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师大版4.1 自然界的电现象 教案

合集下载

《第四章1自然界的电现象》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华东师大12八下

《第四章1自然界的电现象》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华东师大12八下

《自然界的电现象》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自然界的电现象》这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电的基本概念和电现象的原理;2. 掌握静电的产生和基本性质;3. 学会观察和描述生活中的电现象;4. 培养学生对电现象的探究兴趣和科学态度。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作业内容主要围绕静电现象展开,具体包括:1. 预习任务:学生需提前预习本课内容,了解电的基本概念和静电的产生机制,理解导体与绝缘体的区别。

2. 观察任务:学生需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并记录静电现象的实例,如秋冬季节的衣物摩擦起电、夜晚的干燥环境下手触碰金属物时的电击感等。

3. 实验任务:学生需进行简单的静电实验,如用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吸引纸屑等,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4. 思考任务:学生需思考静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复印、静电除尘等,并尝试解释其原理。

5. 作业报告:学生需撰写一份关于静电现象的简短报告,包括对静电的理解、观察到的现象、实验过程与结果以及思考与应用。

三、作业要求1. 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在教材或网络资源中提前自学相关知识,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2. 观察任务要求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电现象保持敏感,细心观察并详细记录。

3. 实验任务要求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注意安全,并按照实验步骤进行,认真记录实验数据。

4. 思考任务要求学生积极思考,尝试从科学的角度解释生活中的电现象,并探索其应用。

5. 作业报告要求内容完整、条理清晰、字迹工整,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综合评价,包括预习情况、观察记录、实验报告、思考深度和作业报告的撰写质量等方面。

评价标准将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和理解程度进行综合评定,并给予相应的鼓励和建议。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并提供改进建议。

同时,教师还将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等方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电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此外,教师还将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其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第四章 1 自然界的电现象》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华东师大12八下

《第四章 1 自然界的电现象》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华东师大12八下

《自然界的电现象》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节课的作业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和理论学习,理解自然界的电现象基本概念,掌握电的基本性质和电流的形成原理,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现象,并培养其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节课的作业内容主要围绕《自然界的电现象》主题展开,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预习导读:学生需预习本课内容,了解电的基本概念和电现象的常见实例。

2. 理论学习:学生需掌握电流的形成原理、电荷的种类及作用力,理解电压、电阻等基本概念。

3. 实验操作:学生需完成一个简单的电学实验,如用电池和导线使小灯泡发光,并尝试通过改变电阻的方式影响灯泡亮度。

4. 思考与探讨: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电现象,如闪电、静电等,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其产生原因和过程。

5. 作业报告:学生需撰写一份关于电现象的简短报告,包括对电的基本认识、实验过程描述、实验结果分析和对生活中电现象的理解等。

三、作业要求为确保作业质量,学生需按照以下要求完成作业:1. 理论学习部分:要求学生对电的基本概念有清晰的理解,能够准确解释相关术语。

2. 实验操作部分:学生需在家长或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确保安全操作,并认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3. 思考与探讨部分:学生需积极思考,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电现象,并记录下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论。

4. 作业报告部分:报告需条理清晰,内容完整,重点突出,语言通顺,字迹工整。

5. 按时提交: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并提交,如有特殊情况需及时与老师沟通。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以下标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1. 知识理解程度:评价学生对电的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操作能力: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记录实验过程的能力。

3. 思考与探讨深度:评价学生对生活中电现象的思考深度和分析能力。

4. 作业报告质量:评价报告的条理性、完整性、重点突出程度和语言表述能力。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给予相应的反馈和建议:1. 对知识理解不足的学生,教师将提供额外的解释和辅导。

《第四章1自然界的电现象》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华东师大12八下

《第四章1自然界的电现象》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华东师大12八下

《自然界的电现象》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自然界的电现象》这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电的基本概念和电现象的原理;2. 掌握电流、电压、电阻等基础电学知识;3. 认识和辨别生活中的电现象及其应用。

二、作业内容本次作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电学基础知识巩固学生需回顾课本内容,重点复习电流、电压、电阻的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完成相关概念的填空题和选择题练习。

2. 生活中的电现象观察与记录学生需在家中观察并记录家用电器的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电现象,如电灯亮起、电视屏幕静电等,并尝试解释这些现象的原理。

3. 静电实验操作学生需按照教材提供的静电实验步骤,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如摩擦起电实验、静电感应实验等,并记录实验过程及结果。

4. 小组讨论与分享学生需与同学组成小组,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电现象及实验操作的过程与发现,并讨论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认真完成每个环节的作业内容,确保作业的完整性和准确性;2. 在观察记录生活中电现象时,要细致入微,尽量用文字和图画相结合的方式记录;3. 静电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遵循实验步骤,如实记录实验结果;4. 小组讨论与分享环节,要积极参与,尊重他人观点,做好记录和总结;5. 作业提交前,需自行检查,确保作业质量。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以下标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1. 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评价学生对电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观察记录的详细程度:评价学生在生活中观察电现象的细致程度和记录的完整性;3. 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评价学生静电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及实验结果的如实记录;4. 小组讨论的参与度: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和观点的表达;5. 作业的整洁度和创新性:评价学生作业的书写整洁度和是否有创新性的发现或观点。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4章第1节自然界的电现象(教案练习)

