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2014-03-21 10:12:00 来源:新华网打印关闭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1978年,国务院研究加快中国四个现代化的问题,包括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当时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提法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中共十二大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会议上,又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1984年10月,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从此,确立了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观点.中共十三大1987年10月,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体制概括为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新体制,明确提出要运用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两种手段,逐步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1990年底邓小平明确指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是计划、市场这样的内容.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调节,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那回事.”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时更加明确地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从而从理论上冲破多年来市场经济的束缚,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理论基础.中共十四大1992年10月,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993年,宪法第十五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中国的宪法.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11月,正式作出了中共中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中共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勾画了新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对有关的重大问题,都做出了明确的原则性规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大大推进了一步.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1995年9月,明确了到2010年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任务,为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出了重大的战略部署:到20世纪末,经过三个阶段,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年10月,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会强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十六大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2012年,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新华社资料2.我国市场化改革主要经验“选准切入点”是改革顺利起步的关键中国改革从何处入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改革的成败.“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就是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而要让老百姓吃饱饭,就必须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农民出工不出力”的人民公社制度,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力迅速提高,不仅使农民收入增加,使农民得到实惠,而且得到了城市居民的拥护.当时的农村改革实际上产生了经济学上称之为“帕累托改进”,即使所有人都受益的社会效果.这是中国改革波澜壮阔,但起步稳健的关键所在.“渐进式”是改革稳步推进的基本方略对于中国人来说,在公有制基础上发展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任何先例可资借鉴,所以,改革目标并非一开始就明确的.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实际上走的是一条“渐进式”的改革道路.在改革初期被形象地表述为“摸着石头过河”.其特点是由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循序渐进,先试点后推广,及时总结经验,在不断探索中确立改革目标.中国改革的成功,说明渐进式改革是符合社会主义国家实际,符合事物发展一般规律的.“先增量后存量”是改革攻坚的正确路径国有经济如何改革,始终是我国改革的敏感问题、难点所在.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国有经济改革是非常难的.中国改革的独到之处是,先“增量改革”后“存量改革”,即在国有经济体制外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市场经济“增量”来加速推动市场主体的形成和市场机制的发育,在国有经济体制外形成一个有效竞争的市场环境,使市场力量从体制外向体制内渗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最终导向产权制度改革.我国的改革实践说明,只有选择“对”的改革路径,才会有“好”的改革结果.“改革与开放紧密结合”是改革取得高效率的重要条件把改革的进程始终置于对外开放的环境之下,是中国市场化改革的一个鲜明特色,也是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对外开放本身就是一种全方位的改革.另一方面,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为深化改革提供了动力源.经验表明,一些体制弊端,仅仅从内部发起攻击难以奏效,由扩大开放带来的外部压力往往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一点可以从我国加入WTO后的情况观察到.成为WTO的正式成员国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与WTO规则相衔接,对国内各种不利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力度明显加大.“政府主导”是改革平稳推进的重要保证在整个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我国政府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政府主导”保证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保证了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有序进行.在我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我国政府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的能力不断增强,组织协调能力不断提高,为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了重要保证.——新华网专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简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简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旨在融合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优势,实现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公平的统一。
这一体制的发展历程充满曲折与探索,下面我将为您简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希望能够带给您更深入的理解。
一、早期实践与探索(1978年-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起源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
1978年,中国领导层提出了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试图通过与国际市场接轨,吸收和借鉴市场经济的一些机制和理念,使中国经济得到更快速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中国逐步放开了对农村的经济控制,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引入了市场调节价格和商品交易,使农村经济焕发出勃勃活力。
中国还建立了一批经济特区和开发区,吸引外资和技术引进,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二、加快改革与发展(1992年至2002年)1992年中国召开了“南方谈话”,正式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并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念。
在这一时期,中国进一步深化了改革开放,扩大了市场经济的范围和力度。
1994年,中国推出了“双轨制”汇率管理办法,逐步实现人民币与市场供求关系挂钩,促进了外贸的发展。
同年,中国还在国内首次发行了企业债券,为国内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资途径。
在这一时期,中国还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经济合作。
中国的市场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的引进,加快了经济的发展。
三、加强制度建设与市场监管(2003年至今)自2003年以来,中国进一步加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建设和市场监管。
中国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方向。
中国加强了对市场经济的监管和调控力度,推动了经济的规范化和有序发展。
2013年,中国成立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强化了对市场主体的监管,加强了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的执法力度。
与此中国还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提高了知识产权权益的保护程度。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历程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历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历程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让世界瞩目。
中国经济的崛起与其经济体制的转型密切相关。
本文将回顾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历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以及转型所带来的重要变革。
第一阶段:计划经济时代(1949-1978)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中国采取了计划经济的体制。
