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部《京江柳氏宗谱》看国学大师柳诒征
文史互证——家谱研究的新格局
文史互证——家谱研究的新格局周焕卿【摘要】<家谱中的名人身影--家谱丛考>是著名文史学家卞孝萱先生在家谱研究方面的最新学术专著.为了开发、利用家谱这一古籍资源中的珍贵资料,该书以家谱整理研究为基础,从十一种名门、名人家谱中考索钩稽清代至现代十几位名人事迹.该书以家谱作引子,但又不囿于家谱,而是结合各种相关文献,运用各种历史文化知识,钩沉考索,旁通曲鬯,开创了文史互证的新格局,为我们认识清代乃至现代的精英阶层的学术活动及社会生活提供了第一手鲜活的材料.这既有补于知人论世,还有助于还原历史的原生状态.外篇则综合运用各种辨识伪书的方法进行考辨,结论持之有据,为全书的论证奠定坚实的文献基础.【期刊名称】《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32)006【总页数】4页(P755-758)【关键词】卞孝萱;家谱;文史互证【作者】周焕卿【作者单位】常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江苏,常州,213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20.9《家谱中的名人身影》(下称《家谱》),是著名学者卞孝萱先生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专著。
先生晚岁以耄耋高龄开拓家谱研究的新领域。
《家谱》一书,即是先生近年来从事家谱研究的最新成果。
目前虽有一些研究家谱的文章,尚无专著,故此书堪称家谱专题研究的开山之作。
先生早年治学,始于近现代的碑传研究。
在搜集碑传的同时,也注意到家谱的文献价值,并利用家谱研究扬州八怪。
起始阶段只是以家谱补充史料的不足。
后来,先生得以看到一些完整的大谱,遂以家谱为中心,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并陆续在《中国文化》等刊物上发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2008年末辽海出版社将其部分成果结集,作为《辽海学术文库》之一正式出版。
而此后完成的对《海虞翁氏族谱》、《锦树堂钱氏宗谱》的研究尚未吸收进这部著作。
《家谱》以家谱整理研究为基础,从十一种名门、名人家谱中考索钩稽清代至现代十几位名人事迹。
全书分内、外编两大部分,共二十余万字。
国学,图书馆学相得益彰之柳诒徵
在我 国近百 年来 的图书 馆事 业 史上 , 有 许 多杰
出的人物 , 他们为祖 国的文化 事业 贡献 了勤奋 的一
双重称 号 的三位 史学 家 之一 。在 2 0世 纪 上 半期 的 学术界 , 柳 诒徵 占据着重要 的学术地位 。 柳诒徵 先 生 主 持 图书 馆工 作 具 有 时代 创 新 精
神 。从 1 9 2 7年 任江 苏省 立 国学 图书馆 馆 长 至 1 9 4 8
柳诒徵 是 中国近 现代 史 学 的先 驱 、 开创 人 。先 生一生 著 述 极 丰 , 其 中最 为著 名 的有 《 历 代 史 略》 、 《 中国文 化 史 》 和《 国史 要 义》 。《 历 代 史 略》 八册 ,
编年形 式 , 堪称为我 国第一部 历史教科 书 。《 中国文 化史》 作 为南 京 高 师 的教 材 , 在 1 9 1 9—1 9 2 1年 在 课
5 8
去探索图书馆学的要义 , 发表 了《 国学图书馆小史》 、
・
图书馆 工 作 ・
2 0 1 5年
第 1期
《 国学图书馆概况》 、 《 中国版本概论》 等论著。1 9 2 8 年创办《 国学 图书馆年刊》 年出 1 期, 至1 9 3 7年 1 0
省 立 国学图书馆达 2 0年之久 。在 任 国 学图 书馆 馆 长期 间 , 他 既重视 对 图 书馆 的管理 与 革新 , 使 国学 图 书馆
成为江 南最著 名的 图书馆 ; 又注重对人 才的培 养和学 术研 究, 培 养 出一 大批 图书馆 专 家和 文 史 学者。他 的 目
柳诒徵及其史学思想探微
柳诒徵及其史学思想探微作者:王敬文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31期摘要:柳诒徵是二十世纪前期近代史学思想发展中重要的史家之一,对中国史学发展及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等提出了独到见解,但关于柳诒徵其人及其学术评价,学界尚存争议,柳诒徵的研究也曾一度空白。
如何评价“北陈南柳”中南柳的史学思想,本文通过对柳诒徵及其史学作品的考察,对柳诒徵及其史学思想作探究。
关键词:柳诒徵史学思想保守主义柳诒徵,字翼谋,晚年号劬堂,江苏丹徒人,曾在两江师范学堂、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任教。
任国立中央大学国学图书馆馆长、国民政府教育部部聘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同时获此殊荣者,有“北陈(陈寅恪)南柳(柳诒徵)”之称,著有《中国文化史》《国史要义》等。
目前学界研究柳诒徵的文章大致可分为三大类:首先是传记性的文章,主要由柳诒徵后人所书,有助于了解柳诒徵先生生平;其次是对柳诒徵史学思想的研究,国内诸多学者曾对其史学思想进行探究,本文基于中国台湾学者李宇平的《柳诒徵的史学》①对柳诒徵的史学思想进行进一步探究;将柳诒徵的图书馆学为研究对象,对柳诒徵对于图书馆学、目录学的贡献及成就进行客观评价。
此外,学者们在研究民国时期学衡派思想、民国学术流派演变时均涉及柳诒徵,但仅是对柳诒徵在这诸多发展变化中所起作用进行阐述,并不系统,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柳诒徵的史学》一文是从反新文化运动的角度研究柳诒徵的史学理论,管窥这一时期堪称保守人士的思想内涵及其特质。
《柳诒徵历史、文化思想及其时代性格》②主要通过剖析柳诒徵的论著,全面分析柳诒徵的历史观、史学观和文化观,并将其与同时代的学者进行比较。
《柳诒徵史学思想试论》③重点考察柳诒徵的史学思想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柳诒徵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和看法,二是柳诒徵对中国史学的研究及个性的观点;此外,还有施建《柳诒徵史学思想研究》④、郑先兴《论柳诒徵的史学思想》⑤等论文涉及柳诒徵史学思想研究。
纵观柳氏的一生,我们大概将其学术生涯划分为两个阶段。