第4章第1节自然界的电现象(教案练习)

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下教学设计课题自然界的电现象单元第4章学科科学年级八年级下学习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感应起电是常见的静电现象;(2)知道在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过程中,电荷只是在物体间发生转移,电荷的总量是守恒的;(3)火花发电和尖端发电是发生在大气中的电中和现象。

重点知道在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过程中,电荷只是在物体间发生转移,电荷的总量是守恒的难点大气中的发电现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你知道什么是电吗?电又在哪里呢?其实电就存在于我们周围,存在于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体里,存在于组成物质的分子、离子、原子内部。

观看闪电视频闪电人类最早认识的电现象。

今天我们通过一系列实验来探究自然界的电现象。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什么是电,电又在哪里?观看闪电视频通过思考让学生认识到电处处存在为新课学习作了铺垫引出自然界的电现象讲授新课一、静电现象学生活动1用塑料梳子往同一个方向梳头数次,再将梳子靠近轻碎纸屑。

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动手做一做并说出现象锻炼学生的动手以及观察能力(1)现象:碎纸屑能被梳子吸引。

梳子梳头其实是梳子与头发发生了摩擦。

你能总结一下什么是静电现象吗?归纳总结:梳子在摩擦过后具有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就属于静电现象。

学生活动2将一段塑料捆扎带的一端打个结,从另一端把它撕成细丝,然后拿一块干净手帕衬着,把塑料细丝由上而下捋几遍。

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你知道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吗?(1)现象:细丝一根根飞散开来。

(2)思考:为什么塑料细丝会散开,而不是互相吸引呢?这是因为塑料细丝都与丝绸摩擦,每根细丝都带同种电荷,由此可见带有同种电荷的带电体相互师生共同分析学生总结。

学生动手做一做并说出现象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以及观察能力学生活动3学生活动3用钢锯条锯开一块泡沫塑料时,你有什么发现?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1)现象:锯条上沾有许多泡沫颗粒。

(2)思考:为什么泡沫粒与锯条会相互吸引而不是排斥呢?这是因为锯条和泡沫塑料细屑为相互摩擦的不同物质,它们带有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新华师大版4.1 自然界的电现象 教案

新华师大版4.1 自然界的电现象 教案

自然界的电现象(教学设计)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是常见的静电现象。

2.知道在摩擦起电和接触起电过程中,电荷只是在物体间发生转移,电荷的总量是守恒的。

3.知道火花放电和尖端放电是发生在大气中的电中和现象。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知道科学技术知识可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体会科学知识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摩擦起电和接触起电原理。

用电荷间作用规律解释一些电现象。

尖端放电和火花放电现象,用尖端放电和火花放电解释一些放电现象。

难点:摩擦起电和接触起电的机理。

尖端放电和火花放电现象。

教具:塑料捆扎带一段/人,手帕一块/人,玻璃棒一根,橡胶棒一根,毛皮一块,丝绸布若干,水槽,橡皮管,塑料丝,碎纸屑及其他轻小物体若干装于纸杯中,带尖嘴的塑料瓶(装水),韦氏起电器,尖端放电装置,蜡烛,火柴。

教学过程引入:1.闪电视频;述;闪电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是人类最早认识的电现象。

2.形形色色的用电器图片。

随着人类对电的不断探索,人类渐渐认识了电,并创造出许多用电器造福人类。

可以说现在我们人类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电了。

问:那么电是怎么产生的呢?电能够产生怎样的作用呢?激发起学生思考述:接下来我们通过一系列实验来探究自然界的电现象。

板书:自然界的电现象一、静电现象活动一:1.梳子吸纸。

从纸杯中取少量轻小物体,置于白纸上,用梳子靠近轻小物体。

观察轻小物体有没有被梳子吸引。

用梳子往同一个方向梳头数次,再将梳子靠近轻小物体,观察轻小物体有没有被梳子吸引。

学生做完后述:梳子梳头其实是梳子与头发发生了摩擦。

问:梳子在摩擦前过后有何不同?学生回答后小结:梳子在摩擦过后具有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这种现象叫做静电现象。

