
学习“出口农产品基地”时,应注意给学生讲述以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出口农产品基地?(2)建立出口农产品基地有什么意义?(举几个实例。)(3)一个地区要想成为出口农产品基地应具备哪些条件?(4)出口农产品基地主要生产什么?然后列举我国的一些农业区域(如:珠江三角洲、江汉平原、太湖平原、山东半岛等),分析它们是否具备成为出口农产品基地的条件。
教学环节
及时间分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3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5分钟
2分钟
5分钟
10分钟
15分钟
5分钟
10分钟
导入新课:
(引入)大家可知道我们每天喝的牛奶,吃的米饭、蔬菜、瓜果、鱼肉,穿戴的衣帽,都是由哪一个产业生产的或由哪一个产业提供原料?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我国的“农业”
(板书)第一章第一节农业
中国的农业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
1、通过了解农业发展、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
2、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使其树立初步的环境观和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的五个部门。
2、通过了解农业发展的成就,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了解种植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部门,并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主要农业区与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中 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导学案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耕地资源的现状和特点。
2、分析中国耕地资源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3、理解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的紧密关系。
4、探讨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措施和策略。
二、知识梳理(一)中国耕地资源的现状1、耕地总量我国耕地总面积约为_____亿亩,但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耕地质量(1)中低产田占比较高,高产田相对较少。
(2)耕地土壤肥力不足,部分地区存在土壤污染和退化问题。
3、耕地分布(1)耕地分布不均衡,东部地区耕地相对集中,西部地区耕地较少。
(2)南方以水田为主,北方以旱地为主。
(二)中国耕地资源面临的问题1、耕地面积减少(1)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大量耕地被占用。
(2)生态退耕等政策的实施,也导致一定数量的耕地减少。
2、耕地质量下降(1)长期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如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壤板结、酸化。
(2)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使耕地质量受损。
3、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可开垦的荒地数量有限,且开垦难度大、成本高。
(三)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的关系1、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充足的耕地面积和良好的耕地质量是保障粮食产量的关键。
2、粮食安全对耕地的需求随着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对粮食的需求不断增加,需要更多的耕地来生产粮食。
(四)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措施1、保护耕地数量(1)严格执行耕地保护政策,划定耕地红线。
(2)加强土地执法监督,严厉打击违法占用耕地行为。
2、提高耕地质量(1)推广科学施肥、合理用药,改善土壤肥力。
(2)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耕地抗灾能力。
3、依靠科技进步(1)培育优良品种,提高粮食单产。
(2)推广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4、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建立健全粮食储备制度,保障粮食市场供应稳定。
三、重点难点(一)重点1、中国耕地资源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2、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主要措施。
(二)难点1、如何理解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之间的复杂关系。
2、如何在实际中有效落实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
历史导学案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
历史导学案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
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在丰收和艰苦中探索、研究农业,推动了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
本文将从农业的起源、农业生产工具、农业科技以及农业对经济与社会的影响等方面,探讨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
一、农业的起源农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至5000年间的新石器时代。
当时,中国的原始人类开始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进行农业生产。
