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高中历史第3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9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9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1)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国民经济仍徘徊不前,人民生活没有改善。
(2)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思想。
2.召开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3.内容(1)指导方针: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2)思想路线: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工作重点: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4.意义(1)是党和共和国历史上最具深远意义的历史转折。
(2)成为中国共产党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起点。
(3)中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拉开了序幕。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原因①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
②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的发展十分缓慢。
(2)内容①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集体土地承包到农户,用家庭个体经营取代生产队的集体经营。
②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
(3)影响①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
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中国农村经济的主要经营形式。
③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背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2)重点:国有企业的改革。
(3)内容(1)对国民经济: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国民经济走上了持续发展的道路。
(2)对农村:农业生产高速增长,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3)对城市:使工业生产格局发生了战略性转变,重工业不再是政府主导的优先发展项目,轻工业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知识点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1)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2)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确认社会主义也可以实行市场经济。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件(共55张PPT)
三、斯大林体制的建立
1、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
客观原因: 帝国主义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国内经济落后工业化程度低 长期实行专制主义的历史文化传统
主观原因 斯大林个人因素和国内的政治斗争。
工业化建设热潮
战争即将爆发,所以 必须尽早实现工业化
大中工业一律收归国 有;高度集中的管理 体制。
中小企业出租或私营,外 资开发矿产资源。扩大地 方和企业自主权。
取消自由贸易 和商品买卖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买卖
普通义务劳动,实 物配给。
按劳分配
3、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管理方法、手段 高度集中,行政管理。——战时主义政策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新经济政策
从材料可看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还引发了什么危机?
引发政治危机,农民和士兵与政府的矛盾尖锐
阶段小结:
列宁在革命成果巩固后,想在落后的生产力水 平基础上,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设定的“科学社会 主义”蓝图,构建取消商品流通,高度集中的社会 主义公有制,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 渡到社会主义阶段。
但是这个忽视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原理 的决定是错误的,这个探索是失败的。这就要求以 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要重新确立一个新的政策, 采取一个向社会主义阶段过渡的新方法。而这个政 策必须符合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928 年-1932年 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 1933年-1937年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 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
2、 经 济
具
体
形 成 过
政 治
程
1、1925年,苏联提出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 针,优先发展重工业,进行三个“ 五年计划”的 建设。国民经济建设由中央统一制定计划、配置资 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起来。 2、1926—1932年,实行农业 “全盘集体化”, 把农业纳入计划经济轨道。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2012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课标要求:考试要求:考点梳理:一、工作重点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1. 基本内容(1)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
2. 历史意义(1)伟大转折:开始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
(2)标志:①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的正式开辟。
②标志着正式拉开改革开放序幕。
③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
④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转折。
二、改革开放1. 改革:从农村到城市A.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①前提:坚持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特点:包产到户。
③过程:小岗村自发包产到户——安徽、四川试行——全国推广。
④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废除人民公社(第一个:四川广汉)(3)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时间: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3)内容①管理体制: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②所有制:由单一的公有制向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转变。
③分配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制度。
(4)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
(5)方向:建立以股份制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
2.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对外开放首先是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的,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影响: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1. 历史性的跨越背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风云变幻,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脉络
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对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改革科技和教育体制;加强法律制度建设。
一场波澜壮阔的制度变革,由此开启——从1992年到2002年,改革开放进入新体制基本框架的构建阶段。
2002年10月,党的十六大宣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探索没有停顿。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继续向纵深推进——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决定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吹响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号角。
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不同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也有别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3.3《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案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案名师说课课标分析本课的课标要求是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要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通过十几年的努力,这种新的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这是前无古人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贡献。
学情分析本课内容在初中主要涉及基本的史实,对一些内容,特别是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没有展开论述,这一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
因此在授课时应在对比“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联系教材内容,作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学生对市场经济体制有较系统的认识。