板书:一、静电现象问:其他物体在相互摩擦后有没有这种现象呢?演示:1.橡胶棒吸纸。

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轻小物体,观察纸片有没有被橡胶棒吸引。

学生描述,教师评价。

演示2:玻璃棒吸引水流。

4.1自然界的电现象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科学

4.1自然界的电现象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科学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就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4)案例研究:分析自然界中的电现象,如雷电、电解质导电等,让学生了解电现象的多样性。
(5)项目导向学习: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个关于电现象的探究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3.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2)参观科普场馆: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等科普场馆,深入了解电现象及其应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3)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学校或社区的科学探究活动,如科学讲座、科普竞赛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4)进行跨学科学习:引导学生将电现象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5.电现象的探究与实践
①实验探究:进行静电实验,观察电现象的变化。
②案例分析:分析自然界中的电现象,如雷电、电解质导电等。
③项目导向学习:设计关于电现象的探究项目,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①电现象的基本概念与组成
-电荷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静电现象
-电现象的组成部分
②电现象的规律与原理
-电荷守恒定律
-电荷守恒定律的体现
-电现象的产生原因
③电现象在自然界中的应用
-摩擦起电的应用
-雷电的影响
-电解质导电的原理与应用
④电现象与生活的关系
-生活中的电现象
-电现象的安全问题
-电现象的实际应用
⑤电现象的探究与实践
-实验探究
-案例分析
-项目导向学习
典型例题讲解
例题1:解释为什么摩擦起电时,两个物体带有的电荷量总是相等。
答案:在摩擦起电的过程中,两个物体之间会互相交换电荷。由于每个物体都由原子组成,原子中电子的数量与原子核的电荷量相等,所以当一个物体失去电子时,另一个物体就会获得相同的电荷量。因此,摩擦起电时,两个物体带有的电荷量总是相等。

《第四章1自然界的电现象》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华东师大12八下

《第四章1自然界的电现象》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华东师大12八下

《自然界的电现象》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时的作业目标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 了解电荷及静电的基本概念;2. 认识自然界的电现象及日常生活中常见现象的解释;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能力,并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4. 增进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及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作业内容(一)预习部分学生需完成以下任务:1.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电的起源及电现象在自然界的普遍性;2. 了解电荷的定义及其基本性质,理解正负电荷的区分和相互关系;3. 观看与静电现象相关的视频资料,如摩擦起电等。

(二)实践部分1. 实验准备:准备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梳子、碎纸屑等;2. 静电实验: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步骤,通过摩擦气球等方式制造静电,并观察静电现象;3. 记录实验过程及现象,分析产生静电的原因和条件。

(三)拓展部分1. 查阅资料,了解生活中其他电现象的原理,如雷电、电池等;2. 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电现象,如夜晚头发蓬松、雷雨前静电增多等。

三、作业要求1. 预习部分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并做好笔记,以便课堂交流;2. 实践部分要求学生严格遵循教师指导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确保安全并仔细观察现象;3. 拓展部分要求学生在完成基础实验后进行查阅资料,并通过思考和分析形成自己的理解与见解;4. 所有内容要求记录在作业本上,实验过程及结果需附有图片或文字描述;5. 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按时提交给教师。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以下标准进行评价:1. 预习部分是否充分准备并做好笔记;2. 实践部分的操作过程是否规范、安全,实验结果是否准确;3. 拓展部分的理解是否深入,能否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电现象;4. 作业的整洁度及规范性。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并给予相应的反馈:1. 对学生的预习和拓展部分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及不足;2. 对实践部分的实验结果进行评估,指出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3. 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及分析能力进行反馈,并给予指导建议;4. 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调整后续的教学计划及策略。

初中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下册4.1《自然界的电现象》教案2

初中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下册4.1《自然界的电现象》教案2

《空气的存在》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自然界中的电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2、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2、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

三、教学难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粉笔、图片。

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

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新课讲解:一、找空气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衣服会粘在皮肤上,是因为梳子、衣服在摩擦过程中带了电的缘故。

建议学生回去查找有关静电防止和应用的资料。

1、使物体带电的方法(1)摩擦起电: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2)接触带电:除摩擦外,用接触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

女孩头发能够竖起来,是因为人体与带电体接触而使头发也带了电。

2、两种电荷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二、大气中的放电现象观察自然界中的放电现象,由实际的现象结合实验来了解尖端现象和韦氏起电机以及雷电的现象原理。

并举例说明生活中有哪些电现象。

八年级科学下册 4.1《自然界的电现象》教案 (新版)华东师大版

八年级科学下册 4.1《自然界的电现象》教案 (新版)华东师大版

自然界的电现象教学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是常见的静电现象。

(2)知道在摩擦起电和接触起电过程中,电荷只是在物体间发生转移,电荷的总量是守恒的。

(3)知道火花放电和尖端放电是发生在大气中的电中和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摩擦起电和接触起电,用验电器对电荷进行检测。

尖端放电和火花放电现象,用尖端放电和火花放电解释一些放电现象。

难点摩擦起电和接触起电的机理。

尖端放电和火花放电现象。

(二)教具塑料捆扎带一段,手帕一块,玻璃棒一根,橡胶棒一根,毛皮一块,水槽,橡皮管,塑料丝,碎纸屑若干,韦氏起电器,尖端放电装置。

教学过程引入:刘德华闪电演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大家可能很想知道这其中的秘密,这其实就是静电现象,静电现象存在于生活、生产中,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

引入课题:第3章第1节自然界的电现象(板书)学生动手:完成活动1演示1:完成活动2(学生上台操作)(结论)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是因为物体带了电。

