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新文化运动教学案

合集下载

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 新文化运动》优质课教学设计_4

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 新文化运动》优质课教学设计_4

第11课新文化运动(一)内容主旨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带给中国的点滴光明却与现实造成了极大的落差。

袁世凯欲复辟帝制,民众思想面对种种国内形势犹如隔岸观火。

中国一大批有识之士认为唯有在思想领域中发起一场革命才能给中国带来新的希望。

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爆发给中国带来了民主与科学以及马克思主义,让中国救亡图存的道路找到了新的方向。

(二)教学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爆发的背景、内容(人物、历史史实)以及重要历史意义。

通过历史油画《宽容》的解读以及使用,对于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以及事件有深刻把握,并了解历史图画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意义。

通过材料(文字、图片)的解读,培养对于材料的历史信息的提取水平以及自主学习的水平。

通过对于“文言文是否是一种已死文字”的探讨,了解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准确态度、培养历史的思辨水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与对象。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PPT表现梁启超关于中国学习西方文化的三个阶段的理解,从器物、制度再到思想的学习,并出示油画《宽容》指明此历史油画包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事件与人物。

设计意图:引出对于中国救亡图存道路中从器物以及制度方面对于西方的学习不能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导入新课“新文化运动”,唯有从思想文化方面向西方学习才可走向光明。

《宽容》的出示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历史图画,增强学生的历史画面感与生动性。

环节二: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提问,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政治处于何种状况。

设计意图:请同学们回顾历史,对于前面所学历史知识的复习,引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2、出示“袁世凯复辟帝制”、百姓对联以及戴季陶与农民的对话。

设计意图:使学生深刻了解辛亥革命后,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光明。

袁世凯即将复辟帝制,民众的愚昧无知终究促成新文化运动的展开。

环节三:陈独秀与《新青年》1、出示陈独秀以及其对于中国民众当时思想的评论。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 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中代表性的思想、人物和作品。

3. 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性人物和作品。

3.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新文化运动中涉及的复杂思想和理论。

2.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性人物和作品。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新文化运动》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论文、书籍、图片等。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新文化运动场景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来龙去脉。

3. 分析:分析新文化运动中代表性的思想、人物和作品,如民主、科学、鲁迅的《狂人日记》等。

4.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和思考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的关于新文化运动的人物、作品分析作业的质量。

3. 知识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知识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纪念馆,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实物资料。

2. 邀请历史学者或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

3. 学生可以进行新文化运动主题的研究项目,深入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新文化运动的教案

新文化运动的教案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 教学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认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2.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及其思想。

3.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4.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5. 教学过程:(1)导入:回顾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时间和地点。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阐述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观念,如民主、科学、民族主义等。

(4)重要人物及其思想:介绍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并阐述他们的主要思想。

(5)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意义: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如推动中国现代化、启发民智等,并总结其意义。

二、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观念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观念。

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和封建制度的批判。

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2.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观念。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和封建制度的批判。

3.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4.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5. 教学过程:(1)导入:回顾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观念。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观念:阐述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思想,如民主、科学、民族主义等。

(3)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如儒家思想、封建礼教等。

(4)对封建制度的批判:阐述新文化运动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如科举制度、皇权等。

(5)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意义: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如推动中国现代化、启发民智等,并总结其意义。

三、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认识新文化运动重要人物的主要思想。

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2.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11.新文化运动 教案

11.新文化运动 教案

导入 3 分钟
学者参加的运动究竟是一场怎样的运 动, 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 响,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呢?
图片导入, 学生看图分 析。
新龙场中学
1、出示两则材料,学生总结新文化运 动的背景。 材料一:1914 年 9 月 25 日,袁世 凯颁发祭孔告令,28 日率领官员到孔 1、学生总结新文 化运动的背景: 辛 亥革命失败, 北洋 军阀专制独裁。 民 族资本主义进一 步发展, 资产阶级 力量壮大。 西方启 蒙思想不断传入 中国, 袁世凯掀起 尊孔复古逆流。 2 、提问学生新文 化的主阵地-《新 青年》相关问题。 3、 学生齐读材料。 4、北大。蔡元培。 学术自由、 兼容并 包。
35
讨论:文言文该不该抛弃? 讨论:如何对待孔子文化?“打到 孔家店”与现代“祭孔”。 6、新文化运动后期:李大钊与《布尔 什维主义的胜利》。
7 、总结新文化运 动的成功之处与 局限性。
分 钟
新龙场中学
7、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五条现象,两 则材料。
想。 7、升华。
总结 4 分钟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阵地、 代表人物及 代表作、内容、影响
教学反思
课堂任务高效完成。 不足: 环节紧凑, 课堂容量大, 个别学生难以紧跟教师节奏。 问题多, 题目较难,个别学生不能独立完成。 改进措施:加强备课环节,适当放慢速度。