最早的农业活动包括采集野果、捕捉野兽以及种植一些简单的农作物,如小麦、大麦等。
这些农业活动带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为后来的农业文明奠定了基础。
二、农业生产工具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工具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最早的农具是石器,随后发展出了木器、铜器和铁器等农具。
例如,木耒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耕地工具,用来松土和翻耕土地;犁是一种耕田工具,可以将土壤翻转为培肥土层,促进作物生长。
这些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为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农业科技的进步古代中国也有许多农业科技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例如,古代农民掌握了农作物的育种技术,培育出了多种适应不同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农作物品种。
在水利方面,古代中国农民建设了灌溉系统,如井田灌溉、引黄灌溉等,解决了水资源短缺问题,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率。
此外,古代中国农业还使用了农药和肥料等,应对害虫和疾病,保护农作物的生长。
这些农业科技的进步,使得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四、农业对经济与社会的影响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对经济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农业是古代中国的经济支柱,农业几乎占据了当时中国人口的绝大部分。
农业生产的增长,促进了农产品的丰富与多样化,并为国家提供了粮食、纺织原料等重要物资。
其次,农业的发展也推动了手工业的兴起。
例如,农民种植的棉花成为了纺织业的重要原料之一,织布和制衣成为农村家庭的重要副业。
再次,农业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农村社会形成了以家庭和家族为单位的血缘关系,并促进了社会秩序的建立与发展。
历史导学案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
历史导学案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在古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一文明不仅使中国人民能够生存和繁衍,还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回顾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探讨其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一、农业的兴起与发展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从采集与捕猎转向种植和养殖。
最早的农业实践包括粮食作物的种植,如小麦、稻谷和豆类。
农业的兴起使人们不再依赖自然环境的变化,而是能够自主调控和安排生产。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技术不断发展,农业生产也变得更加高效和规模化。
二、农业对社会的影响农耕文明的发展改变了古代中国社会的面貌。
农业的兴起带来了人口的增长和定居的形成,人们开始在固定的土地上居住和生活。
这使社会组织变得更加复杂,村落和城市逐渐形成。
农民的劳动力也成为社会的重要财富,土地所有权和耕作权逐渐成为社会组织和政治权力的基础。
三、农业对经济的推动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农业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产值的增加带动了贸易与交流的发展。
农产品的交换和流通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商业活动也日益繁荣。
同时,农业的发展也催生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手工业的兴起和纺织、陶瓷等工艺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四、农业对文化的塑造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不仅仅对社会与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在文化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农耕文明的核心是对自然环境和季节变化的认知与掌控。
这一认知促进了农民的智慧与劳动创造力的发展,也催生了丰富多彩的宗教、信仰、农事祭祀等文化活动。
同时,农民生活的节奏和习惯也影响了诗歌、歌曲、戏曲等文艺形式的发展。
五、农耕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在漫长的历史中一直得到传承与发展。
虽然在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下,农业的地位逐渐下降,但农耕文明仍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农民的智慧和勤劳精神仍然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耕文明也不断在当代社会中得到重视与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中国农业★地图填充★1.中国商品粮、棉基地中国四大牧区、三大林区(1)在上图中找出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江淮平原、太湖平原、江汉平原、成都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珠江三角洲。
(2)在上图中标出商品棉基地:黄淮平原、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江汉平原、南疆盆地。
(3)在上图中标出我国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
(4)在上图中相应的字母出标出东北林区、西南林区、东南林区。
2.读我国主要经济作物分布图,回答问题。
(1)图中字母A、B、C、D所示区域的经济作物名称。