一、摩擦起电1、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现象叫摩擦起电。

(板书)演示2:完成活动3结论:在科学上规定: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

2.自然界中存在着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解释:学生活动1的实验现象想一想:为什么两种不同物体相互摩擦后会使它们带电呢?(flash课件电学--摩擦起电实质:演示)解析要解释这个现象,需要从原子结构谈起。

我们知道任何物质的原子都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通常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所以原子对外不带电。

但不同的原子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并不相同,当两种不同物体相互摩擦时,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较弱的物体容易失去核外的一部分电子而带正电,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较大的物体俘获这些电子对外而带负电。

因此两种不同物体相互摩擦后会使它们带上异种电荷。

(师生共同分析: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二、电荷守恒1.两种不同的物体在摩擦过程中,对电子束缚能力较弱的物质的原子失去—部分电子带正电。

《自然界的电现象》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12

《自然界的电现象》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12

《自然界的电现象》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自然界的电现象的基本概念,包括静电、电阻、电流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报告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 静电学的基本概念:带电物质、电荷、静电力等。

2. 电路中的基本元件:导体、电阻、电流等。

3. 电流的基本规律:欧姆定律、电路中的串联和并联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电磁实验仪器或者一些有趣的静电现象,引导学生对电现象产生兴趣。

2. 知识讲解:分别介绍静电学和电路学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电荷、电流、电阻等概念。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一些简单的静电实验和电路实验,让他们亲自动手感受电现象。

4.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实验结果及结论等内容。

5. 总结讨论:让学生展示实验报告,进行总结讨论,引导他们从实验中得到的结论和启示。

四、评价方式:1. 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实验报告撰写:评价学生的实验报告是否完整、清晰、准确。

3. 知识理解:考察学生对电现象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4.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总结中的表现和参与程度。

五、拓展延伸:1. 邀请物理专家进行讲座,深入探讨电现象的相关知识。

2. 带领学生参观实验室或博物馆,了解更多关于电现象的实验和展示。

3. 组织学生参加物理竞赛或展示活动,展示他们在电现象方面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资源:1. 电磁实验仪器:用于演示和实验的静电仪器和电路仪器。

2. 实验指导书:提供给学生参考的实验指导书,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3. 资料收集:收集有关电现象的教学资料和案例,作为教学参考和拓展延伸的资源。

七、教学效果: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自然界的电现象,提高实验操作和报告能力,培养对物理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自然界的电现象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12》

《自然界的电现象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12》

《自然界的电现象》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电的观点和性质;2.精通电荷、电场、电流等基本观点;3.精通电路的基本知识;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电的观点和性质;2.电荷、电场、电势;3.电路原理;4.电流、电阻、电压等基本观点。

三、教学方法:1.讲解结合实例法;2.试验教学法;3.教室谈论法;4.任务驱动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电的观点和性质1.导入:展示一些生活中与电有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同砚爱好;2.讲解电的观点和性质,引导同砚沉思问题;3.举例诠释电荷的正负性;4.进行小组谈论,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第二课时:电荷、电场、电势1.回顾上节课内容,简易讲解电荷、电场、电势的定义;2.进行试验,观察电荷之间的互相作用;3.讲解电场观点,引导同砚进行沉思;4.安置作业,要求同砚总结电荷、电场、电势之间的干系。

第三课时:电路原理1.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入电路原理;2.讲解电路的基本观点,如闭合电路、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等;3.进行试验,让同砚初步精通电路的组成和原理;4.教室谈论,让同砚自己设计一个简易的电路。

第四课时:电流、电阻、电压1.复习电路原理,引入电流、电阻、电压的观点;2.讲解电流、电阻、电压的定义和计算方法;3.进行试验,让同砚测量电路中的电流、电阻和电压;4.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安置相关作业。

五、作业要求:1.设计一个简易的电路,并标出电流、电阻和电压的大小;2.总结电的观点和性质,写出电场、电荷、电势的定义;3.分析并比较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4.解答一些与电路相关的问题,如如何增加电路的电压等。

六、评判方法:1.定期进行小测验,检查同砚对知识的精通水平;2.观察同砚在试验中的表现,评判其动手能力和试验设计能力;3.安置一些综合性问题,考察同砚对电现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二课时一、进修目标:1. 了解电的基本观点和性质;2. 精通电的种类和发现历程;3. 熟识电路的基本组成和原理;4.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自然界的电现象》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12

《自然界的电现象》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12

《自然界的电现象》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入1. 导学问题:你知道电是什么吗?电在自然界中存在哪些现象?2. 学习目标:了解电的基本概念,掌握电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

二、概念解释1. 电的概念:电是一种基本的物质形态,是带有电荷的粒子在载体中传递的能量。

2. 电的种类:静电和电流是电的两种基本形式,静电指的是物体带有静止的电荷,电流指的是带有运动的电荷。

3. 电的现象:自然界中电的现象包括雷电、地电、静电现象等。

三、探究活动1. 实验一:通过摩擦塑料棒和毛绒布产生静电现象。

2. 实验二:通过观察气球被摩擦后带电的现象。

3. 实验三:通过观察雷电的形成和放电的现象。

四、知识拓展1. 静电的应用:静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例如静电吸尘器、电子打印机等。

