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心理学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的心理学研究

爱情,这个人类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仿佛是一个人类永远都无法揭开的迷。说到爱情几乎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它是人类最高级的一种情感。谈到爱情,自然延伸到男人、女人、婚姻三个方面。爱情的定义是时代的产物,而今天这个时代,社会将爱情视为婚姻的基础。

在原始社会,所谓的婚姻关系只是一种生存所需要的“家庭”单位,此时“爱情”也就无足轻重。原始社会的语言中也没有“爱情”这个词,结伙同行生儿育女通常比独居更有利于生存。公元前5世纪,哲学家柏拉图论述了爱情是人类最高的美的,包括精神,智慧和性。但他指出婚姻与爱情无关,只为繁殖后代。

中世纪后的欧洲,贵族社会里逐渐产生一种热情:理想上不能实现的、对婚姻之外的爱的追求。当时的婚姻仍然为政治和经济的目的所安排。到了随后的几个世纪里,追逐爱的理想由上层社会散布到中下层社会。此时一些平民不愿意其爱情因私通而被报复,逐渐发展到从对爱的追求到结婚的誓言。这时人们就开始期盼爱情不仅产生在追求和热恋的阶段,还能延续到婚姻里。人们开始相信由爱情导致的婚姻更为实际合理。

苏利文指出:“当另一个异性的满足和安全变得和自己的满足和安全一样重要时,爱情就存在了。”而弗洛姆(E.Fromm)说:“成熟的爱是保全个体的个性、整体性的结合,相爱双方融合为一体,但仍为二体。

爱情是人类各种感情中最复杂、最微秒、多矛盾的统一。男性重行动,女性重感情;男性习惯抽象观念,女性习惯感性直觉。其实男人女人就像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男人有其可歌可泣的优点,同时也有可鄙可耻的劣根;女人有可爱可亲的长处,同时也有可气可恼的顽习。也正因为如此才演绎出版本各异的现代都市爱情。

但爱情到底是什么呢?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在其生理学唯物论的理论中曾提出讲爱情完全视为是性的表现或升华;弗洛姆将爱情依爱的对象分成五种类型,分别是兄弟爱、母爱、情爱、自爱以及人对神的爱;Rubin(1970)将爱情定义为“某人对一个特定的对象所抱持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使两人之间会以某种方式来表现出对对方的思考、感情及行为”;加拿大社会学家John Alan Lee (1973)曾指出“爱情的定义十分广泛,从性到纯友谊的爱情皆被讨论”。

下面将介绍Rubin的爱情态度理论、Lee的爱情观类型理论和Sternberg (1986)爱情三角理论。

Rubin的爱情态度理论

Rubin(1970)开始将爱情定义成对某一特定的他人所持有的一种态度之后,使得爱情得以并入人际吸引之社会心理学主流内,并能使用一般测量方法研究爱情。

他假设爱情是可以被测量的独立概念,可视为一个人对特定他人的多面性态度,他从文艺著作、普通常识及人际吸引之文献资料中,寻找拟定叙述感情的题目,经过项目分析、信度、效度考验而建立爱情量表(love scale)和喜欢量表(liking scale),他发现爱情与喜欢有质的差别,而其爱情量表中包含三种成份∶

1.亲和及依赖需求;

2.欲帮助对方的倾向;

3.排他性与独占性。

Lee的爱情观类型理论

加拿大社会学家John Alan Lee(1973)经由文献收集及调查访谈两阶段的研究,将男女之间的爱情分成六种形态∶情欲之爱、游戏之爱、友谊之爱、依附之爱、现实之爱及利他之爱。

情欲之爱:建立在理想化的外在美,并且是罗曼蒂克、激情的爱情;

游戏之爱:视爱情视一场让异性青睐的游戏,并不会将真实的情感投入,常更换对象,且重视的是过程而非结果;

友谊之爱:是指如青梅竹马般的感情,是一种细水长流型、稳定的爱;