铭与鲁迅,总结北大的思想。 5、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药》与《狂 人日记》节选,你发现了什么? 场景:陈烈女之死。陈烈女为什么
5、提倡民主与科 学, 反对专制与愚 昧。 德先生与赛先 生。 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 6、共产主义

要自杀?县知事“呈文” 要褒扬她, 说明什么问题? 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对比。在音乐两 个蝴蝶中欣赏胡适现代诗《朋友》 《叫 我如何不想她》。

新文化运动的教案

新文化运动的教案

新文化运动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 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3. 培养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的正确认识。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三、教学难点1.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五、教学准备1. 教材:相关历史教材或教辅材料。

2. 课件: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的图片和资料。

3. 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和重点内容。

教案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四提倡四反对”。

2. 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如陈独秀、鲁迅、胡适等,并讲解他们的思想主张。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2. 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作用。

三、课后作业(10分钟)1. 学生总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2. 思考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第三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1. 教师讲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文化、思想和政治领域的影响。

2. 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新文化运动教案范文

新文化运动教案范文

新文化运动教案范文教案:新文化运动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意义;3.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材:历史教科书、相关历史资料;2.多媒体设备;3.小组讨论题目卡片。

三、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复习上一节课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

2.新知讲解(15分钟)教师以多媒体展示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3.小组讨论(2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张讨论题目卡片,让学生交流并展示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看法。

讨论题目:1.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哪些冲击?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变革有何影响?3.你认为新文化运动对现代中国有何启示?4.知识拓展(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并简要阐述他们的主要观点和贡献。

5.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对新文化运动进行总结归纳,强调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和启示。

6.提问互动(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互动讨论。

问题示例:1.新文化运动对现代化进程有何推动作用?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革命的发展有何影响?7.课堂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以“我的观点”为题目,结合课上所学内容,写一篇文章,表达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并陈述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历史意识和思辨能力。

教师在课堂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积极参与。

同时,在知识拓展环节,教师加强了对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介绍,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最后,通过课堂作业的布置,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和总结,进一步巩固了知识。

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 新文化运动》优质课教学设计_5

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 新文化运动》优质课教学设计_5

第11课新文化运动内容主旨: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扫清了思想障碍;而马克思主义宣传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必然归宿。

新文化运动反对专制、礼教,提倡民主与科学,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分子把俄国革命视为最符合民主精神的革命,并且终于找到了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从此很多知识分子走上了“以俄为师”的道路。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知道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2.通过学习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让学生了解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重要。

3.知道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

4.了解在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下,新文化运动把矛头直接指向维护专制制度的纲常礼教,代表作是鲁迅的《狂人日记》。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逐渐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运动。

5.初步要求学生能掌握概括思想文化类历史事件的水平。

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对象。

难点:为什么新文化运动会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运动?(即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出现哪些变化?(出示漫画)(设计意图:由北京《中华日报》一则报道引入中国为何会形成这样一场思想文化变革?因为当时理想和现实落差,需要实行历史变革)环节二:中国需要怎样一次思想文化变革?(出示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敬告青年.1915 》)(设计意图:出示一段史料从史实出发让学生理解中国人需要民主与科学的精神洗礼,突出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并提出创办了《新青年》杂志)环节三:如何才能让民主科学深入人心?引入新文化运动期间著名的白话文代表作及其作者。

(播放影片片断,补充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指出这是新文化运动中的另外一个主要内容,并出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的一段内容实行描述)(设计意图:通过小说和电影中的情节和人物理解新文化运动另一个内容会更形象和精彩,加深直观印象)环节四:通过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一段文字描述引入哪种思想能够脱颖而出呢?导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代表人物李大钊,并介绍他的主要代表作《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方案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主要人物及其代表作品;(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3)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综合、评价等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2)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影响;(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珍视文化遗产的意识;(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

二、教学内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中国近代社会的矛盾和危机;(2)西方文化的传入和影响;(3)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人物及其代表作品(1)陈独秀、胡适、鲁迅等;(2)代表作品:《新青年》、《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3.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其影响(1)推动了思想解放和文化进步;(2)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3)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图片和音乐,激发学生的兴趣;(2)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2. 课堂讲授(1)教师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人物及其代表作品;(2)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其影响;(3)结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3. 小组合作(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人物或代表作品进行研究;(2)各小组在课堂上进行成果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讨论。