A是____,B是____,C是____,D是____。
(2)四种经济作物中属糖料作物的是____,属油料作物的是____。
(3)造成四种经济作物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自然、社会经济)。
(4)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油料作物是____,____流域是其主要的产区。
(5)甜菜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的____省、吉林省、____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6)从温度带看,甘蔗主要分布在____带和____带,花生主要分布在____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甜菜主要分布在____带。
3.中国绿洲农业、河谷农业、灌溉农业分布在上图中找出字母代表的农业地域类型:绿洲农业,河谷农业,季风水田农业,灌溉农业,商品谷物农业。
4.中国的农业类型及耕作制度在上图中找出字母代表的作物熟制类型:一年两熟,一年一熟。
★问题探究★1.解放前,中国有著名的“三大荒”,如今已经变成了“三大仓”:“北大荒”变成粮仓,“西大荒”变成棉仓、粮仓,“南大荒”变成橡胶林和热带经济作物仓。
读我国“三大荒地”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南大荒”发展橡胶生产、“西大荒”发展棉花生产的有利气候条件。
(2)从自然条件看,“北大荒”和“西大荒”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分别是什么?(3)“北大荒”已成为我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与南方的商品粮基地比较,“北大荒”粮食生产的突出优势有哪些?2.充分认识区域地理特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保护生态,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下面左图为我国某区域年等降水量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归纳图示区域年降水量分布规律。
判断A地与B地年降水量的差异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简述C地农业生产的特点,分析其有利的自然条件。
(3)C地某校社会实践活动小组对农村秸秆的利用方式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如图乙。
请你从发展生态农业的角度,评价该地区的秸秆利用是否合理,并阐述理由。
(4)D地是我国荒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
请依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结合下图,描述该地荒漠化的演变过程。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图是我国某区域的水系和等积温线的分布图。
(1)据图判断该区域的地势特点,并说出理由。
(2)说明图中甲、乙、丙三地农业生产的主要发展方向,并从自然条件方面说明理由。
★调动与应用★一、选择题1.当前,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措施是()A.退耕还林、还草B.兴建开发区,进口粮食C.加快城市化进程D.发展科技,保护耕地下图为中国5个省市粮食产量、人均粮食和人均耕地对比图。
读图回答2~3题。
2.与乙、丙、丁3个省市对应的依次是()A.苏、鲁、粤B.京、吉、苏C.吉、苏、鲁D.粤、京、吉3.与全国相比,戊人均耕地和人均粮食的关系有特殊性,其主要原因是()A.人口数量增长较快 B.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C.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D.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增加4.我国牧区与农耕区的分界线大致相当于()A.地势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 B.400毫米等降水量线C.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D.外流区与内流区分界线(2006年高考全国文综)下图显示我国四个省2004年三种谷物的种植面积。
读图,回答5~6题。
5.①、②、③代表的谷物依次是()A.小麦、水稻、玉米B.玉米、小麦、水稻C.水稻、小麦、玉米D.水稻、玉米、小麦6.M省可能是()A.山西B.安徽C.广东D.甘肃比较“1990年和2004年我国农业产值构成图”,回答7~8题。
7.2004年与l990年比较,种植业所占比例明显减小,其主要原因有()①耕地面积有所减少②自然灾害造成减产③单位面积产量有所减少④农业结构的调整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②8.2004年与l990年比较,畜牧业的比例有所上升,而且今后还将大力发展畜牧业,其主要原因有()①发展畜牧业可保护耕地 ②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经济 效益高 ③可增加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 ④发展畜牧业可 促进草原更新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③④下图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粮食产量的增长示意图。
读图回答9~10题。
9.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粮食生产总量虽然在增加,但也略有起伏,其根本原因是( )A .山地多、平原少、耕地比重小B .位于季风气候区,旱涝等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影响大C .居民饮食结构变化导致市场需求量逐年下降D .国家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调整,粮食生产已处于次要地位10.从“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考虑,在我国下列几组地区中,前者应开发耕地与提高单产,后者应退耕还牧、维护生态平衡的一组是( )A .塔里木盆地和云贵高原B .三江平原和太湖平原C .江南丘陵和华北平原D .长江三角洲沿海滩涂和鄂尔多斯高原 下图为我国东部某省针对地势低洼积水区开发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读图回答11-12题。