计划经济的核心是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和调节,包括经济资源的配置、生产计划的制定以及价格的管理。
在这一时期,国家拥有所有主要的生产资料,并集中决策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规模。
计划经济时代的产出和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农业集体化和国有企业的发展。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目标,但同时也存在生产效率低下、大规模浪费资源和不合理的资源配置等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计划经济逐渐显露出诸多弊端,亟需进行改革。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试点(1978-1992)在1978年,中国国家领导人决定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并逐步推行市场经济。
这一时期的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国经济走向市场化打下了基础。
改革的重点是解除对农村集体经济的束缚,鼓励农民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一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
同时,中国还建立了一系列经济特区和开发区,吸引外国投资和技术。
这些特区和开发区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试验田,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了宝贵经验。
与此同时,国有企业也开始进行改革和重组,引入股份制和现代企业制度。
第三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992至今)在1992年,中国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并通过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政策,进一步深化改革。
这一转型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国家继续在宏观经济调控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脉络
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对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改革科技和教育体制;加强法律制度建设。
一场波澜壮阔的制度变革,由此开启——从1992年到2002年,改革开放进入新体制基本框架的构建阶段。
2002年10月,党的十六大宣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探索没有停顿。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继续向纵深推进——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决定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吹响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号角。
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不同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也有别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核心。
该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前后的时期。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经济呈现出生产力不发达、计划经济体制失灵、经济增长率低下的状况。
1978年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改革开放政策的核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市场经济。
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在党的领导下,以社会主义道路为前提的。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实行了“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发展经济政策。
此时期,在计划经济控制的基础上,逐步引入市场机制,试图通过市场买卖的方式来调控经济的运行。
这种政策促进了企业的发展,拓展了市场,提高了国有企业的效率,使得国民经济逐渐走上了发展的轨道。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全面实行市场经济改革,加快经济建设步伐,这个政治决策,为中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市场经济模式下,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自主生产商品和服务,并按市场价格出售,这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竞争意识。
同时,私人经济开始得到允许和扶持,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城市逐步加快集体所有制到全民所有制的转变,国家经济的部门化、企业化、专业化趋势逐渐明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逐渐形成。
90年代初期,中国为了更好地实现市场化改革,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
中国加入WTO后,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加快了城市化、产业化以及现代化进程,建立了市场机制,改革股份制、多元化经济、资本市场等领域,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
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化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
当前,中国国家发展战略思路是推进改革开放,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与全球经济体系对接,加快构建高水平市场体系。
中国市场经济也正在从“规矩经济”逐渐转向“智慧经济”,重点加强技术创新和创意产业的发展。
政府依靠“自由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规范市场秩序,探索“政-企-社-客”多方参与的市场管理模式。
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完善的历史进程
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完善的历史进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完善的历史进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便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这一过程是漫长而复杂的,需要我们回顾我国的历史进程,探究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
第一阶段:试验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最早可以追溯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
当时的中国经济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物质生产力的水平也不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开始了一系列的尝试,试图通过试验探索,逐步探寻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1984年,中央政府先后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5个城市开展了经济特区的试点。
在这些试点城市,政府开始放开管制,推行市场化经济体制,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的投资。
这一试点的成功,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逐步深化随着经济特区的试验成功,中央政府开始逐步将其经验推广到全国范围内。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渐看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建立和完善。
具体地说,这个时期的主要里程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国有经济改革。
1986年,我国开始进行国有企业改革,通过推行股份制、合资等多种形式,逐渐推进国有资产的收益权与所有权分离。
其次,价格体制改革。
在这一时期,政府逐步放开对物价的管制,推出了市场化的价格调节机制。
同时,政府开始以市场调节为导向,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措施。
第三、财税体制改革。
1994年,中共中央决定开展财税体制改革试点,并于次年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全面推行。
这次改革的目标是建立起符合市场要求的财税体制,同时减轻地方政府的财力压力。
第四、国际合作。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中国逐渐成为了国际市场上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与此同时,中国加强了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
1999年,中国正式加入WTO,成为了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
第三阶段:深入拓展与完善到了21世纪,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并完成了逐步深化的阶段。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政策。
以下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历程和经验总结:1. 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992年):在这一时期,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包括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和外贸改革等。
这些改革开放政策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2003年):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包括建立起了市场调节与政府管理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进一步发展了市场经济。
3. 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新时期(2004年-现在):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特别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的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
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开放型经济建设等。
经验总结: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改革开放的初衷就是为了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 坚持国家的宏观调控: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强调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
