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教师教学效能感近十年研究综述_周丽
近十年我国教学设计研究综述
近十年我国教学设计研究综述教学设计内容丰富,体系繁杂,已成为教育技术学、教学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1999-2007年近10年间,我国学者在教学设计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据不完全统计,10年间仅CNKI数据库全国核心期刊收录的以教学设计为题目的学术论文就达3000余篇,相关的丛书和著作达数百本,散见于各级各类报刊的论文更是不计其数。
近10年来我国教学设计研究总体上已由起步阶段逐步进入探索阶段。
对其发展历程的描述有两个维度。
一个维度是继续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引进与吸收,另一个维度是我国学者对教学设计研究的独立探索,致力于构建具有我国自己特色的教学设计理论。
本文主要对我国学者的研究进行分析。
一、“教学设计”的一般性问题1教学设计的概念在已经出版的教学设计著作和文章中,关于教学设计概念的界说观点很多,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1)“技术”说。
鲍嵘《教学设计理性及其限制》认为:教学设计是一种“旨在促进教学活动程序化,精确化和合理化的现代教学技术”。
(2)“目的一手段”说。
徐英俊《教学设计》认为:“教学设计是以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3)“活动与过程”说。
何克抗在其《教学系统设计》一书中将教学设计定义为:“教学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
”(4)“广义与狭义”说。
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广义的教学设计指的是包括课程总体设计规划以及具体各门课程设计在内的系统设计(Instruetional Systems Design)。
此时我们可以称之为教学系统设计。
狭义的教学设计指的是某一门课程或某一段课程或某一项培训的设计,并认为“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教学设计,都包含目标、内容、结构、课时、场所、人员、检测等组成部分”。
国内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的现状及启示
一、研究现状 所谓 教学 效能 感是教 师对 自己影 响学 生学 习行 为 和学习成 绩的 能力的 主观判 断和 信念, 包括 一般 教 育效能感 和个 人教学 效能感 。教 师的教 学效 能感 是 教师从事 教育 教学活 动的心 理背 景,它 能直 接支 配 和调节教 师的 教育教 学行为 ,影 响其教 育教 学活 动 的效率。 近年 来,国 内教学 效能 感的研 究主 要集 中 在教学效 能感 的功能 、教学 效能 感的发 展水 平、 教学效能感的影响因素三个方面。 (一)教学效能感的功能 迄今 为止 ,研 究普遍 证实 ,教师 的教 学效 能感 与 学生的成 绩、 学习动 机、教 师的 教改欲 望以 及课 堂 管理等之 间存 在显著 相关, 教学 效能感 是影 响教
师教学 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1. 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目前的研究发现,教师教学效能感对课堂教学 的
影响表现在各个方面。屈卫国(1999 研 )[1] 究表明教学 效 能感特别是个人教学效能感与教学效果有着相互依 存 的关系。个人教学效能感决定教师对教学活动的选 择 和 对教 学活动 的坚持 性, 决定教 师对 教学活动 的 态 度,影响新教学行为的获得和新教学行为在以后的 表 现,影响教学时的情绪状态。李晔等人2000)[2]发现教 学 效能感高的教师与教学效能感低的教师在课堂时间 的 安排、课堂提问的认知水平、提问对象、对学生的 反 馈方式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党彩萍(2003)[3]认 为教学 效 能感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影响原有教学策略 的 激活、运用教学策略的动机、影响教师对教学策略 的 选择、教学效能感也影响教学监控能力的具体表现。
近10年我国大学青年教师研究的述评
随着高校青年教师规模的不断壮大,大学青年教师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近10年来,学术界从不同学科视角、聚焦不同问题领域、运用不同研究方法纷纷对大学青年教师展开研究。
一、大学青年教师研究的现状近10年来,国内有关大学青年教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一)大学青年教师群体特征研究郭德怀,徐白梅认为,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成长起来、在商品经济大潮中走上工作岗位的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特征表现为:(1)政治上的淡漠,使他们徘徊在“权”与“钱”的边缘。
(2)经济上的困扰,使他们游离在“走”与“留”的边缘。
(3)学术上的焦虑,使他们挣扎在“爱”与“痛”的边缘。
[1]孔凡胜剖析了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思想政治特征、文化知识特征、职业生态特征和心理认知特征。
(1)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思想政治特征。
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但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影响,一些青年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细微变化,集中表现为对奉献与索取的认识。
(2)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文化知识特征。
大多具有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具备完整扎实的知识体系,掌握最前沿的学科知识。
但学科专业知识过剩、过专,基础学科知识过窄、科学人文素养不高。
(3)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职业生态特征。
在经济困扰与生活压力面前,一些青年教师不再将高校教师作为神圣的职业看待,只是将其看作生存的手段,未能把精力全部集中在教学、科研上,最多是凭着良心把教学科研维持在过得去的水平上。
(4)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心理认知特征。
总的来看,青年教师的心理认知特征是趋于成熟,他们一般自尊心和自信心都较为强烈,能够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较好调节和控制。
但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如经济压力导致的自卑心理;学业压力导致的恐惧心理;科研压力导致的焦虑心理;情感压力导致的孤独心理;人际交往压力导致的抑郁心理等。
[2]张祥永,李孙巧指出:青年教师群体具有自身的鲜明的个性特征:可塑性强;教学科研任务重;工作压力大;知名度低。
近十年关于学科教学论教师的研究综述
的关系不 明确 , 因此, 在各高校 的教师教育培养方 合 , 大学知识与中小学学科知识 的融合 , 理论 与实 案中, 学科教学论课程只能充当“ 填空” 的角色 , 其 践经验、 技术的融合 , 教师与学生 的融合 , 一般 与 学分、 学 时 远 不 如 教 育 类 的公 共课 时 充 分 。学 科 特殊的融合, 各学科教学论之间的融合。 教学论教师大多兼跨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 , 这种 4 .学科 教学论 教师 的专业 发展 双重身份带来 了团体归属和角色定位上的困惑。
继 续教 育研 究
2 0 1 4 年第 2 期
究综 述 近十年关于学科教学论教师的研
蒋 溢
( 绵阳师范学院 资源环境 工程 学院。 四川 绵阳 6 2 1 0 0 0 )
摘要: 近十年来, 我国学者主要从教师组成、 角色定位、 专业素养、 专业发展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学科教 学 论教 师展 开 了系列研究 。由于学科教 学论 的性 质定位 不 明确 , 导致 学科 教 学论 教师 的研 究成果 明显偏 少 , 关注度 较