《柳诒徵:一身正经才情》阅读题及答案
《柳诒徵:一身正经才情》阅读题及答案(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以下的文字,完成7-9题。
柳诒徵:一身正经才情柳诒徵七岁丧父,从小在贫困中成长,长年书不释手,经久积累,学问日臻丰厚圆熟。
他以篆书抄写了大量的经文和系传,对篆书的研究炉火纯青,时人为有一把柳诒徵题字的折扇倾心而狂喜。
1895年,柳诒徵考取秀才,他以篆字所书的答卷被主考官们称赞不已。
柳诒徵从三江师范毕业后,得人资助去日本留学,接触了更多的新潮流。
1901年柳诒徵受聘南京编译局,编译局里文苑名人众多,柳诒徵步入其中,受益匪浅。
他又是个苦于钻研的人,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写完《历代史略》。
这本书堪称我国第一部历史教科书的,曾轰动一时。
他勇于打破历来沿承的史事编述框架,深受缪荃孙的赏识。
同年,柳诒徵作为考察随员赴日,回国后作《日游汇编》。
这本书堪称我国教育改革的蓝本,风糜一时。
1905年,柳治徵辞去了编译局职务,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执教。
凡是由他主讲的课程,无不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他讲课深入浅出、层次分明;口惹悬河,滔滔不绝;声如洪钟,又有条不紊。
每当柳诒徵开讲,各科学生总是把课堂挤得水泄不通;甚至有人把火烧眉睫的事为之推迟而缓办,唯恐错失良机。
柳诒徵施教独树一帜。
特别是对那些深奥的哲理问题,柳诒徵所提出的见解更为精湛为绝。
他认为,史藉多如烟海,必须要有方法去加以选择,以自己用得着为真;他还强调读书要分精读与浏览。
何谓精读?柳诒徵说要自始自终,丝毫不苟,字句加圈划点,融体味涵,察通领悟;浏览则收藏储备,任时调用,随机可供参考,只明大体即可。
1927年,柳诒徵被国民政府任命为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馆长。
这个图书馆是我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1911年正式对外开放两年后,再也没有开放,致使馆内成批的珍贵古今书籍沉睡14年。
柳诒徵首先对二十余万册的书籍着重加以整理,列出所有的藏书目录分发到各地。
那些远道的有志读者纷纷赶至馆中,阅读和研究大量的珍本秘籍。
最让人称道的是他首创“住读制”,可谓空前绝后。
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出身名门:后人中出过多名进士
[键入文字]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出身名门:后人中出过多名进士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出身名门,世家河东,词坛称雄,风流绝代。
柳永先祖有柳下惠、柳宗元、柳公权,他们的道德、文章、书法,称雄当世,光耀后代。
先祖遗风,对于柳永不无影响。
柳永不仅擅长诗词,更是治学严谨,堪称大儒。
在古书《古文真宝》中,收录了柳永《劝学文》,就是明证。
这不愧是一篇教子经典,劝学名篇。
由于柳永词名太盛,这篇文章,少有关注。
全文不长,抄录如下:“父母养其子而不教,是不爱其子也。
虽教而不严,是亦不爱其子也。
父母教而不学,是子不爱其身也。
虽学而不勤,是亦不爱其身也。
是故养子必教,教则必严;严则必勤,勤则必成。
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
”据史料记载,柳永兄弟三人,都是进士,文播四方。
柳永之子柳涚、侄子柳淇,皆中进士,名传后世。
一门父子叔侄五进士,可谓显赫一时。
这并非是偶然的,这与柳氏家学家风,有着密切的关系。
江苏镇江柳永后裔编纂出版了《京江柳氏宗谱》。
根据家谱记载,柳永后人中,出过多名进士,至于举人、秀才、学士、硕士、博士,更是不计其数。
国学大师柳诒徵、著名企业家柳传志等,是当世柳永后人中的佼佼者。
柳氏家谱中,记载柳永事迹的不少。
抄录其中两套家谱有关内容,可见柳永在家族中的崇高声望。
安徽泾县清嘉庆21 年《泾川柳氏宗谱》记载:“公讳永,字三变,宋仁宗景祐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号屯田先生。
尝作词,辑之名曰《柳氏乐章集》,见者嘉之,诗曰:斯文奕世仰公传,天赐繇裔启后贤。
梓里邑中沾化育,万家黎庶庆重天。
章章乐府称佳句,集集新诗荫海边。
当时手泽今还在,六合弥闻动地欢。
”清光绪17 年《京江柳氏宗谱》记载:“仁宗时,耆卿(柳永)亦饶有文誉,而于音律尤精,东坡每见其词,自谓不及。
不拘小节,未获大用,卒葬丹徒土山,详于县志,而同时有柳涗(实为柳永之子)者,世居丹徒,登宋庆历六年进士,历仕俱有惠政,哀耆卿1。
据柳诒徵
据柳诒徵《劬堂日记》记载,钱、柳二人在抗战时期的西南有一段交往。
1941年,钱穆在四川成都主持齐鲁国学研究所,受重庆国立编译馆的委托负责编写《清儒学案》。
而此书的审稿者,正是柳诒徵。
柳诒徵写成《审查〈清儒学案〉报告书》,对钱著有“体裁宏峻,抉择精严,允为名著”的评价。
柳诒徵(1880 1956),字翼谋,号劬堂,江苏镇江人。
早年曾随其师缪荃孙东渡日本考察教育,归国后任教于南京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南高师”)、东南大学,后来长期主持江苏省立图书馆。
当柳诒徵讲学南雍、名重东南之时,钱穆(1895 1990)正在苏南无锡、苏州一带的中小学担任教职。
钱穆的好友施之勉毕业于南高师,是柳诒徵的学生。
另外,钱穆在无锡省立第三师范任教时,一校同事多毕业于南高师和东南大学,故他对柳诒徵的为人和治学也时有所闻。
就现有的材料来看,钱穆评价柳诒徵的文字最早见于他的著作《国学概论》中。
是书完成于1928年春,在书中最后一章“最近期之学术思想”中,他在叙述民初以来诸子学的复兴时引述了柳诒徵1921年发表在《史地学报》上的《论近人讲诸子学者之失》一文。
柳氏在文中指名道姓地批评了章太炎、梁启超、胡适研究诸子之失,指出三人研究诸子,虽标榜客观,实多主观,逞其臆见,故对三人所论诸子之见“历加驳难”。
钱穆在评论这篇文章时称柳氏之言“颇足以矫时弊”。
不过他在肯定柳文的同时又大有保留,对章、梁、胡三家的诸子学研究也有很高的评价。
1922年1月,《学衡》杂志创刊,《发刊词》即出自柳诒徵之手。