政府通过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实施适当的监管和调控措施,引导市场经济发展走向正确的方向。
3. 坚持开放合作: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充分利用国际经济合作和全球化的机遇。
中国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和其他国际组织,推动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和投资合作。
4. 坚持创新驱动: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倡导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中国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
5. 坚持可持续发展: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注重可持续发展。
中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努力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总的来说,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总结,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探索市场经济发展道路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完善的历史进程
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完善的历史进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进程,以下是其中的主要阶段和里程碑事件:1. 经济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于1978年启动了经济体制改革,这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起点。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打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鼓励市场因素的发挥,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化进程。
2. 农村经济改革: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经济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赋予农民土地使用权和经营自主权,激发了农村经济的活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
3. 市场体制建设: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建立起市场体制和市场调节机制。
建立和健全了市场准入制度、产权保护制度、竞争政策等,逐步建立了一系列完善的市场规则和法律框架,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4. 企业改革和私营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对国有企业进行了改革,推进了产权制度改革和企业的市场化改革。
同时,中国还鼓励和支持私营经济的发展,培育了大量的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力量。
5. 宏观调控和经济体制完善:中国逐渐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
同时,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还进行了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了金融、税收、法律和知识产权等领域的改革和完善。
6.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标志着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合作,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国际化。
总体而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历史进程,经历了改革开放、农村经济改革、市场体制建设、企业改革、宏观调控和加入WTO等多个阶段。
这一过程中,中国不断完善市场规则和法律框架,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经验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01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营造各 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的体制环境。
02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激发 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03
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 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制度的实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 指导。
科学发展观推动了基本经济制度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使其更加符合经济社 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03
CATALOGUE
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经济结构调整
01
作用。
国有企业改革
如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企业 效率和竞争力。
公平竞争环境
如何营造公平竞争环境,鼓励民营 企业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创新能力
如何提高创新能力,突破 关键技术,推动科技进步 。
人才培养与引进
如何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 才,为创新驱动提供智力 支持。
知识产权保护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鼓励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02
03
经济结构转型
中国经济正面临由传统制 造业向服务业和新兴产业 转型的压力。
区域协调发展
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缩小地区间差距,是当前 面临的重要问题。
城乡发展不平衡
中国城乡发展存在较大差 距,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 发展是需要解决的难题。
市场化改革
完善市场机制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制度的演变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制度的演变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制度的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
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一时期的重点是通过农村改革和引进外资,推动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
2.1992年,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即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一思想在制度层面上也体现为“以人为本”,将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相结合,打破计划经济的束缚,鼓励和引导各类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2000年,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并强调要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管机制,保证市场经济的顺利运行。
这一阶段的改革重点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深化金融改革,加强社会保障和就业政策。
4.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
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包括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破垄断和行政干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和科技进步。
在以上几个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制度的演变可以总结为:从开始探索、建立到不断完善、深化,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一体制将市场调节和政府管理相结合,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通过宏观调控和监管机制保证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稳定运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开始逐步改革其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发展。
这一历程不仅影响了中国本身,也对全球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实施的是“计划经济”体制。
在该体制下,国家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政府对资源分配及经济活动有着绝对控制权。
这种体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但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资源的低效利用、生产效率低下等。
在此背景下,谷正伦等人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旨在解决计划经济体制下面临的问题。
1992年,邓小平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标志着中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发展的历史进程。
随后中国开始逐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实行“产权制度改革”,意在使企业吸收外部资本,促进私有化以及增加效率。
同时加强监管,打击不合规行为,规范市场秩序。
这种改革措施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市场化改革中,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都得到了重视。
随着农村电商、O2O 服务等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在全国推广,互联网经济政策逐步形成并获得成功应用。
例如,在政府资助下,以可持续的方式发展数字经济产业和第三方支付三大新兴产业,这些企业已在全球崭露头角,成为了众人眼中的面孔之一。
通过这些措施,中国的GDP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0%以上。
同时,中国还从一个农业国变成了制造业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生产的中心。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中国示范出了经济实力为基础的力量,被更广泛地认识为“世界工厂”。
中国的需求拉动将世界人口推上了包括家用电器、电子设备和通讯产品等高品质和价格适中的消费品,奠定了国际贸易地位和价格支撑。
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产业结构上也发生了变革。