展, 还是继续教育和新课程改革 , 都要求中小学教 论教师 的角色定位 、 专业发展困难是关键 问题 。
师学习学科 教学论 , 强调该课程 的重要性。学科
论教师是高等学校从事学科论教学 的专职或兼 职 教师 , 是教学论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者 , 他们以研 究学科课程及其教材教法和培养师范生的教师素 质及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任务。学科教学论作为 教育科学领域 中的新兴学科 , 是适应教 育科学现 代化的新趋势而产生和建立起来的。 由于学科性 质 目前 尚未得 到一 致 的认 可 , 因此 , 学科 教 学论 教
低, 研究人群不 多 , 视 野不够开阔。该领域继续深入研 究必须加 强对 学科教 学论的 学科 性质、 教 师的角 色定位、 与 中小 学的合 作 以及专业发展等 问题的探讨 。 关键词 : 近 十年 ; 学科教 学论 ; 教 师;专业发展
国内近十年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国内近十年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一、概述近十年来,自我效能感研究在国内学术界逐渐崭露头角,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和探讨。
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能否成功完成某项任务或达成目标的信念和预期,对于个体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深入理解和研究自我效能感,对于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十年中,国内学者在自我效能感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他们不仅从理论层面对自我效能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还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这些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包括教育、心理、管理、职业等,为我们全面理解自我效能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有力的支撑。
在教育领域,学者们关注自我效能感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探讨了如何通过提升自我效能感来促进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心理健康。
在心理领域,研究者们则关注自我效能感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干预措施来提升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在管理领域,自我效能感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个人资源,对于提升员工的工作绩效和职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国内学者还积极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理念和方法,推动了自我效能感研究的不断深入。
他们采用量化研究、质化研究等多种方法,对自我效能感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探讨。
同时,他们还结合我国特有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对自我效能感进行了本土化的研究和应用。
尽管国内在自我效能感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对于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同时,如何有效提升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我们需要在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的同时,加强跨学科的交流和合作,以推动自我效能感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国内近十年在自我效能感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成果,但仍需继续深入探索和完善。
我们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拓展,我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自我效能感,为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1.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界定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学概念,自提出以来便在教育、心理、社会等多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述评
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述评摘要:教师教学效能感作为教师教学活动效果和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预测变量,日益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
目前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定义、结构、意义、形成、作用模式、影响因素和提高途径等方面。
当前的研究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建议应及时解决理论上的困惑,完善研究工具,并进一步细化研究对象。
关键词:教学效能感;问题;方向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90年代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视野。
随着社会发展对教育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教育研究领域对教师个体的关注度不断上升,该研究日益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
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的理论缘起有两个,一是Rotter社会学习理论中的控制点概念,认为对学生而言,其自身的影响力超过环境影响力的教师会具有这样一种信念,即教学努力的强化在其控制之中,也叫内部控制;反之则为外部控制。
那些相信他们能影响学生成就和动机的教师的效能会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反之效能则处于低水平。
二是Bandura社会认知理论中的自我效能感概念。
该理论认为,所谓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它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个部分。
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某种行为可能导致什么样结果的推测,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实施某行为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受Bandura自我效能理论的影响,研究者开始关注教师对自己特定教学活动的主观判断。
一、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成果概述目前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定义、结构、意义、形成、作用模式、影响因素和提高途径等方面。