2. 电流的应用:电流在电路中的应用,例如电灯、电器等。

3. 雷电的防范:如何预防雷电对人类和物品的危害。

五、综合评价1. 思考问题:你认为电在自然界中的现象对人类有什么影响?怎样利用电的现象来改善生活品质?2. 拓展活动:自行搜索电的相关知识,例如电的历史、电的发展等,撰写一篇小结。

六、课后作业1. 在生活中观察静电现象,并记录下来。

2.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电的应用领域,写一篇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本导学案,希望同学们能充分了解电的基本概念和自然界中的电现象,以此来拓展对电的认识,增加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和探索精神。

第二课时一、导入你是否曾经想过,为什么我们家里的电灯能够发光?为什么电视机能播放节目?为什么手机可以通话发短信?这一切都与电有关。

电是一种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

那么,电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它又有哪些特点呢?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探究一下自然界的电现象。

二、电的起源电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电子”,意为琥珀。

古代人们发现,用羊毛布擦拭琥珀后,琥珀可以吸引小东西,这就是最早的电现象。

后来,科学家发现了电的本源是原子,当原子中的电子在物质之间流动时就形成了电。

《自然界的电现象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12》

《自然界的电现象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12》

《自然界的电现象》导学案一、导入引言电现象是我们平时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也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摩登社会,电力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行或缺的能源之一。

那么,电是如何产生的?电现象又是如何发生的呢?通过进修本节课的内容,我们将能够更深度地了解电的产生和传导过程,为我们进一步进修电路和电器打下基础。

二、目标设定1. 理解电荷的基本观点,精通正负电荷的产生和性质。

2. 精通物体带电的方法,了解物体带电后的互相作用。

3. 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原理和试验方法。

4. 理解电流的观点,精通电流的计算方法。

5. 精通电路中串联和并联的观点,了解电路中的基本元件。

三、知识点梳理1. 电荷是物质的一种基本性质,可以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2. 物体带电的方法包括:摩擦法、接触法和感应法。

带电物体会在电场中受到力的作用。

3. 静电现象是指物体带电后产生的现象,如静电粘附、静电放电等。

静电现象的试验方法包括金叶电度计试验和杨氏双缝试验。

4. 电流是指电荷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数量,通常用符号I表示。

电流的计算方法为I=Q/t。

5. 电路是由电源、导线和电器等组成的闭合路径。

电路中的元件包括电阻、电容和电感等,电路可以分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四、进修方法1. 勤勉阅读教材,理解观点和原理。

2. 多做练习题,精通计算方法和应用技巧。

3. 参与试验操作,加深对电现象的理解。

4. 与同砚谈论沟通,共同解决进修中的问题。

五、拓展延伸1. 了解电磁感应现象和电磁波的基本原理。

2. 探究电路中的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

3. 进修电器的应用和维护知识,了解电安全常识。

六、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稳固所学知识。

2. 自行设计一个简易的电路,试验验证串联和并联的电路特性。

3. 搜集相关资料,了解电现象在摩登科技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大家对电现象有了更深度的了解,也为今后进修物理进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自然界的电现象作业设计方案》

《自然界的电现象作业设计方案》

《自然界的电现象》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界的电现象,包括静电、电场、电荷等基本观点;2.掌握电荷守恒定律、库仑定律等基本规律;3.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诠释平时生活中的电现象,如静电粘附、闪电等;4.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电荷的基本性质2.静电现象及其原理3.电场的观点和性质4.库仑定律和电场强度5.电荷守恒定律6.平时生活中的电现象诠释三、教学重点:1.电荷的基本性质和静电现象2.库仑定律和电场观点3.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四、教学难点:1.电场的观点和性质的理解2.库仑定律的应用3.电荷守恒定律的实际意义五、教学方法:1.讲授相结合:通过讲解基本观点和规律,引导学生建立知识框架;2.实验演示:设计多个与电现象相关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现象,探究规律;3.讨论交流:组织小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思考,增进学生间的交流和合作;4.课外拓展: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或图书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电现象的知识。

六、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引起学生对电现象的兴趣;2.观点讲解:介绍电荷、静电、电场等基本观点,并进行示意图诠释;3.实验演示:设计静电吸引实验、电荷感应实验等,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现象;4.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和发现的规律,引导他们思考问题;5.拓展应用:通过案例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6.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电现象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七、教室作业设计:1.完成课后习题,稳固所学知识;2.设计一个电现象实验方案,包括实验目标、步骤、材料和预期结果;3.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电现象,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4.撰写一篇关于电现象的小论文,包括基本观点、规律和应用。

八、评判方式:1.教室表现:包括参与讨论、实验操作、思维活跃等方面;2.作业完成情况:根据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进行评判;3.实验报告:对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和结果进行评判;4.小论文评定:评定学生对电现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自然界的电现象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12》

《自然界的电现象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12》

《自然界的电现象》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电现象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通过钻研电现象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