4. 课堂讨论(1)围绕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其影响展开讨论;(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5. 总结(1)教师总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意义;(2)强调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价值,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合作学习能力等。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1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1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1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1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以及对现代思想文化的启示。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可能仍较为表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比、分析、综合等方法,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

此外,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较强,教师可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

2.突破方法:通过图片、文献、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新文化运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交流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

3.案例分析:以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人物为例,分析其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4.激情辩论:辩论赛,让学生在辩论中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涵。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涵盖图片、文献、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的课件。

2.学案:提前发放学案,让学生预习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

3.辩论赛题目:准备辩论赛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在这个时期兴起一场文化运动?2.呈现(10分钟)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如、科学、民生等。

通过展示相关文献、视频,让学生对新文化运动有更直观的了解。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特点;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3.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起因;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3.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4.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历史图片或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兴趣。

2. 学习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起因通过讲解和讨论,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化思潮,它的兴起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困境和西方文化的冲击有着密切的关系。

3. 学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教师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如主张科学、民主和平等,反对封建迷信和旧文化观念等。

通过阅读相关文章和文献,学生深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涵。

4. 学习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教师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如胡适、陈独秀、鲁迅等,并分析他们的重要著作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意义。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研读和分享,提高对于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5. 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例如新文化运动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对于社会观念的改变等方面。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点进行表达,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辩论。

四、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的问题进行讨论,评估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个人或小组作业:学生撰写一份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研究报告或进行演讲,评估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表达能力;3.阶段测试:设计一份关于新文化运动知识的测试题目,评估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延伸1.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更多关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著作或文章,深入了解相关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应用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写作或演讲等活动,提高学生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发展;3.参观讲座: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博物馆或文化讲座,亲身感受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教案(1)

新文化运动教案(1)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起因。

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起因–辛亥革命后的社会变革–五四运动的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的交织与冲突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文化观念的转变:反对封建传统,主张科学、民主–文学艺术的创新:白话文运动、新诗运动等–社会思潮的影响:女权主义、社会主义、民主主义等–教育和科学的重要性:倡导普及教育和科学研究3.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与意义–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塑造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为中国革命和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三、教学方法1.导入:通过展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物和图片,引起学生对该时期的兴趣和好奇心。

2.课堂讲授:通过多媒体课件和教师的讲解,系统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3.讨论与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把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观点和思想,并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4.个人研究: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撰写小论文或做展示,分享给同学。

5.总结回顾: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内容,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意义进行概括。

四、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文献资料、视频等,用于展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学习材料:提供相关的书籍、文章和研究材料,供学生进行个人研究和写作。

五、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和互动,评估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个人研究成果:评估学生的研究报告或展示,考察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思维能力。

3.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作业或文献分析,评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写作能力。

六、教学延伸1.参观博物馆:组织学生参观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展览,亲自感受那个时期的历史氛围。

2.社会调研: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研,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否还存在于当今社会。

3.应用拓展:鼓励学生运用新文化运动的理念和思想,分析当今社会中的问题,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原因和主要内容。

2. 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3. 培养学生对近代中国历史的认识,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原因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3.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4.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原因、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2.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原因、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具体案例,如《新青年》杂志等。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新文化运动的原因,让学生了解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3. 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如民主、科学、新文学等。

4. 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

5. 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具体案例,如《新青年》杂志的创办等。

6. 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7.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8. 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新文化运动背景、原因、内容和代表人物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新文化运动历史意义时的表现,评估他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场景,如《新青年》杂志的创办过程。

2. 邀请历史专家或相关领域的研究者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

3. 安排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或相关展览,让学生直观感受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氛围。

八、教学反思1. 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回顾,思考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和效果。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 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 培养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的认知。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念的演变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代表人物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具体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理解其历史意义。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新文化运动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制作PPT,准备案例和讨论题目。

2. 学生准备:预习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内容,了解基本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PPT,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讲解“四提倡四反对”,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思想。

3. 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介绍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和贡献。

4. 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组织学生讨论新文化运动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5. 总结课程:概括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强调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调研,深入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中的影响和传承。

2. 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与当代社会的关系,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弘扬新文化运动的精神。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问回答等方面,给予相应评价。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审视教学内容是否全面、准确地传达了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思想。

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 新文化运动》优质课教学设计_0

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 新文化运动》优质课教学设计_0

七年级历史下第11课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知道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2)知道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3)知道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的基本内容。

(4)了解在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下,新文化运动把矛头指向维护专制制度上午纲常礼教,代表作是鲁迅的《狂人日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逐渐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运动。

