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
改革开放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意义
改革开放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意义一、改革开放的背景和意义1.1 背景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1978年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重要里程碑。
改革开放的背景是中国面临的一系列严峻问题,包括经济滞后、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错误和不足,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等。
1.2 意义改革开放的意义在于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和条件。
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大幅提升。
二、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和成就2.1 农村改革改革开放的第一个突破口是农村改革。
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同时,农村改革还推动了农村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农村文化的发展。
2.2 城市改革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城市经济焕发出勃勃生机。
特别是沿海地区的经济特区,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先进技术,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转型。
同时,城市改革也带来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3 对外开放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同时,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构建,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改革开放使得中国逐渐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同时国家在经济调控中的作用也得到了加强。
这种体制的确立,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三、改革开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的影响3.1 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同时,中国在科技创新、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这些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弘扬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终稿 中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1②950朝年夏鲜,朝战鲜争内战爆爆发发。以,美军中为美主的关“联系合国彻军”底进破行干裂涉,越,过“三八线”,美国的第七舰队 美国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 开到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以美
军的失败而胜利结束。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 材料3:1949年10月2日,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次日与我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度。
中国与美国、印度钢和电人均产量比较表
国内人形均产势量 :中国(经19济52年困) 美难国(,195重0年工) 印业度(基195础0年薄) 弱。
钢产量
发电量 材料2:
2.37公斤 2.76千瓦时
538.3公斤 2949千瓦时
4公斤 10.9千瓦时
——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国际形势:①世界被冷战分裂为两大阵营。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2: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对重点建设实行统一管理。
2.后分制来 公定,私对合一粮营五食企实业计行主计要划划实,收 行购 直指和 接导计 计划 划经供 和应 实济, 物建对 调工 拨设业 ,。、 并物 对资 财、政交、通信运贷输和等劳部动门工的资国等营也企实业行和统部收
一、砥砺前行图远虑
探究一: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确立的背景
材料1:由于连年的战争、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以及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造成工农业
生产下降,交通运输阻塞,物资缺乏,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十分困苦。……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
础,非常薄弱……许多重要工业品的人均产量,不仅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1950年的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经济体制改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特区的创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办;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考点详解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过度时期(1949--1956年)1、“一五计划”(1953~1957年)①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②基本任务:一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这是从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出发做出的必然选择);二是建立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三改造的基础③特点: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④成就:鞍钢三大工厂、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建成东北老工业基地)⑤“一五计划”的意义A、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B、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2、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①时间:1953——1956年底②对象: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③方式:农业、手工业:组织农民、手工业者参加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④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⑤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1、正确决策-------中共八大(1956年)①内容:A、指出主要矛盾:人民对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B、确定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②评价:中共八在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和正确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2、失误:(1)指导思想:1958年多快好省总路线<左倾思想>(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①大跃进A、表现:大办工业(大炼钢)、农业(放高产“卫星”),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高指标——完全违反客观经济规律B、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②人民公社化运动A、内容:一大二公:公有制程度高;一平二调:绝对平均主义,片面追求生产资料公有化规模和程度——生产关系调整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B、启示: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③后果:A、大跃进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造成损失、浪费和环境的破坏B、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C、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失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三)经验教训①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历程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制度的建立20世纪50年代上半期,国家通过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个体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以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到1956年,我国各种经济成份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国营经济为32.2%,合作社经济为53.4%,社会主义性质的公私合营经济为7.3%,基本上是全民和集体两种公有制。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经济制度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地位,对其他领域制度建设及国家治理效能有重要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好、巩固好,完善好、发展好,使其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并非相互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关系。
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是推动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在就业增长、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另一方面,公有制经济通过发挥其占主导地位的作用,能够实现不同所有制经济的优势互补,协同发力。
因此,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内容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公正问题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就我国而言,总体上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社会不断进步。