在《学衡》刊发的文章中,有不少批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如攻击胡适的“文学革命”,抨击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批评古史辨学者的疑古过头,由此在南方形成了以东南大学为中心,以《学衡》杂志为阵地,以批评新文化运动激进思想为内容,与北大新青年派相抗衡的力量,这就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崛起于思想文化界的学衡派。
学衡派是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批评者而活跃在当时的思想文化舞台上的,对于学衡派与新青年派的文化主张,钱穆早年多有注意,对《学衡》、《新青年》两杂志,皆“披诵殷勤”。
大教育家柳诒徵先生
J J J 史敫 l ll L 急 7 , 7 小
l ” 々 f ' 土 j ;  ̄ j t l z 格 的教 f 1 , 朽 l J i 儆, 1 i 少, l i f j 0 j c 月 就j J卜r
扎 的 I i J ‘ 文 J 力 戚.
, j J J J 教材 . . f ] : 这 样的背禁之 卜 . 柳
、 利, j ㈠然 科 、
荚 火i J l l i ' , 1 、 忻 1 .
、 _ 永 林、 、 j 采 1 ・
冻 以 、
义 、 彖 = 、 械 I S 、 录版 小 家 替孙 j 没 i l 卜 l 诞 编 J 柳
I
帅池学校 , 教 授 … j J J 他 址 f j _
哉 制』 J J f
% f I
・ , 仪官 方 城的 I } 仃
J J j 教 / f 巫说 , 以 】 ‘ 剑 rl t i J ] 、 1 1 川 J
齐 的 - 代… j : 人帅 J 』 J
、
= _ l l J 之 , I l I J 八 嫩 l 。 九数 义 人
赫 的 小 i 『 】 辽 、 f Ef r i i 淹为何代人 , 义} l l 、 为何 悯 ” 1 [ I 1 『 维 新 法代 太 人物 巡 认
{ ¨r《 历代 l 【 i } } 》 不 认, “ 川J“ l I 1 学为体 , 、 为川”的心
历 代史 略 》—— 我 国第 一 部历 史教
科 书
1 9 ( ) ( ) i , …满 l l 1 棚J 熟人介 l J { , 离 ”
坦l }
卜 ,《 J J J 代 i l l  ̄ } 它 史 、 、 “ I i 9 ・ i ( 1 f 】 I 却 九
大教育家柳诒徵先生
>>柳诒徵编写的我国第一部历史教科书——《历代史略》态度,把外国人说成是夷,认为中国才是世界的中心,对于外国的介绍也多放在“四夷传”中简单的一带而过。
柳诒徵在《历代史略》中摒弃了以往中国人头脑中的“天朝上国”的观念,认为中国不能再“坐井观天”妄自尊大了。
因此,在《历代史略》中他抛弃了以往史书“四夷传”的写法,在第三卷第七篇、第五卷第四篇、第六卷第八篇中,分别以“外国事略”“西北诸国事略”“东南诸国事略”为题,较为详细地叙述了突厥、回纥、朝鲜、日本、俄罗斯等国的地理、历史状况。
如此详细介绍外国的情况,是当时史家所未做过的,这是中国史学的一大进步。
《历代史略》对于中国近代史学最大的贡献却远不在它进步的史学思想,也不是它的文化特色,而范。
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开拓者、两江师范学堂校长李瑞清称柳诒徵先生为“大教育家”。
柳诒徵先生上课自有一套讲课的方法,他的讲课方式引人入胜,内容生动有趣,很受学生们的欢迎。
茅以升幼年在南京度过,读了三年小学、五年中学,这八年当中国文和历史两门课程,都受教于柳诒徵先生。
他在《记柳翼谋师》一文中回忆柳诒徵先生上课时的情景:“柳先生讲课时,声若洪钟,目光四射。
讲课深入浅出,层次分明,并主题鲜明,用语生动,使人听得津津有味,而且系统性强,容易记忆。
”虽然,柳诒徵先生多讲授国文和历史课程,但是由于内容有趣精彩,听课的人中往往不只是文科学生。
地理学家胡焕庸回忆柳诒徵先生在南京两江师范学堂开设“中国文化史”课程的盛况时谈到,“柳师讲授的中国文化史,不仅文科的学生要听,理工科的学生也听,足见其内容精彩动人”。
作为老师,柳诒徵先生对青年学生也是爱护备至,其惜才爱才通过他的学生张其昀的一则往事足以体现。
1919年,张其昀报考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他的笔试和口试成绩都很优异,给柳诒徵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可是到录取发榜之前,却没有了张其昀的名字。
柳诒徵先生多方征询,得知是张其昀的体格不合格,因校医认为他身体太过单薄,而被淘汰。
徐有富:柳诒徵与国学图书馆中(南大往事之十七)
徐有富:柳诒徵与国学图书馆中(南大往事之十七)二、工作人员的研究中心为了培养人才,柳诒徵还鼓励工作人员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将图书馆办成了科学研究中心。
柳诒徵先生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苏渊雷谈到了这一点,指出:“先生以积学之士,主持南京国学图书馆(前身为江南图书馆),既为国家保存历史文化遗产,又能开展学术研究,使图书馆成为一个学术研究中心。
”[1]苏渊雷先生柳诒徵1927年走马上任的时候,罗致了不少门生故旧,充任各部员工,一时硕儒云集,人才济济,其中著名的有:周悫(1894-1959),1930年被聘为访购印行部主干,1946年任主任,次年被聘为浙江大学副教授。
缪凤林先生缪凤林(1899–1959),1927年被聘为印行部主干,次年秋应中央大学之聘为教授,后长期在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任教。
向达像向达(1900–1966),1927年被聘为访购部和印行部主干,1930年起任职北平图书馆,解放后接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
范希曾(1900–1930),1927年被聘为编目部主干。
王焕镳王焕镳(1900–1982),1930年继范希曾之后任编辑兼保管部主干,1936年任教浙江大学,1962年兼任杭州大学图书馆馆长,1978年任杭州大学中文系主任,1982年被聘为浙江省文史馆馆长。
赵鸿谦1927年被聘为主任,1932年任镇江民众教育馆馆长,后历任台湾国立编辑馆编纂,成功大学教授。
为了报道馆务,促进学术研究,柳诒徵除要求馆员编制大量馆藏书目索引外,还办了《国学图书馆年刊》。
《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第五年刊》柳诒徵带头从事科研工作,首先撰写了《国立中央大学图书馆小史》,历叙国学图书馆之沿革与概况。