依附之爱:对于情感的需求非常大;

现实之爱:会考虑对方的现实条件,以期让自己的酬赏增加且减少付出的成本的爱情;

利他之爱:者则带着一种牺牲、奉献的态度,追求爱情且不求对方回报。

承接Rubin将爱情视为态度的方向,有些研究者编制爱情态度量表来验证Lee的爱情类型理论,研究结果发现的确有六个向度,因此验证了Lee的理论。

Sternberg(1986)爱情三角理论

Sternberg(1986)爱情三角理论(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是目前最重要且令人熟知的理论。他认为爱情包括三种成份:亲密(Intimacy)、激情(passion)、及承诺(commitment) 。

所谓的亲密是指与伴侣间心灵相近,互相契合,互相归属的感觉,属于爱情的情感成份;激情是指强烈地渴望与伴侣结合,促使关系产生浪漫和外在吸引力的动机,也就是与“性”相关的动机驱力,属于爱情的动机成份;而承诺则包括

短期和长期两个部份,短期的部份是指个体“决定”去爱一个人,长期的部份是指对两人之间亲密关系所作的持久性承诺,属于爱情的认知成份。

随着认识的时间增加及相处方式的改变,上述的三种成份将有所改变,爱情的三角形会因其中所组成元素的增减,其形状与大小也会跟着改变。三角形的面积代表爱情的质与量,面积愈大,据Sternberg( 1986 )的说法:“三角形越大,爱情就越丰富。”

Sternberg(1986)进一步提出:在三种成份下有八种不同的爱情关系组合,其分别为:

1.喜欢∶只包括亲密部份;

2.迷恋∶只存在激情成份;

3.空爱∶只有承诺的成份;

4.浪漫之爱∶结合了亲密与激情;

5.友谊之爱∶包括亲密和承诺;

6.愚爱∶激情加上承诺;

7.无爱∶三种成份俱无;

8.完整的爱∶三种成份其急于一个关系当中。

以上的研究取向也不脱将爱情分类,但多了将爱情关系与依附关系做了一个连结。有些研究者认为个体婴儿时期与人建立的依附关系,会使个体形成一个持久且稳定的人格特质,这项特质对个体在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时自然流露出来。他们认为小时候的人际亲密关系的型态对后来的爱情互动型态可能有因果的关系存在。以下介绍两种爱情依附风格理论:

(一)三类型的依附风格理论

Hazan和Shaver(1987)将成人的爱情关系视为一种依附的过程,即伴侣间建立爱情连结的过程,就如婴幼儿在幼年时期与双亲建立依附性情感连结的过程一般,他们根据 Bowlby (1969 ,引自Hazan&Shaver,1987)的依附理论和Ainsworth等人(1978,引自Hazan&Shaver, 1987)的三种婴幼儿倾向,提出爱情关系的三种「依附风格」:

「安全依附」:与伴侣的关系良好、稳定,能彼此信任、互相支持;

「逃避依附」:与会害怕且逃避与伴侣的亲密;

「焦虑 /矛盾依附」∶时常具有情绪不稳、极端反应的现象,善于忌妒且希望跟伴侣的关系是互惠的。

在Hazan和Shaver(1987)的研究中发现,三种不同爱情依附风格在成人中所占比例(安全依附约占56%,逃避依附约占25%,而焦虑/矛盾依附约占19%),与婴儿依附类型的调查比例相当接近,而且成人受试者的爱情依附风格,可以从他们对其与父母关系的主观知觉来加以预测;因此他们认为成人的爱情依附风格,可能是从婴幼儿时期就开始发展的一种人际关系取向。

(二)四类型的依附风格理论

Bartholomew和Horowitz(1991)以上述爱情依附风格理论的概念为基础,发展出一种四类型的爱情依附风格理论,他们以「正向或负向的自我模型」和「正向或负向的他人模型」两个不同的向度来分析,得到四种类型的爱情依附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