但是,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继续扩大,城乡发展严重失衡,区域发展不协调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而这些问题的产生,是以我国社会正处在急剧的转型期(也称矛盾凸显期)为历史背景的。
由此,重视社会公正问题对于我国现阶段来说更加显示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论文关键词:社会公正,转型期,城乡一体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急剧的社会变迁对社会公正产生严重的影响:一是现阶段的收入分配与贫富差距对社会公正的影响,二是现阶段我国的贫困问题对社会公正的影响。
(一)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与贫富差距对公正的影响。
我国在改革开放30年中,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突出了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贫富分化日益严重,这是一个基本的客观事实,这种差距到底在什么样的程度呢?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大不管在什么程度,这种差距不断扩大,严重影响着人们对社会公正的信念,特别是大量的弱势群体,如贫困的农民,农民工以及城市下岗工人,其生活之贫困使他们深感社会不公,产生不满情绪,失去对社会公正的信念。
(二)我国现阶段的贫困问题对社会公正的影响。
贫困问题的长期存在,是与实现社会公正这一发展目标相违背的,贫困的存在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它违背了当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带来很多的社会冲突,导致社会结构和文化整合程度的降低,对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体系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等等。
①也有学者在区分“不公正的贫困”与“公正的贫困”两种现象的基础上,提出公正与贫困在中国的社会转型期表现得尤为突出、充分,这主要表现在:1﹑贫困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公正问题在中国的社会转型时期表现得非常突出,公正的保证原则的实现对于整个中国社会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2﹑大量贫困群体的存在,对于中国社会造成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尤其是损伤了社会公正,降低了社会的整合程度。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12通信技术:李壮壮建国之初,百废待兴。
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问题尤其突出。
在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成为共产党执政后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经过60年的不断摸索,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着小康社会迈进。
在这60年间,我们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分配制度。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即使在当今的次贷金融危机下也能稳步前进。
虽说现在的结果是十分美满的,但这60年间我们走过的道路却是十分崎岖的。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改革建国之前,我国绝大部分生产资料掌握在少部分的军阀手中,广大普通群众生活潦倒,生产水平极其低下。
建国后,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大改造,废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
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人们吃大锅饭,是情有可原。
但与此同时,这种经济制度确实没有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
于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逐步确立起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这表明,一是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二是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不可或缺,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两方面内容缺一不可。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根据"三个有利于"的原则,一切符合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应当大胆地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所用。
这是在我们当今生产力水平下的必然趋势。
等我们实现了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实行公有制,生产资料全社会占有,达到对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人力物力的合理分配,社会欣欣向荣,人们和谐相处。
中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PPT文档资料
1②950朝年夏鲜,朝战鲜争内战爆爆发发。以,美军中为美主的关“联系合国彻军底”进破行干裂涉,,越过“三八线”,美国的第七舰队
美国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 开到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以美
军的失败而胜利结束。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
步推进;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 级发展。国家对手工业的改造,大致也采取同样的步骤。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
改造的策略,开始时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后来逐步发展
作小组。该小组在1951年以来几次试编的基础上,以过渡时期总路线为指导,形成了第
一个五年计划草案(初稿)。经过法定的审批程序之后,“一五”计划由国务院以命令
形式颁布,要求各地各部门遵照执行。
4.到进19行材56料社年4基:会本从主完19成5义3。年1改起95国造7年家。同开1始9对52农年业相、比手,工国业营和经资济本所主占义比工重商由业1进9%行提社高会到主3义3%改,造,
材料3:1949年10月2日,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次日与我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49年底,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政府还给中国3亿美元的贷款。
材③料中4:在苏19结29~盟19,33年中期间国爆实发了行席卷“全世一界的边经倒济危”机,的主要外市交场经政济国策家生。产下降 50%以
统收统支、统存统放和统分统配。
材料3:在组织机构方面,1949年10月建立了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以后,又相继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导引】本单元主要阐述20世纪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在实践中探索,在调整中创新,给世界各国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鉴。
第14课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考点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掌握十月革命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影响(一分为二)新经济政策: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即掌握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特点以及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指出新经济政策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该考点集中于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学习,应掌握高度集中地经济体制形成的过程,以及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之间的关系,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弊端,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通过学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得到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及教训。
【通史时空】【自主学习】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十月革命后,国内外敌人企图扼杀新的苏维埃政权。
2.目的:前期是“一切为了前线”;后期是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_______________。
3.内容(1)农业:实行_______________。
(2)工业:普遍实行___________,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3)商业:取消____________。
(4)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4.影响(1)积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_________的胜利。
(2)局限: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
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1)经济困难:战争严重破坏了经济,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政治危机: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
2.实行1921年3月,俄共(布)等十次代表大会决定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在所有制结构理论和实践方面有了突破和创新。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其他所有制经济。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能够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有机统一起来,这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和创新,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党对所有制理论的与时俱进。
第三,不仅是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在实践中也使我国进入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阶段。