他如《卢抱经年谱》(《国学图书馆第一年刊》)、《说文句读稿本较记》、《国学书局本末》(《国学图书馆第三年刊》)、《国学图书馆概况》(《国学图书馆第四年刊》)、《族谱研究举例》、《明史稿校录》、《江苏社会志》、《江苏书院志》(《国学图书馆第四年刊》)、《江苏明代倭寇事辑》(《国学图书馆第五年刊》)、《里乘》(《国学图书馆第六年刊》起连载)。
《国史要义》柳诒徵读后感
《国史要义》柳诒徵读后感第一篇范文:《国史要义》柳诒徵读后感《国史要义》是柳诒徵的一部历史哲学著作,全书围绕国史的重要性、国史的范围与方法、国史的特殊性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这本书不仅展示了他深厚的历史功底,还体现了他对于国史研究的独特见解。
柳诒徵在书中强调了国史的重要性,他认为:“国史者,民族精神之所在也。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国史的核心价值。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其精神文明的体现,是对过去的反思,也是对未来的启迪。
柳诒徵的这个观点,让我深感国史研究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
书中还讨论了国史的范围与方法。
柳诒徵提出,国史的研究范围应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而研究方法则应结合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既要注重史料的挖掘与整理,也要关注历史现象背后的规律。
这一观点,对于当前的国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然而,我最欣赏的是柳诒徵对国史特殊性的探讨。
他认为,国史具有独特性,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共性在于,国史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个性在于,每个国家的历史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发展路径。
这种观点,既尊重了历史的事实,又体现了柳诒徵的独立思考。
在阅读《国史要义》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
柳诒徵的见解让我对国史研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国史的热爱。
我认为,这本书是国史研究的经典之作,值得每一个研究国史的人去阅读、去思考。
第二篇范文:《国史要义》柳诒徵读后感——从比较史学的视角审视从比较史学的视角审视,《国史要义》柳诒徵的这部著作,展现出了独特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深度。
柳诒徵以其卓越的历史洞察力和深厚的学养,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国史研究的广阔图景。
柳诒徵在书中对国史重要性的阐述,从比较史学的角度来看,揭示了历史研究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他认为国史是一个民族精神之所在,这不仅仅是对中国历史的独特性的强调,也是对历史研究普遍规律的探索。
每个民族的历史都是其精神文明的体现,这是历史研究的普遍性;而每个民族的历史又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发展路径,这是历史研究的特殊性。
柳氏宗人——精选推荐
柳氏宗人家谱文献 全国歙淳方氏柳山真应庙会宗统谱二十卷,(清)方善祖、方大成等编,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木刻活字印本。
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湖北宁乡柳林胡氏续修族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胡锦城等总栽,胡锦瑞等督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华林堂木刻活字印本。
现被收藏在湖北省广济县档案馆。
湖南宁乡柳林胡氏续修族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胡尚森、胡安训等纂修,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
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宁乡柳林胡氏五修族谱十三卷,首一卷、末三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
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沅陵柳林胡氏四修族谱十六卷,末一卷,(清)胡森、胡安训等纂,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4年)柳林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二卷、卷末。
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江苏柳氏家乘不分卷,(清)顾景淦、柳善维编辑,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江苏靖江柳氏支谱一卷,(民国)柳溥庆编辑,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铅印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江苏镇江京江柳氏宗谱八卷,(清)柳可阴等辑,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手写本四册。