教学方法1.通过展示图片、文字、视频等相关资料,使学生了解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背景及其内容,认识到这次谈话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2.教师通过设置情境、设疑引思,重点帮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归纳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过程。
学习方法1.通过到图书馆、网络上搜集资料,弄清“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这两个概念:2.通过自主学习、问题探究的方法,归纳本课知识要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背景。
2.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认识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3.了解中共十五大关于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决策,认识其意义。
4.探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过程与方法1.通过问题设计,组织课堂讨论.启发学生思维,掌握解答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
2.教师结合时代背景,抓住十四大、十五大等重大历史事件,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的艰巨性。
2021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课时14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作业课件岳麓版必修2
3.1921 年,列宁宣布说:“我们搞错了,我们的一举一动似 乎表明可以在一个几乎不存在资本主义的国家建成社会主义。在建 成一个社会主义社会之前,我们必须重建资本主义。”对此理解正
确的是( C )
A.俄国从未经历资本主义阶段 B.列宁主张积极发展资本主义 C.“搞错了”的原因是脱离了国情 D.“重建”的手段是加强国家干预
——摘编自《列宁全集》
材料二:苏联工、农业产品(部分)产量对比表 ——据周荣坤等《苏联基本数字手册》
材料三:戈尔巴乔夫说:“当时不加快工业化进程是不行的。 法西斯的威胁从 1933 年起就开始迅速增长。”“我国人民用他们 在 20~30 年代建立起来的力量粉碎了法西斯。如果没有工业化, 我们就会在法西斯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境地。”
14.十月革命后,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 但也不乏遗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20 年 9 月列宁说,“要使每个农民家庭,连一普特 余粮都不剩”,要把全部余粮交给工人国家。1921 年 3 月列宁就农 民交完税后再出售粮食一事说:“如果他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 么大不了的?……不应当加以阻挠。”
6.1922 年 5 月,苏俄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 和使用雇佣劳动力,但主人必须同雇工一起劳动。法令还允许农民 自由选择使用土地的形式,采取村社的、个体经济的或集体经济的
形式。由此推断当时的俄国( C )
A.实行余粮征集制 B.农业集体化运动正在推行 C.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D.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B )
A.民主政治制度全面确立 B.经济发展模式发生变化 C.工业文明占据主导地位 D.启蒙思想发挥指导作用
解析:1750~1850 年是西方工业革命阶段,1840~1919 年 中国的传统经济向近代经济转变,1917~1937 年的苏联逐渐找到 了新的工业化模式,故 B 项正确。
高中政治选修2经济学常识同步课件:5.3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体系,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③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 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④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 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⑤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探究问题2 提示:(1)在市场上从事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称为市场主 体。市场主体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以一定组织形式出现的法 人;既包括营利性机构,也包括非营利性机构。市场主体主要有 三类:企业、家庭和政府。其中,最基本的是企业。 (2)合格的市场主体是指有独立财产权、自主决策、自负盈亏 的市场主体。
(1)结合材料一,运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关知 识,谈谈材料中地方政府在产业转移背景下招商大戏中的角色定 位。 (2)结合材料二,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说明如 何更好地促进东部产业向内地转移。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经济学常识中的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的能力。第(1)问主要涉及对市场经济和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 作用的理解,第(2)问主要涉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措施。
(2)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_市__场__体__系___,实现_城__乡___市场紧密结 合,_国__内__市场与_国__际__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3)转变政府_管__理__经__济___的职能,建立以__间_接__手__段___为主的完 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4)建立以__按__劳__分__配__为主体,_效__率___优先、兼顾_公__平__的收入 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 路。 (5)建立多层次的_社__会__保__障___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 情相适应的__社__会__保__障___,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019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讲义(含解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习目标]1.知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历史意义。
2.掌握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并分析其作用。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①1.背景(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间,国民经济处于徘徊中前进的状态。
(2)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3)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的讲话为会议的召开确立了指导思想。
2.标志: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3.内容(1)思想路线: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3)经济路线: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4.意义(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2)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二、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②(1)措施①经营方式: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②政权形式: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2)意义①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③促进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城市(1)措施①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②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③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④分配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③1.背景(1)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高中历史教案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高中历史教案第一章: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 教学目标:了解改革开放的背景、意义和主要内容,掌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国策。
2. 教学重点:改革开放的背景、意义和主要内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国策。
3. 教学难点: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人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
第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 教学目标: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掌握其主要特点和意义。
2.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其主要特点和意义。
3. 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传统计划经济的区别,其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在我国发展中的指导地位。
2. 教学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其在我国发展中的指导地位。
3. 教学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与发展,其在国家政策制定中的作用。
第四章:政治体制改革与民主法治建设1. 教学目标:理解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因和过程,掌握民主法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2. 教学重点: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因和过程,民主法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3. 教学难点:政治体制改革与民主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其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第五章:科学技术与教育事业的发展1. 教学目标:了解科学技术与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掌握其主要成就和影响。