1.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定义国外学者较一致的认识是,人们把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定义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Ashton & Webb,1986; Gibson & Dembo,1984)。
国内学者对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定义主要援引国外的研究结论(辛涛, 1996)。
近十年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
他人倦怠程度 明显 更 高。丁迈 , 侯隽, 陈锐 ( 2 0 1 0) 认为 教师 婚姻 子女状况很容易影 响情绪衰竭维度从 而导致教 师产 生消极的工作 情绪和倦怠 ; 马萍 , 朱浩 ( 2 0 1 1 ) 对 西部某 高校 的青 年教师 ( 2 0~3 5 岁) 进行调查结论 显示 , 已婚教 师相 对于 未婚教 师 的情 绪衰 竭现 象更 明显 , 职业倦 怠表现也更显著 。
成激进 的伤 害他人 的行 为。 研究表 明高校教 师普 遍存在 职业倦 怠情况 , 其 中在情 绪衰 竭 维度和低 的个人成 就感维度 较为 明显 , 且不 同个体特 征在职业倦 怠上存在显著差别 。 李兆 良, 冯 晓黎 , 梅松丽 ( 2 0 0 6 ) 在采用 国际通用 的 Ma s l a c h 倦 怠量表对 5 2 2名 在职教师进行调查后认为高校教师存 在一定程度 的职业 倦怠 , 其中4 3 . 5 % 的教 师有 明显 情绪 衰 竭症状 ; 4 5 . 9 % 的 高校教 师在工作 中没有 个人成 就感 ; 2 6 . 5 %高校 教师 有一 定程度 的 去个 性 化 现 象 。
师而言 , 拥有博士学历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要低 。
大量研究表 明婚姻 状 况对 教师 职业倦 怠 程度 的具 有显 著影
响 。 已婚 和 育 有 子 女 的教 师 因为 有 家 庭 压 力 和 抚养 责 任 所 以相 较
极评价 , 无 法从工作 中获得满足感与新 的知识 ; 去人性化现象 则大 量表现 出对周 围人 事物 的冷漠 , 不关心进 而产生认 知偏差或 演变
学 界 关 于 年 龄 特 征 是 如 何 影 响教 师 职 业 倦 怠 维 度 且 影 响 深 度 如何的结论并不统一 。一些研究认为年龄与教师情绪衰竭呈 现正 相关 关 系 , 如 丁迈 , 侯隽 , 陈锐( 2 0 1 0 ) 认 为 由 于 生 理 原 因 年 龄 越 大 的教 师越容易产生疲惫感的结论 。但随着年青教师 的职业压 力和 家庭 社 会 责 任 不 断 增 加 , 近几 年 关 于 高 校 教 师 的 职 业 倦 怠 的 调 查
国内外关于教师效能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 关键 词]教师效能感
影 响因素
展 望 将 来定 向的 、情景性 的 .是感 知和行动最重 要 的 、基本 的 决定成分 。通常 的研 究认为教 师的教学效 能感 的概念 即来
源 于班 杜 拉 的 自我 效 能 概 念 。
效能一 词 .源 于政 治学与心理 学 的研究 。心理学上 的
研 究 小 组 ( a d C roao )在 17 年 提 I , , R n o rtn p i 96 叶 I 3 ]至今 已 经 有 2 年 的 发展 历 史 起 源
的多 层性 ,使 量表 的测验不 致太窄或太 具体 ,使它具有 一
般 性 。 但 是 这 又 与 教 师 效 能 感 的情 景 性 、具 体 性 特 征 相 矛
小组 把教师效 能感 看成是教师认 为他们 能够控制 其活动 的
强 化 程 度 .也 就 是 说 强 化 的控 制是 在 他 们 自己 手 里 还 是 在 于外 部环 境 。基 于 社 会 学 习理 论 的 内外 控 制 点 的 概 念 ,兰 德 研 究 小组 设 计 了两 个 项 目来 测量 教 师 的效 能 感 。 兰 德研 究 引起 了 广 大研 究 者 对 教 师效 能感 测 量 的兴 趣 。 此 后 的研 究 者 们 发 展 了 三 个 量 表 :一 是 古 斯 克 ( uky C se)
, { r
施某 一行为 的能力 的推测 和判 断 ,自我效能 水平的高低 影 响着个 体对任务 的选择 、付出 的努 力 以及在 困难条件下 对
活 动 的坚 持 性 。教 师 效 能感 ( ahre cc )是 指 “ 师 t ce— f ay e i f 教
r 彳 4
近十年来我国教育叙事研究评析
近十年来我国教育叙事研究评析1. 引言教育叙事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所熟知和采用。
自2000年以来,我国的教育叙事研究经历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
本文旨在回顾近十年来我国教育叙事研究的现状,并进行评析。
2. 教育叙事的基本概念教育叙事是以叙述的方式理解和诠释教育现象及其相关背景、过程、后果等,通过对教育叙事的开展,可以揭示教育现象的内在本质和深层含义,帮助教育研究者更好地理解教育现象。
教育叙事主要包括个人历史和日常生活中教育方面的经验、个人对教育问题的态度和看法、学校和教育组织中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政策实践,以及对各种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的评论和分析等。
3. 近十年来我国教育叙事研究的发展状况近十年来,我国教育叙事研究在数量、质量和规模上都有了极为迅猛的发展。
3.1 数量的发展从数量上看,自2000年以来,我国教育叙事研究的论文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
据文献统计,2000年至今,我国已经出版了大量有关教育叙事的专著和学术论文,其中包括《教育叙事研究概论》、《教育叙事研究方法》以及《教育叙事研究案例分析》等著作。
3.2 质量的提高从质量上看,我国的教育叙事研究越来越注重以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来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教育问题,越来越注重发展本土的理论和方法,并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和强化。
现在,越来越多的教育叙事研究已经成为公认的严谨和可靠的研究成果。
3.3 规模的扩大从规模上看,现在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开始对教育叙事的研究进行关注和探讨。
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和个人投入到教育叙事研究中,使得教育叙事研究成为当今教育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和前沿。
4. 近十年来我国教育叙事研究的局限虽然我国的教育叙事研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并且成为当今教育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和前沿,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许多局限性。
4.1 受众群体的分散教育叙事研究的受众群体比较分散。
由于受众群体分散且学术资源的分配并不均衡,教育叙事研究的成果很难在广大的教育从业人员、政策制定者和公众中得到有效推广。
教师教育十年研究:分析与展望
教师教育十年研究:分析与展望摘要:迄今,教师教育研究成果繁多。
为了把握我国教师教育研究现状,文章以《教师教育研究》杂志十年刊发的成果为例,从教师教育研究成果图景的呈现、研究主题的分析基本勾勒教师教育研究的概貌,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我国教师教育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教师教育;教师;教师专业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专业素养备受重视,教师教育也日益成为研究的焦点性话题,研究者就其进行了多维度、多视角的思考。
自基础教育改革至今十多年的历程中,教师教育研究逐渐走向了全面的拓展与延伸,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本文通过历史的回顾与分析,对新时期教师教育研究进行了展望。