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镇江京江柳氏宗谱十卷,(清)柳蓉等重修,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思成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镇江京江柳氏宗谱十卷,(情)柳预生重修,清光绪十六~十七年(公元1890~1891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历史博物馆、辽宁省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镇江京江柳氏续谱六卷,(民国)柳牲春、柳预生等重修,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思成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高一12月月考试题 试题 2_1
会泽县茚旺高级中学2021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12月考试卷语文考前须知:1、答卷前,所有考生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者签字笔将自己的相关信息填写上在答题卡和答卷密封线内相应的位置上。
2、选择题每一小题在选出答案以后,需要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之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钢笔或者签字笔在答卷纸上答题,答案必须写在答卷纸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第一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阐述文阅读〔9分,每一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谈谈国学的时代性吴乾圣“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周礼?载:“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
〞清代著名学者孔治让在?周礼正义?中解释为:“国学者,在围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
〞如今我们说的“国学〞是在近代回应“西学〞的挑战而提出来的,包括中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主要表达在经、史、子、集等内容上。
当代世界是一个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明多样化的时代,中国作为一个具有灿烂文明的古国,那么把传统文化的底蕴发挥出来至关重要。
传统文化集中表达在国学上,所以说国学是国魂之学。
那么挖掘国学的当代价值,对于进步国人的道德水准,进步个人的文化素养,进步国民的精神生活程度,建立和谐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正如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博士指出:国学,不仅成为现代中国人进步道德品质的教程,更是中国各民族凝聚在一起的精神支柱,是中华儿女一统华夏的文化源头。
在关于和谐问题上,国学中也有很深的底蕴。
以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提出“和为贵〞、“知和而和〞的思想。
以老子为创始人的道家同样倡导“知足〞与“不争之德〞,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提出“相兼爱〞、“非攻〞等主张。
这说明,国学中包含有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经过时代的创新改造,定为当今时代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智慧的来源和根据。
HY著名学者钱穆先生认为:“西方人好分,是近他的性之所欲。
国学大师柳诒徵人物介绍
国学大师柳诒徵人物介绍国学大师柳诒徵是现代儒学复兴的策源地;以其为国学支柱的学衡派,成为后世新儒家的学术滥觞。
至于这位国学大师有哪些造诣呢?下面就随店铺一起来了解下吧!国学大师柳诒徵人物的简介柳诒徵(1879-1956)字翼谋,号劬堂、知非,江苏镇江人。
17岁考中秀才,后曾就读于三江师范学堂。
卒业后曾任教江南高等商业学堂、江南高等实业学堂、宁属师范学堂、两江师范学堂、北京明德大学;并一度主持镇江府中学堂校政。
1914年2月,应聘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文、历史教授;1925年东南大学发生学潮后一度离去北上,先后执教于清华大学、北京女子大学和东北大学;1927年任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馆长。
1929年重返南京,任教中央大学;并曾任南京图书馆馆长、考试院委员、江苏省参议员。
抗战期间,先后任教于浙江大学、贵州大学和重庆中央大学,兼任国史馆纂修。
新中国成立后,执教于复旦大学。
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
曾主编《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现存书目》。
著有《中国文化史》、《国史要义》、《东亚各国史》、《中国版本概说》、《劬堂读书录》等。
曾与柳诒徵同在东南大学,并“素以平生风义兼师友与之相期”的吴宓教授曾称许柳诒徵说,东南大学之教授人才,“以柳先生博雅宏通,为第一人”。
柳诒徵少时失父,家境清寒,常“仅赖少许酱豆腐下饭”。
但其母出身书得门第,柳诒徵自幼受母教诲,许多古代文史要藉经典,读得烂熟,背诵如流,17岁便考中秀才;当时一位诗人曾作“次韵柳翼谋”七律一首,结句对柳诒徵有“君看一代称韩柳”之赞。
此后柳诒徵又先后于金陵锺山书院、江阴南菁书院师和三江师范学堂师从名儒缪荃孙、黄以周和李瑞清。
他学习勤奋刻苦,“日常闭门自禁于斗室案头之中,咸与书籍为伍”,与当时一些纨绔子弟的奢侈懒惰恶习恰成鲜明对照。
经年积累,大师培育,使他学问日臻丰厚圆熟,以致他“日后写稿,竟不假思索,往往振笔疾书,文不加涂改,作诗也如云移流水,生花妙笔,一气呵成。
京江柳氏与柳永