第四,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实行怎样的基本经济制度,只能以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标准。
“一主多元”的所有制架构的提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所有制共同发展。
这既符合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情的变化,又体现了党的执政能力的与时俱进。
苏联在斯大林体制下,经济发展日益萎缩,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而我国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中,单一公有制下的经济体制僵化,经济发展缓慢,物资紧缺。
这已经很好地证明了,改革才是中国未来的出路。
2.第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我国人民是由不同的阶层组成的,而中国共产党既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
因此,人民民主只能通过党的领导、党的示范,才能很好地运行。
脱离、削弱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就会误入歧途。
所以我们只有牢牢坚持党的领导地位,才能使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有条不紊地进行。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依法治国要建立在人民民主基础之一。
社会主义的法律通过人民民主程序来制定,通过人民民主监督来实行,民主和法治向来不可分割。
中国现代史 第八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例2(福建卷): 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 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 ‚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
例3(浙江文综): 邓小平说:‚证券、股票,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 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 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
一课一招
突破选择题的思维模版 —— ‚求异存同法‛
例题:
列宁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的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 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从现 代化史观的角度看,十月革命‚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的
谢谢您的观看!
建国以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第二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
建国以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第三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型
(三)实战应用 近几年高考命题重点考查对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
三、能力突破
体制的原因及意义
1.原因: (1)计划经济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3)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 (4)邓小平南巡谈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二)延伸拓展
建国以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 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中国现代史 第八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历史讲师 乔老师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发展变迁史
【新我国成立后经济体制发展变迁史】一、新我国成立初期的经济体制发展新我国成立后的经济体制发展经历了起步阶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家面临着废墟堆积如山、民不聊生的困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领导人民开展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包括、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合作化和国有化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确立。
这些举措催生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初步建立,为新我国经济体制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在新我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我国经历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阶段。
1956年,我国启动了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这一时期的重点是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其中包括对工商业的公私合营、对个体农业的合作化改造等措施。
计划经济体制也逐渐确立,国家对经济进行了全面的调控和管理。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体制变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发展经历了深刻的变革。
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逐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引入市场经济元素。
在这一时期,我国开始了国有企业改革和城乡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通过深化改革,我国实现了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升级,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四、当前我国经济体制的现状和展望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我国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目标,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强产权制度建设,促进公有制和各种经济成分良性互动,进一步提高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我国还在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加大改革力度,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
个人观点和理解新我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发展变迁史,充分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探索与进步。
在这一过程中,我国人民通过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使经济体制在不断完善中不断进步。
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变革之一。
它的建立是为了在保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逐步推进市场经济改革,解决国家面临的一系列经济问题和矛盾,提高国家整体经济水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改革国有企业体制。
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逐步实现国有企业的法人化、股份制改革、股份制改造等措施,使国有企业逐步成为市场经济中的一份子,逐步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形成共同竞争的市场格局。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包括:企业法人制度、现代制度、现代财务管理制度、有权有责的企业决策体制等。
这些制度的建立为企业提供了更加完善的管理模式和规范,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繁荣。
三、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在宏观调控方面,国家要通过制定适当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工业政策、对外贸易政策等,以引导和规范市场经济的发展,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增长。
四、深化市场化改革。
深化市场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它主要包括:完善市场规则、推进价格改革、建立市场监管制度等。
这些措施能够逐步消除市场经济中的各种不合理因素,使市场体系更加健全和成熟。
五、推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推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要通过建立社保制度、医疗保障制度、住房保障制度等,为广大民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社会保障服务,使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和完善。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变革之一。
这一体制的建立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从而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1992年10月,十四大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以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角度上讲,这一制度突破了社会主义制度不能实行市场经济的错误理论,在国民经济的所有制上实现了共有制和非公有制的并存和共同发展,不仅肯定了非公有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让其可以更加长久的有序发展下去。
建国初期,我国放弃了可以使生产力迅速恢复的商品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指导下很快进行了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全面改造。
那一时期,党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将二者绝对对立起来。
因此许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族资本主义都遭到了收购或者清查,阻碍了建国初期我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对于国家政权的稳定也没有好处。
