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合集下载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32张ppt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32张ppt
成果展示
三、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
生机勃勃的工厂 农民踊跃交纳粮食税
• 一个共产党元老曾指着列宁的鼻子说“这是对十月革 命的背叛”
• 1922年共产国际执委会上,法国共产党代表团抱头痛 哭,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会使资本主义在俄国复辟, 葬送十月革命在俄国的成果,威胁整个世界的社会主 义运动。
——列宁起草的俄共八大通过的党纲
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二、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后期的群众抗议的情景 喀琅施塔得兵变 “不是富农的暴动,而是对正义的胜利
丧失了任何希望的劳动居民的暴动。”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一定要创 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 劳动生产率,否则社 会主义就没有资格代 替资本主义。
8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5 、诚实就如埋藏在泥土里面的果实,谎言犹如枝头上妖艳的花朵。虽然谎言能给人暂时的美感,但它的枯萎是不可避免的,而诚实会在那里生根发芽。 9 、有时,成功就在我们眼前,但却被我们所忽略,以致最终地丧失。把握眼前,坚持做好每件事,那么,成功将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11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15 、是战士就应该奋勇杀敌,是勇士就应该无所畏惧,要成功就得努力,去拼搏才能胜利,这里是你们驰骋的天地,勇士们,擦亮你们的眼睛,亮出你们的宝剑,活出属于你们的精彩吧! 17 、美丽的空想比不上踏实地做事,只要开始行动,就算再晚也不迟。 6 、把握现在、就是创造未来。 7 、一个获得成功的人,从他的同胞那里所取得的,总是无可比拟地超过他对他们所做的贡献。 2 、把汗水变成珍珠,把梦想变成现实! 10 、如果你被幸运之神遗忘,请不要悲伤,相信阳光总会有一天会照耀在你的身上。 13 、不断进取,勇于面对一切困难,努力克服它,战胜它,这是生存的法则。相反,逃避是懦夫的作为,最终只能带来更多的危机。 7 、每个行业都是这样:很多当年的第一名都已销声匿迹,曾经默默无闻的,却成了领军人。真正的事业拼得都不是快功。成功大多是慢火细熬出来的。你可以不是第一,但一定要最后一个放弃 。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第14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程标准解读对斯大林模式历史功过的评价,我国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一种是“功大于过” 说。

他们认为,评价经济建设应该有一个客观标准,这个标准应该是:是否符合国情和世界形势,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

用这样的标准去衡量斯大林模式,其功绩是抹煞不了的。

一种是“过大于功”说。

有人认为,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包括政治上的不民主和“肃反”严重扩大化,经济上国民经济发展严重不协调以及外交政策方面的大国主义。

它不应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学习“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明确以下三维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苏维埃政权刚成立时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掌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及评价。

●掌握国内战争胜利后,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掌握政策的内容及评价。

●掌握斯大林体制的形成、内容、评价及影响。

2、过程与方法●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培养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分析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结合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培养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重要历史现象的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经济政策的学习,认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是苏俄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途径。

●通过学习俄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认识社会主义有顽强的生命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信心。

自主学习精要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十月革命后,在落后的俄国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十月革命后,协约国帝国主义对苏俄进行了武装干涉,妄图扼杀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

(3)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面对极为残酷的战争环境,苏维埃政府提出“一切为了前线”,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即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内容:实行余粮征集制,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食外,其余粮食以极低价格交售国家;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标要求】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问题引导·课前案】【预习目标】1.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知道“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过程和主要表现。

2.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辩证的认识“斯大林模式”。

【问题导学】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实施的(注意时间),从农业、工业、流通、分配等四个方面记忆其内容。

2、新经济政策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实施的(注意时间),从农业、工业、流通等方面记忆其内容。

3、简述斯大林体制形成的过程,记忆斯大林体制的特征。

【合作探究·课中案】【探究主题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材料一……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