(1)引导学生从新文化运动的起点、口号、对象、主要代表人物与主要堡垒和发展趋势六个方面把握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概貌。

(2).观看图片,从中发现北京大学与新文化运动关系信息。

(3)从白话文的特点,说明白话文运动对于传播民主与科学,促动人民大众的政治觉醒的重大作用。

(4)从李大钊的活动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持续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最终找到的真理。

(2)民主和科学观点是五四以来进步的思想传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对象2.难点为什么新文化运动会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运动?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出示:袁世凯身着古装率百官祭孔拜天的图片。

思考:民国初建,身为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为什么要模仿封建帝王的样子,忙于祭孔祀天?补充介绍袁世凯窃取临时大总统后迫不及待地从“临时”到“正式”到“终身”总统的简要过程,继而倒行逆施、企图圆皇帝美梦的历史事实。

说明袁世凯为维护专制统治,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背景:封建复古思潮泛滥。

(袁世凯卖国媚敌,复辟帝制;北洋军阀分裂与混战,使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这是因为缺少一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缺乏民主与科学的觉悟。

)2、开始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历史意义,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思想,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思想,如民主、科学、民族主义等,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教师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进行讲解。

5. 案例分析:分析新文化运动中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如“五四”运动,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6.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方式,检验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思路、观点阐述,评价学生的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新文化运动》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论文、书籍、纪录片等。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新文化运动的相关资料,如历史图片、文献等。

4.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延伸活动1. 小组研究:分组研究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人物,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了解他们的生平、主要思想及其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2. 辩论赛:组织学生就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思想展开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发展历程。

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文化意识。

二、教学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1. 新文化运动背景1.1 清末的社会背景在清朝末年,中国社会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

西方文化的入侵、封建制度的腐朽以及列强的侵略使得中国社会充满了危机和矛盾。

1.2 五四运动的启示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激发了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对现代文化的追求。

五四运动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动力。

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2.1 反对封建主义和儒家思想新文化运动主张推翻封建主义和儒家思想的束缚,倡导科学、民主、自由的思想观念。

许多思想家和学者通过发表文章、组织讲座等方式积极宣传这些新观念。

2.2 倡导新文学运动新文化运动提倡自由、现实、民主的文学思想,追求文学形式的变革和创新。

著名作家鲁迅以及其他一些文学家通过创作小说、散文等形式,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

2.3 推动女权运动新文化运动倡导平等、自由的性别观念,积极推动女性的解放。

一些女性运动家和作家通过文字和行动,为女性争取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3.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1 打破旧的思想体系新文化运动对传统封建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打破了旧有的思维模式,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

3.2 促进社会变革新文化运动激发了广大人民对社会变革的追求,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进程。

这一时期的思想家和学者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3 培养了思想启蒙的精神新文化运动培养了人们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对文化的敏感性,为中国的思想启蒙奠定了重要基础。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案例,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具体实践和影响。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最新-新文化运动教学案 精品

最新-新文化运动教学案 精品

新文化运动教学案
篇一:《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公开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教情学情分析(一)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领域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北洋政府统治进行的斗争。

它既承接了前面的“顺乎世界之潮流”这一知识点,又为下一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埋下了伏笔。

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理性思维能力有较大提高。

但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所以,要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并进行启发式讨论。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课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本课将要实现教学目标具体如下:(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打倒孔家店”等口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而进行的探索。

中国要富强就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以此来进行历史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2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无畏探索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爱国行为,以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一)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二)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教学案

新文化运动教学案

新文化运动教学案新文化运动教学案【本节重点知识】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前期指导思想、主要阵地和活动基地;2、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主要表现;3、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后期)的内容、主要代表;4、第一个在中国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代表人物及其文章;5、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影响)。

【知识结构】一、背景1、政治上:失败后,支持袁世凯复辟,加紧侵略中国。

2、经济上:一战期间,中国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

3、思想上:①随着的建立和风气日盛,进一步介绍到中国;②辛亥革命使思想深入人心;③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逆流。

二、兴起1、标志:年在创办《》(后来迁到)2、代表人物:《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等3、前期指导思想:和4、主要阵地:《》5、活动基地:任校长的。

三、内容1、提倡和,反对和、——和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由提出。

2、提倡,反对∶①旧道德是指以为代表的。

②新文化运动提出了“”的口号。

③的《狂人日记》揭示了的吃人本质。

3、提倡,反对——新文化运动又是一场①发表《文学刍议》,提倡;②发表《文学论》,主张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由此开始。