那一时期我们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权力高度集中,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这就导致了国有企业生产力下降,工人生产积极性不高等弊端,从而使国有企业失去了活力。
由于国家经济停滞不前,我国领导人当时也想了许多方法来促进经济发展,然而在后来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及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一直未能有所突破。
一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才由邓小平正式提出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及联系的理论,他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非公经济36条为非公有制经济保驾护航
民营资本也可以进入垄断行业了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非公经济36条为非公有制经济保驾护航
处境尴尬的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融资难得到一定缓解
第二节
改建中的北京天桥股份有限公司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2、确立过程
十四大:多种经济共存成为一项长期的方针
1992年12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 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并提出:“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 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 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 成分长期共同发展。结束了长期存在的“社” 与“资”之争。
对苏联模式的神圣化 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1、确立背景
理论上的误区
‚一大二公三纯‛论
‚公有经济决定‛论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实践上的迷途
大跃进时期的场景
人民公社好,幸福万年长
中国第一股
时任上海机电总厂厂长秦其斌
‚小飞乐‛股票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中国第一股
人们连夜排队争相购买‚小飞乐 ‛
小平同志向美国客人赠送‚小飞乐 ‛
第二节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是哪一年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是哪一年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是1992年。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大会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进一步具体化,制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其基本框架为: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向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整体性推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 引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按照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市场经济要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基本特征、运行机制、政策体系等方面,详细介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 历史背景2.1 计划经济体制的困境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在这一体制下,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企业只需按照计划执行。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如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企业缺乏竞争力、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等。
2.2 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1978年,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首先在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幅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随后,改革开放逐渐拓展到城市,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引入市场机制,提高企业效益。
这一时期,我国开始尝试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逐步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此后,我国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逐步完善市场体系、价格体系、企业制度等方面,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3. 基本特征3.1 坚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党的领导是这一体制的根本保证。
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主要体现在制定大政方针、把握发展方向、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等方面。
3.2 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如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
3.3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同时,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3.4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学好新中国史——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1949-1956)(下)1500字
学好新中国史——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1949-1956)(下)1500字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阶段,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在这一时期展开。
本文将就此阶段进行论述,内容涵盖新中国成立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以及对整个时期的评价。
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解放战争胜利后,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国家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战争的废墟和经济的破败。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推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他们首先实施了土地改革,将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打破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
同时,中国共产党还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统购统销、政府干预经济等,以推动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建设目标,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
首先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通过普选和选举等方式,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通过成立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实行代表民主,保障了人民的权益和利益。
其次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通过国家的规划和组织,对经济进行统一管理和调控。
这种经济体制的确立,使中国能够迅速恢复经济,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中国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革。
首先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国家的控股和社会主义经营方式,将私人资本转变为国有资本。
这一改革措施,使社会主义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其次是对农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革,通过农村集体经济的建立和农业合作社的发展,逐步实现了农业的社会主义化。
这些改革措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的繁荣。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时期,中国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高考·考纲】考试大纲: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课程标准: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第一部分课前自主复习【学法指导】根据知识线索,全面阅读教材,完成知识梳理。
【自主梳理】经济:①国内战争胜利后,必须恢复经济。
②国家无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政治:农民对___________政策日益不满,频发暴动。
1.确立:经过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实施五年计划,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
2.表现:实行________的公有制;实行___________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_________计划经济;主要以___________管理经济。
3.本质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评价:(1)积极影响:①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___________,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②1937 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___________。
(2)消极影响:超越了苏联的___________水平,逐渐僵化,阻碍经济的发展。