本次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电现象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设计目标1. 了解电荷、电场、电流等基本观点;2. 掌握电荷守恒定律、库仑定律等基本原理;3. 学会应用实验仪器进行电现象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

三、设计内容1. 实验一:静电实验通过搓丝棒吸附纸片、吸引小纸片等实验,观察静电现象,并讨论静电产生的原因和特点。

2. 实验二:电场实验利用静电计测量电场强度,探究电场的分布规律,让学生了解电场的观点和性质。

3. 实验三:电流实验应用导线、电池等器械,组建简单电路,测量电流大小和方向,讨论电流的观点和特点。

4. 实验四:电阻实验通过改变电阻器的阻值,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变化,讨论电阻对电路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电阻的观点和作用。

5. 实验五:电磁感应实验利用螺线管和磁铁进行实验,观察电磁感应现象,讨论电磁感应规律及其应用。

四、实验步骤1. 实验一:静电实验a. 准备搓丝棒、纸片等实验器械;b. 用搓丝棒搓动纸片,观察纸片的运动情况;c. 讨论纸片被搓丝棒吸引的原因。

2. 实验二:电场实验a. 准备静电计、导线等实验器械;b. 在不同位置测量电场强度,记录数据;c. 绘制电场线图,分析电场分布规律。

3. 实验三:电流实验a. 准备导线、电池、电流表等实验器械;b. 组建简单电路,测量电流大小和方向;c. 讨论电流的观点和特点。

4. 实验四:电阻实验a. 准备电阻器、导线、电池等实验器械;b. 改变电阻器的阻值,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变化;c. 讨论电阻对电路的影响。

5. 实验五:电磁感应实验a. 准备螺线管、磁铁等实验器械;b. 挪动磁铁靠拢螺线管,观察螺线管中的电流变化;c. 讨论电磁感应规律及其应用。

五、作业要求1. 学生需完成所有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2. 学生需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标、方法、结果和分析;3. 学生可在实验过程中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4. 学生需按时提交实验报告,并参与实验讨论和总结。

《自然界的电现象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12》

《自然界的电现象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12》

《自然界的电现象》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前导问题:1. 电现象是如何产生的?2. 什么是静电现象和动电现象?3. 电荷的基本特性是什么?4. 电场是如何形成的?5. 什么是电力和电势能?二、导学内容:1. 电现象的产生:- 电现象是由于物质中的带电粒子(电子、质子等)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现象。

当带电粒子移动或聚集时,就会产生电现象。

2. 静电现象和动电现象:- 静电现象是指电荷不流动的现象,如摩擦充电;动电现象是指电荷流动的现象,如电流。

3. 电荷的基本特性:- 电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之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电荷守恒,不会自然消失或增加。

4. 电场的形成:- 电场是由带电粒子周围产生的场所形成的,它是一种物质的性质。

在电场中放置一个带电粒子,就会受到电场力的作用。

5. 电力和电势能:- 电力是电荷在电场中受到的力,是电场中的一种物理量;电势能是电场中带电粒子的势能,与带电粒子的位置有关。

三、导学案练习:1. 以下哪种是静电现象?A. 电流B. 摩擦充电C. 电场力D. 电磁感应2. 电子和质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A. 相互吸引B. 相互排斥C. 相互中立D. 无相互作用3. 一个带正电荷的物体放在电场中,它会受到什么力?A. 电场力B. 引力C. 磁场力D. 惯性力4. 电势能的大小与什么有关?A. 电场强度B. 电荷量C. 电势差D. 电阻大小四、导学案拓展:1. 电容器的原理和作用;2. 电阻的种类和电阻的计算方法;3. 光伏效应和太阳能的利用;4. 电磁感应和发电机的结构。

五、总结回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电现象的产生原理,静电现象和动电现象的区别,电荷的基本特性,电场的形成和电力、电势能的概念。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电学知识,探索更多电现象背后的奥秘。

第二课时一、导言本次导学案将带领同学们探索自然界中的电现象,了解电的起源、性质和应用,以及电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设计1:自然界的电现象

教学设计1:自然界的电现象
重点
知道在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过程中,电荷只是在物体间发生转移,电荷的总量是守恒的
难点
大气中的发电现象
手段
实验探究、启发式教学
教具
梳子、玻璃棒、稠布、毛皮、橡胶棒、碎纸屑、韦氏起电机、静电起电机、蜡烛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
引入
活动引入:利用同学们小学学过的自然知识分析以上实验说明了什么?是否任何情况都会发生这样的现象?(摩擦起电,天气潮湿是实验现象不容易发生)复习: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课题
自然界的电现象
课型