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⑴请思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功劳是什么?【变式训练】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A.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B.把革命理想变为现实C.促进生产的恢复与发展D.维护新生政权的权威材料二1919年,俄国一普特粮食的价格为国家征购价:6卢布国家零售价:30卢布黑市价格:200卢布⑵请思考:这种现象谁是最大的受害者?_________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材料三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的做法脱离了实际,“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⑶请思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错”在哪里?材料四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第14课_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14课_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知识提升】
领域 农业 余粮征集制 工业 工业国有化
结合下表分析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固定的粮食税 有区别地对待大、中、小企业 产品交换转为自由贸易 按劳分配
商业 取消商品贸易 分配 强制劳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 段控制社会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 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D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5.1922年苏俄一农民在完成固定的粮食税后,把余粮
运到一个集市上出售,当地政府官员的正确态度是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新经济政策 三、斯大林经济体制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背景:
外国武装干涉 国内反革命叛乱 ——政治形势严峻
镜头闪回
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 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 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 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 请回答:诗中的野兽和暴徒分别指什么?
三、斯大林经济体制
1,建立途径 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 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 2,主要表现(填下表) 3,评价
①积极方面:集中全国力量,在短时间内形成了比较齐全 的工业体系,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开辟了一条新的工业化 道路;提高了国家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为后来反法西 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消极方面:超越了生产力水平,体制逐渐僵化:优先发 展重工业导致经济比例失调;节约消费为工业积累资金导 致人民生活不高、农民付出太多;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导 致地方企业缺乏活力。 (比例失调、生活太苦、农民太亏、企业太死)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38张ppt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38张ppt

1925年俄国的粮食和工业生产
100%
112%
50%
100%
75%
13%
谷物产量
工业总产量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列宁:“在战争结束的时候,就像一个被打 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 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 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新经济政策, 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对斯大林经济模式的评价
• 原则: • 1、论从史出 • 2、辩证客观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
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的工 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位, 世界第二位。用不到20年的时 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过去用了50年到100年所走过的 路程。
T-34 型坦 克
T-34型坦克,作为二战中性能最好的坦克之一, 共生产了四万辆, 大战后期苏联的坦克年生产能 力达到惊人的5万辆,为战胜法西斯提供了坚实的 军事基础
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4.(2012年江苏历史,17)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 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 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 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 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 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 际上是( )

年份 项目
粮食作物耕 作面积(万 公顷)
1913年 9446
1921年 6620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功绩:苏联形成了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提高了国家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为后来反法西斯战 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弊端:见课本P66正文第三段。
认识: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 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对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和 创新。但是,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农业制 资本主义大农场 全盘集体化 度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体 市场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
政治制 君主立宪制、 度 内阁制、两党
制。
苏维埃体制(高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 度集权)、一党 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 制、终身制。 政治协商制度。
D 2、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是
A. 把大中小工业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工业 B. 把农民的余粮收归国有,防止富农阶级产生 C. 取消自由贸易,防止商人投机倒把扰乱市场 D. 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在困难中
战胜敌人
1921年3月8日—16 日,俄共(布)召开 了第10次代表大会。 根据列宁的提议,大 会于3月15日通过决 议,决定用粮食税代 替余粮收集制,由此 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 的过渡。
(1、以党代政;2、权力集中,个人专权; 3、民主与法制不健全)
苏联工业产值增长示意图
600%
243%
100%
75%
13%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1932年
1937年
系列1
1913年与1937年工农业总产值的比较
1913年
42%
1937年
58%
23%
工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战时 共产 主义
新 经 济 政 策
斯 大 林 体 制
重 在 农 业
重 在 工 业
经 济 政 治
一、保卫政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7-1921) 1、背景: (1)外部: 帝国主义国家联合武装干涉 (2)内部: 国内战争爆发,政治、经济形势严峻 (3)主观: 苏俄想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2、内容: (1)农业: 实行余粮征集制 (2)工业: 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小企业实行监督 (3)商业: 取消商品贸易,国家集中分配 (4)分配: 强制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
斯大林模式 含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管 理体制。 有人说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 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 —丘吉尔 也有人说,“他是苏联解体的罪魁祸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7—1921)
列 宁 斯 大 林 新经济政策(1921) 斯大林模式(1936)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农业集体化运动
B、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 D、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C
3、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 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 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 ”士 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 A.余粮征集制 B.企业国有政策 C.粮食税 D.劳动义务制
A
4、在俄国十月革命后的国内战争时期, 一位市民拿着100卢布到粮店购买了100斤粮食, 这是真的吗?其依据是什么 ? A.真的,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B.真的,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C.假的,正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假的,物资极度匮乏
1、下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错误的是 A 、它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政策 B 、它的制定是当时形势的需要 C 、对巩固苏维埃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D、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余粮征集制
工业国有化
商 容业
取消商业贸易,国家集 产品交换转为自由贸易 中分配 分 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 按劳分配 不得食”的原则 配 积极作用:集中人力、物力、 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 财力,保证军事斗争胜利; 过渡的正确道路,
影响 消极影响:超过限度,不利于 工农支持,经济恢复、
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 政权巩固。
结合材料思考: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是否是向社会主义经 济过渡的正确途径?错在哪 里?
脱离实际,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