2. 教学重点:科学技术与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其主要成就和影响。
3. 教学难点:科学技术与教育事业的创新与发展,其在国家进步中的作用。
第六章: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1. 教学目标: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目标,掌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途径。
2. 教学重点: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目标,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途径。
3. 教学难点: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长远意义。
第七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进程1. 教学目标: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理解城镇化进程的现状与挑战。
高中历史《新中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高中历史《新中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政治—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遭到严重践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法律制度走向健全,民主制度重建并日益完善。
经济—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开展“一五”计划过程中,我国逐步形成计划经济体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与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相继展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中国最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高速、稳定、繁荣发展。
外交—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新中国外交获得重大突破。
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在核能、航天技术、计算机应用、农业新品种研究等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人民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推动中国文艺工作者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作品。
第1 页共1 页。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容说课】本课介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市场经济对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的指导下,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就是要改变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目的是解放生产力,满足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
十四大确立的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模式,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为落实十四大确立的经济体制改革任务,在经过一年的探索和借鉴外国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十四届三中全会设计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蓝图,它成为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
为此,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理顺经济体系,发展和培育市场体系;推进金融和外汇改革;实行所得税统一的税制改革;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
为趋利避害,政府注意加强改善国家宏观调控,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和市场体制中的宏观控制作用,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
由于正确的处理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经济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好时期,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并从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本节教学内容有着极强的时代感和理论性,主要采用讲授法和谈话法。
在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方面,以讲为主;而对于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的知识点方面则以谈话和讨论法为主。
在教学过程应注意既要兼顾政治学科和日常政治生活对本节教学内容的渗透,突出用历史思维来看今天政治的学科特点,又要突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性。
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的和学会学习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基本特征、重大措施;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
2、技能: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有利于生产力的解放,有利于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有利于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建设概述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建设概述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社会主义是一种政治经济制度,追求社会公平、共同富裕和所有权的公有制。
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涉及了各个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实践和经验。
本文将以概述的方式介绍高中历史课程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内容,以帮助读者初步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一、社会主义产生的背景社会主义的发展起源于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矛盾,以及对资本主义制度不公平和剥削的不满。
随着工人阶级的觉醒和工会运动的兴起,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逐渐得到重视,并成为社会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
二、俄国十月革命与社会主义的实践俄国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里程碑,布尔什维克党在列宁的领导下推翻了沙皇统治,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在社会主义的旗帜下,苏联实施了集体农庄化、国有化和五年计划等一系列政策和经济改革措施,促进了农业和工业的发展。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长期斗争和实践。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的领导下进行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大跃进等一系列社会主义实践。
然而,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严重的动荡和挑战。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进一步深化了社会主义改革,注重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进步。
四、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除了苏联和中国,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
北欧国家如瑞典、丹麦和挪威以及古巴、越南等国家都在实践社会主义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
五、社会主义的挑战和变革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了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变革。
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等事件标志着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随着全球化、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国家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和挑战,进行改革和转型,以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福祉。
六、社会主义与世界的关系社会主义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事务,也涉及到国际政治和经济的关系。
高中历史 专题复习 经济体制改革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专题复习经济体制改革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主干知识】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 内容:会议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
2.意义: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二、经济体制改革(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背景: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3)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促使农业向商品化、市场化发展;解放了大量农业劳动力,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1984年,农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这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1. 背景: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使企业失去活力;农村改革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 改革历程:1978-1984年进行试点;1984年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企业实行规范化的公司制改革,使企业适应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要求。