一、教师教育研究图景呈现在世界性教师专业发展强劲潮流的影响下,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始,不论在实践还是理论层面对教师教育的关注都逐渐升温,围绕教师教育进行研究发表的论文数量极其庞杂。
缘此,笔者仅选定《教师教育研究》自2000年至2011年共计1063篇论文进行跟踪研究。
《教师教育研究》前身《高等师范教育》1989年创刊,此刊全方位地研究探讨教师教育领域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可以说汇集了该领域研究的核心与焦点话题,具有较为典型的代表性。
因此,选取该刊进行全面梳理与分析,力图以一斑而窥全豹。
纵观近十年《教师教育研究》的成果,其研究图景主要体现如下:(一)多元化视角初步显现基于内容笔者划分了每篇论文的研究视角,根据统计具体情况如下:从教育学角度审视教师教育的论文共712篇,占67%;管理学角度的115篇,占11%;史学角度的79篇,占7%;哲学角度的48篇,占5%;文化学角度的35篇,占3%;心理学角度的28篇,占3%;伦理学角度的25篇,占2%;其次是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
总体看来,虽然随着学科的不断分化及教师教育研究的深入,研究视角也发生了细密的分化,但是囿于教育学科本身的探讨仍占主导,因此,多元化的视角可谓初具雏形。
(二)研究主题覆盖面广笔者根据研究成果涉及的内容细分为23个主题:教师教育模式、教师职前培养、教师职后培训、教师入职指导、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教育改革、教师教育思想、教师心理、师生关系、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教师教育评价、教师知识、教师角色身份、教育实习、教师文化、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制度法律、教师信念、教师伦理道德、教师合作、教师生存、教师教学与反思。
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新进展
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新进展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在教学中所展现的能力和成就的感知和评价。
它是教师的一种主观感受,与教师的教学行为、专业发展以及学生学习结果等密切相关。
教师教学效能感的高低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成就,以及教育系统的整体效能。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许多研究者对教师教学效能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发现。
首先,研究者对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测量工具进行了改进和发展。
早期的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评估教师教学效能感,通常使用的是Echters和Ruiters覆盖面广、适用于不同学科和不同年级的教师,且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近年来,一些研究者还开发了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测量工具,包括对教师教学能力、教学目标、课堂管理和学生评价等方面进行测量的问卷。
这些新的测量工具在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上都有了更好的表现,为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其次,研究者对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教师个人特征、职业环境、社会支持以及学生学习结果等。
研究者通过实地调查和定量研究,揭示了教师教学效能感与教育背景、教学经验、职业发展、教育政策以及学校氛围等多个方面的相关性。
这些研究为进一步促进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高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此外,研究者还对教师教学效能感与学生学习结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与学生学习成绩、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等密切相关。
研究者通过实验研究和调查研究,发现教师教学效能感的高低会对学生的学业表现和学术成就产生显著影响。
一些研究还发现,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高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结果。
这些研究为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和学生学习成果提供了实践借鉴。
总之,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研究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
从测量工具的改进到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再到与学生学习结果的关系研究,这些新的发现为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高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近十年来国内教师学习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国内教师学习研究述评作者:颜芳玉,刘万海来源:《基础教育》 2012年第6期颜芳玉,刘万海(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辽宁锦州121000)摘要: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学习已然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推动力。
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围绕教师学习领域开展了持续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积累了大量有借鉴价值的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梳理可见,这十年来在教师学习研究领域的论题大致集中在六个主要层面,同时在教师职前阶段、教师共同体及其内部学习机制等方面存在不足。
今后的深入研究需要从理论基础、研究视角和方法等方面着力加强。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学习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2232(2012)06 -0046 -05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往的师范教育及教师在职培训在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中日渐显现其局限性与僵化性,“教师学习”这一概念由此浮出政策层面,并迅速得到理论与实践界的关注,相关研究也广泛开展起来。
本文梳理了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在进一步明晰其研究主题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尚存的诸多问题,明确了今后深化研究的走向。
一、近十年来国内教师学习研究的主要问题领域与基本认识(一)内涵研究近十年来,我国学者对教师学习内涵的理解在角度和突出点上有很大不同。
一些学者基于建构主义视野探究教师学习内涵,认为教师学习是教师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成长过程,其实质是教师内在思想、能力和情感的变化;一些学者基于社会文化理论视野认为教师学习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独立学习或自学,教师学习应包含文化层面的内涵,应是教师学习群体学习文化的构建和发展,应具有教师学习的精神、态度、方法和行为,并且在本质上是合作的、共同的、探究的学习氛围的营造与基于组织的学习行动的自发与自主。