京江柳氏与柳永文/柳骏柳永是北宋前期最有影响的词作家,在词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2012年4月京江晚报上曾报导柳氏后人呼吁创建镇江围绕柳永为主题的文化品牌。
镇江柳氏后人对此也十分关心,作了多方研究,如今整理成文与大家交流。
京江柳氏是柳永后人?还需要新的资料佐证京江柳氏宗谱现存在有四部,即1890年庚寅谱,1911年辛亥谱和1948年戊子谱,2008年续修“京江柳氏宗谱”(简称新谱)。
四部谱中都有柳永相关的记载,新谱对三部老谱进行了系统整理,三部老谱的艺文、传记文章等因是古文,不分段落,不加标点,不容易读懂。
为此进行了分段、加注标点,加注释,尽可能充分体现优良家风和家风中所反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谱第255页,载“郡大宾化鹏公传”,首句“化鹏柳公讳鲲、世传宋耆卿先生裔孙,筑室于润之土桥”。
该传是国子监祭酒鲁铎撰。
第257页,载“化鹏公逸事记”,该文记叙明武宗皇帝潜访镇江柳宅经过,化鹏公面皇上:“自言名鲲,字化鹏,祖上相传为耆卿后,子孙遭兵火,星散四方,惟老人世居于此,无多眷属”。
柳鲲字化鹏,明景泰六年(1455年)生,嘉靖十年(1531年)年卒,享年77岁,为迂润后可考之始祖。
四部宗谱尊为一世祖。
耆卿,柳永字耆卿(约987年-1053年)。
北宋词人,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郞,世称柳屯田。
庚寅谱按:宋屯田员外郞耆卿公迁润,其后世居之。
化鹏公其裔孙也。
世系中断,前代无考(新谱第40页)。
以上所叙取自庚寅谱,所记事属1520年,相距如今约五百多年。
1948年,族祖柳诒徵主修戊子谱,对宗族之源“吾族肇自姬周,盛于南北朝唐宋,中厄于蒙兀,谱系缺佚有间,而著藉镇城,自明中业,历清代,迄民国,齿于旧族弁冕者五六百年……”这段对我宗之始,并没有言明为柳永之后。
先祖对我族始于“柳永后裔”持什么态度呢?从家传“詠秋轩词集”可了解先祖的态度。
“詠秋轩词集”是十一世族祖柳淦的遗著。
柳淦,字式如(1806-1842年),宗亲尊称式如公。
徐有富:柳诒徵与国学图书馆上(南大往事之十七)
徐有富:柳诒徵与国学图书馆上(南大往事之十七)在南京图书馆百年馆庆之际,我想起了老馆长柳诒徵。
柳诒徵先生画像他的成就是将国学图书馆办成了读者的研究院,工作人员的研究中心,珍稀古籍的出版机构,总之都是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
读者的研究院国学图书馆的前身江南图书馆于1910年9月21日正式开馆,当时就接受读者阅览,但是由于时局动荡、人事变动等原因,开放时间不多。
直到1927年6月柳诒徵任馆长,经过几个月的整顿,于1927年9月20日正式向读者全面开放,所藏177234册图书,包括善本,均可借阅。
郑逸梅先生为了方便远地读者,国学图书馆还建立了住读制度,正如郑逸梅所说:一自柳来继任馆长,改称为江苏国学图书馆,大事改革,外地来馆阅览者,且为办理膳宿,得以安心研究和抄录,有疑难问题,并可向馆长请教,这给人带来了不少方便。
[1]江南图书馆前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廷龙对国学图书馆的住读制度也作了很高的评价,指出:“其对工作人员要求甚严,对读者之服务甚勤。
远方好学之士,可以长期下榻,兼备饮膳,取费与馆友相同,不事营利。
斯诚我国图书馆事业中之创举。
”[2]国学图书馆的住读制度深受读者欢迎,并产生了较大影响,许廷长介绍道:为方便读者,该馆提供食宿,读者只需交纳适当费用即可长期住馆从事研究。
此举一出,深受欢迎,许多外地学者闻讯而来。
如后任上海复旦大学副校长的蔡尚思教授,原江苏省教育厅长吴天石等人,都曾在该馆住读过,长期住馆读书研究的尚有柳慈明、赵厚生、王诚斋、张叔亮等人。
[3]此外还有刘掞蔾,他于“1934年住国学图书馆读书,劬堂先生时与作长谈”。
[4]任中敏先生再就是任二北,唐圭璋回忆道:“同门任君中敏是敦煌专家(现为扬州师范学院教授),当时住馆读书,夜深屋漏,雨滴不止,他撑伞遮雨,坚持抄书,使我深受感动。
”[5]蔡尚思于1934–1935年在国学图书馆住读期间,深有体会地将图书馆喻为“太上研究院”,他说:吾人有两位老师,一曰活老师,即教员与学问家,一切皆有限,一曰死老师,即图书或图书馆,一切皆无穷。
家谱研究的典范之作——《家谱中的名人身影——家谱丛考》读后
家谱研究的典范之作——《家谱中的名人身影——家谱丛考》读后赵永刚【摘要】著名文史专家卞孝萱教授新著<家谱中的名人身影——家谱丛考>,是当下家谱研究的典范之作.该书择取郑燮、赵翼、姚鼐、陈寅恪等十一位名人家谱,从中旁收广采珍贵的文献资料,使得名人的身影在家谱这一古老而新鲜的文献烛照之下更为清晰全面.且所取名人在相关领域均有极高之造诣,借助家谱文献的考论,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文学史、学术史、文化史的内涵,促进了相关学科研究的深化.其中对于家谱中母教传统的发掘与阐释,为家谱研究增添了浓厚而温馨的亲情兴味.外篇针对家谱中冒认祖宗、篡改文献等家谱撰写恶习给予严厉批评,对于家谱中许多伪文献施以精核之考辨,去伪存真,足以破惑.【期刊名称】《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32)001【总页数】4页(P61-63,97)【关键词】卞孝萱;家谱;考辨【作者】赵永刚【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20.9家谱是以谱表形式记载一姓世系和人物的资料集成,又名族谱或宗谱。
家谱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包罗宏富的家谱文献对于文学史、学术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照,梁启超曾将家谱研究推尊为“不朽之盛业”。
他说:“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族谱家谱外,更无它途可以得到资料”;“我国乡乡家家皆有家谱,实可谓史界瑰宝,如将来有国立大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谱,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1]。
顾颉刚则将家谱誉为未曾开发之金矿,他说:“我国历史资料浩如烟海,但尚有二个金矿未曾开发,一为方志,一为族谱”[2]。
尽管家谱具有如此重要之价值,然而,迄今为止,比较厚实新警的研究之作尚不多见。