1、背景
(1)直接原因 ①长期战争破坏,急需恢复和发展经济; ②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反抗; ③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深层原因 列宁对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新思考
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 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国家政治经济 文化体制。它是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 种社会主义模式。
三、斯大林体系的建立
1、背景
①外部帝国主义包围威胁,国内经济文化落后, 苏联要优先发展重工业(国防建设的需要); ②没有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可供借鉴; ③俄国社会政治传统; ④斯大林个人因素。
农业产值 轻工业产值 重工业产值
8.1% 210% 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550%
材料2:国家计划力争精确,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 粒钮扣售价1卢布,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 卢布,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僵硬的 计划经济,导致地方企业毫无积极性。
地方企业缺乏活力
光芒的背后…
谁不加入集体农庄,
(3)根本原因 生产关系为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调整


2、内容
农业 工业 商业 分配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体制(Economicsystem)指在一定区域内(通常为一个国家)制定并执行经济决策的各种机制的总和。

通常是一国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及运行方式。

是一定经济制度下国家组织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具体形式或者说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

理论: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马克思思考:马克思认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前提是什么?社会主义的特点是什么?按劳分配(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work ),分配个人消费品的社会主义原则。

即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以后,按照各人提供给社会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

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还没有能够达到产品极大丰富的程度,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还存在着差别,劳动还未成为人们生活第一需要等原因,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而这种体系下,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

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令性经济”。

公有制就是生产资料归劳动者共同所有的形式。

苏俄之局势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苏俄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思考:十月革命后,苏俄面临怎样的处境?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经济严重匮乏一切为了前线余粮征集工业国有集中分配强制劳动战时共产主义苏俄之对策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伟大导师列宁的逝世(1924年1月21日)
联共(布)中央发布讣告: “……无产阶级所固有的一切真正伟大和英勇的品质——大无畏 的智慧,不屈不扰的、顽强的、战胜一切的钢铁意志,对奴役和 压迫的深恶痛绝,移山填海的革命热情,对群众创造力量无限信 任,巨大的组织天才,都由列宁卓越地体现了出来,……
列宁的逝世后,代之而起的 是一位“钢铁般的人” 斯大林:意为“钢铁般的 人”,他出生与格鲁吉亚 一个鞋匠家庭。20岁时候, 就成为了一位职业革命家。 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 宁,从此成为了列宁的支 持者。列宁逝世后,斯大 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 义建设。
农业集体化运动
以轻工业和农业为代价优先发展 重工业的政策,导致了苏联的粮 食困难。斯大林希望通过快速实 现农业“全盘集体化”来解决这 个困难。 • ①政策:农业集体化(1929年) • ②手段:强行将农村经济纳入集 体农庄(集体所有制)
4、形成原因
①俄国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经济文 化相对落后。
②缺乏民主传统,封建专制思想残余浓厚。
③帝国主义包围下的险恶环境及战争的危机感。
④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财 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需要。 ⑤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⑥斯大林的个人缺陷,如性格粗暴、权力欲极 强等。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 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 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7)
1、背景: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误,引发经济困难和政 治危机。 ②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 产。
2、目的: 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3、开始: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按劳分配
分配 强制劳动,不劳动不得食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
年份 项 目 9446 6620 7860 8730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 (万公顷)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作物产量 (亿普特)
39.79
22.13
34.55
44.24
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 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 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 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 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 主要途径。” 俄罗斯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 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 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 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
第14课
课标要求: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 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 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 中的经验和教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社会主义



19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西欧贫富分化日益明显,工人 阶级生活悲惨。一些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不 是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他们提出改造社会的方案,形成了空 想社会主义思潮。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 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 上建立;在几个国家同时发生;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按
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习目标】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及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重点难点】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