新兴的互联网产业如阿里巴巴、华为、腾讯、小米等以及其他新兴与传统产业的结合,使先进技术与资本相结合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速了以AI、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生物医药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12通信技术:李壮壮建国之初,百废待兴。
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问题尤其突出。
在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成为共产党执政后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经过60年的不断摸索,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着小康社会迈进。
在这60年间,我们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分配制度。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即使在当今的次贷金融危机下也能稳步前进。
虽说现在的结果是十分美满的,但这60年间我们走过的道路却是十分崎岖的。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改革建国之前,我国绝大部分生产资料掌握在少部分的军阀手中,广大普通群众生活潦倒,生产水平极其低下。
建国后,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大改造,废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
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人们吃大锅饭,是情有可原。
但与此同时,这种经济制度确实没有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
于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逐步确立起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这表明,一是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二是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不可或缺,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两方面内容缺一不可。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根据"三个有利于"的原则,一切符合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应当大胆地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所用。
这是在我们当今生产力水平下的必然趋势。
等我们实现了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实行公有制,生产资料全社会占有,达到对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人力物力的合理分配,社会欣欣向荣,人们和谐相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和现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和现状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了中国经济体制上的一大特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传统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本文将从历程、现状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历程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逐步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将原来的计划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
到1992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式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定为中国经济发展方向。
此后,中国开始逐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宏观调控体系,市场机制逐渐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
在实践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早期改革阶段(1978-1992年)在这个阶段,中国经济开始进行市场化的探索,取消了一些计划经济的限制,允许一部分企业自主经营,实行了“包产到户”的土地改革,鼓励农民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到1985年,中国开始实施“双轨制”,而且开始鼓励外资进入中国市场。
2.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1992-2010年)在这个阶段,中国加快了市场化进程,推行了“企业内部结构改革”,使企业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权,同时也实施了国有企业改革,加强了宏观调控能力。
与此同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贸和对外开放步入了新的阶段。
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关系被进一步加强。
3.现代化建设阶段(2010年至今)在这个阶段,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GDP增长国家。
中国积极探索以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深化市场化改革,推进国企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了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二、现状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在稳增长、防风险、促改革等方面保持着较高水平。
1.稳增长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
201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99.09万亿元人民币,GDP增长率为6.1%,人均GDP达到了9990美元,同时也实现了较好的就业和消费增长。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与创新完善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与创新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与创新完善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市场化经济体制逐渐完善,迈向更加成熟和稳定的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步骤来阐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与创新完善。
1. 改革开放初期:试水拓展1978年,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这被视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先声。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行了一系列的开放政策,其中试点特区、引进外资、特许经营等政策为市场经济的拓展铺平了道路。
这个时期的经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
2. 宏观调控改革:探索坚持1980年代后期到199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对宏观调控进行了改革,试图寻找一种更加科学、有效的调控方式。
这期间出台了不少相关政策,如决策委员会制度、调控观念转变、市场主体自发性等,这些改革和创新初步探索了坚持市场导向的方向。
3. 加入WTO:进一步开放2001年,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这被认为是我国市场化经济体制的重要里程碑。
这个时期,我国通过降低关税及市场准入门槛,推进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这种开放进一步加快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步伐,促进了我国新一轮市场化经济改革。
4. 市场体系重构:加强维护近年来,我国对市场环境进行了不断的调整和改革,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尤其是在加强监管、保障市场的公平竞争、拓展金融市场、加速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卓越的成绩。
这些成果的取得都为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中,我们目睹了一个新时代的崭新开始,积极发掘了市场经济的潜力,逐步实现了市场高效运转的目标。
未来,我们相信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改善和创新,我们的市场化经济体制一定会越来越成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动力和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沿革及政策演进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沿革及政策演进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孕育而生的。
为了深入探究其历史沿革及政策演进,以下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经历了艰辛的历程。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经济体制主要是计划经济体制。
此时期,国家对工业和农业生产领域进行全面的计划和统领。
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导致了生产力的低效利用和经济效益的低下,甚至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混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沿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程。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不断进行着改革实践。
随着不断的实践经验积累,中国逐渐探索出了一条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发展之路,并最终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
二、理论基础的构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离不开理论基础的构造。
这种理论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理论上的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现,需要创新性地解决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协调关系问题。
中国提出了“因地制宜、在保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理论,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其次是实践上的探索。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进行了多领域和多层次的实践探索,为发展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三、政策演进和实践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构建过程中,政策演进是不可缺少的。