另外,教师学习还是经验性学习,是基于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个体专业经验的自我更新。
国内外关于教师效能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相关因素的分析、 如何培养等几个方面。 关于教学效能感结构的研究 , 俞国良等人 采用
的能力的推测和判断” 。自我效能水平的高低影响着
个体对务 的选 择 。付 出的努力 以及 在 困难条件 下对 活动 的坚持 性 。教师效 能 感 (ece —e ay 是 指 t hr  ̄cc) a
i c) fay 定义为“ c 个体对达到某种结果而进行 的组织和 执行的行为能力信念” [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在某种 o1 4 特定情景中对 自己能力水平的信念 , 是将来定 向的、 情景性的。感知和行动最重要 的、 基本的决定成分。 通 常 的研究认 为教 师的教 学效 能感 的概 念 即来 源 于
研究。 国内研 究 主要是 针 对教 学效 能感 的定 义 与结 构 、 响因素 、 教 师教 学行 为 和学 。教 师 的主观 因 素则是 影响教师 教学效能感 的关键 , 中最 重要 的是教 师 的价值观 和 其
自我概念。可见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影响因素是多方 面的 , 目前在这一 问题上并 没有统 一 的划分 维度。 ( ) 学效 能感对教 师 教学 行 为的 影响 二 教 俞 国良等人 认 为专 家型教 师与新手型教师
班 杜拉 的 自我效 能(eci dsl— fcc) pre e e efay 概念 。 v f i
“ 教师对其影响学生发展的能力的信任程度” 。该概 念首先 由兰德研究 小组 ( adCroao) 17 R n o rtn 在 96年 p i 提 出 , 至今 已经有 2 的发展历史 。 7年
西南科技大学《 高教研究》
20 08年第4期( 总第8 9期)
国 内外 关 于教 师 效 能 感 研 究 的
近三十年我国教师能力的研究状况与趋势分析
三、教师能力研究的趋势
5、教师心理健康与职业幸福感研究: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和教育改革的深入 推进,教师的心理健康和职业幸福感问题逐渐受到。未来的教师能力研究将更加 注重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以促进教师的身心健康和职业成长。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在中国的教育领域,数学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数学教育中,运 算能力被视为学生的基础能力之一。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对 于小学数学运算能力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本次演示将回顾近三十年来我国在小 学数学运算能力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3、望闻问切之道
3、望闻问切之道
《黄帝内经》认为,医生在诊断疾病时应该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来了解病 人的病情和病因,这四种方法各有其特定的作用和适用范围。医生应该根据病人 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进行诊断和治疗。
二、神
二、神
《黄帝内经》中提到的“神”,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总称。 它包括了宇宙万物的发展变化、人类生命的生老病死以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 的相互关系等各个方面。
2、脏腑经络之道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内部的各个器官和组织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作用, 它们之间相互、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这个网络系统就是人体 的经络脏腑系统,它不仅是人体内部各个器官和组织之间的纽带,也是人体与外 界环境之间的纽带。
2、脏腑经络之道
同时,《黄帝内经》也认为,脏腑经络系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和核心, 它不仅是人体生理活动的基础,也是人体病理变化的基础。医生应该通过观察和 分析病人的脏腑经络状态来了解病人的病情和病因,从而制定出更加精准的治疗 方案。
谢谢观看
二、近三十年小学数学运算能力 研究综述
我国近十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研究综述
我国近十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我国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语言艺术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尤其
是“新课程”的出现,丰富了小学语文课堂的素质教育内涵,强调语言的美学特性,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
首先,新课程大力宣扬了咬字韵意法这一文言文语言艺术特点,以输入、记忆、应用为主要教学环节,注重文言文语言艺术的熟悉程度和运用能力。
其次,利用古文解题方式来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激发孩子们对文言文的独特文采和语言艺术的兴趣,从而形成专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准确的文字掌握能力,并获取一定的文言文的语言艺术知识。
再次,突出《诗经》《楚辞》《尚书》《老子》《山海经》《吕氏春秋》和《韩非子》《孙子》《礼记》《孟子》的品读与传承,去了解历史的深远思想,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思想文化见解,培养学生浩如烟海的语文思维和绵密积蓄的写作技巧。
最后,更加注重新时期出现的文体变迁,重点考察宋元及以后体系中的诗词及散文体洗练,学习其表达方式和语言规律,加深对语言表达的运用,同时更注重学生的语言知识解析能力和灵活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
由此可见,近十年来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语言艺术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努力实现了文言文语言艺术的全过程教学,强调了培养小学生文言文语言艺术意识和能力,推动了语文教育更加科学规范。
国内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实践研究概述
国内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实践研究概述摘要:在现今社会,国内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已经成为全社会非常重视的一件事情,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关系到整个教育发展的方向和质量。
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内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实践研究进行概述,总结出目前常用的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方法,以及这些方法的实施策略,以期通过这些研究,能够更加有效地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从而改善教育质量。
关键词:国内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一、绪论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其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提升,是提高教育质量和落实教育改革的关键。