11.有关该该农业生产模式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因地制宜,减轻盐碱B.降低区域整体海拔C.减轻农民的劳作负担 C.导致严重的农药污染 12.最适宜推广该农业生产模式的地区是A.三江平原B.华北平原C.长江中下游平原D.珠江三角洲庄园经济是一种实现农业资源集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多元化、管理企业化、建设生态化的经营组织模式。
某县生产的优质铁观音茶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认证。
该县茶企业通过整合特色山水,建设集茶树种植、茶叶加工储存、旅游和文化为一体的现代茶庄园。
据此完成13-14题。
13.发展庄园经济的前提条件是当地拥有( )A .丰富廉价的劳动力B .知名品牌的农产品C .发达便捷的交通网D .高精尖的技术水平 14.与传统的茶园相比,现代茶庄园的突出优势是( )A .品牌更多,环境更优B .市场更广,产品价格更低C .产品更多,效益更高D .投入更少,生产成本更低粪便粪便粪便 废弃物残体禽畜鸡、猪、羊鱼类上层:鲢鱼、鳙鱼 中层:草鱼底层:鲤鱼、鲫鱼农作物小麦、玉米棉花、大豆 饲草淋洗盐水塘泥鱼塘浮游生物台田废弃物★知识与总结★一.商品性生产基地选建的条件:(1)生产条件好;(2)农业经济基础好,有发展前景;(3)商品率高;(4)增产潜力大;(5)连片集中,交通便利;功能:(1)环境效益:吸烟滞尘、减弱噪音、美化环境、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台风侵袭。
(2)经济效益:提供木材、橡胶、水果、茶叶等森林的分布:(1)东北林区: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分布在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2)西南林区:我国第二大天然林区,分布在西南横断山区(3)东南林区:我国主要的经济和人工林区,分布在台湾、福建、江西等省的山区三.牧业我国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三河马、三河牛、宁夏滩羊新疆牧区:新疆细毛羊西藏牧区:牦牛、藏绵羊、藏山羊青海牧区:牦牛、藏绵羊、藏山羊四大牧区的共同特征内蒙古、新疆两大牧区处于半干旱、干旱地区青海和西藏两大牧区处于高寒地区四大牧区的降水量较少,有广阔的天然草场,适宜放牧四.渔业影响水产分布的因素(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湿润、半湿润的季风区,人口稠密,城市多,交通便利、水产捕捞加工水平高,居民有广泛的食鱼爱好,水产品产值较高,消费市场大。
舟山渔场为什么成为我国最大的渔场①大陆架宽广,这些海区深度大多不超过200米,阳光可照射到海底,水温适宜,有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
②有众多河流注入近海,带来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生长,为海洋鱼类提供了足够的饵料。
③有寒暖流交汇(台湾暖流、沿岸寒流),海水易上下搅动,使下层营养盐类泛到上层,增加上层海水中的浮游生物,吸引了大批鱼群。
寒暖流交汇为什么形成渔场?寒暖流交汇即带来了冷水性的鱼,也带来了暖水性的鱼,鱼的种类多;寒暖流交汇海水易上下搅动,使下层营养盐类泛到上层,增加上层海水中的浮游生物,吸引了大批鱼群。
2.分析农业区位的方法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这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决定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
(2)社会经济条件:主要包括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劳动力、土地价格、资金、管理等,这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决定农业生产的方式、效率、水平等。
(3)技术条件:主要包括机械、化肥、良种、冷藏等,通过影响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而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
(4)环境因素:与其他因素共同影响农业产品的产量、质量和市场销售。
参考答案★地图填充★1(1)ABCDEFGHL(2)MNEO(3)ABCD(4)FEG2.(1)甘蔗甜菜油菜花生(2)甜菜、甘蔗油菜、花生(3)自然(4)油菜长江(5)黑龙江内蒙古(6) 热亚热暖温中温3、EABDC4、BA★问题探究★1【答案】(1)“南大荒”: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雨热同期;“西大荒”: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
(4分)(2)“北大荒”:热量;“西大荒”:水源。
(2分)(3)平原面积广大,耕地联片,便于机械化耕作;黑土肥沃;地广人稀,人均土地多。
(3分)2【答案】(1)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2分)A地降水量大。
(2分)原因:A地距海更近,受海洋的影响更大(2分);地处山地迎风坡(2分)(或者B地距海远,受海洋的影响小;地处山地背风坡)。
(2)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粮食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
(3分)有利条件: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平原面积广大;黑土肥沃等。
(3分)(3)不合理。
(2分)秸秆燃烧、自然腐烂比重较大,资源浪费严重且污染环境;(2分)秸秆作饲料、肥料比重较小,会使土壤有机肥力降低。
(2分)(4)人口增长导致粮食需求增加,农作侵入牧区,过度开垦使得草地变成旱地;(2分)草场面积缩小,导致牧场进一步超载,并向环境脆弱地区转移,荒漠化进一步加剧;(2分)农作区需要较多劳动力,又会造成新一轮的过度垦牧。
(2分)3【答案】(1)地势特点:中间高,东西两侧低;且总体西部地势高于东部。
理由:由水系特点判断,大体以400mm等降水量线为界,河流向两侧流动,因而中部为河流的分水岭,地势较高。
同纬度西部的积温低于东部地区,所以西部地势总体高于东部(2)甲地:以畜牧业为主;理由:甲地区的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气候较为干旱;积温低于2000°C,热量条件差;位于高原且地势起伏较小,有利于牧草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