B案【课前自主预习】【使用说明】上课前预习标记课本并写出提示语,填写学案空白处,并记住以下问题: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内容、评价?2.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评价?3.“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知识梳理】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俄国十月革命后,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形势。

(2)主要内容:实行,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余粮交售国家;实行,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取消,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3)实质: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的手段控制社会经济,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4)评价: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但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引起的不满。

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府亟须恢复;农民对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1)目的:解决国内的和。

(2)开始时间:年3月。

(3)主要内容:农业:以固定的代替余粮征集制;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由经营;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恢复。

流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4)实质:在无产阶级掌握社会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

(5)评价:理论:放弃了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和实践,找到了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效途径;实践:受到人民的支持,使得到恢复和发展,得到巩固。

三、斯大林模式(1)斯大林体制确立时间:20世纪30年代中期。

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标要求】1.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严峻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概念阐释①经济体制:是一定经济制度下国家组织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具体形式。

三个基本要素:所有制------------公有、私有;资义、社义经济决策------------高度集中;自由放任资源配置------------军事和行政手段;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

作为“战时”措施,它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得以调动有限的物力、财力战胜了国内外敌人。

因此它适应了战时需要,具有必要性。

作为苏俄直接向共产主义的过渡的设想和实践,它超越了苏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引起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课前预习案】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1、阅读课本64页找出战时共产主义实施的背景?2、内容:1)农业:2)工业:3)流通:4)分配:3、评价:积极消极假如你是苏俄当时的一位农民,战争结束后,你是否愿意继续忍受“余粮征集制”?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请仿照第一子目的学习,列出这一子目的知识体系。

三、斯大林体制(1930年中期确立)1、背景:帝国主义的包围经济落后、斯大林的个人因素2、过程:1)1924列宁逝世,斯大林领导苏联建设2)1925联共十四大工业化(帝义包围——>优先发展重工业)1927联共十五大农业集体化(牺牲农民利益为工业积累资金)3)1928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3、确立:1936苏维埃八大,颁布新宪法4、表现:所有制管理体制【思考】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斯大林体制如何对待市场、商品货币的?主要采用何种手段管理经济?4、阅读课本66页如何评价斯大林体制?(积极+消极)5.斯大林经济体制对世界有何影响?进步: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鉴,在应对经济危机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编写吕凤德审核张金花【学习目标】课程标准: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重点: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认识、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评价、斯大林体制。

难点:对战士共产主义政策的认识、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和影响、斯大林体制的评价。

【自主梳理】: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①爆发,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②面对残酷的战争环境,苏维埃政府提出“”,采取非常措施。

2、内容:①农业方面:实行制度②工业方面:;③商品流通:;④劳动分配:。

3、评价:①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最大限度地,保证了。

(最大作用)②许多措施超出了,战争基本结束时,进一步加强,导致政治经济形势恶化。

③布尔什维克党籍此直接向社会主义经济形式过渡的设想失败。

【合作探究一】分组讨论:为什么布尔什维克党利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方式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失败,这给我们什么启示?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必要性)①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频繁发生暴动。

②苏维埃政府急需恢复遭受战争破坏的。

③无力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实施; 年3月,俄共布召开第十次代表大会。

3、内容:①农业方面:②工业方面:③商品流通:④劳动分配: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不再实行强制劳动。

4、评价:(1)理论上,是列宁对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探索的结果。

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2)实践上,使得到恢复和发展;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得到巩固。