近年来,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多的实践研究已经开展,这与国家对教师培训的高度重视和对教育质量的追求有关。
面对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
二、国内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实践研究(1)教学技术的提升国内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技术的提升。
教学技术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更有效地传授知识,有效指导学生学习。
国内研究者已经开展了许多相关的实践研究。
例如,黄慧利等研究者指出,通过培训中学教师讲授数学课程的策略,可以明显改善他们的教学技术,比如,他们可以更好地利用示范教学、讨论式教学、合作式教学等活动,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另外,刘明等研究者研究发现,开展科学课程活动可以显著提高教师的教学技法,教师可以更有效地运用讲课、提问、展示、研讨、回答及答疑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课程。
(2)教师心理辅导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仅仅要提高教师的技能,还要提升教师的心理素质。
对于教师的心理辅导研究,国内研究者也进行了很多。
例如,张兰等研究者分析了“知识与动机教学”的心理学原理,提出了提高教师动机和学习成果的相关策略,通过对教师教学经验的分析,发现利用激励策略可以显著提升教师学习动机,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
另外,陆惠等研究者研究发现,采取职业心理辅导可以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和思维能力,有效改善教师的心理状况,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国内近十年教师角色研究综述
A Summary of Ten-Year Researches of Teachers'
Role in China
作者: 杨菁
作者机构: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出版物刊名: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页码: 26-29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2期
主题词: 教师角色定位 教师角色期待 教师角色冲突 教师角色转换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关于教师角色的研究日益受到学校、教师、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传统的教师角色已经无法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角色面临着重新定位的问题。
此外,学生、家长等不同社会群体对教师的新角色提出了不同期待,也引发了教师角色冲突问题,而解决教师角色冲突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提高自身的角色扮演能力。
本文试图从教师角色定位、教师角色期待、教师角色冲突和教师角色转换四个方面对近十年国内教师角色研究进行简要综述,以了解目前教师角色的研究现状。
教师自我效能感内涵探析的论文
教师自我效能感内涵探析的论文教师自我效能感内涵探析的论文论文关键词:教师自我效能感;教师教学效能感;内涵论文摘要:目前关于教师自我效能感内涵的研究存在概念理解上的分歧。
在描述分歧具体表现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分歧的成因,以明确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真正内涵,并进一步指出未来研究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进入20世纪80年代,教师发展逐渐成为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主题之一。
近十多年来,随着知识观的转型和教育教学观念的变革,研究者对教师发展有了新的理解,开始更多地关注教师的内在自我素质及其发展。
教师自我效能感作为教师的主体因素之一,也得到了研究者越来越多的重视。
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魏源通过对中外二十年教师效能感研究的综述,指出了已有研究在取得许多有意义成果的同时,还存在方法学上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其中之一是关于教师自我效能的抽象界定和操作界定方面而言的,提出了“教师自我效能究竟是一整体的概念还是一多层面的概念,如作为一多层面概念是否包含一般教学效能感这一维度”的疑问。
带着这些疑问,笔者阅读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发现研究者在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界定方面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分歧。
因此,本文试图在追本溯源的基础上,从概念分歧存在的具体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人手,对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做更加深人的分析,以期该概念内涵的进一步明确化。
一、国内外对教师自我效能感概念的理解从国际范围来看,目前对教师自我效能感内涵的理解存在两种倾向:一是将其理解为一个整体的概念,一是将其理解为一个多维度的概念。
前者虽然在不同的研究者那里有不同的表述,但总体上认为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能力的期望和判断。
后者则把教师自我效能感进一步细划为多个维度分别考察其中的内涵。
这两种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和分析教师自我效能感都是必要的。
整体性观点有利于我们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教师自我效能感,多维度的分析有利于我们更细致、更深人地剖析教师自我效能感。
然而,在国内,有不少研究者更倾向于对教师(自我)效能感做双维度分析,且在他们中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近十年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研究成效
近十年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研究成效内容摘要:近十年来,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已逐步从最初纯粹的理论探究到理论思辨与量化研究的深度融合;研究视域日渐深细多样、研究成果日趋本土化。
但是,也存在研究结果表浅且实用性低等问题。
因此,今后研究需注意强化研究对象自身因素的分析,突出研究结果的差异性,重视学生特质对教师教学效能感的作用,开发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测量工具;选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着眼于纵向追踪研究和系统研究。
ﻭﻭ关键词:教学效能感;影响因素;反思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对2007年以来刊登在“知网”有关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核心期刊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以不同的视角为基点,归纳研究近况,发掘问题并提出建议。
一.研究内容分析ﻭﻭ1.教师教学效能感影响因素研究(1)自身因素第一,大多数研究认为统计变量对教师教学效能感具有显著影响。
研究发现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关键因素是学历与教龄[1]。