教学方式
实验探究、启发、分析应用、总结提高




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感应起电是常见的静电现象;2)知道在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过程中,电荷只是在物体间发生转移,电荷的总量是守恒的;3)火花发电和尖端发电是发生在大气中的电中和现象。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知道科学技术知识可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体会科学知识可解决实际问题。
听讲、思考、理解
作为补充内容,很有必要
2、了解了物质的原子结构,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摩擦起电的原因:
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当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就容易失去电子,使跟它相摩擦的物体得到电子。②物体失去电子带正电,得到电子带负电。
师生共同分析
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2、接触起电
观察P49图,1、看到什么现象(长发飞扬)?什么原因?(长发带同种电荷相排斥)?电荷是哪里来的?(女孩的手接触带 电的金属球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下)教案自然界的电现象教学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是常见的静电现象。

(2)知道在摩擦起电和接触起电过程中,电荷只是在物体间发生转移,电荷的总量是守恒的。

(3)知道火花放电和尖端放电是发生在大气中的电中和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摩擦起电和接触起电,用验电器对电荷进行检测。

尖端放电和火花放电现象,用尖端放电和火花放电解释一些放电现象。

难点摩擦起电和接触起电的机理。

尖端放电和火花放电现象。

(二)教具塑料捆扎带一段,手帕一块,钢锯条一根,泡沫塑料一块,橡胶棒一根,毛皮一块,验电器一个,碎纸屑若干,韦氏起电器。

教学过程(实验引入)演示1演示P48“小实验”,小纸人被吸附。

(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小纸片吸附在塑料梳子上?学生动手:完成活动1、2。

大家可能很想知道这其中的秘密,这其实就是静电现象,静电现象存在于生活、生产中,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

如用硬质橡胶的小梳梳干燥的头发,就能够看到头发相互张开的现象;若在一间黑暗的房间里梳头发,脱化纤衣服时,还可看到微小的火花,并且听见轻微的嚓嚓声。

这些都是静电现象,那么上述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一、摩擦起电(1)梳子或橡胶棒吸引小纸屑;(2)塑料丝向四周飘扬起来;(3)塑料泡沫被吸附在锯上。

想一想用梳理过头发的梳子或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小纸屑时,小纸屑为什么会被吸引?解析两个彼此绝缘的物体相互摩擦的过程中,使得物体带上了电荷,而带电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作用。

用丝绸摩擦一端打结、另一端撕成细丝的塑料带,塑料丝向四周飘扬起来是因为塑料丝带的是同种电荷,所以它们就互相排斥。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也表现出相互排斥。

用钢锯锯泡沫塑料板时,塑料泡沫被吸附在锯上是因为塑料泡沫和钢锯带的是两种不同的电,所以就互相吸引。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也表现出相互吸引。

在科学上规定: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

(结论)1.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是因为物体带了电。

2.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现象叫摩擦起电。

3.自然界中存在着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想一想为什么两种不同物体相互摩擦后会使它们带电呢?解析要解释这个现象,需要从原子结构谈起。

我们知道任何物质的原子都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通常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所以原子对外不带电。

但不同的原子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并不相同,当两种不同物体相互摩擦时,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较弱的物体容易失去核外的一部分电子而带正电,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较大的物体俘获这些电子对外而带负电。

因此两种不同物体相互摩擦后会使它们带上异种电荷。

二、电荷守恒1.两种不同的物体在摩擦过程中,对电子束缚能力较弱的物质的原子失去—部分电子带正电。

对电子束缚能力较强的物质的原子得到这部分电子带负电。

2.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分离和转移。

例2 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橡胶棒为什么带负电?你知道毛皮带什么电?解析用干燥的毛皮摩擦橡胶棒,在摩擦过程中,对电子束缚能力较弱的毛皮的原子失去部分核外电子带正电,对电子束缚能力较强的橡胶棒的原子得到这部分电子对外带负电。

毛皮失去了多少电子,橡胶棒就得到了多少电子。

(结论)摩擦起电并没有创造出电荷,只是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摩擦过程中两个物体所带的电荷是等量异种的。

(思考)(1)用干燥的毛皮摩擦橡胶棒后,将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两片金属箔为什么会张开一定的角度?(2)用手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原来张开的金属箔为什么会闭合?解析用干燥的毛皮摩擦橡胶棒后,橡胶棒带负电,将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橡胶棒上的负电荷通过金属球、金属杆转移到两片金属箔上,使得两片金属箔带上了等量的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张开了一定的角度。

使金属箔带电的过程是带电体和不带电体相互接触后电荷转移才发生的,这种带电方法叫接触起电。

用手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由于人体对外不带电,金属箔上的负电荷转移到人体上后再转移到大地,使得原来张开的金属箔变成不带电而闭合。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还可以得到,验电器是可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带电体使验电器的金属箔带电的过程是接触起电的过程。

三、接触起电1.带电体和不带电体相互接触后使不带电的物体带电的方法叫接触起电。

2.接触起电实质是带电体上的电荷转移到不带电物体的过程。

3.接触起电也并没有创造出电荷,只是使电荷在带电物体和不带电体之间生了转移。

接触起电的过程中一个物体失去一些电荷,另一个物体得到等量的向种电荷。

问题加油站运送汽油的油罐车的车架底部往往有一根与地面接触的铁链,它起着什么作用?解析运送汽油的油罐车在运输汽油的过程中,因为油的不断流动,与大地绝缘的油筒内壁发生长时间的摩擦产生大量的电荷积聚,一定条件下会引起火花放电容易酿成火灾。