【合作探究二】比较新经济政策和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你会发现有怎样的不同?新经济政策实施的依据是什么?说明了什么?应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三、斯大林经济体制1.确立:斯大林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经过,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38张优秀课件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38张优秀课件
——《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
消极:
• 它牺牲了农民的利益,牺牲了人民的生活 质量,这是一种畸形发展。 • 为后来的苏联解体埋下了隐患。
• 我们可能走得太远了,以至于忘了当初之 所以出发的目的。大多数时候,方向比行 动更为重要。如果方向错了,停下来就是 进步。
深度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
66、生命有如铁砧,愈被敲打,愈能发出火花。—— 伽利略 67、凡是挣扎过来的人都是真金不怕火炼的;任何幻灭都不能动摇他们的信仰:因为他们一开始就知道信仰之路和幸福之路全然不同,而他们是不能选 选择的,只有往这条路走,别的都是死路。这样的自信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养成的。你绝不能以此期待那些十五岁左右的孩子。在得到这个信念之之 前,先得受尽悲痛,流尽眼泪。可是这样是好的,应该要这样…… —— 罗曼•罗兰 68、一个最困苦、最卑贱、最为命运所屈辱的人,只要还抱有希望,便无所怨惧。—— 莎士比亚 69、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才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风平浪静的海面,所有的船只都可以并驱竞胜。命运的铁拳击中要害的时候,候,只有大勇大智的人才能够处之泰然;……—— 莎士比亚 70、当一切似乎毫无希望时,我看着切石工人在他的石头上,敲击了上百次,而不见任何裂痕出现。但在第一百零一次时,石头被劈成两半。我体会到,到,并非那一击,而是前面的敲打使它裂开。 贾柯•瑞斯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71、瓜是长大在营养肥料里的最甜,天才是长在恶性土壤中的最好。 —— 培 根 72、失去财产的人损失很大,失去朋友的人损失更大,失去勇气的人则损失了一切。 —— 塞万提斯 73、不要将过去看成是寂寞的,因为这是再也不会回头的。应想办法改善现在,因为那就是你,毫不畏惧地鼓起勇气向着未来前进。 —— 朗费罗 74、悲观的人虽生犹死,乐观的人永生不老。—— 拜 伦 75、一个有坚强心志的人,财产可以被人掠夺,勇气却不会被人剥夺的。 —— 雨 果 76、信仰是伟大的情感,一种创造力量。—— 高尔基 79、乐观是一首激昂优美的进行曲,时刻鼓舞着你向事业的大路勇猛前进。—— 大仲马 80、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狄更斯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81、壮志与毅力是事业的双翼。 —— 德国谚语 82、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马克思 83、黄金诚然是宝贵的,但是生气蓬勃、勇敢的爱国者却比黄金更为宝贵。 —— 林 肯 84、我们不得不饮食、睡眠、游玩、恋爱,也就是说,我们不得不接触生活中最甜蜜的事情,不过我们必须不屈服于这些事物。 —— 居里夫人 85、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只有勤奋不懈的努力才能够获得那些技巧,因此,我们可以确切地说: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贝多芬 86、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 爱因斯坦 87、人类学会走路,也得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 —— 马克思 88、我们的理想应该是高尚的。我们不能登上顶峰,但可以爬上半山腰,这总比待在平地上要好得多。如果我们的内心为爱的光辉所照亮,我们面前前 又有理想,那么就不会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普列姆昌德 89、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爱因斯坦 90、成功并不能用一个人达到什么地位来衡量,而是依据他在迈向成功的过程中,到底克服了多少困难和障碍。—— 布克•华盛顿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91、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 托尔斯泰 92、 成功,从失败的土壤中顽强生出。—— 德 国 93、别因为落入了一把牛毛就把一锅奶油泼掉,别因为犯了一点错误就把一生的事业扔掉。—— 蒙 古 94、危险、怀疑和否定之海,围绕着人们小小的岛屿,而信念则鞭策人,使人勇敢面对未知的前途。 —— 泰戈尔 95、论命运如何,人生来就不是野蛮人,也不是乞讨者。人的四周充满真正而高贵的财富—身体与心灵的财富。 —— 霍勒斯•曼 96、如果只有火才能唤醒沉睡的欧洲,那么我宁愿自己被烧死,让从我的火刑堆上发出的光照亮这漫长的黑夜,打开那些紧闭的眼睛,将人类引进光明 的的的真理的殿堂。—— 布鲁诺 97、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觉得面试时没话说,于是找了一些名言,可以在答题的时候将其穿插其中,按照当场的需要或简要或详细解释一番,也算是一种应对的方法吧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知缘斋主人 14.言必信 ,行必果。 ——《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本资料由《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独家提供。

试题精选自—2013年全国各地所有高考试题......分解而成,排版工整、合理,欢迎各位历史同行交流使用,因时间有限,如有遗漏和错误,望广大同行指正、批评。

同时园地真诚希望各位同行尊重园地解析和分解的成果,请不要把该资料上传到其它网站,谢谢合作!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名题精解》栏目分课汇总(岳麓版)整理人:龚哲山陶得洋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选择题2013年题组2.(2013·广东文综·22)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

”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B.推行农业集体化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D.实行余粮征集制【解析】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

说明此领导人是赞成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的行为的,故选A【答案】A3.(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33)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