这说明广博的专业知识、熟练地教学技能、灵活地应对能力以及丰富地经验等都会使教师拥有能够战胜种种阻力去提升学习能力的信念.其次,研究发现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学效能感显露由低—升高—降低的趋势[2].这说明教学效能感与教龄是负相关关系.也有研究发现教学效能感高于男教师[3]。
第二,教师认知能力是影响教学效能感因素之一。
罗筱端等人认为教师的认知偏差会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4]。
教师的认知能力是实行高效教学活动的关键能力,如果教师存在对教育、教学、学生以及教学归因等方面的认知偏差必定会对教师教学效能感酿成不良影响。
第三,人格特质因素也是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
McCrae和Cos-ta大五人格模型中提出五种人格具有彼此的稳定行为模式,说明不同人格特质的教师拥有特殊的心理倾向,会影响教师的认知能力从而对教学效能感产生相应的作用。
(2)外部环境因素第一,研究者们一致赞成因素对教学效能感具有显著影响.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反映人们具有期望得到他人高度重视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研究已有30多年的历史,国内外学者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
论文从教学效能感的概念与结构、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的影响、相关因素等方面对2000年以后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以后的发展趋势,以期对将来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教学效能感;影响因素;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G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3)3-0005-022013年第·3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期总第140期Mar2013*基金项目:论文为西藏民族学院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0myQ09)阶段性研究成果国内教师教学效能感近十年研究综述周丽(西藏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陕西咸阳712082)20世纪70年代,学者阿尔莫(Armor)和伯曼(Berman)在“教师教学效果评估研究”课题中,发现教师教学效能感的高低与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存在相关关系,教师教学效能感从此引起关注。
从20世纪90年代起,教师教学效能感也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
论文主要介绍2000年以来国内的相关研究以及效能感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近十年教学效能感研究概况论文从教学效能感的定义与结构、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影响、相关研究等方面对近十年国内研究进行概述。
(一)教学效能感的定义与结构国内外学者多数认为,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自身是否能成功地帮助和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一种信念。
2000年以后一些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吴国来认为,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其能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的知觉和信念。
赵福认为,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教师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及对教育理论的了解,确认自己能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信念。
徐富明等人的研究表明,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相信自己有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关于教学效能感结构的研究不多:黄喜珊对中文版的TeacherEfficacyScale(简称TES)效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TES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特征。
近十年大部分研究还是沿用俞国良等编制的国内《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结构与量表设计的相关研究较少。
(二)教学效能感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影响1.教学效能感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近十年国内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张艳霞的研究表明,不同教学效能感水平的教师其教学成功归因在能力、努力、运气及背景四个维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教学成功的能力及努力归因随教学效能感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背景及运气归因随教学效能感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赵景欣等的研究发现,在学生考试失败后,高效能的教师对于高努力的学生及学习困难学生的生气程度较低,给予学生更多的奖励;低效能教师对于高能力学生和学习困难学生的生气程度较低,给予学生更多的惩罚。
曾拓的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能显著预测其教学问题诊断能力并对其教学反思能力有重要的积极影响。
蒋宇红发现,效能感水平高的教师更易于采取民主的态度和倾向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2.教学效能感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近年来对学生学习影响的研究并不多:毛晋平研究发现,中学教师个人效能感与学生学习的外部归因,如学生努力、环境影响有显著相关。
熊亚红等的研究结果表明,体育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教学因子、技能发展因子与学生体育成绩显著正相关,教学效能感与学生体育成绩显著正相关。
综上所述,教师教学效能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及学生的学习成绩,他们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这也与以前的国内外研究相一致。
(三)教学效能感及其相关因素教学效能感及其相关因素近年来一直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总体来说,相关因素可分为外部因素和教师自身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学校特点、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等;教师自身因素主要是教师的教龄、职称等客观因素和教师的自我概念及人格特征等心理因素。
1.学校环境与人际关系国内外的研究已经证明,学校的整体氛围和学校的组织结构、人际关系、教师所受到的评价与教学效能感都有显著相关关系。