在车架底部安装一根与地面接触的铁链,这些积聚的电荷能通过铁链导入大地。

大气在垂直运动中,特别是剧烈的天气变化中,由于摩擦往往会使云层积聚大量的电荷,云层与云层之间的高压静电作用下使得云层之间的大气发生电离而引起火花放电,这就是既绚丽又可怕的闪电。

如果带电云层也能拖一根类似于油罐车的铁链,那么给人类带来灾难的闪电事故就不会发生了。

那么什么叫火花放电呢?四、火花放电和电荷的中和实验活动火花放电和电荷的中和现象。

实验过程:(1)做好韦氏起电器的清尘干燥工作。

起电盘和带电球的尘埃用无水酒精擦拭干净,然后用电吹风吹干,底座下放一块干燥泡沫塑料,教室湿度较大时,用红外线灯烘烤去湿。

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韦氏起电机在干燥环境中演示。

(2)摇动起电机手柄,使两个起电盘转动方向相反,保证两个莱顿瓶所带的电的性质不同。

观察两带电球之间会发生什么现象。

(思考)(1)摇动起电机手柄,两带电球之间会发生什么现象?(2)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分析带电体失去电荷的现象称放电。

当摇动起电机手柄,两带电球之间到一定的条件下会发生放电现象,并发出火花。

也就是说我们能看到火花放电的现象。

所谓火花放电,是指高压带电体与导体靠得很近时,会使它们之间的空气瞬间电离,电荷通过电离的空气形成强电流,产生大量的热,使空气发光发声,产生电火花。

上面的实验中,韦氏起电机是利用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方法,将正负电荷贮存在莱顿瓶中。

其中两个带电球带的电是等量异种电荷。

当带电球上的静电积聚到一定程度时,两带电球之间产生高压,电压高到一定程度后,两球之间的空气电离而产生高压电弧即火花放电。

火花放电实质就是等量的异种电荷发生剧烈的电中和现象。

所谓电荷的中和,是指两个带等量和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接触,带负电的物体上多余的电子转移到带正电的物体上,都恢复成不带电的状态,这种现象叫电荷的中和。

(小结)1.高压带电体与导体靠得很近时,会使它们之间的空气瞬间电离,电荷通过电离的空气形成强电流,产生大量的热,使空气发光发声,产生电火花。

2.火花放电实质就是等量的异种电荷发生剧烈的电荷中和现象。

3.两个带等量和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接触,带负电的物体上多余的电子转移到带正电的物体上,都恢复成不带电的状态,这种现象叫电荷的中和。

例题在天气干燥的冬天里,当你脱下化纤的毛衣时,会听到“噼啪”的响声,如果在夜晚还会看到闪光。

这又是为什么?解析在天气干燥的冬天里,一般身穿毛衣和内衣,它们都是绝缘体,由于运动时衣服之间的摩擦,身体上会积累大量的静电。

这时如果用手指指向金属物体,手指会感到有针在刺的感觉,这是手指和金属发生放电现象。

如果手里拿一把钥匙,让钥匙的尖端指向金属,这种感觉就不会产生。

晚上睡觉脱衣时,在毛衣和内衣的分离过程中,它们之间的空气瞬间电离,形成了强电流,所以在若干地方发生了局部的火花放电现象,能听到响声,能看到火花。

五、尖端放电和避雷针实验活动尖端放电现象。

实验过程:(1)选择韦氏起电器的一个带电球(带正电)与绝缘着的、一侧有尖端的中空导体相接,并使尖端正对一支点燃的蜡烛的火焰。

(2)快速摇动起电机手柄,观察烛焰的形状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思考)(1)快速摇动起电机手柄,烛焰的形状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2)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分析快速摇动起电机手柄,观察烛焰的形状象被“风”吹过时一样,飘向一边。

这是有尖端的导体尖端放电时形成的。

当韦氏起电器的一个带电球与绝缘着的、一侧有尖端的中空导体相接,快速摇动起电机手柄时,带电球上的电荷转移到有尖端的中空导体上,电荷分布在有尖端的中空导体的表面,尖端的电荷特别密集,使得尖端附近的空气电离,变成导体,于是产生了尖端放电的现象。

尖端电放形成的“电风”使得烛焰飘向一边。

所谓尖端放电,是指有尖端的导体带电后,尖端的电荷特别密集,于是使得尖端附近的空气电离,变成导体,于是产生了尖端放电的现象。

尖端放电是比较缓慢的局部电荷中和的现象。

(小结)1.有尖端的导体带电后,尖端的电荷特别密集,于是使得尖端附近的空气电离,变成导体,产生的放电现象叫尖端放电。

2.尖端放电是比较缓慢的局部电荷中和的现象。

想一想闪电是怎样形成的?对人类有什么危害?人们是怎样避免雷电的袭击的?课堂小结请学生回答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2、请你再举几个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作业布置作业本A P14-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