”这一论断()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考点】‚斯大林模式‛【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史论、准确理解、分析、判断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952年‛,结合相关史实可以判断,当时苏联没有彻底永远的解决谷物问题,据此排除A项;苏联的工业化在二三十年代就已经实行,排除B项;农业改革源自赫鲁晓夫改革,此时尚未进行,排除C项。

这一论断是为维护斯大林模式。

选择D项。

【答案】D4.(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3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考点】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解析】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

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并且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

据此判断,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被认为是新版的新经济政策,其依据在于二者同样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选择B项。

【答案】B5.(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35)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这一思想()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解析】提炼材料关键信息,斯大林认为苏联应该在10年内完成工业化,并结合1931年苏联经济建设的相关史实予以判断:这一思想急于求成,超越了苏联的国情,但推动了1936年斯大林经济模式的形成。

故B项符合题意。

其他三项均表述错误。

【答案】B6.(2013·海南单科·18)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

粮食税颁布后的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

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A.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B.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C.农业改革进一步发展D.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解析】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理解教材,十月革命后颁布土地法令,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实行粮食税,这则材料是1922年颁布的,粮食税之后的进一步对农业的改革。

故选C。

【答案】C2012年题组1.(2012·江苏单科·17)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

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解析】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1921年2月,列宁决定调整政策。

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要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恢复商品贸易、恢复商品经济,即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它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新经济政策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否定,A项错误;与社会主义改造没有关系,排除B项,新经济政策仍然保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C项错误。

【答案】D2.(2012·福建文综卷·22)表1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

出现这一变化表1A.地广人稀B.自然灾害频发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考点】斯大林模式【解析】统计表格的题目,要看纵轴和横轴,从表中可以分析,苏联的粮食产量一直呈现下降趋势,原因斯大林推行农业政策,以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农业得不到发展,赫鲁晓夫改革在56年以后排除D。

【答案】C3.(2012·广东文综卷·22)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

”据此可知该学者()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考点】斯大林模式。

【解析】关键信息:苏联、早早送上工业化大道、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

1924年苏联成立,AB项排除;从题干中的“早早送上工业化大道”可知,所述的斯大林模式,因此排除D项;而“但毕竟达到了上西方国家国目标”反映了学者予以了斯大林模式一定的肯定,认为有其合理之处,C项正确。

【答案】C2011年题组1.(2011·江苏单科·16)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

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

“农副产品质量差”“农产品过剩”“市场经济体制”表述错误。

【答案】D2.(2011·海南单科·20)“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A.二月革命时期B.十月革命时期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D.新经济政策时期【解析】扣住关键词“国家资本主义”、“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可以反映出其政策应该是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体现在固定的粮食税、自由贸易措施上。

故选D项。

【答案】D2010年题组1.(2010·辽宁、湖南、宁夏文综·32)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

”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解析】把题干材料与选项对照,也许学生很容易做出选B的判断。

但要讲清理由似乎不易。

学生已有的知识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的是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从选项与材料的相关性程度看,选B。

算不算理由?另有一个捷径:圣彼得堡——彼得格勒(1917)——列宁格勒(1924)——圣彼得堡(1991),从同一个城市名称的变化出发可以迅速排除C、D。

内战导致粮荒,粮荒引出余粮收集制,其目的是巩固困难重重的新生政权,故A排除。

【答案】B2.(2010·重庆文综·22)图6是一幅苏联宣传画。

当时的苏联()A.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性比较强B.已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C.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严重D.工业生产增长的速度明显下降【解析】注意宣传画中“保卫莫斯科”的字样,这是莫斯科保卫战时期,二战期间,苏联的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明显下降了。

苏联建设没有对外资本的依赖,因为二战的爆发,苏联没有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苏联没有融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世界经济危机对苏联的冲击不大。

2009年题组1.(2009·广东历史·22)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A.十月革命B.斯大林模式C.新经济政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质是不要市场和货币以及商品经济,用行政和军事的手段干预经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而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则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甚至一定程度上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因此列宁所讲的“尝试”应该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D2.(2009·江苏历史·17)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

”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解析】此题考查对斯大林这个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在斯大林当政时期,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这种体制存在很多弊端,但也促进苏联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ABC表述均不符合史实。

【答案】D3.(2009·广东理基·68)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