①片面发展___________,造成农业、___________长期处于落后状态;②忽视___________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_________;③剥夺___________的太多,导致生产积极性不高;④长期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___________的积极性。
【自主复习检测】1.苏联著名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这样一个情景:冬妮亚和她的丈夫乘坐的列车因缺少燃料,被迫停在铁路工地附近,工地负责人表示,工地可以提供燃料,但列车上的乘客必须参加一天的义务劳动这种情景符合()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市场经济体制2.1921 年苏俄一个红军战士在信中说:“不是富农的暴动,而是对正义的胜利丧失了任何希望的劳动农民的暴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高考·考纲】
考试大纲: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课程标准: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第一部分课前自主复习
【学法指导】根据知识线索,全面阅读教材,完成知识梳理。
【自主梳理】
经济:①国内战争胜利后,必须恢复经济。
②国家无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政治:农民对___________政策日益不满,频
发暴动。
1.确立:经过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实施五年计划,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
2.表现:实行________的公有制;实行___________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_________计划经济;主要以___________管理经济。
3.本质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评价:
(1)积极影响:①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___________,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②1937 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___________。
(2)消极影响:超越了苏联的___________水平,逐渐僵化,阻碍经济的发展。
①片面发展___________,造成农业、___________长期处于落后状态;②忽视___________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_________;③剥夺___________的太多,导致生产积极性不高;④长期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___________的积极性。
【自主复习检测】
1.苏联著名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这样一个情景:冬妮亚和她的丈夫乘坐的列车因缺少燃料,被迫停在铁路工地附近,工地负责人表示,工地可以提供燃料,但列车上的乘客必须参加一天的义务劳动这种情景符合()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市场经济体制
2.1921 年苏俄一个红军战士在信中说:“不是富农的暴动,而是对正义的胜利丧失了任何希望的劳动农民的暴动。
”导致农民丧失希望的原因是()
A.农民对苏维埃政权不满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C.新经济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D.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3.“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
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
”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 ) A.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 B.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
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 D.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制度
4.作为苏联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同的是()
A.都是为了保证军事斗争的胜利 B.都由于对农民的剥夺,破坏了工农关系
C.都起到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作用 D.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6.据史料记载:某一时期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是1 卢布,在 700 公里外的莫斯科的售价也是 1 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的售价仍是 1 卢布。
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苏联(俄)实行(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计划经济体制 D.市场经济体制
7.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
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这一思想( )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8.当苏联政府每年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时,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
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应很典型:“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在工作。
”苏联工人的话实质上反映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着弊端 B.斯大林模式存在弊端
C.社会主义制度缺乏优越性 D.新经济政策存在弊端
9.列宁在《论“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中发出号召:“……共产党员和同情分子应当更加鞭策自己,从休息时间内抽出一小时,也就是把自己的工作日延长一小时,将这些时间集中起来,在星期六这天进行一次六小时的体力劳动,以便立即创造出实际的价值。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文中省略号部分的内容应该是 ( )
A.“鉴于国内外形势的严重,为了对阶级敌人取得优势”
B.“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实现苏联工农业的现代化”
C.“为了支援国际反法西斯,早日实现世界的和平安定”
D.“迫于国内政治经济危机,解决普遍的物资匮乏问题”
10.“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应当……。
”以上材料是关于俄国的一项经济政策的部分内容,材料中的“……”部分,最恰当的应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实行粮食税 C.建立集体农庄 D.实行义务交售制
11.中国知识界曾掀起了一股谈论苏联和社会主义的热潮,他们认为“国家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从而避免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下生产的无规划性以及由此造成的混乱和浪费。
”由此判断,苏联当时实行(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经济体制 D.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
C.新经济政策促进了苏联(俄)农业发展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经济发展
第二部分课堂探究学习
【合作探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8 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且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苏联史》
材料二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材料三1921 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请回答:
(1)材料一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的?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除了战争需要外,主要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判断列宁准备采取什么措施克服困难?实施这一措施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3)从材料一到材料三的经济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性问题?有何启示?
【感知·高考】
1.(2015·广东文综·22)发生在1920年苏俄的现象有()
A.私营企业纷纷涌现B.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
C.政府禁止买卖粮食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
2.(2015·天津文综·9)美国有一位企业家哈默博士,年轻时曾与列宁领导的苏俄交往,进行贸易活动;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
哈默之所以能这样做,在于()
A.苏俄、中国都实行开放政策B.苏俄、中国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
C.苏俄、中国都愿意发展资本主义D.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
3.(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这表明苏联()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4.(2015·江苏单科·19)“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
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
”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5.(2015·山东文综·21)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趋势的是()
自主复习检测
ABBCB CBBAB CC
【合作探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2)措施:新经济政策。
出发点: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根本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影响:苏俄经济迅速恢复,工农联盟得到巩固。
(3)实质: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启示:进行经济建设时必须依据本国国情,实事求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感知高考
CA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