3.评价: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增强了国有企业的竞争实力,有利于国民经济稳定和健康发展。
但在改革中存在下岗职工增加、部分职工生活困难等问题。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1)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中国经济改革遇到瓶颈。
(2)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高中历史-精品课件)
1990年12月,邓小平指出:
• 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 主义的区别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 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 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 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么回事。计划 和市场都得要。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 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DV3.P364)
• 教学重点与难点: •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 •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 (3)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阅读书目
• 1、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 到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
• 2、江泽民《十五大报告》1997年 • 3、胡锦涛《十七大报告》2007年 • 讨论题: •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 2、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 一、市场经济的共性 • (1)生产要素商品化; (2)产权关系明晰化; • (3)经济运行市场化; (4)生产经营自主化; • (5)追求赢利最大化; (6)企业组织公司化; • (7)经济行为规范化; (8)经济活动法制化; • (9)保障事业社会化; (10)政府干预适度化; • (11)世界经济一体化。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 (1)所有制结构单一化,排斥多种经济成分和 多种经营方式,经营活动缺乏产权基础。
• (2)高度集权,政企不分,职责不明,国家对 企业统得过多过死,抑制了微观经济活力。
• (3)忽视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市场调节的作 用,造成体制运行的低效率、高成本、高浪 费现象。
• (4)分配上,平均主义泛滥。 • (5)导致了整个社会的行政化、官僚化、等级
• 所有企业都根据政府的计划进行生产和经营; • 生产资料由主管部门按计划供应,享受调拨价;
高中历史的归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总结
高中历史的归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总结在中国历史的演进中,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
这一时期充满了变革、努力和取得巨大成就的故事。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今天,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走过了一个漫长而辉煌的道路。
本文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行归纳和总结。
第一阶段:新中国建立与社会主义改造(1949-195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后,新中国在1949年正式成立。
这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
在这一阶段,中国集中力量进行了自然资源的国有化和土地制度的改革,彻底改变了旧中国的封建经济体制。
农业合作化、国有化和社会主义改造成为这一阶段的主题。
第二阶段:大跃进与人民公社运动(1958-1960)在这一阶段,毛泽东提出了“大跃进”运动,这是一个旨在加速中国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计划。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一运动导致了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包括农业生产的下降、粮食短缺和经济浪费。
同时,人民公社运动也对农村经济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阶段:文化大革命(1966-1976)文化大革命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最动荡的阶段之一。
这场政治运动旨在清除资本主义和旧的文化传统的影响,推动社会主义革命的深入。
然而,这一运动在执行过程中遭遇了各种问题,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知识分子受迫害和经济停滞。
第四阶段: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78年至今)1978年,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里程碑。
这一政策的实施改变了中国的发展道路,引入了市场经济机制,并鼓励民营经济和外资的参与。
改革开放的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进和变革。
从新中国的建立到改革开放,中国通过不断努力和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归纳和总结,可以为我们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以及全体中国人民的努力和付出。
有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的教学反思
有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的教学反思作者:刘鑫耀来源:《新课程·上旬》 2014年第14期刘鑫耀(太原市成成中学)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应用相关历史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比较薄弱,还不能自觉地从整体分析社会历史的发展。
根据实际教学经验,教师应该将历史观点与历史事件结合在一起进行讲解。
这样有利于学生以历史事实为基础掌握相关理论,同时借助历史理论指导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实。
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为例,指导学生将历史观点和历史事实的学习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实的能力。
关键词:历史观点;历史事实;分析能力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标的教学内容为“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依据教学情况,笔者感到有必要对斯大林模式形成过程中的国际环境、对斯大林模式的内容进行补充,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斯大林模式,为分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不足打下基础。
一、现有教学分析由于高中生历史知识储备不足,存在孤立看待历史事件的现象。
苏联1928年10月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40年按照“最保守的估计,苏联工业产量便增加了3倍”“1938年时,苏联总生产量在全球所占的比例,已从1929年的5%跃升为18%”。
教材介绍了苏联取得的巨大成果,没有介绍苏联使用哪些方法来克服工业化建设中的困难。
由于相关内容的短缺,学生往往认为“苏联独立完成了本国的工业化”,这显然与历史事实不符。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似乎仅掌握了“全球史观”的概念,很少有学生把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与西方的经济危机联系在一起,结果得到“苏联独立完成工业化”的错误结论。
二、教学改革尝试从实际工作经验出发,笔者认为,在讲解本课时,应该使用全球史观和社会史观,补充相关内容,以便学生全面理解苏联工业化的发展过程,深入了解苏联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足。
(一)从全球史观出发,探究苏联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与西方经济危机的联系苏联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发生了遍及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高中必修二第9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北师大版谭燕)
材料2: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 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 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 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 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 量浪费,时间上的可以解决,但是不行。 吃大锅饭,
第九课
春天的故事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 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 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 改革开放 ……
的春天 听歌曲回答问题:
改革开放和现 代化建设的总 1)歌曲中“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这里的 设计师 “春 天”指什么? 2)歌曲中“有一位老人……”这位老人指的是
不适应市场……
请思考: 1)当时我国的国有企业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2)如果你是国家领导人,想要改变现状需 要做什么? 改革体制,
增强企业活力
4、都市里行进的脚步 ——城市国有企业的改革: 1)原因: 企业缺乏活力
政企不分,没有自主权;吃大锅饭现 象严重,职工缺乏生产积极性。
请阅读教材P42第二自然段,概括指出国 有企业改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主要内容:
国民经济飞速发展, 4、成就: 可持续发展! 归纳小
春天的故事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南方谈话中指 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 出社会主义可 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以实行市场经 …… 济
听歌曲回答问题:
歌词中“老人”在1992年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 诗篇是指什么?你能说出其中的一些内容吗? 它有何影响?