四、发展(后期)1、背景:俄国的胜利。

2、新内容:宣传和。

3、代表人物:——1918年发表《》,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大旗。

五、影响1、动摇了的统治地位。

人们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是近代第次思想解放潮流)2、和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的发展;3、对的爆发起了作用;4、后期传播的思想,为中国先进的所接受,成为、的思想武器。

【重点难点问题解析】1、激进民主主义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本质上是激进的民主主义。

它有三个突出特点:①全面批判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

集中表现为对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的彻底否定。

②主张以文化作为革新社会的主要手段,认为政治革命并不能解决中国的民主化问题。

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它并未给中国带来民主、自由,根本原因在于制度是新的,而民众观念是旧的。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课件.doc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课件.doc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优秀教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理念:本节内容属于思想史部分,因而教学中要突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尤其要强调思想文化是对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思想文化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在教学设计中依据“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兴趣,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学习方法主要采用观察学习法、材料学习法和思辨学习法。

(二)分析:学情分析:高一普通班学生历史基础知识较弱,但是学生的课外知识和学习、思考的能力都较好。

老师应该通过设计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通过合作学习,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能力。

教材分析:本课教材内容条理清晰,内容丰富,但是比较死板,趣味性不强。

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红楼之旅”的形式,将次序打乱,再引入一些课外知识,丰富了课堂。

(三)教学目标课标要求: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2.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教学指导意见:学习要求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开始标志及代表人物;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感受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新文化运动所体现的时代特征;体会用辩证观点和多元的价值观看待东西方文化。

说明要把本课内容放在整个专题体系中加以考察,并适当联系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等相关内容,把握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进程,理解新文化运动对近代思想解放的影响。

“青年学生组建进步团体”、“创办新式刊物”等知识点为课外阅读内容。

教学重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教学方法:结合学案教学,注重减负增效;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小组合作,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四)教学过程:前置作业:学生阅读课文,完成学案中的“知识梳理”部分。

导入:视频《给老师的一封信》学生看完视频后,回忆其中提到的一些历史信息。

如陈独秀、《新青年》、北京大学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作探究:分组探究7分钟
你怎样评价新文化运动?(提示:要一分为二的分析
展示交流:15分钟
背景: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兴起:年在上海创办《》后改名《》。
代表人物:、、、。主要阵地:《》
两面大旗:“”和“”
内容1提倡反对2提倡反对3提倡
反对4提倡反对
背景:年俄国胜利人物:。
发展活动:发表《》、《》创办《》。
影响:以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时期。
评价1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为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存在对东西方文化绝对或绝对的偏向,这一只影响到后来。
巩固拓展:10分钟
A层【基础达标】
1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震动了二十世纪初的中华大地它的根本目的是A提倡民主B提倡文学革命C提倡科学D反对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
C否定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念D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
7.新文化运动中,77率先写文章颂扬十月革命胜利的A陈独秀B李大钊C鲁迅D胡适
8新文化运动的作用有
①启发了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②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③新文化运动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④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A①②B①②③④C①④D③④
教绿标题及正文,快速写出本课主要讲述的两个主要问题是什么?问题:(1)(2)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2仔细阅读课文正文部分,能在课本上标注掌握下列知识要点,思考完成下列问题:新文化运动(1)时间____;代表___、____、____、____;阵地《_____》杂志;(2)内容:提倡_______,反对________;提倡_______,反对________;提倡_______,反对________;提倡_______,反对________;斗争锋芒集中指向封建正统思想——_____之道。发展:宣传____主义,先驱是________
B层【能力提升】
9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新探索,这就是新文化运动。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我的收获:
我的疑惑:
5读图思考(1)图中人物是:图一是;图二是。
(2)图三杂志是谁在哪一年创办的?这本杂志的创刊有什么意义?该杂志最初名称叫什么?
(3)图二的人物经常在图三杂志上发表文章,他在1918年发表了哪篇文章控诉了几千年封建专制的罪恶?
6俄国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增加的新内容是A将思想运动与群众运动相结合B主张以新文学代替旧文学
七年级历史教学案(编号:11)
课题
第11课新文化运动
主备
审阅
学习目标
1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
重点
学习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学习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方法
学习
学生个体自学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和地点是A1915年上海B1915年C1917年北京D1917年上海
3.新文化运动旗帜鲜3五四运动提出的口号是①民主②自由③平等④科学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4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震动了二十世纪初的中华大地,先进的知识分子高举“科学”的大旗,其直接目的是A.反对独裁专制B.反对迷信盲从C.反对旧道德D.反对旧文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