这种政策演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政治体制体现。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践中,需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这就需要做好政治体制改革,为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
2. 改革型政府的建立。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阶段中,政府的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由原来的“全能政府”转变为“改革型政府”。
2017年吉林省直事业单位通用知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
2017年吉林省直事业单位通用知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众所周知,当前在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样的经济体制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和竞争力,也不断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而我国经济体制的发展却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
(1)50年代初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初步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党和政府就着手于对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制度进行根本性的改造和变革,要创建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经济体制。
经过三年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到1957年,新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计划)初步建立和形成。
(2)1958-1966年初步探索经济体制改革“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时期(1958-1960),“左”的思想占了上风,经济决策出现了一系列的重大错误,给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困难,1961年八届九中全会,中央决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3)1966-1976年计划经济体制在曲折中发展这十年中,国家的经济建设仍在进行,国家的经济基础(所有制)和运行机制(国务院、国家计委领导下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大的改变,“三五”、“四五”国民经济计划得到完成,大的建设部署安排没有中断,除1967、1968年两年外,总体上还是有所发展,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如葛洲坝水利工程、南京长江大桥、刘家峡水电站等等。
(4)1978年-1992年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意识到计划经济的弊端;1982年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党的十三大指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1992年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5)十六大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决策为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消除体制性的障碍,党的十六大又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1)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积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2)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3)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4)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分析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分析自1978年以来,中国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
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个经历了长期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的过程。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的形成过程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经济面临一系列问题,如资源配置、城乡差距、效率低下等,需要进行改革。
当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方针,这是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相结合的开始。
1980年代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得到了广泛推广,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方向之一。
1983年,邓小平在上海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解释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基本思想。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演变过程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浪潮中,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并不平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经历了多次的探索和调整。
1.实证探索与定位研究(1979-1983)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和实践中,政府制定了多项有关经济体制改革政策,如承包责任制、工资制度改革、消费品价格调整等,实现了初步的改革。
同时,政府还成立了国家计划委员会的市场经济研究中心,这是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机构,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
2.探索路径正式成立(1984-1991)在这一时期,政府大力推进了经济体制改革,变革了传统经济行业,提高了煤矿产量、建立了国有商业银行系统,并开始了城乡两层体系改革,形成了开放、市场化的新型经济体系。
为了理论总结这一时期改革开放的经验和问题,198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不断推进经济工作指导意见》,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方向。
3.加速推进和完善(1992-2002)在这一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正式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
政府在制定了多项重大政策,如合理分配财政收入、完善资本市场机制等,进一步稳定了社会经济环境,推动了市场经济机制的发展。
中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来的近四十年时间。
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8年至1992年的初期改革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国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集体经济逐渐向家庭经济过渡。
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经济的组织形式,释放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同时,城市中也出现了自由市场经济的萌芽,个体经济得到了发展。
这些改革措施为后来的市场经济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是1992年到2002年的深化改革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国政府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进一步加强了与国际经济的联系,促进了外贸的发展。
在这个阶段,中国积极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和股份制改革,逐步打破了行业垄断,增加了市场竞争。
第三阶段是2003年以来,迅速崛起的新兴市场经济。
在这个阶段,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国内消费市场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成为跨国公司的主要目标市场之一。
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建设“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合作。
中国还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加强了自主创新能力。
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中国还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
例如,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中国还积极推动农村改革和农村发展,加强了农产品供给能力。
此外,中国还实施了一系列的金融改革政策,完善了金融市场的法律法规,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也面临了一些挑战。
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问题。
中国经济长期依赖低成本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而这种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
中国需要加快推动经济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加强创新能力和科技含量。
另一个挑战是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问题。
虽然中国的经济总量大增,但是贫富分化问题依然存在,需要继续加强社会保障和公平正义建设。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历程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开放初期,我国开始实行农村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解放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在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我国也开始逐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开放特定经济区域,允许私人经济的发展。
这一阶段的市场经济主要以农村经济和特定地区的私营经济为主,市场经济的基础还比较薄弱。
进入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逐步推行价格市场化和企业自主经营,逐步取消了计划指导价格,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