阅读以下数据,分析1978—2000年中国经济 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原因:
国内生产总值 农村居民人均 城镇居民人均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正确的方针政策; (亿元) 纯收入(元) 可支配收入 ②形成了改革开放的格局; (元) ③建立和完善了市场经济体制; 1978年 3624.1 133.57 343.4 ④后来,党又实施了一系列正确的措施、方针和 政策,促进了改革和发展; 1998年 78245 2161.98 ⑤广大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 2000年 99215 2253.34 ⑥日益进步的科技推动。 5425.05
高中历史第四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四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难点释疑与考题例析◆宏观经济调控的客观必然性1.社会化生产的客观需求。
在全社会范围内按比例地分配社会劳动是社会化产生的一般规律,社会分工越细,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的,客观上要求由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以使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避免和减少由于生产盲目的无政府状态而带来的损失。
2.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客观要求。
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但它不是万能的,有其弱点和不足,这些弱点和不足需要由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来解决。
3.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
第一,是公有制经济的要求。
公有制占主体,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是我国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
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属于广大劳动人民,它的经济活动应该服从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这就要求国家通过宏观调控。
引导公有制经济在总体上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
第二,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要走出一条较为自觉的快速发展道路,必须要求国家对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作用。
第三,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
为了加快经济发展,根据我国国情。
我们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走向共同富裕,这一立足点比一般市场经济国家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要求更高,而这必须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实现。
考题例析为什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解析】宏观经济调控是指国家依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
加强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包括:1.社会主义生产是生产社会化的大生产,生产本身要求国家加强宏观经济调控。
2.我国现在存在多种经济成分,会产生一些矛盾,国家必须加强宏观调控。
3.各个社会主义企业都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都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国家必须通过法律、行政等手段加强宏观调控。
4.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要求国家进行宏观调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知识能力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搜集丰富的历史和现实生活资料,讨论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利弊得失,探究市场经济与现代化的关系,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明白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从而更坚决地跟党走,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
有一年腊月,春节快到了,家家户户忙着预备各种年货,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儿。
一天,大队小卖部(当时应该叫代销店)到了一批有红色碎花儿的棉布,很是好看,惹得许多姐妹们争相购买。
我的一位堂姐也很想买到几尺这样的棉布,做个袄褂儿穿上,算作节日的盛装。
可是婶娘却犯愁了,因为家里没有布票,无法买布。
那时买东西都要有个票证的,如买粮吃饭要粮票,买猪肉要肉票,买油要油票等。
我的小堂姐(当时大约十二三岁)二话没说,在那天下午走到离家20多里的姑姑家借布票去了。
可姑姑家布票也有限,只剩下一尺布票都给了堂姐,可怜的堂姐当晚摸黑带着这一尺布票匆忙赶回了家。
看着女儿这个样子,第二天,婶娘在村里、邻村挨家挨户借布票。
大家都很热心,凡有剩下的,几乎都借给了婶娘,东家一寸票,西家两寸票的,等到第二天中午,婶娘终于凑齐了做一件袄褂所需的布票。
堂姐高兴极了,马上带着这堆鸡零狗碎的布票赶到了代销店,但营业员告诉她,那种碎花儿的棉布上午就卖完了。
堂姐一下子呆了,泪水无声地在脸上流淌。
此后(包括春节)有很长时间没见堂姐出过门,据说人瘦得不成样子。
同学们,当时在我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今天为什么已没有这样类似的故事发生呢?这节课的学习将告诉我们其中的道理。
(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推进新课]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想想议议:师:刚才那个故事里买东西需要票证的现象实际上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
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于“一五”计划末期,随着三大改造的顺利进行,逐渐建立起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这种体制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作用,在共和国早期,这种经济体制对于当时集中有限的财力、人力、物力进行国家重点建设,奠定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保证人民的基本需求,确实起过应起的作用。
但在后来,它的消极作用日渐显现,主要体现在哪里呢?(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计划经济时的粮票、肉票、布票等)师:阅读教材第一段,结合材料回答。
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中央统一制定各种商品的生产计划和销售价格,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商品供应严重不足,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师:同学们,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生: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师:对,因此改革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就成了改革的当务之急,那么新的经济体制是什么样的呢?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对于这个重大决策,邓小平同志起了关键作用。