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希见,也从侧面昭示着家谱利用与研究的难度。
这种难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家谱文献的收集与选取方面,家谱文献分散而庞杂,据不完全统计,留存至今的家谱尚有四万多种,分散全国各地,有些家谱藏于私人之手,利用查阅,多有不便。
柳诒徵的史德思想
柳诒徵的史德思想摘要:史学家柳诒徵在《国史要义》一书中对史德进行了系统阐述,其在章学诚、梁启超史德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其论史德,既强调“从德而史”,更突出“由史而德”,主要从“治史以畜德”的角度论史德。
柳诒徵的史德既是对中国传统史德论的发展,从中亦可看出柳诒徵以一贯之的经世致用的治史特色。
关键词:柳诒徵;史德;国史要义;史学史一、史德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史德”既属于史家修养范畴,又属于史学理论范畴。
在中国史学史上,最早对史家修养提出系统理论的是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刘知几认为,史学家应具备“三长”,即才、学、识,否则不可成为良史,“不可叨居史任”①。
白寿彝先生曾指出,史才“三长”论是刘知几史家素养论的核心,也是其提出的史家素养的最高标准。
“史德”,是清人章学诚最先提出的,他在《文史通义》中,做了专篇论述。
他认为史德即“著书者心术”,“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
德者何?谓著书者之心术也”。
②章学诚认为要想成为良史要做到慎辨于天人之际,并且尽其天不益以人,“尽其天而不益以人,虽未能至,苟允知之,亦足以称著述者之心术矣”③,也就是说虽然达不到圣人的境界,只要著述者心中带着尽其天不益以人的自觉意识,也可以称得上具有史德。
梁启超在章学诚史德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了史德的内容,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专门论述了史家的四长。
他认为章学诚所说的史德“乃是对于过去毫不偏私,善恶褒贬,务求公正”④,然后围绕着忠实这一原则对如何培养史德进行了基本的勾勒。
继梁启超之后,柳诒徵在《国史要义》中也专门论述了史德,并对章学诚及梁启超的史德说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使得史德这一含义更加丰富、完整。
一、柳诒徵史德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柳诒徵论史德主要从“治史畜德”的角度来探讨史德。
他指出,“治史而不言德①刘昫等.《旧唐书·刘子玄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②章学诚.《文史通义》(罗炳良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310页.③章学诚.《文史通义》(罗炳良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310页.④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第139页.则已,言德则必究德之所由来,及其为用之普遍”,“不当专求执德以驭史,而惟宜治史以畜德矣”①。
柳诒征年谱简编(柳定生)
柳诒徵年谱简编此谱由柳诒徵女柳定生原编,由其孙柳曾符及曾符女柳佳改编、订补。
自《劬堂学记》,柳曾符、柳佳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页346-372。
1880年(光绪六年)一岁先生于2月5日(光绪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生于江苏镇江,父柳泉(字逢源,1834~1885),母鲍还珠(字浦清,1845~1910)。
柳氏世为京江望族,入清以来先辈以儒学名于世。
外祖父仲铭公为取名诒徵,字翼谋。
先生同胞有姊兰徵(字孟瑞,1874~1925),时年六岁。
1885年(光绪十一年)六岁父病逝,遗命先生必读书,依外家居,勿入义塾。
母鲍氏课读督教先生甚严,亲授四书、《孝经》,逐日背诵,早课未毕不得进朝食。
1888年(光绪十四年)九岁读《诗》、《书》、《易》三经毕。
1889年(光绪十五年)十岁受业于仲舅煦斋,后伯舅濬卿亦授徒,乃兼就两母舅塾受业。
1891年(光绪十七年)十二岁经常翻阅外祖家旧书,得暇即抄录,先后抄有《海门诗钞》、《江干诗钞》(余京著)、《石帆诗钞》(张曾著)、《八松庵诗钞》(李御著)等书。
【347】1892年(光绪十八年)十三岁舅氏常应书院试,先生乃试学做诗,为乡先辈李恩绶(1835~1911)所赏识。
乡先辈孙永之(字维祺)工篆书,先生尝学书篆隶,孙永之告以当先习《说文》,通晓六书,因向张贻百(字藻文)借得《说文系传》逐字抄录,并以篆字将《尔雅》白文写出。
1893年(光绪十九年)十四岁从伯舅、仲舅学八股文,暇则阅《纲鉴易知录》及《四库简明目录》。
秋,应府县试。
及至金坛应学使试不第,八月初又至县署应培风书院试。
本年,病湿温垂殆,自是体羸弱,心悸不宁者经年。
1894年(光绪二十年)十五岁重九日随仲舅煦斋与李恩绶同游竹林寺,咏五律一首,为李恩绶所赞赏。
本年,先后借得“御篆七经”中之“三礼义疏”及惠定宇、张皋文所批《汉书》过录。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十六岁四月,至金坛应试中式,自是入学。
本年,从外祖父学练气功,自是体日益强健。
史术通贯经术——柳诒徵之史观
史术通贯经术——柳诒徵之史观引言民国著名学者柳诒徵给许多人之印象,是一位地道的实证主义者。
实则,柳氏史学之魂,乃是政治实用主义。
易言之,他是一位非实证主义或反实证主义者。
就史学流派而言,民国史学有求真与致用之分野。
柳氏乃属致用一系。
就史学渊源而言,柳氏史学实为晚清国粹派史学的逻辑延伸。
就经学与史学的互动而言,柳氏史学可视为其经学立场在史学领域的展开。
这种展开,从史学的立场看,就是所谓"史术通贯经术",亦即以"史"来表现他的根本理念。
所谓"史",乃"学术"之代词。
而"经"则是他所谓"政治"、所谓"实用"、所谓"礼"的对应语。
我们所要分剖的,是柳氏所谓"政治"、所谓"实用",其具体内涵为何?大体言之,此种内涵,乃以儒学理念为本位,以传统文化为实用手段,以现实政治为实用目的,最终将其价值趋向定位于今而非古。