外贸体制和外商投资引进政策的出台也推动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同时,国家加大了对经济体制的力度,推出一系列政策,进一步扩大了市场经济的边界。
这一阶段,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得到了初步的推进,但由于进程和力度的不一致,市场经济的发展还相对薄弱。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我国市场经济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国家加快了对市场体系的建设,大量引进了国内外的先进理论和管理经验。
在经济体制方面,我国推进了国有企业的,实行了产权制度,加快了国有经济的转型。
与此同时,我国加大了对市场监管的力度,加强了对市场秩序的管理,提高了竞争机制的效力。
这一阶段的市场经济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进入21世纪,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国家加大了对市场化的力度,加快了开放程度,并加强了法治化的建设。
同时,我国也开始推动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加大了对创新和科技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着经济的转型升级。
市场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完善,进一步推动着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
总结来说,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农村包产到户开始的初步推进,到80年代的进一步发展,再到90年代的快速发展,最终到21世纪的完善和进一步发展。
这个历程是一个艰难而又较长的过程,但在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通过对开放策略的不断调整和完善,我国市场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
12通信技术:李壮壮建国之初,百废待兴。
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问题尤其突出。
在我国确
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成为共产党执政后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经过60年的不断摸索,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着小康社会迈进。
在这60年间,我们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分配制度。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即使在当今的次贷金融危机下也能稳步前进。
虽说现在的结果是十分美满的,但这60年间我们走过的道路却是十分崎岖的。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改革
建国之前,我国绝大部分生产资料掌握在少部分的军阀手中,广大普通群众生活潦倒,生产水平极其低下。
建国后,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大改造,废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
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人们吃大锅饭,是情有可原。
但与此同时,这种经济制度确实没有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
于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逐步确立起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这表明,一是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二是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不可或缺,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两方面内容缺一不可。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根据"三个有利于"的原则,一切符合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应当大胆地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所用。
这是在我们当今生产力水平下的必然趋势。
等我们实现了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实行公有制,生产资料全社会占有,达到对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人力物力的合
理分配,社会欣欣向荣,人们和谐相处。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建国之初,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以及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展开,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当初选择这样的经济体制有它的主客观条件。
主观上,当时我们理论上都普遍把计划经济看做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客观上,当时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国民经济实力薄弱,现代工业少。
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建设,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的集中全国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各种条件。
而且当时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取得的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对我国经济体制的选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确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比较迅速的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运行中暴露出了不少问题。
特别是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管的过死,权利过于集中,分配中平均主义过重,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主动性。
同时它也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以至于在
后来的“大跃进”中我们吃到了不少苦头。
毛泽东主席在后来的报告中也对高度集中的经济
体制进行反思,提出了不少的改进方案,为后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但随之而来的“左”倾错误,使得这种探索没有得到前进和发展。
到了邓小平的领导,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方面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关系。
在这其中邓小平没有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是反映社会制度的范畴,而只是作为组织经济活动的手段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随之,在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后来又提出了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到了江泽民的领导,我们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了重大的发展。
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基本完善。
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我们经济飞速发展。
充分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人们的自由度也逐步扩大。
潮流和竞争使人和社会加速了运转,优胜劣汰、优化进化程度向纵深发展,思想体系相应形成并得以发扬光大,“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成为必然信条和方向。
与此同时法制普及并在一定范围内得以完善。
但同时它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尤其是它会造成市场资源的浪费。
为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我们就要生产一些利益空间比较大的商品,最后必终导致供大于求,商品的大量囤积,造成资源的浪费。
为此我们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市
场经济体制,逐步向产品经济发展,按需生产,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
在现行的社会制度下,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这一分配制度是随着我国所有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而逐步建立起来的。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分配制度,不论是在国营经济中,还是在集体经济中,理论上都明确要求按劳分配,但在实践中常常背离按劳分配而带有相当程度的平均主义色彩。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主席提出反平均主义,把坚持按劳分配作为坚持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原则问题加以强调,使得这个问题得以很大的改善。
目前,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分配制度的重大变革。
尽管我国的分配制度是好的,但具体执行起来,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一大障碍。
但与此同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
其一,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其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产生贫富差距。
其三,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使不同的竞争者在收入上有差距。
其四,城乡之间,地域之间,脑力和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的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都会产生不同的收入。
所以我们只有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才能带动共富。
但如果我们只追求先富,而不管共富必会导致社会两极分化,因此我们要积极处理好先富和共富的关系。
首先,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其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
第三,国民收入再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
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实现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强化税收调节,公平分配。
而且我们还需要不断提高我们自身的生产力,减小贫富差距,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为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