(多媒体课件播放材料)材料一:1979年邓小平同志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这个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
”材料二:1985年邓小平同志又鲜明地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
搞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进行一系列的体制改革,这个路子是对的。
”材料三:1987年十三大召开前,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
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材料四: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更加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师: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话特别是“南方谈话”有何重大意义?生:从根本上解除了人们的思想束缚,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禁锢人们头脑的传统观念,澄清了对市场经济的错误认识和模糊观念,为中共十四大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师:(小结)对,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主要就是两点:(1)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2)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师:(过渡)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呢?它与计划经济体制有什么本质区别呢?结合大屏幕材料分析。
(多媒体课件播放材料)材料一: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材料二: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就是以行政审批配置资源为主,以指令性计划配置资源为主,甚至有时以长官意志配置资源。
生:两种经济体制的本质区别在于以什么作为资源配置的主导因素,或者说是采取何种资源配置方式。
师:讲得很好,请问什么是资源配置?生:它是指经济中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在各种不同使用方面之间的分配。
师:对。
市场机制又是如何进行资源配置的呢?为什么它更科学呢?合作探究:生甲:比如在商店里买零食吃,同样是某一品牌的口香糖,我会买价格低的,这价格的不同影响到我的零花钱的流向。
生乙:再比如企业招工,什么学历呀、年龄呀、性别呀都有同样的要求,你会到哪家企业?当然是工资高、待遇好的企业。
生丙:我是一个粮食大户,今年大丰收,有几位精米加工厂的营销员天天往家跑,要我把粮食卖给他,卖给谁呢?当然是谁出的价钱高卖给谁。
生丁:我是一位汽车厂的经理,今年我们厂该生产什么系列的汽车为主呢?各种型号的汽车分别生产多少辆呢?看什么呢?看市场上流行趋势,看市场需求量的大小呗。
师:好,通过同学们的精彩发言,我们不难发觉:市场机制通过供求、价格、竞争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师: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请看大屏幕。
(多媒体课件播放材料)措施:(1)推进国企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全面放开粮价;(3)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外汇管理体制;(4)改革企业所得税;(5)改革社会保障体制。
师:(点评)这些措施抓住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在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金融监督与宏观调控,创造企业竞争的公平环境等方面措施得力,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师:(过渡)目前我国95%以上的商品资源已由市场配置,四通八达、服务周到、种类齐全的商品市场体系已经基本确立。
但是,这是不是意味着一点也不需要国家的计划、调控与干预呢?为了解决这个疑问,我们先思考一下,市场是不是无所不能的?生:不是。
市场机制依靠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自发地对经济进行调节,必然会带来一定的盲目性甚至破坏性,例如,近几年房地产的价格迅速上升,远远超出了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严重影响了建筑等行业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师:在这种情况下,即“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就需要国家的干预,实行宏观调控。
国家可以用哪些手段进行干预呢?还是用刚才的例子说明吧。
生:可以提高银行存款、贷款的利率,以限制社会购买力;也可以对住房价格实行政策限价,还可以加强对土地开发利用的行政管理等。
师:由此可见,宏观调控即政府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法律手段和一些行政手段,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调节,以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优化结构,实行经济的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有力地保证了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
2.市场经济对现代化建设的推动归纳总结:师:1993年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有哪些重大成就?(多媒体课件播放教材P69“历史纵横”的材料)生:(1)经济保持了稳定高速增长;(2)经济实力明显增强;(3)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4)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成效;(5)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师:归纳得很有条理,这些成绩的取得,正是市场经济推动的结果。
师:(小结)本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这一体制的建立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通过学习,同学们要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的经过,还要重点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大意义。
[延伸新课]有人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是一样的,两者没有本质区别。
想一想,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答案要点:不正确。
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经济、平等经济、竞争经济、开放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它不仅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和特征,同时又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
其特征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由于公有制为主体,因而国家对市场具有很强的调控能力。
●板书设计⎪⎪⎪⎪⎩⎪⎪⎪⎪⎨⎧⎪⎪⎪⎩⎪⎪⎪⎨⎧的推动作用市场经济对现代化建设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比较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措施背景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活动与探究主题:请自己的父母或祖父母谈谈20年来饭桌上的变化,并进行相关社会调查,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