他想通过史学桥梁,以确立全民族的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收拾世道人心,使国家与民族在儒家精神上统一为一体。
他所谓"政治",实际是指文化认同与人心向一。
在文化认同与人心向一这个大目标下,"真"不"真"的问题当然得退居次要。
不但退居次要,而且压根就不存在"假"不"假"的问题。
只要在文化认同与人心向一的最高层次上是"真"的,那么,在其他层次上也必然是"真"的。
而且,他根本就不相信他人所指为假的对象会是假的。
所以,柳诒徵实际是在"价值"的层次上而不是在"存在"的层次上来讲史的。
但是,悬置其最高的"价值"层次,下降到单纯的史的层次,柳诒徵又有其自成系统的史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 8月 , 氏发 表 《 谱 研 究 举 例 》 文 , 中 柳 族 宏 文 说 : 为《 苏 通 志 》 创 《氏族 志 》, 举 凡 文 艺 拟 江 增 “
相承 , 术继美 , 经 里称 望族 , 擅 高 赀 者 , 委 穷 世 竞 原 , 为最 录 ” 又 云 : 姓 氏 时 地 , 为经 纬 , 悉 。 “ 相 虽 不 能尽 陈吾 国 民族 孳 乳 蟠 互 , 流 交 错 之 状 , 迁 殆 亦 可 得 其 大 凡 。 他 指 出 家 谱 不 是 其 他 文 献 ” 所 能 代 替 的 , 所 贵 于览 一 族 之 谱 牒 者 , “ 由世 次 而 得 其增 加 之 级 数 , 其 由盛 而 衰 或 繁 或 绝 之 与 迹 ”, 则 非 但 载 名 人 支 系 所 可 同 1 矣 ” “ 3语 。他 建 议 今 后 修 谱 , 制 统 计 表 , 可 省 浪 费 之 楮 编 “
史研究。本文利 用《 江柳 氏宗谱》 京 考察柳诒徵 成长的 家族背景 , 主张“ 学行 兼崇, 不分 汉、 宋” 家学渊 源 , 的 同时展 示《 江柳 氏 宗谱 》 京 中丰 富的 家族文 化 资料 。 关 键词 : 诒徵 ; 江柳 氏 ; 柳 京 宗谱
中 图分 类号 : 8 0 9 文献标 识 码 : 文章 编 号 :0 78 4 (0 9 0 —2 0 1 K 2. A 1 0 . 4 2 0 ) 20 0 —1 4
柳 诒 徵 ( 翼 谋 、 劬 堂 ) 最 早 注 意 收 集 字 号 是 家谱 和 提 倡 研 究 家 谱 的前 辈 学 者 之 一 。 1 3 91 所 撰 柳 氏先 德 “ 传 ” “ 记 ” 优 点 , 前 谱 家 、铭 之 凡 漏录者 ,详 加 采访 , 人 艺 文 门” “ 补 。2 与 时 俱 、 进 , 加 内容 , 族 人 中 凡 在 民 国 得 有 学 位 及 曾 增 “ 任 职 官 者 , 查 明 分 载 学 籍 、 职 两 门 ” “ 女 均 公 ,妇 之 有 学籍 及 曾任 公 职 者 ” “ 别 列 入 ” 亦 分 。是 笔 者 所 见 众 多 家 谱 中之 完 善 者 。 柳 诒 徵 又 撰 《 赵 氏宗 谱 》E 论 文 , 为 族 读 2 J 以 谱 研 究 之 示 范 。今 按 照 他 的倡 导 , 分发 掘 、 充 利 用 三部 《 江 柳 氏宗 谱 》 的 资 料 , 参 考 有 关 京 中 并 文 献 , 京 江柳 氏 家 族 之 学 术 文 艺 传 承 及 其 对 对 柳 诒 徵 之 影 响 , 行 论 述 。本 文 所 据 , 光 绪 庚 进 乃
墨 , 于 历 史 统 计 为 大 有 助 焉 ” J 至 于 他 为 而 ¨ 。
寅 重修 《 江 柳 氏 宗 谱 》 十 二 册 , 预 生 主 京 凡 柳
修 ; 国壬 子 续 修 《 江 柳 氏宗 谱 》 六 册 , 民 京 凡 柳 预 生 、 生 春 主 修 ; 民 国戊 子 续 修 《 江柳 氏宗 柳 牛 及 京 谱 》 四册 , 诒 徵 主 修 。三 种 《 谱 》 款 相 凡 柳 宗 行
亲, 致力 以续 祖 考 之 为 者 , 也 。 本 祖 本 天 , 本 乃 贵乃 大 , 虽吾 一 族 数 册 之 谱 , 可 以推 明人 类 是 既
共具之性天 ” 。柳 氏所 见者 宏 阔 。
觐 昌《 润州 柳 氏续 修 宗 谱 序 》 : 柳 氏为 润 州 望 云 “
族, 文章 、 术 代 有 闻 人 。 光 绪 《 徒 县 志 ・ 经 ” 丹 人 物 ・ 林 传》 柳 可 法 、 加 长 、 蓁 、 尹 、 儒 有 柳 柳 柳 柳 芩 、 荣 宗六 人 ,文 苑》 柳 谊 、 大 年二 人 。 柳 《 有 柳
《 徒县志摭余 ・ 物 ・ 林 文苑》 柳 兴恩 、 丹 人 儒 有 柳 钟二 人 。今 据 《 江 柳 氏 宗 谱 》 光 绪 《 徒 京 及 丹 《 举 》 《 丹徒 县 志 》 十一 《 目》 载 , 清 选 、续 卷 科 所 将 代柳 氏在科 举 上 所得 之 成 就 , 表 如 表 1 制 :
墨墨曩 酉
【 家谱研2 9 cSnV32 0 i e . 1
从 三 部 《 江 柳 氏 宗 谱 》 国 学 大 师 柳 诒 徵 京 看
卞孝 萱 , 武黎 嵩
( 南京大学 中文系 , 江苏 南京 2 0 9 ) 103
摘 要 : 诒徵 先 生为近 现代 著名 历 史学 家 、 柳 国学 大师 , 大力提 倡 利 用谱 牒 资料 进 行历 他
类 , 为思 成 堂活 字本 , 均 由柳 氏哲裔 提 供 照相 本 。
一
图书 馆 征 求 家 谱 , 于 保 存 , 免 散 佚 , 氏所 便 而 柳
虑者深远 。
《 江 柳 氏宗 谱 》 辑 在 清 康 熙 年 间 , 京 初 乾 隆 、 光两次增修 ; 修于光绪 , 道 重 清末 民初 、 国 民 两 次续 修 , 后 一 次续 修 由柳 诒徵 主持 , 民 国 最 即 三 十七 年 之 谱 。此 谱 由柳 氏 亲 撰 序 言 , 中 引 序 用 《 经 》, 明 天 人 关 系 , “ 之 易 袭 者 迹 , 孝 阐 谓 事
此 谱 具 有 两 大 特 色 : 、 承 前 谱 登 载 名 人 1继
收 稿 日期 :0 90 - 2 0 -22 0
作者简介 : 孝萱( 94 ) 男 , 卞 12 一 , 江苏扬州人 , 授 , 教 博士生导师 , 主要从事 中国文化史研究 。
20 0
20. s 哲 社 科 版 耋 l 墨 092第 学 会 学 蠢 互i 曩 卷 :
、
柳诒徵成长的家族背景
柳 诒徵 出身 于镇 江 的士族 。周 伯义 《 江柳 京
氏宗谱 序 》 : 郡 中世 族 , 氏 以 名 宦 显 , 氏 云 “ 张 柳
以名儒 显 , 邑志 儒 林 列 传 名 最 多 , 姓 莫 及 。 高 他 ”
道 之 难 推 者 本 。谱 系 传 状 , 也 ; 迹 由天 性 之 爱 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