近年来相关研究如下:郭媛在高中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对教师教学效能感进行了研究,发现影响教学效能感的社会环境因素包括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评价制度和社会资源支持;影响教学效能感的学校环境因素包括办学硬件条件、学校人际关系和学校风气。
邓齐飞和程慧智的研究都表明环境因素中校长影响、工作条件、学校教风、入际关系四因素与教师教学效能感显著相关。
2.教学效能感现状与人口学变量近十年的研究表明,不同类型、不同学科、不同地区的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不尽相同,但是他们的自我效能感都高于一般效能感。
这说明虽然教师对自己教学能力及艹果5··艹果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方面比较自信,但对教育及外部环境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评价并不高。
吴国来对中学教师效能感的研究,刘在花对特殊学校教师效能感的研究和邓齐飞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研究都认为,教师效能感与性别、教龄、学历等人口学变量显著相关。
3.教师自我概念及人格特征赵福的研究表明教师的人格特质影响着教师的效能感,而教师的效能感也有助于教师的人格特质的形成。
李义安对中小学名师与普通教师教学效能感与人格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中小学名师特别是小学名师的一般教学效能感显著高于普通教师;与普通教师相比,小学名师的外向性较低,中学名师的外向性较高;中小学名师特别是小学名师的情绪稳定性和社会称许性较低。
4.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近十年来不少学者研究了教学效能感与职业压力以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刘晓明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越低,其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的程度也将越严重。
毛晋平的研究发现,职业压力与中学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多为显著负相关。
人际关系、考试与升学、职业发展与晋升的压力是个人教学效能感的有效预测变量。
艾娟等的研究也表明教师教学效能感和教师集体效能感总分与压力总分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韦健涛发现教学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相关密切且能较好地预测职业倦怠。
赵福等研究了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教师的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
二、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发展趋势(一)研究者将进一步探讨教师效能感的特性以及与两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同时教学效能感结构与量表的设计也会成为以后研究的热点,应进一步完善量表,使其具有解释性和预测性。
(二)在教学效能感影响因素的研究中,人口学变量和学校环境因素的研究居多,教师自身的价值观念、归因方式等内部变量的研究较少,以后应多从教师自身因素探讨教学效能感,同时应该考虑社会文化等大背景因素的影响。
(三)已有研究表明,教学效能感是可以改变和重塑的,未来的研究应多探讨在教师不同的职业生涯阶段,如何培养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四)教师集体效能感是以后研究的一个热点,学者应探讨教师自我效能感与集体效能感的交互关系,教师集体效能感是如何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师的组织社会化等问题。
艹果参考文献:[1]ArmorD,eta1.AnalysisoftheSchoolPreferredReadingProgramsinSelectedLosAngelsMinoritySchools[R].SantaMonica,CA:TheRandCorporation,1976.[2]BermanP,eta1.FederalProgramsupportingeducationalchange.V01.VIIFactorsaffectingimplementationandcontinuation[R].SantaMonica,CA:TheRandCorpora-tion,1977.[3]吴国来.中学教师教学效能感影响因素研究[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4]赵福,黄希庭.中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特点及其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2,(4).[5]徐富明,安连义,孙文旗.教师研究的新视角:教师的自我效能感[J].泰山学院学报,2003,(5).[6]黄喜珊.中文教师效能感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1).[7]张艳霞.不同教学效能感水平的教师教学成败归因特点的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6).[8]赵景欣,张娜,耿文侠,申继亮.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与其归因反应模式的关系[J].教育学报,2005,(4).[9]曾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教学效能感与其教学问题诊断能力关系的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4).[10]蒋宇红.课堂互动情景中的教学效能感水平探究———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J].民族教育研究,2011,(3).[11]毛晋平.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与成就目标及学生学习归因关系的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1).[12]熊亚红,李小兰.高校体育教师自我效能感、教学效能感与学生体育成绩的关系研究———以西北工业大学18名篮球教师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8).[13]郭媛.教师教学效能感的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4]邓齐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效能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5]程慧智.高职教师教学效能感及相关因素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6]刘在花.特殊学校教师教学效能感特点及与职业枯竭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06,(9).[17]李义安,高志芳.中小学名师与普通教师教学效能感与人格特征的对比研究[J].教育探索,2010,(1).[18]刘晓明.职业压力、教学效能感与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19]毛晋平.中学教师工作压力与教学效能感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4).[20]艾娟,郑涛,尚晓丽.教师自我效能、集体效能与教师压力状况的关系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4).[21]韦健涛.教学效能感与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0,(9).[22]赵福.中学教师教学效能感与若干因素的相关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艹果艹果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